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浙江,杭州府。
江边一座豪华的大酒楼之内,济济一堂,坐满了人。
每一个都穿着精致,华贵,焚的是最好的香,上的都是最好的酒菜,一群人围聚在一起,笑声如潮,正开怀畅饮。
在座都是名士,甚至居于高位。
有原太仆寺少卿的李之藻,现任的广东右布政使姜一洪,按察使陈应元,浙江右布政使王象晋,按察使林贽,广西右布政使郑茂华,福建,湖广等的布政使,参政,按察使……外加一些在野的官员,足足有二十多人。
酒过半酣,众人这才心照不宣的停下酒杯。
王象晋看向坐在不远处的李之藻,笑着道:“李大人,您是从京城回来的,这京城纷纷攘攘我等是看不清楚,还望您指点一二。”
李之藻,原本是工部的都水司事,兼任了太仆寺少卿,后来忤逆魏忠贤,被发配到南京,恰逢南直隶改制,结果就被“裁员”,回来了杭州老家。
他已经入洗,进了天主教,正在潜心编撰各种来自西方的文学,历法,火器等书。
他今年也快六十,人很精瘦,或许是入了天主教,脸上有着大明官员少有的慈悲谦和之态,听着王象晋的话,微微一笑道:“李某在天启四年就离京,对于现在的朝局也看不懂,你们是找错人了。”
姜一洪看着李之藻笑眯眯的神色,凑近道:“李大人,在下可听说,你与徐光启徐大人交情莫逆,我们可是听说,他就要晋工部侍郎了,现在谁不知道,能进六部的,可都是当今皇上的心腹……”
李之藻瞥了眼姜一洪,摇头道:“姜大人莫要为难我了,李某确实对京城的朝局不甚明白。”
不止是李之藻不明白,在座的都不明白。
以往的朝局清晰的很,各派党羽也能分辨,该走什么门路也一清二楚。
可现在的朝局对他们这些封疆大吏来说,实在是雾里看花,摸不清门道,谁也不清楚朝廷现在要干什么。
广西右布政使郑茂华是一个有些矮胖的中年人,双眼很大,在圆嘟嘟的脸上非常显眼,他看了眼在座的,向着李之藻道:“不管如何,还望指点几句,现在山东,江西,河南等布政使,按察使全都被调进京,安排在那督政院,至今还没有什么品级,我听说,浙江,很快也要有新巡抚来了。”
“是啊,现在只有巡抚衙门了,完全没有了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也被总督府替代……”
“还有啊,税务也变了,冒出个什么三司衙门,知府,县府连审案的权力都没有了……”
李之藻听着几人的话,心里默然一叹,他也算是难得的聪明人,虽然分辨不清楚朝局,可却知道,一年前那激烈,令人心生恐怖的党争是没有了。
他也清醒,这些人就是冲着他与徐光启的关系来的,脸上和善一笑,道:“诸位大人,李某确实不知内情,当今皇上仁慈,非有大罪,不会有杀心,不必忧虑。”
众人神色不变,心里都腹诽,难道我们是怕死吗?
我们是怕丢官,怕没权,怕没势!
李之藻口风严,探不出什么,他们只得另想办法了。
没过几日,朱栩刚从慈宁宫出来,曹化淳就急急的跑过来,道:“皇上,出事了。”
朱栩一笑,不在意的边走边问道:“出什么事了,让你这么慌张?”
曹化淳跟在朱栩身后,急声道:“皇上,广东,浙江,江西,广西那边都出事了,奏本已经到了御书房。”
朱栩转头看了眼曹化淳,见他的神色真的是有些慌乱,快步赶回御书房。
在他的御桌上,整齐的摆放着十多道奏本,朱栩坐下,看了眼曹化淳,信手翻了起来。
第一道是广东右布政使姜一洪上奏,言称广东今年灾情严重,预估的夏粮会欠收,同时弹劾了左参议唐立,指责他们行事狂悖,违法乱律,请朝廷严惩。
朱栩眉头,这唐立,可是吏部选拔,安插在广东,先期摸情况,配合政改的人。
准确的说,是他朱栩的人!
“真的是唐立不法?”朱栩眉头皱了皱,本能的预感有什么事要发生了。
紧接着是广东按察使陈应元,弹劾刚刚进入广东的三司人马,违反祖制,干扰他们政务,请求将三司召回。
朱栩神色微沉,拿起下面一道。
这是浙江右布政使王象晋上奏的,弹劾巡抚,指责他干预地方政事,弄的民不聊生,请求罢免。
接着是广西右布政使郑茂华,弹劾广西总督肆意弄权,图谋不轨,请朝廷彻查。
然后就是江西,湖广各地的奏本,都是诉苦,然后弹劾地方要员。这些要员,大部分都是从京师外派出去的,超过一半都是朱栩安插到各地,准备政改的前期人手。
朱栩连着将这些奏本都看完,算是明白了,从南直隶改为江苏,再到山东,河南,山西,其他各省也终于察觉到,开始筹谋反抗他了。
“终究还是来了。”朱栩自语,旋即就冷笑一声,他已经将东林党扫进了督政院,京城没有任何势力掣肘,京外还能阻止他不成?
朱栩手指敲着桌面,目光冷峻,望着门外,沉思一阵,道:“传旨,周维京调任浙江巡抚,傅宗龙为江浙两省总督,黄承元巡抚广东,王永光任广东总督……”
一道道命令发出,曹化淳听的心惊肉跳。
除去已经整改完成的几省,其他都几省,居然要齐头并进,一起改制!
这么大规模,若是引起地方上反抗,那后果极其可怕,不止是影响夏粮,还会引起地方大乱!
曹化淳应了旨意,还是有犹豫着道:“皇上,此事,是否要找各位大人商议一番?”
朱栩看了他一眼,顿了顿道:“也好,传旨六部尚书,靖王,还有信王来见朕。”
第403章 九条规定
御书房内。
朱栩面无表情的将身前的一堆奏本推了推,曹化淳上前,将这些奏本分给御桌前站着的众人。
站在朱栩对面的,包括傅昌宗在内的六部尚书,还有朱由检,平王,靖王三王,这基本上是大明最高的管理层了。
众人看了一阵,都是皱眉。
大明朝自土木堡之后,对地方的控制力是越来越弱,每个地方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都好似土皇帝,一亩三分地上,圣旨都不好用。
这一次,这么大规模的上奏,还只是对京师的不满,当地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曾经有过记录,挂着副都御使的三品钦差死在去福建的路上,然后朝廷接连派了两个钦差去调查都不了了之。
若是朝廷这些外派过去的官员,来个突然暴毙,在场的都不会意外。
周应秋是吏部尚书,首当其冲,看完奏本,沉色道:“皇上,地方官吏欺上瞒下已成风气,臣认为,当严厉申明朝廷法度,决不能纵容!”
周应秋话音落下,刑部尚书的倪文焕也自躲不了,眼神闪烁着厉芒,道:“皇上,臣请命,亲自前往南方几省,核查这些奏本所奏,若是不属实,臣当具本弹劾!”
吏部,刑部说完,平王这个老好人也没办法,他的督政院接收了都察院所有权职,抬手道:“皇上,臣也认为当严查,朝廷法纪不能随意被挑衅。”
众人说的都是理所当然,靖王抬头深深看了眼一直没有表情的朱栩。也就是现在,倒退个两年,这些话根本听不到吧?
终究是不一样了。
靖王心里默默道,蠢蠢欲动的野心再次燃烧起来。
朱栩坐在那,听着几人铿锵有力的话,满意的点点头,看向靖王道:“靖王,朕要你拟准的事情怎么样了?”
靖王从怀里掏出一道奏本,躬身举起道:“回皇上,臣已经拟好,请皇上过目。”
曹化淳走出接过来,递给朱栩。
朱栩打开,一目十行的看去。
其他人倒是不知道靖王拟的什么,看了他一眼,都注视着朱栩。
靖王拟的奏本言简意赅,总共分为九条。
“第一:大明官吏,有功名在身的士子,矢志科举之人,一律禁止狎妓,宿娼。自发布日起,一旦发现,革除一切官职,功名,永不叙用!”
“第二:大明官吏、士子,不得结社,结党,妄议朝廷,攻击朝堂要员。”
“第三:大明官吏,士子,妻妾不得超过五人,不许妻妾之外有外室、暗门。”
“第四:大明官吏,士子,严禁铺张浪费,宴请吃喝,需勤俭为民,两袖清风。”
……
“第九:大明官吏,士子,严苛守法,洁身自好,持正修心。”
朱栩看完,微笑点头,实则他心里还有一条“大明官吏,士子,当带头纳粮,为天下表率”。不过这一条,朱栩很清楚,还不是时候。
他又审视一遍,递给朱由检,道:“皇兄,你来看看。”
朱由检一直没有说话,接过来看了眼,除了纳妾之外,其他没有什么异议,想了想,抬手道:“皇上,臣赞同。”说完,递给其他人看了眼。
其他人也都只是在那纳妾一条留意了一下,却也都没有在意,除了真正的色中饿鬼,也没有谁真的会去纳十个八个,他们中最多也就是倪文焕,总共四个妻妾。
至于其他的,要么是朝廷明令禁止,要么就是作为官员该有的守则。
因此,所有人都没有反对。
朱栩见都默认了,便看向平王道:“平王皇叔,今后不再兼任督政院督正,靖王接任。靖王,你这道奏本带回去,召开督政院会议,通过后交给皇兄,明发天下。”
这是都早就商量好的,三王抬手,道:“遵旨。”
说完这些,朱栩手指敲着桌面,猛的沉声道:“南方几省,朕会立刻派巡抚,总督过去,督政院加要派人巡视,文昭阁也派员,六部更要配合!”
“遵旨!”
京师这边做出反应,江南也风起云涌。
三日前,江苏,吴江。
张溥,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三十多人,乘舟泛江,畅谈诗文,抨击朝政。
张溥站在船头,望着并船而行的几艘船,上面坐满了人,他意气风发,抑扬顿挫的高声道:“诸位同乡,诸位文友,阉党祸国,气焰日嚣,前有东林七子入狱,后有赵,高两位罢职遣戍,正人日危,朝局益败,正是我等登高一呼,救国存亡之际……”
张溥是苏州人,屡试不第,可写了一手好文章,在南直隶文声斐然,加上善交际,言语蛊惑,时常抨击朝局,点评时事,很是得年轻士子们的拥戴。
他一身白衣,面容俊朗,语言强势有力,很容易让人信服。
张溥话语滔滔不绝,字字不离魏忠贤,阉党,俨然将他们当做了生死大敌,在声援东林党。
待张溥话音落下,太仓人张采也跟着站起,一脸愤然道:“诸位,阉党复炽,嚣张无两,天下为之荼毒,我等身为士子,理当继承先贤遗志,与阉党抗衡到底!我等没有功名,无声与朝野,且独木难支!今日我等齐聚于江上,不若合诸社为一,勠力同心,铲除阉党,使正人归位,匡扶天下!”
杨廷枢紧接着站起来,一脸赞同道:“二张所言,正是我等心中所想,不如今日歃血为盟,他日共登朝廷,为国除贼!”
“好,我赞同!”
“我同意!”
“我们也赞同!”
张溥,张采登高一呼,从者云集。
张溥振奋,挥笔如龙,洋洋洒洒写下《五人墓碑记》,竭尽赞颂反抗阉党之人,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文章朴实,慷慨激昂,直抒胸臆。
众人看罢,都是大喜,其他人也纷纷挥笔泼墨,一篇篇磅礴大气,精彩绝伦的文章出世。
是日,二张改应社为复社,初三十六人,不过三日,江南各地,加入复社超过三千人,出城绵延不绝,泛江而不能。
五日,复社领苏州士子,缙绅近千人,驱逐阉党、苏州知府庞元景,朝野震动,士人振奋。
东林党自也闻风再起,在京城内外,纷纷酝酿着成立文社,欲重建东林书院。
此时,督政院的“九条规定”还没有颁布天下,大江南北,从东林党到复社,举目相望,彼此勾连,居然冠盖盈路,目视无不是复社或东林党。
天下为之大震!
督政院内,靖王在首座,鲁王,晋王,叶向高,杨涟等人都在座,有的面无表情,有的神色震怒,有的闭目敛息,有的神游天外。
督政院,可以说是大明最复杂的地方了,这里有宗室亲王,有原内阁辅臣,有原六部尚书、侍郎,有原都察院都御史,御史,科道等等,成分无比的复杂。
这些人,也都挂着名头,督政院户籍司司事,副司事,田亩司,都税司等等,都是二品,从二品的规格,也算是“位高权重”了。
靖王刚刚履任,神色淡漠中有威严,目光第一个就看向杨涟,这个人虽然是从都察院并过来,可都察院在督政院也有二十多号人,在不过八十人的督政院来说,“投票权”很重。
他道:“杨大人,对于江南的复社,你怎么看?”
那“九条规定”昨日刚刚通过,杨涟自是知道的,他也投了“赞同票”,可复社,他有心想要维护。
杨涟看了眼靖王,愁苦的脸上有着淡淡的漠然,道:“王爷,士子关心国政,痛斥奸佞,乃理所应当,所有下官认为,虽然有些过激,可也不宜过度干涉,恐影响他们的为国之心。”
昨日才全票通过不能结党,结社,今天就反悔?
在座的很多人都暗自撇嘴,可东林向来都是嘴上功夫厉害,翻云覆雨,怎么说都有理,他们也都懒得理会。
靖王眼皮跳了跳,心里有怒火,盯着杨涟,思索着要不要拿他立威。
叶向高一直都老神在在的坐着,听着杨涟的话,沉吟一声,向靖王道:“王爷,他们大多是明年要应试的士子,若是现在颁布那‘九条’怕是影响甚大,不若缓行。”
韩癀也睁开眼,道:“下官也认为当缓行,这些都是我大明的栋梁之才,不能轻慢。”
靖王脸色有了一抹铁青,他总算明白,皇帝为什么要清除东林党了,这帮人就没有一个能真心为国的,全都是为了他们自己!
鲁王听着东林一干人的话,心里暗自冷笑,这帮人到了这个地步还是不识时务,皇帝要厉行整顿官场是有目共睹的,这复社现在跳出来,不止是撞上了“九条规定”,更是声援刚刚被打压的东林党,景阳宫岂能容忍?
还缓行?
不过,这也恰是他迎合上意的好机会!
鲁王身体坐直,看向靖王,沉声道:“王爷,复社这几日风头无两,遍及大江南北,不止是士子踊跃入社,还有官员加入!违反朝廷法度不说,甚至殴打朝廷命官,强行驱逐,此等恶行决不能纵容,当雷霆以镇压,严防成燎原之势!”
第404章 东林反对
鲁王的话一出,有些人心生惧意,若是江南士子有样学样,那还真是不可想象!
另一些想到的却是,真要严苛执行那“九条”,天下士子怕是都要齐齐反抗了,那才是真正的大事!
靖王听完鲁王的话,眉头皱了又皱,突然间,猛的一拍惊堂木,以决然不可反驳的语气道:“即刻将‘九条规定’明颁天下,同时重申,凡是结社,结党之人,立刻解散,退出!否则,禁止科举,朝廷永不叙用!”
本来那些似睡未睡,昏昏沉沉,神游天外的人,纷纷都被惊醒了,睁大双眼看向靖王。
大明的读书人,有着要名不要命的传统,从方孝孺开始,一代代传递到现在。尤其是这个时候的读书人,宁可舍命也要名声。
若是朝廷将这“九条”颁布出去,怕是本来就不平静的江南,要变成天下造反了。
杨涟神色大惊,那个“禁止科举,永不叙用”八个字,狠狠的在敲打他的心口。这复社可是在效仿东林,不用复社与不用东林党有何区别?
他拧着眉头,看了眼叶向高与韩癀等人,沉声向靖王道:“王爷,下官反对!士子十年寒窗,结社也只是为朝廷检讨得失,何以‘禁止科举,永不叙用’?”
叶向高也担心引起江南士子不满,抱着肚子道:“王爷,此事不能如此鲁莽而行,这一条命令下去,江南士子肯定不能答应,会引起大乱子,下官请缓行!”
叶向高说出“下官”两个字极其不适应,可也还得说。
周起元,黄尊素等人都纷纷开口,都是要求靖王“缓行”,甚至直接“不行”的。
东林党在督政院有二十多号人,这齐齐开口,单说就说了好一阵子。
其他人都默然不语,靖王窜的太快,还没有什么盟友,更何况还是这种得罪天下士人的事。
这么一来,东林党就显得颇有声势。
好在督政院还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靖王望着东林党一干人,沉着脸道:“此议已过,没有悔改的道理!本王之后会前往文昭阁,请信王颁布,明发天下。本王丑话说在前头,此乃朝廷法度,若是有人肆意违反,不尊不守,本王定然奏请皇上,革除一切官职,功名,下狱论罪!”
靖王此话一出,众人尤其是东林党人心里一惊,这位靖王可不是平王那老好人,不会糊弄事,得过且过,若是他仗着皇帝的信任,雷厉风行,对他们东林党来说,将会是雪上加霜!
最为重要的是,靖王现在站在道德,“正义”的制高点,他们的反对声不能那么理直气壮。
靖王说完,扫过一圈,便面无表情的站起来,道:“散会!”话音未落,抬脚就走出议事堂,直奔文昭阁。
叶向高,杨涟等人眉头紧拧,神色难堪,他们现在无权无势,也只能在这里说说话,可那“九条”一旦明发,必然会引起天下哗然!
其他王爷们除了晋王,鲁王,也都抱着“无为”的心态,靖王一走,也接二连三的起身,纷纷离开,只剩下东林党一干人。
叶向高,韩癀等人都沉着脸,心里越发的难受。
他们想要阻止,可却没有一点办法。东林党完全失势,没有权力,最重要的是,宫里的皇帝厌恶东林党,他们上再多的奏本也无济于事。
而被他们寄予厚望的信王,在这种事情上,完全帮不上忙。
“必须要想办法!”杨涟猛然站起来,近乎嘶吼道。
叶向高,韩癀,黄尊素等人也都跟着起身,神色冷肃的相继离开武成阁,他们需要想办法,狎妓,宿娼已经不重要,“结社,结党”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
靖王进了文昭阁,信王很是热情的招待,两人相谈甚欢。
信王要借助督政院来任命官吏,要借助督政院要施行某些权力。而靖王也需要借助文昭阁来施行他督政院通过的各项“法度”,两人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在文昭阁待了小半个时辰,靖王才走出文昭阁,一边走,一边目光炯炯。
督政院在手,大权在握,他心里的野心在慢慢膨胀。
他身边跟着一个内监,看上去并不大,不到三十岁,这是原靖江王府的承奉司太监,名叫王潮,他看着靖王的脚后跟,亦步亦趋的跟着。
靖王本想回武成阁,可忽的又转向景阳宫方向。
靖王这一动,王潮就连忙道:“王爷可是要去御书房?”
靖王还是思索,下意识的道:“嗯,本王想让皇上给我整肃督政院的权力。”靖王对于东林党的掣肘,也心生厌恶。
王潮瞥了眼四周,走近低声道:“王爷,与其向皇上要权,不如您自行立威。”
靖王的脚步一顿,转头看了他一眼,道:“怎么立威?”
王潮躬身低头,道:“王爷,那‘九条’就是最好的立威手段。”
靖王神色一动,随即心里就嘭嘭嘭跳动,也醒悟过来,沉吟着道:“本王明白了。回府,另外,将那几位大人召来,他们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王潮这才暗松一口气,应了声:“是。”
此刻,御书房内,朱栩又遇到了麻烦事。
陕西总督杨鹤上奏,陕西各地的灾情越演越烈,民乱不断增多,哪怕是有足够的粮食也赈抚不过来,俨然要成燎原之势。
不止于此,四川,湖广等地的布政使也都上奏,夏粮未到,已经可以预见,必然会大规模的减产,甚至有些地方,千里干涸,注定了颗粒无收。
这些不是给朱栩找麻烦,是实实在在的遇到了难题。
涉及到的地方太广,灾情严重,单单依靠官府的力量根本赈抚不过来,一旦形成民乱,在偌大的陕地,可以说是一呼百应,总督衙门都有些应付不过来。可若是动用洪承畴的忠勇军,事态就必然会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会激起更大的变乱。
朱栩看了半晌,盯着一道道奏本,轻声自语道:“看来,赈灾不能依靠官府,可没有官府的弹压,民乱就会失控……”
这是一件极其令人头疼事情,一个陕西还好说,最多就是加派人手,可若是遍及大明各地,那动用的人力物力就难以想象,绝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朱栩思忖良久,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好在他有钱有粮,有底气,思忖着道:“将这些奏本送去文昭阁,让信王去办,给他两百万石粮食的调用权,银一百万两。”
曹化淳也情知朱栩这些日子的艰难,应了声,便转身出去。
朱栩希冀着信王能帮上他的忙,想了想又道:“魏忠贤来了吗?”
刘时敏转过身,道:“回皇上,已经在门外候着了。”
朱栩点头,道:“传他进来吧。”
“是。”刘时敏微微躬身,对着门边的内监示意。
那内监躬身,转身快步出去。
没多久,魏忠贤就快步走进御书房,躬身道:“奴婢参见皇上。”
朱栩一摆手,道:“你亲自去一趟南方,配合督政院,严格执行‘九条’,另外,严查贪污腐败,肃清吏治。”
魏忠贤知道,他这把被朱栩养了很久的剑,要出鞘了!
不过他还是颇为谨慎,看了眼朱栩,道:“皇上,奴婢,可以动哪些人?”
朱栩手指敲着桌面,淡淡道:“各省的巡抚,总督朕已经选好,一旦到任,你就着手,没有上限也没有下线,拿出你的本事,朕要尽快解决南方几省!”
魏忠贤明白了,道:“遵旨,皇上放心,奴婢保证三个月内,为您肃清江南官场!”
朱栩点头,灾情越来越严重,给他的时间真是不多了。
第405章 最后的清洗
果然。
朝廷的“九条规定”一出,天下一片沸腾。
尤其是人文斐翠的江浙,更是喧哗如沸,处处都是议论声,甚至是破口大骂。
西湖,苏堤。
张溥,张采,杨廷枢,还有名妓王微等等齐聚在一起,每一个人仿佛都一样,神色愤怒,语气极其激烈。
所谓的应社,就是应试士子,而复社,就是失利要再来一次的意思。
这帮落第士子外加风流名妓,一直都是秦淮河,江浙一带的标配。
王微一身男装儒衫,模样俏丽,丝毫不怯场,声音清脆,语气昂扬的道:“朝廷这分明是打压天下士人,昏政至极,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出的主意!”
张溥也目光锋锐,灌了一口酒,肃然道:“朝廷将都察院合并入督政院,据说是靖王出的,东林诸公奋力反对而不得,我等士子,连猪狗都不如!”
杨廷枢看了眼众人,见他们都有些颓然,顿时皱眉道:“莫非,你们要解散复社?”
张采酒杯猛然的摔在酒桌上,大声道:“休想!今日不能结社,明日是不是连书院都要不能办?我等士子交结,相互砥砺,一心为国,何来这无妄的打压?大明两百年,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事!”
王微一听,颇为赞赏的看着张采道:“不错,我等理当尽心国事,朝廷这‘九条’处处都是奔着士子而来,若是长此以往,天下士子还有谁愿意用心国事?科举也会成为一个鸡肋!理当抗争到底!”
张溥见众人都士气高昂,毫无气馁之态,挺胸大笑道:“好!那咱们就明告天下,复社不散!鼓舞天下士子,也联络京城的东林前辈,请他们代为向朝廷陈情!”
杨廷枢大喜,道:“好,张兄大才,我们等着看!”
张采目光如电,闪烁着精芒,道:“不止是张兄,在座的都要写,要写的热烈,要写的惊天动地,要让整个大明都知道!”
王微看着众人,娇俏的脸上也颇为意动,站起来,越发显得的俏生生,语气却坚硬如铁的道:“诸位兄台高义,小妹虽无力帮扶,可也有不少好友,愿走动一番,为大家助威!”
张溥,张采等人都很欣赏王微,除了她才气过人,交友广泛,也自然有男女之间那点心思。不过王微有才也有节,纵然身陷勾栏,也勉强的洁身自好。
众人听着王微的话,都笑着抬手,谢“王公子”。
复社这边几个才子争先恐后,一道道文章出世,飞速在“朋友圈”传播,这种传播快的惊人,不过半日,江浙一带已然传遍,更是将朝廷的“九条”打上了“佞臣”出的“昏政”,逐条狠批,将之“骂”成的体无完肤,一无是处,狠狠践踏。
复社在江南,动作一出,京师的东林党自也配合起来,不过短短两日,整个大明都在批评“九条”,将它看重了洪水猛兽,是祸国殃民的“昏政”,强烈要求废除。
不止落地的士子,京师的在野东林党人,一些已经沉寂很久的高官也都纷纷发声,一篇篇文章出世,越发的壮大了复社与东林党的反对声势。
有万历时候的吏部尚书,这位尚书年六十七,刚刚纳了小妾,小妾刚满十四岁。
有泰昌年间昙花一现的御史,整日徜徉在山水之间,与名妓合唱,和好友醉酒。
还有天启年间被罢免的工部侍郎,一个月前刚刚纳了第十九房妾室,又刚看上了街头一卖艺的小姑娘。
紧随其后,一些在朝的官吏也接二连三的出声,北方的少,大部分都是浙江以南,他们反对声极其激烈,将朱栩灌上了“年小心昏”,给信王挂上了“昏聩”,靖王直接就是“佞臣”。
这场风波超过以往,惊动了整个大明,朝野上下都为之瞩目,不安。
甚至于这“九条”引起的风暴,将阉党的恶名都给盖了下去。
京师,陈良训府上。
黄尊素,周起元等人都在,神色颇为振奋。
黄尊素道:“柳尚书的文章,果然非同凡响,这一次,怕是江北半个文坛都要被惊动。”
周起元喝着酒,道:“柳尚书的还是小,何老先生的文章才是惊天地泣鬼神,足以青史留名了!”
陈良训是有名的“笔杆子”,一支笔不知道弹劾倒了多少二品三品大员。他性格刚毅,向来不服任何人。
他听着两人的话,一脸刚硬的道:“这些还不够,我打算写一道公开的奏本,弹劾靖王!”
现在谁人不知道,靖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