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夜明(考拉)-第1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蒙古人在草原常挑这个时候征战。
行进的骑兵像两条断断续续的长线横贯在灰色的土地上。
走了四天,视野中单调的土灰色出现了些许高地的丘陵上的黄绿,或者是火红。那些都是树叶。
阿济格第二次走这条道路,前次他军中有明廷降将姜镶和吴三桂相助。现在姜镶已死,吴三桂则成了大清的仇敌。
今年六月,吴三桂在南阳城下的反叛对清廷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彻底把北京城中的多尔衮推入恐惧的深渊。
“吴三桂汉人果然都是靠不住的”阿济格细细回想。事情过去了两个月仍然让他咬牙切齿。这已是大清上上下下满人的共识。
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窃取大权,上三旗因以大局为重才勉强不闹出矛盾,需要的条件便是:清兵一直胜利下去,不断抢夺财富和土地。
但是,从江南得而复失后,大清的好运似乎突然消失了。
战马缓缓而行,阿济格神思飘荡。
他想起出京前他那个兄弟摄政王给他的嘱咐。
近一年来,他对多尔衮的策略颇不以为然。如果他、多尔衮和多铎不是同母兄弟,也许他早已拆朝廷的台了。
两年前,他平定顺贼,在湖广招降左梦庚部,向朝廷请封叔王,他那个兄弟不许。从那时起,他与多尔衮的关系已不再像在辽东那般亲密。
还有那个女人他不明白多尔衮是何等糊涂,竟然被一个女人迷惑,一直不登上帝位。
过去已经过去。
大清仍然拥有大明长江以北的土地,形势还没差到让人睡不着觉。但阿济格常常想到大顺贼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后,半年即失去奋斗几十年才创立的基如果不给吴三桂一点教训丨大清的威望将荡然无存,日后还不知有多少汉人会临阵倒戈。
吴三桂入川后表现的相当乖巧,把在成都和江洲的监军的四百多女真人礼送出境,只是一直扣住尚可喜没有释放。
但这一切救不了他。
清廷经过两个月的准备,派出两路兵马入川讨伐吴三桂。
阿济格督正蓝旗和镶蓝旗的骑兵从山西进入陕西,从榆林南下,由陇南攻入汉中。孔有德和耿仲明则率汉八旗兵马从西安出发,向汉中进军。
汉中是四川的门户,取下汉中后,清廷可长久保持对吴三桂的压力,同时可以阻断吴三桂出川的道路。
骑兵行军的速度不慢,但在西北苍凉空旷的土地上,如两队整齐的蚂蚁在行军。
一个斥候疾驰到他身前,下马跪地禀告:“报,往前五十里是陇南府”
阿济格问:“陇南有明军吗?”
“城头插着大明的旗帜”
阿济格勒住马,往远处瞭望片刻,朝身边的传令兵下令:“命正南旗先锋到达陇南城下立刻攻城,谁先入城,此城的妇女和财富都归那个甲喇额真所有“遵命”传令兵举着旗帜往前赶去。
从陕西经过天水攻入陇南,一路都是适合骑兵作战地形,吴三桂没有派人在沿途抵抗,陇南可能是他将要面临的第一场恶战了。
骑兵没有携带铁炮,孔有德将率炮营在汉中城下与他汇合。阿济格曾经见过陇南城,那虽是个府城,但比不上湖广的一座县城坚固。
他清楚吴三桂麾下有两万多骑兵,也知道曾经的关宁铁骑不像大顺军那么虚弱,传达完命令后立刻督镶蓝旗骑兵跟上,以作接应。
前段的骑兵队列骤然加速,狂奔的战马散发出西北土地固有的野性。
正蓝旗女真骑兵杀到陇南城下围城,各部正在做攻城准备。
陇南城南门在颤抖中打开,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冲出城池后成群结队跪在大军阵前。
正蓝旗旗主多铎在江南被俘,他的儿子多尼尚幼,南门的正蓝旗由甲喇额真阿尔津统领。
阿尔津见城头的大明旗帜没有去除,担心有诈,不敢靠近。
一群百姓在阵前哭爹喊娘,好像家里的亲人都死光了。阿尔津细看一会,率骑兵上前把这些人包围住。
跪在最前面的是一个身穿皮衣的老者,磕头哭诉道:“将军,吴三桂回四川后,把陇南的财物洗劫一空,城中只有三百明军守卫,吾等都是大清百姓,见到朝廷兵马出现在城外后,我们已经把守备拿下,正在等候将军处置”
阿尔津拔出长刀,在他脖子上比划了一下,问:“你是汉人?”
那老者腆着脸道:“小人虽然是汉人,但一直尊奉大清”
阿尔津吩咐道:“既然如此,你把那个守备给我绑出来”
那老者连连点头,扭头吩咐身后人,道:“赶快把黄守备绑出来给将军发落”
“是,是”后面两个年轻人爬起来往城内一路小跑。
不一会功夫,一群人推搡着一个身穿明朝官服的中年汉子从城门走出来。
阿尔津确认无误,心中暗骂:“汉人总是这般无耻,投降的大清的时候毫不犹豫出卖明廷的守军,投靠大明时又坑害大清的兵马。”
他命一个牛录先进入陇南城。
等了一刻钟不到,入城的清兵摘下城头明军的大旗换上大清的旗帜,阿尔津终于放下心来。
正蓝旗兵马源源不断开入陇南城,后到的镶蓝旗骑兵驻扎在陇南城外。
阿济格一到城下立刻传令:“杀光陇南城所有的男人”
传令兵四处奔跑呼叫,阿尔津听说后大惊,匆忙从城内奔到城外,见到阿济格后立刻跪地,求情道:“陇南城汉人绑缚明廷守备投降,是有功之人。王爷杀戮汉人,只怕沿途府城听说我大军前来时,个个奋死抵抗,对大军入川不利”
阿济格冷笑,道:“陇南是我大军的退路,那些汉人今日既然杀了明廷守将,明日难免会对我大清守军动手,杀之有何过错?”
阿尔津深知阿济格此举太过疯狂。大清在四川实施减丁策略,但一直小心翼翼,把罪名加到上张献忠头上,就怕引起汉人坚决反抗。阿济格是被吴三桂和姜镶的举动逼疯了。
他见阿济格没不听劝,壮着胆子说:“王爷曾经有吩咐,先入城者,陇南城的妇女和财富都归其所有,我是第一个进城的甲喇额真。”
“那又怎么样,我说的是女人和财务,但我现在要杀的是男人”
阿济格抖动战马缰绳,催马从阿尔津身边走过。
阿尔津咬紧嘴唇,不敢在辩。
城内的屠杀已经开始,女真人提着弯刀满座城找男人,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婴儿,还是须发皆白的老人,只要遇见的立刻一刀宰杀,那些出城求降的乡绅也难逃一死。
弯刀劈砍在肉体上的声音,恰如江南的百姓正在收割成熟的稻穗。
阿济格要用一场屠城来鼓舞士气,前面就是汉中了。
这是战争啊阿尔津从地上爬起来。
也许阿济格这么做是对的,清兵接连的失败需要一场鲜血来献祭,向长生天或者是活佛祈求运气。
清兵在陇南驻扎一夜,只留少数兵马守城,大军向汉中城进军。
吴三桂入川后放弃了陕西所有的城池,只把汉中当做四川的桥头堡,命亲信大将马宝率两万士卒据守,其中只有三千人是常年随他征战地老兵。
清骑到达汉中后立刻把汉中城包围的水泄不通。
阿济格不急于攻城。从汉中入成都要经过剑阁等险要的地形,阿济格希望能引蛇出洞,让吴三桂率军来汉中与他决战的,等候三天后,耿仲明和孔有德率汉八旗兵马赶到。一到汉中城下,孔有德立刻在城外布置铁炮阵地。清兵从陕西征集民夫入汉中,打造各式攻城器械。
汉中攻防战正式打响。
成都距离汉七百多里。
这里没有多少兵马据守,吴三桂亲自镇守此地,但他麾下的关宁骑兵几乎全部驻扎在剑阁。
清兵到达陇南他便得到了消息。清廷对他恨之入骨,这次出征四川的兵马有一万八千女真人和四万汉八旗士卒,非他现在的实力能抵挡。
但是他仍然想冒险要坚守汉中,他想给蜀地留一个出气的鼻孔,给他自己保留一份争夺天下的希望。
这几日他不断召集谋臣将领议事。
谋士杨坤忧心忡忡劝道:“清虏势大,王爷不如放弃汉中,暂避锋芒。王爷与清虏斗得激烈,江南不知道有多少人晚上睡觉都能笑醒。”
吴三桂思忖再三,道:“要弃汉中也不能让阿济格得到了太容易,他那个人不知好歹,如我放弃汉中,他肯定还要来攻剑阁。”
“可恨南京翟哲,引诱我剪辫反正时许诺的天花乱坠,到了关键时候,竟然袖手旁观”
他对吴三荣南京一行得到的答复很不满意。
杨坤献计道:“清兵已经开始攻蜀,王爷该不断向南京求援,示之以弱,同时在江南散播消息,否则王爷有苦处只往自己肚里咽,天下谁又能知道?”
“示之以弱?我吴三桂何时向别人求过绕?”
吴三桂怒气冲冲。
他比翟哲年轻两岁,但火气要旺盛许多。

☆、第558章 燧发时机


吴三桂嘴里说的硬气,但还是向南京城派出求援的使者。
吴三荣当仁不让,只好再辛苦跑一趟,谁让他熟悉南京。
从四川到南京可走长江水道,木船顺江而下,一日千里。
江南和湖广的晚稻差不多已经收购干净,长江两侧的稻田中全是密集的稻岔子,看上去很是难受,所以他路上一大半的时间都躲在船舱中。
十月上旬,朔风已经刮到江南,吴三荣一路辛苦,终于到达南京。
只是没想到,他到的非常不巧,晋王前日到杭州巡视,不在南京。
曾经在大明朝廷当过官的人就是会办事,他给吏部侍郎柳随风送了一份礼,打探到消息后,便放心在南京等候。
相比之下,前些日子来朝见的大西军的使者显得太不懂事。
翟哲早得到清兵攻四川的消息,赵玉成在江北的布局很高效。两蓝旗兵马尚未出山西,他已经知道清廷把吴三桂当做首要打击对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军出动前会留下无数踪迹。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人,才能打听到合适的消息。翟哲也不清楚赵玉成在北京城内策反了哪些汉人官吏,他只要结果。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而且大明的晋王从来不是一个具有强烈控制欲的人,否则内阁早已不存在了。
西川风云起,对江南是个好消息。
多尔衮既然敢调集重兵入川,在中原和江淮一定也有所防备。经历了两年刀锋架在咽喉的折磨,翟哲有心欣赏一下坐山观虎斗的风景。
他不是不想出兵,而是江南还没有为出兵做好准备。
晋王的船队很普通,但前后都有水师护送。
此次随翟哲南下杭州的有军中武将三十二人,两个将军,四个总兵,级别最低的也是游击将军。到目前为止,逢勤和李志安都不知道翟哲突然召集他们南下的目的。
今日风大,翟哲一直呆在船舱里不出来,两位将军陪坐。
逢勤还是一如既往的寡言,倒是李志安一直赔翟哲说话。
今年春天,逢勤请命想在江淮发动攻势,被翟哲拒绝,从那以后,他这个江防总统帅的存在感一直很低。
船队没有在杭州停留,过运河后逆钱塘江而上,在富阳县靠岸。
军中将领都知道富阳是个什么地方。
上任才三个月的兵器监制使赵普和三位兵器作坊的东家都早在岸边等候。赵普站在最前面,胡广厚紧随其后,排列次序表明了他们的身份地位。
翟哲一行五十多人上岸,后面的战船桑还有三百亲兵卫侍卫紧随。
诸位东家上前拜见行礼完毕,简单寒暄几句。翟哲立刻盯着胡广厚问道:“事情都准备好了吗?我今日领来的人都是你的主考官。”
胡广厚傲然挺腰,道:“请王爷观礼!”燧发枪经过他不断改善,又吸取了西洋火器的优点,已经完全成熟,打燧石不响的难题也已被解决。
一行人不入富阳县城,而是直奔钱塘江边山林里的兵器工厂。
逢勤等人愈发感到神秘。
寒风刮过丛林呼呼作响,进入山中不到七八里路,后面每隔几十步都设有明岗暗哨,守备森严。
这里的岗哨不仅防备外来者进入,也在防止里面的人逃出去。
翟哲没有去兵器作坊,据他所知,除了少许在研制院的技艺高超、脑子灵活的工匠,在工坊的劳作的工匠和囚犯差不多。
他们能拿到不菲的报酬,但他们除了把银子捎回家养家糊口,在这里找不到花钱的地方。三大兵器工坊新招收的工匠在富阳县都有专门的住处,每隔半个月,他们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一次。在兵器作坊中劳作十年后,可摆脱学徒的身份,进出能自由许多。
一行人一直往山里走,胡广厚和赵普陪在翟哲身边给他讲述各处的地形和安排。
走了约半个时辰,眼前豁然开朗,两山之间有一块开阔地,被人为填平如练兵的校场,两边有整齐的两排土房。
胡广厚指着眼前道:“这里是富阳最大的火器试验场,火炮也在这里测试。”
翟哲问:“就在这里了?”
赵普答道:“就在这里!”
他拍拍手,东边土房几十个身穿护卫服的人抬着十几个巨大的木箱子走过来。
那些人一直走到翟哲身前十步,放下木箱后,各自撬开盖子。每个木箱里都放有十杆油光发亮的鸟铳。
翟哲招手命侍卫拿一杆鸟铳过来,随后交给身边的逢勤,问:“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逢勤喜爱使用火器,他设计出无数种火器战法,本身也是个火器专家。
他拿起鸟铳上下端详片刻,面现惊色,道:“竟然能把鸟铳设计的如此精巧!”
他向在一旁侍立的护卫要来火药和铅子,手脚麻利装填而入,抬起鸟铳对准前方,然后扳动机簧。
“砰!”的一声巨响,立刻吸引了身后诸将的注意力。
元启洲、孙之敬和郑遵谦都凑过头来。
翟哲面现得色,道:“此物叫做燧发枪!”他朝赵普摆手下令:“且叫侍卫试铳,让诸将开开眼界!”
两边土屋门前都是侍卫,他们也是胡家工坊的试铳者。每当有新武器研制成功,他们总是第一批来感受,提出各种存在的问题。
一百侍卫站立成五排,手里各自拿着鸟铳。
赵普一声号令,诸将的耳朵很快被轰鸣声填满。五排鸟铳依次施放,之间几乎没有空隙,最后似乎也永无止境。
逢勤在心中默默的计算。
燧发枪施放的速度要比火神铳快一倍,而且割据点火装置的设计,只要不是倾盆大雨,不会对这些鸟铳产生影响。
试铳一直持续了半刻钟左右,翟哲举手示意试铳手停下来。
今日来的诸将对火器都不陌生,李志安赞叹道:“国之利器!”
逢勤抓住手中鸟铳不放,眼中闪着炽热的光芒,道:“如果再配上少许长枪手,燧发枪可以在平原与清虏骑兵抗衡。”他只说可以与骑兵抗衡,没有说一定能战胜清虏骑兵。
翟哲道:“从七月起,三家兵器工坊不再生产火绳鸟铳,而是用燧发枪取而代之!”他像是故意考究般追问:“如果我要把燧发枪投入战场,在什么情形下能得到最震撼的战果!”
逢勤和李志安异口同声,道:“雨季!”
江南从三月开始进入雨季,小雨连绵不绝持续数月。在这段时间里,明军不能用火铳,清廷不能用弓箭,相比较而言,还是明军受到的影响更大。因此清虏很愿意与这个季节与明军野战。
“我准备在明年春天发动江北攻势,到时候燧发枪至少能有万杆!”
晋王的话令几位武将异常兴奋,翘首以盼。之间几乎没有空隙,最后似乎也永无止境。
逢勤在心中默默的计算。
燧发枪施放的速度要比火神铳快一倍,而且割据点火装置的设计,只要不是倾盆大雨,不会对这些鸟铳产生影响。
试铳一直持续了半刻钟左右,翟哲举手示意试铳手停下来。
今日来的诸将对火器都不陌生,李志安赞叹道:“国之利器!”
逢勤抓住手中鸟铳不放,眼中闪着炽热的光芒,道:“如果再配上少许长枪手,燧发枪可以在平原与清虏骑兵抗衡。”他只说可以与骑兵抗衡,没有说一定能战胜清虏骑兵。
翟哲道:“从七月起,三家兵器工坊不再生产火绳鸟铳,而是用燧发枪取而代之!”他像是故意考究般追问:“如果我要把燧发枪投入战场,在什么情形下能得到最震撼的战果!”
逢勤和李志安异口同声,道:“雨季!”
江南从三月开始进入雨季,小雨连绵不绝持续数月。在这段时间里,明军不能用火铳,清廷不能用弓箭,相比较而言,还是明军受到的影响更大。因此清虏很愿意与这个季节与明军野战。
“我准备在明年春天发动江北攻势,到时候燧发枪至少能有万杆!”
晋王的话令几位武将异常兴奋,翘首以盼。

☆、第559章 争伐


诸将中,只有逢勤没有露出太喜悦的颜色。
他性格一直如此,众人包括翟哲都习以为常。如果逢勤如孟康那般兴奋的跳起来,那才让人感到惊奇。
但是,逢勤没有漏掉翟哲说的每一字。
“燧发枪只有万杆!”
到明年雨季时,燧发枪只能生产万杆!那就意味着最多只能装配一支军队,一支要直接派上战场的军队。
大明若要北伐,有两个方向可行。
一路从湖广进入河南,威胁陕西和山西。
一路直接渡过长江,攻占江淮。
明年若战,必然会两路齐发,但肯定有一路是主力,一路是偏师牵制。
大明的军队在翟哲刻意调整下,已经分成两大派系。湖广军的统领是左若,而江南军以逢勤为首。
两个人是朋友,也是相互竞争的对手。
左若以勇闻名,逢勤的坚韧天下皆知。
军中一直有说法,逢勤能把长江防线防守的滴水不漏,但要论到挥师北伐,还是左若为帅更加合适。
逢勤平日沉默寡言,深得“慎独”处事三味,那么这种说法只会来自一个地方。
北伐是大明举国都瞩目的功劳,也是奠定军中地位毫无争议的机会。
收复湖广后,左若一直想拿到北伐领兵权,逢勤去年也曾无前例的表达过一次自己的意愿。
现在,逢勤不用再请命,他已经知道了翟哲的心意。
因为是他,而不是左若来富阳观礼燧发枪。
翟哲道:“此枪锐利,与鸟铳有八成相似,但要让军士操练成熟,恐怕也需些时日!”
逢勤道:“燧发枪比鸟铳便利,唯有军士队形转变需要操练!”
“多长时间可操练娴熟?”
逢勤略一思忖,道:“三个月!”
“三个月?”翟哲稍有些惊讶,比他预想的要长。
“燧发枪比鸟铳施放要快一倍,所以只有最娴熟的铳手才能跟上燧发枪装填铅子和火药的速度。军中使用鸟铳已久,铳手的装填弹药的速度已经固化,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无法发挥燧发枪最大的功效。”
逢勤考虑甚是周全,又道:“而且,使用燧发枪的兵马仍然需要甲士、炮手和长枪兵的保护,需要重新整编。”
翟哲听得仔细,他选择逢勤出战不仅仅是因为对他更加偏爱,也是逢勤比左若更能发挥燧发枪的优势。
当然,他也承认,他更喜欢逢勤。
这个当年他从枯井中捞出来带到塞外的孤儿,在他心中和儿子差不了多少。
从草原鏖战到席卷江南,晋王最倚重的将军才过而立之年,但因为逢勤的沉稳和老练,他给别人感觉的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大许多。
翟哲一直希望逢勤能意气风发一点,如许义阳那样。他记得当初晋南那座山寨的惨状,所以知道那场屠杀给逢勤留下的阴影一直没有消除。
孩提时代遇见的事有时候会影响终生,一切都是机缘,有善缘,也有恶缘。
逢勤言简意赅,把燧发枪的战法简单陈述。在军阵上,他是个天才,不是那种才华横溢的天才,而是那种精细到极点的天才。
这样的人,往往会比较本分。
翟哲把手里的燧发枪放下,很随意的说:“富阳已经有三千杆燧发枪,你回到苏州后立刻从本部兵马中选出精干士卒进行操练。”
逢勤心中早有准备,真听到这句话是,仍然心情激荡,躬身行礼,道:“遵命!”
李志安等诸将看着逢勤又欣喜,又羡慕。他们几人与逢勤的关系不错,李志安和元启洲曾在杭州与逢勤结下情谊。逢勤虽然不会与人太交心,但也不会盛气凌人。
赵普指挥试射的护卫把燧发枪重新收入木箱。这些东西在兵器工坊一直被严密看守,再不许出现两个月前样品失踪的意外几位将军还沉浸在刚才的震慑中,等燧发枪收好,翟哲招呼:“赵普!”
赵普一路小跑,到了近前,道:“在!”他是浙东的秀才出身,是被宗茂和方以智第一批召入宁绍总兵府的幕僚。他这个位置隶属兵部,品级不高,但是个肥差。自他七月来到杭州后,三家兵器工坊的东家都把他当佛爷似的供着。
“燧发枪每制造累计五百杆,立刻发往逢将军处!”
“遵命!”
翟哲沉吟片刻,道:“每一杆燧发枪上都要刻上标记,发往何处都需要记录!”
在一旁侍立的胡广厚、朱沾云和柳泰****言大喜过望。
三家火器工坊规模越来越大,在火器上使用刻印记号可以控制火器的流向,也可以检测火器的质量。三家兵器工坊也将因此名扬天下。
大明的军队踏及到的地方,都将传颂三家兵器坊的名字。
除了燧发枪外,三家兵器作坊还铸有可放置在木车上的中型火炮,可用铁钩连接的战车,等等,都是为了对抗骑兵设计的兵器。
逢勤、李志安和元启洲都是军中宿将,观礼后提出各种很切合实际的建议,让几位东家大开眼界。
兵器的优劣最终要由使用它们的人来评价,翟哲今日带三十多位武将来兵器坊观礼,也是想借此抛砖引玉,要三家兵器作坊常与军中将士交流,制备出军中需要的兵器。
晋王一行在富阳逗留了四天,一直都在山中火器试验场。
浙江巡抚张煌言、杭州知府和富阳县令分别求见,都未能见上一面。
五日后,众人离开富阳,十几艘大船沿来时的道路返回。
张煌言在杭州城设宴招待晋王一顿午饭,随后十几艘大船顺运河北上。
逢勤等军中将领前往苏州。他一回到兵营立刻调配兵马,做好迎接操练燧发枪的准备。还有那些固定在木板车上的铁炮,野战时威力巨大。
军中改制是整个大明同步进行,军中武器换装从逢勤部开始。
翟哲在镇江上岸,刚回到南京城,立刻有两件事找上门来。
他在南京时没那么繁忙,才离开南京五日,使者接踵而至。
一位是吴三桂的堂弟吴三荣,另一位是左若军中参将李虎。
翟哲知道吴三荣为何而来,他不着急见吴三荣,先召见李虎。湖广今年发生了许多事,远没有江南稳定,他对那里一直不那么放心。左若又是个闲不住的人。
李虎第一次来南京,他到南京时晋王不在,他正好去见识了石头城的巍峨和夫子庙的繁荣。
听说晋王回南京后,他不敢再随意外出,一直在客栈中候命。
果然不假,辰时过去没多久,两个身穿晋王府亲兵卫号服的侍卫来客栈传令。
李虎暗自庆幸,没想到晋王这么早就开始理事。
侍卫将他带到晋王府内一座空旷的房子中各自离去,只留下他一人。快到巳时,又有一个侍卫前来传令,李虎随他往晋王府深处走去。
李虎在大门口识了晋王府的威严,但心里却不畏惧。左若麾下的勇将,不会那么容易被吓到。左若帐中也有能写会说的幕僚,他不识字,却被派来南京办这件大事。
李虎七绕八转,经过一个宽敞的校场,见到一排宫殿耸立在眼前。
侍卫领他绕过第三排宫殿,换了一个文士服的年轻人带他往里走。
两人走入一件宽阔的殿堂,那文士弯腰到:“湖广使者李虎带到!”
这套礼仪是晋王府在推行军中改制后发生的变化。
翟哲听柳随风的建议,不再随意接待外使和下属。礼为国之根本,他从前不那么注重的礼节,一直在被人劝谏。在大明,君臣有别,上下有别,父子有别,所有的分别因礼而立。晋王对一个人和善不拘小节被看做礼贤下士,但他对所有人都这样便被看做不分尊卑。
李虎跪地,道:“参见大将军!”
翟哲的声音很冷漠,问:“你追随左若几年了?”左若已经向大将军府上书,仍嫌不够,竟然派使者亲自来南京!看来想法是相当强烈。
李虎道:“末将在山西被左将军招为亲兵!”
“左若命你来南京,所为何事?”
李虎书写不行,口齿相当伶俐,道:“清虏大军半个月前开始围攻汉中,镇西王派人来襄阳求援,左将军已经探明南阳府守备空虚,特命我请命,愿率襄阳军挺进中原,牵制清兵!”他抬起头,露出沧桑的面孔,接着说:“今年攻下襄阳整顿军制后,军中将士战意高扬,只待大将军号令!”
他是军中参将,说出这番话不显得突兀,可视作军心可用。
这也许是左若派他来南京的原因吧!
左若真是迫不及待啊!
有这样的下属,就像一柄鞭子在翟哲身后追打,有时候会让他奋进,有时候会使他有些心烦。
翟哲知道北伐一事牵动着军中许多人的心。他对军队控制很严格,湖广停战后,左若只有坚守襄阳的权力,没有随意出击的权限。
“北上中原,能取下南阳吗?”翟哲话中的明摆表达的意思是不信。
李虎慷慨陈词,道:“大将军有令,吾等万死不辞!”
翟哲沉默许久,道:“好,我许左若出兵河南骚扰!但,若败,军法无情!”

☆、第560章 冬变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勋臣总想分个高下出来。
翟哲对左若没有偏见,惦记他在草原练兵的功劳,所以才在收复湖广的战争中提拔左若的地位和威望。
但是,他不喜欢别人逼自己。
吴三荣觐见晋王后,领着满意的答复离去。他来南京走一趟,朝廷为表示四川一体,多多少少要做做样子。
正好左若请战愿望迫切,翟哲才给湖广军松了口。但他只允许左若一支兵马兵进中原,又强调若失败会追究责任,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天气日益寒冷,各地兵马进入休整期,晋王府也越来越安静。
翟天健和翟天行都是在江南成长大,远不如他们的父母那么耐寒冷。翟天健从苏州书院归来,最高兴的人不是他的母亲,而是比他小四岁的兄弟。
翟天行天天缠着兄长。
他已到了进私塾的年纪,翟哲无法给他找到方以智那样的老师,只让他在南京城就读。不过他的学识比他的哥哥同年时可是相差甚远。
白雪覆盖下的江南宁静而安详,这是大明最美好的地方。
平静的表象下,江南明廷正在全力筹备明年的北伐。
于此同时,汉中攻防战进行的异常激烈。
十一月中旬,大雪纷飞,清兵用巨炮轰塌汉中东面城墙,攻入城内。守将马宝率军突围,吴三桂亲自领一万骑兵出剑阁接应,带回来五千残兵败将。
清虏士卒经过一个半月的厮杀,此时又是寒冬,阿济格率军在汉中休整,没有急于向成都进军。以剑阁地形之险,在冰雪天继续征战,他虽然张狂,但不是无知之将。
收复汉中是清廷近一年来少有的顺畅的胜仗,因为吴三桂没有坚决在汉中抵抗大明岳州将军左若近一个月来常率军在南阳城外骚扰,但在镶黄旗骑兵的威胁下,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眼下不是合适的交战时候,三个月内,大明的军制改革已经完毕。忠贞营有五千擅骑的士卒被萧之言和车风选入骑兵营,其余兵马被打散派遣往各地充当府兵。
忠贞营中虽然有李来亨这样的勇将,但也有郝摇旗、刘体纯等各怀私心的统领。翟哲对这种习惯流窜的兵马信任有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