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席卷天下-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家族寻找后路几乎是成了现如今各个家族的本能,开枝散叶投靠不同势力是常态,比如那些效忠石碣赵国的人,他们肯定是有什么亲戚甚至是兄弟、子嗣、女婿之类的人物在其它势力效命。
之前,分开投注的情况大概就是发生在石碣赵国、司马晋国、慕容燕国、张氏凉国,毕竟看起来也就是这几家有资格参与争霸,其余一些杂七杂八的势力基本是被看做要靠边站。
现在,刘彦也许该自豪一下,比如堂堂的石碣赵国东征将军竟然认为汉部也有资格踏上争霸的舞台,干出了分家前来投效的事情。
在场谁又不懂邓恒的行为是怎么回事呢?他因为指挥失误让五百龙腾卫士覆灭,回去之后少不得也是一个死,选择了战死这一条路纯粹就是逼不得已。那是因为石虎真的在警惕晋人,不但是对普通的晋人十分残酷,连带对朝中为官的晋人也是十分酷烈,仅仅是两年不到的时间已经找很多理由弄死不少晋人出身的官员。邓恒回去肯定要死,也许还会连累家族,死在战场也许能够避免家族被牵连?
后续的事情会证明邓恒还是料错了,他战死沙场并没有避免家族受到牵连,而这个是之后要叙述的事情。
“按照降将崔宣的说法,我们成气候了。”纪昌笑得比较爽快:“四年的时间没有白忙活。”
“邓恒只会是第一个,接下来还会有许多。”吕议也在笑,笑得很是自信:“职之前写信回去呼朋唤友,仅有少数寒门回应,近段时间却是不少高门主动写信前来。”
刘彦在安静的听,越多的家族想要前来,代表汉部开始有了令人投注的资格,那些前来投效的家族或是会只是一些旁支或者寒门,但真的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被人正视只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汉部真的成了气候,也许依然不被认为有资格参与真正的大场面,比如逐鹿中原,可是割据的实力绝对是被认可。
任何一方势力只有被人正视才算是有了名气。
不要名声的重要性,那就像是现代明星的一种名气,至少要让人知道是谁才有可能产生更多的收益,有名了就会有人来找拍电影或是上综艺,难道不是吗?
对于有志于征战天下的诸侯来讲,使人知道存在更显重要,有了盛名才能够使得有共同志向的人前来投奔,有了吸纳人才的可能性。
汉部用四年的时间开创出现今的局面,占据多少地盘其实还是次要,最为主要的是有了接近三万的战兵,另有接近十二万的次级部队。那是一些经过战争考验的军队,只有他们的存在才能使得汉部有生存的权力,再来讲其它的发展前景。
“泰山郡初战,我方歼灭敌军四万余,自身损失两千三百。”徐正报告的时候显得神采飞扬:“是十七比一的战损,我汉军威武!”
在场武将皆是高声重复那句“汉军威武”。他们值得激动,汉旗被亮出的时候,他们成了有战旗的人,不再是那支“光杆”部队。有了军旗,也有了整体的番号,他们成了汉军。他们马上也会有属于自己部队正式的番号,不要小看番号对一支部队的重要性,军旗是精神所在,部队番号则更加能够体现出集体感、归属感、荣誉感、荣耀感。
“番号会在日后战役中分别设立……”刘彦不苟言笑:“别看战兵扩充,实际上是迫不得已的增编,是骡子是马,就看各支部队在未来战争中的表现。”
包括徐正在内,所有将校皆是屏住呼吸,接下来他们的君上所说会决定无数人的命运。
刘彦一圈的扫视过去,视线会在每个将校身上停留一秒:“我们讲求阶级,分别待遇。表现越好待遇越高,部队同样会有严格的区分,介时能否获得荣誉番号(如虎贲军),是不是一支合格的野战军,还是只能当一支戍卫部队,看各支部队的实战结果。”
只要是武人,谁都不会轻易地屈服,该争的时候也绝对没人会让步。
像是虎贲军一样的荣誉番号?对于武人来讲,统率一支拥有名字作为番号的部队,总是比一支没有名字作为番号的部队更有荣耀感。
因为没有特别保密,刘彦已经有一些取好名字的番号早就流传出去,有了虎贲就会有羽林,这是强汉军队最有代表性的两支军队名称。既然他们的部族名字叫汉部,哪一天建国应该也是以汉为国号。虎贲军已经有了,谁都盯着羽林军,谁都想自己会成为羽林军。
除了虎贲军和羽林军之外,刘彦还将准备了另外几个番号。
武将方面会在意军队的正式番号,文士方面则是在乎另外一些东西,例如对日后建国的设想。
或许比较扯淡,可是现如今讲究的是无论做什么都得有个继承,比如那个什么五德之说。
五德之说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言: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第一个应用五德循环便是起于秦,后刘汉定鼎天下,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
到汉武帝刘彻时期,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
汉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早些时候纪昌有做过关于刘彦是强汉皇室后裔的推论,刘彦当初没有否认,纪昌也就很是当做一回事。
后面,刘彦有条件统一全军战袍之后,采取的款式就是西汉时期的汉军戎装,也就是上红下黑的那一款,简介证实了纪昌在少数高层圈子里传播关于刘彦是强汉皇室后裔的说法。
实际上刘彦自己都搞不清楚是不是强汉刘氏后裔,后世华夏姓刘的多了去了,谁又能搞得清楚血脉里有没有强汉皇室后裔的血统?
考虑到五胡乱华时期太多的胡人改为刘姓,也说不清楚姓刘血管里是什么血统。但血统也就是回事,人是人又不是马,马才讲血统,人讲的是思想和认同感,只要不是外貌太过特别,比如明明是白皮肤、金发、碧眼还非说自己的黑人,还真能区分得那么明显?
“君上亮出汉旗,一再强调‘汉’的重要性,我们是时候做出一些考究了。”纪昌声音压得极低:“比较麻烦的是,匈奴人刘渊建国称汉,随后又有氐人李雄在蜀地建立成汉。多次胡人立国称汉,汉……已不太适合作为国号。”
与之持相同观点的有一个人叫刘裕。这可是一位极度彪悍的人物,先后杀死过六任皇帝,自称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刘交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他掌控北府军,杀掉多任皇帝之后篡晋,按照自称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后代,那么完成篡晋之后立国该是延续汉的国号吧?可是此前太多人建立国家取名汉,到了他的这个时期,汉这个国号绝对是臭了,结果一番商议下来将国号定为宋。
当然了,刘裕现在压根没出生,还得是二十年后才会有这号人物,按照史载他的父亲刘翘,现在应该在东晋小朝廷那边担任彭城郡功曹?
不得不说的是,刘彦除了派人去魏郡寻找王猛,还派人前去彭城寻找刘翘,谁让刘裕那么出名,又谁让刘彦曾经对一支叫作“北府军”的军队那么好奇,一查资料给记住了刘裕老爹在彭城当官的事情?
第244章 向上就上,不上也得上
“左——左——左、左右左。”
踏步之声听上去颇为整齐,那是五百身穿黑袍的人手持长枪听从口令排成一个方阵迈步。
看他们的衣服,能够分辨得出是从某个地方调动集结过来的人,再看每一名青壮右臂上绣着的编号,如028…28171的这个数字,代表的就是来自于第28号村庄,人是汉部的第28171号成员。
杨苏还在继续喊着口号,不是什么“一二一”,是比较直白的“左右左”。
说起来,很多人可是连左右都分不清楚,为了让他们搞懂左右可是闹了不少笑话。在训练分清左右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进行一种服从度的培养。操练士兵一般不是一开始就进入到武技环节,是让士兵会排列队形,让士兵明白什么是集体。在反复的队列操练过程中,士兵久而久之就会习惯听从命令行事。
“踏步——”
“立正!”
踏步声消失,五百青壮开始左盼右顾。他们在辽东那边集训了三个月,今天才算是乘船踏上东牟郡的土地。
东牟郡这边认真算起来要比辽东那边荒凉许多,辽东开发了两年,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一片一片的村庄拔地而起,就是城镇也是建立了四座。因为大举开发的关系,整个辽东狭隘半岛也是完善,基本上每一个村庄都至少有一条道路,大城之间更有所谓的官道。
官道是什么玩意?并不是指官方的道路,是规格上的一种划定,能够被称呼为官道至少是六丈宽,亦是足够的平坦,甚至是多少里之内必然会有一个驿站。
乘船抵达东牟郡,他们还需要进行至少三天的休整。在这三天也是等待划分部队,是留在后面保证后勤线,或是前往某个前线部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命运。
就在杨苏想要说些什么的时候,一片欢呼之声突然出现,他蹙眉看向欢呼的方向,脑海里却是在想:【军营重地竟然喧哗?】
突然出现的欢呼声是一面面旗帜引起,原本汉部是没有旌旗的,四年来都是一直都是一个“光杆”部族,没有属于自己的图腾,没有属于集体的旗号,甚至军队也没有战旗。在今天,一杆杆黑低红字的汉旗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被立了起来,看到的人第一眼是发愣,随后想都没想直接欢呼出声。
先是军营亮起汉旗,欢呼声来自于军方。
随后,城镇和港口也是亮出汉旗,结果是有人之处皆有欢呼。
军方对于有了战旗是一种热血沸腾的心情,他们总算是有了属于自己的旌旗,不再是一支“光杆”的军队。
事实上不知道有多少将士想过多少次,军队不该有属于自己的旌旗吗?若说汉部仅有百来号人,亮起旌旗会是笑话,可汉部很久就有数千之众,两年前甚至已经能够武装数万军队。不持石碣的军旗可以理解,但总是要有旗号才算是一支完整的军队,偏偏迟迟没有什么动静。
到后面,哪怕是一名小兵都能想得出来,不亮旗号也就罢了,一旦亮出旗号恐怕就是大举征战的时刻。
现在,旌旗被亮了出来,代表征战力度会一直加强。
军队中的将士有许多是近期新增,他们原本还在担忧会不会被解散,看到亮出旌旗却是不用多想了,日后绝对少不了大战。
战争对于汉部目前的许多人来讲并不值得害怕,有战争才有挣军功的机会,有了军功才能成为功民。再来,通过战争不但可以获取爵位,连带财富事实上也是比较容易获取。一些更有抱负的人,他们无比期盼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人上之人,使自己的爵位更高,名下田亩和奴隶更多,甚至是渴望封侯拜将。
【终于亮出旗号了……】杨苏兴奋之中却是无法掩盖心里的黯然,他看着自己面前的那些青壮,有些羡慕又有些欣慰地想:【他们算是遇上了一个不错的时局。】
没办法,按照杨苏的理解,军队不需要身体有残缺之人,像是他们这种身体有残疾的人绝对与沙场无缘了。
“这样咱们就不会只是来游逛一圈了吧?”
“怎么会?肯定是要到前线!”
“那真的是太好了,要是能够砍上一颗敌军的首级,咱们就能成为公士,也是功民的一员了!”
“就是这样!”
没人去提辅兵怎么砍敌军首级的话,他们想的比较简单,一连串的大战必定是会增大战争规模,那么不管是什么兵都会有上阵的机会。
汉部最出名的格言是什么?是功名但在疆场取。
几乎没有人去想,功名是在战场上获取没错,可战场并非是什么安全场所,大多数人下意识会认为他们一旦上战场肯定会大杀四方。
比较理智的人却是有足够的信心,相对于那些连衣服都穿不起和拿着木棍啥玩意当兵器的敌军,汉部的军事器械历来就是无比精良,怎么都能够保证至少人手一件金属兵器。
当然了,汉部接下来会面对乌合之众没有错,可绝对少不了一些正规军。
“汉旗,怎么会是汉旗呢?”赵林有些发愣地看着城头迎风招展的旗帜:“难道不知道亮出这样的旗号意味着什么?”
赵林年纪不小,通常能够活到五十岁以上的人,身份绝对不会简单。他是赵家的族长,他的家族是在三年前所波逐流跟着大多数东牟郡的人一块归附汉部,可是也像很多人一样,归附是归附,可卖命什么的却是休提。
城内的街道上站满了大声欢呼的人群,那些人来自天南地北,绝大多数就是近期才聚拢到东牟郡来,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在四年前只能算是战争难民,可四年之后却成为新的一批功民或家属。
那些本城镇的居民也在欢呼,身在汉部统治区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幸运,虽然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可至少不会某天因为被看不顺眼当街杀掉。
治安保障是很少的一部分,刘彦的统治疆域之下,发生改变的太多太多了。
蓬莱这座县城建立的时间并不久,是在原有破败的城池基础上被修缮起来,花了大概三年的时间,又因为它离连同庙岛列岛和辽东的港口比较近,算得上是东牟郡比较繁荣的城镇之一。
与之许多重新被修缮的城池一样,除非是某个谁掌有地契,要不土地都是归于官方所有,大部分被安排进城镇的居民皆是因功获得地皮。
没错的,刘彦没有进行什么均田,讲的是要么立下功劳获得奖励,要么就去买。
在汉部记功不止是计算军功,生产也能立功,就是生产纳税没有军功来得快。再则有一条相当简单的道理,军功途径封侯绝对比生产更有可能性。
汉部亮出汉旗不是同一时间,是从泰山郡前线的部队最先开始,第二批是下密的驻军,再来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往东一个又一个据点或是村庄、城镇,一批又一批的挂出汉旗。
东牟郡在青州的最东边,东牟郡挂上汉旗已经比前面的那些晚了至少半个月,不过东牟郡不会是最晚的一批,再来还有辽东狭隘半岛和朝鲜半岛。
有旗号的汉部和没有旗号的汉部是两种模样。
之前,汉部虽然有安全保障,大家也觉得自己的生活不错,可是难免会有一种形容不出的感觉。怎么说呢?像是空虚或者不真实感,不敢相信自己的遭遇或者是生活环境是真实的。
汉旗在汉部统治疆域升起的时候,随着兴奋、激动、错愕、惊惧……各种各样的情绪,该高兴的高兴,该害怕的害怕。大体来说反应还是比较好,会因为汉旗的出现有了更明确的辨认,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一方的人。
“大战,马上就要有大战了!”赵林唤来了自己的两个嫡子:“之前为父一直反对你俩去加入军队……”
两兄弟不吭声地看着父亲,他们一直埋怨既然已经身在汉部的统治区域,可是家族好像还想搞什么独善其身,后面不管是汉部崛起还是被灭,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他们认为应该参与进去,尤其是刘彦取得下密城之战的胜利后,意愿更加强烈。
“之前刘使君不管有何成就,不过是一家一姓的兴衰,我们……”赵林闭起了眼睛,剧烈地喘息几声,重新睁开之后显得很疲惫:“从不参与一家一姓之兴衰。”
老大赵文忍不住出声:“父亲,告示写得很清楚。石虎要灭绝我等,君上是要为我汉家苗裔延续,是要反击!”
“呵呵呵……”赵林好像是觉得什么好笑,但也没有像以往那般训斥,而是说:“为我汉家苗裔之延续?”
老二赵武点着头:“父亲难道不知道其他州郡晋人的惨况吗?”
“刘使君的布告,已经将所有人拉下水了,是将汉部辖区至少七十万人彻底拉下水!”赵林摇着头:“虽然打了赢了数次,手中亦是有十数万大军,可是太鲁莽了。石虎随时能够召集数十万大军……”,他看着两个嫡子:“不过已经不重要了,既然被拉下水,不想上也得上,否则真的是活不了了。”
第245章 事关汉部生死存亡
为延续汉家传承,不得不战!
为汉家生存权力,必须要战!
在某些人看来,刘彦举起汉旗却是要将所有人都拉下水,让所有人不得不投入到战争中去。可是他们也不想一想,哪怕是刘彦没有亮出汉旗,难道石虎就会放过青州的晋人?
当然了,往歧异上想的人终究是少数,大多数人是陷入一种狂热的气氛之中。
有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就是当今年代晋人生存艰难,此前不知道有多少晋人渴望能够改变,才会有那么多的起事,可一次次都是被覆灭。非但是起事被扑灭,参与起事的人几乎就没有活下来的人,基本是被胡人赶尽杀绝。
正是因为一次次的起事都失败,有勇气反抗的晋人都死了,留下来的人大部分是抱着明哲保身的想法,说难听点就是软弱怯懦之人。
刘彦明明有金手指,一开始却显得那么小心谨慎是为了什么?不就是想要重新唤醒晋人的血勇么!
听听那些欢呼声,一个个兴奋得脸红耳赤,渐渐地汇集成了整体的“战争”两个字。
没有错,到处都在喊着“战争”,汉旗被竖起来的那一刻,谁都清楚大规模的战争注定会爆发。这一次大多数人没有表现出软弱的一面,是仿佛血在燃烧,大声呼唤“战争”。
“君上一直在胜利,才有我们的安稳生活。”
“没错!”
“君上还会一直胜利下去,打出一个属于我们的国!”
“万胜!”
知道会爆发大战,有人欢喜有人愁,肯定不存在所有人抱着相同的想法,但是有一点没有变化,那就是无论乐意或者乐意,主动或是被动,他们只能是投身参与到战争中去。
蓬莱城就出现了那么一幕,欢呼声过后,一个又一个家庭开始告别自己的亲人,青壮穿上了原先换下来的统一服装拿起兵器,他们与自己的家人告别,走向了城守府。
“再说一次,君上没有下达动员令。众位各安其事,等待最新的通知。”
有一种事情叫作幸福的烦恼,蓬莱城守韩锲目前就面临这种烦恼。他前面还会自己喊着,喊到嗓子都沙哑了才让属下去喊。
涌来的青壮太多了,他们还不是人挤人地往前涌,前来的先排队,晚来的自绝排在队列后面,看去就是队列越变越长,形成一个长型的方阵,仅有几个在询问或是请愿,其余都是静立。
要是不了解汉部社会构造的人一看,排列成方阵的青壮人手至少是一杆长矛,看去俨然就是一支集结起来等待命令的军队。问题是,这些青壮并不是受于某个谁的命令过来集结,他们是自发性地前来。
“你可算是过了。”韩锲看着城尉雷蒙,哑着嗓子笑道:“看看怎么解决吧。”
雷蒙看上去笑得很欣慰,行礼之后看向了列队的青壮,大吼:“命令!”
列队的青壮下意识立正,长矛的杆也是敲了一下地面。
“向后转!”雷蒙等待队列后传,又吼:“齐步走!”
汉部长久的训练的效果被良好的体现出来,青壮脑袋里肯定有各自的想法,可是有了命令就下意识地遵从。
“高兴归高兴,可是……”韩锲迟疑了一下,问道:“怎么解决?”
雷蒙闷声闷气道:“我来处理。”
超过千名的青壮是在口令声中列队走到蓬莱城的广场处,雷蒙没有多少废话,讲明白蓬莱城并没有收到征调兵源的领命,让大家伙该怎么过日子还是怎么过日子,随后一声“解散”就算完事,显得无比干脆利索。
“城尉,大家伙没机会上战场?”
“有机会的。”
“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安生地过日子,等待征调便是。”
军人处理事情哪有那么多的解释,简单粗暴才是硬道理。
关于征调青壮的事,五个月之前才干了一次,被征调的青壮数量超过四万,前方战事顺利的情况下,没有可能会频繁征调青壮。
雷蒙十分了解众人的想法,军功在汉部非常重要,说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都不为过。他看着那些满是失望神态的人离去,嘴角情不自禁地勾了起来。
城尉相当于军中的军侯级别,需要至少是第三级爵位的簪袅蔡优资格担任。
事实上到了军侯的这一级别肯定会是一名爵位簪袅的人,待遇上至少是会得到一座宅子、二十名官署奴隶、三百亩的良田。其余的赏赐上面,赐予的财帛数量亦是丰厚。
军侯都是那样,以上的校尉、俾将、偏将……等等职位,待遇会差吗?
汉部讲究的是付出多少得到多少,立下的功劳越多越高,得到的回报就会丰厚,就因为这样才会有一种闻战窃喜的氛围。
长期以来,渴望加入到征战中的人绝对是在汉部占到了大多数,比较可惜的是刘彦一直将军队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规模,不知道有多少人盼着哪天自己能够被征召。
亮出汉旗了,本以为会有新一轮的征召,毕竟谁都知道会有连续的大战,没想到……竟然没有征召!
“什么?投效被拒绝?”赵林懵了:“不应该啊?”
上一次征召针对的是集体农庄之类的村落,对于一些家族讲的是自愿,赵家是属于那种视而不见的态度。
“虽然是胜了数次,可……大多是有取巧,刘使君不会是骄纵了吧?”赵林一脸的不解:“之前来的皆是乌合之众,以精锐打乌合之众哪有不胜的道理,只是区分胜得漂亮或是难看。接下来石虎必然会重视,下一次再来绝不会是乌合之众,该是羌族或氐族的族兵,或是直接动用各地的郡县兵,刘使君怎么能够小看?”
赵文和赵武对视了一眼,两人对自己的父亲其实是一种不满的态度。
汉部兵不多,但那是讲精兵政策,士卒操练未有过懈怠,兵器甲胄上面比之石碣赵国的精锐完全不差,一万战兵就能够打得十数万乌合之众哭爹喊娘,那是在下密之战就已经被证实的真实例子。
无论怎么看吧,汉部都有崛起的迹象,投入进去才会有一席之地。不投入进去哪怕是汉部最终败亡,要真切地知道一点,石虎是一个异常残暴的人,难道汉部治下的人又会有什么好下场?
那么简单的道理,赵家两兄弟觉得自己都能想得清楚,万般搞不懂包括他们老爹在内的一些人,怎么就不明白呢!
“我儿……”赵林呆了许久,像是下了什么决定:“为父手书一封,你俩前往下密寻找刘使君,务必亲手奉上。”
两兄弟对视一眼,能够看清楚对方皆是满脑子的迷惑。
“情况非常复杂,若是刘使君不举汉旗,我等那般做了也就做了,可刘使君举起汉旗……却是不可为之。”赵林已经在挥笔书写,一边又说:“宫陶先生在青州经营数十载,众多家族与之牵连颇大。东莱书院实为(东晋)朝廷经营,宫陶先生是为(东晋)朝廷效力。”
那么事情就说得过去了,想要办起书院必然是要有足够数量的藏书,不然书院绝对办不起来。现在可不是书籍满大街能够随便见到的年代,一本书籍都够一个家族传世,可见书籍是多么的稀少,背后没有大势力的支持,东莱书院哪来那么多的书籍?
“包括我们家在内,本来是会听从(东晋)朝廷的命令,在必要的时刻起事……”赵林没有等下挥笔书写的动作,满是严肃地说:“若是坏一家一姓的基业也就罢了,刘使君举起汉旗,又喊出要为汉家苗裔生存而战,情况不一样了!”
两兄弟已经是一脸的骇然。
“爹,您是说,咱们是随时准备举事坏君上大业?”赵文有些气急败坏:“怎能如此!君上征战,为我等安宁,为沦陷区万众,那个小朝廷竟然想要坏事!”
赵林瞪一眼赵文:“嚷嚷什么!”,他义正严明地说:“没举汉旗,说什么都无法掩盖为一己之私的事实,成败不过一家一姓的荣华富贵。”
两兄弟明显不苟同,可是孝道为先的前提下,两人都是憋着不吭声。
“现在不同了,完全不同了。”赵林叹息了一声:“长江以北的晋人生存本就艰难,再让胡人渡过长江必然肆虐南方。我们也是为了保住南方数百万晋人……”
话说,破坏汉部统治区与不让胡人南下有什么关系?
“真的不一样了!”赵林肃声道:“刘使君举起汉旗,已经不是一家一姓之事,我们必须要参与进去!”
虽然说民族大义不普及,可是仍然有那么一些人知晓什么是民族大义。再来是情况也真的不同,石虎本来就容不得晋人,敢于亮出汉旗的青州各地更不会容忍,刘彦要是能顶住也就罢了,一旦顶不住石虎杀进青州必然是进行血性清洗。
赵林已经写完了信笺,卷起来之后放进一个金属盒子,交代道:“一定要亲手交到刘使君手中,若是有人阻止,就说事关汉部生死存亡。”
第246章 千里呈名单
“我们……带着辎重数量不对呀?”
“有点偏少。”
从辽东通过海路登陆东牟郡,休整了三天被分配前往哪里,随后就是分配开拔。
杨苏发现事情比自己想的更为复杂一些,像他这一类的退役军官竟然没有被辞退,是作为预备役军官还是什么?反正就是类似的意思。他们被安排继续为军队服务,一般是作为基层管理者为后勤服务。
实际上很多军官残疾了,但他们的经验真的还在,无法率领袍泽继续冲锋陷阵,可是作为管理者依然合格。
突然间的大肆扩军,并不是说增加了士兵的数量就算完事,首要前提实际上是军官的数量要够。
一万士兵就需要两千名伍长、一千名什长、两百名队率、四十名屯长、二十名别部司马、十名军侯、两名校尉、一名俾将。
军队的阶层从来都是越往上越难培养,比如屯长以下仅仅是管理士兵,那么屯长以上不但要会管理士兵,一些必要的后勤知识和战场战术也要懂。
千万不要小看管理学科,现代一名合适的部门主管都那么难培养,那还是拥有足够知识的底蕴。在这个文盲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无数个九的年代里,什么都是依靠经验,培训什么的因为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