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蜓沟钠痛泳瞧痛泳匀徊恍芯秃叭姐缮稀
  一般情况下,轮到冉闵带兵前去平叛就到了临界点,再来就是羯族的两大帮凶种族,也就是羌族和氐族该准备好作战,可冉闵一直将平叛的活干得不错,很少有让石虎大手一挥放出羌族或氐族部队的时候。
  按理来讲,剿灭汉部也是该经过以上的步骤,但刘彦搞出的动静着实有些大了,再来就是刘彦一路厮杀出来对上过地方家族,干掉了郡守,面对过大家族子弟和州刺史的联合征讨,该有的步骤已经全经历过。
  一路“杀怪升级”过来,的确是轮到了更高级别的待遇,就是冉闵没来,来的是四征将军级别的来征讨,待遇上高了不止一倍。
  “敌军出了奉高,于……”纪昌点着地图,那里标示的是山区,位于奉高以东约五十里:“斥候探报,敌军在山谷内外扎营,已经束起了主将大纛,却是邓恒亲临。”
  徐正在不断点头,他说:“我们骑军比步军多肯定是被窥探了,敌军主将才会在山地筑营。”
  对于邓恒只带少部分兵马抵达前沿,徐正和纪昌都是慎重态度。
  还是那句话,军队绝不是人多就是势众,要是邓恒呼啦啦带着十数万人过来,徐正和纪昌反而不会这么慎重,倒是邓恒只带正卒才反应出重视。
  两军交战,被对方重视虽说会感到自豪,但也代表着无数的麻烦,用奇谋什么的估计是别想了,哪怕是战场战术的运用也会增加不知道多少倍的难度。
  “明日开拔抵近。”纪昌想了想,又看了地图很久,补充道:“既然他们不想出来,那就堵住。”
  徐正就是管正面战场指挥,余下的东西本来就是行军长史干的活。他有些事情却是不得不问:“若是要堵住山道,需要向君上请求增兵吗?”
  简单的道理徐正还是懂的,要堵住山道就肯定是要从其它方向进行迂回,例如绕路攻敌后路,这样一来他们手头上的兵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需要更多的步军。”纪昌点着头:“或许……敌军主将要的就是山地战。”
  真是见鬼咯,汉部绝对是一个充满华夏文明特色的势力,石碣赵国则就是地地道道的胡人政权,到了战场交锋却是调了个位置,变成胡人的部队想打步战。
  一方据守要道山地不出,想要立刻进行大规模的接触战变成了不可能,摆明就是要耗时,那么作为另外一方肯定是要变动战术。
  翌日,汉部大军拔营而出,一路上保持着相对严谨的队形,大军过处尘烟弥漫。
  邓恒特地带着亲兵爬山远望,虽说是有些地方受于地形被遮住视线,但还能看到地平线弥漫而起的大片尘埃,一道黑线平稳前行。
  “敌军行军速度不快?”邓恒轻笑道:“看来拥有数千铁骑的消息不假。”
  瞧,这就是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将,从一些细微的东西总是能够看出更多的端倪,然后再经过推敲大概知道敌军的构造。
  要是没有实际率兵作战的将领,会奇怪一支骑兵众多的部队怎么行军速度不快,那是理所当然地觉得骑兵就该是行军突飞猛进的兵种,却忘记战马远比人更难伺候。再来,要说战马难伺候,当属铁骑的战马为首,很多时候照顾一匹甲骑具装的战马真比伺候老子还要用心和小心。
  就是那么注视着,一直到了近处,邓恒看到那杆子“斐”字大纛先是一愣,随后哑然失笑道:“刘彦还是太小家子气,胆魄亦是小了一些。”
  这个时代有“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思想吗?或许是有,但更多的是“风风火火”,也就是有点实力就该招摇甚至是无限夸大。
  不同时代本来就会有不同的主流,像是石勒击败匈奴赵国之后,他立刻就是到处宣扬自己的有数十万大军,羯族更是百万之众。现实是,石勒当时能战之兵也就是三五万,羯族不会超过三十万。
  夸张是为了以壮声势,吸引更多的人归附。事实证明羯族人成功了,他们仅仅是不到三十万人就成了中原霸主,后面又依靠比野兽还过犹不及的残暴进行着统治。(羯人前期的残暴是为了震慑,后面也是因为残暴而举族被灭)
  崔宣来了,他带着一批粮秣前来。
  “是吗?千余菜人?”邓恒蹙了蹙眉头,最终还是选择不再这个话题继续,他指着还在不断逼近的汉军:“本将已经派出骑兵,你且一同观看。”
  菜人不是什么特别的品种,它有一个称呼叫“两脚羊”,专门提供给羯族人“改善伙食”。
  不是胡说八道,羯人吃人好像是成为一种习惯,平时也许没有那么讲究,但是出征必带菜人。
  崔宣好像没有听出邓恒特意改变话题,唠叨:“已经在准备锅具,将水烧沸腾之后就会将菜人丢入,介时必定让汉军吓得屁滚尿流,军主……”
  “不看就滚下山去。”邓恒收敛了一下脾气,又问:“是谁让你准备锅具?”
  崔宣总算是反应过来了,皱眉说道:“乃是石平。”后面又说:“此,不是常态吗?”
  邓恒沉默以对。他人老了,开始有点追求身后之名,以前不在意的一些东西临到老却是无比重视,例如关于今生怎么对待同族苗裔那些事情。
  石碣赵军确实是有部队出去,那是一千左右的骑兵,少数的羯族人,余下是由羌族人和氐族人组成。他们一人双马,出击之后笔直向着正在抵近的汉军缓速靠近。
  邓恒所视,远处的汉军并没有停止推进,大军中倒是分出了一批,看占据的地表面积该是同样的千余骑兵?
  “就拿同等数量的骑兵对阵!”纪昌狞笑着:“对军主将既然重视,那就让他更重视!”
  徐正在猛点头,他眼眸里面有着比较热切的期盼,不是别的,是等一下他们这边还会玩得更大。
  没有一千那么多,就是八百而已,但出击的是虎贲军。
  率军出战的是李坛,他身穿明光铠手持马槊,战马脖颈两侧各自悬挂着骑弓、箭囊和一柄马刀。
  跟随出战的其余骑士,他们身上的装束与李坛一样,手里的家伙却不是马槊,是脆木骑枪,除开骑弓和箭囊之外,悬挂在马颈一侧的却是一柄加长了握柄的斩马刀,再来要说有差别不过是铠甲一些柳束(缎带)上的区分。
  斩马刀握柄长度约有七十厘米,刀刃长度一米二,刀背厚实,刀身微微有弯曲。必须说的是,它虽然是刘彦提出概念并进行制造,可斩马刀早在两汉就有出产。
  《汉书》有载:王莽使武以斩马挫董忠。
  《汉书·朱云传》亦载:臣愿赐尚方斩马,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问谁瘪对日安昌侯张禹。
  另外,斩马刀还分骑战型和步战型,那是在握柄的长度上有明显区分。
  因为都是一开始就抱定冲杀的念头,两支骑兵并没有选择弯弯绕绕,就是那么笔直地冲向对方。
  在相距八十步左右的时候,李坛将马槊横放在马鞍,大吼一声抽出骑弓搭箭就射。他的身后,八百虎贲军骑士一样是在挽弓射箭,急促射三波就松开骑弓任由被悬挂,重新换上近战兵器。
  虎贲军射出第一轮箭矢的时刻,对面的石碣赵军骑兵其实也在准备骑射,是等待虎贲军的第一轮射完在射第二轮他们才射出第一轮。
  几乎是一前一后,箭矢在双方阵营中落下,石碣赵军在之前就有在做规避,见鬼的是汉军那边第二轮是射向了他们的规模方向,结果是一片箭雨落下的时候,再次躲避肯定来不及,箭雨落下的刹那间近百直接落马。
  “他们的箭杆加长了!”
  仔细一看,虎贲军的箭矢还真的是加长的箭杆,只有了解箭矢加长箭杆意味着什么才会知道这有多么恐怖。再更细致地一看,虎贲军的箭矢箭镞都是三棱款式,这种箭有个特别的名称叫破甲箭。
  箭矢落在了虎贲军这边,一片箭镞与皮革或金属的碰撞,等待有些箭镞将战马披在身上的布套毁坏,石碣赵军看到汉军的战马竟然皮甲,顿时一个个瞪圆了眼睛……


第232章 漢军,漢旗!
  石碣赵军在看到对面汉军骑兵的座下战马套有马甲一个个脸色都绿了,人马皆有甲胄就是甲骑具装,而甲骑具装在任何时候都能被称呼为精锐中的精锐,不谈装备问题,被选为甲骑具装的骑士哪个不是千挑万选?
  知道归知道,可是这个时候石碣赵军已经将速度提到最快,想要调转马头绝对会因为过于突兀发生失蹄侧翻,只有硬着头皮冲上去。
  马蹄声中一声“呼!”先被整齐喝出,在即将发生冲撞的时刻一阵“汉军威武!”从虎贲军的骑士嘴中吼出,随后就是兵器与兵器的交鸣,兵器与肉体的接触,急促而又凄厉的短暂惨嚎频繁响起。
  马蹄践踏而起的尘烟之中,骑兵或是交错而过,或是发生碰撞,一切都发生在极为短暂的一刹那。
  可以看到那一幕幕,虎贲军的骑枪刺中石碣赵军在脆响中断裂,被刺中的石碣赵军发出惨嚎,坐下战马还在往前驰骋,马背上的人却是顿在原地,结果是人在死或未死的时候掉下去,无论是死是伤都会被身后的马蹄片刻之间将尸体踩成一块破抹布。
  石碣赵军兵器击中虎贲军,兵刃会发出火花,那是击在了厚重的铠甲之上。哪怕是刺到的是皮革部分,破开了一层皮革里间也是一层铁甲,根本就未能造成击伤。石碣赵军命中虎贲军的时候,更多是兵刃直接滑开。
  李坛在驰骋的时候不断挥击出马槊,每一击都能将一个敌军扫落下马,后面干脆将马槊甩起了圆圈,以横扫的姿态不断向前再向前。他这是跟刘彦学的,依靠强劲的臂力和兵器的优势,像是一台正在向前滚动的石磨,依借厚甲无视伤害以碾压的姿态冲阵。
  虎贲军的骑士,他们弃掉骑枪之后会抽出斩马刀,或劈或砍将接近了的敌军斩击下马,要是击中定能轻易将敌军斩成两半,那是双方都在互相高速驰骋带来的一种力道惯性加持,若是没有驰骋力道加持想将人斩成两半可不太容易。他们不主动出力亦可,只需要紧握刀柄横出去,依靠速度也能对交错而过的敌军产生致命伤害。
  敌我双方两匹战马相撞的情况极少发生,不说马背上的骑士会下意识规避,战马自己也有足够的灵性趋吉避凶,但是碰撞依然会发生,只是不多。
  在发生碰撞的刹那,石碣赵军的骑士无一例外就是被一股强劲的力度抛出去,人在半空中手舞足蹈,随后重重摔在地上。
  倒是虎贲军的骑士在发生碰撞的时刻,仅有少数会被抛出,更多是猛地一昂身躯很快就又顿向马颈部,那是身上的甲胄重量使然,其实更多的是那条扣在骑士腰间扣带上的绳套起了作用。
  没错,刘彦没有制造马镫,但采取了其它的措施,例如使用绳套来帮助稳定或固定骑士的平稳性,或是产生防冲撞被抛出。
  两军骑兵很快就互相穿凿,完成穿凿之后一看,八百虎贲军该是折损了二十来人,一千的石碣赵军却是只有六百不到的骑兵完成穿凿。
  交锋而过的石碣赵军,一个个脸上带着十足的惊骇,他们刚才或多或少都有将兵器击中汉军,可屡次都只能溅起火星或是在甲胄上留下一道白色的斩痕,皆是未能有效破开防御对人体产生伤害。
  在两军骑兵交错而出的时刻,都在尽力进行迂回。对骑兵有认知的人都清楚一点,高速驰骋状态难以完成太大幅度的转弯,谁要是不怕死可以试一试在高速状态下拉动缰绳牵制马头的方向,绝对会享受重重的平地摔。
  双方冲出了尘埃布成的阴霾区,不同的声音从两军本阵发出,汉部那边在呼喝阵阵的“汉军威武”,石碣赵军那边则是一片吸气之声。
  “本将没有听错吧?他们在喊什么?”邓恒一脸的讶异,依然重复着问:“喊的是什么?”
  “汉军威武?”崔宣不觉得那口号有多么难以辨认,迷惑邓恒在大惊小怪什么,注意力是放在双方的折损上:“天呐!王师竟然只有不到六百骑幸存,贼军近乎没有损失!”
  二鬼子还能更不要脸一些,王师从来都是称呼“天下正朔”或是仁义之师的军队,石碣虽是占据中原但称不得正朔,残暴的羯族统治阶层更与仁义搭不上一点边。
  邓恒和崔宣所立的山头离战场有些远了,看去就是只能模模糊糊看到一大片的人,无法看清楚双方装备上到底是有什么差距。
  却见战场之上的双方骑兵顺着前冲的惯性冲出去很远,稍微降速之后石碣赵军直接迂回想要落跑,令他们肝胆俱裂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汉军又窜出一支数量约七百左右的骑兵,是径直高速踩着沉重的马蹄在冲锋而来。
  新出现的那支汉军,装束上与之刚才那支没有区别,不到六百的石碣赵军残余就是用屁股想也知道一点,新出现的汉军绝对又是甲骑具装!
  十分不幸地,刚刚完成迂回的石碣赵军想要再次迂回很难办到,可是再难办到他们也不想再次冲上去送,强行迂回的结果是很多人将缰绳扯的角度太大,是在惊呼中发生了侧翻。
  石碣赵军避不敢战,致使浩大的“汉军威武”之声在汉部本阵被喊出,看到石碣赵军强硬迂回一片人仰马翻,已经停驻下来的汉军本部不但在喊“汉军威武”,刀盾兵是用兵器敲击盾牌,长矛兵是用矛的末端不断有节奏地敲击地面,弓弩兵则是单脚猛踏地面。
  强硬迂回的石碣赵军,他们身处烟雾之中难以判断局势,结果是一头撞上已经完成迂回的虎贲军,那时不知道有多少石碣赵军直接就哭了。
  汉部本阵战号喊得更凶,各种形成同一节奏的声音亦是汇成频率,仿佛大地正在呼吸那般。
  “出击的骑兵完了……”崔宣不太懂骑兵的战阵之法,也不知道什么叫打乒乓球,但用膝盖都能想出来回被驱赶和碰撞是多么惨:“汉军……果然不可小觑!”
  在骑战中能够事先进行判断就算是骁将,一支由骁将率领的骑兵发挥出来的战斗力足以改变一场战役的走向。
  “君上向修成侯讨要李洪实在是太正确了!”徐正兴奋得满脸通红:“骑战就是该这么打!”
  李坛率先出击,后面率军策应的是李洪率军,能够打出这般战况除了要懂得协同配合,对于战局的把握亦是关键。看战斗的节奏,分明就是李洪在带,李坛在反应上要慢上一些。
  纪昌却是没有多么高兴的样子,并不避讳地说:“修成侯是修成侯,君上是君上。”他其实并不认同刘彦的安排,讨要一批人没有错,但是任职在虎贲军这种绝对精锐的强军就显得不妥当了。
  徐正一愣,讪笑着没有说话。
  另一边,位于山头之上的邓恒脸上既是阴沉又是感慨,看上去挺复杂。
  崔宣却是像死了爹娘一般哭丧着脸:“初战就一千骑兵覆灭?不要这样啊!”,他看向邓恒,急切声道:“军主,派出援军吧?初战就这样,太……”
  邓恒目光转为锐利,也不说话就是那么盯着崔宣。
  派出新的部队策应?那该派什么,或者说派出多少?汉军那边骑兵数量占优,甲骑具装汉军那边已经出现的是一千五,谁知道还有没有。
  邓恒原本是派出去袭扰一下,想要迫使汉军变阵或是急停,算是一种打击敌人军心士气的常态。他之前也安排好了,派出去的骑兵袭扰一下,能够引得汉军追击更好,都安排数千弓箭手等着箭雨覆盖,但只能说一切都没有按照他的剧本在进行。
  眼见派出去的一千骑兵就要覆灭,汉军那边士气高涨,邓恒却是没有太激烈的反应,下令各军严守城寨。他正要下了山头,却见汉部那边降下了“斐”字旗号,换上了黑色为底用楷书写的大大“漢”字,迈出去的脚一顿,脸上表情变换不定。
  “反了,真的反了!”崔宣亦是有些失魂落魄:“是‘漢’旗,是‘漢’旗!”
  在“漢”被高高举起的时候,整个战场可以说先是一静,随后汉军本部爆发出震天的欢呼之声,大部分将士都是一脸的痴狂,激动得泪流满面的人亦是不少。
  是黑底红字的“漢”,不是黄底黑字的款式。前一种是华夏正朔,后一种是匈奴汉国,有着根本意义上的区别。
  纪昌重重地吐出一口“呼!”,展颜笑道:“时局或许不对,却是局势不得不如此。我们此后便是汉军了!”
  徐正激动得浑身打哆嗦,他们等待今天已经等了四年,天天盼夜夜盼,得到刘彦的同意之后,早早制作完毕的旌旗总算是能够打出来。
  不止是泰山郡这边会亮出“漢”旗,刘彦统治的那些区域都会在随后全部亮出“漢”旗,却是不知道会造成各方什么样的反应?


第233章 事情太大了
  那可是漢旗,消失在中原大地数百年的旗帜。
  曾经,华夏文明在那杆旗帜之下,北逐匈奴和南征百越,无数辉煌造就而成强汉。
  在强汉的时代里,胡人只敢瑟瑟发抖,轻易不敢南下。发现敌踪之时,陈汤就敢喊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仅仅是带着数百骑赶去西域,就地纠集西域各国的大军与北匈奴鏖战。班超数十骑就能够席卷西域,于异国王宫斩杀国王而该国举国不敢吭声。
  在漢旗飘扬的那个时代里,汉人尚武,有着近乎于是出自本能的自信,哪怕是到了国祚不振国之将亡的分裂时期,北方还压着各胡,南方各蛮亦不敢轻犯。
  漢旗消失之后,华夏苗裔的骄傲仿佛也随着旗帜的落下消失不见,尤其是到了司马皇室成为统治者之后,先是引入诸部胡人,后面又发生内乱致使胡人成为中原主宰,华夏苗裔从一个值得骄傲的族群,变成了任人宰割和野兽都不如的下等群体。
  随时随地的朝不保夕,死后难有一抹黄土,更不用谈及尊严,那就是绝大多数人长久来的生活环境。
  “吼!!!汉军!汉军!汉军!”
  若说之前加入汉部得以有安身之地,可大多数人依然是内心彷徨,深怕刚刚寻找到的安身之所片刻之间失去。
  汉部多次迁徙,某一段时间甚至是窝身海岛,要说人们不担心受怕绝无可能。
  “我们的旗!”
  远遁辽东,是没有了十足残暴的羯胡,但又来了一个慕容鲜卑,辽东真的会成为乐土吗?
  “是我们的旗帜!”
  没人知道为什么要征战高句丽,大多数人也只是顺从着,大抵是刘彦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多数士卒在征战朝鲜半岛的征程中慢慢找回了自信,他们发现自己也不是那么软弱,打起异族能跟教训孙子一样。
  “君不见汉终军……”
  军歌一人领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放声歌唱……
  从朝鲜半岛不断找回武勇的自信,可他们总是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尤其是刘彦公布二十等爵的制度,再到功民阶层的出现,人们有了盼头,可真的是缺少一种什么。
  “……绝域轻骑催战云!”
  是真的缺少一种什么!啊!对,是一种底蕴,来自于血脉中那对骄傲的呼喊,一杆明确到可以令人抛下胆怯和懦弱的旗帜!
  为什么总是说揭竿而起?那是因为会有明确的旗号!
  知晓历史的人有激动的理由,他们真不敢相信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漢旗招展,只能是尽情地大吼和呐喊来释放内心的激动之情。
  不知道历史的人,他们看到随风猎猎招展的漢旗亦是激动,就是那种没有理由的激动,仿佛是寻找到了归属。
  对,就是归属感!不管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历史,漢旗被高高抬起的那一刻,所有的事情都变了,那是他们这个集体正式出现战旗,属于他们的战旗!
  一边士气高昂放声歌唱,另一边却是呆了。
  邓恒完全僵住了身躯,他听着汉军纵声高歌,根本不像是诗,也不像是赋,听着没搞明白是什么,但歌词里面的一些典故倒是分明,可以给予足够的激励,其实这个就够了。
  “终军和班超吗?”邓恒是有读过汉书的人,关于那两位的记载不是太多,甚至可以说很少,但只要是武人读到关于武将的篇章总是会忍不住特意关注。
  典故真的蛮多,崔宣虽然是个二鬼子,但读的书真不少,他光能够辨认得出的典故就多达五个,立意之深,志气之明确,一听就会深感恐惧。
  懂得越多就越是想得越多,汉军的“战时吟”都这样,那已经无比说明问题,无不表示真的是要翻天啊!
  响彻天地的军歌可算是停了下来了,远远显得“光秃秃”的汉军除了那杆大纛,其余地方却是起了林立的旌旗。
  大纛与旌旗就是两种概念,有明确的级别规格,例如大纛肯定是旗杆最高最粗,旌旗则是看所在级别,旌旗又分三角旗和横竖长面旗(参考旗面下垂很长的旗子),甚至是旗帜的镶边都有严格的区别。
  看看正在立营的汉军,曲(千人队)的营区就是一杆三角旗,校尉所在地则是横竖长面旗,全部都是用楷书大大书写着一个“漢”字。
  “成气候了。”邓恒特地留下看着汉军驻营,他说:“观察一支军队是否能战,独看驻营分工,且看静立于外境界的步骑,再看挖掘和竖立木栅、围栏、拒马的步骤……”
  崔宣有点火燎屁股的感觉,他知道出大事了,是天大的事情,漢旗竟然再次被竖了起来,那等于是用实际行动昭告天下,华夏苗裔想要再次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要是由一些小势力竖立漢旗,那也就是一个笑话,由胡人竖立漢旗就更是笑话中的笑话,问题是刘彦已经掌控六郡……好吧,地盘看着不大不小,问题是有近百万部众(假的),再来就是刘彦麾下有铁骑和甲士,再有数万精兵,那就真的不是笑话,是平地一声雷了。
  有纪昌在,军队想要立营慢都难,他毕竟是与刘彦接触久了,刘彦那边在闲暇的时候搞了不少稀奇古怪的书本,虽然他看着那些缺笔少划的文字感到奇怪,但对于《管理学》《逻辑学》这种奇怪名字的书籍还是非常重视。
  徐正为主将,纪昌为行军长史,后面李匡给带了一万步军过来,军队数量增加到三万六千。
  立营当然不是只有一个,分为中军大营、四翼护营、两侧楔形营,这个在军事术语上统称掎角之势。
  其实纪昌摆布营盘还算简单的了,厉害一些的人在布置营盘直接就是什么四象、八卦之类的,更搞的还有许多,光是一个驻营就非常复杂。
  能够玩的溜阵型的在当今天下不是没有,可中原已经非常少见,会玩的基本是在长江以南,但那些世家子弟仰仗传承估计也就只得其形不得神,摆是能依样画葫芦摆得出来,但指挥和变动绝对是个问题。
  其实在汉军驻营的时候,邓恒需要派出军队进行干扰,说什么也别让汉军安安稳稳将营盘给弄出来,但他没有提,作为副手的崔宣更是紧闭嘴巴。
  派出一千骑兵被打了个覆灭没一个回来,看汉军虽然在驻营却有警戒部队,除非是大举压上,要不也是送菜。
  大举压上只能是全军出动,那就不是骚扰开始直接决战。问题是虽然一再增兵,但邓恒这边能用的部队也就一万八千左右,依靠地势进行防御尚可,出山地对攻?该是脑子坏到什么程度才这么干!
  邓恒等人在山头待得有些久了,山区里全是石碣赵军,倒是不怕汉军前来,初夏的太阳不晒还有威风也不嫌热,他们是一直看汉军立营到接近傍晚才下了山。
  回到中军大帐,各级军官早早就在等待,邓恒与崔宣回来之后,大家先是对汉军竖立漢旗一阵讨论,一开始还显得群情激奋,可看一些出身是晋人的军官明显情绪有些不对,到后面却是全部闭嘴眼巴巴视线在邓恒和崔宣身上扫。
  “原……”邓恒本来是想说原计划不变,刚说了一个字,外面有人通报,他只得改口喊了声:“进来!”
  来人有些匆忙,行礼之后急促声道:“军主,汉军分兵,该有一万以上的骑兵向着南面而去!”
  邓恒挥挥手让来人退下,连地图都没有看,“呵呵”笑了几声,说道:“这是摆明阵仗,要逼本将速战?”
  崔宣有些心不在焉,想到什么,直接无法忍耐地插嘴:“军主,却不知晓刘彦是全面竖旗,还是……”
  邓恒当然知道事情大了,但军营谈这个不合适,他瞪一眼崔宣,继续刚才的话题:“汉军明晃晃地分兵,摆出的是绕路袭击我军后路,干些断粮道的事。”
  “豫州和司州的援军顷刻之间便会到来,军主或可快骑通知,也许能够围歼那一万汉军骑兵?”说话的叫张雄,是镇军大将军张豺的弟弟。他又说:“南部有艾山,北部有原山,骑兵并无优势。”
  石碣赵国有两套官制,一则是胡人那种乱七八糟的官职,另一个采取的制度与东晋小朝廷一样,张雄是鹰扬将军,这个将军称号为五品,可是鉴于这个将军称号的特殊性,其实是比较重要的将军称号之一(西晋有相当多名人先后任职鹰扬将军,另外前一任的鹰扬将军是帮姚家兄弟的那个王腾)。
  “既然汉军骑兵大部调出,并且汉军初来乍到,我们……”邵广是征讨军左司马,他拖了一个长音:“我们或可夜袭敌营?”
  “那便由左司马率军袭营?”邓恒其实一直在关注崔宣,随口又说:“若是不对,可加紧撤回。”
  邵广只是应:“诺!”
  邓恒对很多事情心里有数,他认为汉军必然有所准备,例如明晃晃分兵就是为了诱使出击,夜晚肯定也会设防,他顺应邵广进行夜袭是抱着反制心理。


第234章 思汉之心
  石碣赵军有近两万众,可是能够在夜间参与军事行动的人其实很少。那是关乎到夜间视力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营养会致使缺少必要的维生素,使得患上夜盲症。
  邵广一番挑选,仅是选出八百人。这八百人里面仅有二十四个是晋人,其余皆为五大族胡人。二十四个晋人基本都是小地主出身,那些五大族的胡人肯定在平时的伙食上也不差?
  想要夜袭没有那么简单,不是说带人趁着夜色出去就算完事,需要事先准备好许多的事务,连带衣裳也该全部换成统一的黑色。
  石碣赵军的营寨分为两个部分,山地那边的几个山头被包了进去形成一个大营区,山道之外的平地立有一个前燕营区。
  到了夜间,双方营地之内篝火处处,能够看到大量士卒围在篝火旁,大多是在用餐。
  双方前沿营盘相距堪堪八里,汉军的营地位处上风位置,埋锅造饭之后阵阵香气顺着风吹到了石碣赵军的营地。
  “好浓厚的肉香!”
  “羊肉和牛肉!”
  香气太浓了,石碣赵军这边的士卒手里拿着锅盔,喝着几乎与清水一样的菜汤,忍不住一个个抽着鼻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