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胡人有众多的骑兵?那只是轻骑罢了,可没有多少铁骑。轻骑难以冲阵,只能是外围骑射,甚至很多时候在面对步军有众多弓箭手时都不敢迎面骑射,只能依靠短途机动性比赛跑,用拖时间的方式拖垮步军。
  “所以……骑军的行军速度并不比歩军快,仅是短途上拥有优势。”纪昌说话的时候,军方的将领都在点头。
  桑虞慎重问:“短途,指的是多远?”
  纪昌想了想,答曰:“七里到十里。”顿了顿又补充:“那应该是一种极限。”
  “明白了。”桑虞却是不改初衷:“但我们仍然应该主动出击。”
  没人反对主动出击,可应该打哪里才好?
  兖州的邓恒率军与斐燕在纠缠,看态势有些诡异,双方在奉高那边纠缠和僵持,是邓恒手里的兵力少和差,还是斐燕突然打了鸡血?
  “不令人意外,兖州先后被姚家兄弟肆虐,大批青壮被强掳,粮食等物资也是让姚家兄弟带走。”纪昌轻笑道:“若是要主动出击,兖州方向最为合适。”
  “虞便是如此想法。”桑虞大乐:“石虎想要采取三面合围,我们先破坏兖州方向。”
  “斐燕是一个不错的掩护。”蔡优阴笑着说:“我们在装扮上进行一些伪装,击破邓恒这一路。”
  谁都没有明白说出一点,他们是想要抓住主动权,但对于是否彻底激怒石虎存在迟疑,那依靠斐燕这股叛军作为掩护就是个好主意,既能够打破石虎的三面合围,还能不过份刺激。
  历来就是敌人想要达成什么目标,甭管是搞不搞得懂究竟要干嘛,反正破坏就是了。
  部队出城从来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出征与找死差不多。位于下密这边的部队一直都是备战状态,可想要说走就走依然不可能。
  “驮马的负重应该留出一个度。”李坛开始蓄须了,也不知道是经过上次打击还是蓄须的关系,看上去整个人成熟许多。
  军营因为在做出征事宜,看上去不断忙碌,各种声音也会显得吵杂。
  今次去兖州的部队有两万六千,虎贲军亦是会在成军后第一次参与中原之战。
  两万六千部队的成份是,非系统部队的一千五百虎奔军(四千五百辅助骑手)、两千骑兵(皮甲轻骑类,再加四千辅助骑手)、五千野战步军(配置五千辅兵);系统部队是,三千骑兵、一千连弩兵。
  主将是调回的徐正,行军长史是纪昌。
  系统部队不配置辅兵,他们是真正为了战争而存在的生物,可以将任何事情自己做得很好。不过,这不是常态。
  随着系统升级到“城堡时代”,刘彦“召唤”出来的生物已经拥有一定的智慧,虽然比之常人仍然显得木呐,但已经能够交流。
  可以交流,那么就能够教导人,今次他们其实也是“带”非系统士卒玩骑战。
  对了,刘彦“召唤”出来的系统骑兵并不是单有近战骑兵,有相当成份的弓骑兵。三千骑兵里面有八百就是弓骑兵。
  事实上系统部队存在很明显的缺憾,哪怕是到了“城堡时代”缺憾依然没有变化,那就是什么样的兵种就被限定得死死的。例如,剑士就不能用枪,骑兵就无法当步兵,近战骑兵无法射箭,弓骑兵无法使用肉搏兵器……等等很多。
  刘彦老早就发现了这一缺憾,他才会一直重视非系统部队的建设,起始阶段辛辛苦苦地培养心气,为的就是将来。
  出击命令被下达后的第三天,二万六千部队分批开拔。
  最先出发的是一千骑兵部队,中军为主力部队,后军自然是押送辎重。除开参战部队之外,出征的队伍里有二十名系统农民,他们是负责建造所需建筑物,兵营什么的当然会造,今次比较主要的则是城镇中心这一栋建筑。
  刘彦的“金手指”无比强悍,可以建造城镇中心之后,部队出征就不需要携带大批量的粮秣、木材、石料、铁,这一些物资都可以从城镇中心现拿现用,比较现实的是其它物资则就放不进去。
  部队出征历来就是浩浩荡荡,大规模的行动难逃有心人的注意,各方该是很快就会察觉到。
  “我们会花七天的时间在行军上面。”徐正骑跨在战马上还能够摊开羊皮地图观看:“整段路程为五百三十里。”
  他们是从下密作为起点,目的地是在兖州泰山郡的奉高,途中需要经过东安郡,光是需要泅渡的河流就达到三条。
  幸运的是前期因为与斐燕存在交易的前提下,几条河流都有事先搭建的浮桥,否则要花的时间肯定更久。
  李匡目光一直在中军左右两侧来回扫视,北侧是虎贲军以及相关辅助骑手,南侧是三千系统骑兵。
  虎贲军不是作战状态的情况下,战马不驮人也不穿甲,骑士也是脱下甲胄乘坐马车,毕竟他们是具装重骑来着,连人带马光是全套甲胄就有一百二十斤往上,加上骑士本身的话,战马需要的承重绝对有二百七十斤左右的重量,行军都是全套行头加上人,遇敌还打不打了?
  另外,甲骑具装的兵种,骑士之所以是乘坐马车不骑马,主要也是节省体力,或许还有一些舒适度上面的考虑。
  轻骑的话,主要战马非作战当然也是不骑,骑士是骑跨在副马之上。
  大体看去,汉部出征的部队,除了辅兵就没有用双腿走路的人,战兵哪怕是步卒都有马匹或马车代步,那是因为汉部有足够的马匹。注意,是马匹,不是战马。
  骑马步兵嘛,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这么玩了,任何一个不缺马匹的国家,哪怕是练不出骑兵,都不会放过马匹的作用,这也是马匹数量多的那些国家存在的优势。
  简单的道理,有马匹代步可以节省体力,条件要是够则会准备大量马车,因为乘坐马车又比骑马代步舒坦,临战状态下士卒会以更充足和更饱满的精神出战,那是西汉百年战争传承下来的经验。
  大军还没有进入东安郡,前军那边传递回消息,说是斐燕派人紧急接洽。
  “邓恒击败了斐燕,斐燕仅是带着两千残余逃了。”徐正脸上比较凝重:“之前的僵持是谋略?”
  纪昌倒是看不出什么心情,平淡地说:“斐燕所部败得太快了。”
  斐燕的部队经过一再的裹挟可是膨胀到了小十万,原先的情报显示是邓恒仅从襄国带了五千过来,要是再从兖州征调部队邓恒手头的兵力也就是四万不到。
  “悍将吗?”徐正理解的悍将就是冲将,现在却是要改变一下思维:“长史,我们?”
  “不能退,进军到靠近牟县百里再进行必要休整。”纪昌说的牟县是现代的莱芜附近,牟县是多山地地形,往东百里有一片平地:“我料邓恒必然会挥军抵近。”
  邓恒击败斐燕其实就是汉部预料当中的事情,只是没想到会那么快。斐燕溃败,只是带着两千不到的人突围而出,等于是丢下了近十万人?
  “这样一来,邓恒手头的兵力必然会瞬间膨胀,预计会有八万以上。”纪昌依然没有任何紧张的样子,甚至还能笑得出来:“我们要小心的,大概就是他从襄国带来的那五千部队,次一等是兖州的郡县兵,奴隶兵……你也知道是什么德性。”
  徐正感觉和纪昌一块出征就是爽利,大局有判断不说,敌人会做什么选择也能事先得到猜测,那等于是掌握主动权。
  斐燕是在随后抵达徐正这边,他看上去并没有多么狼狈,可脸上是一副心有余悸的担心受怕:“邓恒麾下有五百铁骑,是襄国的龙腾卫士!”,他也不知道是遭遇了什么,而后痛心疾首地又说:“悔恨轻信宫泽之言,才有今次惨败。”
  宫泽是哪根葱?徐正好奇一问才知道是宫陶先生的什么兄弟。
  “小朝廷蛊惑你出兵本身就不带好意。”纪昌没有掩饰轻蔑:“他们为了干扰石虎备战,什么都干得出来,只是显得太蠢了。”


第229章 刘彦这个逆贼
  英才难寻,可要整个国家的领导阶层没有几个明白人也是极为艰难的事情。
  常说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对于石碣赵国而言妖孽可以说是说晋人要恢复元气的吴进,也能说是陷入某种疯狂状态的石虎;对于东晋小朝廷而言,近乎于整个领导阶层为了既得利益装傻充愣,再加上司马皇室担忧皇位被篡不敢任用真正有才能的人,那就是整个领导阶层都是妖孽;对于一直不在状态的成汉,取个“汉”的国号就忘记自己其实是个羌人,与高原羌一直过不去的同时不断挑衅东晋,李寿也能说是个妖孽。
  现阶段任何国家或势力寻死都不会像东晋小朝廷那般花样百出,比较诡异的是东晋小朝廷一再作死偏偏就一时半会死不掉,该是个怎么稀奇了得法?
  “宫泽误我,言及有内应相助,事到临头却是……”斐燕既是悲愤又是懊恼:“今当如何?”
  纪昌听了斐燕讲了老久的废话,总算是有点实在的。
  东晋小朝廷肯定是大举贿赂或收买石碣赵国的一些官员或群体,可看着好像那些被收买的人智力没有下降到负数,答应说要内部起事又食言了。
  徐正有些不确定地问:“那个宫陶先生好像也向君上保证会有人起事吧?”
  纪昌缓缓点头,虽然没有说话,但是不时瞄一眼有些失魂落魄的斐燕,止不住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蹭蹭蹭”不断往上涨。
  失败了的斐燕对谁都没有什么价值了,那估计是他会显得那么失魂落魄的原因,以至于纪昌带着明显的戏谑说要借招牌,他先是一愣,然后露出狂喜的表情。
  “果真?”斐燕好像是重新活过来了那般:“真的是……太好了!”
  之前斐燕拥有那么多的人手,可他也清楚就是以壮声势的乌合之众罢了。问题是他就只要声势,可不是真的要靠那些乌合之众打下一片大大疆土啥的。
  一杆“斐”字的大旗在汉部的部队纵列升起,诡异的是连带斐燕在内和那批乌合之众被远远地驱赶开。
  斐燕在被驱赶的时候其实脑袋是懵的。他还以为自己好歹能够混进指挥层,指手画脚当然是不敢,可是蹭个名声总是好的,运气不错的话也许能够收买一些将校为己所用,毕竟斐家在中原也能算得上是曾经的大族。
  说斐家是曾经的大族,那是石虎发飙之后对斐家展开了清洗,连带一些姓斐但绝不是斐燕一家也遭了秧。(这个家族后面在慕容鲜卑南下之后又复苏,哪怕是到了杨坚统一华夏都混得不错)
  以旁观的角度而言,在斐燕的眼睛里汉部的兵马算得上是兵强马壮,尤其是看到近五千铁骑(实际甲骑具装就一千五)和过万轻骑,怎么都无法掩饰羡慕和嫉妒。
  那可是五千铁骑,与石碣赵国的龙腾卫士,慕容燕国的貂豹铁骑,拓跋代国的猗卫军,反正就是各国几乎是倾尽全国才打造出来铁骑就是统一等级的存在。
  “刘使君是哪来的财力和底蕴?”斐燕有种想破脑袋的感觉:“(朝鲜)半岛真的有那么富裕?”
  不止斐燕一个人以为刘彦是大大抢了一把朝鲜半岛才能打造铁骑,宫陶先生亦是如此猜测,要不宫陶先生眼巴巴想要乘坐汉部的船前往朝鲜半岛又是为了哪般?
  觉得朝鲜半岛富裕不是没有理由,慕容鲜卑不是去年狠狠地欺负了一把高句丽吗?攻克丸都之后可是大大地抢了一把,按照慕容皝的原话,那就是未来数年的军费可算是有了,貂豹铁骑也能够进行甲胄上的革新成为真正的铁骑。
  那是真的,之前慕容鲜卑的三千铁骑就是人和马皆是套重甲,款式上无法做到统一,抢了高句丽之后换上了统一款式的铁甲。人还是那些人,马也是那些马,可同样的一支军队换上了统一配套的戎装,军威气势立刻就是不一样了。
  “驻!”
  口令不断重复往下传递,那是又到了喂养牲畜的时间,再则就是驮马和骡马都需要进行更换。
  虽说是只有两万六千人,可动用的畜力竟是超过十三万,以至于不管是行军还是驻营,看上去都是占了好大的一片地方。
  “奇怪,汉军怎么没有携带牛羊?粮车看去亦是……数量不对劲。”斐燕一再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十足迷惑:“东安郡没有粮食,泰山郡不像是能够获取粮秣的地方,他们带那么少的军粮,不会是来随意逛一圈就回去吧?”
  没人能够回答斐燕的疑问,比较值得研究的是斐燕竟然直接称呼刘彦的军队叫汉军,他或许还不是个例,例如正在消化战利品的邓恒也是这般称呼。
  “汉军到哪了?”邓恒看上去比较苍老,年级实际上也已经超过六十,他是从石勒时代就开始为石碣发光发热的悍将,到了石虎当政时期其实是过得比较不如意。他刚刚击败一股乌合之众,麾下部队现在都还追着溃兵在漫山遍野抓人:“可不要终日打雁,被雁啄伤了。”
  老将自有老将的经验,对于放出斥候十分看重,邓恒可没有忘记这一次是来干什么,消灭跳梁小丑一般的斐燕所部叛军只是顺带,真正的目标是已经要成势的汉部。
  一般简称什么军,例如赵军、燕军什么的,那是看重视程度,也看是不是真的下决心要攻灭。
  邓恒是石碣赵国的征东将军,负责攻灭汉部,他称呼刘彦的部队为汉军,看汉部并没有立国,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必定是石虎决心要灭掉汉部。
  崔宣为邓恒的长史,他该是算一名降将,由效忠司马皇室在中原沦陷的改为效忠石勒,可一直并没有被重用,还是到石虎时期才算苦尽甘来?
  “斥候撒出去三十里方圆,若有情况必然会知晓。”崔宣的年纪也有些大了,穿着一身素白与之满头华发、雪白胡须形成一片白色:“未成听闻刘彦逆贼麾下有多少骑兵,步军长途行军或许比之骑兵快,短途却还是骑兵迅速。”
  “可惜了。”邓恒不是在可惜其它什么,他说:“陛下的册封似乎并无让其掉以轻心,听闻平寿与黔陬的汉军正在大肆建城,刘彦这逆贼依借海运不断从海外调兵。却是未知晓慕容鲜卑是否有直接干预。”
  崔宣摇着头:“慕容鲜卑正在征战辽东,兵力该是节省着用。”
  “为可虑者,刘彦逆贼麾下那支精锐。”邓恒说的是从姚靖那里知道的情报:“姚家那个废物或许在数量之上略有夸张,但精锐绝非夸大。”
  要说起来,刘彦动用系统部队的次数真的略多,近乎是每一场大战都有系统部队活跃的身影,亦是战场上最耀眼的存在。
  姚靖现在就在奉高,他不止一次提醒邓恒说刘彦手上有一支悍不畏死的甲士部队,数量上他一直都没有搞清楚,根据他自己的猜测该是不足一万?至于刘彦为什么从不一次性投入超过三千的甲士,被他认为是不想过多暴露实力。
  邓恒说汉部没有骑兵,至少是没有多少骑兵,情报依然是由姚靖提供。而事实上姚靖在与刘彦交战的时候,汉部还真的是只有徐正一支数量不超过四千(含辅助骑手)的骑兵在战场外围游弋,如此行为被认为是汉部的骑兵不堪一战,只能干一些类似于断人粮道和袭扰的活。
  今次,邓恒从襄国而来,带来了五百铁骑(龙腾卫士)和四千五百万常规骑兵。他又在兖州这边调动来了接近一万四千的郡县兵一级士卒,东拼西凑从当地的家族聚拢两万多青壮。
  胡人……不,不止是胡人,实际上除了汉部也就在遥远欧罗巴的罗马帝国,两者才能够真实有效地对军队进行精确统计,汉部是号码制度,罗马帝国采取的是公民制度。
  不得不说的是,汉部这边连奴隶兵都能做到数字精确,罗马帝国则只是本国正规军可以办到,罗马帝国对于雇佣军和奴隶兵无法做到数字精确。
  所以吧,其实多少多少万的,压根就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很多时候还会进行略略的“号称”……也就是浮夸地对军队数量进行翻倍,如曹操南下荆州时也就十来万号称三十万,等待吞并了荆州二十余万达到三十多万,结果就敢号称百万。
  通常情况下,“务实”一些的统帅在“号称”的时候是乘于三倍,夸张一些的家伙甚至敢明明只有两三万给吹嘘到数十万。
  “刘彦这逆贼有多少兵力?”
  “喊的是两万六千。”
  邓恒一口一个逆贼还有点根据,他一开始就是效忠石碣。
  崔宣一口一个的逆贼就显得无比的嘲讽了,他本来可是为“正朔”的司马皇室效命,后面在大多数同僚死难之后可耻的投降。
  东晋小朝廷一直都认为石碣赵国是叛逆,崔宣效命石碣赵国之后就是叛逆中的叛逆,有什么脸喊别人叛逆?不过得明白一个心理,二鬼子中的二鬼子历来都比较毒。(例如倭国入侵大天朝时的棒子)
  邓恒是“务实”一些的将领,他本来是有四万的兵力,与斐燕交战并没有损失太多,俘获了三四万,合起来接近九万?乘于三倍之后,唔……三十万大军就给号称出去了。


第230章 恭喜您,升级了
  汉部的军旅,历来就是该多少人就是多少人,开始之初就没有讲过什么号称。那是刘彦没有这种概念,再来就是讲求实际数据,有多少人就干什么事情,甚至是各项职责都严格划分。
  虚大号称可以提振士气没有错,但是往往会连自己也给骗了进去,一不小心给过度膨胀。类似的例子不少,比较著名的有已经发生的赤壁之战中的曹操,没有发生的是淝水之战的苻坚。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不号称虚妄数字,可是将民夫之类的辅助人员也算进去。要知道前线的一名将士至少需要后方五名左右的人为其服务,那么前方数万大军直接参战,后方就有数十万人为其服务,华夏文明中动辄几十万大军就是这么算的。
  更有一种畸形的算法,例如明末真正敢战能战的也就那么数千家丁部队,其余基本就是一战即溃凑数的;流贼敢战能战的也就是数千所谓的老营,其余不过是被裹挟的流民。但双方还不是一样数万、数十万大军的喊着。
  “两万六千?”邓恒皱眉:“是如我们这般,还是……?”
  崔宣带着明显的迷惑或者说迷糊,说道:“估计是实打实的参战部队。”
  这也下邓恒就不得不重视了。
  真正能够参战的部队有两万六千,对于任何统军将领来说都知道意味着什么。他们清楚地明白一点,某一支由至少有一万以上敢战能战的敌军是多么难对付,比之敢战之士和乌合之众混合编制更加难对付!
  石碣赵军大概需要四五天的时间用来消化战果,汉部的军队却是距离不足一百五十里,邓恒作为一名老将很清楚这就是危险期,他与崔宣商议了一下,不吃下战果等于前面的战局白打,那就只有先行统率一批部队开拔前往要道口进行驻扎。
  “此战,鉴于汉军皆为正卒,本将不率无用之兵前往。”邓恒精打细算了很久:“先率一万赶往要道,借助地形成为守势。”
  “小人会催促豫州和司州的援军。”崔宣其实是难以理解邓恒的行为,没忍住又劝:“一万或许太少,不带多一些?”
  崔宣的官职其实没有必要自称“小人”,可要理解降将和二鬼子的心态,谦卑早就已经在长久的卑躬屈膝中深入骨髓。
  “你……不会理解。”邓恒没打算多解释,严肃道:“今次交战不会简单,其余州郡的援军要多多催促。”
  崔宣或许觉得邓恒太过小题大做,但这就是会统兵和不会统兵之间的区别。
  最终邓恒还是仅带一万人就出发了,除了必要的骑兵,他带走了绝大多数认为可战的步军士卒,仅仅带了少数服务于后勤的杂兵。
  泰山郡之所以有个“山”字,那是因为泰山郡这边就真的是一个多山地形。在这种地势之下,寻找一处必经之路的要道守住,敌军是否绕路其实已经不是关键,要是多山地形可以绕路,那还存在什么要道?绕路必定是非常难走的地形。
  出于谨慎,邓恒没有分什么前、中、后军,仅仅是派出必要的斥候在前方侦查和作为警戒,事实却证明谨慎绝对有用。
  “汉军的行军速度真快!”邓恒看着姚靖,问道:“他们的山地战怎么样?”
  姚靖在邓恒军中就是类似于客卿的存在,没有实权,仅仅可以给予一些意见,再有就是充当有问必答的角色。他答道:“未有与刘彦发生过山地战。”
  所以说会统兵和不会就是这样的区别,邓恒太清楚不是什么部队都能适应所有地形,斥候传回前方军情,说是发现一支数量为三千左右的汉军正在抵近,一瞬间脑子里就开始在选择怎么交战。
  “全军停下!”邓恒高声吼了一句,而后又发布命令:“骑兵与辎重队后退,步军于两侧山林埋伏!”
  这是一个两边都被山地包夹的谷地,个别地方的山体是凹陷地势。类似的地形在泰山郡非常多,这一条谷道还是天长地久被人给开辟出来才成为主要道路,其它区域就只是山间小道,或干脆是需要爬山而行。
  两军开战从来都是以斥候之间的厮杀作为开端,等于是一方发现了一方,双方都会知道周边有敌方的部队存在。
  埋伏是一种相对而言的事情,打得就是一个出其不备,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袭。这就是为什么称作埋伏,而不叫偷袭。
  “他们会过来吗?”姚靖不是全然没有经验,说道:“已经发生斥候拼杀。这边全是山地,他们……”
  “嘘!”邓恒也不知道汉军会不会过来,可什么都是需要尝试才会有结果,尝试还有机会,什么都不做又能成什么事?他也没有压低声音:“安静等着。”
  马蹄声从谷道的远处传来,远远看去有数骑快马在前方狂奔,他们的后面是追逐着的十来骑。
  奔逃和追逐的双方,于驰骋时来回射出箭矢,但因为战马驰骋的速度太快造成太大的颠簸,射箭的准头上很是堪忧。
  现场数千双眼睛的注视之下,辨别战袍能够发现是汉军在追逐本方斥候,也许是巧合,可能是地形限制了速度,几乎是瞬逝之间竟然有六人同一时间被箭矢命中翻倒落马,几个未第一时间死去的人由缰绳绊着被战马拖拽发出凄厉的惨嚎,于谷道之内响亮的回荡。
  “停!!!”
  汉军斥候停住了战马,一个个来回扫视这个谷道,他们的这个举动,令埋伏起来的石碣赵军下意识就尽量将身躯矮下去躲避在草丛之中。
  远远听去,汉军的斥候正在讨论着什么,就在所有人以为要继续深入观察时,没想却全部调转马头驰骋离去。
  邓恒当然将刚才那一幕看在眼里,他脸上出现了忌惮的表情,想道:【观其微而知众,斥候便如此精锐,想来汉军战兵亦是不会太差。】
  汉军斥候没有深入倒是比较正常的事情,可能是出于军令,再来就是谷道历来就是军事险地,如非必要谁都不会傻乎乎进去送掉小命。
  “将刚才撤回的侦骑全部斩了。”邓恒杀那些人不是因为别的,哪有侦骑会在溃逃的时候往自己的本部大军跑?不是明晃晃地让敌军知道本方主力位置吗?他想了想又下令:“寻找筑营之地。”
  是筑营不是驻营,其间的差别就是营地工事上的区别。筑营不但会有木栅、围栏、拒马等防御工事,一般还有土墙、甬道、壕渠。两个不同的安营方式,是主将对敌军重视程度和战事级别上的区分。
  姚婧带过兵,可是他一圈看下来,恍惚间发现自己以前的带兵仿佛是过家家?
  那是从修建营地的步骤和方式上全面的认知,姚婧在平地的地形建造营寨,光是围栏和木栅的地基,一样的人手与之邓恒的花费的时间竟是相距两个时辰。而这个还没有算上其它营房设施上的差距,要是全部给算上,该是差距多大?
  山地筑营与之平地筑营由不是一回事,导致姚婧找到邓恒,不解地问道:“汉军的斥候已经出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这般筑营?”
  邓恒立刻笑了,说道:“侦骑回报,汉军前导不过为三千,后续部队大多为骑兵。”
  姚靖“哦”了一声,那就是谷地埋伏战别想打了,再有就是汉军不会深入山地地形。
  看来邓恒并不急切,特别是发现汉军不好应付之后,采取的是谨慎的态度。
  豫州方向会开来三万部队,司州也有两万,加起来就是五万。这些援军可不是什么乌合之众,与之姚靖临时凑出来的乌合之众存在根本区别。
  两个州开来五万援军,再有邓恒本身的接近两万,那就是实打实的七万大军,要是再算上地方上征调的家族士兵和奴隶兵,总数绝对会逼近二十万,要是号称都能喊六十万了。
  时间继续拖下去对防御方有利?那是当然,不过得看是什么状况。
  邓恒真的一点都不着急,石碣赵国本来就是打算三路并进剿灭汉部,哪怕是无法剿灭也要逼迫下海,别让汉部在石碣赵国征讨东晋小朝廷的时候碍手碍脚。
  “所以应该着急的是刘彦。”邓恒爽朗道:“既然知道叛军不易对付,那便做好万般准备。”
  刘彦在从海外调兵?邓恒并不是那么清楚汉部在海外有多少实力,可汉部才崛起不到四年,就算海外有领地,又能调多少?
  “为今可虑,慕容鲜卑会不会直接插手,或是从辽东方向,或是从海路运兵。”邓恒站立的高度与姚靖这种“小家伙”并不相同:“燕公(石斌)率军停驻幽州,南边自有各个藩镇对晋国施压,若是没有海路,汉部……等死而已。”
  之前,邓恒与许多人一样认为汉部不过是疥癣之疾,但是上任之后一番了解却是不那么想了,分明就是个心腹大患!
  对于已经实际形成割据的势力,石碣赵国其实从来都没有当一回事,但刘彦这里在下密之战后已经不同了,一个汉人建立一个部族叫汉部,亦是明确表露出不俗的实力,任何胡人的第一反应就绝对是:剿灭!


第231章 该自豪还是郁闷?
  在石碣赵国内部形成割据的势力无比之中,小的那些就不说了,最大的莫过于姚弋仲和苻洪的羌族和氐族集团。
  石碣赵国能够容忍羌族和氐族进行不公开的割据,但看看姚弋仲和苻洪在哪,连带两族的精华部众也是被强制安置在襄国附近。
  至于那些不听从襄国中枢命令的小部落,甚至是一些中等势力,不听话就不听话吧,安安静静躲在角落画圈圈或是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就好,敢跳绝对是蹦起一个就剿灭一个。
  前去剿灭那些跳得欢势力的军队也不会是石碣赵国的本族部队,一般会有几个步骤,第一波是命令地方上的豪强聚兵听从谁的命令,无法剿灭就轮到第二波的郡县兵,郡县兵还是无法剿灭就轮到乞活军这种专门用来镇压的仆从军,要是仆从军仍然不行就喊冉闵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