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蔡优苦涩地说:“我们拿不出更多优质部队。”
  人口限制在那里,再来就是崛起的时间终究是短了一些,有现如今的底蕴已经难得,无法再奢求更多。
  的确是的,汉部在接下来面临的是被动防御,至少三个关键节点需要有足够的兵力进行镇守,再有更多的区域也是需要投入部队,兵力上面异常捉襟见肘。
  “输入更多的奴隶劳力,再次抽调部众?”桑虞试探性地问:“若是奴隶过多,腹部驻防部队可以弹压?”
  汉部可是有每年针对青壮操练的政策,桑虞特别了解过这一点,评价是“绝妙”。他认为现在是让这个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了,只是也清楚众人的顾虑。
  “作为辅兵没有参战经验并非难题,那批转正的辅兵不是因为多次上阵才能转正为战兵吗?”桑虞真的是不明白还有什么好顾虑:“对于民生产生破坏……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君上有更多的援军能够调动。”纪昌说着看了一看刘彦见其只是愣了一下没有反驳,才继续说道:“因为一些原因无法一次性调动到位,会陆陆续续前来增援。”
  “修成侯?或是代国国主?”桑虞目光炯炯地看着刘彦。
  “其实……可以让修成侯遣军来助。”田朔弱弱地嘀咕:“我们不是缺兵马?再怎么也是一万五千人。”
  没人搭理田朔,除了有所猜测脸色平静的纪昌,所有人都是盯着刘彦再看。
  “是部族武装。”刘彦做出大咧咧表情:“只要不是一次性被石虎赶下海,随时会有新的部族武装参战。”
  这一下大多傻眼,他们无数次好奇刘彦哪来那些精锐部队,问了多次没有答案,后面也就成为一个潜规则不再多问。
  今次却是不行,桑虞就直白问:“君上为什么不一次性调动到位呢?”
  “因为办不到。”刘彦斟酌着说:“最多可一次性调动一万五千,剩下的……难以办到。”
  “有多少?”桑虞显得急切而又正式地问:“有补充限制?”
  “没限制。”刘彦尽量让语气自然一些:“只要我不死,势力不灭,没有限制。”
  其实还是有限制的,例如资源枯竭什么的,但那些刘彦怎么去述说?
  那一刻,所有人都是用一种莫名的眼神在看刘彦,不解之中带着狂热,仿佛是在看一个能够撒豆成兵的天神。
  桑虞深呼吸一口气:“便是如此,职依然认为参战数量不足。”
  刘彦却是对众人不深究松了口气,他清楚众人内心里都有天大疑问,只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潜规则让他们忍耐下天大的好奇心。从某些方面来讲,不就是因为刘彦以一种难以解释的手段不断召来精锐,才奠定绝对的权威吗?汉部才会是一个结构稳定的势力,越是靠近核心位置对刘彦的信心更足够也更忠心耿耿。
  曹岩的脸色无比诡异,他多多少少了解一些所谓部族武装的事情,一直以来就好奇刘彦哪来这种对军令绝对服从的士卒,多次尝试了解却无法从其他人嘴里了解更多。其他人看刘彦或许是在看待天神,他看刘彦却好像是在看一个妖孽,真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心情。
  “哪怕不增加战兵,辅兵数量也该增加到至少八万。”桑虞试探出自己想要的答案,看着放松了非常多,笑道:“全面裁撤掉价值不大的奴隶兵补充地方劳力,大量增加辅兵!”
  也就是汉部这种男性青壮众多的势力才能这么搞,换做正常一些的部族,二十五万怎么可能武装起超过十万的战士?
  最后刘彦还是妥协了,战兵不是想增加就能加,裁掉真的没有多么用处的奴隶兵,结果是备战部队为三万五千的战兵,再加上七万辅兵、五万新附军,不算系统部队总数十五万五千参战部队。
  “亏得是我们,要不哪怕能集结起这么多人,该是让士卒两手空空踏上战场。”田朔略感自豪,他不断扫视同僚,吹嘘道:“其实哪怕是再翻一倍,我们仍然可以做到人手一柄锋利的兵器。”
  对于田朔的傲娇,看到的人都是回应善意。
  汉部不缺乏粮秣和军事器械的确是一个令所有人都值得骄傲的事情,不管这样的底蕴是怎么来的,其中绝不缺乏田朔的功劳,谁都无法否认这一点。
  新的行政指令下达,后续的部队和物资都会在规定的时间到位。
  在此之前,汉部该做的就是先将三个军事重镇建设起来,难以建造出城池的话,就先从子城入手。
  不得不提的是,随着又是增加三千人口上限,刘彦可算是将系统农民的数量维持在三千人。三千的系统农民除了五百左右在辽东狭隘半岛用于耕作,其余皆是被调过来石碣赵国境内。
  升级到“城堡时代”过后,刘彦还有了新的作弊功能,以前物资还需要长途运输,可能够建造城镇中心之后,城镇中心那么造下去就可以短途获取物质,为建设效率增加可不是一点半点。
  搞明白这一点,刘彦那时候是直喘大气,除了脑海中的地图,城镇中心可以省略运输,有了这两个作弊器,他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够被什么难倒。
  整个东方目前都是在进行战争或是紧锣密鼓准备战争,紧张的气氛要是能够成为实质,绝对要稠密得连天空都凝结。
  事实摆在那里……
  慕容燕国还在大肆征讨辽东周边的国家或势力,横扫高句丽之后跑去教训扶余国,似乎已经将扶余人驱赶到深山老林?下一个目标就是宇文鲜卑。
  朝鲜半岛之上,汉部与百济、新罗一直在欺负高句丽,随着刘彦抽调一部分军队回到中原,汉部对高句丽的参战力度有所下降,可百济和新罗依然像是打了鸡血似得不断往被北推进。
  拓跋代国与匈奴铁弗部的战争从咸康七年(公元341年)就开始,进行到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已经到了决胜阶段,战火在塞北草原上燃烧,似乎是已经蔓延到了河朔区域?
  几个局部战场之上,石碣赵国征讨塞北进入尾声,石斌彻底击败鲜卑斛斯部落,开始在幽州附近进行屯田。除开石斌征讨鲜卑斛斯部落,冉闵在西北的平叛已经结束,可张氏凉国却不断与石碣赵国有局部冲突。再来,石碣赵国在与东晋小朝廷边境上的摩擦越演越烈,眼见就要演变成为全面战争。不得不谈的是,青州刚刚结束的那场战事,仅是规模大一些,交战烈度真没有比一些叛乱激烈多少。
  东晋小朝廷在边境上招架着石碣赵国,又是在寿春和淮阴方向屯兵,不但是如此,他们还需要对东南方向进行压制,似乎还在交州那边不断平叛。
  看上去似乎也就成汉显得消停一些?李寿先是与石虎达成盟约,后面受到劝谏不想着平分江南。可成汉也不是没有在爆发战争,他们除了与东晋小朝廷边界相邻之外,与石碣赵国也有边界线,再来就是西边上的高原羌一直没完没了侵袭。
  谁都有各自的麻烦,放大了整个“天下”局势而言,青州那边其实就是一小块地盘,仅仅是牵扯到了石碣赵国关于慕容燕国和东晋小朝廷才算是显得重要一些。
  季节进入了夏季,汉部对占领区的清扫行动稍微告一段落,大批不合作的家族被像钉子一般地一颗又一颗拔除,给予汉部“贡献”了大批的奴隶。
  按照商议,奴隶将会被送往各处充当主要劳力,解放出更多的青壮用于参战。
  征调青壮的事宜一直都有在做,要说没有影响绝对是假的,但就像桑虞所主张的那样,不管是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眼前这一关总是要先渡过。
  在今天,刘彦再次见到了离开了大约两个月的宫陶先生,比较期待东晋小朝廷那边到底是怎么回复,对于要求册封至少一个州的刺史或州牧啥玩意的有没有被满足。
  事实证明东晋小朝廷对于慷他人之慨没有磨叽,就是对册封王号死咬着不放,武职上的册封也是尽显小气。
  其他的事情可以暂时不管,刘彦根本就没有掩饰自己的迫切,几乎是不要脸地从宫陶先生那里抢似得拿到晋·青州刺史和晋·兖州刺史的印绶,但一拿到手却是满脸愣住的表情……


第223章 外人眼中的汉部战争潜力(上)
  不是每一颗印绶都能增加系统人口上限,例如拿到了刺史印绶之后,郡守印绶就不再存在奖励。
  刘彦拿到了两个晋国级别的刺史印绶,但系统提示的是兖州刺史那颗印绶增加三千人口上限,青州刺史那一颗却是没有任何作用。
  那么也就是说,已经获得的州不再重复奖励?可刘彦之前拿到了汉·辽东刺史印绶有奖励,后面再拿到燕·辽东刺史印绶还是有奖励,算是怎么一回事来着?
  宫陶先生对刘彦的举动非常侧目,东晋小朝廷册封某个谁为哪个州的刺史完全没有压力,文官职位不比爵位或武职,封出去给谁就是个名义,难道东晋小朝廷册封谁为刺史就真的能够进行统治?
  【算了,只有一颗有用,那至少实验明白了一件事情。】刘彦从始至终都觉得自己的这个系统有点坑,什么都需要自己去探索。他扫一眼怔怔出神的宫陶先生,脑子里想着:【要是再让小朝廷再册封几个州的刺史,有没有可能性?】
  刘彦只是稍微试探一下,惹得宫陶先生既是错愕又是觉得荒谬。
  “郡公莫要说笑了。”宫陶先生还真的就当刘彦是在开玩笑,哪个国家会出现一个人兼任好几个州刺史的?那不是刺史,该是几州总督好么!他艰难地笑着,说道:“既然郡公已经兼任兖州刺史,什么时候出兵兖州?”
  这一下该是刘彦觉得荒谬,他直言不讳地说:“我像是智商有问题的人吗?”
  该是东晋小朝廷的某些人脑子有病才对。也许是刘彦索要兖州刺史的官职,让他们误会成为刘彦要对兖州下手?结果是难得很有效率,敲定了刘彦名义上是青州和兖州刺史的官职,眼巴巴地催促刘彦赶紧向兖州出兵?
  “在下职责所在,不得不问。”宫陶先生肯定也是认为东晋小朝廷那边的决策者脑子有坑,叹息一声说道:“郡公青州备战,巩固城池建造工事才是正道。”
  汉部是占据了石碣赵国的六个郡,似乎在辽东和其它什么地方也有领土,但只要脑子正常都明白一个只是崛起四年的部族,哪怕是再强也会有限得很。
  宫陶先生长期身处敌占区,要是不小心早就该完蛋,可以说智商水平绝对是在合格线上。他图谋了十数年的事情因为刘彦的出现被破坏,要说之前没有恨意绝对不可能。但智者就是这样,恨意归恨意,认清事实却是比什么都重要。
  东晋小朝廷那边的人,肯定有不少也是心怀恨意,认为刘彦破坏了他们的图谋,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北伐大事。
  胡人被东晋小朝廷封王,直至司马皇室狼狈逃窜到长江以南就变成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但凡是有点能力的胡人愿意请封,小朝廷历来不无应允。
  石碣赵国准备举全国之力南下伐晋,应该说是到了东晋小朝廷无比危机的时刻,刘彦在这一盘大棋中可以说已经成为一枚非常关键的棋子,小朝廷就是怎么重视也不为过,偏偏就是一帮脑子有坑的人想不明白这点,在封王上面进行了阻拦。
  话又说回来,刘彦对东晋小朝廷是不是封王根本不在意,倒是小朝廷对胡人随随便便就封王,遇到“自己人”却吝啬感到无比的鄙视。
  “却不知晓,郡公有何处需要在下效劳?”宫陶先生能够分清楚轻重,无比诚恳地说:“若能办到,在下莫不敢辞。”
  刘彦仔细想了一下,最后是摇头。
  汉部当然有东晋小朝廷能够帮忙的地方,例如从长江以南招募更多的士子,用以补充治下各郡县的官位。另外就是从获取更多的人口,用以保证华夏苗裔在汉部占据大多数的成份。
  那些事情东晋小朝廷不会答应,士子在东晋小朝廷显得无比珍贵,人口司马皇室自己都感到不足。
  拜九品中正制所导致,能够在东晋政权下当士子的人,几乎每一个士子身上都流着所谓高贵血脉,血统越是高贵基本上就越是朝猪的方向发展,仅有一批极为少数的精英阶层能够办事,与众多身份低微却有能耐的小吏支撑着国家的运作。
  刘彦需要大批的文化人,但是对于所谓世家子弟异常的不感冒。
  事实上,目前文化人以长江作为分划线真的就是有着明显的两极化。
  身处中原的文化人生活环境恶劣,有真才实学极易被胡人吸纳,哪怕是没有出仕基本也有极强的本事,任何一个家族的族长或精华人物作为一地县令基本是绰绰有余。那还是因为无能的家伙活不久,连带家族也该被胡人灭得干干净净。
  长江以南的文化人,拜九品中正制所赐,大部分就是依靠血统占居高位,哪怕是一头猪只要血统高贵,没有任何本事也能当官。
  不怪当代人,现如今的情况并不是短短时间内才形成这种情况,是世家这种体系走到了极端,没有了竞争对手之后所导致,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只能算是极端,致使上层垄断利益,下层无晋升之路,国家不是被大批废物玩坏就怪了。
  “在下需得在郡公治下走动,了解更多事情,方能为郡公争取更多资源。”宫陶先生还是一脸的诚恳:“可否?”
  刘彦的回应是简约的一个“行”字。
  汉部不指望东晋小朝廷多少支援,刘彦同意宫陶先生随意活动有另外的用意。
  一个躲在暗地里活动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家伙,宫陶先生在青州经营的人脉可不是经过几次打击就会被清除干净。刘彦就是不同意宫陶先生走动,难道宫陶先生就不会有什么行动?那干脆摆在明处,或许还能有更多的收获。
  如此这般,宫陶先生还真的就到处晃悠了起来。
  青州境内没有太多可说的地方,宫陶先生可没有傻到去联系潜伏起来的内线,他得到许可之后是坐船出海。
  汉部经过三年的发展,海航上进步很多,船只体系也有了足够的分明,大体是平底船和尖底船两种体系。
  平底船当然是使用于内河,对于这个华夏文明玩得比较溜,东晋小朝廷位处的地方水系众多,内河体系的舟船发展就是在这个特殊时期,于三国时期的底蕴中迅猛发展起来。
  尖底船可以说哪怕是到了郑和七下西洋时期都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大抵依然是吃两宋时期的老本,对于抗风浪上虽然有所加强,但是与中亚、欧罗巴那边的海航体系船只真的是落后许多。
  出海后的宫陶先生第一个目标就是前往庙岛列岛,他非常渴望知道汉部除了被打烂了的青州,于海外到底是有多少实力。
  庙岛列岛汉部仅是开发三年不到,原本的荒凉早被密集的人烟所取代,各处岛屿根据地势有着不同的布置,仅仅是长岛一处就有看着相对繁华的城镇。
  “岛上农田竟是如此之多!”宫陶先生应该惊讶,他可不是生长在内陆的人:“风势这么大,不会有影响吗?”
  田朔恰好是要回去辽东,与宫陶先生也就同行,闻言神秘一笑却是不予解答。
  庙岛列岛这边是现代大天朝三大风厂之一,风势理所当然是很大,可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是有大风,自然地势和风向的奇妙千言万语也解释不清楚,简约而言就是会存在死角的地方。
  “可容纳人口?”田朔认为这个倒是可以说一说,答道:“最高峰的时候,这边安置了十一万人。”
  宫陶先生脸色很复杂,他在青州待的时间一点都不少,可从来就没有着眼过海外,对于几乎是近在咫尺的庙岛列岛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过。
  庙岛列岛之上田亩超过五万亩,以每亩两石的产量就行,一年就是十万石的产出。不要小看这十万石粮食,那是出于安全环境下的产出,一千两百万斤粮食能够养多少军队?养五万精兵一年绝对是够了。(晋每石一百二十斤)
  宫陶先生忍了再忍,实在忍不住:“冒昧一问,汉部有多少亩可耕用田?”
  田朔或许是处于炫耀心理,笑说:“八十万亩?”
  这一下宫陶先生可该吸冷气了,他难以置信地问:“果真?”
  “骗你有何好处?”田朔不满地哼了一声:“每亩也不是你所说的产两石,一般是维持在精粮三石左右、粗粮六石以上。”
  这年头的精粮大抵就是稻米和小麦,粗粮的种类就多了,不过种粗粮一般是选择豆类。
  “难怪了!”宫陶先生注意过不少事情:“贵方的士卒饭量上从不限定……”
  还是有限定,每个阶级都有不同的规格,不过宫陶先生了解也就那么多,毕竟军营可不是谁都能随便进出和乱逛。
  离开庙岛列岛,宫陶先生对于乘坐的船只又是一阵感慨,大概就是“哇,好大”、“款式从未见过”之类,一直是抵达马石津,他则是只剩下目瞪口呆……


第224章 外人眼中的汉部战争潜力(下)
  马石津,只要是对辽东地理志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陌生。
  自先汉(西汉)之初,马石津就是北方重要港口之一,曾经的汉军教导蛮荒野人做人的时候,可是海陆齐发,相对轻易就灭掉了卫满朝鲜,后续又连续打得刚刚接触文明想要追求独立的高句丽人不要不要的。
  到了光武那一脉代表汉室之后,华夏苗裔虽然说没有多么重视海洋,可是对马石津的重视一直都没有降低。一直是到曹魏、司马晋时期,马石津的重要性才开始降低,毕竟曹魏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是在内战,司马晋则是处于有心无力的状况。
  一直是到辽东落在了慕容燕国手里,马石津就彻底地被荒废,毕竟胡人就知道大陆,海路是什么东西?
  宫陶先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对于马石津哪怕是不熟悉也会从一些典籍上查阅得到。他曾经多次在脑海里面想象,马石津落到了懂得海路作用的汉部手里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从庙岛列岛走海路到马石津仅是一个时辰不到,远远看去其实无法从环形的地势上看到码头,第一眼看到的是高耸的灯塔,还有一些看去绝对是装载了床弩的箭楼。
  当然了,宫陶先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灯塔,白天那里又没有燃烧篝火再用铜镜反射,他只当那是特意被加高了的瞭望塔。
  马石津作为汉部在辽东狭隘半岛的第一大港,几乎是时时刻刻都有在吞吐船只,那道天然的“海峡”不断有船只从右出从左进。
  东晋小朝廷对舟船非常重视,可重视的是内河船只,他们到现在都没有搞清楚平底船和尖底船的区别,以至于连将楼船开出海的事情都干过,结果是靠近海岸线航行都被强劲的风浪给掀翻。
  事实上海岸线航行真的不是一件能干的事情,越是靠近海岸线,明礁和暗礁就会越多,这根本就是常识好不好。不过话又说回来,关于海航线又有哪一条不是经历无数次的探索,损失掉无数的船只和人手,才会明确勘探出来?
  “真是多啊!”宫陶先生无比的羡慕:“船只类似亦是众多。”
  认真讲起来,东晋小朝廷的海岸线可是无比绵长,他们连将楼船都开出海的事情都干了,虽说是无知者无畏,可不是证明小朝廷也明白海航线的重要性吗?
  宫陶先生身负诸多使命,其中的一个就是从汉部这里获得海航船只的蓝图。相对于窝在长江以南的众多“猪”来讲,他身处一不小心就会死掉的中原,对一些事情看得无比透彻,那些“猪”的意见是直接向刘彦索要海航船只的建造蓝图和工匠,他却是知道不提还好,一提刘彦绝对是要翻脸。
  汉部为什么能够有恃无恐地与石碣赵国作对?在任何人看来就是掌握海洋,作为国之重器没有可能对外泄露。东晋小朝廷的那些“猪”还当自己是正朔,认为只要开口刘彦就该献上,简直就是药不能停的真实例子。但是话说回来,予夺予求对于统治阶层,似乎早就是深入骨髓的本能,只是现在的东晋小朝廷没有这样的资格和权力去对一个外藩那么做。
  宫陶先生看到的船只种类非常多,小到舟船大到战舰,似乎还有一种比战舰更大的运输船?汉部的船只种类越多,他就越感到欣喜,理由是那么多的船只种类,搞到蓝图或是弄明白怎么造会更有机会。
  他们乘坐的船并没有直接开进港口,宫陶先生一问才知道需要等待引航船。
  引航船是啥玩意?宫陶先生很快就明白了,他就是对引航船竟然有船员会上船进行检查感到诧异。
  “那算是官员还是小吏?”宫陶先生无比的困惑:“我们乘坐的不是官船,怎么需要缴税?”
  田朔理所当然地说:“运载货物当然需要缴税。”关于那些人是官还是吏却没有回答。
  一个国家没有税收是不正常的,有多种税收也显得不正常。汉部的税收其实挺简单,仅是一次性就缴纳该交的税金,后面就不需要再交任何税。
  终于是驶入了像极了内湖的区域,站在甲板上的宫陶先生却是被震撼得张大了嘴巴。
  远远地看去,港口分布非常广,川流不息的船只还是次要,那身躯庞大一排并着一排的战舰给人的视觉感官无比刺激,再来就是有太多的新奇玩意会使人眼花缭乱。
  “如此重的货物,竟然被那么轻易一吊就上了岸……”宫陶先生可不懂什么叫集装箱(木的),他也看不懂起重器。他指着那些并排的战舰,无法掩饰内心的震撼:“贵部便是依靠如此舰船攻上半岛?”
  田朔才不会告诉宫陶先生,说那些战舰其实也是近期才出现的新鲜产物,更不会说出兵朝鲜半岛根本就没有那么麻烦。
  宫陶先生的目光很快就被其它事物吸引了,那是排着队列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众多士卒,那些士卒一个个看去精神抖擞,看着是正在登船。
  晋军的戎装是素白战袍,个别军官会有皮甲,高级军官则是铁甲。一支素白色的军队其实寓意并不好,凑成一堆好像是全军缟素在为谁悼念一般。不过,这个牵扯到兴起的五德循环。(容后再述)
  汉部的戎装是上红下黑(或灰),以前没人当回事,直至汉部露出獠牙,天下人仿佛才醒悟过来,他们只要是有读《史记》,谁又不知道曾经的汉军就是如此戎装。
  此时此刻,宫陶先生看着密密麻麻排队等待上船的汉部士卒,看着那些身穿上红下黑戎装的装扮,内心里其实是千回百转。
  汉部富裕不是说说而已,身穿扎甲就能被称为甲士,别人得是军侯或校尉级别的军官才有一套铁甲,汉部却一开始就有甲士的存在,并且是数千甲士。
  随着汉部露出獠牙,更多的人开始刺探汉部的情报,会了解过去和窥探现今状况,尽管情报零零散散,可刘彦拥有数万甲士的风声早就被传遍(就是一再补充)。
  “竟然……都有皮甲?”宫陶先生看得目不转睛:“富裕如斯?”
  田朔依然不会解释那么多,只是矜持地笑着。
  皮甲什么的,汉部还真的是不缺,那与大肆捕猎有关,是陆地上和海上的捕猎。当然了,海洋鱼,不管是什么鱼都不适合做皮甲,但陆地上的皮毛可以呀!
  不谈青州野兽成灾,辽东因为长时间的荒无人烟实际上遍地亦是野兽,每年秋季刘彦都会搞一次围猎,可真的不是那么缺皮革。
  再来是,拓跋代国的战争情况良好,打到现阶段等于是胜局已定,拓跋什翼犍困难的时候刘彦鼎力相助,现在轮到刘彦情况不妙拓跋什翼犍自然也要有所回报,活着的牲畜难以支付,可牛皮啥的利用汉部的舟船便利交付了不少。
  汉部现在还是合作公社模式,采用流水线模式处理皮革和制作皮甲,一套流程下来至少是有十四万人在劳动,每月产出五千套皮甲并不困难。
  其实还有更奢侈的,只是资源上有些供应不上,那就是系统建筑的作坊可以产出铁甲,但对资源的消耗比非系统产物高至少一倍,汉部已经能够自产铁甲的前提下,刘彦显然是开始吝啬资源了。
  宫陶先生并不清楚一点,他看到这一批才会是全员装备皮甲,他们是从朝鲜半岛轮换回辽东狭隘半岛休整的战兵,现在是要开赴青州战场。
  不算系统部队,汉部的真实情况就是,绝对精锐才会配置铁甲,普通战兵基本装备皮甲,余下的辅兵、仆从军、新附军只有军官才会有甲胄待遇,奴隶兵战时配置兵器战后回收。
  码头的情况已经足够宫陶先生思考许多,驾车进入陆地之后,他看到的是每个村庄都是一副练兵秣马的姿态,大批的青壮正在集结,只是集结起来的青壮要么是一身黑要不就是一身灰。
  “贵方的富庶已经难以用语言形容。”宫陶先生说的是每名被集结起来的人都至少有一把兵器:“辽东……很多矿产吗?”
  辽东还真的是有许多矿产,连带那逆天的系统也会“配置”,再来就是朝鲜半岛上汉部也占据了铁山(地名,但真的就是有富裕的铁矿),汉部在铁矿资源上的产出可能比整个石碣赵国都要多。
  田朔继续笑而不语。
  有再多的资源也要合理利用,再来就是战争是依靠资源没有错,但资源是给人使用,东晋小朝廷的资源可不算少,晋军从某种程度也被武装到牙齿,可耐不住上层无能啊!
  “慕容鲜卑……会……会趁贵部空虚来攻吗?”宫陶先生看到田朔露出诧异的表情,又说:“慕容燕国自然希望贵部与石赵拼杀,只是……”
  田朔表示接着笑而不语。


第225章 未雨绸缪?
  慕容燕国会趁着汉部要在青州大战攻打辽东吗?谁又知道会不会,但刘彦真不会将自己的安全寄托在他人的仁慈上面,肯定是会防一手。
  宫陶先生乘坐在马车之上,仔细观察村庄情况,却是听到一阵号角之声,不由错愕问道:“怎么了?”
  号角之声听上去有些雄厚,有别于胡人的苍凉,却是从码头的移动高耸建筑传来。
  要是注意辨认,可以看出有人鼓着腮帮子站在城垛边上对着管子猛吹,管子连接着巨大的号角,有着比较明显的西方特色。这个其实就是刘彦无聊的时候搞出来的,学习自一些魔幻电影中的号角楼。
  有六艘运输舰在三艘战舰的护送之下进港,传出号角是在提醒港口内的驻军,运输船送来了大批量的奴隶。
  到了一处地势较高的所在,宫陶先生是特意地留下,他想要看清楚是怎么回事。
  田朔到了地头却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再则宫陶先生该被招待还是监视,似乎都是鸿儒馆的事情。
  马石津这边的码头分民用和军用,那是在进来之前就有明确的水道划分,宫陶先生借着地势看去,分明能够看到排屋里面连贯涌出一队队的士卒,稍微集结一下就小跑向码头。
  等待港口驻军抵达,运输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