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了三千部族武装之外,下密还有两千骑兵,骑兵再不济遇上步兵都是以一当三,对上乌合之众骑兵以一当五是常态,也不是没有一千骑兵碾着数万人跑的事情。
  不是还有五千的战兵吗?五千武备完善的士卒,怎么也该是以一当五。
  话说,吕议这么一圈的算下来,他发现好像真的没啥可以担心的,自然是悠哉悠哉地等待着围城之战的发生。
  对于汉部来讲,现在应该烦恼的不是有多少敌军,是那些敌军究竟会不会过来,是拖多久才会过来。
  “春耕为期限,春耕之后不来……”刘彦叹了一口气:“那就是敌不过来,我去就敌。”


第177章 各怀鬼胎
  地球是被太阳的引力抓着在围绕,从来都不是围着某个谁在绕圈。
  世间上的事情历来就是十之八九不如意,有再充足的准备也要敌人按照步骤在走,局势要是不按照既定设想在发生,那只能是主动地做出改变,例如放弃自以为完美的布置,迁就着局势打开新的格局。
  经营下密城对于汉部来讲是一件不会吃亏的事情,不在这里打一场防御战,那就作为攻取北海郡的前进基地好了,不算是做什么无用功。
  作为进攻方从来都是会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只有防御的一方才是吃亏按照进攻方的行动应对,可宫陶先生发现自己能够应对的方案在越变越少。
  “姚家不会插手这一场战事了。”宫陶先生有些心塞,又讲:“斌王子已经杀入草原,短时间内大军不会回转。”
  听宫陶先生讲话的人一点都不少,足够三四十个各家族的代表。
  这些家族代表有许多是新任族长,那是前任族长被汉部逮了,各家族临时换了族长。
  应有之意,一个家族从来都不是族长被逮就等于受制于人,族长掌握大势的时候是族长,族长受制于人就看该家族愿不愿意妥协,不愿意妥协再选个族长就是了。
  所以说,除非是没得选,或者是新出现的变化符合家族的新利益,否则根本就不存在族长一被逮住,就让某个家族出现瘫痪或妥协的事情。
  许多人要感谢汉部,至少那些新任的族长是该感谢,要不是汉部干出了俘虏旧族长的事情,哪来的新族长?比较现实的是,他们虽然是再一次过来宫陶先生这边,但却不一定需要和宫陶先生一路走到黑,仅是他们经过商议,认为汉部很难有发展前景,家族不适合向汉部妥协。
  汉部是挺强,两个月席卷了东莱郡,可汉部再强也就是那么回事,刘彦的领地越大并不是越强,相反是取死之道。中原还是石碣的中原,不会容忍割据势力的出现。
  “所以在座的诸位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宫陶先生不认为自己是在安慰人,他笃定地讲:“不管刘彦对朝廷怎么表现臣服,以非五大族的身份不断扩张,最终只会败亡。”
  “先生说得极是。”斐燕挽着山羊胡,赞同道:“刘彦非五大族,朝中或许是收买了一些说话的人,但若是天真以为可以安稳控制数郡之地,绝对是错了。”
  斐燕是高密郡的县丞,斐家是冀州的大族,一身华贵的气质在那身讲究的穿着下被承托出来,有着十足的世家风范。
  在场的人都在点头,事实就是那样,中原是胡人的天下,五大族可以在地方上做大,非五大族的杂胡、晋人想要做大千难万难,那是因为石碣或许需要团结五大族来维持统治,对于非五大族则是一点都不需要迁就。
  “汉部的骑兵在不断袭扰各地。”刘骞一脸的阴霾:“该是愚蠢到什么地步,才会和所有家族为敌,或是汉部有恃无恐?”
  这年头刘姓一抓一大把,刘骞就是一个杂胡,添为北海郡丞,运作一下或许能成为新任郡守?
  宫陶先生一直是挂着寡淡的笑容,闻言颔首道:“诸君过来,不正因为汉部是毒瘤吗?”
  都是含笑点头,汉部是一颗毒瘤,有用的毒瘤,他们已经用自己所能依借的渠道不断向襄国那边传递消息,说法或许是不同,意思却是绝对一样。
  “汉部肆意挑起战事,‘采女’可以继续进行,却是可以婉转一些,赋税却是没办法完成全额。”宫陶先生在说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天王若是震怒,怒火也是发在刘彦身上。”
  这一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刘彦成了大好人。至少是青州的几个郡县受到干扰,关于石虎大肆收集民间美女,广征赋税的事情遭受到了大影响。
  在座的人,他们家中的闺女可以找到不用献上去给石虎肆意玩弄的借口,赋税上面各家族也能松口气,于混乱的局势中更有借口剥削那些普通人。
  “哪怕是收再多的贿赂,朝中的大儒也不会有人再为刘彦讲好话了。”刘骞说道“大儒”两个字的时候无比嘲讽:“他们还是先思考一下,怎么将自己那美丽的闺女藏好吧!”
  眼见话题被带歪,宫陶先生“咳咳”了两声,强行将话题掰回来:“刘彦在经营下密,探子回报数日筑城,那边的防御显然已经对汉部有利。”
  “不是要拖着吗?”斐燕笑着说:“既然拖下去对我们有利,且拖着便是。”
  北海郡的那些家族代表立刻就是皱眉,汉部是在北海郡肆虐,各家族的春耕已经遭受到致命的影响,他们过来就是要施加压力,不求这个临时组成的联盟尽全力歼灭汉部,但至少将汉部的活动空间挤压在下密,可别到处肆虐。
  “那你们倒是将族中的青壮全数带来啊?”斐燕可没有给面子,嘲讽道:“一方面要保留实力,另一方面需要别人流血,可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这就是传说中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汉部暂时没有折腾高密郡,再则哪怕是折腾高密郡对斐燕影响也不大。
  对,斐燕是高密郡的县丞,但天塌下来还有一个郡守顶着,斐家的根基不在高密郡,就是高密郡被肆虐也影响不到斐家。
  所以咯,谁被汉部折腾关斐燕屁事?他就是能够这么任性,可以愉快地乱扯皮。
  “北海郡的诸君,确实是需要拿出更多的诚意。”宫陶先生含笑看了一圈北海郡的各家族代表,末了又对其余人说:“任由刘彦肆虐却也是不可取,诸君还是应当有所作为,是保证家族利益,亦是好对斌王子那边有所交代。”
  他们能够聚在一起,除了是东莱书院的广泛人脉,是有瓜分汉部资产作为前提,后面又加上了石斌那边对汉部的不爽被引爆,事情变得有些复杂。
  石斌已经突入塞北,打的却不是代国,是针对一个叫什么斛的鲜卑部落,战事爆发之后一切进行顺利,就是想要结束没有那么快。
  不是什么斛,是一个叫斛斯的鲜卑部族,不属于代国或者慕容燕国,游离于建国的鲜卑各部之外,却是招惹到了石碣赵国。
  宫陶先生比谁都不希望石斌过度插手青州事宜,但他需要抬出石斌给众人打气,那是非常没有办法的事情。
  青州要是按照地域性质是属于齐地,与石斌真的是没有什么关联,因为石斌是燕公,那么就是幽州、辽东那片区域的管理人。齐地先前是由石虎的第九子石遵来管,但后面石遵不知道干了什么惹恼石虎被降为彭城公。
  事实上青州现在算是石世的辖地,那只因为石世目前的爵位是齐公。石世现在才三岁,齐公就是一个爵位,哪可能真的管理青州,这样就给了一些人进行操作的机会。
  东莱书院的背景非常复杂,宫陶先生极为可能是一个明面人物?他干的事情更复杂,例如在经营人脉上面,看着好像是石虎某个儿子的人,却在干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例如抛开了名义上的齐地管理者石世,去交好燕公石斌。
  “那么我们到底是在这里拖着,还是进军下密?”刘骞是北海郡丞,还想着能够成为北海郡守,注定比较有攻击性:“我们已经聚拢七万人,刘彦在下密只有一万出头的兵力!”
  除了同样是北海郡的那些人,没人对主动出击有什么兴趣。
  汉部很强大吗?看着已经掌握三个郡,但谁都知道根本没有什么大家族去支持刘彦,一些家族是被裹挟或者什么,反正就不是主动,再有仅仅是一些不入流的家族因为一些蝇头小利站在了汉部那边。
  如果刘彦麾下有十数万人马,他们不会纠集起来干一些想要图谋汉部的事情,偏偏从任何渠道来看刘彦至多就是有两万出头的军队。
  总得来讲,汉部难以给人一种忌惮的威慑感,说随大流还是想要参与利益瓜分都好,失败了也就那样。这才是参与者众多的原因!
  “十万!”宫陶先生一音定锤:“只要聚拢十万,我们就出击。若是没有十万兵力,我们就拖着。”
  刘骞立刻就恶狠狠地盯向了那些北海郡的各家族:“自己回去也好,派人去通知也罢,想不耽误春耕,想要有安生日子过,尽可能的出钱出力吧!”
  还是没人吭声,但至少知道了一件事情,事不关己的时候大多数人只会选择高高挂起,不知道有多少人开始后悔为什么要参与这个联盟。
  宫陶先生却是没有表现出着急,他甚至还能笑吟吟地扯了一些其它话题,着实令人搞不懂是个什么心态。
  “乱吧,乱吧!”宫陶先生的眼睛没有焦距,他脑子里在想:“将水搅浑,才有利可图。就是不知道曹岩那边怎么样了?”
  曹岩?他是曹嶷之孙,之前是在扬州那边,目前该是马不停蹄地往青州的路上赶?
  这么一说的话就将刘彦获知的情报对上了,东莱书院与曹家有关系,但曹家只是其一,该是还有更复杂的背景?


第178章 青州如棋盘
  “那么是已经开始了吗?”
  “是的,出现了汉部这么一个变数,被迫开始了。”
  桑冲不是很出名,但他教导出来的儿子一个赛一个厉害,除了桑虞耻于给胡人异族当臣子外,其余的子嗣都在石碣赵国做官,官位一般还不低。
  与桑冲对话的人叫郭太。
  郭太是一个看着长相非常普通的人,若非是身着华丽,走在人群中绝对是没有什么特点,但他是徐州刺史郭祥的兄长,另郭家在石碣赵国可是豪门,是真正意义上的豪门。
  郭殷曾经官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出身太原晋阳;郭敬太原邬人,现任襄阳太守;郭祥现任徐州刺史,出身太原晋阳;郭权为现任南阳太守,出身太原晋阳。看出点什么了吗?没错,他们都是姓郭,然后都是石碣赵国的官,还都是出身太原。
  郭家在石勒时期发达,随着石勒的驾崩当然是辉煌不再,但依然是有不少族人在石虎当权的时候依然身居高位。
  “会卷进去多少人?”
  “恐怕会有非常多。”
  两人一起停下来,都是露出苦笑。
  桑冲在搅拌一个盆子,里面不是其它什么东西,是一种磨成了粉的茶抹。
  桌子上坛坛罐罐的东西颇多,像是姜、蒜、葱,又有一些不知道什么东西做成的油,它们会在茶水被倒进茶盏的时候,根据爱好或多或少的加上一些。
  没错的,现在喝茶就是这种喝法,炒茶还要等明朝才会出现,那么也就不存在拿个茶杯泡一泡就能喝的说法。
  古人认为饮茶需要技巧,还能从煮茶的过程中陶冶情操。知道为什么吗?那是因为煮茶的工序非常多,不但工序多还异常繁杂,需要的时间也就多,没有一点耐心还真的就干不来这事。所以,陶冶情操该是一种不得已的说法,要不炒茶出现后繁杂的煮茶怎么立刻被淘汰?
  折腾了大约两刻钟,桑冲总算是将茶抹给折腾好,美美地拿起勺子将两个茶盏倒个八分满,抬手对郭太比了一个请的手势。
  安静的两刻钟里,两人其实是在进行必要的思考,煮茶什么的不过是让安静思考的两个人看去不会显得那么尴尬。
  茶叶被磨成了粉,因为长久的搅拌会变得有些稠,还存在着相当多的泡沫,郭太十分熟稔地拿小汤匙加了一些不知道是什么做成的油,随后又加了一些葱。
  要是让现代人来一看,本来看去就怪怪的茶水加上了油,再给拈了一些葱花,能喝得下去的人绝对不多。
  但古人就是这么喝茶的,并且觉得这是时尚,是难得的美味。
  “完全清除曹家对所有人都有利。”郭太放下了茶盏:“原本要留下慕容鲜卑暗布的棋子,有汉部这个意外,恐怕是留不得了。”
  “是啊,留不得了。”桑冲浅浅笑着,说道:“那刘彦却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对象?”
  说的什么呢?他俩都是晋人,还都是为石碣后赵效力的晋人,除了这个之外还都属于同一个阵营,属于石遵的这个阵营。
  石遵的齐王封号是石弘所封,可见是深得石弘喜爱。
  石弘是石勒的次子,亦是石碣赵国的第二任皇帝,但皇位并没有坐多久。
  石虎是石勒的堂侄,父亲是石寇觅,母亲是张罴之女。他篡位之后,幽禁了石弘,并且很快就残忍杀害,连带石遵的齐王也变成了彭城公(后面成了彭城王)。
  要是继续引申,拖拉出来的人绝对是一大串,每个人还都有一段很长又值得说的故事,但恐怕是没办法一一引述,只能简单的介绍,那就是石虎虽然是石碣赵国的统治者,但他并非被所有人承认。
  没有半点错误,桑冲一家和郭太一族,他们效忠的第一对象是石勒,石勒死了之后是效忠石弘,但偏偏发生了石虎篡位的事情,那该效忠谁可就有点不好说开了。可以肯定的一件事,他们现在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效忠石虎。
  “那就看刘彦的野心有多大。”郭太说起刘彦的时候明显带着瞧不起,说道:“这个不知道哪冒出来的家伙,先是冒充汉人(匈奴人),后面又混肴视听当‘国人’,现在又成了鲜卑铁弗。”
  “别影响到了彭城公(石遵)的大事便好。”桑冲比较突然地蹙眉说:“我家幼子(桑虞)接受了他的征募,要过去当幕僚。”
  郭太愣了一下,哑然失笑道:“是桑公安排过去当内应?”
  桑冲却是摇头苦笑道:“那孩子……太倔强,连我这父亲都管不住。”
  郭太对桑虞的事情略有所闻,只以为是一个不喜欢做官的人,却不知道桑虞是一个“大汉民族主义者”不愿意为异族胡人效力。
  那是当然的事情,桑家该是病到何等的程度,才会到处宣扬桑虞不喜欢乃至于是仇视胡人?应该是极力的掩盖这一情况。
  当内应?桑冲内心里只有苦笑,桑虞留下的信件说得比较清楚,说是:难得有一个同族好像要奋起了,虽然看着很堪忧的样子,但我真的要去辅佐试试。
  是了,刘彦是晋人早就不是什么秘密,要不怎么那么多人不当回事,随随便便一个谁都敢参与瓜分?
  “西北属于姚家,关中属于苻家,塞北、辽东……”郭太说了相当多的地名,无一例外都是被谁所掌控,最后他一脸的坚毅地说:“齐地是彭城公的封地,我们一直的布局就是希望再实现这一点。”
  他们是石遵这一派系,然后石虎的众多子嗣也有各自的派系,整个石碣赵国要是区分阵营会发现一点,除了冀州相对属于“中央”之外,各州郡实际上已经是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仅仅是没有人敢于亮出旗号独立。
  关于青州的布局石遵这一阵营已经进行了很久,不止是青州,包括徐州等等属于齐地的地方,他们都有掌控的计划。
  与石遵这个阵营的人相比,什么东莱书院,什么各地的县长、县令、郡守完全就是一些小人物,同时这些小人物的“成份”还显得无比杂。
  “那个宫陶投靠了慕容燕国,是慕容氏在青州安插的棋子。”桑冲含笑又说:“该不该将这个信息透露出去?”
  郭太想的却是其它方面,问道:“那么桑虞就真的是作为内应了?”,意思是要将汉部拉到他们这个阵营里面。
  桑冲是有类似的打算,在他看来这不失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毕竟幼子桑虞要去刘彦那边实现理想,但一看汉部就是在往找死的方向不断冲刺,怎么也不能让幼子桑虞真的就去找死。
  “透露宫陶是燕国棋子,那些乌合之众就该四散吧?”郭太了解地方家族的尿性,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团结,不过是一帮被眼前利益纠集起来的人,没有长远目光不说,下注也不懂挑选对象:“只是……刘彦屡次拒绝燕公,不过那么容易归顺我们吧?”
  桑冲沉默了下来,心中想道:“刘彦‘思汉’,不止一次言及汉人身份。这个汉人显然不是匈奴的那个汉人,明确表达出要再建汉家的思想,现在还没有人当回事,只有傻小子(桑虞)兴奋地过去……”
  是真的没人将刘彦一再强调的事情当回事,桑冲要不是有幼子桑虞,绝对不会那么详细去查刘彦,哪怕是查出相当多不对劲的情报,估计也会与其他人一样将刘彦当做一个笑话。
  现在的问题是,桑冲真不觉得刘彦是个笑话,那是刘彦派过去招募桑虞的人透露一些没多少人了解的情报,比如汉部在辽东那边获取了领地,汉部出兵征战高句丽、百济。
  要不是真的拥有雄心壮志,刘彦不会在实力弱小的时刻去干那些事情,该是按照既定套路默默发展之类的,然后认命地老老实实接受剥削,不该是先招惹姚家,后面又得罪石斌。
  一系列的事情观察和思考下来,桑冲要命的发现刘彦是玩真的,他本来就是想要默默或者说偷偷的观察,可自己的幼子掺和进去就让事情变得很复杂了。
  家族中能出现一个“大汉民族主义者”,桑虞绝不是无缘无故会有这样的思想,可见桑家的教育很存在问题哇!那么桑冲是个什么心思?从根本不揭破就能看出态度。
  “青州动乱对我们有利。”郭太才不知道桑冲究竟在想什么,他笑吟吟地说:“本来是想要开始计划剿灭汉部,既然桑公想要吸纳刘彦,那便暂时搁置?”
  桑冲却是摇头:“仅是尝试,却不知道能不能成。若是有计划,还请不要顾虑。”
  开什么玩笑?乐意暗中观察,能够伸手帮一下就帮一下,但要让桑冲为汉部背书,导致可能连累整个桑家,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对,哪怕是最后桑虞赔进去,桑冲也绝对不会为汉部做任何保证,这就是每个家族的生存法则!


第179章 那颗躁动的大汉之心
  “可真是……荒凉啊?”桑虞看着就是个小年轻,没有蓄须代表着没有行冠礼,也就是没有成年。他只带着两个仆从就从家里跑了,要去东莱郡投奔汉部:“刚才驰骋而过的是汉部的骑兵?”
  按照汉家的俗定礼节,行冠礼一般是在二十岁,只有行过冠礼之后才算是成年人。在行冠礼之前基本不蓄须,另外不能娶妻只能纳妾。
  说行冠礼“一般”在二十岁,那还是因为可以根据情况的不同进行变通,例如小猪刘彻的老爹因为自己要死了,需要刘彻登基之后立刻掌权就提前行冠礼,可依然没有逃过窦淑房(老太后)把控朝政的命运。
  就是因为存在可以变通的操作性,后面行冠礼可就没有那么多讲究,甚至是到后来压根就不存在行冠礼这一习俗了,结果是早婚早生反而成了习俗。
  桑虞这个小年轻可是有子嗣的人了,不过却是妾生,也就是所谓的庶子,但至少是为他这一房留了后,才敢脑袋一热就带着两人直接离家出走。
  “少君,要不我们拦下一队,让他们送我们过去吧?”
  “是个不错的主意。”
  少君可不能随便称呼,那是官宦世家中的下人对族内一些嫡系子弟的叫法,说起来等同于少爷、公子之类。但必须明说一点,等级森严的时代里,少爷可以随便叫,但少君和公子可不能随随便便称呼,要不然被人听到并告官,那可要分分钟出人命。为什么?那是因为少君至少是一郡郡守之子才当得起,公子则是公爵、国公的子嗣。
  现代人基本是搞不清楚古时候社会等级森严的各种称呼,却不知道“祸从口出”并不是开玩笑,要是某个谁穿越回去不了解情况,对谁都是“公子”的喊,不但害了那人小命,自己估计也要成为史上最悲催的穿越者……因为称呼错而被弄死的穿越者。
  说真话,桑虞还真的就没有出过太远的门,特别是只带着两个仆从就出门,一路上风餐露宿受了不少苦头,再则是生活质量急速下降有些不习惯。
  巧就巧在桑虞要向汉部“自首”,立刻就有一队骑兵踩踏着轰隆的马蹄声从远方过来,喜得桑虞喊仆人赶紧准备。
  汉部的骑兵最近加大了肆虐的范围,北海郡境内玩够了开始向周边的郡辐射出去,大有不招惹到所有能招惹到的人,誓不罢休的找死模样。
  谢子瑜很喜欢骑马驰骋的感觉,那是一种迎着风看到周边景物快速往后退的快感,并且十分享受可以逮着两条腿的人衔尾掩杀,更加喜欢在一大片目瞪口呆的时候像一阵风那样的杀进去。
  “司马,前方有个家伙不断手舞足蹈!”
  “嘎?”
  手舞足蹈的人当然是桑虞的仆从,不知道是谁给他那么大的胆子,敢跑到路中央又蹦又跳。
  谢子瑜加入汉部数年,南征北战不下于数十次,屡屡战功之下有了现在的成就。他与李匡的情况类似,比李匡惨的是族人早就死绝。
  这一条道路已经被一再探索,不止一支骑兵队从这里安全经过,那么自然是不属于交战区,桑虞的那个仆人幸运就在于这点,要不远远地就该被射死,没机会等桑虞大呼提示退到路旁。
  眼睁睁地看着一名又一名的骑兵高速驰骋而过,感受着骑兵路过时带来的强风,听着震耳欲聋的马蹄声,回过神来知道捡回了一条小命的仆人脸色煞白,一屁股坐到了路旁的杂草上。
  谢子瑜亲自停了下来,非常好奇该是胆子大到什么份上才敢在野地里试图拦下军队。
  “呃?”一听愣了一下,谢子瑜看向了桑虞,看到是一个文质彬彬且爽朗的少年,心生好感点了点:“会骑马吗?”
  桑虞爽利地点头:“自然是会。”
  汉部不缺战马,一人双马是常态,压根不需要特意让出战马,一伙人也就重新追上了大队。
  桑姓不是什么大姓,谢子瑜不是太清楚长广郡有没有桑姓的大族,出了长广郡却是不太了解各地情势,因此桑虞自我介绍出身冀州魏郡的时候,谢子瑜依然是一脸的懵。
  认真讲起来,桑虞要是同意接受刘彦的征募,该是与刘彦派去的人一块返回,可桑冲不同意桑虞接受汉部的征召,是桑虞后面自己离家出走,结果就搞成了现在这样子。
  谢子瑜一听是刘彦派人去招募的对象,因为身份不足够并不清楚这么一件事情,但事情着实好办,他们是要返回军大营复命,到时候核实一下就清楚了。
  桑虞的骑乘之术不错,两个仆从亦是有着很好的骑乘技术,不存在掉队的问题。他们一开始还只是迷糊,等待合流凑近了仔细瞅瞅,看清楚后才知道这些骑兵的驮马之上不但是大包小包,似乎……似乎……怎么会有那么多血淋淋的脑袋被绑在左右两侧?
  “哦!首级啊?”谢子瑜一脸的愉悦:“我们刚刚袭击一个小部落,宰了不少胡人。”
  事实上还有其它缴获,不过他们赶着回军大营复命,是留下一些辅助骑手进行收尾。
  桑虞还想要知道更多,谢子瑜却是非常自律。
  本来的事情,军情怎么可能是随随便便就能说,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却是可以说说,就是速度快的驰骋之下聊天有些膈应人。
  一路上桑虞已经看了非常多,大概了解了山东半岛这边的环境,再从谢子瑜一些只言片语中总汇一下,大体判断出汉部究竟是面临什么样的格局。他开始有意会询问一下汉部的内部环境,谢子瑜并不觉得那些有什么好隐瞒,想要留个好印象再套个交情,自然是能讲的全讲了。
  “有意思啊?”桑虞心想:“执行全面汉化之策,搞耕战制度和二十等爵,又有那个什么‘技能’考核,着实是有意思啊!”
  没有花多久的时间,他们这一股骑兵从齐郡回转到了北海郡,中途还遭遇到了一次堵截。
  那次追击让桑虞对汉部的兴趣更大,那是五百左右的汉部骑兵竟然掌握着不止一种战术,三五下的几次侧击竟然击溃了于自己五倍的步军,然后以一种看上去赏心悦目的方式衔尾掩杀。
  “习惯就成自然了。”别看谢子瑜说得轻松,那是长达两年的非人操练,再加上不胜则死的残酷淘汰,玩不溜的人早就骨头能敲鼓了。他控马停在原地,看着忙碌割取收集的人,对桑虞说道:“等你见识到了虎贲军,你就知道什么叫精锐。”
  啥玩意?桑虞愣神了一下:“虎贲军?”
  桑虞没有记错的话,根据周礼记载,夏朝的官员里有虎贲氏,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西汉之初确实是有一支虎贲军,是对匈奴作战的绝对精锐,起初由名将赵破奴统帅?
  赵破奴是谁?他正是霍去病霍骠骑帐下英雄辈出的英雄之一,与众多悍将一块支撑着霍将军的不败神话。他亦是征战西域的第一人,耀兵西域,震慑诸国,兵锋所至,便是国破家灭。
  桑虞会记起赵破奴,却是因为赵破奴是西汉虎贲军的第一任虎贲郎。
  什么叫精英?这就是精英!学古通今,一个什么话题弹出来,脑海里立刻就是一大片的资料“冒”出来,啥历史背景简直倒背如流,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能够将“脉搏”给猜个七七八八。
  “这么说,刘使君真的是要恢复强汉?”桑虞兴奋了起来:“虎贲军很厉害?”
  谢子瑜眼睛眯了一下,所谓的“刘使君”可以理解成为“刘刺史”,那么也就是这个爽朗的小年轻知道慕容燕国封刘彦为辽东刺史的情报。
  关于汉部在辽东那边开拓领地的事情虽然不是什么太隐秘的事情,但没有详查肯定不会清楚,谢子瑜就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桑虞是什么出身了。
  刘彦麾下确实是有一支虎贲军,还真的就是按照西汉的那支虎贲军理念来培养,皆是冉闵部曲训练出来的精锐,就是那支能骑战能步战的“特种兵”,规模也就是八百。
  本来是想要取名羽林军,可现在谈“为国羽翼,如林之盛”还太早。要知道汉部没有立国,人口更是稀缺。
  花了大概是两天,他们这支骑兵在中途又汇集了两伙友军,战兵再加上辅兵数量达到了三千七百,对着一个中等部落又发动了一次袭击,战而胜之赶着战利品才回到军大营。
  得说一句大实话,桑虞来汉部之前有了解过汉部,可亲眼所见所闻与打探到的消息出入太大。
  桑家的情报中,汉部一直都是在“落荒而逃”的状态,可桑虞亲眼看到的是一个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