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4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兵临城下的萨珊军队有个六七万的样子,之前折损掉的数量约是两三千人的模样,对于一支数量足有六七万的军队来说,两三千人的损失并不算大。
  “那个是投石车吧?”周辩指着一台正在被推动的器械,它被布匹盖了起来,却是能够看出一些轮廓:“那些都是投石车?”
  马斌顺着周辩所知的方向用望远镜来看,说道:“的确是投石车。只是他们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投入攻城使用?”
  对于波斯人能在一天一夜的时间造出那么多的攻城器械,尤其是连投石车都造出来,说实话马斌是有些吃惊。
  他们可是一直在关注萨珊军队,很确定萨珊军队来时并没有携带攻城器械。
  有那样的速度和执行力,必须承认波斯人的确是有一个作为帝国该有的样子,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令人惊讶。
  “我们的话……”马斌不是那么确定地说:“或许是能做到这一步,但应该不会比波斯人做得更好了。”
  周辩长久都是第一线的军官,说道:“按照我们的投石车款式,再赶工期也不会少于两天。”
  那么问题来了,城外的萨珊军队,他们的投石车是什么款式,射程多远,能投射多重的物体?
  “也许是半成品才没有投入战事。”周辩也就是进行私人猜测:“不然打造攻城器械不就是为了便于攻城吗?没道理造好了不投入使用。”
  没有其它思路之前,马斌是赞同周辩的说法。
  昨夜就待在城墙边上的那一批萨珊士兵撤退了,留下的是一片狼藉的战场。
  一些被发现的伤患是撤退的波斯人被带了回去,战死者的尸体没有人收拾,以现在的天气情况,超过两天没有收拾的话就该发臭了。
  靡靡之音的号角声从萨珊营地那边被吹响,一个手持白旗的骑士缓缓向着城墙靠近。
  周辩问道:“要不要去听听说什么。”
  “不用了。”马斌猜测:“应该是请求暂时休战,用来收拾战场。”
  周辩说道:“小月氏人恐怕不会答应。”
  白沙瓦的守军用行动做出了自己的回应,一个看着像是将军的人物,他张弓射箭将手持白旗的萨珊骑士射翻下马。
  随着那名萨珊骑士的落马,白沙瓦守军是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之声。
  “他们倒是看得很明白。”马斌笑着说:“波斯人过来就是来者不善,除非寄多罗愿意投降,不然再多的善意不会改变什么。”
  收不收拾大战之后的痕迹对于攻守双方都有影响,只是对于攻方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城下的尸体绝大多数是来自于萨珊一方,新投入的部队看到那样的景象,尤其是一些人死状极惨,还没打就该先胆怯了。
  除了心理压力方面,再来就是那些痕迹成了障碍物的一部分,很多城墙段不清理出来连攻城梯都没个落脚的地方来竖。
  手持白旗的骑士被射死,萨珊营地那边爆发出了一阵阵的怒吼。
  有一名看着像是将军的波斯人单骑而出,策马驰骋到白沙瓦城墙外两百米左右,扯起了嗓子喊了一大串不知道是什么话,咆哮几声后控马回去。
  “要是有人敢在大汉的城池做这样的事情……”周辩在左右扫视:“不用炮,床弩就能让他成为尸体。”
  寄多罗的城墙上看不到床弩这种器械,倒是王宫要塞有几个地方看到摆了那么几架床弩。说明寄多罗是有床弩这种器械,只是制造不易,或者干脆自己没技术制造,是从外国进口?
  波斯人明显是怒了,不但是靡靡之音的号角声以频繁的动静被吹响,脆脆的战鼓声也是被敲得震天响,再来就是数万人那喊出来的怒吼声充斥着整个天地。
  在各种动静之中,白沙瓦守军是趁难得的空隙在进行分批换防,他们自己也在清理城墙上的杂物。
  对待敌方战死遗留下来的尸体没被抛下城头,是被收集起来不知道要干什么用。
  己方战死的袍泽尸体是比较粗暴地向内城抛下去,有一些人是扛着丢上牛车拉走。
  “寄多罗……”马斌是将那些状况看在眼里:“至少在对待战争的态度方面值得警惕。”
  “小月氏人也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民族了。”周辩不去评价其它,说道:“他们漫长的历史中是在夹缝中生存,能够延续下来,还能在这一片土地重新壮大,自有一套生存法则。”
  看得出来,寄多罗是有自己的生存法则,比方国主知道怎么激励军队的士气,连用派女人上战场这一套都使用了出来。
  再看明明是被多于己方六七倍的兵力围住,守军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士气低落,代表这样的经历恐怕并不少。
  十分难的是,白沙瓦的满城军民,几乎是能动弹的人都加入到为战争服务中去,相当多的男女青壮还准备加入到守城拼杀。
  “寄多这个家族应该是十分受到爱戴的。”马斌不理解的是:“入侵的萨珊军队一路过来如入无人之境,是什么原因?”
  周辩想了想,说道:“卢赫马鲁·寄多不止一次提到会有勤王武装。”
  “我发现了。”马斌深思了一下,说道:“卢赫马鲁·寄多对大汉的援军很期待,只是并没有表现出迫切。”
  意思就是,卢赫马鲁·寄多其实对于白沙瓦被兵临城下并不感到绝望,对于萨珊的入侵能一下子攻到白沙瓦似乎也不意外,尤其是没有明显的紧迫感,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像是有所依仗。
  “按照我们的估计,寄多罗的总人口约是四十万左右的规模……”马斌比较不理解地说:“便是集中起敢战的青壮,数量最多不会超过六万。真有勤王大军来白沙瓦,真能起到扭转局面的作用?”
  白沙瓦周边不是没有河流,只是并非什么大的河系,当前又不是什么雨季,搞出什么水攻明显不靠谱。
  这一座城市是在一片平原之上,附近离得最近的山区也是在三十里之外,植被是比较茂密一些,可是火攻什么的,好像没那么容易啊!
  周辩听懂了马斌的意思,一样困惑地说:“难不成卢赫马鲁·寄多除了大汉之外,还有他国的援军?”
  马斌没忘记这个,卢赫马鲁·寄多之前就说了,他们与两萨特拉普、阿毗罗、匈尼特、克什米尔……等等是联合共同对抗萨珊。
  现在匈尼特名存实亡,两萨特拉普干脆就是反汉轴心的一方,阿毗罗和克什米尔是寄多罗的邻国没有错,但是根据汉帝国所知道的情报,阿毗罗和克什米尔可不是什么强国。
  在汉帝国的情报资料里面,阿毗罗和克什米尔都是属于小国寡民,他们就算是拼了老命要救寄多罗,合起来能派出超过五万的联军都算是对寄多罗掏心掏肺了。
  马斌和周辩越交流困惑越多,想了半天真想不出寄多罗的依仗到底是什么。
  城外,萨珊的攻城部队已经开始在进行推进。
  这一次萨珊军队是一次性就压上了制造出来的攻城塔,并且看进攻的态势,被选出来进攻的部队明显与昨夜并不一样。
  或者说,昨晚是夜战的关系,萨珊的指挥官无法进行更多的控制或调控,导致攻势就是那么的乱糟糟。
  推进中的萨珊部队,无论是哪一面城墙都能看得出是一种不急不缓的状态。
  走在最前面的当然会是扛着木梯的步兵,他们并没有混在其余士兵群中,是单独一个纵队。
  稍微落后一些,大概五排是一手持盾一手提剑的剑盾手,他们是穿着一种看上去简便的皮甲,再看推进时能够保持队列的次序,给人一种应该是精锐的感觉。在他们前面是有成排的盾车被推着前行,应该是用作给予后方的弓弩手作为对射的屏障?
  五排剑盾手的后方,是十排的弓弩手,他们是将弓或弩拿在手里面,腰间却是悬着一柄剑。
  再之后的厚厚一层就是近战类的兵种,由于兵器并不统一的关系,看上去会显得稍微乱一些,但依然是保持着次序在推进。
  最后就是笨重的攻城器械了,除了攻城塔之外,有一些其实是与诸夏那边的攻城器械差不多,例如顶上和左右两侧都用东西护住的轒轀车,还有酷似攻城塔的井阑,等等一些。
  就是波斯人好像更重视攻城塔一些,其余种类的攻城器械数量非常少,也许是会随着战争的时间推长,慢慢被增加,甚至是出现新的更犀利的攻城器械。
  “我们好像忽视了一点。”周辩想了什么,忽然诧异地说:“寄多罗都有床弩,怎么没看到波斯人使用?”
  马斌很明显地愣住了,之前真没有想到这个。


第1085章 我等得花儿也谢了
  萨珊自然也是有床弩这一种战争利器。
  这一支入侵寄多罗的萨珊军队,他们没有携带太过笨重的攻城器械。床弩虽然也是体积大,却不像其它大型器械那么笨重,还是有被着一支军队携带了近百部。
  多斯帕尔斯·迦南狄纳不立即将床弩投入使用的理由很简单,无非是不到时候。
  城墙攻防战随着攻守两支军队互相进入对方的远程武器射程范围,再一次开始了。
  那是各种类型的箭矢被弓弩手发射出去,它们会在半空中交错而过,有些箭矢发生了磕碰掉落下去,更多的箭矢按照自己的固定轨迹向前飞。
  箭矢落下时是箭镞首先下坠,飞行的动能再加上箭镞的尖锐,它们命中任何物体都会产生穿透力。
  萨珊和季多罗的箭镞都是一种扁体双倒勾形状,该类型的箭镞无论是从精确率还是穿透力其实都欠缺,不过这种箭镞一般是被用来射击没有穿甲胄的士兵,入肉之后没死想要拔出来,双倒勾在被拔出来的时候必然是造成第二次伤害。
  战场上不断有士兵中箭倒下,惨叫和闷哼一再地出现。
  推进中的萨珊部队,前排扛着梯子的士兵早在进入守城一方的弓箭射程就开始奔跑起来,他们本身是扛着梯子,不存在什么灵敏,只能是闷头向前奔跑。
  白沙瓦城墙上的守军,他们射箭的对象当然是针对扛着梯子的萨珊士兵,射死越多等一下搭上城墙的梯子就越少,己方的防御压力就会越小。
  有扛着梯子的那一部分人吸引城墙上的箭雨,后续的萨珊士兵开始进行必要的布置,他们是用盾车组成一条弯曲的横线。
  布置好盾车的萨珊剑盾手就开始往前冲,他们在冲锋的时候会尽力矮下身躯再将手里的盾牌顶在头顶,感受着箭矢射在盾牌上的力道,耳朵里听着金属与蒙皮的磕碰声。
  当然不是顶着盾牌冲锋就属于绝对安全,盾牌只是护住一大部分的上半身,从半腰到脚底依然是暴露状态。
  一些萨珊剑盾手跑着跑着大腿中箭,剧痛的同时是身体失去平衡一阵踉跄着然后摔在地上,运气差的是盾牌刚从保护要害的位置移开,下一刻是有箭矢射过来被要掉小命。
  扛着梯子的萨珊士兵抵近城墙下,没有来得及喘息就迎着从城墙上丢下的各种重物开始竖起梯子。
  没有多久,萨珊剑盾手也抵近了城墙下,跑到已经有竖起梯子边上的那些剑盾手自然是开始攀爬,他们顶着爬着爬着,过程中是要忍受顶上不断砸下东西,要是不那么夸张的石块还能用盾牌顶住,要是大石块或是檑木则是根本扛不住就要摔下去。
  跑到还没竖立起梯子位置的萨珊剑盾手,他们不得不加入到竖起梯子的作业之中,过程中一样是要忍受头顶不断有东西砸下来,很多人是在忙碌中被砸中受伤或是立刻死去。
  城墙下和城墙上都在忙碌,已经到了城墙下的萨珊士兵要上去,城墙上的白沙瓦守军自然是要阻止,他们只是这个偌大战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萨珊的弓弩手抵达之前布置盾车的位置。
  数量偏少的弩手,他们是拿着模仿自汉帝国的弩机开始了上弦的动作。
  萨珊获得弩机应该是在元朔十四年?他们进行了拆分和研究,在快逼近元朔十六年的时候开始量产属于他们的弩机。
  有些模仿是改进之后性能远比正牌货要强。
  有些模仿则是因为一些缺失性能方面不达标。
  萨珊其实有进行过对比,他们必须承认自己好像没完全琢磨明白,模仿制造的弩机不但是在射程方面不及汉帝国的弩机,损坏速度却是快得很。
  熟悉一样新鲜事物从来都是需要时间,关系到科技造物更是如此,少了时间的沉淀,哪能拿出什么优秀的科技造物,尤其是在模仿方面。
  波斯人工匠可以很确认任何一个零件方面都没有装错,猜测射程方面的差距应该是弓弦的关系。结果是他们使用了价值远超汉帝国那边的弓弦,射程倒是达标了,可是造价也上升了。
  其实那是关乎到材料科学的知识了,一样的零件不同的材料,发挥出来的性能也是存在差距,可不止单单是弓弦的关系,还有一些零部件使用的材料不同。
  另外,哪怕是波斯人工匠在打造弩机的时候选用了和汉帝国一模一样的材料,但是因为各个零件的规格出现差距,弩机的性能依然是不及汉帝国,损坏率也是跟零件规格不达标有直接关系。
  “波斯人模仿了我们的弩。”马斌早就知道这个消息了:“今天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他们使用。”
  汉军在战场上会尽力不留下任何跟火器有关的东西,对于另外一些战争器械的收拾就不是那么严格了。
  再来是,汉帝国在元朔十七年之前,列装火器的部队并不多,被派上战场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遗失率远要低于其它战争物资。
  几乎每一支汉帝国的野战军都会大量装备各种款式的弩机,尤其是步兵用的劲弩数量最多。
  其实不但是军队,虽说是禁止民间拥有劲弩,可是弩这一样武器在诸夏的使用历史已经那么漫长,不但是民间有会造的人,私藏弩机的大富大贵之家也并不算少。
  波斯人要弄到弩的难度远远低于弄到火器相关,他们努力了三四年才弄到极少极少的火药,可像是弩这种武器的款式就得到有些多了。
  萨珊的弩兵上弦是直接用脚踩,将弓弦拉到扳机位置扣住之后再进行上箭,并不是一个弄好了就立即发射,是等待口令。
  “射!”
  扳机和弓弦的嘣动声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响起,弩箭脱离箭槽向前激射,它们在激射出去的刹那其实是发出破空声。
  “西面战场的弩兵约有五百左右。”周辩目测了一下,说道:“我们看到的就这么多,萨珊应该是仿造了不少。”
  弩是冷兵器单兵远程武器的极致了。它之所以能够射得远,是因为有些零件负荷了拉动弓弦的张力,不然单纯依靠人力去拉极难拉开。张力大射程自然就远,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不过也看射的是什么材质的箭。
  “射程约两百五十米。”马斌所看见的是,萨珊弩兵射出的弩箭不止是到了城墙上,相当数量的萨珊弩兵没有控制好仰角是射过头,给射到了城内:“我们的劲弩,射程最远可达四百八十米。普通的弩,射程基本上能够达到两百八十米。”
  不知道波斯人仿造的是什么款式的弩,看战场上使用的状况来看,应该是没有得到太好的款式,或者说太好的款式波斯人仿造不出来?
  不论是冷兵器战争还是火器战争,通常是射程远就占优势,那是一种你能攻击到我,我却无法攻击到你的窘境。
  “他们的弩不多,不然应该先不断地箭雨覆盖。”周辩说的是诸夏拥有足够劲弩和足够的箭矢普遍战法:“利用射程的优势不断进行箭雨覆盖,顿挫守军的士气,时间一久守军军心涣散,再行攻城必定事半功倍。”
  在诸夏的历史之中,将远程优势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的是秦军,他们每攻一城基本上都是先进行数天乃至一个月以上的箭雨洗地。用这样的方式,许多城池遇上秦军,都还没有都能管秦军展开真正的攻城,城池守军就先承受不住心理压力给投降了。
  到后面,基本上就很难再看到秦军的箭雨洗地,一来是弩的数量疾速降低,二来是箭矢的消耗难以维持。会这么尴尬,是先秦掌握的流水线生产技术丢失,搞得明明先秦的弩损坏了更换零件就能修好,后面的弩损坏了却是零件配不上。箭矢的消耗也是那样,国力增长了,但是生产效率却低下,自然是生产速度跟不上消耗的速度。
  诸夏一直都是在发展,可是伴随着每一次的改朝换代,一些技术是丢失于战乱之中。
  一件不是搞笑的搞笑事情。到五代十国末期,赵匡胤欺负着孤儿寡母开创了北宋,可是所掌握制造弩的技术却比不上项党人。
  那是因为项党人继承了李唐的造弩技术,并且还进行了一度的改良,其余势力却是没有获得造弩的技术传承,比如名义上一度统治项党人的北宋也没有获得。
  后面项党人从北宋分裂自行建国。北宋还是在与西夏的战争中有了缴获,又经过自己的研究和改进,才算是有了超越西夏的镇国利器,也即是神臂弩。
  问题是等待南宋灭亡,神臂弩的制造方法又给遗失了。此后弩在战争中的地位是一再下降,越到后面就越难看到优良的弩。
  现在,萨珊军队因为掌握了比白沙瓦守军射程更远的单兵武器,就上演了依靠射程单方面欺负的事情。
  白沙瓦城墙上的守军,他们一开始还在对城墙下的萨珊士兵射箭,却是一点都够不着远在两百米之外的萨珊弩手。
  等待白沙瓦守军一再被萨珊弩箭覆盖,他们连对城墙下方萨珊攻城士兵射箭都不干了,只能是躲在女墙或是盾牌后面,等待萨珊弩兵的射箭进入间隔期,他们才能露头继续射箭。
  另外那些负责向城墙下敌军丢石头、檑木和倒金汁、火油、沸水的守军,他们其实也是要躲避萨珊弩手的覆盖。
  仅仅是存在拥有比守军更远射程的弩兵罢了,他们射出的箭还出现了误伤的情况,可是就一再对某一些城墙段形成压制,使攻城的萨珊士兵能够在相对的环境中攀爬梯子。
  “要是波斯人的弩手再多一些,不用四五倍,仅仅是两三倍……”周辩其实瞧不起萨珊弩兵的准头,似乎是不知道射击仰角的重要性那样,与汉军弩兵相比真的是差太远,但对于完全没有反击能力的白沙瓦守军却是够了:“以他们根本不在乎误伤的狠劲,先登会容易许多。”
  也对,波斯人才成批地拥有弩多久。他们还在摸索弩应该怎么使用,暂时没有发现射击仰角的重要,或是知道了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训练弩兵,属于很正常的事情。
  汉军是在军中推广文化教育,没打算教出一帮状元之才出来,只是让士兵识字罢了。
  有文化的士兵和没文化的士兵就是两个群体。有文化的士兵训练起来,掌握训练技能的速度绝对要远超没有文化的事情。
  在先秦时期,弩兵需要掌握数学知识就是一件公认的事情,秦军没有普及教育,但是严厉的军法却迫使士兵在接受训练时必须全神贯注地学习,敢有所马虎或是跟不上训练进度,鞭挞或许还是轻的,罚做苦役或是更严重的惩罚不在话下,并且绝不吝惜。
  战场上的攻防看着还不算激烈,胜败的趋势却是已经显现出来,仅是出现了弩兵就改变了走势,一旦那些攻城器械被推上来,战事必然会是对白沙瓦守军更加不利。
  这一次李坛是冒险靠近到白沙瓦十五里之内,依靠最新式的望远镜……也就是比较大,需要有支架的那款,看着远处战局的发展。
  “昨夜波斯人连夜攻到了白昼?”李坛得到盯梢的斥候回应,点了点头:“他们攻城的决心挺大的嘛!”
  评价了一句之后,李坛其实是不在乎白沙瓦会不会陷落,甚至巴不得赶紧陷落,要不然他们这一支军队躲避的时间越久,就越有可能暴露。
  “四面同时进攻,主攻方向是西面。”李坛离开望远镜,揉了揉酸楚的眼睛:“魄力还是太小,兵力占了全面优势,不四面全力强攻,两面也比一面好。”
  李坛猜测应该是萨珊军队能够独当一面的指挥员不够。
  有足够的部队,真的是需要有足够指挥官,不然光是士兵多也就那么一回事。
  李坛能够独当一面,有最基础的判断,他认为自己应该立刻回去,做好随时率领部队急赶白沙瓦的准备。


第1086章 猜到了
  白沙瓦的城池攻防战是随着攻城一方的萨珊部队将众多攻城器械推上来,战事开始变得异常激烈。
  “城墙守不住了。”周辩看到的是白沙瓦守军先被压制,等待多个攻城塔搭上城头,白沙瓦的守军尽管拼命抵抗,却是渐渐失去了数量优势:“现在正确的做法,是撤回城墙上的士兵,避免更多的伤亡,保存更多的抵抗力量。”
  没有多久,王宫要塞这边是被敲响了钟声。
  那就是一个让城墙上白沙瓦守军撤回城内的信号,只是上了城墙的萨珊士兵数量越来越多,互相纠缠之下并不是说想撤退就能撤退。
  “他们估计早就料到白天守不住了。”马斌说的是铁甲军早被撤回城内:“城墙之上的守军只是在进行必要的尝试。”
  白沙瓦的城墙太矮了,要是高度有个七八米甚至更高,波斯人过来之后就算是打造攻城器械,可是打造起来也不会那么简单。
  造四米高的攻城塔与造七八米乃至更高的攻城塔,以物理情况而言的话,越高难度就越难,那可不是堆上去就算完事,怎么去钉装得牢固,保证不会发生倾斜,等等一些方面才是困难的地方。
  将攻城塔推上来的萨珊部队,他们正在有如潮水一般地涌上城墙,随后是扑向了就近的白沙瓦守军。
  一些着实是没地方跑的白沙瓦守军,个别极为凶悍的人选择跳下城墙,没死就一瘸一拐地向城区挪,有自己人来帮忙自然是跑得更快一些。另外失去了胆气的白沙瓦守军是丢弃武器想要投降,不管是站着投降还是跪地投降的白沙瓦守军,却是被萨珊士兵没有任何犹豫地杀死。
  城内也不是绝对的安全,上了城墙的萨珊弓箭手,他们一开始就在自由地对城内下方的敌人射箭。
  没跑,或者说来不及跑的白沙瓦军民,他们大多数是背后中箭,死了都是干净利落,没死等萨珊士兵下来还不知能不能得个痛快。
  西面城墙率先失守,随后就是北面城墙,剩下的两面城墙失守也是先后的事情。
  萨珊军队占领了城墙并没有立即对城内大兵压进,是清理城墙上的杂物以及战死者双方的尸体,干掉那些受伤没死的白沙瓦守军。
  “他们想干什么?”马斌可以用望远镜看得比较仔细:“清理城墙上的东西,也在挖开城门洞。”
  占领城墙了啊,不应该是趁着守军慌乱和士气波动的时候大举进攻吗?
  诸夏那边就是这样的打法,到了这边就不一样了?
  “波斯人一直一次攻击白沙瓦,应该是摸清楚守军一贯的防御手段。”周辩也只有这个答案:“他们知道占领城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城内的战斗还会更加激烈。”
  萨珊的士兵忙碌着进行清理,后方已经造好的投石车以及一直没有投入使用的床弩是被运了上来。
  投石车的体积比较大,城门洞的空间不够让它们进去,床弩则是没有问题。
  “他们想要将远程攻城器械安装在城墙上?”马斌已经看到有萨珊士兵在安装吊塔,第一座床弩也被吊上了城墙,一些萨珊士兵正在布置基座:“投石车在城墙上可放不下。”
  萨珊的投石车体积不小,单一长度就有五米,宽度在三米,立起来有五米多的高度。
  白沙瓦的城墙宽度只有三米罢了,肯定是摆不下体积那么庞大的投石车。
  “他们在固定床弩。”周辩也判断出城墙上摆不下投石车,指着地形复杂的建筑物堆:“守军在准备反扑。”
  城墙与居民组中间是有一片空地,大概是两百米左右的长度?
  白沙瓦的建筑修建的时候也不知道有没有经过规划,远远不止是乱那么简单,是一栋跟着一栋几乎没有间隔不说,里面的路最宽也不会超过两米,一些小巷子甚至是堪堪只允许一个人通过,真是不知道他们平时该怎么搬东西。
  马斌有亲自去走过,可以说最诧异的是有些人的房子压根就被当成了路。
  所以不是没有宽一些的通道,是需要经过一些民居,只是民居将大门一关就是此路不通了。
  狭小的巷子,一些民居的后院,不断不断有武装人员在集合,他们是一小队一小队地涌向靠近居民区外围。
  这个时候,萨珊军队正在加紧安装吊塔,一些床弩是被吊了上来,可是想要将投石车弄进城,对吊塔的要求可要远远高于吊起床弩。
  萨珊随军工匠打造的投石车,以体积来看绝对不会少于一千斤,甚至可能达到一千五百斤,真不是随随便便什么吊塔都能吊得动。
  很多萨珊士兵和工匠,他们是弄来了一看就非常粗的木头,还弄来了非常重的物体。
  木头当然是吊塔的支撑架,重的物体则就是必要的坨,除此之外还用上了大量的铁链。
  一台投石车绝对不是单独一个吊塔能够吊上城墙,甚至吊上了城墙还要继续吊着好放到城内,一旦是吊塔不合格,或者是操作不当,那么重的投石车砸下去,少不了是一起大事故。
  “波斯人的确有一个帝国该有的样子。”周辩看着正在进行作业的场景:“小国连吊塔是什么都不知道,波斯人却能在战场上搭建承重两千斤左右的吊塔。”
  是那么一回事,越是需要技术含量的机械,就越不是小国寡民能够研究得出来。
  很多时候光是一个民族存在久了是没有什么用的,还要有足够的地盘和人口,甚至是生存的地理环境也占了至关重要的因素。
  有那么一些民族,明明是有广袤的疆域和数量不少的人口,却是几百上千年都还没有进入到青铜时代,有一些民族进入到火器时代了,他们还在玩骨箭。
  王宫要塞被吹响了雄厚的牛角之声。
  边缘居民区已经是人挤人的模样,牛角之声被吹响,一大群人是“Waaaaaal”喊着从建筑内和巷子里冲出去。
  一些守军弓箭手,他们是上了屋顶,站稳之后开始张弓射箭。
  “竹弓和竹箭,射程可达一百六十米……”周辩轻蔑地说:“就是看着软飘飘,几乎没有杀伤力。”
  竹弓是一种长弓类型,整体长度差不多是达到了一米八,寄多罗是挑选了身材高大的人来担任这一类弓箭手,并且平持的时候有大半的高度是在头顶上。
  “寄多罗没有弩。”马斌所知道的是有个也一样使用竹弓的民族:“倭人的弓和箭也是竹子,只是款式与阿三这边不一样。”
  倭人的弓比较小,本身张力不怎么样,再使用竹箭,哪怕是三十米却是杀伤力连皮甲都破不掉。
  汉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