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3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校长?他从始至终就没有完成过真正的统一,哪怕是连名义上的统一都没有办到。
  “卿的意思是……”刘彦好奇问道:“南兵不堪战?”
  “陛下,臣绝无此意。”桓温才不愿意背这个锅:“天下无不堪战之兵,只有葬送士卒之将。”
  其实讲透了就明白了,上古先秦一直到数千年之后,南方之所以无法由南向北一统天下,无非就是南北精英阶层的优劣。
  拿个比喻,东汉末年时期,北方的士人想的是再一次一统天下,南方的士人想的则是割据偏安。两个不同区域的精英阶层从想法层次上已经分出了胜负,一方充满了进攻性,另一方只想守住老家。
  想要守住老家的那一批人,他们就算是从实力上有机会打穿北方,可因为想打穿北方的只是少数人,必然是会被多数人多牵绊和破坏。这样一样十成的实力能发挥出一半就已经算是很高,通常是十成能够发挥出三成都算不错了。
  不独东汉末年是那么回事,要是翻阅史书会发现一点,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南方的精英阶层九成九都是“守财奴”或“保守派”,偶尔出现那么一两个锐意进取的人,他也会在大环境之下成为异类,不是屈服于大环境,就是落个英年早逝的下场。
  同一个民族,只是因为区域不同却有那么大的区别,无非就是因为生活所造成。说白了就是北方时刻遭到草原的威胁,南方却是没有大敌。人的眼界都是与成长环境有关,思想的养成自然也是那样。
  刘彦也就是应景地在八公山提出一个假设,搞成军事推演没什么意外的地方,却是不得不让众大臣多想。
  汉帝国现在也开始在出现南北差异。越是往北的地方不是受于战火荼毒就是原本荒凉,越是往南的地方遭遇战火的破坏也就越小。
  大体环境安逸的南方,哪怕是出现了动荡,生活环境却是依然比北方要优异许多,不用考虑恢复战争伤痛的前提下,适应时代进行发展成了必然,造成的现象是南方的作坊与工厂的新增数量远要超过北方。
  出巡队伍离开八公山进入淮南,能够从很多东西瞧出端倪,便不是什么大城镇,小型的作坊也绝对不缺,有别于北方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农耕恢复。
  抵达长江边上,少不了是要停下来游览风光。
  作为诸夏母亲河之一的长江,就算是没有刘彦来进行干涉,长江的利用程度其实也是远远超过黄河。
  “并非长江水道适合航行,亦非南人熟悉水性。”桑虞看着舟船不绝的长江:“乃是思想之上的区别。”
  北人擅走兽,南人熟舟船,其实何尝不是生活环境所造成?
  “南方水系纵横交错,以舟船代步远要方面于车驾。”吕议想了想继续说道:“南方难以获取牲畜,利用水网未必不是无奈之举。”
  某种程度来讲还真的是一种没有选择之下的屈服,真不是因为有着便利的水网,说到底人是生活在陆地,不管是赶路还是运货,利用舟船也总有需要上岸的时候,以当前的手段进行装载和卸货并不太容易,上了岸也绝对不是就达到了最终目的地。
  名属少府的江南造船厂,主要基地是在会稽郡(杭州湾),分基地却有多个,其中的一个就在江都。
  建造铁船的就是江都分船厂。
  江都离建康非常近,广泛一些的说就是隔江对望罢了。
  今天,天子出巡的队伍出现在长江北岸,事先知情的官僚自然是早早等候迎接,后面才知道的百姓是倾巢而出。
  百姓当然知道不能靠近天子行在,他们是离得远远地张望,发现出巡队伍不是要过桥开进建康城,纳闷又失望的同时,好奇是要前往哪处。
  江都的军事价值是随着南北重新统一而下降,不过因为京口成为汉帝国的两大贸易口岸之一,江都的军事价值虽然降低了却没有被裁撤掉。
  军事价值降低的一个体现就是,江都不再有江都令,仅仅是一个驻守军侯。
  一早就得知天子会来的江都,该做的准备一样不缺,负责迎接的自然不会是驻守军侯,主迎接人是江南造船厂的督造使,副迎接人则是建康令。
  先有禁军开进去进行各种检查,而后接管了要害,刘彦携百官进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一个地上连根杂草都没有的干净场合。
  “拜见吾皇!”
  督造使马会率先行礼。
  建康令庾龢跟随之。
  而后就是一帮经过礼部挑选出来的官员以及优秀匠人。
  虽然都是跪,但并不属于跪礼,是拜。就好像屈膝是坐,不是跪。
  “平身。”刘彦目光扫视过去,发现匠人的数量多于官员,脸上出现了笑容:“诸卿,船在何处?”
  船自然是在船坞,等的就是天子与百官过来,先上去进行参观,而后会移动到滑道,等待最后的下水仪式。
  江都这边有十六个船坞,几乎是没有空置的机会,一条接着一条,上面那条完工就又马上铺设新的龙骨,新的船只建造随之跟上。
  船坞不是在露天场合,同时也不是集中在一处厂房,十六个船坞之中最小的是造内河船,占了其中的十一个,剩下的五个则是专门用来打造海船。
  “建康乃是大汉大市之一,汝不可出了差错。”
  庾翼在前,庾龢在后,两个叔侄没有特意避开人。
  作为叔父的庾翼对庾龢非常看好,能做一任建康令的人,只要在任上没有出现差错,一般在后来都能得到重用。
  庾龢是庾亮的第三子,他的兄长庾彬在苏峻之乱中遇害,二哥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出仕,庾亮一脉就他早年出仕,先是到地方做县一级别的佐官,后面又成为县令,是在王猛离任之后,成为新一任的建康令。
  “陛下今次而来,汝不可做表面文章。”庾翼谆谆教导道:“恪守本分才是为官之道,建康以稳健为主,无需锐意进取。”
  庾龢没有什么觉得难堪的地方,有个叔父愿意将话讲的那么明是一种幸运。
  建康作为汉帝国的两大贸易城市之一,的的确确需要的不是什么激进,维稳才是最正确的理政方式。
  众人来到放置铁船的船坞,看到的是一条长二十四米、宽八米、有着三桅的船只,承载它的不是木头结构,是被安放在水泥墩架。
  要说铁船给人最大的是什么印象,该属看去有着明显的流水线,外观上很大部分是借鉴了飞剪船,就是不长的船身却有三个船桅,看去就显得拥挤了一些。
  刘彦看着外壳乌黑的铁船,知道是被上了漆。他特意问了一下,主要是询问骨架契合,得知是镕接也不意外。
  诸夏的冶炼工艺可能并不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但是早早就掌握了镕接技术,像是很多冷兵器就需要用到镕接工艺。
  “有试航过吗?”
  “回陛下,有的。”
  刘彦点点头,他都要来视察了,相关人员怎么可能会没有事先准备,试一试将船落到水中是必然的事情,要不然铁船入水直接往下沉的话,闹的就不止是笑话那么简单。
  “最大航速是多少?”
  “这……风力最大航速仅是三节。”
  刘彦再次点头,他原以为依靠风力能跑个一两节就算多,没想到竟然跑了三节?
  “臣以为,铁船用风力驱使并不合理。臣见过新式战舰,以为机械驱动必是趋势。”
  刘彦停下脚步看着说话的马会,目光里面满满都是审视。


第1006章 大茶壶计划
  汉帝国其实是已经有机械驱动装置的,但说白了其实还是依靠人力去进行驱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驱动装置。
  海军现在有十五艘炮舰,其中的“泉州号”就是安装了齿轮模式的驱动装置,但让齿轮产生动力的是人力(畜力),同时齿轮结构只有少部分使用了金属。
  所谓的齿轮驱动模式,可以视作一种另类的“驴拉磨”超复杂版,用众多大大小小的齿轮和承轴组成,形成大小齿轮的增力方式。
  “泉州号”的那一套驱动装置的试验并不成功,一来是零件构成的材料撑不住磨损,再来就是哪怕齿轮的布置存在问题,造成使用寿命过短,同时故障率太高,等等的问题。
  布置是部件关系,其实还存在布局位置的错误。
  历史上蒸汽机被研究并安装在船只上,划水装置的布局采取船舷左右两侧并不是没有道理,主要的原因就是马力不足,有多少马力就采取什么样的布局,能够发挥出有限马力之下的更大作用。
  初代的船用推力装置是那种仿佛圆形水车一般的桨叶,不是螺旋桨那样的桨叶,可能也不是想象力不足够,是动力不足为前提,圆形水车的浆叶面积租后大,然后增替的滚动模式能发挥更多的效能。
  “陛下,推力装置布置于船尾,舵的位置也改动……”
  马会讲了很多的专业术语,包括一些船只的部位和相关部件。
  一些刘彦能听得明白,更多则是听不懂。
  船舵是控制船只航行方向的部件,它并不是布置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同时也不是每艘船的船舵大小一样,还是需要考虑到船只本身的吨位,再去考究应该怎么进行布局,也是根据船只的吨位设计船舵的大小。
  “‘泉州号’的船舵进行了十七次的更改,最后才确定布局在位置和多大才能使船只转向得到最大的灵活度。”马会所说的“泉州号”目前是江南造船厂的主基地:“船舵进行重新设计,船体也在重新进行设计。”
  刘彦想起来了,似乎是有那么一封奏报,提到“泉州号”仅是使用不到两年,原本可以使用十年的龙骨出现问题。而那是龙骨不断进行维护的前提之下,还是出现了必须停止航行的大麻烦。
  事实证明只要是涉及到科技相关,真就没有一蹴而就那么一回事,无不是不断进行试验,在发现问题中不断地进行完善,可能完善度都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了,却是发现了无法扭转的难题,最终又推翻了整体设计。
  要是没有对某个领域涉足到一定程度,不会去发现那个领域远比自己所知道的还要复杂,甚至可以说对这个领域越是研究,会发现困惑的地方不是越变越少,相反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产生了更多的困惑。
  不懂行的人看船只,就是看一艘显示长形的物体。
  懂行的人去看船只,只看船体就会琢磨那样的设计对不对,水平面和以下的设计是不是已经达到最佳。
  船只是航行在水中,肯定要考虑该是什么样的线条,才能使水本身的阻力降到最低。经过重复的试验之后,先发现原来三角尖锐线条,或是完美的拱形,会是最佳的设计方案。
  再深入的研究下去,还会得出水平面之下应该是剃刀形状,不但会使阻力降到最低,还能提供船只最大的稳定性。
  刘彦已经上了铁船,看到甲板都是金属,一问得到的答案是只包了一层铁皮。
  铁船分为三层,甲板只有一层,船舱则是两层。
  旗舰室是被放在了中间靠后的位置,恰好是处于船尾船桅和船中船桅的中间。
  “船桅是木材结构……”桑虞远看的时候船桅也是漆黑色,近了一看再敲了敲,发现原来不是铁的:“也对。船帆是火浣布,既然船帆烧不起来,船桅是不是铁的真无所谓。”
  没错,桑虞说的就是火浣布。
  相传汉武帝刘彻从西域获得了一块火浣布,发现无论怎么烧都烧不毁,视为无价之宝。
  所谓的火浣布就是一种石棉布,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它都是被当作无价之宝,要是谁能拥有都是需要藏起来绝不能让人发现,要不然有的是想要干灭门抢夺的人。
  诸夏大地上有石棉矿,以河西区域要多一些,南方只探勘到两处。
  最先发现石棉矿特质的并不是诸夏的人,是阿三那边的人,然后传到了西域。
  要是翻阅史书,会发现拿火浣布当珍宝到诸夏之地卖的人,不是西域人就是所谓的天竺人。
  汉帝国横扫西域,有个家族就是想拿石棉的秘密换取活下去的价码,秘密当然是被汉人撬嘴获知,那个家族也没有争取到活下去的机会。
  海军早就想要获得一种不怕火的帆,得知火浣布秘密的四个汉人接了海军的悬赏,他们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海军掌握了火浣布的秘密,等于是中枢也掌握了秘密。
  当一件东西不再是秘密之后,那也就没有什么好稀奇的地方,尤其是动用国家力量去进行生产的时候,东西会少是寻找到的矿产不够,绝对不是受于生产力的不足。
  原本是珍宝的火浣布,只因为海军掌握了生产技术,珍宝也就变成了寻常物。
  “就是个铁壳子?”刘彦在穿上巡视了一圈,船体内部是有金属结构,但其实主体材料还是木材:“既然是木材结构,使用金属防水舱门是个什么考虑?”
  马会露出了尴尬的表情,答道:“有相关的概念,累积一下经验。”
  也对,这就是一艘试验性质的船只,保证不会下水就沉下去的前提,肯定是要将它的利用价值最大化,甭管是不是靠谱的玩意,能装就装,能建就建。
  刘彦下了底舱,没去查看水手休息室,是来到船尾的位置。
  这里被进行清空,看一些架构能发现好像是为了什么特意空置,再看架构的款式会发现并不是胡乱地摆设,好像是在等待安装什么。
  “臣以为铁甲舰非风力驱动之物。”马会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脸上出现了狂热的表情:“‘泉州号’使用机械驱动最快能跑十六节。虽然只能维持五分钟不到的效能,但是臣相信船只就该是使用机械能量,不是单纯依靠自然风力。”
  马会没说的还是,那一次“泉州号”是跑了十六节,但代价是齿轮装置转着转着给崩溃了,当时进行监督和维护的有二十四人,其中的十三人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泉州号’近千吨,能够跑十六节。臣做过猜想……”马会兴奋地说:“要是能保证那一套装置运行,驱动百吨以下的船只,是不是能跑到三十五节?”
  刘彦没忍住,哑然失笑后看着从一脸兴奋变成一脸便秘的马会,提醒道:“体积。”
  装在千吨船只上的装置,想装在百吨船只上面,机械必然是要进行体积缩小化,需要考虑到一旦缩小还能不能发挥一样的效能。
  “……”马会当然是有考虑到缩小化,要是别人他绝对是张嘴就喷,面对皇帝只能憋着,违心地恭维道:“陛下圣明。”
  搞科研的人,他们或许在其他领域上是个青铜,面对自己熟知的领域则会是一个王者。
  他们并不害怕在一个科研项目上重复失败,因为所有的失败都在是为成功累积经验。
  搞科研的人,他们最害怕的是官僚,那些官僚明明连屁都不懂一个,偏偏仗着官位就喜欢信口开河,美其名曰进行指导,搞得科研人员照做注定得不到成功,不做则连继续失败的机会都失去。
  刘彦是提到了“点子”上面,至少是说对了。
  马会郁闷之后又生出了更大的兴奋之情。
  汉帝国的很多科技产品都是出于天子的提点,不是搞科研人的会认为天子什么都懂是理所当然,搞科研的人却明白天子肯定有着科研的素质和知识。
  “海军搞得那一套畜力装置……”刘彦摸着金属支架,含笑说:“朕知道充其量就是一个过渡产品,还是让他们做了。”
  马会停止呼吸,眼巴巴地看着刘彦的嘴巴,心脏是“噗通——噗通——”剧烈地跳动着。
  “什么都应该试一试,要不然怎么会知道有没有成果呢?”刘彦没去注意马会,走了几步看向地面的一个咬合装置:“畜力驱动自然是不行,注定失败的产物,仅是让齿轮应用得到足够的累积,就是齿轮应用方面取得了成功。”
  马会继续屏住呼吸,那种会有收获的第六感越来越激烈。
  “今天事了,你可以往长安一行。”刘彦蹲下去看着咬合装置,猜测是用来固定什么,一边说:“少府正在搞‘大茶壶’计划,你或许能够加入进去。”
  马会知道自己的收获就是这个了,恢复呼吸的时候是大口大口地吸气吐气,也不知道是憋的还是什么,脸上满是潮红。
  所谓的“大茶壶”计划当然是对蒸汽机的研究,相关的工作是从元朔十年就已经在进行,四年过去之后已经搞明白蒸汽是怎么产生,由一开始单纯试验煮水观察蒸汽,又试验蒸汽的推力,各种管道发挥蒸汽功能。
  刘彦离开长安之前去了一趟,发现相关的人员已经进入到观察蒸汽进入气缸的阶段。他还听说之前已经爆了几个,所幸是只有伤患,没有人因为事故死亡。
  一旦蒸汽机的研究进入到气缸阶段,剩下的也就是搞明白气缸内部构造该是什么个布局法。
  刘彦对蒸汽机并不熟悉,却知道知道气缸需要有滑动阀和活塞这么两个玩意,再多则没有相关的知识。
  “大茶壶”计划仅仅是因为刘彦提到滑动阀和活塞,就让研究人员震撼到不行,他们之前就纳闷应该是缺少了什么,只是从无到有需要时间来思索,也需要一再历经失败,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不断对部件和构造进行更改,最终产生结果。
  刘彦是不懂气缸的滑动阀和活塞该是什么样的布局法,要不然就该是自己主持试验。他虽然内心急切,却只能耐心等待,也许今年“大茶壶”计划就会产生结果,可能要再等个三五年甚至更久。
  要是“大茶壶”计划取得成功,首先受益的却不会是海军,绝对会是被先运用到陆地之上。
  只是搞懂了蒸汽产生动力,并不等于掌握了动力的使用方式,再接下来就是机械科技配套,要不然光有蒸汽机而没有配套的连杆机构和飞轮装置,产生的动力也只是有蒸发的效果。
  “泉州号”去搞齿轮机械,不就是在为蒸汽机的动力输出摸索吗?
  蒸汽机的动能带动飞轮运转,接下来就是承轴和齿轮的事情了,它们转动起来就是动力的一种运用,只要能转得起来,接下来就是考虑加大马力的问题。
  刘彦一圈看下来,发现这个地方的布局就是等待安装相关的机械,就是纳闷“泉州号”已经证明安装在船尾不合适,怎么还是选择船尾布局。
  “会稽那边打造了一套磨具,已经铸造出一批齿轮。”马会不确定刘彦知不知道那么回事,被问了自然不敢隐瞒:“臣所知,是使用了钢。”
  刘彦点了点头,没有其余表示。
  有探索精神是极好的,尤其是在科技相关方面,不就是在什么都去试一试的前提下,才能产生结果吗?
  或许还会因为要实验某种东西,没搞出要弄的东西,却是整出了新的科研成果,科技树本来就是这么一个回事。
  刘彦创建的这个国家,元朔十二年的时候,每年生铁产量已经达到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的产量。
  或许应该说,当今全球各个国家的生铁产量的总合,大概也就是汉帝国的一个零头。
  汉帝国现如今每年的生铁产量为二十六万吨,钢产量为四点三万吨。
  看着并不多,但需要知道的是现在才是公元三五六年,可不是一九XX年!


第1007章 代价就让别人去承担
  历史上蒸汽机被制造出来,还会经历慢慢缩小的过程,最先应用到蒸汽机的不是海洋,而是陆地。
  汉帝国如果将蒸汽机制造出来,则会是首选应用在船只。
  原因?初代蒸汽机体积庞大会是必然,想要应用在火车上,那么火车头将会非常大。
  火车有多宽,轨道就要有多宽,不可能说建造数百上千里,乃至于是万里的轨道。
  等待蒸汽机被缩小了,制造出来那些宽大的轨道该怎么办?最终的结果会是轨道有多宽,火车的宽度就保持多宽,没可能因为火车宽度变小,将那些宽大的轨道废弃。
  就算是再强大的国家,不用说万里以上的轨道,就算只是数百里的长度,建造轨道的耗费也不会低到哪里去,那么就不能说放弃就放弃。
  船只则没有废弃的烦恼,只要是能够装得下,存在的也就是针对不同马力的蒸汽机进行更换,会动的工程无非就是小范围进行改建。
  “大汉有新的五年计划。”田朔被桓温问道生铁产量,没有说当前的数据,是谈到未来:“锅炉一直在进行更新换代,可以预计元朔十九年,生铁产量会突破百万吨,可是会直接达到二百五十万吨的产量。便是钢材也有信心达到二十万吨。”
  田朔说得轻松,听到的人也是满脸的轻松,他们真的不知道那个产量意味着什么。
  只有刘彦有着十足的骄傲和自豪感。
  且先不论金属的质量怎么样,要是到元朔十九年生铁产量能突破百万吨的规模,那么就是直接达到了十九世纪列强的水平。
  当然了,只是列强之中垫底的存在。
  要真切的清楚一点,不计算生铁,仅以钢材而论,元朔十三年的钢材产量就直接逼近了十九世纪亚洲最强国日本的产量。
  要是如田朔所预料的那样,元朔十九年达到钢材年产量二十万吨的规模,等于是超过一九二零年时期苏联的全国钢铁年产量。
  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要知道哪怕是到了一九二零年时期的中国,全国全年的生铁产量也就二百零二万点零四吨。
  汉帝国是直接跨越了一千五百年以上,直接达到了当时的产能。
  有这样的产能自然不是没有代价,铁矿不必要的损耗,再加上庞大的人员损失,支撑起了当前的产能。
  “所以说,哪怕是不进行阉割,仅是挖矿也会很快将奴隶消耗干净的。”田朔不是要怼冉闵,是实话实说:“大汉每年消耗在矿场的奴隶从来就没有低于二十万。最多的时候甚至超过三十五万。”
  冉闵的回应是翻白眼。
  没有达到该有的技术水平,冶炼金属肯定会出现非必要的损耗,那是无法将矿石利用到极致的一种必然。
  简单的说,仅是温度不足够,金属的杂质肯定会越多。
  再算上其它的方面,比如无法将矿石极度碎化,提炼的时候肯定是有没有被释放的金属。
  那些浪费却是汉帝国能够接受的。
  汉帝国现在已经放缓了对本土矿石的开采,同样资源的优先选择是开采本土之外,附带的结果是工业基地也是处于本土之外。
  当前汉帝国最大的冶炼基地有四个,一个位于草原,第二个是在交趾,第三个在吕宋,第四个是在倭列岛。
  草原上的那处冶炼基地是在现代的乌兰巴托西南方,那里是在元朔八年被勘探到拥有铁矿。
  勘探之后发现,那里的铁矿不但易于开采,同时矿区面积大得有些惊人,竟然是达到了两万亩左右。
  交趾的冶炼基地是在日南郡(河静),建立于铁矿之旁,却不是单纯用来冶炼生铁,其实最大的产量是铜矿。
  日南郡有两处铁矿和三处铜矿,铜矿还有伴生的金矿和银矿。
  九真郡被发现拥有一处铁矿和两处铜矿,那边却是有着非常珍贵的无烟煤矿产。
  交趾郡的有四处铁矿和三处铜矿,同时还有着亚洲最大的无烟煤矿产。这一处的无烟煤还是露天,根本就不需要深挖,只需要当搬运工。
  吕宋可以说是几乎就是一个用金属堆起来的岛屿,工部的相关文牍记载,仅是在元朔十三年之前,已经勘探到的铁矿储量就超过一万万吨,主要是集中在吕宋岛的中部。
  仅是一座岛屿就勘探到一万万吨的铁矿储量,那么再勘探其它岛屿会不会有更多的收获?答案是收获不断,那边的铁矿储量绝对超过三万万吨,就是有些好挖,有些挖起来非常有难度。
  吕宋群岛不止是有铁矿资源,仅是在元朔十三年时期,被勘探到的铜矿储量就超过一千万吨。
  工部的一名侍郎进行大胆的猜测,他认为吕宋群岛的铜矿储量应该会达到五千万吨。
  除了极度丰富的铁矿和铜矿之外,吕宋群岛还一直在发现金矿和银矿。
  那些矿产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真不缺露天的矿产,尤其是金矿露天最多。
  倭列岛的冶炼基地不是用来冶炼铜铁,主要是用来冶炼黄金与白银。
  早期的时候,汉人是带着原矿回国再冶炼,后面着实是受不了那个效率,倭列岛也就成了汉人在本土之外第一个建造冶炼相关设施的地方。
  有了倭列岛作为开头,才有了后续三个地方也开始建造。
  发现了矿产资源,只要是确认储量足够,上马建设相关工业设施,远比将矿原石千里迢迢……或万里迢迢运回国内要正确。
  至于说在本土之外建设工业基地合不合适,必须说其实是合适得很,不止是增加产量效率,其实也是在减少本土污染。
  “重工业的规划一定要慎之又慎。”刘彦感受着威风,看着不断被破开的水面:“能弄到国外,就不要放在本土。”
  铁船已经航行在江面之上,船帆全开之后,风力其实并不小,但真的是跑不快。
  附近的两岸,不知道是有多少人挤着观看。他们不是来观看铁船试航,是来瞻仰天荣,就是距离着实太远,哪怕是能够看到天子,看去也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人影,仅是这一点也让他们激动万分。
  “陛下说得是,重工业的废水排泄,所流之处可谓寸草不生。”田朔有亲自去交趾那边视察过:“臣去了一处,不问不知道,一问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青山绿水。可是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水成了臭水沟,周边的植物日夜被废气笼罩。”
  冶炼嘛,肯定是会有排气,可以想象那该是怎么一个烟囱吐雾景象。
  冶炼产生的废水一般是洗涤工序所产生,同时洗涤也是产生污染物质最多的一道工序。
  “所以不止是重工业,像是造纸厂也不该放在本土。”桑虞不是单纯为了凑趣:“臣回老家祭祖,路途发现清澈的溪水变成了泥地。特地前去一观,发现并不是干枯变成了泥潭,是溪水堆积了非常夸张的纸渣!”
  桑虞的话让刘彦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
  在刘彦还小的时候,溪水是那么的清澈,他以及一众小伙伴每到夏天就会相邀前去戏水和游泳。
  某一天溪水边上开始了一家纸箱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罢了,原本清澈的溪水变得极度不堪,别说是进行游泳了,天气足够热的时候都能在硬化了的纸渣上奔跑。
  刘彦就是在那一个青山绿水被不断污染的年代成长,亲眼看着所有的美好一一被破坏,仅是一个小小的纸箱厂就废了一条溪水,污染了将近二十里的水源。
  纸箱厂有没有发了大财不是关键,是溪水完蛋了,同时周边的农田因为缺乏水源难以进行农耕,废掉的农田绝对超过三千亩。
  农田无法耕作,举报了不过是相关部门过来进行所谓的调查,也不知道是怎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