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2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南半岛也算是热带,问题是这边一年之中的雨季太多,再来就是空气基本是属于潮湿类型,孕育了更多的大自然生物种类,尤其是各种有毒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多到吓死人。
  皮卡尔·马里克不是第一次来到中南半岛,就算是第一次来中南半岛,他们这种阿三南部的家族对中南半岛也不是一无所知。
  阿三对阿三洋周边的沿海进行探索已经是数百年的事了,一代又一代的探索下来不说了如指掌,可是该知道的事情总是会知道一些。
  在贵霜帝国时期,阿三们就已经找到马六甲,曾经在海峡处建设过军港,并且进行过移民。当时阿三没少抓捕群岛野人回国贩售,一度支撑起了贵霜帝国繁荣的奴隶贸易。
  说阿三向群岛进行移民是有根据的,汉人向该处海域进行开拓,能够轻易地发现各个群岛之上有阿三人种。那些阿三未必知道自己就是阿三,是时间的流逝使他们遗忘了自己的出身,逐渐变得与群岛土著差不多,只是外貌上的区别还是存在。
  【撤入群山?】皮卡尔·马里克一时间就想到了铺天盖地的蚊虫和蛇蚁,还有那满布的沼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的瘴气:【进去还出得来吗?】
  他们这一处基地的东北方向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区,穿过山区再往东北方向三百里左右就是骠国,不过别觉得进入骠国就是什么舒适的环境,骠国就是一个部落联盟,绝大多数地区压根就没经过开发,有的是无人区,环境与其它无人区不会有什么区别。
  想一想吧,就是到了现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远征军进入缅甸不得不撤退的时候,数万军人撤入山区才有多少人安全走出来?没走出来的人就是被大山给吞了。
  “汉军的数量太多了……”萨米尔·维卡斯的声音有点弱弱的,他视野之内已经看到汉军组织盾墙在推进,己方发射的箭矢数量在迅速变少:“我们只有六个刹帝利军团,顶不住的。”
  所谓的刹帝利军团就是阿三的刹帝利家族私军,每一个刹帝利的私军素养和列装都不一致,有些富裕的刹帝利私军当然是训练和列装都要好,穷困的刹帝利私军比贱民武装也好不到哪去。
  阿三这个国家的体制决定了一点,王室会有自己的王室武装,可王室武装基本上不会是国战的主力。他们的种姓制度决定刹帝利这个阶层才是武力的塑造者,不管是国内镇压贱民或叛乱,又或是对外发动战争,参战主力其实就是各个刹帝利的私军,差别就是刹帝利的私军受到征召形成统一指挥的编制,由国王指派一名婆罗门作为指挥官,给了一个国家正规军的番号。
  在这一处的刹帝利军团,每个军团不但列装和素质不一样,甚至军团的人数也并不一致,看的还是作为军团长的刹帝利家里多有钱。他们会被安排驻守,加瓦拉·康定·华伦决定要跑的时候也没有犹豫,就该知道那些刹帝利不会是什么重要角色。
  吕朝是随着盾墙的推进一直在迈步,盾墙并不是完全没有空隙,他透过空隙向前看去,看到的满是皮肤黝黑的人种,通常皮肤越黑身上的布料就越少,皮肤越白身上的穿着就越华丽。
  驻守的笈多弓箭手只剩下少数人在射箭,绝大多数人是垂下手臂喘气。
  一些近战类的士兵被催促着向前组织防御,他们之中大多是上身赤袒,腰间缠着一块布遮羞,手里的武器是一杆短矛和一块圆盾。
  生活在热带的人,他们穿着布料少未必是穷,是气候本身就决定了的事情,可是身在战场哪怕是再怕热,但凡是有条件的人宁愿热死也要给自己套上足够的防护甲,那些只是腰间缠着一块遮羞布的人是没那个条件。
  汉军不怕热吗?他们驻扎在中南半岛的时候,非战时身上的布料是能少就不会多,足够热的时候恨不得整天都泡在水里面,可是战时肯定是要套上战袍和甲胄。
  冷兵器时代甲胄的重要性不用过多言语,要是有一身防御性良好的甲胄,哪怕是身上被射成刺猬,可还能屹立着左冲右突,那是虽然中了相当数量的箭矢,但箭镞大多被甲胄防御住没咬到肉。
  “裂盾!”
  同样的呼声被连续呼喊,一个又一个盾墙裂开。
  “汉军威武!”
  暴喝之后,吕朝就像身边的同袍那样,一手持着塔盾,另一手握着短矛,先是快步小跑,接近敌军百米之内才进入冲锋姿态。
  海滩之上,各个盾阵裂开,一声又一声的战号被汉军呐喊,随后就是将士发动冲锋。
  也不知道笈多一方是怎么想的,海滩之上并没有设置鹿角、拒马之类的障碍物,才致使汉军登陆之后能够组织盾墙安然地推进。
  深入海滩约有百米,阿三们才筑造半腰高的篱笆墙,看去篱笆墙的数量还不算少,先前在海滩射箭的阿三后撤就是躲到众多篱笆墙那边。
  吕朝已经能够清晰地看见阿三的脸,他看到的阿三大部分是脸上出现惶恐,却是诡异地发现并没有阿三转身逃跑。
  阿三们当然是要惶恐,处在海滩位置的阿三已经很久没有得到来自后方的命令,他们大多是弓箭手,仅是有少量的近战兵种,面对汉军抵近并且发动冲锋,对后方没有新的命令感到茫然,又深深知道弓箭手压根就不是打近战的兵种,又怎么会不惶恐?
  要说惶恐又没有溃散,那得说阿三种姓的制度。在那一套种姓制度中,贱民连命都不是自己的,比贱民稍微好一些的首陀罗被教育得比绵羊还乖巧,就是那种一层压制一层的制度,再加上每个阶层都有不可逾越的桎梏,导致的就是一种服从心理。
  要是看阿三的历史,他们的种姓制度没有糜烂之前,崩溃从来都不是从最底层开始,是领导底层的那些阶层先受不了,是由高层带动了中低层的崩溃,才会导致全局崩溃瓦解。
  推进的汉军中并没有弓弩手,战场上只有笈多一方在进行射箭,冲锋中的汉军不可避免会出现伤亡,但别说是少量的伤亡会吓住其余人,就算是多几倍的伤亡也会继续冲锋,他们是强盛时期的开拓型军队,可不是王朝末期的软脚虾。
  吕朝不是跑得最快的人,在他冲到篱笆墙位置前已经有不少同袍进入到近战搏杀阶段,各种兵器的碰撞声以及吼叫声使战场变得吵杂。
  “喝!”吕朝挥盾砸向扑来的一个阿三,顺势又刺出手里的短矛,张口吼“杀!”的同时,矛尖穿透阿三的胸膛,又被迅速地回抽,带起了一朵鲜艳的血花。
  从体格上来区分的话,大多数阿三看上去有些瘦弱,赤袒的上身没有多少肌肉,鸭胸之上一排排的骨肉清晰可见,这一类的阿三应该是素食主义者。
  没搞错,阿三是有素食主义传统的民族,许多秉持素食主义的家族,婴儿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吃过肉,素食主义在阿三还十分的盛行。
  吃素食并不是说不好,可人本来就是杂食性的生物,注定是要从各类的食物摄取足够的营养,尤其是士兵对营养的需求远比普通人多,要不然光是训练就会受不了。
  当然不是每个阿三都是素食主义者,他们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骨瘦如柴的模样,就是整体素质上会根据追随的刹帝利家族财富的不同,出现很大的区别。
  看看汉军士兵,饭管饱就不说了,每顿至少有一条咸鱼,平常两三天还有一顿肉,丰富营养补充之下,再有高度的训练,脱掉甲胄和衣物看去绝对是一个个浑身的腱子肉。
  强健的体魄支撑下,吕朝可以负重三十来斤跑得飞快,跑了一段距离之后还能轻易挥舞塔盾砸人,刺出短矛也不会有困难。
  冷兵器的较量最直接,身体强壮的人总是能够占到更多的便宜,汉军不止身强体壮,身高上面也是有着巨大的优势。
  吕朝身高有一米七四,相较起有些身高达到两米的同袍当然会显得矮,可是面对平均身高在一米六以下的阿三则是高了不少。
  进攻中的个别汉军士卒身高一米九,他们面对一米六以下的阿三就像是巨人那样。再有强健的体魄和精良的防御、武器配置,他们和阿三的交战就好像是大人在痛打小孩子。
  要是阿三在精神面貌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的话,或许能用精神食粮来弥补体魄上的不足,可是阿三的种姓制度和文化又决定了一点,一群凡事认命的阿三哪会有什么强烈的抗争思想。
  吕朝再次捅死一个阿三,却发现手里短矛的矛尖竟然没了。他连想都没有想就弃掉短矛,抽出腰间的战剑,下一刻却发现周围已经没有站立的阿三。
  阿三的第一道篱笆墙防御只是坚持了不到十分钟,唯一可以称道的就是他们哪怕面临被屠杀也仅是少量的人逃跑,大多数阿三是坚持到呼吸的最后一刻。
  “这些阿三唯一值得尊重的就是坚持了吧?”张全身上全是血,手里的战剑甚至已经断裂:“全队依托篱笆墙转为防御。”
  张全是吕朝这支队伍的临战指挥官,他本身则是一名屯长。
  十分钟在平时并没有多长,对于进入交战厮杀的士兵来讲更是一眨眼的事情,问题是先冲锋再拼杀,体力再好的人也会因为精神极度集中而变得的疲惫。
  他们从体力到精神很难继续发动进攻,后方的同袍已经跟上来,那自然是将继续推进交给同袍。
  先期登岸并且发动进攻的汉军其实也就是近千人,那是战场宽度本身就决定了的事情。并不太宽的海滩,无法容下太多的人,人一多就会挤,一开始笈多弓箭手也太丧心病狂,合适的兵力推进打开局面,再组建投入生力军,要是在其它场合这种添油战术自然不合适,可在这种场合只能这样。
  吕朝的确是觉得累了,他很干脆地将塔盾扣在篱笆墙,人是背靠篱笆墙直接坐下去,完全就无视屁股下面坐了一具阿三的尸体。
  其余的将士基本上能坐下去也不会站着,他们还会刻意背靠篱笆墙。这样干除了避免被不知道哪里来的冷箭射中,还能最大程度地让开空间使新上来的同袍通过。
  “弓弩手跟上来了。”吕朝扭头向右侧看去,对着不认识的一名同袍说道:“弓弩手参战,很快就要结束了。”
  他们优先冲锋,又冒着箭雨争夺第一道篱笆墙,为的不就是打下一块立脚的空间吗?一旦有空间让己方的弓弩手布置箭阵,很快就会让阿三见识一下诸夏怎么玩射箭。
  王龛依然没有登岸,他的旗舰却是足够抵近,透过望远镜看到己方弓弩手上岸并布阵,知道这一场登陆战基本已经出现结果。
  “敌军布置的防御工事相当简陋。”王龛一直在注视敌营那杆旌旗,又会下意识观察笈多军营后方的群山:“有发现敌军弃营的迹象吗?”
  苏定立刻答道:“暂时没有发现敌军有弃营迹象。”
  交战到目前这个时刻,王龛大体上已经知道驻守的敌军数量,他现在并不怀疑己方能够攻下这处军港,却是不得不忧虑敌军逃进山区。
  敌军逃入山区肯定不会好受到哪去,光是密林和山区的大自然就能吞掉大多数人,可要真的发生那样的事情,汉军也就要长期面临被偷袭的麻烦了。


第756章 血盆大口
  “全歼了阿三的陆军,仅有少量敌军战船得以逃脱?”
  刘彦是在战事结束的一个月后才接到来自前线的战报,他对出现这样的结果并没有觉得任何意外,己方出动了那么庞大的舰队,要不是突然出现风暴之类的大自然灾害,获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差别就是损失多少和消灭多少。
  战报之中,桓温详细地介绍海军的交战经过,很特意地指出海军缺乏接舷战的经验,刘彦却是清楚是什么原因。
  系统出产的弩船本就是远程兵种,要不是安排非系统士兵上船的话,情况还会更加糟糕一点。
  凡事就没有什么尽善尽美,刘彦已经有了这种逆天的金手指,真不能奢望更多,别说是接舷战打得糟糕无比,就算是远程互相攻击处于劣势,能做的也就是用数量去堆死对手,一切只因为损失得起。
  【所以才要鼓励航海啊!】刘彦知道征服大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培养水手,海军的培养时间需要更多:【系统弩船不能说是一个过渡,可未来并不属于他们。】
  两场海战,汉军这边直接战沉的有六十七艘,失去战力需要返修的接近百艘。以出动两千艘战船的规模来看,不足一成的战损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他们交战的敌军却只是不到三百艘,那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
  系统出产的船只有着这种那种的缺点,单凭可以远航就是一个优点,要是没有系统出产的船只,汉国别说是出兵阿三洋,就是临近的中南半岛都无法愉快玩耍。
  没开任何玩笑,系统的出产可以说是物廉价美,一艘人工打造的战船,哪怕只是中型战船也通常需要耗时至少三个月,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合计三十万钱左右。一艘、十艘看着好像也没什么,可数量越多耗费就越多,还不是想造多少就能造多少,至少是没有足够的工匠去造。
  系统出产的船只就不一样了,虽然也需要时间,可是耗时远比人工制造少,还不需要人工费用,只是消耗材料,更逆天是自配船员。
  刘彦有这样的舰队面对任何一个对手都不会虚,只要资源能跟得上的话,就是与全世界所有国家打海战也能硬刚,差别就是他觉得有没有那个必要。
  显然早期刘彦觉得没必要,到了目前这个阶段却是有必要了。
  “敌之舰队一再受挫,必不敢再行主动出击之心。”徐正对海战不熟悉,看战报是损失一成大部分消灭敌海军觉得是一场大胜:“征南将军判定可以乘胜重新封锁海疆,臣以为可行。”
  那一场海战是为了消除平蛮校尉部的威胁,还是为了专心应对陆上敌军做准备,海上获得胜利自然是该再接再厉,接下来桓温该做的却是消灭陆上敌之联军为主。
  战报上面只是小小谈了一下陆上战事,桓温之前对怎么打陆战已经做过详细的汇报,要是情况不出现变化的话,无非就是诱敌深入不成就直接正面刚。
  “丛林环境复杂……”徐正停顿了一下,像是在思考什么,过了一小会才继续说道:“臣以为,或可再从倭列岛征集兵源?”
  刘彦自然是不无不可,汉国对倭列岛的控制力很强,上面的各国贵族万分渴望内附,底层对于有可能成为大汉一员是什么都愿意干。
  汉国本着废物利用的心理,可没觉得倭人顺从就应该善待,倭人青壮不是被调出来当仆从军,就是证调到各种矿场,基本觉得倭人为汉国的霸业流血和流汗是理所当然。
  “若顺利,明岁便会登陆阿三本土作战。”刘彦稍微一想都觉得步子迈得不小,却也认为就该这样:“介时有各国联军参战,阿三疆域却是太大,理当多多调集倭人远征。”
  登陆阿三本土是早就有相关计划,一开始就没有想投入多少常备军,甚至郡县兵也没想投入太多,是打算用倭人为汉国的霸业流尽鲜血。
  放下来自桓温送来的战报,刘彦拿起案几上的另一份奏章,讨论的话题也就改变。
  另外一份奏章是李匡所写,介绍前往西域路途中的事情,他们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行军已经抵近白龙堆五十里外,暂时是停顿了下来做战前必要的休整。
  与李匡的奏章一块被送回国的还有来自西域的各国使节,他们代表的各国在了解西域概况的汉人听来并不会感到陌生,奇怪的是参与联盟抗汉的那些国家也派出了使节。
  前来长安的西域各国使节,他们到来之后并没有得到刘彦的谒见,是被一块安排到驿馆。
  “众使节大体分为两种,不敢抵抗王师者,前来取巧者。”吕议觉得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甭管是带着什么态度和目标前来,西域各国的命运早就注定。他说:“龟兹使节多次请求谒见,说是为重开丝路而来。”
  路上丝路的历史很悠久了,可实际上作为生产丝绸的诸夏获利并没有太多,相反是西域和中亚的一些国家做二道贩子赚得盆满钵溢。
  一点都没有说错,丝绸或许很值钱,可是作为唯一能制造丝绸的诸夏从一开始就没在这一项贸易上获利多少,明明占据着唯一的优势可就是赚个手工钱。
  丝绸之路一开始也不是诸夏开启,其实是匈奴人将丝绸带到西域,西域人又转卖给中亚国家,与西方有接触和贸易的中亚国家卖向西方国家,一再转手之后价格是成倍地增涨,但不管丝绸的价格涨几倍都和诸夏没毛线关系。
  “以往岁月,先是匈奴获利,又有楼兰、莎车、车师轮番得利,龟兹有此念想并不奇怪。”纪昌在这一方面有发言权,他是在海上丝绸之路重开之后特别做了了解,才知道丝绸是随着距离的增加价格疯涨:“龟兹人却是异想天开!”
  汉国这边对西域是有些陌生了,可是一些该知道的事情肯定知道,包括这一次西域组成联军抵抗汉人光复旧土就是由龟兹带头,龟兹国王也被奉为盟主。
  在西域那些使节前来的路上,朝堂对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有过讨论,不缺想要斩杀龟兹人的言论,参与联军抵抗王师的使节更是应该全杀掉,后面却是诸夏的古老传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才使那些家伙还能活得好好的。
  “蕞尔小国并未得到大汉棘封。”徐正的意思再简单明了不过:“正因如此只是安排驿馆,并未由鸿胪馆接待。”
  虽说诸夏从战国就走向礼崩乐坏,可是一些门面工程也从来没有被放弃,尤其是在一些国家的门面工程上面,哪怕礼节可能显得奇怪,但该有还是有的,比如接待外邦使节出动鸿胪馆人员。
  从西汉开始,中原王朝周边的国家除了敌国之外,任何一国的国主都是需要得到来自天子的棘封,任何一个没有得到天子棘封的国家都不会得到承认,甚至是属于必征之国。
  西域各国得到汉家天子的棘封才有合法地位从西汉宣帝之后就属于理所当然,要不然连西域人都不会认可国主的合法身份。这种惯例是一直维持到西晋政权崩溃,之前哪怕是割据中的曹魏都依然保持次序。
  西晋崩溃之后,诸夏对西域再没有任何约束,汉国重建之后还没有将手伸到西域,目前西域各国的国主可不就是自立?就属于那种不被承认的草头王,别说是不承认其合法地位,就是消灭起来也能正大光明地吼嗓子:非汉臣妾,理当灭之。
  理所当然的事情啊!诸夏不是明明白白地公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吗?这句话就直白地吼,世界上任何一寸土地都是诸夏的,只要是需要呼吸的人就是诸夏臣属,但凡反对这一点的人都应该被消灭。
  那些使节暂时没有被干掉,是汉国开始有些讲究了,非死敌怎么也要保持不杀使的传统,再来是觉得那些小国就是一指头能摁死的对象,换做觉得有威胁的敌国再来好好考虑要不要遵循传统。
  西域有被诸夏统治过的历史,时间还不算短,那样就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这一次从西域前来的不少使节,他们的目的就是恳求得到棘封。
  “反复无常之国,棘无可棘。”纪昌的态度很直接:“除其国,治郡县,永除后患。”
  对于稍微有点年纪的人来讲,他们不会忘记西域在汉家失去国祚之后是怎么上蹿下跳,更不会忘了西域各国对羯族是怎么样的阿谀奉承。哪怕仅是因为羯族的祖先来自西域,就只因为这点都认为西域人不可原谅,那也是他们为什么根本就无视掉西域一些使节的讨好。
  除开上述原因之外,汉国不是要使民出西域吗?既然都将西域划过减少天灾带来的伤痛之地,再去对西域各国进行棘封,岂不是将他们再次视作“次序之内”,还怎么快乐的玩耍嘛!
  纪昌至少清楚一点,要是承认西域国家的合法存在,军方第一个就不答应,谁敢开那样的口不但要面对军方的怒火,那些赶往阳关等着出过挣军功和发财的百姓也要跳脚,到时候不但要恶了军方,也要被百姓骂死。
  “大善,除其国,以郡县治之!”
  不管是觉得无所谓,还是等着撕咬一口,纪昌的说法都得到热烈的回应。
  徐正更是说道:“龟兹不识天数,安敢与日争辉,应当斩其使节,遇城克之,其国灭之。”
  龟兹人纠集联军抵抗王师已经是大逆不道,竟然还敢去当那个什么盟主,不但是在抗拒大汉王师,还公然会盟,不灭龟兹简直就不是诸夏后裔。
  那可是会盟啊!看看诸夏历史上能带头会盟的都是一些什么人,过去那些人被称作霸主,也就是尊王攘夷的扛把子,到秦一统天下之后就成了挑战天子地位的后备役,必须要杀他全家,不杀全家的话,是不是阿猫阿狗都能挑战天子的权威了?
  能让堂堂太尉喊“遇城克之”可不是什么小事。
  诸夏的战争,但凡是遇到“克城”,那就是攻下之后夷为平地的节奏,过程中绝对少不了几日不封刀的惯例。克城虽然没有屠城那么血腥,可是被克城的人下场也绝对好不到哪去,能活命却少不了成为奴隶的命运。
  刘彦还听出另外的意思,龟兹人很富有,既然是克城的话,将城市夷为平地的过程中少不了是要对物资进行甄别,那些财富可不就能理所当然地成为战利品?
  说白了,克城就是吹响了合法抢劫的号角,城市里的人不是被杀就是成为胜利者的奴隶,压根就没人能喊冤枉。
  徐正敢喊“克城”,那是刘彦给的底气,谁让刘彦一开始就没掩饰什么,去西域既然是为了减少国内的损失,那当然是遇到什么就抢什么,能抢到财物就是财物,掳到人也能卖钱。
  对目前的汉国来说,某种程度上掳人才是关键,国家工程极度需要奴隶,民间也发现官方鼓励奴役异族,刘彦为了明确政治理念都恢复了西汉的旧例,也就是那个“奴隶官算”。
  所谓的“奴隶官算”是西汉的一个特色,任何有奴隶的人都需要交税。刘彻后面打仗是穷疯了,各种名目的加税之外,可没放过征收奴隶税。
  刘彦根据西汉的“奴隶官算”做出改良,明确昭告天下并形成律法,以“汉五算,胡一算”为制度,也就是每一个上税季度,汉人奴隶需要交纳六十钱,异族奴隶却只有十二钱。
  既然没办法完全杜绝汉人为奴,那就用税收来增加人们使用汉人为奴的成本,刘彦最多也只能办到这个。他要是完全杜绝汉人为奴,看着似乎挺伟大,可真活不下去又无法找到生计的汉人,难道就饿死?
  汉国对笈多王朝是财富、土地和人口都要全部接收,尤其渴望获得足够多的奴隶,西域人口没有阿三多,但蚊子的腿再细也是肉嘛!


第757章 防范未然
  对于一个正处于上升期并且是开拓期的国家来说,人口永远是越多越好,尤其是在什么都依靠人力的时代更是如此。
  华夷有别的大前提下,能够化胡为汉自然是最好,可是通常需要时间来进行消化,并且化胡为汉也要有一个数量限制,要不然归化的胡人比真正的汉人多出数倍,那就是汉人被胡化的可能性居多。
  不可能吸纳过多归化胡的前提下,又极度缺乏劳动力,奴役异族成了必然的选择,不但是诸夏这样,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相同的情况。
  看看世界上的那些强国,不管是已经灭亡了或是还存在的,绝大多数的强国的崛起基本都是用另外一个民族的血肉铸成自己的辉煌。
  罗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们原先的本族人口也就几百万,却是奴役着一两千万的异族,罗马人只是负责征战和开拓,国内的工程基本上就是使用异族在建设。不止是工程方面,罗马人对奴隶的使用是方方面面,开创了一个强盛的帝国,并且使这个帝国一直强盛了两千两百多年(从公元前七五三年到公元一四五三年)。
  罗马是一个最鲜明的例子,后面还有更多的国家本身的强盛是建立在剥削异族上面,比如日不落帝国。前有西班牙人,后有英国人,英国佬更是以本身将近三千万的人口统治着全球四分之一的陆地,连带统治疆域的人口也占到了全球四分之一。
  一个民族(国家)想发展起来,就算是本身占据着最好的地皮,可仅是依靠内部的循环,强盛也会有限,甚至那种强盛十分脆弱,要是一不小心没注意到外部有谁崛起,等待那个强敌来侵袭,自身的强大极可能像是泡沫那样被一撮就破。
  诸夏的强大一开始还懂得向外剥削与开拓,可是越到后面就越失去进取心……
  遥远的先祖尚且知道只有干挺了敌人,将敌人的财富变成自己的财富,将敌人变成自己的奴仆,或是干脆将敌人与自己进行融合,才能保证一直强大下去。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诸夏就失去了对外部世界探索的欲望,沉浸在自己思想构建起来的强大里面,不断的内部轮回也就成为必然,甚至是只有等待异族入侵并且被灭亡,才被动地拓展疆域……还是那种将先前入侵自己的异族地盘“光复”的模式,只有极少数怀有雄心壮志的帝王才稍微向外开拓了那么一点点。
  “我们需要人,我们需要土地。”刘彦从来都没有掩盖过这种野心:“在我们这一代,能做的事情有许多。”
  当前的时代并不是诸夏最好的时代,曾经有很多阶段只要诸夏愿意将目光看向外面,都能够轻易地开拓一大片的疆域,但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都没有迈出那一步。
  刘彦所处的时间点可以说是诸夏最糟糕的时代,汉人历经浩劫人口十不存二,各地随处可见的废墟,几乎能被破坏的基本被破坏。
  徐正就说:“正因如此,大汉才需要更多的人口。”
  什么都依赖人力的时代,没有足够的人口别想干出一点什么大事,哪怕是认为应该暂停战争的文官集团也无法反驳徐正的话。甚至可以说,只要向外征战的军方能够一直向国内输送奴隶,文官集团还得咬牙支持军方的对外开拓。
  “自元朔六年起,大汉已经向外获得一百七十九万奴隶……”桑虞低声对纪昌说:“除对有功将士的必要赏赐之余,大部被用于国家基建。”
  基建这个词并不是到现代才有,法家的李悝就是一个极度支持基建先贤,他认为没有什么是基建解决不了的事情,要是没有解决问题肯定是基建的规模不够大。
  李悝说的基建可不是为帝王盖宫殿或建造林苑,是民间的基础建设,可以是道路,但更喜欢进行灌溉系统的建设。对灌溉系统进行建设普遍能够得到百姓的支持,那是百姓知道灌溉系统的建设对他们有利。
  刘彦是进入关中之后才有了宫城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