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刘彦临时下榻的宫阙。
  之所以说是建筑群,是驿馆显得很大,分有各自的小院,用庄园来形容更为合适。
  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众人,是按照地域划分来进行安置,像是罗含等来自长江以南的人,虽然分住各个小院落,可基本上就是被安排在同一区域,来自另外地方的人也是同样的安排。
  在他们这一批来自南方的文化人待在驿馆高谈阔论的时候,北方文化人却是在张甘和李茂的带动下四处游逛。
  与北方还有所谓的“山门中人”不同的是,南方只有不是隐士的隐士。
  张甘和李茂带动人游逛,是他们认识到深刻的不足,原先准备的说词充满了驳论,似乎很难与现实搭得上边,真想要有所作为只能抓紧时间了解真正的时势,万般不可既是丢人又是显得无知。
  北方目前是文化的贫瘠地,哪怕是经过有大儒一再投靠胡虏给北方士族抹黑,可刘彦不是在北方起兵的嘛,有的是文化人团结在刘彦身边,总体来说在这一场竞争中还是要比南方士族更有优势。
  南方士族集团其实就是原先东晋小朝廷时期的世家集团,能活到元朔八年的士人其实都比较不容易,之前跳得欢的不是被桓温带头砍了,就是闹了之后躲了起来,只有那些愿意安分(蛰伏)的人虽然没有官位却能活动。
  “无疑问,此便是南方士人难得的机会。”罗含既然是被当成领袖,就该负担起领袖应有的责任:“聚首而言,只求大道,妄论其他。”
  他们事先也不知道官方会有这样的安排,倒是更容易让他们举起来商议,不需要说到了地头再分别找人。
  “北方已是群魔乱舞。”张亢说的是很多儒生叛变,比如桑虞就在带头向着成为真正的法家迈步。他本身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儒生,要不最擅长的就不会是音律和伎艺,该是经义才对:“果然是君王有所好,众从之。”
  “如之奈何?”孙放本身不喜欢张亢,只是出于对张亢父辈和兄长才给点面子。他之前还没有觉得偏好老庄有什么不对,近来却是越来越觉得成为黄老学派之一好像也不错,就是没敢说也没敢表现出来:“前有孝武皇帝好儒,而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说因君王所喜而变,莫不如此。”
  要是在两宋之后,只要是个儒生就敢喊“君王不爱儒学,那就罢黜君王”,还真的能够成功。那是只要身为读书人就自认为儒生,他们不但掌握社会舆论,朝堂上有一个算一个也都是圣人门徒,硬着怼君王都敢干,软抵制更是没什么问题。
  现在嘛,情势与两宋并不一样,先是历经汉末诸侯混战,又有三国并立,再来就是胡虏肆虐阶段,儒家在乱世根本就没有什么作为,可没有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实力。
  任何学说能不能兴盛从来都是看朝廷的需要,没人能有什么反对的地方,曾经的法家门徒曹操都能明明白白地表露身份,儒家早先敢呛声结果被一再收割人头,后面连屁都不敢放了,事实早就证明哪个学说能够得到君王的喜爱就有可能成为显学。
  说曹操是法家门徒还是有点根据的,要不然以儒生就必须给孔家一点面子的情谊,哪怕是孔融一再找事和搞事,曹操怎么也不会将孔融在南征之前祭旗吧?
  “大汉兴法,乃君王身畔无大儒。”罗含认为真的是这样,他还是比较有信心地说:“如今各方大儒汇聚长安,有谒见之时,必使君王知儒学之重。”
  早先北方的大儒都干么去了?是先后去投靠胡虏,还一个个都忠贞得很,比如一些比较有名的大儒,胡虏已经快要完蛋都还忠贞不二地追随着。好吧,其实并不是那些大儒不想回归诸夏怀抱,是那么干的人都被清算,逼得他们不得不一条路走到黑。
  “富和先生此言大善!”
  他们是真的有信心,之前是连刘彦的面都不能见一面,有千言万语都没机会开口。一旦给他们说话的机会,谁都认为自己有三寸不烂之舌,一定能够将刘彦说得幡然醒悟。
  “大王会见我们的吧?”孙秉年纪小,也就没那么多掩饰:“那我们(南方士族)就能重归朝堂了。”
  有时候小孩子说话会使大人很尴尬,比如现在。说一千道一万,学说什么的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不能成为边缘人士哇!


第719章 快成展览会了
  并不是所有南方人都被隔离在朝堂之外,是那些在汉军南下时……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与汉国产生互动的群体,才在官场上没有一席之地。
  对于士人来讲,他们绝对不愿意被隔离在朝堂之外,那代表着他们的人生会失去意义,家族无法得到发展,甚至是出现忧患。毕竟任何文明的任何家族想要发展家族最佳捷径就是有权,掌握权力之后有的是便利手段来壮大家族。
  其他文明暂时就不说了,诸夏文明想要发展和壮大家族的通畅大道就是当官,手中有权就能将家族发展起来。这一点能够从翻阅史书找到太多的例子,太多原本一文不值的人有了官身之后立刻翻身。
  有权当然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可是没权就注定没有安全。对于世家大族来说,他们的安全就是和统治者绑到一块,成为统治阶层的一份子,绝对不能成为边缘人物。
  元朔六年之前,想要在汉国当官的难度其实不大,有难度的是当官之后保住官位乃至于升官。
  在元朔六年之后,因为官场某种程度的饱和,想要再获得官位开始变得困难。对本来就有机会跻身官场的人是那样,对于美机会跻身官场的人来说就更困难,比如原先一些过于傲娇的人。
  “他们好像搞错了一件事情。”刘彦不知道该是哭笑不得,还是哭笑不得:“寡人颁布招贤令并不是取士。”
  是刘彦没搞明白才对,任何一次的招贤令都会有人发达,与听取文化人意见并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要是谁说出来的观点被认可,肯定是要被赏识,赏识了就要用起来,想用就要给予官位,难道不是这样?
  曾经的卫国人士鞅,他在魏国并不得用,知道秦国君王在求贤而去,成功用自己的思想和学说吸引了秦国君王,不就从一介白身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官。他也没有辜负秦孝公嬴渠梁的期待和看重,变法使秦国图强,一改秦国之前的颓废态势,还奠基了秦国横扫八荒六合的基础。
  再有战国时期的燕国一例,乐毅先在赵国出仕但是没得到重用,发生饿死赵武灵王的事件之后离开赵国前往魏国,却是没在魏国出仕当官,后面听闻燕王姬职铸黄金台广纳贤士就去了,被拜为上将军,干出了合众攻齐的大业,率领五国联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创造了诸夏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还有太多例子了,基本上都是自己的思想和学说(本事)打动了统治者,结果一跃成为该国的重臣,还都干出了大事业在青史上留了名。
  不是文化人根本就无法清除认知到招贤令代表着什么,那是某个人很可能从此踏上登天之梯,真要有本事就注定会得到庞大利益的同时还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对文化人的吸引力无限高。
  招贤令就意味着取才而用,刘彦那么说的后果是让听到的人一阵讶异和纳闷,却是没人会吭什么声,抱着你是老大,你喜欢就好,之类的态度,甚至还会有些幸灾乐祸。
  “因招贤令而来长安者,众三百余。”崔宗似乎是有些近视,稍微将手中的名单抬高一点点,头也低下去一点点,念了一些人的名字,后面归纳:“北方士人占其有三成,南方士人占其六成,余下来自边荒。”
  能够被称呼为边荒的地方就真的是很偏僻和荒凉,汉国目前的边荒就是东北、草原、半岛、岭南和中南半岛。这么些地方还能出现士人,对于当代来说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很难说是不是之前为了躲避战乱跑出去避难的家族。
  “除却士人,又有沙弥、术士和僧。”崔宗将沙弥和僧分开是有理由的,目前的沙弥就是真正的出家人,僧则是一些行客(苦行僧)之类的人物。他顿了一顿才继续说:“异国之人亦是向鸿儒馆请求参与。”
  另外一点,术士其实就是道士,只是现在的道士专门指一些对养生很有手段的人,术士才是真正用来称呼宗教人士。
  一个朝代都不知道会不会有一次由君王亲自颁布的招贤令,再怎么重视都不会为过,哪怕是瘫痪的人爬都会爬过来参与,已经到了长安的人是那些,还在路途上的就更多。
  “他们……”刘彦说的是沙弥、僧和术士:“凑什么热闹?”
  汉国没有禁止宗教,可要说让宗教肆无忌惮的传播属于不可能,某些方面来讲是压制佛教的状态,却也没有扶持道教。
  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应该说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就是道教真正成形的阶段,许多的玄学家正在丰满道教,将诸夏文明历史上有大贡献的人进行封神,再根据真事创造出一些玄乎的神话故事出来。
  要是能够扶持道教的话,刘彦是绝对会扶持道教,与个人感情关系不大,主要是道教封神的那些人物都是诸夏有贡献的先祖,崇拜自家的祖宗总要好过去信仰一些外族虚幻的神。再来是,诸夏文明本来就有崇拜祖宗的思想。
  在中原王朝,宗教从来都代表着危险,先汉发生过太多宗教色彩的暴乱。最出名的当然是黄巾起义,又有五斗米教割据地方,更有一个信佛的家伙念着佛号在南方大搞屠杀。种种的事例都表明一点,与宗教扯上关系就意味着失去控制,官府却是绝对不愿意看到这一点。
  “汉末之年,笮融之恶难以述说。”
  桑虞说的笮融是三国时期的狂热佛教徒。
  “嗯?首个要建立佛国的中原人士?”
  刘彦还真的知道笮融是谁,也知道发生过什么事,那大概就是佛教第一次在中原躺枪。
  笮融原本是个地方小军阀,手上有万把人的武装力量。但在乱世,这点人马估计也闹不出多大动静,不如找棵大树好乘凉。于是,笮融带着部属投靠了当时广陵郡的郡守赵昱。
  赵昱是个实诚人,以为笮融真心投靠,将其奉为贵宾,并摆下盛大的酒席招待。而笮融呢,见广陵郡物丰民富,见利弃义,竟在宴席当场,斩杀了赵昱,收管了广陵郡。
  笮融干的鸠占鹊巢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事,但若能把广陵郡打点好,起码也不算太恶。但笮融是个粗人,也不懂怎么管理,竟命其士兵杀烧掳掠广陵郡,一顿残暴的“欢歌笑语”之后,故技重施,带着财物侵袭他处。遭其毒手的,除了赵昱,还有秣陵长官薛礼、豫章长官朱皓,至于治下百姓,受其侵扰者更是不计其数。
  刘彦之所以会说笮融要建立佛国,是历史上记载笮融本人和他麾下的暴徒一边杀人还一边口呼佛号,喊着佛号抢着劫,还好意地说是送人去西天极乐世界,要在地上建立极乐之国。
  汉末的事情离现在太远,要不是博览群书的人压根就不会知道,可是西晋崩溃之后发生的事却是离得不远。
  “我等已经知晓佛教乃是阿三之神学。”桑虞还是非常关注阿三那边的事情,毕竟汉国正在与笈多王朝进行战争。他稍微介绍了一些佛教的诞生,后面接着说:“已经证实佛教在阿三已经全面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印度教。”
  佛教的诞生地是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当时众多邦国之一),开始兴盛是该国的王子放弃王位专注佛学,可是并没有兴盛多少年就被重创。
  佛教传入中原是在公元年前后,只有极少数的士子接触过,平民百姓难得接触到一个沙弥。
  目前佛教影响力最大的地区是在西域各国,在中原有影响力还是到五胡乱华阶段。他们在这一阶段还盖了相当多的寺庙,某些程度上面来讲,诸夏的建筑学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比如屋顶的“飞檐”、“瑞兽”、“跨度”等方面。
  “罪人胡进(吴进)向石虎进言,方有杀汉令之事。”冉闵对这个最有发言权,他说:“胡进虽为汉人,却一再放言应当杀尽汉人,间接死于其手远超百万之众。”
  佛教传播在当前阶段走的是高层路线,不能说整个佛教都坏透了,就好像人分好坏一样,如胡进为了巴结石虎就什么事都敢做也敢说,也有佛图澄一直在导人向善。
  总的来说,以当前阶段的佛教而言,不管是之前还是随后数百年,一些佛教门徒干的就真不像是人事。有胡进鼓励石虎杀光汉人,又有之后的佛教广肆大搞高利贷,再来就是还敢一再弄出干掉统治者的事。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人民,现阶段的佛教真没好到哪去。
  刘彦还是知道佛教会一再进化,归于导人向善为主体,讲轮回来生让今世忍耐,但是这种变化是为了讨好统治者。他更知道一点,不止人分好坏,任何事情也都是两面性,差别就是怎么用罢了。
  “招贤,自认有本事之人,皆可前来。”纪昌说的是根本就赶不走那些宗教人士。他最为重视的是:“外国之人如何对待?”
  来自外国的那些人,他们还是搞明白君王颁布的招贤令对诸夏文明意味着什么,才会腼着脸想要加入其中。
  “若是学者,自然是欢迎。”刘彦一点牵强都没有:“不是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吗?”
  纪昌行礼表示明白。
  “祆教、基督教、众神教……”吕议摸着下巴:“也能参加?”
  说到祆教,桓温在新近一批的返回本土船队上送了不少祆教的人过来,其中就包括琐罗亚斯德教的圣女帕尔司·阿里佐亚,还不止是这么一个圣女,数量多达十六个圣女。
  琐罗亚斯德教不乐意向桓温敬献圣女,可是要能送给刘彦当妃子,别说是十六个圣女,再来更多也愿意下血本。
  无独有偶的是,罗马人也在向汉国本土运女人,就是现在基督教还没有圣女这一“职业”,他们送过来的是一些贵女。
  所谓的众神教就是北欧神系的那个宗教,目前的三大蛮族的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都是信仰这个神系,有区别的是各自还会加上自己的神灵。法兰克、勃艮第、阿勒曼尼是没能力和国内联系,要不然也绝对会送女人到汉国本土。
  “没希腊众神教?”刘彦还真不知道罗马现在抛弃奥林匹克众神,事实上罗马人也没抛弃,就是君士坦提乌斯治下在搞基督教普及罢了。他笑着说:“奥林匹克众神的圣女很出名的。”
  一众大臣却是面面相觑,他们当然知道那些歪果仁正拼了老命在送美女,似乎自己的那个王上也是很有兴趣,一方面高兴刘彦终于舍得增加后宫佳丽,另一方面却担心王室血统混杂。
  至少是在五胡乱华之前,诸夏文明并不会忧虑王室(皇室)血统混杂,也没有一定要求继承人只能有诸夏血统,那是“黑暗时期”过后才有的事了,要不然孙权这个混血儿就成不了统治者。
  必须说的是,刘彦可没有将歪果仁送来的女人封为妃子,就是睡倒是睡了几个,其中就包括桓温信中大力称赞的帕尔司·阿里佐亚。他没有半点不好意思的地方,算是完成了没穿越前已经要睡各国各族美女的梦想,睡完之后会给个身份,就是妃子这么高级别的就免了。
  刘彦不但是自己睡,还有意无意地鼓励大家多多找外国外族的美女,对自己的大臣硬塞了不少,甚至还放言要收集各国各族美女。他不是突然变色鬼,是汉国的男女比例太夸张,国家也需要更多的人口,想要有人口就必须有足够多的母亲,带头在广纳异族美女来着。
  “大汉无国教。”纪昌说的是汉国目前的现状:“大汉也不需要有国教。”
  这一点没人有什么反对意见,诸夏文明从来都是王权大于神权。


第720章 不止是传统节日
  元朔八年的冬至节,刘彦在宫城大宴群臣的同时,各方汇聚而来的人群也一同是在被招待之列。
  在刘彻改元之前,冬至节其实就是诸夏文明的新年,也就是每年的十月为新一年的开始,后面才更改为每年元月初一为新年。
  诸夏文明的每一个节日都有属于自己的讲究,一般情况下是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再来就是某些伟大人物在那一天做了一些什么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才形成节日。
  傩舞是夏商时期就有的一种舞蹈,到春秋战国时期演变成了一种驱逐晦气的伎艺,先汉对于傩舞的重视被拔高,每年冬至节皇室必定会邀请著名的巫祝到皇宫跳傩舞,意喻为去掉一年的不顺利,来年会更加的幸福安康。
  傩舞是伎艺的一种。而伎艺涵盖的意思挺多,一般是指艺术表演。只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跟风花雪月扯上关系,比如培养名妓。南方目前就有培养名妓的潮流,只不过是家养美姬、伶人之类,却不是抛头露面为群众进行特殊服务。
  每一年的冬至节,汉国官方也会安排傩舞,刘彦招待群臣大宴时,就有脸戴面具且一身奇装异服的舞者进行舞蹈。
  就是到了现代傩舞依然是被流传下去,只不过舞蹈的形式以及服装会因地而异,但“功能”方面其实是一样的,被附上驱鬼、逐疫、祭祀等等含义,归类到民俗舞蹈,但目前而言傩舞最大的用处是显示在傩仪方面,也就是祭祀必须要有的一个环节。
  “怎么和我们的求神和祈祷跳的舞差不多?”
  说话的人来自法兰克,名字叫古德豪斯,他说的是正在跳的傩舞。
  所以说很奇怪,地球上的很多国家和民族相距非常远,没有经过交流的前提下,很多行为有着相同的一致。说的可不是吃饭睡觉的行为,是一些能归纳到文化艺术,和相当多的称呼方面。
  法兰克、勃艮第和阿勒曼尼都是属于日耳曼人的一系,他们的祭师在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通常也会带上一张很奇特的面具,跳上和傩舞动作差不多的舞蹈,相同的还有会念着谁也听不明白的咒语。
  傩舞还真的就是原始信仰的一部分,一般是被各民族用在各种宗教场合,只不过日耳曼人的祭师是很高贵和特别的职业,祭师数量上非常稀少,汉国这边的巫祝这一职业早就断了传承,跳傩舞的那些人就是临时客串一把。
  要是看跳傩舞的人,会看到一个身材魁梧且强壮的身影,别的舞者是一手拿幡和一手持木盾,他是左杖双刃矛和右执钩戟。
  双刃矛和钩戟是冉闵的特色武器,那个身材魁梧且强壮的人还真的就是他。
  话说,冬至节跳傩舞冉闵凑什么热闹?还不是他认为自己煞气足够,完全也能客串一把。
  好像也能扯得上边,诸夏文明认为煞气可以驱邪,跳傩舞本来也是为了驱邪。所以不止是冉闵,连带李坛、桓温、吕泰和谢安都在客串,就是后面这些人没用上自己的兵器。他们也是傩舞的领舞者,使傩舞在跳的时候多了很强烈的杀伐气势。
  就是因为他们跳的傩舞带着浓烈的杀伐气势,结果让那些日耳曼人觉得和自己的傩舞很像,那是日耳曼人的傩舞也带着一种明显的杀伐气势。
  “赛里斯人和日耳曼人有什么联系吗?”
  “两个民族相隔那么远,不可能有什么联系。”
  奥卢斯·赛克斯图斯·西塞罗也就是看了汉人的傩舞和日耳曼人的傩舞那么像随口一问。
  话说,日耳曼这个称呼就是罗马人给一帮蛮子的称呼,实际上那帮蛮子本来也不是同一个民族,是罗马人对他们使用同一个称呼,还真让一帮蛮子认为大家是同族。
  罗马人那么干是属于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举动,本来各个蛮族部落还会互相争斗,等蛮子发现都是“自己人”之后,罗马人很难再对蛮子各个部落的击破。
  不止是罗马人干出这种蠢事,诸夏文明也没少干这样的蠢事,一些部落压根就不是同一个民族,却被中原王朝归纳为同一个民族。
  曾经的草原可不止一个匈奴族,像是白羊王部落、休屠王部落、浑邪王部落就不是匈奴人,可被西汉认定就是匈奴人,结果他们真的走到一块去了,远不止上述的那些部落,许多的杂胡也是被硬塞到属于匈奴人的阵营。
  后面的东汉也干出了相同的事,西北疆域的那群放羊人部落压根就不是一个民族,汉人先创造出“羌”这个字来形容那些部落,逐渐将那些部落视为同一个民族,然后就是那些部落真的形成同一个民族,联合起来祸害东汉西北疆域。
  最蠢的还不是将原有的蛮子部落捏成一个民族,是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个民族。怎么创造呢?就是出于某种原因,可能是为了利益,也可能是官员为了政绩,纠集起一帮人来,告诉他们:你们的祖先原本是什么族,你们今后是什么族了,同意了有政府补贴和加分,不同意别说没补贴和加分,老子还会收拾你们!
  “听说汉人一直在驱逐和消灭不认同的异族?”
  “驱逐和消灭异族的事,汉人的祖先早就在干了。当代的汉人更趋向于融合和消化掉异族。”
  这种场合既然罗马人在场,没道理波斯人不凑热闹,再来是来自各国的人也都好奇汉国的正式大宴是什么样,没被邀请也会千方百计凑过来。
  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说的是汉军完成驱逐胡虏之后,还在不断追杀一些逃了的胡虏。他还听说汉军为了追杀异族,不远数千里杀到了极寒之地,对汉人这种有仇必报的观念有些发怵。
  “一个国家只有单一的一个民族才是最稳定的。一个国家的民族越多矛盾就会越大,等待主体民族虚弱的时候,国家的分裂也就注定了。”
  “话是那么说,怎么不见你们罗马人放掉奴隶,还在不断从各个地方运送奴隶回到本土。”
  外国使节团是被安排到一个区域,他们所在的位置属于边角,看位置安排明显还落在那些被邀请而来的文化人之外。
  “说的是民族,不是奴隶!”
  “呵呵!”
  相隔没有多远的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和奥卢斯·赛克斯图斯·西塞罗对视着,要是能加特效绝对是目光视线中的一片闪电狰狞。
  罗马人还是挺屌的,以前以数百万人就敢弄两三千万的奴隶,后来罗马人和奴隶的比例倒是差距一再减少,但一直都是保持在五比一的这个比例。他们的优异生活质量就是建立在剥削异族上面,一旦向外的剥削降低或是停止下来,基本上国内就该开始闹事了。
  汇聚到旧长安的文化人,他们之中有相当多人事先并不知道有外国使节团的存在。会这样是汉国官方并不觉得有外国使节团前来有什么好炫耀,真没把这件事情当做是国家兴盛的开端。
  文化人对于有外国使节团前来是一种比较兴奋的态度,他们崇尚万国来朝的事情发生,将这类的事情视为国家工程,一些文化人注意力不在傩舞上面,是好奇地对那帮歪果仁进行各种猜测。
  “远是足够远了,就是来朝贡的国家数量少了一些。”
  “大汉方方结束战乱,就有外国来朝。”
  “非是司马一家的脸面工程,当世之大国便来了两个。”
  “听闻罗马与波斯皆是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强国,他们皆在向大汉求盟?”
  “大汉已经与波斯结盟共同对付笈多王朝,又有另外四国,组成五国联军。”
  要是原先不知道罗马和波斯萨珊是怎么回事,会在交流中逐渐对两个国家有更多的了解。一些人还引经据典地谈到了波斯萨珊,比如西汉时期的帕提亚用数万大军迎接汉国使节的那一段往事,对于罗马他们则没有从典籍找到有什么记录。
  事实上罗马人在之前就有来过中原王朝,那是汉元帝时期的事了,还有人将那一段时期的事进行全面的改编成为电影,就是编剧瞎几把胡乱改,搞了十万罗马大军为了追杀某一帮人去到雁门关外,甚至连雁门关外是草原不是西域都没搞清楚,另一个瞎几把胡扯的莫过于将霍去病塑造成为和平主义者。
  这还没算完,为了在白皮肤国家能有好票房是彻底将西汉黑出了翔,别去琢磨罗马人的十万大军是怎么到了所谓的西域,得说是汉帝国竟然无视罗马人的十万大军入侵,是安息帝国(帕提亚)大军的到来才解决掉罗马军队。
  傩舞已经结束,冉闵带头向刘彦所处的方位,殿内众人是随着冉闵的动作一同站起来,皆是行礼。
  刘彦当然是坐在台阶之上的那张宝座,他抬起右手虚请了一下,有崔宗代为洪亮声喊了“平身”二字。
  今时今日的刘彦是不得不穿上全套的行头,有人发现那身冕服与之前的区别。
  之前的刘彦穿冕服是王爵款式,今日却是全套的天子冕服,发现这一点的人没有咋呼,内心却是不得不激动。
  元朔三年时期,刘彦在泰山祭祀诸夏先祖与阵亡将士,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昭告天下臣民与祖先、四方大神,完成了登天子位的仪式。
  天子是诸夏的族长,登天子位不代表就是登基称帝。成为天子之后,就意味着能够从法统和法理之上领导诸夏苗裔,因此诸夏文明的最高权力更替从来都是先举行登天子位的祭祀,再举行称帝仪式。谁要是称帝而没有晋天子位,或是先称帝再晋天子,闹笑话是小事,对于统治也会变得不稳固。
  当然了,并不是说成为天子之后,统治地位就会无比牢固,看的还是能不能使治下国泰民安,或是国家能不能强大和强盛,可是不是天子真的很关键,那代表着一种“正朔”地位。在诸夏文明的历朝历代,天子和皇帝总是会被不明情况的人混淆掉,可一族之长的权力要大于国家元首(皇帝),天子能够进行天诛,国家元首却要依循法律。
  刘彦很少会穿天子冕服,以往的冬至节大宴基本上是穿王爵冕服。他今年换上天子冕服的行头,一来是有外国使节在场,二来是暗示即将登基称帝。
  “开始吧。”
  刘彦的声音并不大,却是能够很好的传播出去。
  殿后早就准备妥当的人鱼贯而出,走在最前面的是刘彦的嫡长子刘慎,次之的庶长子刘铭,随后便是一些年纪较小的三公九卿子嗣。
  小孩们是穿着盛装,由于先前已经进行礼仪教导和彩排,排列走起来是像模像样。
  刘慎在过年之后就已经是七岁,他年纪还小五官不显,有身上的行头再加上服装得体,倒是显示出王室嫡长子该有的雍容。他走在最前面的同时,双手是捧着一个盘,里面装的是一些食物的种子,先将盘子敬献给刘彦,寓意来年五谷丰收。他后面又从刘铭那里接过装着铜钱、白银、黄金、玉、玛瑙、翡翠的盘子再敬献而上,寓意国家富足。
  “好复杂的样子。”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看着那个小大人一样的孩子不止敬献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