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席卷天下-第2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绰呆住了,他也有过相似的反省,想过就是再能吟诗作赋又能怎么样,他们不就是文不能定国和武不能安邦,才成为失败者的那一方吗?
“听闻中原科教不兴,民间多有一言不合厮斗之辈,目不识丁者遍布?”王羲之像是在做总结:“大汉驱除鞑虏复我华夏,中原陆沉数十载胡风甚重,大王有意征募江南士子,是要文武并重。”
孙绰并没有想过那么多,一听王羲之的言论立刻点头:“中原沦陷年久,文化皆在江南。”
还真的是那么回事,永嘉之乱打崩了中原,胡虏趁势而起之后发生了“衣冠南渡”,太多的家族带着大量的典籍逃往长江以南,留在中原的家族被胡虏一再祸害,中原又是胡虏横行和统治,一些文化的确是遭到了惊人的摧残。
灭燕之战已经开启,刘彦开始了有了一种紧迫感,一个民族是不能忘却武力,可也不能太过崇拜武力,他想要重视文化教养的时候,发现中原的文化还真的变贫瘠了,只能是将目光转向江南。
桓温一直在南方进行清洗,世家十之五六不存,没有被灭的也大多因为土地回赎被搞得元气大伤,刘彦不太确定南方的那些文化人对自己是什么态度,只能是点名召见那些名声比较大的人来作为试探。
今次得到召见的并不止是王羲之,很多有名声的人都是在召见之列,要是有拒绝召见者,少不得后面桓温又有活干。
刘彦到建康时孙绰恰好就在。刘彦是到建康城内的名胜古迹看到孙绰题的诗,一问才知道孙绰就在现场,召见之下两人也就见面了。
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再重要,一些对话却是让孙绰看到了希望,一听刘彦要召见王羲之,孙绰鼓起莫大的勇气才揽下这活。
出山阴到西陵需得一百二十余里,王氏很需要让排场使更多的人看见,孙绰当然是极力的帮忙,一路上走走停停,该知道王氏受到汉王礼遇的人也就都知道了。
没人会笑话王氏不矜持,任何一个家族在面对生死存亡与兴衰的时候,绝对不会再去讲什么脸面。王氏极度需要有一张虎皮来遏止众多家族的雪上加霜,没有比汉王召见王羲之更好的虎皮了。
“真的有船队在等候!”王荟对船只并不陌生,不管是传统的楼船体系还是汉国的新船体,惊讶的是孙绰果然说得没错,汉王对王羲之真的有关注。他就扭头对王劭说:“若大王能够赏识逸少,那可真的是太好了。”
王氏现在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不止是家族的田产以及商铺那些缩减得太厉害,还因为政治带来的影响。他们是抵抗汉军南下的主力,失败了肯定是要被清算,官方清算并没有赶尽杀绝,可有了官方的清算就会让民间势力来欺压,真正是虎落平阳被犬欺了。
刘彦派来的船只有三艘,船只并不显得大,是用来装载随行的百名军士,孙绰出面与人商议,王氏成员独承一艘,大部分军士则安排到另外的两艘。
正当要安排上船,却是有消息传来,说东海之外有大风,恐怕是无法再走海路。
所谓的大风,是海上形成的飓风,往年这个时节也确实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是今年飓风来得更早了一些。
“风暴不知道会持续多久。”王劭看着有些忧虑:“君王召见虽无有定下期限,却不能让大王多等。”
孙绰立刻就看向随行的汉军军官,问道:“海路不可行,可否走陆路?”
军官是一名很年轻的屯长,比较无所谓地说:“吾等只担负护卫,如何走并不干涉。”
事实上哪怕是真的有飓风,只要不是太大的飓风也就是多等待三两天的事情,狂风暴雨之下海上航行有风险,只是下雨却没有太大的妨碍,王劭提议走陆路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刘彦派人来请王羲之。
“叔父,便在此处安歇等待大风离去。”王羲之其实知道王劭是在做什么考虑,等待和王劭走到无人处才说:“过犹不及。”
刘彦又不是只单独召见王羲之,是南方有名的诗人、书法家、思想家之类的人都召见。
王羲之很清楚王氏需要扯虎皮,但认为做得太明显不好,且可能会让事后知道的刘彦心生反感对王氏不利。
有些话不需要说的那么明白,王劭听了立刻苦笑:“是叔父考虑不周。”他比较惊讶的是王羲之的改变。
王羲之以往很少会掺和什么事情,更多的时候是专注于书法,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意思。现在他却是变得有“人味”多了,至少是会为家族进行考虑。
这一等,就是等了七天,孙绰等得焦虑不安,王劭也是有些惶恐,倒是王羲之发现那些汉军没有一点着急去劝那些急了的人。
现在当然没有人会去为飓风命名,不知名的飓风并没有直接从西陵登陆,只是外围扫了一下西陵便往长江出海口而去,西陵只是下了两天的雨,会足足等七天是他们哪怕出海也得入长江出海口。
登船之后,三艘船花了两天就抵达长江出海口。
从船上观看两岸,能够看到飓风肆虐之后的狼藉,很多树木被连根拔起,更多的是直接歪倒,许多地方更是积满了雨水形成洼地。
“今岁扬州的粮食又要减产了。”王羲之看到孙绰错愕地看着自己,笑着问:“兴公为何如此模样?”
孙绰不得不错愕呀,他们这些人什么时候真正去关注过农耕,除了吟诗作乐就是连场的欢宴,要不就是聚在一起空谈时政,见到王羲之忧愁地谈粮食减产不惊讶就怪了。
“王氏已非昨日之王氏,余在山阴亦要下地生产。”王羲之的那个“余”,是文人一种带着自贬的自称。他说的是王氏已经没有奴仆,众多家族落井下石不卖粮食,家族子弟当然得自己耕作:“劳作有所得,方知以往之无作为。”
孙绰近日来已经发现王羲之的不一样,听着不像是王羲之在自怜自爱,倒很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有些羡慕。
有知识的人很了不起,可光有知识并不足够,创作文学作品能够传达后世,使文化遗产更多,但很多文人……尤其是魏晋的文人也仅是用自己的文章来作为一种宣泄。他们的文章可以流传后世,可是于当代,尤其是中原为胡虏肆虐,残喘之下无力收复失地,真起不到什么作用。
进了长江水道,又是两天之后,船只在建康城西的渡口靠岸,一上岸立刻就遇到了旧识,寒暄之下得知都是被召见者,那个时候真是什么感慨都有了。
但凡是能在南方有名气的人,无一不是九品中正制下的“上品”,也就是高门子弟。不管国家是什么样子,他们总是少不了锦衣玉食还有人伺候。时过境迁之下,有些人受到的影响不大,可有些人却是变得很是落魄。
“咦!?”孙绰似乎是看到什么了不得的人,做出了不该做的举动,伸手拉了王羲之的衣袖:“此人……怎也在建康?”
王羲之看过去,看到的是一名身穿灰色沙门衣袍的人,有些不解地问孙绰:“何人?”
“常山卫氏族人,于邺城师事佛图澄。”孙绰说的那位僧人打扮的中年人僧名释道安,很是不解地说:“沙门不该来凑这个热闹啊?”
沙门或许在石羯赵国作为中原霸主时得到快速发展,但汉国崛起之后却是发展无路,原因当然是胡进主张杀光中原晋人,没有被禁止传教,也没有被大肆杀戮就算不错了。
王羲之一笑了之,并不关注沙门为什么过来,规模似乎还不算小。他是离开建康两年之后重新归来,看到的建康还是那个建康,往来人群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就是能够发现再无鲜衣怒马,亦无华丽车驾横行。
汉军南下时,建康并没有历经什么血战,城墙看去完好无损,哪怕是有些建筑被破坏经过两年也该重新建立或是修复。
一样的地方,因为城头插的是汉军的旌旗,使得王羲之却有一种恍如隔世的错觉。
第626章 惊闻《兰亭序》
建康到至今为止有两个王朝在这里作为都城,第一个王朝是孙吴,第二个王朝是东晋小朝廷,此后还有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再然后是五代十国的南唐,朱元璋时期的大明,太平天国也是,最后是党国。
要是认真算起来,建康(南京)是十朝古都,其中不乏一些很短命的王朝,或者应该说以建康来作为首都的王朝命都不长,最长的是东晋小朝廷的一百零三年。(明朝迁都了,所以只当了一代首都)
现如今而言,长江以南也就荆州和扬州算是有经过开发,其中荆州的开发历史比较早,扬州是“衣冠南渡”之后才得到长足发展,其余各州郡并没有经过多少开发,又以交趾、宁州、广州最为蛮荒,倒是江州在东吴时期和东晋小朝廷时期有过开发。
建康曾经有过将近两百万的人口,想要容下这么多的人自然是占地要广,整座城池的城墙也就不存在严格的四四方方,城墙其实是一种不规则的线条。
建康除了夯土城墙之外,还有一道呈现椭圆形围绕城池的篱笆墙,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自然水道和人工开掘的长提。会建设成为这样的多壁垒防御带,主要是东晋小朝廷选择在这里建城离胡虏的地盘并不远,还是怕胡虏真的渡过长江兵临城下。
要是建康守军意志足够坚定,凭借地形进行抵抗,任何入侵的敌军都很难大步推进,再来是建康有接近两百万的人口,真要动员怎么也能动员出数十万的人帮忙守城,想要攻克建康绝对要付出大代价。
汉军南下攻击建康只是折损了不到万人,那是作为傀儡的司马一家子不玩了,世家也并不是一条心,才导致建康轻易被汉军夺取。
此时此刻,刘彦是在建康西面的石头城,他站在女墙边上观看滔滔江水。
长江真的很长,源头是在高原,整条水道的长度超过一万两千里,奔流东抵东海。不过现在并不是整条长江都能作为运输水道,相反是很多河段根本无法航行。
荆州、豫州、扬州区域的长江河段大多可以航行,站在石头城向长江看去,江面之上船只往来穿梭,显示的是一幕繁忙景象。
石头城只是一个地名,并不是说真的就是一座城池。这边地形非常复杂,最大的山体之上只是建立起一座不大的要塞,其余地方并没有多少建筑物,亦是没有田亩。
古时候去地名很讲究,该是山多的地方就会有跟山有关的地名,该是什么土质的地方也会有相应的特色,石头城就是一个满是怪石的地方,又该怎么来开垦农田?
东晋小朝廷灭亡之后,徐州那边的江都战略地位就一落千丈,仅是保留作为舰队停靠基地,长江水道最大的军事用途军港改到了建康,站在石头城俯视就能看到西州城一侧的军港,那里停靠着许多战船,看去就是一排又一排。
西州城可以视为建康其中之一的城中之城,类似的城区相当之多,每个还有自己的夯土城墙。这里有着长江的支流贯通建康,肆列淮边的乌衣巷曾经是王氏和谢氏两个家族的住宅区,从石头城看去还能看到那里满是大宅。
“王上。”荀羡是站在刘彦身后的五步远,微微躬身行礼:“东林园已经做好妥当准备,众士子大多抵达。”
长江吹来的风有些大,因为是从江面方向而来,风带着凉意,刘彦身上的披风亦是在随风“呼呼”狂舞。
荀氏一族在南方是大族,他们这个氏族的历史还非常的久远,追述起来可是要从远古的黄帝时期算起,春秋时期是作为国号,秦横扫八荒六合之后逐渐演变成为姓氏。
华夏的姓氏很不简单,通常都有其值得述说的历史,更是一部民族的开拓史,只不过一些姓氏是帝王赐予,一些则是某个家族占领了某块地的地名。由于上古先秦时期的习俗,比如某个家族的封地是哪,那块地就成了该家族的姓氏,换封地之后姓氏也就改变,那么一个家族的姓氏就不固定。
荀羡所在的家族出过相当多的名人,尤其是在三国并立时期最多,当时豫州的荀氏和陈氏其实是拥有同一个祖先,另外一个同祖先的还有司马氏,那么多不同名字的家族是同一个祖先,其实就是春秋时期封地变更的原因。其中的颍川陈氏追述起来是田氏,就是那个干“大斗出小斗进”买下整个国家的田氏。
当代的荀氏一族不算是门阀级别的家族,强大的底蕴支撑起来的是一流世家,只不过家族里面不像是东汉末年拥有那么多的能人。
刘彦已经决定将荀羡外放,这次南巡之后荀羡会前往江夏当一名县令,荀羡作为君王贴身秘书郎的历史进入到倒计时。
江夏之前有什么郡望的世家或是豪强不为人知,随着“改朝换代”进行时,又因为吕氏一族及早投资正确的对象,吕议所在的家族成为江夏当之无愧的第一家族,刘彦将荀羡安排去江夏,事实上也有让吕氏一族多多帮衬的意思在内。
说白了吧,贴身秘书郎其实就是干现代秘书的活,天朝很多领导将自己的秘书下放,不管是作为嫡系还是派系的原因,都会尽可能地照顾,是自身权力的触手,亦是“开枝散叶”的一种。
荀羡作为刘彦贴身秘书郎那么久的时间,算得上是天子近臣,南方杀戮那么严重,绝对有人会找荀羡的麻烦。而因为荀羡曾经履历的关系,丢脸丢的绝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脸。
东林园是在建康的宫城之内,东晋小朝廷灭亡之后,建康的宫城已经不叫宫城,规格是刘彦众多行宫之一。
刘彦的行宫并不多,临淄一处,邺城一处,襄国一处,反正现在就没有确定到底哪里才是都城,也就没有正规的宫城。他南巡之后去襄国,待在襄国的时间不会太长,秋季就会前往关中,需得看看都城的选址。
很多人以为先汉的都城只有两处,也就是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和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实际上还有一处是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前赵(既匈奴汉国)定都长安,是在原有的旧城,南北朝结束之后的杨坚代周,建立大兴都城并不是在先汉长安城旧址,大兴城的位置是要靠近秦岭一些,到了李唐实际上也有挪动。
现如今关中的长安城无比破败,刘彦没想在旧有城池进行修缮,想要的是从无到有建立一座新的都城,肯定是要亲自过去查看地理位置。
“下去罢。”
刘彦说着转身迈步。
石头城上的要塞内通道很是较窄,阴暗处的墙壁两边还有火把,空气里面有着很浓的油脂味道。
穿过狭窄的通道,会有一处室内的大厅。这里是要塞集结士兵的地方,原本四边是有许多可以摆放兵器的架子,现在却是堆积着众多的粮包。
大厅有着四通八达的通道,出要塞的那一个门显得最大。走出大门是一处露天的广场,不过广场也仅是现代篮球场的大小,穿过广场就是显得很陡的下坡阶梯。
在行走阶梯的时候,向前看去就能看到一条无边无际的篱笆墙,下方是一处叫作石头津的地方,看去到处都有形状各异的石头,穿过这个地方会抵达篱笆墙的西篱门。
西篱门离宫城有一段距离,中间却是一片旷野,走这一条有两个城门可以进入,刘彦选的是西明门。
建康外围城墙建立的时候并没有开挖护城河,椭圆形的篱笆墙也不存在护城河,倒是有四四方方城墙的宫城挖掘了护城河,河水是从淮水引,而淮水实际上是长江的支流。
刘彦靠近西明门听到了一阵阵喧哗声,一问才知道不远处的西州城区正在办什么水陆法事。
“主持水陆法事的僧人是释道安,此人原为精通儒学的士子,后面前往中原拜师佛图澄。”荀羡这个秘书郎要懂的事情非常多,至少是君王有问需要能答得出来,可见秘书郎也不是那么好干。他迟疑了一下,才继续说:“近些日建康聚集了相当多的沙门中人,水陆法师是沙门自己出资,说是超度建康之战的将士,却无有晋军。”
刘彦听懂了,沙门专门用水陆法事超度战死汉军将士,肯定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问题是,汉国官方有自己处理阵亡将士的方式,战死的将士会先运往长广郡的烈士园,那边的道士举行宗教仪式再进行入殓。
“谁同意他们举办水陆法事?”刘彦得到答案,皱着眉头说道:“桑虞是不是太闲了?”
事关当朝三公之一的御使大夫,荀羡只能是装作没有听到。
汉国并没有国教,但刘彦实际上是比较偏向本土的道教。而道教实际上现在并不是这个称呼,反正称呼有许多种,起源是东汉末年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办,当时是称呼五斗米教。
现在的道教没有总坛,亦是没有进行信仰传播,是以术士的面目传达于世,也就给世人一种道士其实就是炼丹师的印象。
从西明门进入,去宫城就是走太仓的路线。之所以叫太仓,正如其名就是一个屯粮的地方,随处可见的就是圆滚滚的粮仓,一些陈粮也会趁着阳光充足搬出来铺在地上晒一晒。
因为刘彦并不重视建康的宫城,还是过来之前才搞一下脸面工程,该打扫的地方当然是打扫,可却依然能够看出显示破败的痕迹,比如一些地方的破损处就是拿什么玩意先挡着。
江南的风格和北方不一样,其中之一就是林园的花草种类众多,再来就是因为不缺水也搞众多的湖泊。
东林园就是一处到处皆是珍奇异草的地方,可惜的是现在并不流行假山,顶多就是开挖池塘养一些色彩奇异的鱼。
刘彦不是在南方征召有名的人吗?那些先来的人就是三三两两待在东林园,尤其是以每处的亭榭人最多,不是在吟诗就是在挥洒笔墨,相对有特色的就莫过于吃上五石散然后做奇怪的行为散发药力。
“这就是所谓的晋魏风度?”徐正是站在一处阁楼的窗户边,用一脸恶心的表情说:“五石散不是什么好东西,吃了之后的行为很像是在发疯。”
吃五石散之后的散发药力的确很像是在发疯,脱衣果奔不是什么特色,骑跨在树干上耸动则就显得很丢人了。
蔡优好奇地走到窗户边一看,一阵“哈哈”大笑之后,说道:“那个家伙会不会把自己的‘鸡儿’给顶坏了?”
他们这群三公九卿级别的人老早就待在这处阁楼,为的是观察那些被邀请来的名人会有什么举动。至于现在为什么会有五石散,是桑虞以士子喜欢特地让人准备。众人大概清楚桑虞是怎么想的,无非就是要看嗑药的人出丑,乐得看一场热闹也就没有阻止。
刘彦是轻装简便来到阁楼,对着行礼的众人摆了摆手,站到徐正和蔡优让开的窗口,恰好就看见供树干的那一幕。
“已经顶了快一刻钟。”蔡优笑吟吟地说完,才问:“可要卫士驱除出城?”
刘彦知道五石散,理解的是一种能够使人产生幻觉的药物,不去问怎么会准备五石散,对蔡优的话也没有给予回应。
“王上,南方文风鼎盛不假,却是荒唐之辈众多。”桑虞抬手指着那个还在继续对树干进攻的士子:“如此辈者,不知凡几。”
好像、似乎、估计……东晋小朝廷的文人少有没嗑药的存在?但凡能够被称呼为名士的人,基本上都有嗑五石散的习惯。
刘彦依然不出声,是将目光转到另一处亭榭,那里聚拢着一大群人,一名中年人正在挥洒笔墨,旁边是孙绰正在帮忙拿住纸轴。
“那人便是王羲之。”吕议为刘彦详解:“听闻是以修禊,谱写山阴兰亭旧事。”
“兰亭?”刘彦其实不清楚修禊是什么,突然间瞪大眼睛:“你是说,王羲之是在写兰亭?”
修禊(xiū xì),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
至于王羲之写兰亭,除了《兰亭序》还能是什么?!
第627章 实用之学
《兰亭序》有许多的名字,如《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是王羲之为谢安、孙绰等等四十一名军政高官各自作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是在会稽的山阴,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背景并不简单,是王氏身为长江以南的第一门阀的风光,才会使在修禊的节日里有那么多人前去兰亭。
刘彦并不知道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时间,也不清楚是有什么背景故事,看到那么多人围着观看王羲之挥洒笔墨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著名的《兰亭序》,然而事实上王羲之并不是写《兰亭序》。
“是复写《逸民帖》。”吕议特地让人过去看情况,得到回复理解报告刘彦,后面说道:“王羲之被称作南方第一书法家并不为过,其人擅长草书、行书以及楷书,万金难求一帖。”
所谓的帖并不是请帖那种款式,其实还是一种传统的卷轴,有皮轴或是其它的可卷材料来作为底,再将写字的纸张裱黏起来,十分便于保存。
刘彦知道的是,王羲之不但是东晋时期的第一书法家,还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书法家,第一的称号没有任何争议。
历史上的书法家并不少,尤其是以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最多。在东晋时期稍微有些名气的人皆有一手好书法,世家子要是不会一手好字根本进不了名流圈,有一手好书法也容易获得上官的赏识,概因东晋就是这样的社会风气。
王羲之的《逸民帖》是《十七帖》其中的一部,他目前只书写了《郗司马帖》和《逸民帖》,其余并没有被创作出来,因此《十七帖》这个总汇名称其实是还不存在。
《十七帖》的创作时间是从公元三四七年到三六一年,总历时是十四年,全部都是以草书的形式来进行书写。
《逸民帖》的字并不多,通篇只有三十九个字,王羲之写完之后,《逸民帖》没有多久就被呈送到刘彦这边来。
“呵呵,这位大书法家只想要行乐于山水之间。”桑虞并不去评论书法,说的是《逸民帖》里面王羲之一些隐世的内容。他见刘彦脸上表露出明显的喜爱,不再给王羲之上眼药,是说:“此帖乃是王羲之致于周道和。”
道和是表字,其人叫周抚,是东晋小朝廷的一员将领,曾协助王敦叛乱。王敦败后逃亡,后来获赦免并再度入仕,出镇襄阳,中后赵郭敬循环浴马计退兵,被免官。
现在的“帖”就是信的一种,名人之间的互相往来不叫信,是递帖。后面这种习惯被保留下来并出现演变,比如某某谁要去谁的家,按照礼仪是应该先呈上拜帖。而拜帖的格式有自己的讲究,不是直接写某某谁求见哪个主人家,需要写上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官身又或是有过什么著名事迹,甚至需要创作诗词。
拜帖的存在还有一个意义,那就是让主人家看看拜访者写的字是怎么样,陌生的拜访者没有名声写的一手好字也能得到主人家的接见。
华夏历史到目前这一刻并没有“文字狱”产生,也就是根本不会有人去摘词别字来给谁定罪,文人写的文学作品哪怕是嘲讽当朝皇帝也不是犯罪,因此桑虞给王羲之上眼药的时候没人附和。
刘彦并不知道的是,现如今的王羲之虽然有南方第一书法家的称呼,可是作品并不算多。
历史上王羲之真正开始“发力”是从公元三四七年开始,当时的东晋小朝廷虽然还是窝囊地待在南方,可是整体国情还算安定,也就给了很多文人骚客游山玩水的时间,那些文学作品就是在那种稳定的环境下诞生。
在这个历史版本中,汉军是公元三四六年南下,进入到战争状态的东晋小朝廷社会稳定不起来,像是王氏这种顶级门阀想的是怎么抵御汉军的入侵,其余世家也没有那个闲工夫让家族子弟去游山玩水,文学作品出现的数量也就少得可怜。
亭榭那边,王羲之只写了一篇就停手,换上的是孙绰尽情挥洒笔墨。
孙绰是南方很出名的玄言诗人,还是一个被列入一流行列的书法家。他现在最出名的诗是《情人碧玉歌》,看不懂的人会觉得在讲郎情妾意,懂得典故的人却会认为通篇极其怀古和含有深意。
那个供树干脑袋一歪躺在地上,差不多是他出丑够了之后,总算是有卫士出现,他们的到来是将那些嗑了五石散的家伙全部驱除。
大动静引起了很多的人注意,他们也就是站在原地看着,少不得是会有人进行交谈。
“用意何其歹毒?”袁弘绝不是现代那个明星穿越过来,他是江南有名的诗人和书法家、玄学家。此刻他看着那些出丑的士子被卫士用各种方法驱除,忍不住就说:“此些人等亦是其蠢如猪!”
魏晋嗑五石散是一种很名士的行为,文人聚会的时候必定会准备上大量的五石散,很多文人在嗑五石散之后,再荒唐的行为也被认为是雅趣,就是现在不是曹魏,也不再是司马晋,是大汉。
刘彦治下没有多少名士,中原也早就很少有人会去嗑五石散。汉国没有禁止嗑五石散的行为,但是有过一个事件,那就是某个郡的郡守举办文会嗑了五石散被罢官。
不是在办公时期嗑五石散都被罢官,那么嗑五石散在汉国是件被排斥的事情尽显无疑。今天是刘彦亲自召见南方文人的时刻,在这种场合真的是要蠢到一定地步才会去嗑五石散,毕竟谁都知道嗑了五石散之后的一些行为并不好。
“将那些人的名字记下。”刘彦脸上的厌恶无比明显:“永不录用。”
丞相不在,三公之一的御使大夫在场,有资格站出来进行回应,桑虞一脸淡笑地应承下来。
“王上仁慈。”桑虞保持着淡笑:“若不然,定个君前失仪的罪名亦不为过。”
并不一定是刘彦在场的时候出丑才算是君前失仪,被他看到其实就算是君前失仪。而君前失仪这个罪名可大可小,永远不能做官绝不是最大的惩罚,以君前失仪的罪名诛三族也不是没有前例。
卫士驱除嗑了五石散的文人只是一个插曲,事后该干么的人依然是做自己的事情。
被召集来东林园的文人,他们无比清楚汉国的国情,刘彦是在青州崛起,毫无疑问青州的人会占着更多的便宜,再来就是长江以北的各色人等也绝对要比南方人更具有政治优势。他们这些南方人虽然没有被贴上标签,可是想要在汉国发展的难度并不低。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有所谓的龙兴之地,最高跟随君王的那一批人肯定会是国朝之初的勋贵群体,他们将占有绝大部分的政治资源,可能需要数代人才会得到改变,甚至是一国兴到一国灭都是这样的政治格局。
东林园要举行宴会,可是并没有被特意地装扮,张灯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