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柔然部落联盟来讲,没多少人听过汉这个国家,他们所知的就是周边的西高车、东高车、拓跋代国、慕容燕国、张氏凉国,中原什么的就是一个传说。而传说中的中原不是被一个原来是匈奴的奴隶族给占去了吗?
  突然有人来普及知识,跋提进行了良好的款待,在燕使阳裕有意的渲染下,跋提才算是逐渐了解柔然南边的局势。
  羯族的赵国快亡了对跋提的触动并不大,他的理解中羯族石氏就是走了狗屎运才能崛起,暴发户一样的羯族从奴隶种族变成霸主,再由霸主地位走向衰灭根本就不需要理由。
  对跋提触动最大的是,他眼中很强大的慕容燕国竟然视那个突然崛起的汉国为大敌,似乎慕容燕国还有些怕那个汉国,令他觉得意外的同时也是迷糊。
  慕容燕国给人的印象是挺强的,尤其是对鲜卑各部来说更是这样,跋提的全名是郁久闾·跋提,郁久闾是鲜卑的一个别部,等于是柔然可汗现在是郁久闾氏,可以不知道天下有几个强国,却必须承认慕容燕国的强大。
  事实上慕容燕国也真的是强大,那是建立在慕容鲜卑灭掉宇文鲜卑,彻底打残段氏鲜卑,像狗一样撵着拓跋鲜卑乱窜,等等一系列铁一般的事实之上。宇文鲜卑和段氏鲜卑曾经其实并不弱小,拓跋鲜卑也算得上强大,其中的任何一个在以前欺负郁久闾鲜卑别部绝对不会有什么难度,但他们现在灭的灭、残的残、躲的躲。
  一个能“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的慕容燕国,竟然会害怕另外一个建国也就是五年的国家,对于跋提来说真的无法理解得过来。
  当然了,汉国什么的离柔然部落联盟太远,中间还隔着一个拓跋代国,跋提才不管汉国是不是真的强,他答应参与攻汉同盟只有一个原因,是想要借这一次机会可以大摇大摆地南下,摸清楚南边是个什么山川地势,又看一看拓跋代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实力。
  诸国商定会盟地点定在狼居胥山旧址,跋提很是爽快地答应当这个东道主。在他的理解当中,各国应该是知道柔然的强大,才会选天山作为会盟地点,那么身为东道主的自己,算不算是被承认为这一次会盟的盟主?
  怎么来说柔然这个部落联盟呢?他们是一种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但是对于比匈奴、鲜卑等等草原胡人来说,应该是处于完全的未开化。
  历史上有那么一个事件,就是拓跋一族经过一连串的磨难之后发达了,拓跋氏建立了魏国(北魏),而北魏与柔然是长期处于军事摩擦的关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认为柔然智力低下,打仗只靠武力,不用计谋,败多胜少,所以嘲讽他们是不会思考的虫子,并下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蠕蠕”。
  有没有接受汉文明的知识,大概就是用来判断胡人有没有开化的依据,通常是有接受汉文明知识的胡人会看不起另外的胡人,不得不说歧视无处不在。
  跋提当然不知道自己……或者说柔然部落联盟在其余同样是胡人的势力眼里是怎么样,他是带着很大的热情先迎来了拓跋代国的国王拓跋什翼健,第二个到的国王是张氏凉国的张重华,慕容皝则因为病重的关系让太子慕容俊代替而来。
  诸王来柔然部落联盟境内,张重华连带步兵、骑兵、随从、侍女有两万出头,苻洪也是带了两万人过来,最夸张的是拓跋什翼健带的是五万骑兵,倒是慕容俊仅是带了五千骑兵。不过,慕容俊带来的骑兵当中有两千貂豹骑兵。
  换做脑子稍微正常一些……或者说不是愚昧的王者,面对他国势力带着部队入境,肯定不会允许超过多少数量,可跋提就是完全没意见。
  也不能说是跋提愚昧,该是说他的认知才是游牧民族的“本性”,只要不是为了争夺草场而来,也没有攻击沿途的部落,他们不会有太明显的疆土所属思想。
  该来的都来了之后,跋提并没有第一时间举办会盟,他还有意地隔开三方势力,命麾下脑子聪明一些的头人多多去与三王接触,了解各国现在都是个什么情况,比较重视的是对拓跋代国的情报收集。
  会盟是慕容俊觉得不耐烦了,跋提才进行场地布置。
  慕容俊是慕容燕国的太子,在慕容皝病重的时刻,他是真心不想在外面待太久,想的是赶紧将事情给办了,用最快的速度回到龙城,可别人不在龙城的时候慕容皝死了,那燕王之位是不是由他来坐还是个未知数。
  很有意思的是,跋提让布置会盟场地,他让人费尽心思想要搞十二个金人立在会盟地点,但柔然部落联盟可没有冶炼技术,就是有也没有足够的铜料,最后是不伦不类地搞了十二个木头雕刻的巨人像摆着。
  柔然部落联盟的天山以前是匈奴的狼居胥山嘛,而匈奴人曾经是在这里祭祀自己的祖先,一直到霍去病千里奔袭弄走匈奴人祭祀用的十二金人之前,这里可是常年竖立着十二个用铜料制成的巨人像,算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象征。
  要说各胡人种族承认那个一个族群的话,他们哪怕嘴上不愿意也会在心里认可曾经的匈奴最有资格被崇拜,越是未开化的胡人种群对匈奴就越认可,以至于跋提在接待来客的时候想的就是模仿匈奴。
  张重华很不适应这边的气候和环境,说好的诸王会盟来了个慕容太子,觉得被小觑了的同时是后悔怎么要亲自过来。
  一望无垠的草,蓝到令人觉得纯粹的天,初来乍到会觉得很舒心,看久了则会一阵阵的晕。
  别说,张重华待得越久还真的感觉自己发晕的次数越多,甚至是偶尔还会感觉呼吸有些不顺畅。他不知道这个是一种高原反应,仅是下意识不想多待,都已经下决定要留下重臣代替会盟,却是得到通知说会盟举行。
  跋提除了搞十二个木雕巨人像之外,是弄了一个轱辘台,还搞来了五颜六色的布料,围着轱辘台弄起了彩带。他这个还是问了萨满,从萨满嘴里得知曾经的匈奴人就是这么搞,才依样画葫芦弄的。
  “花花绿绿,杂杂碎碎……”张重华离得远远的就看到那么一副光景,扶了一下额头:“寡人感觉更晕了。”
  轱辘台的范围并不小,周边更是挤得人山人海,靠近轱辘台的周边有一些姑娘正围着篝火堆在载歌载舞,篝火则是架着牛或羊在烤,那喧哗声光是听起来就让耳朵觉得异常不舒服。
  “王上,再忍忍。”张悛其实也觉得到了这里之后满满地格格不入:“第一天出席,之后可由大臣替代。”
  张悛是张重华喜爱的臣子,东面最重要的重镇金城就是指派张悛为太守。这一次张重华参与会盟,指定张悛率军护持。
  张氏凉国是汉家苗裔,从思想到文化,再讲生活习俗,可以说就是真的与胡人不相同。他们这么一群人在狼居胥山这个旧址是真显得很特别,那是别人都穿皮毛,他们却是一身布料,他们束发而冠,别人披头散发,只要不是瞎子就能看出绝对的不同。
  而似乎,张氏凉国到来之后享受到了比慕容燕国、拓跋代国、苻洪氐族更多的“优待”,不是别的,是柔然姑娘发现与张氏凉国的人睡觉可以得到一些稀奇物,导致柔然的姑娘对张氏凉国那边的人有超乎想象的热情,偏偏其余的柔然男人也没觉得什么不对,甚至是有柔然男人鼓励自己的媳妇或女儿多多去钻张氏凉国那边的帐篷。
  那不是柔然人奔放什么的,草原上本来就有一种习俗,那就是来了客人之后会有女人陪睡,为的是种族拥有更多的新鲜血脉,也是为了增加非近亲的人口,简单点的说就是对贞洁什么的不在乎,甚至是对子孙是否流自家血脉也不在意。
  “寡人几乎是忍无可忍了。”张重华在苦笑:“这一趟出远门,几乎是要了寡人的小命啊!”
  张悛直接无语,他也很难受好吧,其余从凉州过来的人差不多也是这样,再有柔然的女人热情到没边,已经有随行的人一命呜呼死在女人肚皮上了,着实是令人哭笑不得。
  这一趟张重华也不是全然没有收获,比如与跋提的交流中确定了联姻,双方又敲定了战马的贸易。对张氏凉国来讲联姻什么的后面是异常纠结,原因是柔然女人没贞洁观念,真不晓得会不会娶了个人尽可夫的货色。战马贸易方面,张氏凉国是会用布匹来交换,第一次的交易量就是两万战马,对于目前的张氏凉国来说无比重要。
  “亲家却是来得比较慢。”跋提不会汉语,张重华不会阿尔泰语,双方的交流需要翻译。跋提很是热情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迎张重华,下一句就说:“亲家的身体却是差了一些,太虚了啊!”,停了一小会嘀咕:“可不要无法满足我妹妹……”
  听了翻译的张重华先是愕然,随后都不知道该发怒还是苦笑。
  张重华过来之后才发现除了自己之外的人都已经在场,忍着连身带心的不适,比较有气度地一一打招呼,坐下之后环视了一下,还没有反应过来是个什么情况,那边跋提就击掌,掌声刚落奔出一大群只在腰间围着兽皮裙的柔然少女。
  柔然少女出来之后,是直接就在场上的空地跳了起来,肢体动作有着很明显的魅惑,时不时还会两人一组做一些交合的姿势,简直是令张重华有些想要掩面,他要是知道自己要娶的女人也露出胸部在跳,绝对是要退婚。
  然而,对于柔然部落联盟来讲,做这样的事情根本就没什么不对……


第567章 加快进程
  “进入那个山坡后面的盆地,休整半日再行军。”
  “诺!”
  谢艾目前的位置是在拓跋代国与柔然部落联盟的边界,他受命率领一万两千骑兵北上,随行的还有上千系统的农民,他们一路上是尽力走着荒无人烟的区域。
  拓跋代国目前正被冉闵亲率的汉军入侵南部,由拓跋孤统率拓跋代军应对冉闵,大半的拓跋代军是被拖在南部区域的草原。
  谢艾是先进入河套,从九原方向走阴山山脉,再穿插向北去峻稷山,期间经过夫羊句山狭,峻稷山的北侧就是柔然山脉,随后才拐路向东。
  今一次谢艾孤军深入也没想干点别的,就是学习曾经的冠军侯,差别是霍去病的千里奔袭是对着匈奴的空虚而去,谢艾则是奔着诸王会盟。
  诸王在狼居胥山旧址会盟,柔然可汗必定是会在那里集结重兵用以炫耀武力,各个去会盟的诸王必然也是带着精锐的护随部队,可以想象狼居胥山那边该是多么难啃。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有足够的底气,谢艾的底气是冉闵的配合,还有刘彦承诺中的援军。
  拿主意要进行这一次千里奔袭的人是冉闵,按照他的说法,事情干成了就是俘获或杀死多个王者的伟业,要是搞砸了无法也就是略略损失一些部队,收益太大的前提下风险可以无视。
  当然了,冉闵可不会将那些话对谁都说,谢艾率军出发时的誓师上,冉闵亲自赶到河套很是鼓舞了一番士气,讲古说今地提起了那些将事情干成了的人,更直接说参与千里奔袭的每一人都将名留青史,除了名声之外出发前还将优渥的实惠拿到了手。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何况乎现在正是汉人在经过一连串悲惨之后的重新崛起阶段,不会缺少胆肥敢于冒险之人,他们被告知要是能够完成任务就将奠定大汉的帝国基业,历史将由他们亲手来造成既定史实。
  谢艾驻马于边,目光烁烁地看着骑兵不断从身侧走过。
  每一名骑兵都是三马,两匹战马一匹驮马,除开必备的军事器械外,携带可用于七天的口粮。
  那些口粮仅是防止有人走散重新寻找部队的需要,每五天部队还会重新再分发七天的口粮,士卒感叹军方准备充足,能够了解内情的将校则是对自己那位王上越加敬畏。
  部队进入盆地,先前放出去的游骑兵则是回来换班,他们周围不管昼夜都有游骑兵和斥候游弋。
  脱离大部队执行军务前,骑兵会从袍泽那里交接一种碎绿色的斗篷(类迷彩),这种斗篷能够有效增强隐蔽性。
  没有伪装成为胡人是因为伪装不了,这么大规模的部队,里面没有老弱妇孺,怎么都不能伪装成为迁徙中的部落,能够躲避的前提下不会去找事,实在没办法只能来个不留口活。
  草原非常广阔,胡人的逐水草而居注定不会像农耕民族那种扎堆,每一个部落都是相距很远生活,互通消息最快也要花个两三天,平时没什么事也不会互相窜门,那个就是为什么曾经的霍去病能够千里奔袭而没有被发现,是除了侦查做得好之外,灭掉沿途部落还没被及时发现,等被发现早就溜远了。
  谢艾率军北上期间,进入到柔然山脉之前并没有发生交战,按照匈奴向导的说法,过了柔然山脉则是有些说不定了,毕竟匈奴早就不是西汉时期的匈奴,匈奴人已经有数百年没有到过柔然山脉以北的区域。
  没有错了,汉军之中是有匈奴向导,有早就投靠汉国进行规划的,也有刘氏帮助寻来的向导,止于汉军突进到柔然山脉之前,事实证明向导还是非常可靠的。
  拓跋代军从雁门撤军,冉闵率军杀入拓跋代国南部,但是拓跋代国南部的战事只是一种袭扰战,真正在爆发大战的区域是朔州。
  朔州战事是由李坛主持,而定襄那边还是处于围困状态,这个被围了两个月的城池是一片恶臭,二十余万人不是突围时被杀就是在城内挣扎,该是还有个六七万的活人,其中宫城那边就占了两三万。
  石虎具体是恢复得怎么样没人清楚,龙腾卫士一直坚守宫城是事实,汉国这边对定襄宫城是个什么模样不是很感兴趣,汉军只要牢牢地将定襄围死,就是围个十年也愿意干。
  负责主持围困定襄的主将换成了张温,他曾经是石虎的臣子,后面当过冉氏秦国的左将军,现在是汉国的一员郎将。他指挥两个常备军和十七万郡县兵围困定襄,还真的就只是围困,为了保险起见是在城外挖壕沟和修土墙,摆出的就是“老子就是不进去,你们也别想出来”。
  李坛率军杀入朔州,汉军还没有到之前,匈奴七部中的三部宣布骑兵响应,另外有三部选择继续站在石羯那一边,剩下的一部远窜西北进入张氏凉国的国境。
  挺进朔州的汉军是两个禁卫军、三个常备军和接近八万的郡县兵,李坛的攻势非常迅猛,一开始就是按照刘彦的直接指示投入禁卫军,不计损失和代价就是进攻。
  禁卫军发起狠来谁也挡不住,他们就是一直不畏惧死亡的军队,情势再恶劣也会战至最后一人,绝无可能出现逃兵。
  李坛其实挺讶异为什么要让这么精锐的部队不计损失去征战,要是好好计划一番分明能够减少损失,可刘彦那边要的就是横扫,不计代价地横扫,像极打慢点会发生什么不可测的风险。
  事实上刘彦要不计代价横扫朔州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部队需要消耗掉才能重新征召。他之前比较少投入禁卫军,是要让那些非系统的汉军在血与火中成长起来,要真的屡次作战就拿禁卫军作为主力,缺少拼杀的非系统汉军永远成长不起来。
  国家要强大,绝不能只靠系统军队,这个刘彦心里明白。
  而在李坛接替进攻朔州之前,石宣是已经逃到云中与石羯残余会合。
  另外一个石羯皇子石斌没能成功逃走,是玩了接近一个月的躲迷藏,后面被羌族和氐族将领捆绑着送到李匡面前。
  石斌被俘之前,拓跋什翼健退兵,麾下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身边的人不超过两百,半数以上还是羌人和氐人。他是要坚持到底,但手底下的人可不愿意,也没见李匡有什么承诺,羌人和氐人为了求活自己办了。
  慕容燕国方面,刘彦亲自抵达幽州前线,作为交战主力也是投入禁卫军,其余部队成了打下手。
  还是那句话,只要刘彦肯投入禁卫军没人挡得住,禁卫军不存在感情也没有畏惧之心,只知道接受刘彦的指令办事,要是有足够的时间让刘彦来反复征召,刘彦想要攻克哪个地方最终还是能够攻下。
  刘彦一发狠,只花了三天就攻下常备军打了半个月没攻破的涿县,随后又挥军广阳、良乡、长乡、安次等城,花了七天的时间扫平了范阳郡。
  幽州这边,刘彦亲自指挥禁卫军扫平范阳郡,常备兵和部分郡县兵是突入代郡。
  慕容燕国事先根本就没有什么心理准备,他们自己的认为是,集结重兵的范阳郡怎么也该能够固守小半年,真就没有想过七天之内能够被横扫。
  范阳郡是幽州与汉军摩擦的前沿,之前慕容燕国很是用心的经营,十四万驻军七天之内没了,消息都还没有传回龙城,代郡又被入侵。
  亲征嘛,总该是要能够拿得出一些成绩,刘彦用七天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的强大,问题是手里的禁卫军也近乎消耗见底,攻下范阳郡之后仅是让常备军继续向北推进,趁慕容燕国没有反应过来之际平推到蓟城的城下,随后就该是稳住战线。
  幽州在大战的时候,吕泰也是带着多国联军攻击慕容燕国的东侧。
  多国联军兵力合计八万,会这么少是上一次的马皆水之战损失太多,高句丽实在是没青壮补充兵源,百济和新罗则是心里踹踹要留余地,仅有倭列岛的那些藩属国尽心尽力在补充兵源。
  说起来挺奇怪,不管是高句丽、百济还是新罗,他们受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臣服了汉国,可是绝无可能言听计从和事事配合,倒是倭列岛上面的那些国家很有意思。
  倭列岛上的国家,他们臣服汉国之后就一直在进行竞赛,发了狂地汲取汉国的文化就不说了,对待汉国这个宗主心里怎么样无所谓,表现出来的就是完完全全的跪舔,还是那种汉国爱理不理,倭列岛诸国死都要贴上去的跪舔,搞得很多汉国官员都不好意思去欺负。
  因为刘彦的“不再藏拙”,也是出于真正的需要,汉国对外的国战非但没有因为各国想要联合而陷入颓势,相反是因为连续向外推进使军队和百姓皆是陷入激昂状态。
  汉军杀入朔州,像是很快就要将石羯赵国抹去。
  刘彦亲征幽州拿下一个郡,很快代郡也要攻下,耗费的时间之短令人震惊和不相信。
  慕容燕国不止是南部崩盘,东部也在与多国联军大战,双方依然是在马皆水附近拼杀,只不过这一次吕泰还带来了庞大的舰队,陆地兵种与舰队互相配合之下,有战神之名的慕容格一时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战事从一开始就是陷入僵持与消耗。
  在这种局势之下,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开始犹豫,另外一些已经施行实际暴动的人则是心里发苦。他们怎么都搞不懂啊,不该是汉国陷入困境,到了他们能蹦跶得欢快的时间吗?怎么现实与想象的差距那么大!
  已经深入草原的谢艾所部并不知道太多的消息,他们出了柔然山脉继续向东进发,部队刚刚准备好出发,外出斥候汇报说前方出现了一个正在向山脉接近的柔然部落。
  柔然山脉往东是一片平原,谢艾要是选择绕路,怎么都该绕个百里以上,一切只因为平原没有视线遮挡,肉眼可以观察到数十里。
  那个部落该是有个近千人,从模样看去是在迁徙途中,驱赶着大批的马、牛、羊,车驾排成了长龙。
  绕,那是没地方可以绕,待在原地也是等着被发现,谢艾最后的指令是全军尽出,将那个柔然部落歼灭在此地。
  此时此刻,谢艾是骑马游逛在交战之后的战场,入眼之地处处尸体。
  根据俘获的俘虏交代,这还真的就是一支正在迁徙的柔然部落,他们是从安侯河(鄂尔浑河)那边向南迁徙,后面还有多个也是在迁徙的部落。
  千里奔袭当然不可能带什么俘虏,谢艾下令杀死所有柔然人,也没有太耗费时间收拾战场,仅仅是宰杀一些牛羊携肉而走,马匹倒是全数接收。
  “再往东就是龙城旧址,龙城以东是安侯河的一条支流(土拉河)。以目前的季节,河流的水位并不会太高。”
  龙城是鲜卑人在匈奴人的一座旧城遗址上修建,后面鲜卑人南下被柔然人接收,目前是个什么情况谁也说不上来。
  到了目前这个地步,谢艾很清楚别说是会碰上迁徙途中的柔然部落,自己等人就是前面有刀山火海也该继续前行,能够隐蔽地来到接近狼居胥山旧址的千里之外而没有被发现,事实上已经是运气逆天。
  【再往前,该是隔三岔五就会打上一场……】谢艾内心里其实很紧张和犯虚:【还是应该尽力规避?王上所说的援军,究竟是在哪?】
  深入敌境嘛,心里不虚绝对是假的,就是会不会被害怕所侵蚀得失去方寸,还是意志坚韧地执行军务。
  谢艾这支部队继续向东,没接近狼居胥山旧址之前,遭遇了七个大大小小的部落,他们不清楚自己的行踪有没有被柔然的王庭知晓,唯一清楚的是并没有柔然部落在前方有组织地堵截。
  【是故意让前行,设置陷阱在等待?】谢艾快速驰骋之下能够感觉到强风,心思也开始飘忽:【到了如今这个地步,怎么都回不了头了啊!】
  他们……已经接近到狼居胥山三百里之内!


第568章 刘彦最大的秘密
  谢艾的出生地点是敦煌,是地地道道的凉州人。他的家族在敦煌是望族,自小并没有受到战乱太大的影响,一直是到行冠礼之前是待在家族读书。
  作为一名家族子弟,启蒙是用《千字文》,认识的字足够多了就开始学习《论语》,等待《论语》掌握了就开始学《诗经》、《尚书》、《易经》,很不幸运的是谢氏虽然作为敦煌望族,但中原除非是千年世家……哪怕是千年世家都没有一整套书籍。
  毕竟,这就是一个知识被垄断的年代,每个家族哪怕是尽可能地收集书籍,也绝对没有可能想收集什么都能到手。
  对于谢艾来说足够幸运的是,家族的那本《论语》有着几代人的注释,再来是家中竟然有《六韬》和《三略》的残篇,甚至还有两个章的《尉缭子》,他当然是自认为儒生,可实际上认真来讲反而是军略上的见解要比较多。
  一个在某些领域可以取得惊人成就的人,他肯定是学习过才会有足够的知识,要不然就该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累积经验。谢艾有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家族在凉州也不算弱小,到了年纪自然而然是被举了孝廉,成了张氏凉国体系下的一名官员。
  很多人会有什么起步在很多时候是取决于自己有没有投个好胎,谢艾当然是投了个好胎,自身也算是足够争气,仅是用八年不到的时间就爬到张氏凉国中级官员的阶层,后面更是得到机会肩负重任。
  按照谢艾本来的理解,他就该是在张氏政权下面过日子,哪怕是混怎么也能混到能够影响国家未来的那批人当中,然而人生轨迹到出使汉国之后发生了改变。
  谢艾去汉国本身并没有带着什么好感,到了胡人祸乱天下的阶段,因为刘渊建立过一个匈奴的“皇汉”,实际上“汉”单独在这个字的意思上是已经被玷污。
  真的就是那样,刘渊以先汉后裔的名义建立“皇汉”,干的一些事情却是不怎么“汉”,再则是东汉末年先经过诸侯混战,又是一个什么三国并立,随后三国归晋,百多年的战乱让人对“汉”这个字其实并不会有什么好感。
  改朝换代,到了什么朝代就是当什么人,视哪个为正朔就会自称是什么人,比如当时的东晋小朝廷还被承认为正朔,那对异族自称就是晋人。
  刘彦先以汉部自称,当时的的确确是被所有势力视为又一个要为先汉招魂的匈奴人,奋斗之初也才被最大程度的忽视,而谢艾可是在张氏凉国为官,张氏凉国是视东晋小朝廷为正朔,然后东晋小朝廷的前身西晋就是被匈奴人搞得衣冠南渡。
  谢艾出使的时候,刘彦已经正式建国,取国号为“汉”,不过在那个时候已经有消息称刘彦不是匈奴人,是先汉的后裔。
  先汉指的就是西汉和东汉,主要是用以区分刘渊建立的匈奴汉国和李雄建立的氐人汉国,但是在很多精英分子内心里先汉也绝不是什么好货色就对了。
  没人能够理解刘彦对“汉”为什么会那么执着,这个与时代接受的教育有绝对的关系。在当时只有炎黄苗裔和异族这两种区别,但炎黄苗裔却不是一个民族,只是一个泛称。
  能够被视为炎黄苗裔的太多了,首先当然是生活在中原的那一批人,西汉的时候皇家还搞出一个匈奴其实也是炎黄苗裔的例子,随后羌族也被视为是炎黄苗裔的支脉,后面还加上蜀汉为了吞并南蛮也搞了一出“认祖宗”的大戏,搞得中原皇朝与各族的战争更像是一场种族内战。
  对于任何人来讲,民族观念其实都是模模糊糊,他们无法确认当然是与很多事情有关,除了一些中原皇朝在特殊时期的政治宣传的需要,儒教兴盛之后先贤的一些话也有大影响。《论语·八倄》中有“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然后还有《春秋左传·正义》“有华章之美谓为华,有礼仪之大故为夏”,等等很多的教导都令人觉得迷糊,使人不懂区分是否同族同胞是看血脉,还是礼节,又或是穿着。
  其实归纳一下就大概能明白了,是不是华夏一族总的来说是看思想和归属感,屁股坐得正,有归属感,那就是了。但有一个问题非常严重,就是没人将先贤讲过的那些话总结一下,结果这种迷迷糊糊还是到西方列强入侵,等待国家观念传到东方这个老大帝国,才让多数人明白就是这么回事。
  刘彦与所有人的不同只有一点,他知道自己的根是什么,汉族又是有什么样的存在意义。
  说句很是直白的大实话,刘彦能够接受国家没了,但是汉人作为一个民族就该从始至终地强大并永久延续下去。
  刘彦会有这样的认知还是看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史得来的,看看大航海时代后的地球人口分布就知道了,白人甭管是分成了多少个国家,可白人作为一个人种就实实在在地占据着地球绝大多数的生存空间,人可以区分国家乃至于是名字不一样的民族,可肤色就是摆在那里,意识形态和思想也就在那里。
  弱小了会挨打和欺压,地球上不止是有一个肤色的人种,看看后世天朝的处境就知道了。那些白人国家斗归斗,一旦牵扯到天朝就该合起来压制,发生争端的时候白人就是站在同一个阵营,要真的发生战争什么的,天朝满世界都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盟友。
  天朝建立可不止是宣布“不能渡劫飞升”,中间还发生了很多不可说之事,例如某个阶段因为登记户口的民族搞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比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