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席卷天下-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有胡人继续肆虐了。”
刘彦还没有称帝,算不上是什么天子,不过看老人的称呼可以理解为一种期盼。
会不会发生自己人欺负自己人的事情先撇开,站立于近处的各个官员听到“天子”两字基本两眼放光。
汉国现在已经光复完整的青州、冀州、兖州、徐州,豫州、司州、关中也光复了绝大地区,并州和幽州甚至也打下了一些郡县。汉军四处出击没有显示出虚弱迹象,南北两支汉军面对胡人一点不怵,光复汉家全部的旧土谁都觉得只是时间问题。
“是该考虑称帝的事情了。”纪昌的声音压得很低,眼睛也没有看身侧的桑虞,继续说:“名正才能言顺,南侵之前称帝,正朔之争才能算是真正的名正言顺。”
目前称帝的其实不止东晋小朝廷一家,石虎是在元朔三年也重新称帝,不过要与东晋小朝廷展开完完全全的决战,先称帝再打看起来也是有些道理……
第470章 铁血真汉子
纪昌的话引起了周边所有人的注意力。
汉国内部关于刘彦应该称帝的声音早就出现,那个时候青州刚刚得到全面光复,与石碣的战争进行得并不明朗。再一次出现称帝声音最为热烈的是,刘彦下令在泰山那边修建炎黄庙,毕竟炎黄庙一旦修建起来就是对正朔之名发起竞争。
元朔二年祭拜炎黄庙列位先辈时期,纪昌本来是要带头鼓动刘彦进行称帝,事情还没有进行就已经结束,那是当时姚弋仲率领数十万大军进逼青州,面对强有力的入侵提称帝的事情并不怎么合适。
称帝的事因为各种原因被迟缓下来,一直以来汉国都是处于战争状态,元朔二年时期刘彦基本是出巡在外的状态。元朔三年倒是安稳了几个月,可是期间各处战事一再出现变化,着实是不好再提称帝。
“称帝?”刘彦是在前往军营途中听到纪昌的试探,苦笑着说:“旧土只是光复十之二三,谈什么称帝。”
尽管汉国的军队一再开疆扩土,可是幽州、凉州、荆州、扬州、梁州、广州、交州、并州、宁州、西域都还没有光复。
认真算起来,按照东汉十二州的规模,汉国目前也就是得了四个州,并州和河朔还在石碣赵国手里,幽州有慕容燕国,益州西部和北部有个李氏成汉,荆州、扬州、交州和益州南部是东晋小朝廷,凉州和半个西域有张氏凉国。
目前状态下的疆域使刘彦真心没有半点称帝的念头,他觉得这种规模之下称帝会显得心志太小,使人小觑是一方面,恐怕更麻烦的是随着称帝内部的述求将会变得更复杂和麻烦。
纪昌是时隔很久之后将内心里的期盼说出来,听到刘彦那样一说也就闭嘴不言。不是他放弃了,是在思索更有说服力的语言。
按照刘彦的真实想法,称帝怎么都该到了灭掉石碣赵国和东晋小朝廷之后,那个时候才算是将汉家旧土光复得七七八八,称帝起来也不算太丢人。石碣赵国和东晋小朝廷一灭,顺带还收拾了李氏成汉,剩下的张氏凉国和慕容燕国再来分步吞并和消灭。
回到军营,刘彦刚想要小憩一下,人刚躺下却是荀羡来报,说冉闵请求谒见。
冉闵来见不为其它,是他必需要从刘彦这里知道关于石碣赵国求和的答案。
石虎是在元朔四年一月份派出人手,经由战区前往临淄,提出两国休战,双方以各自的控制区作为边境线。
汉国在接待石虎使节团时依然没有停止军事行动,可是没有给出明确的拒绝,石虎将刘彦的这一行为当做还能商量,后面又派出几个新的使节团,最新的一个使节团就在襄国那边。
最后的这一波石碣使节团呈上新的国书,接受战败事实的同时,法理之上确定汉国现有疆域交割,承诺双方休战之后不会再起兵戈,可以效仿曾经的匈奴与汉帝国那样进行联姻,进入到互不侵犯之友好。
汉帝国和匈奴有什么友好过往吗?还真的是有,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真的进入过蜜月期,西汉文帝时期匈奴数年没有南下,不过是汉帝国这边嫁出公主携带庞大嫁妆给匈奴当阏氏,双方也在边境设立催场互通有无。
石虎是出于什么心理汉国这边根本没有进行揣摩,似乎也没有去揣摩的必要。刘彦并不知道石碣最后的使节团有携带什么国书,他一直没有回复石虎的理由非常简单,那是双方根本就没有谈的必要。
“永曾。”刘彦看着身穿常服的冉闵,直言不讳地说:“汉碣不两立,我们要做的就是消灭,进行完全的消灭,不留一个羯人。”
冉闵立刻露出了像是孩子一般纯真的笑容,他喜欢刘彦那些话,不止是因为自己曾经的屈辱,作为当代多少有些汉民族至上主义者心态的人,能消灭更多的胡人是非常乐意做的。
“任何对大汉有敌意的人,作为武人就是用手里的刀枪进行逐一的消灭。”刘彦与冉闵说话从不拐弯抹角,主要是他怕冉闵听不懂或误解:“北伐兵团的使命就是一直向北,直至寡人命令停止脚步。”
“臣,明白了。”冉闵显得极其振奋,手握兵权再加上物资不缺,作为一个战争狂是应该感到兴奋和激动。他突然间收敛了兴奋劲,少有地迟疑说:“臣听到一些言论,是关于扩军的事情。”
北伐兵团编制下的人员膨胀到接近四十万,十万左右是原有编制,其余是收编和征募于光复区。被容纳进入北伐兵团的光复区兵源,十分之三四是不成组织的百姓,剩下的那些其实是一些家族、豪强之类。
将冉闵麾下的北伐兵团看作另外一支乞活军绝对没有什么误解的地方,说的就是军队大多数兵源的构造,也包括制服、兵器等等。
对于北伐兵团变得复杂,刘彦内心里不是没有看法,操作不当就是一个军事集团的崛起,他自然是不怕发生意外之后进行剿灭,可国家必然会有大动荡。
北伐兵团的军队除开十来万兵甲器械足够外,新收编的那些也仅是名义上属于北伐兵团编制之下,中枢除了军粮供应之外并没有提供战袍和兵器,冉闵有向中枢进行过讨要,中枢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
“寡人是给了你扩军的权力。”刘彦收起了脸上的笑容,面无表情地说:“扩军之快却是远超寡人预料。”
“话不能这么说啊,王上。”冉闵摆出讲道理的神态,说道:“万众击胡,人人皆兵,臣顺势收为控制对国家有利,好过无组织无纪律,是吧?”
话是有道理,问题是刘彦绝对不能承认,他静静地看着冉闵,做出等待解释的姿态。
冉闵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他被看得有些尴尬,沉默了一小会才说:“是,臣是扩编太快了,臣曾经称过王,多少是会让王上产生疑虑,可臣并无二心啊。”
刘彦眉头皱了一下,不得不承认冉闵就是冉闵,什么话都能说得出来,换做其他人绝不会说这样的话。
“对,臣不止是收纳汉人……”冉闵有些涨红脸,大大呼吸了几口气,才难堪地继续说:“亦是收纳了不少异族。”
这个就是值得研究的地方,冉闵一方面痛恨胡人,另一方面却愿意接纳胡人为己用,非要说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就是凡是能让他利用的人根本不管出身。
关于冉闵收纳胡人的事并不是什么秘密,他的方法是让胡人改汉姓,入了军队当奴隶兵使用,哪里最容易死人就派往哪里,活下来可以进行转职,直至成为一名真正的汉兵,算起来没毛病。
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去融合胡人是刘彦乐意看到的事情,汉人虽然讲血统,可是也讲文化认同度,要清楚什么都依靠人力的年代,能使认可自己是名汉人的人口更多,相信没有一个统治者会拒绝。
“臣收编胡种,是要驱使他们去卖命,绝没有其它意思。”冉闵又开始显得理直气壮:“能少死一名汉家儿郎,就少死一个,让异族自己拼命是件很划算的事情。”
冉闵的出发点依然没有毛病,错误的地方就是没有向中枢特别阐明,也怪不得刘彦不放心,连带中枢官员亦是对冉闵无比提防。
“永曾啊……”刘彦很是惆怅,止于目前为止冉闵还没有搞清楚事实,他提醒道:“是不是忘记了什么?”
冉闵直接愣住,呢喃:“忘记什么?”
北伐兵团后面收编的兵源,不知道是没办法或是根本没在意,收编时登记造册的极少,编制上更是乱到不像一支军队,要不怎么会用“另一支乞活军”来形容?
乞活军就是为了活命凑到一块的凶悍之徒,极少数的核心精锐会有明确建制,更多是有头目而无军官,导致的谁也不清楚乞活军的具体数目,作战全靠一股悍勇之气一拥而上。
讲道理,按照冉闵的军事素养不该忽略军队编制的事情,可事情就真的发生了,不给出一个解释,就容不得刘彦会多想,中枢会产生不好想法。
是刘彦一再提示,冉闵总算醒悟过来。
“那个叫乱。”冉闵又开始讲道理:“北上之后无一日不战,时时刻刻有百姓闻声而来,军中极度缺乏识字的人,不是不干,是着实干不过来啊。”
刘彦将头扭到一边,脸颊控制不住地抽搐了几下。
说句非常难听的话,以目前的识字率来讲,一千个人里面不一定有一个识字的。光识字也不够,军队等级造册有自己的流程,关乎到组织度和控制力,简单点就是次序,而次序在新光复区是奢侈品。
“除了原有的编制……”刘彦重新转头看着冉闵,目光炯炯地问:“其余调动向后进行登记造册,有问题吗?”
北伐兵团现在铺得比较开,壶关和壶口关需要直接对石碣赵军产生压力,冀州方向随着吕泰兵团回调也是进行布防,想要调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您是王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呗。”冉闵没有掩饰自己的排斥,或许觉得这样说话不好,后面很难得地进行解释:“调动完全没有问题,就是怕发生什么意外。”
刘彦很努力才控制自己的脸颊不发生抽搐,他算是懂冉闵的人,那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铁血真汉子,可能说什么话自己都没有多想,就是出于自己最为真实的真正需要。
“南调,怎么调……”刘彦拉了一个尾音,很努力地掩饰嫌弃,继续说:“那是你的事情。”
“哦,不是一次性全部南调。”冉闵立刻露出开心的笑容,说:“王上这样说,臣心里就有谱了。”
刘彦和中枢官员重视的是冉闵愿不愿意下令新收编的那些人南调,那是态度和心态问题,冉闵接受命令比任何事情都要显得重要。
一直站在一侧进行记录的荀羡,他听着无法控制地羡慕冉闵。不是什么,他是羡慕刘彦对冉闵的态度,君王乐意和臣工……尤其是统率大军的将领说话随意,除了喜爱之外只能用维护来解释。
长江以南的人对冉闵从来没有什么好印象,中原的人对冉闵态度比较两极化。所谓的两极化就是崇拜到极致和厌恶到极限,区分是有没有被冉闵照顾和是否被镇压过。
刘彦与冉闵的谈话只是定下一个基调,后面会有左丞相纪昌专门与冉闵进行细节上的制定。
冉闵从王帐离开径直来到属于纪昌的帐篷。他在帐外看到的是人来人往,入内之后是看到处摆满了的文牍。
君王出巡,连带治理国家的班子也是外出,地方上的奏报当然是送抵行辕处。
目前纸张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大多用的是木犊牌子和竹简,少量使用绢布,导致的是纪昌帐内真是堆满东西。
纪昌见到冉闵停下工作站了起来,互相行礼之后各自坐下。
左丞相有被分管军事,纪昌并没有第一时间切入正题,是亲自从冉闵这里听取对石碣赵国的战争进程。
涉及到军事的时候,冉闵头脑清晰和语言简练,没有多久就将该说的情况道清楚,最后自己提起了正事:“王上要新编的部队南调整编,闵的意思是根据实际需要,先将用不到的部队南调,来个分批调遣。”
纪昌十分公式化地颔首认可。
北伐兵团目前应付的战区十分庞大,由西至东纵横九百余里,从最东面的幽州到西面的并州,主要战线是并州之内的上党郡和幽州境内的范阳郡,又以上党郡这边屯兵最多,范阳郡那边只是做出布防。
“慕容鲜卑从石碣那里交割到了幽州,暂时的动作并不大。”纪昌说了一些关于国家层面的动静,讲述并不详细,主要是提一下慕容燕国也有休战的意图,后面话题一转,很突然地问:“征北将军收编的兵源,那些豪强与家族还保持对武装的控制?”
冉闵十分敏感,眼神锐利,脸色也比较僵硬,沉闷应了一声:“嗯!”
第471章 开始南侵吧
刚刚从石碣赵国那里光复大片疆域,种族仇杀迫使所有人都要选择自己的阵营,胡人毫无例外是一个阵营,汉家苗裔再不愿意也该与北上的汉军同为一个阵营。
普通百姓站到汉军这一阵营,他们是没有自己体系地被融合进入到北伐兵团,接受汉军派遣军官过来进行管束。
豪强和家族不得不选择与汉军同一立场,他们向北伐兵团靠拢之后并不是无条件接受摆布,会保持家族对私有武装的控制权,甚至是依然划分地皮施行隐性的自治。
冉闵出身于乞活军,对于地方家族掌握私有武装并不怎么排斥,再来是他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也不知道是忽视还是遗忘,总之并没有采取行动对私有武装进行消化。
汉国并不是不允许拥有私人武装,那是国策制度所决定了的现状,如什么级别的爵位会有多少护卫,什么级别的将领会有多少亲兵。护卫和亲兵实际上就是一种私人武装,那么汉国就是在一种阶级界线下允许拥有私人力量,是摆在明处接受监督,而不是任由谁都能武装起来多少人。
任何时候私人武装都没有可能被完全禁止,监督和数量才是关键,还有就是对一些武器进行严格限制,比如任何朝代都不允许私人掌握弩这一件大杀器。除开弩的强劲穿甲能力之外,弩的射程和便于携带用来进行暗杀也是令人防不胜防。
除了弩,各个朝代也限制民间拥有甲胄。在甲胄上面的限定是,个人拥有一套甲胄不算犯法,但是数量超过一件则视为有谋反嫌疑,历朝历代因为个人拥有甲胄超过一件而被当做谋反弄死的人多不胜数。
在其它兵器上面,一直是到有元一代之前,汉人拥有刀、枪、剑、戟、弓被视为尚武,官方不但不做限制,相反还是鼓励民间拥有自己的自卫武器。当然了,拥有数量上面也不能多到夸张的地步。
害怕百姓拥有武器的官府只会出现在某些特定时期,如少数的族群统治多数族群,或是官府根本就是拿百姓当做敌人在提防……
“当然不是限制百姓拥有兵器,是不允许有组织的集团在不接受控制的前提下持有兵器。”纪昌突然发现冉闵胡搅蛮缠起来很不好沟通,他们刚才讲到对豪强的瓦解和控制,冉闵对这个显得很不以为然。他蹙眉说:“大汉的国策是提倡尚武精神,对豪强在地方上的控制则是要削弱,使豪强成为助力而不是毒瘤。”
“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了。”冉闵同样在蹙眉,他说:“又要鼓励尚武,又不允许出现集团。”
“并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纪昌觉得自己的话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很是郁闷地强调:“由官府来组织,是在一种监督和管束下进行各种尚武宣传和训练,达成最终加强国家兵源素质的目标。”
冉闵其实是听懂了。他觉得纳闷的是不管什么制度不都是由人来执行吗?只要是由人去执行,再美好的制度都能被玩得脱离本意,另一个就是十分怀疑百姓的觉悟。
“不纠结其它。”纪昌发现自己跟冉闵根本聊不下去,满是严肃地说:“部队该怎么调动是征北将军幕府的事情,南调之后该怎么来整编是我们的事情。”
冉闵“呵呵”了几声,直接站起来行礼,不等纪昌有什么反应抬脚就走。
纪昌默默看着背影伟岸的冉闵渐渐离去。他勾起了嘴角,但绝对不是在冷笑,这样的冉闵才是令人放心的冉闵。
汉国目前在北线的战事趋于平缓,南边的战事却是显得迫在眉睫。
石碣赵国还没有从一连串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各项情报显示的是,石虎真的用心在经营现有地盘,启用不少晋人大臣专注生产,对于羯人族兵的操练也是每日都在进行,整体上是选择进入蛰伏期。
慕容燕国去年再次征讨高句丽,面对汉军纠集百济、新罗、高句丽一同北上抵抗,双反战线是在丸都城周边来回拉锯。慕容燕国除开征讨高句丽之外,他们还四处出动,例如清缴死灰复燃的扶余人,教训拓跋代国,甚至是和曲沃人在打游击战。
正是石碣赵国防守有余进击不足,再加上慕容燕国陷入泥潭,汉军的南侵计划才会被启动。
汉国的南侵是分为两个大步骤,桓温进攻李氏成汉和徐正入侵东晋小朝廷。
桓温目前是在关中的陈仓,这里再南下就是汉中郡,也就是李氏成汉的北面。
关中目前的情势比较复杂,雍州全境重新纳入汉国版图,渭水上游的秦州是张氏凉国和苻洪集团在不断混战和拉锯。
汉国重新进入关中,现阶段采取的态度是先不管其它,针对的就是灭掉李氏成汉。汉国有自己的计划,可是军队重新出现在关中,并且摆出强势的入侵姿态,会影响到方方面面,不止是张氏凉国和苻洪集团,连带仇池国也被吓得心惊胆颤。
仇池国是氐人杨氏建立的国家,第一代国主叫杨茂搜,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被西晋封为骠骑将军、左贤王。目前的杨初是第四代国主,君王之位是篡位而来,十分卖力地巩固自己的权位。
实际上仇池国的存在感非常低,他们清楚自己的斤两,什么时候都是窝在自己的小天地,外部是努力寻求认可,先后向石碣赵国和东晋小朝廷请求册封。
汉军陈兵仇池国边境之前,仇池国的第四代国君屡次派人前往建康,请求东晋小朝廷认可自己对仇池国的统治,根据相关信息是东晋小朝廷已经接受杨初的请藩,有意册封为使持节、征南将军、雍州刺史、仇池公。杨初一面讨好东晋小朝廷,另一面当然也是渴望能够得到汉国的认可,差别就是汉国这边从来都当没有仇池国这么一个国家。
桓温的大帐中间摆着几口被掀开的箱子,一些箱子里面装满了马蹄一般模样的金属(铜,这时候称为金),另外的几个箱子里面是玉和翡翠,少不得是要有一些珍珠、珊瑚之类的奇珍。
一名留着山羊胡须身材显得矮胖的中年人,他从一开始就是满脸讨好,以至于看着非常的猥琐。
“我家主人没有其它的意思,只是请求将军美言几句。”矮胖中年人叫简代,在仇池国官居总管一职。仇池国的官职比较乱,有华夏体系也有游牧体系,总管可不是切掉鸡鸡管理后宫的专门官职,类似于尚书一职。他谦卑地笑着说:“什么封赏都没有关系,只要有册封,大汉的军队也能随意进出我国。”
仇池国的地盘很小,拥有武都郡和阳平郡,全国也就两座像样的城池分别为下辨和国都仇池。他们的总人口也就是接近三十万,军队该是有个一两万。国境是一个多山的盆地,位于高原东部。
实际上汉国现在没有攻打仇池的计划,甚至可以说仇池国压根就被当做不存在,更明白一点的讲就是真要打仇池国,估计是顺带一抹就能抹掉。
“嗯,嗯。”桓温是用着相对贪婪的目光看着那几口箱子,看都不看简代,满口应承:“会美言,绝对会美言。放心,你们绝对能放心。”
简代又是更加讨好了一些,满口子的感恩戴德,废话说了不少,桓温看在金银财宝的份上一直听到这人主动告辞离去。
处于帐中的殷浩……也就是那个跟随国丈褚裒出征战败被俘的晋军将领,他是安安静静地看着桓温命人将箱子收拾妥当,发现另一侧的袁乔目光瞧过来与之对视了一下很快又移开。
桓温是征讨李氏成汉的主将,殷浩被任命为副将,袁乔又干起了行军长史的活,三人就是这次汉国入侵李氏成汉的高层人物。他们还够不到组建幕府的资格,麾下的部队组成部分是七万,有三万的各兵种战兵,另外的四万有辅兵、新募兵(来自新光复区)。
目前桓温这一边的汉军已经备战完毕,等待的是中枢那边下达攻击命令。
“没想到仇池这么富有。”桓温看上去非常愉快,甚至被看着收受礼物也没有当回事:“原本没想法,现在倒是建议顺带将仇池收拾了。”
实际上袁乔和殷浩也绝对会被仇池那方面奉上礼物,就是价值上面不会比桓温更多,大家都会得到好处,谁也别想笑话谁,再来就是都会接受,至于礼物收了要不要干承诺的事情就看个人节操。
收了别人的礼物,马上觉得应该收拾,桓温没有什么难为情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是觉得理所当然,倒是袁乔和殷浩下意识的对视中能感觉出一点点的不好意思。
桓温也就是随口那么一提,自己都没有当回事,下一刻就说:“昝坚屯兵于南郑,李福率军作为后翼,说说该怎么应对吧。”
昝坚是李氏成汉的前将军,之前他还作为使节出使过汉国。
李福是李势的宗亲,本身还是李氏成汉的右卫将军。
“成国差不多是将举国能战之兵调动北上,仅是汉中一郡就屯兵五万。”袁乔这个行军长史本来就该出谋划策,他是走到挂着山川舆图的架子旁边,一边指着一边侃侃而谈:“汉中多山地,由北向南需要穿越南山(秦岭),昝坚必然不会放弃在秦岭与我军接战,就看李福会不会北上接应。”
桓温麾下的部队现在是分成两个部分,一路在陈仓,另一路是在上庸,主力理所当然是由桓温亲率,殷浩很快就会去上庸指挥偏师。
李氏成汉察觉汉军有入侵意图后,是被动地根据查探到的汉军动向来进行布防,因为桓温没有掩饰主力所在的关系,他们的主要布防方向当然是针对陈仓所在方向。
桓温想要的是用最小的代价来完成消灭李氏成汉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他的价值,那么硬碰硬地推进自然是不行,该运用足够多的策略来避免损失。
利用主力来吸引李氏成汉的主力,创造足够多的战机使偏师轻易杀入李氏成汉的核心所在,是桓温早就制定好的计划精髓部分。他们有足够的理由肯定一点,那就是李势上位之后乱搞一通,导致李氏成汉变得异常脆弱,压根就不需要一城一地的攻取,展现出绝对的实力再取得机场据定性的胜利,介时李氏成汉内部有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人物出现。
“比较麻烦的是天气。”袁乔蹙眉说:“考验的是将士们的意志。”
桓温立刻看向了殷浩。
攻击李氏成汉的这一部分汉军基本上都是步军,构成部分还都是适合在山地作战的轻步兵为主,毕竟地形决定了兵力构成,考验的就是战机的选择,自然缺少不了对作战计划的执行力度。
“对于雨具、药材等物资早就备妥,将士个个都是好样的。”殷浩倒是显得信心满满,他用着笃定的表情和语气说道:“雨季不会是麻烦,相反会成为助力。”
会在春季就开始入侵李氏成汉,是考虑到对东晋小朝廷那边的灭国之战,汉国这边是在战略上藐视东晋小朝廷,战术上重视东晋小朝廷。
李氏成汉是位于东晋小朝廷的西北方向,一旦汉国消灭了李氏成汉,东晋小朝廷的西北部和西部就全面暴露在汉军可攻击位置,介时甭管东晋小朝廷是怎么卖命地防御东部,失去了西北部和西部国力必然下降,对于灭国之战的进程还是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
“秋季之前消灭成国……”桓温笑了起来,笑够了才继续说:“只有消灭成国,才能够参与南侵之战,立下更多的功勋,诸君同意吧?”
哪怕他们就是长江以南的出身,可就是没人不同意,甚至谁也不觉得南侵有什么不妥,甚至是对灭掉东晋小朝廷有着绝对的兴趣,渴望的是在那一场盛宴中瓜分足够多的利益。
第472章 素质不行,地形来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益州是一个多山多岭地形,大山遍处难有可以立脚之地。多山造就了众多的山谷,哪怕是当地人都不清楚哪一个谷道能够畅行,又是哪一个谷道会被阻挡去路。
山是多石的山,许多山的石头是裸露在泥土之上,一些石头甚至看着很大并且奇形怪状,更有好像稍微一触碰就会掉下山的巨石,偏偏无论怎么碰巨石就是掉不下去。
从关中进入汉中的路其实还算好走一些,桓温所率的汉军计划中是走秦时开辟的旧道,一路走连云栈道,另一路走褒斜道。
连云栈道是秦惠文王嬴姓、赵氏、名驷伐蜀时期建立,当时的秦国丞相张仪和秦军大将司马错就是率领秦军从连云栈道南下,先入汉中再攻蜀地。
褒斜道早期就存在,到了秦惠文王时期进行一定的扩建和修缮,主持人是当时的秦国丞相张仪,后面还发生一件比较出名的事情,那就是范睢入秦走的就是褒斜道,后面范睢一朝有权就任性还专门对褒斜道进行加工。
不管是连云栈道还是褒斜道,事实上到了楚汉相争时期就被烧掉,背景故事可以从“刘邦烧栈道”里面找,一直是刘邦出川期间栈道才又进行修建,也可以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里面寻找到相关信息。
刘邦成功出川之后,为了联系蜀地、巴地、汉中和关中的联系,没有荒废掉对几个栈道的维护,一直是到西晋时期栈道都还能使用,像是李氏成汉、杨氏仇池拉人建国也是借用几条栈道从关中迁徙人口。
两路汉军是在细雨蒙蒙中出发,全军身穿蓑衣和头戴斗笠,士卒的身影从山的这一头一直连绵到不知道几座山的那一头,一路上遭遇栈道断裂之处还得停下来修复,行军的速度并不快。
栈道的很多地段就是依靠着悬崖,期间更是有不少的河与溪,稍有不慎不是掉落悬崖就是跌入流水,因为过于狭窄的关系自然不可能驱赶马车,辎重是由人背和牲畜驼。
两路汉军的行军速度都不快,走了二十多天双方的前锋在栈道的交汇点相遇,他们面对的是早就做出防备姿态的李氏成汉守军。
李氏成汉的第一个固守点就是在连云栈道和褒斜道的交汇点。栈道到了这里实际上已经不再是悬崖峭壁或是临近河、溪,是从高处直接进入谷地,两边是青绿色的茂密丛林,谷地看去狭窄且山体看着倾斜度很高,的确是一个固守的好节点。
刚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