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席卷天下-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次鲜卑公主出嫁,作为嫁女儿的慕容皝其实也是蛮大方,给了拓跋什翼健五千帐和四万匹马、五千头牛、二十万的羊,皮草之类的亦是不少。
有了这批嫁妆的拓跋什翼键在与自家三弟拓跋屈争夺拓跋一族老大的时候,多了不止一点的胜算,现如今的拓跋代国的国主才能是拓跋什翼健,不过那也是因为有老四拓跋孤的鼎力支持就是了。
同样是娶了慕容皝女儿的宇文鲜卑部,宇文逸豆归得到的慕容鲜卑嫁妆只有拓跋什翼键的十分之一。宇文逸豆归对比之后没有少出怨言,结果也成了慕容皝的讨伐借口。
现如今宇文鲜卑其实已经是灭了,分裂成为九部,其中的库莫奚一部就是后来的契丹。
宇文逸豆归先是逃到了漠北,后面又得到石虎的接纳,先是在石斌麾下效力,后面不知道什么原因又跑去了高句丽,那也是慕容鲜卑第二次进攻高句丽的诱因。
真实情况是,宇文逸豆归有一个女儿嫁给了高句丽的故国原王高钊。他不但与高句丽是姻亲,其实与拓跋鲜卑、慕容鲜卑、段氏鲜卑都是亲戚关系,但别人在痛打宇文鲜卑的时候也没顾忌那个。
鉴于联姻就是用来互相揍着玩的“鲜卑道理”,深知这一点的刘彦可不会真把拓跋一族的友谊视作什么情比金坚,看似热情地招待着,迟迟就是不愿意谈什么让拓跋代国攻击石碣赵国或是慕容鲜卑的事。
亲情看着不管用,那么是不是该换个策略?
拓跋孤退散,换许谦上场。
许谦在拓跋代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官职虽然只是郎中令,可是却主持建立属于拓跋代国的法度,与燕凤被共称为双杰。他辅佐拓跋什翼健的时候还不是最巅峰,要经历拓跋代国后面被苻坚前秦所灭,帮助拓跋鲜卑再建北魏的时候才算是真正发力。
此时的许谦已经展露才能,由于年纪尚轻的关系给人并没有厚重感。他先是夸奖刘彦的汉国扩张速度迅猛,而后才隐晦地提出恰恰是因为扩张太猛了导致敌人也多的问题。
“我王远在草原,与大王又是姻亲,理当多多亲近。”许谦一点都不拿自己当外人,闲扯了几句才又说:“认真而言,臣亦是大王之臣,待大王与我王并无二般。”
刘彦含笑点点头,配合着说:“那么却不知道有何建议?”
“禀告王上,臣此番与北部大王前来,一则是联系联系亲情,二来是与大王进行参详。”许谦说的北部大王是拓跋孤。他注视着刘彦,沉默了一小会才继续说:“两家是姻亲,却有各自的国家利益,但其中并无冲突。如大王需要攻打赵国扩土,要防备燕国攻打,我王想要获得利益自然是选择与大王一同进退。”
这边说着话,拓跋孤已经从怀中掏出一卷用帛纸写的书信。
王猛过去接住,转递给了刘彦,刘彦自然是逐字认真查阅。
书信是拓跋什翼健亲笔所写,看行文真看不出是胡酋,用词用字华美还讲押韵,甚至是用上了不少的典故,大意就是愿意协助刘彦攻击某一国,可是嘛……拓跋代国年年征战,不但粮秣和兵器皆时有缺,又因为年年用兵导致兵疲师老,却是要等待时机的。
“我王的意愿是打通与大王的通道,好使两国能够变成近邻,结成最有诚意之盟友,互通有无,再力使一处。”许谦满脸的谦卑,说道:“大王要光复汉家旧土,我王自然是不会染指汉家旧土一寸土地,却想让大王在光复汉家旧土之后助我王成为草原霸主。如此一里一外,两国永结盟好。”
本来刘彦以为猜懂拓跋什翼健想要干什么,书信看下来又经过许谦的一番话却又不懂了。这一不懂,他那就不得不看向拓跋孤。
“是这样。”拓跋孤倒也直接,说道:“我兄长想要趁您与石斌大战时攻击幽州,掠夺粮秣与军资。而后视局势而定,若能两军会师幽州,共同出兵辽东,若无法会师则会退回草原。”
刘彦眨着眼睛:“不要军械,也不要粮秣?”
拓跋孤连连摆手:“哪能啊,债都没还清,哪能再欠。”
许谦亦是说:“绝对没有这个意思,是我王觉得受到大王诸多帮助,怎么也该尽尽力。尽力还人情,还能从幽州获得好处,也算是对我王有利。”
其实刘彦不了解拓跋什翼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致了解是一个有坚韧性格又不缺气度的人,可不代表会认为拓跋什翼健就真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关乎到国家大事的时候。
拓跋什翼健要趁石斌的幽州军与汉军大战偷袭后方这点说得通,毕竟石斌大军南下后方肯定空虚,拓跋什翼健捞一把的机会还是很大,可还有一个慕容燕国还在枕戈待旦呢。
拓跋孤见刘彦一脸沉思,索性也就再说一句大实话:“为了能够达到突袭后方的目标,肯定是要等燕军攻击汉国在辽东的疆域,甚至是要等燕军再次攻击高句丽。我们就是见机行事的,不一定做得了准,可事先与您说一下总不会有什么错。”
刘彦在回忆脑海中不多关于原有历史上拓跋代国都干了什么,理所当然地是没有能够回忆起一点什么。再来是,他都将历史搅了个乱七八糟,哪怕是历史上拓跋代国会干什么也不确定到底会不会重演。
“大舅哥有心了。”刘彦除了这个还能说什么?他正了正脸色,不得不再次问:“真不要军械或粮秣?”
拓跋孤和许谦都是猛摇头,后面拓跋孤补了一句:“要真的能会师幽州,再互通有无不迟。”
带着深深的迷惑,刘彦又招待了两人不短的时间,后面还特地将张祚和谢艾一同请来大大地饮宴了一番,直至深夜才算是让众人醉醺醺地离去。
宴会之中,张祚和谢艾算是明白人,只约定谒见,没有当着拓跋孤和许谦在场的时候谈什么。
拓跋秀是宴会结束了才过来,到来的第一句话就说:“甭管他们说了什么,尤其是那个叫许谦的话,您一个字都别信。”
刘彦一把搂住拓跋秀,“呵呵”笑着说:“都不知道他们讲了什么你就这样说。”
“无外乎就是一些什么姻亲啊,什么兄弟啊,什么和什么的。”拓跋秀搀扶着有些醉意的刘彦到榻边,服侍着刘彦脱掉一身繁杂的衣服半躺而下:“妾身不懂什么大道理,可知道国与国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亲情,无非就是各其所需。不管是什么国,不能平白无故占咱们的便宜。越是外人来甜言蜜语,甚至是巧言令色,肯定就越是包藏祸心!”
刘彦有些愣神了……
第392章 尽是些莫名其妙
有时候刘彦会想,拓跋秀是不是与自己那些家人不亲,偶尔无意中看到一些书信却知道不是那样。
常说“有妻如此夫复何求”,有一个贤内助对于一名男人而言能够起到的帮助无限大。若婆娘是那种需要三天就打要不就会上梁揭瓦的女人,光是处理家庭事务就要占去太多的心力,发展什么的真不用多提。因此一名妻子是否贤惠真的会决定一个家庭的兴衰,对于国家而言更是那样。同理的是男人过于操蛋也啥都甭提,并不单指家庭中的某个人。
刘彦很多时候会感情用事,恰是拓跋秀从来都不为娘家考虑,作为丈夫会心生一种维护妻子的天性,不管是面子上还是什么,只要心有余力总是会替妻子照顾一下娘家,前期刘彦对拓跋什翼健的帮助就是出于这种心理的产物。
没有多久,崔婉端着解酒汤过来。她本想静悄悄地将解酒汤放在外帐,帐内有灯光会有人的倒影,被拓跋秀发现之后呼唤进了内账。
“王上。”崔婉认认真真地行礼,有些抱歉地看了一下拓跋秀,低声说:“妾身备了解酒汤。”
今天就是招待拓跋代国来人的日子,知礼懂进退就该让拓跋秀成为主角,换做是崔家来人也是相同的道理。这个就关乎到宫闱的潜规则,谁都有同样的待遇,真要强行介入没仇也要结仇。
拓跋秀要崔婉一块留下伺候刘彦,崔婉却是笑嘻嘻在拓跋秀耳旁嘀嘀咕咕了什么后离去。过程中刘彦只是含笑看着,没有多余的眼神和话语。
“崔家姐姐说的其实妾身没有听懂……”拓跋秀可没有什么害羞,大大咧咧就说:“大王是个精壮的男子,两人一块服侍大王又没有什么。”
她叫拓跋秀,有受过教育懂得汉家礼节,又有草原女子特有的奔放与热情,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刘彦对于宫闱的注意力很有限,大略知道以崔婉和拓跋秀这两个夫人品阶作为主导还算和睦,其余的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也算是安安分分。
作为一个君王拥有众多的女人关乎到江山社稷的延续,有这么个大名头在,说君王荒淫其实是下面的官员自己搞事情,把黑锅丢到了君王头上,要么就是谁造反之后随随便便拿出一个由头。
现实情况是,哪怕不是君王只要有条件也基本离不开拥有多名的女人,那是拥有资源上的优势,与在什么时代其实关系不大,差别就是合法或是不合法。
一夜春光无限,翌日刘彦醒来时没有意外地发现拓跋秀又像是一直八爪鱼似得将自己缠得牢牢的。
似乎是在什么书籍上看过一点,夫妻之间爱不爱自己能够从睡姿上发现,睡之前不管两人离得多远或是什么姿势,睡着之后会在潜意识里做出一些行为,排除掉因为冷而互相靠拢,醒来时彼此的距离就能发现爱的程度有多少。
要是这么解释,刘彦会欣慰地发现不但拓跋秀喜欢缠着自己,其余的那些女人基本上也相同,就是她们的“爱”是出于什么出发点就不知道了。
没有什么狗血地躺着静静看着爱人到天长地久,那是没事干的人才有资格做的事情,刘彦轻轻拍了几下,挣脱时拓跋秀立刻醒来。
“我再睡会。”拓跋秀这个时候不自称妾身了,迷迷糊糊地又不知道呢喃了一些什么话,很快重新进入梦乡。
换做是崔婉,困意再重也会爬起来服侍刘彦穿好衣服,刘彦离开之后是继续睡还是干点什么则是看心情。
刘彦是在宫女的服侍下穿好衣服,不是他学会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纯粹就是这年头讲究一些的衣服一个人真穿不起来,哪怕是最简单的戎装在披甲的时候也是需要人帮忙的,要不看着难看不说,松松垮垮还不如没穿甲胄。
却不知道是什么时辰,只见天空被无论所笼罩。
要下雨是之前就知道的事情,这个年头虽然没有专业的气象仪器,可一些专业人才就能大致根据风向和一些细节来判断天气情况。懂得判断天气的人一般不是将领(谋士)就是术士,技巧还不外传,是他们谋生的一种特别手段。
刘彦是一边吃早餐一边看完了今天必须看的文牍,完事后也没有瞎逛游,是待在前帐接见当地的官员,听取大大小小事的汇报。
汉国目前地方官的来源不多,绝大部分就是那些早期投靠的家族出身,那是知识涵盖层面决定了的事情,绝对不是出于什么偏袒。
到长江以南的部分世家以及大量寒门迁入汉境,类似于举孝廉的事情举办过多次,正儿八经的考核之后也就刻印委任。
一个官员出去就是另一个官员进来,这种单独汇报的方式令他们很激动,可能是出于目睹天颜啥的,也可能是觉得受到特别礼遇,总之就是那么回事。
刘彦不止一次听到谁放大话要引起自己的注意,幸好是没人从口中蹦出一句“大汉恐有大祸,臣这里有解救良方”之类的话,那些大话是在兜售自己的理念,他会在后面专门看一看记录。
到了午间,按例是要请拓跋代国与张氏凉国的正副使节一块用餐,汉国这边身份足够的人也该作陪。
也不知道是出了什么事情,原本挺懂事的张氏凉国来了点特别的,不顾“寝不言食不语”的礼节,刚开始的时候张祚与谢艾就频频互相打眼色,到了中间张祚就忍不住了。
“汉王。”张祚举起酒爵先行一饮见底,再站起来对刘彦行礼,说道:“却不知道汉王是否知晓苻洪已经率兵进入陇西,有偏师前往北地收拢氐人和羌人?”
刘彦可真的不知道这个事。
“秦王召回了前往西线的部队,是不是出于汉王的授意呢?”张祚可不管谢艾着急地打眼色,自顾自接着往下说:“苻洪入陇西有如蛟龙入海,再聚北地胡人,于凉国或许有害,对于大汉的害处更大吧?”
看来张氏凉国那边肯定是出了什么事,要不张祚不会心急之下有胆子这样与刘彦说话。
刘彦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于理于情却是不容任何人威胁汉国,沉着脸盯向张祚,后面又看了看谢艾。他看谢艾时,就差没有明白出口问:张祚这个小年轻不懂事,你也不管管。
“汉王恕罪。”谢艾被盯着看就不得不吭声,同样站起来,行了个礼才满是歉意地说:“我王重臣耿访死难,因此……”
耿访是张骏手下的能臣之一,大多数时间是在敦煌任职,偶尔会被派出去作为使节,曾经不止一次出使东晋小朝廷。
一直站在刘彦旁边的王猛提醒了一下,刘彦内心里一愣,反应过来才不满地说:“耿访是死难在陇西?”
陇西通关中,同样也能前往汉中,而汉中可以到晋境。
耿访死在陇西,看来不是率军前去与苻洪交战,是在出使东晋小朝廷的路上被苻洪那边的人干掉。
另外有一点不得不提,实际上张氏凉国也控制着陇西部分地区,苻洪带着残部前去陇西对于张氏凉国真不是什么好事,何况苻洪还开始插手北地。
“贵使到来,寡人礼节相待,从未有缺。”刘彦根本就没有掩饰不满:“寡人有待客之道,客人也要有客人的样子。”
张氏凉国发生什么不幸,说到底关汉国这边什么事情。不说张氏凉国面对的局面不是出于刘彦的手笔,就是刘彦刻意为之,那也不能拿在台面上来讲,表达愤怒或是不满则就更没有道理了。
谢艾已经急忙将张祚拉回自己的位置坐下去,这才满脸尴尬地对刘彦说:“误会,一切都是误会。”
“耿访要出使小朝廷,寡人这边是管不到的。”刘彦也真管不了张氏凉国要脚踏两条船,毕竟双方仅仅是一些立场一致,虽说他欣赏张氏凉国西进不掺和中原破事,可不代表有照顾的责任:“寡人也不管你们究竟是在大汉与小朝廷两边要做什么选择。对寡人愤懑,知道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吗?”
张祚估计刚才是憋久了,发泄之后知道害怕,刹那间就是满头冷汗。
接下来气氛可就尴尬了,刘彦压根不再搭理张祚或是谢艾,仅仅是礼节性地招待拓跋孤与许谦,吃完了也就各自离去。
等待外人离去,刘彦却是没有离开,他知道谢艾等一下必然会求见。
差不多是该收拾的被收拾下去,王猛果然来报,说谢艾求见。
谢艾来时已经没有什么尴尬,见礼之后开门见山地说:“我王自然不会认为苻洪入陇西是汉王刻意为之,派遣使节前往南边如汉王所讲亦是自己家事。艾身为使节不得不为我王效命。排除使节身份,却是有一言想要问汉王,您真的要光复汉家旧土,使得天下重新归一?”
刘彦今天可就纳闷了,刚才张祚搞了那么一出,现在谢艾又搞了这出,怎么处处透着诡异?
谢艾见刘彦只盯着自己没有开口,深呼吸一口气,满满都是郑重:“若您有意使天下归一,还请允许艾追随。”
刘彦:“……”
第393章 效仿苏秦?
自始皇帝结束战国统一天下,到西汉与东汉维持四百多年的完整,应该是“大一统”的思维基本上是植入历代精英的脑海。
东汉末年天下崩裂,陷入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分裂,不知道有多少能人志士都想要依靠自己对君王的辅佐使天下重新归一,最后却是一个以擅长阴谋诡计的家族坐了天下。
司马氏获取天下是得到世家与豪强的支持,一开始的时候司马氏真的是能人辈出,可就是因为能人太多了,导致家族内部争权夺利,他们不断引胡人南下,先前胡人是作为奴隶补充劳力,永嘉之乱时却开始武装胡人为自己战斗。
司马氏的疯狂从其家族背景可见一斑,却也是因为他们的疯狂让胡人成为中原之主。
自中原陷于胡人之手,司马氏的司马睿南迁之后除了名份一无所有地再次建立朝廷。因为朝廷是得到世家与豪强才建立起来,也因为司马氏手中除了名份没有什么资本,真正治理国家的并不是司马氏,司马氏只是作为一块招牌,能拿主意治国的其实是门阀与世家,历史也到了国事门阀说了算的进程。
要论起来,门阀与世家治理国家,皇帝成为一块招牌,这个很像是君主立宪了吧?但这个“先进”制度并没有让朝廷再次强盛,是无视中原沦陷依然重复的争权夺利和内部倾轧。
迁移到长江以南的东晋小朝廷依然不知道悔改,怎么看都没有光复中原的迹象,一些想要致力于再次使得金瓯完整的人,他们不断地探索和追寻着,要是没有刘彦崛起本不会有太好的选择,可偏偏刘彦横空出世了。
从东汉末年起,有能力的人就形成一种“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共识。这个已经成为有智慧阶层的一种规则。
有能力的人哪怕不骄傲也会有一种矜持,他们当然更加乐意为贤明和强大的君王效劳,过程中壮大自己的家族,还能在青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恰恰就是“君择臣,臣亦择君”的思维,长江以南的那些人不一定要效忠皇室,可以去效忠门阀或世家之主;身在中原的一些人则是扭捏一番后,或是开开心心,也许是期期艾艾,反正也效忠了胡人君主。
汉国的国策混乱,看着没有太明确的目标,那是有心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状况。要说国策混乱和没有明确目标都能这样,那么要是国策稳定也有明确目标,那又该怎么样?
越是有能力的人抱负越大,他们总是会设想要是由自己来辅佐某个谁,被辅佐的对象肯定能够一飞冲天。而那个“某个谁”要有辅佐的价值,可不能像司马皇室那种烂泥。
刘彦招揽谢艾其实也不止有一次,不但是谢艾,但凡看着是个能做事的人,都会按照不同的礼遇来进行交流,乃至于是直接的招揽。
有先前被隐晦或是明白招揽过的经历,谢艾问刘彦志向,再表达愿意效力,真心是不存在半点突兀。
刘彦一愣神之后自然是表现出大喜的模样,少不得又要来一句“谁有某某谁,你是我的谁谁谁”,再来一些看着亲近的肢体表达方式,最流行的就是连鞋都没来得及穿就奔过去。
“艾近期却是无法为大王效劳。”谢艾肯定也要表现得很感动,然后说明缘由:“待艾为我王将差事办妥,辞别我王再来大王麾下。”
“应该的、应该的……”刘彦却是心生警觉,谒见张氏凉国使节团的时候张祚表现得很不正常,先前对招揽没有什么表示的谢艾又突然来这么一出。他问:“既然已经马上要成为君臣,若是有寡人能帮忙的,你可尽数道来。”
谢艾迟疑了一小会还是说:“我王开拓西域,心不在东面,苻洪入陇西已经有了威胁,再入北地更是威胁严重。我王派小臣前来,一是为了秦国的事,二来则是为苻洪。”
刘彦的警觉心更高了,他内心里也已经有了迟疑,常说“以国士待之,则以国士之能相报”,就不得不迟疑让谢艾好好把差事给办了,来证明先前所讲的重视不是虚话。
“秦国是在我王扶持之下建立,本意是在我王开拓西域时能够作为东边屏障,为此不吝啬于援助。”谢艾一脸的讲道理,顿了顿才又说:“如今秦王去国号,要举国并入您这边,我王明言您近期之内不会染指关中,那已经到了陇西的苻洪重夺关中几乎可见。”
张氏凉国在东边的军事力量着实不多,主要的军事重镇也就是金城一地。
陇西是一个很广的泛称,西部和西北部是早先就被张氏一族占领并控制,还从这里支援过祖逖的北伐。
苻洪入了陇西,目前仅是在陇西东部和南部活动,可是看他派兵去北地,没有道理会放过陇西的北部和西部,尤其是张氏凉国在那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多少驻军。
“我王抽不出兵力来东面,不说新占的北地局部,恐怕陇西也保不住。”谢艾停了下来,看着脸上满满都是诡异的刘彦,先是一笑,而后说道:“我王想要维持秦国的存在,会增援大批军械与粮秣。不惜亲身前往关中会晤秦王,可见我王决心有多大。却是不知道秦王归附您的决心重不重?”
汉国毫无疑问与张氏凉国是有一些共同利益,可两国相离太远,中间先前是隔着冉氏秦国,互动也就是在怎么帮助冉氏秦国上面。
冉闵归附汉国的决心有多大?看他将自己和众文武的家眷都迁徙到汉境,应该能说决心还是非常大,尤其从关中迁徙民众的事情也干了将近一个月。
张骏不会不知道冉闵的所作所为,要不也不会那么火急火燎。他估计是对劝说冉闵不抱希望,想要退而求其次的突破,也就是在接下来正式与汉国达成同盟关系,一东一西在针对苻洪上面进行合作。
“你要尽王事是应该的。”想通一些事情的刘彦笑吟吟地看着谢艾,说道:“寡人说了,能帮你的忙绝对会帮,就不要再说那一些辞令了。”
还想要多多发挥的谢艾一阵愕然,后面深吸一口气说道:“维持秦国的存在对凉国有利,对汉国也有利。”他严肃地看着刘彦,先是一礼才问:“小臣那样说,是认为……认为您接收秦国的举国归附,恐怕是……弊大于利。”
刘彦依然是笑吟吟:“说重点。”
“秦王绝非甘于人下之人,有过号令全国的经历更是如此。”谢艾像是豁出去了那样,索性也就明白了讲:“维持秦国存在对于凉国的好处大于汉国,可您接纳冉闵带着部下归附,不管是如何安置,将来恐怕是无法避免内乱的。”
“哦。”刘彦不得不问:“你现在是以寡人的立场在考虑?”
谢艾重重地点头,摊开了讲:“冉闵为石碣效力时尽心尽力,可反起来没有半点犹豫。他或许与您是有光复汉家的共同理想,可亦是没有少杀汉家苗裔,为人太过复杂,做事太过随意。他是在别无选择时投奔于您,还是带着部众投奔。想必您已经想好怎么安置,他一开始也许隐忍,不管是您如何善待,权柄一失不复之前,日久天长内心不免愤懑,愤懑之下……”
这些东西刘彦和一众文武早就有过交流,实际上探讨下来也是与谢艾差不多的结论。因此除了纪昌这个完全没有节操的人甭管刘彦做什么都选择追随与支持之外,持反对意见的是占了大多数。
刘彦不问其它,只问:“你要寡人帮的忙就是维持秦国存在,为凉王尽了君臣之情?”
谢艾却是摇头,说道:“凉国出资,可以是西域健马,或是财货,请求您出兵合击苻洪。再来是无论您答不答应,我王皆要与您誓盟,仅此而已。”
“誓盟吗?”刘彦很清楚这个是什么意思,就是平等地位的结盟。他还不得不问:“那么凉王派使节前往小朝廷?”
“是……确认祖庙(炎黄庙)香火是否如传言那般……是灭了自己点燃。”谢艾怪怪地看着刘彦,呐呐地说:“您也建立祭祀之地,香火却是自己点燃,若晋室也是这样……”
刘彦立刻驳斥:“胡说八道,寡人这边的香火可是从关中千里迢迢引来!”
谢艾连忙告罪,可眼神里却满满都是怀疑,除了怀疑之外还有慎重。
也许在现代人看来就是香火而已,真的还是假的根本不重要,但是现在的人绝不是这样看,他们重视这个到可以为之丢命的地步。
刘彦眼睛一眨不眨,满脸的正义,嘴巴里吐出的话却是不像个王能说的:“哪些个王八蛋乱造谣,说泰山炎黄庙的香火是自己点的。”
“是……南边传的。”谢艾表情也不得不诡异,他又说:“南边也说香火并没有断,是您这边……”
毫无疑问,不是在争正朔嘛,大战没打舆论先行,甭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反正就先咬定是真的。那都是为了争取一些人的归属之心。
第394章 白马轺车破麻胡
归属之心毫无疑问还是相当重要的,但真正争取的其实是寒门以上这些掌握知识和才能的人。这一类人光是利益并不一定能收拢,他们本身有自己的资本,不是大利益难以拉拢,付出太大的利益则有损于国家,弊大于利的事情干来做什么。名份在这个时候就能起到关键作用。
平民百姓用的不是什么大义名分来争取,只需要给于实际的好处,比如耕者有其田又别时不时的去祸害,百姓对于被谁统治都是那个样,不都还得交税纳赋。被谁统治有盼头就倾向于谁,只见眼前蝇头小利而看不到长远,说百姓好愚弄就在于此,偏偏并不是所有统治者愿意这样去“愚弄”百姓。
治理天下不管是在知识不普及还是普及的年代都只有少数那么一撮人,处于最高的掌权者也只会有一人。最高掌权者要控制的是那一小撮作为“触须”的官员,实际上管不到治理下的所有人,举才与用才就显得异常关键。
刘彦很喜欢有才能的人,哪怕是用抢或是掳也要想方设法地弄过来,桓温、袁乔、谢安等人就是这种体现。
谢艾毫无疑问也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他的才能却是还没有得到发挥,待在张氏凉国干得最多的是作为副手辅佐于谁,其军事上的才能也因为没有领兵的资格没有发挥的机会,仅是因为在民间有名而被征募。
因为前后发生的事情太奇怪,刘彦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谢艾目的不纯,可怀疑归怀疑却不能表现出来。这个无关君王气度,亦是不关会不会坏了不惜才的名声,是刘彦真的需要了解谢艾究竟想干什么,或是防范未然,也许会来个斩草除根杜绝危害?
冉氏秦国的存在对于汉国也许是有好处,冉闵可能也会在归附之后有反复,却不是该由谢艾这个非汉国官员和任何身份的人来讲。谢艾好歹是读书人,还能够被委任出使,没道理不知道啊!
送走谢艾,刘彦命人急招纪昌与蔡优,连带一直留在汉境的条攸也一并请来。
请人自然不是像连续剧,前面刚说请,下一刻不管被请的人离多远就是“唆”的一下马上出现。
实际上纪昌是在隔天临近中午才到,蔡优则是在下午,倒是条攸一开始就是跟随王辇活动早在了。
想要见的人到齐,刘彦简短地将所发生的事情根本没有掩饰地说了一下,不过并没有提起自己的猜测,问道:“诸君有什么看法?”
“攸有话讲。”条攸现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