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耗费巨资看着劳民伤财,可是起到的作用却是无法代替,国家与国家之间从来都不是讲经济那么简单,住在金碧辉煌宫殿里的君王瞧不起只能住在帐篷里的同等身份群体,再来是一个国家的宫城也代表着该国的国力。
  当然了,得有那个实力和能力才去干注重国家面子工程的事情,也要看是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干,历史上因为国家面子工程而把自己的国家给搞得民不聊生的不是没有,不用去讲什么弊在当代利在千秋那些话,受苦的这一代首先就忍受不了。
  “奴隶需要用在铺路修桥之上,依靠征发徭役不可行。”刘彦需要先定下一个基调,随后试探着问:“能不能分为几期,比如第一期修好议事殿和招待外国来宾的地方,其余可以慢慢来。”
  刘彦现在只有一个妾,真实是不需要多大的宫阙。他其实也没有想要什么三千佳丽,有个三宫六院也就差不多。
  那一点却是刘彦真不了解帝王的生活,宫阙大并不是专门用来装女人,皇室肯定要有服侍之人,那些宦官、宫女、宫城侍卫之类的也需要住的地方,因此宫阙小根本就装不下。
  众人只当刘彦心怀大志不图享乐,他们深深觉得开心的同时也感到一丝丝的郁闷,君王不大修宫阙代表他们的府邸规格也高不到哪去。
  “建城或是修宫阙,实际上都是好事。”刘彦看着诧异的一群人,笑着说:“因为有需要必然是要进行采购……”
  众人有些懵了,建城需要采购没有错,但是没有听说过君王建宫阙需要采购啊!
  自古以来,君王的宫阙都该是万众无私贡献来着,也就是说需要什么就拿什么,遇到一群公正严明的官员负责搜罗还好一些,但要是官员太过操蛋还不知道会祸害多少人。
  刘彦见全部安静下来,愣了愣神才说:“国家新立,百业待兴,别要横征暴敛的破事出来。”
  认真而言,哪怕是刘彦等人想要横征暴敛也没有可能,他们治理之下的群众不是被拯救而来,就是自行抛弃家业逃来寻求庇护。这样的群众除了一身肉又有什么。
  对了,汉部可没有搞无偿均田那一套,毕竟政策基础是二十等爵制度,仅是在爵位上升之后才会获得多少土地和赏赐。治下大多数民众耕种的田地属于国家,他们付出劳动之后的分成是六四分,但不管种子、耕牛啥的都是国家来出,等于没有自己田地的人是变相的为国家打工。
  凡事皆是有利有弊,均田可以获得民众的感激和爱戴,也能够使得民众变成有产者。可无偿均田对于那些拼死开拓和其余有功者却是极度的不公平,毕竟屁都不干也有相同的待遇,谁还去拼命或建功立业。
  有一句话叫“有恒产者有恒心”,国家的有产者是稳定的基石,但绝对不能搞无偿获得那一套,会不会养出无数的懒人先不谈,有付出才有获得才是守恒之道,不能是无付出而有所得,也不能是有付出而无所得。
  其实刘彦有想过搞府兵制那一套,可惜的是他没有能够记清楚府兵制究竟是什么样,只是大概地记得一些皮毛。
  君王不能去搞自己弄不明白的东西,尤其是没有得力臣子能够收拾后续的情况下,要不然祸在当代还是比较轻的,祸及子孙后代就该追悔莫及。
  刘彦对某个主义倒是挺熟悉的,但他绝对是脑抽了才敢将某个主义用在当代。
  军功爵制度建立之后表现出来的是适合汉部,也已经有先秦做过成功的例子,只要别学小猪大肆卖爵玩坏掉,一直到统一天下之前该是最合适的一种体制。
  看看汉军的征兵之轻易就知道了,历来就是征兵只有超额应征,没有出现过难以征兵的事情。
  真实情况是,有知识的人不多,愿意埋头刨土的人也不是那么多,倒是十分乐意加入军队冒着生命危险给自己和家庭拼杀出一个未来。
  乐意参军只因为军功最贵重,不但能够得到土地和奴仆,爵位也比刨土更加容易获得。那可是等级分明的爵位,不止关乎到社会地位,要是爵位足够还能传给子嗣。
  作为男性,人生在世永远不是只为了自己个人拼搏,为妻子、子嗣、父母,为家族宗亲娘家,别说汉军的伤亡率历来很低,就是高也会有大量的人愿意搏一搏。
  与羌族军的一战结束,刘彦没有可能一直待在前线,他留下了大部分的军队,仅仅是将禁卫军带回长广郡。
  长广郡的黄岛区目前是汉部最重要的政治区而没有之一,一切只因为那里有一座英灵殿。
  耗时接近三个月的战争,汉军近乎全歼羌族军,根据统计仅是俘虏就有四十一万之众,汉部急缺的妇女数量有十二万,老弱数量是八万,余下全是青壮。
  俘获的二十一万青壮,属于羌族的有十一万,晋人则有四万,余下十二万是杂胡。他们中的身体残疾之人会被全数清理,毕竟汉部可不是开福利所的,残废的人没有半点用处。患病的俘虏得看能不能救或是救的代价怎么样。
  辎重的缴获比较杂和多,蔡优统计了接近一个月才算是有初步的数据,比如马匹十七万、牛四万头、羊四十六万只,其余的兵器、甲胄、皮草等等的东西可就不是那么好统计。
  前所未有的大胜也不是没有代价,汉军中非禁卫军将士的阵亡人数仅于刘彦班师回下密前一天就达到一万三千零七人,残废的将士四千零九人,轻伤不计其数。将阵亡人数定个统计截止日期,那是因为不断有重伤号在不治身死。
  此战中阵亡的禁卫军数量则是有些恐怖,仅仅是骑兵就损耗了接近两万,余下的步兵合起来也该超过四万。
  汉军的总阵亡将士数字暂时定格在七万七千零一十六人,虽说是禁卫军承担了接近八成的损失,但损失真的是有些大。
  汉军可以统计的斩获首级数量有十五万那么多,未能统计的敌军阵亡数字该有一万左右,结合俘虏的四十一万人,姚弋仲麾下的人数绝对一度逼近六十万这个恐怖的数量。
  姚弋仲带来六十万人看似很夸张,实际上并不是。
  胡人征战是携家带口,比如一个参战的士兵极有可能会带着爹、娘、老婆、孩子,那么也就造成十万人可能士兵的真实数量只有两三万。但也必须说明一点,胡人的老人和妇孺在打顺风战的时候一点都不显得仁慈,甚至是妇孺上阵厮杀也是常事。
  汉军斩获十五万多的首级并不全然都是男性青壮,老人、妇孺、青少年占了其中的三万左右,而汉军士卒可不是杀降得来的首级,全是在厮杀场斩获。
  刘彦回到下密,他并不会在这里待多久,需要转道黄岛区亲自主持阵亡将士的祭奠仪式。
  差不多是刘彦抵达下密,关于汉军与羌族军的战事最终胜败结果也传遍天下。
  首先得到消息的是东晋小朝廷,毕竟庾翼就在汉军这边,他除了漯阴一战没有亲眼目睹之外,不管是豫州局部战事或东平郡局部战事,连带最后的收官之战,都是一路跟着观察。他写了很长的信件给自己的兄弟庾冰,庾冰再有选择性地摘出一些禀告朝廷。
  哪怕庾冰仅是摘出一些觉得能够说的,对长江以南的震动也远比想象中来得大。
  之前纪昌有提过要求娶司马皇室的公主,那个时候被司马一家子想都没想拒绝,得知刘彦获得与姚弋仲大战的结果,司马皇室开始考虑要不要嫁个正牌公主。
  门阀和世家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派遣家族子弟前往投效刘彦,最后连犹豫都不用了,一时间长江之上舟船来往频繁,皆是赶往汉部在长江最重要的经营地点江都。
  远在冀州作为长史出谋划策的纪昌,他虽然早就知晓本方会获得胜利,可听到消息依然显得激动不已。
  “总算是真正站稳脚跟了。”纪昌说的是这一战对外国和对国内的深远影响,他笑着对同样感到兴奋的吕泰说:“派去乐陵崔家的人可有什么消息传回?”
  别忘记了哟,在刘彦仅有长广一郡时,纪昌可就眼巴巴地盯着崔氏一家子,希望崔氏一族可以嫁个嫡女给刘彦……


第353章 要英雄,不要圣人
  之前,刘彦是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娶妻想要娶高门被人瞧不上,娶小家小户则是哪怕他愿意部众都会反对。
  随着刘彦统治下的地盘越来越大,都到了快要建国的份上,他娶妻则不能是单纯地出于自己的喜好。
  所谓君王无家事,每一件事情都会牵扯或是影响到国家,不管是出于政治意义或是为了与他国联姻考虑,君王应该接纳什么样的女子有太多的讲究。
  君王的妻子可以吹枕头风,光是这个就显得影响深远。再来谈朝夕相处而出的感情问题,很多时候其他人说干了唾沫都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可是君王的女人说不准在哪个不经意间,就能决定君王对某件事情的选择。
  美女世人皆爱,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经》之上早就说了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不是君子也爱美女。
  身份到了一定的高度想要美女非常轻易,可能勾勾手指头就有大批美女扑上来。同理的是,有钱人不管长什么样也能招蜂引蝶,那可不能怪美女,男人喜好美色,不缺少女人喜欢物质。
  要说之前的汉部显得有些风雨飘渺,到了与羌族军一战结束之后,汉部可算是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强大。
  刘彦治下,得知前线捷报后的万众,不管之前是什么样的心态,知晓本方以寡击众获得胜利,那心气和骄傲程度就是蹭蹭蹭地往上涨,再配合官方的刻意宣传立刻就有了一种身为强国子民的安全感。
  别小看一个国家民众的安全感。
  往大了说,叫社会稳定有利于民众接受统治,更能够使得民众对国家产生归属之心,国家在遭遇困难时有了更多万众一心的基础。
  往小了说,觉得安全就会有更多的盼头,不担忧突发的意外让自己的规划被破坏,人心稳定发展自然就能上来。
  国家的稳定和团结比什么都重要,一个团结一致的国家和一个一盘散沙的国家,展现出来的状态绝对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现在任何一个国家战事频发的角度而言都不能算得上稳定,那么民众对于国家的信心就显得无比重要,那是体现在对外战事的胜败之中,能够对外战争不断取得胜利必然是满怀信心,对外战争一直失败不免人心惶惶。
  刘彦赶往黄岛区的路上,不用刻意观察就能发现一点,各地的民众从之前的惶恐或是惊忧中挣脱出来,除了欢喜大战取得胜利之外,一种狂热正在蔓延。
  民众是对战争产生了狂热,但凡有亲人参与大战的家庭,每一个家庭都在期盼自己的亲人会获得什么赏赐。
  当然也不能缺少那些担忧自己亲人已经阵亡的忧虑,可实际上因为汉军抚恤制度的关系,忧虑并不是出于担忧亲人战死家庭失去顶梁柱。既有一种亲人可能战死成神的不安,也有一种莫名的骄傲感,他们谁都能拍着胸脯说,自己的家庭已经为君王和国家尽责。
  认真而言,因为汉部结构复杂的关系,实际上光棍一条的人远比有家庭的人多,每战之后采取公祭,阵亡将士的香火和血食,之所以由官方来办,认可这种方式的出发点就是许多阵亡将士没有亲人。
  关于建国的消息已经传遍刘彦治下,暂时定都于临淄也不是什么需要保守的秘密。这造成了一种现象,能够自由活动的人已经对未来有了规划,他们将会先前往黄岛区参加阵亡将士的祭奠仪式,后面则是前往临淄看看能不能有机会定居下来。
  刘彦治下的人口由来注定了一件事情,那便是大多数人会被固定限制在某块区域,仅是拥有爵位的人才能够自由活动。
  想要获得爵位,途径实际上有许多,不止是参军入伍在战场获取功勋。劳作为国家贡献更多也能获得爵位,只是显得难度更大。在某些领域上为国家产生贡献,比如在工艺技术领域,或是在科学领域,也是能够获得爵位。
  前一次蔡优负责统计汉部的功民,数量有两万出头,超过九成是战场获得功民身份。
  汉部的功民其实就是至少有公士爵位的人,那代表着超过两万人成为新兴贵族。这是一个并不少的数字,累积起来需要赏赐的田地、财帛、奴仆就是一个天文般的数字,幸运的是扩张期的汉部并不缺乏。
  “此次记功,该出现七级以上的勋贵了吧?”
  “回君上,尚未可知。”
  刘彦已经到了黄岛区,该处有着他太多的回忆。
  当初那么困难,多次被迫迁移海外岛屿,光是来回奔波的次数都不知道有几次。
  曾经黄岛区一度被认为会成为暂时的行政中心,英灵殿才会选择此处。
  得益于曾经的考虑,刘彦抵达黄岛区之后也有下榻的地方,不需要再去住帐篷。
  那是先前修建了的住所,名称是叫东宫(不是太子的那个东宫),实际上只是一个庄园。它被修建在黄岛区的东北位置,依山而建之下可以看到很远的海景,对内陆的视野也是非常广,唯一的缺点就是海风太大。
  汉部采取的是二十等爵制度,每一个等级的爵位都有门槛。
  斩获敌军一枚首级就能成为一名第一级的公士。在这里获取第一级公士的门槛实际上是被降低的现状,要是在先秦军队可是需要斩杀敌军的甲士(军官)才能获得该爵位,汉军士卒却只要斩杀任何一名敌军就能获得此爵位。会降低门槛,那是刘彦极度需要一批新兴的利益既得者。
  相对的,因为第一级的公士爵位获取条件被降低门槛,第二等级的上造爵位就被加高了门槛。
  本来的先秦军队士卒在成为公士之后,他们只要参与的大小战事次数累积足够就能够得到爵位上的提升,成为一名二十等爵中第二级的上造。
  在汉军这边,公士想要成为上造就需要斩杀一名敌军的军官作为基础,随后还有至少参与一次会战级别的大战、五次会战级别以下的小战。
  能够称之为会战级别,那肯定是敌我双方动用的兵力在五万以上,超过十万人的战事则能够称为战役。
  事实上,不是天下大乱的期间,双方合起来五万人以上的会战都不会太多,双方合起来十万以上的次数就显得更少。平时有个几十数百人的边境摩擦算正常,数千人的大摩擦都比较少见。
  值得那些想要建功立业之人庆幸的是,他们活在乱世之秋,又是身在执行二十等爵制度的这一边,尤其该值得万分幸运的是刘彦这里的功劳统计除非是失误,要不必然是有功必赏。
  “几处局部战场的主官、长史、副将,他们的爵位必然会得到提升。”刘彦对谁有什么功劳其实是比较心里有素,他不可能知道所有人的晋升,对某一些人的晋升则是早就定下,可不能说出来。他不得不问:“封邑的安排做得如何?”
  大战之后论功行赏是一个国家的基石,每一次甚至都要寻找一名或者多名的典型和榜样,但是找的人不能太多。
  刘彦的意思是,今一次高级文武各一个,然后从底层寻找一些有特殊功勋者,发动宣传机器让万众知晓他们有过什么样的服务。
  所谓的封邑可不是封地,封邑是一种只拥有税务权的犒赏,类如隋唐的某个爵位有多少户的封邑就是这么回事。
  经过非常久且严肃的思考,刘彦确认不会拿出土地来搞什么“封建”,至少是在统治范围达到极限之前不会。
  每一个帝国都有自己最大的实际控制范围,超过某一个范围之后就会鞭长莫及。通常是看军队多少时间之内能够抵达哪里,一般是军队三个月内可以抵达的位置才显得理想,超过三个月哪怕是到了也显得黄花菜都凉了。
  帝国最大的统治范围被称呼为“极壁”,西汉和东汉在面对帝国极壁时是采取设立都护府的策略,之后的隋唐也是这么处理,但是隋唐又创造了一种羁縻州的政策。
  羁縻州的政策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无外乎就是某个地方名义上属于版图之内,但那里实际上是自治状态。一般情况下的羁縻州是中央任命当地的强人作为最高长官,封某个谁一个什么官职,但怎么治理其实中央管不到。
  事实上羁縻州的政策很狡猾,可以来这么理解,将某个地方变成“神圣不可分割的土地”,鞭长莫及的时候保留主权的权利,等待有足够的能力就可以好好来谈一下什么叫“自古以来”了。
  所以说,“自古以来”这词太好了,再加上“神圣不可分割的土地”才会显得完整。一段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老子现在没实力先忍着,甭管你怎么去折腾某处,那地方至少名义上归属于老子”。唔……名义上!
  占个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发明,就像是棒子喜欢说全宇宙都是他们的,哪天棒子真的崛起,说不准宇宙还真的是他们的。
  今次会出现多个中等爵,徐正必定是会晋升到第八级的公乘,纪昌晋升为第七级的公大夫,吕泰、桓温、桑虞晋升第六级的官大夫,吕议、谢安、蔡优、李坛、李匡、田朔、张石……等十二人晋升为第五级的大夫。
  二十等爵,第一到第三为低等爵位,第四到第八是中等爵位,第九到第十四是高等爵位,第十五到第十九是显爵,关内侯都只能算是显爵,那么彻侯(西汉改为列侯)只能算是超品。
  第四级不更的爵位,获得的人数量有接近两百人,他们皆是军队的中层军官。
  第三级簪袅的爵位,获得者则是超过七百人,他们来自军队的中下层军官。
  第二级上造的爵位,获此爵位的人数更多,达到了两千以上,他们是基层如队率、什长之类的基层军官和一些幸运能够杀掉对方军官的士卒。
  纪昌已经在做相关的犒赏计算,按照第一级的公士爵位就能获得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那么就是至少两万多顷地、两万多处宅子和两万多的官署奴隶。第二级到第八级的爵位待遇则是随着每一级往上增加,再来是每一级的爵位价值也体现在社会地位之上。
  比如到了第三级不更的爵位之后就可以免除掉一些徭役,那也是为什么刘彦左思右想不能废除徭役的原因,毕竟搞了二十等爵的制度再废除徭役成了什么事。
  再比如到了第五级大夫的爵位,此爵位的人可以参与某个郡的政事参议,毕竟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在当时相当于国家某部长,一些小诸侯国的大夫甚至就是该国的民政或军事总管,因此大夫这个爵位具有很明显的政治意义。
  其余不再一一表述,只需要二十等爵的每一级都有其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样一来国家俨然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也将成为国家的基石,并且而二十等爵是任何人都能够参与,哪怕是奴隶也能够建立功劳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再有就是,国家也有了一套在法律之外的次序守则。
  刘彦会亲自主持一些人的晋爵仪式,主要是寻找一些能够作为典范和榜样的人来举行,并非为今次获得最高爵位的那批高层。他这样做当然还是为了宣传需要,合格的领导者总是需要抓住一个能够为国家的民心士气起到作用的事情,用一次次的树立榜样培养属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
  想寻找特殊的榜样对于统治者来说不会困难,真的是有自然是极好的事情,要是没有也能创造出那么一个。
  真实情况是,一般国家的宣传都带有一定的虚假和美化性质,不过别在意细节,只要能够起到美好一面的鼓励作用,目的就算是达到了。
  事实上,有缺点不完美的英雄更容易被接受,完全没有缺点的那叫圣人。而圣人不应该存在于世间,他们离普通人太遥远,遥远到足以令人望而却步。


第354章 建国在即
  随着一声“斩”,兵刃挥动之下,入肉之声响起,一刹那不知几人的头颅落地。
  被斩落的人头滚着出去,无头的尸身抽搐着颈部喷出血泉,大地之上却早就是血迹斑斑。
  身穿戎装的辅兵跑动着用箩筐将头颅收集起来,失去脑袋的尸身也将被抬下,很快就会有士卒押来一批战俘。
  这些战俘大多是身躯残疾者,或是穷凶恶极不服管束者,他们将在万众的注视之下被斩杀,是用以祭奠汉军战士之英灵。
  屡次斩杀一批被淘汰的战俘,观看的万众都是呐喊欢呼出声。
  血腥的场面刺激得多数人脸红耳赤,可能是兴奋或者害怕皆有,可场面只在展现一件事情,用鲜血与尸骸再次来展现他们这一个集体的强悍程度。
  祭奠战死英灵的仪式已经举行到了第二天,第一天是由刘彦亲自念悼文,并由他带头给战死英灵上第一炷香,第二天才是进入到斩杀战俘藉慰的环节。
  真实情况是,残疾的战俘真没有什么用,不杀掉难道要留下来吃干饭?再来就是一些桀骜不驯的战俘也不能留下,那只能是杀掉。
  第三天的祭奠流程比较特殊,会让战俘之中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让他们在公众场合跳舞,此乃使敌人屈服的一种意义。
  问题是,让敌酋鲜舞实际上是一种献俘于君王的仪式,一般会将敌酋打扮得妖娇和滑稽,舞蹈肯定也会是跳得像小丑一般,用来取悦于君王的征服喜好,再来就是娱乐百官与大众,更是瓦解敌人的反抗或敢战之心。
  在第四天,会有军队演练战阵,那是给战死英灵表达一种精神继承的意义,也是向万众表示仍有军人会依然奋战的意思。
  从第五天之后,刘彦就该沐浴身穿素白丧服,连续三天的不吃不喝静坐,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战死英灵的悼念和缅怀。
  此时此刻,刘彦就是一身素白地坐在被建立起来的高台之上,随同他一起的是汉部在黄岛区的一些文武高层。
  高台的周边建立了阶梯一般的架子,它们只是留出一些必要通道,余下的空间摆满了骨灰罐。
  每一个骨灰罐都代表着一名战死的将士,有些骨灰罐贴着姓名、号码牌、贯籍,有些骨灰罐则是没有。他们从鲜活的生命变成了被装载罐子里的骨灰,祭奠结束之后,除开一些拥有特殊贡献的战死英灵会被安置在殿内,剩下的将会被安置在露天的墓地。
  第九天,安置期间战死英灵的亲人好友会全程陪伴,直至骨灰罐被安置妥当。没有亲人的战死英灵会由官方派人全程陪同,算是陪着走完最后一程。
  没有例外的是,安置妥当之后,他们会顺着人潮前往刘彦的所在,接受刘彦对于他们的感谢。
  汉军将士的祭奠仪式全程皆有外国使臣在旁观看。这些使臣意外于刘彦对战死将士的规格待遇,那是一种有君王一直在场主持的悼念,无异于是一场国士般的葬礼。
  “无怪乎汉军士卒愿意血战搏杀,厮杀时皆是悍不畏死。”
  “若是有如此待遇,战死何惧!”
  “汉军强大并非没有原因啊……”
  不是有一句话叫“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吗?人心都是肉长的,铁石心肠的人只是个例罢了,更多的人是一种感性动物。会获得什么样的待遇就出多大的力,这也是守恒之道。
  “我们的君王能够这样吗?”李显很是忧愁善感地说:“路边死路边埋,甚至没得埋。”
  李显是冉氏秦国的使节,他身边的是来自张氏凉国的谢艾。
  不止有冉氏秦国和张氏凉国的使节在场,慕容燕国、东晋小朝廷、李氏成汉、拓跋代国、高句丽、百济、新罗、伽揶、九州、出云、扶余、曲沃……乃至于是被灭的宇文鲜卑都有派人到场。
  对了,石碣赵国也有派使团过来,但他们是为了来赎回姚弋仲。
  其中,高句丽、百济、新罗、九州是作为刘彦这边的仆从国来参与悼念,他们也有士兵战死后被一同悼念,以至于仪式开始后是心情复杂又是骄傲地参与了全程。
  其余国家除了拓跋代国是专门派人来之外,剩下的其实并不是专门过来参与悼念,毕竟又不是汉部这边的某个闻名天下的高层战死。他们有的是来进行第二次会盟商谈,也有纯粹来拉援助,更有想要改善关系的。
  认真而言,当今天下除了汉部这边就只有罗马会专门收集战死将士的尸身,两边还都有一样规格极高的祭奠仪式,除此没有一个国家会再这么干。
  当然了,此等规格的祭奠仪式并不多见,一般是在重要战役之后才会举行,君王并不是每次都需要亲自主持。
  不是讲什么公平与否,其实是每一场入殓仪式都需要君王主持,那君王可就没有空余时间来管理国家,因此是看什么级别的仪式由专门的人去主持。罗马那边是神殿祭师,汉部这边则是由英灵殿的祭酒。
  祭奠仪式持续了九天,三天三夜没有吃喝的刘彦看去是有些虚弱,可他在仪式结束后还亲自过问了一下各国使节的来意,随后才吃了点东西,睡了整整的一天两夜。
  从睡梦中醒来的刘彦,他睁开眼睛看到的当然是顶上的绸缎,那是床具中的一部分,伸手扭头要拿床边的水壶,却是看到拓跋秀与一名看上去端庄却没有见过的女子坐在屋内一侧,两女低声正在交谈什么。
  这一发现令刘彦有些惊奇,那是因为一般情况下陌生人根本进不得卧室,尤其是夜间的时候。
  交谈中的拓跋秀看到刘彦醒来立刻起身走近,她福身一礼,先是问:“夫君可要吃点什么?”
  刘彦比较直接地点头,他醒来之后饥饿感甚是强烈。点头之后,他看向了那名不知名的女子,初步印象是该女子估计才十四五岁,从气质来看有经过良好教育,身上有着明显的书香气。
  女子看到刘彦目光注视而来,她先是略显窘迫,紧张之后镇定下来,亦是福身一礼,不过却是没有说话。
  刘彦迷惑地问:“你是?”
  “小女子是崔氏女,名婉。”崔婉没有解除行礼姿势,低声又说:“君王可唤女子婉儿。”
  这一下刘彦可就马上反应过来了。他记得纪昌一直念叨崔氏那边的嫡女,那么崔婉就是这一次汉军北上冀州的成果之一?
  要说起来,刘彦一直都清楚拓跋秀或任何胡族女子都没有可能成为开国之后,汉国的王后。
  那是政治决定了的事情,与刘彦的个人喜好没有直接关联。甚至可以说,除非他要埋下巨大隐患,强制选个胡族女子为王后,要不连提都甭提。
  “姐姐已经来了七天,当时夫君正在主持阵亡将士祭奠。”拓跋秀说着对外面吩咐了几句话,是让准备食物,都是刘彦喜欢吃的东西。她年纪比崔婉大,却是称呼崔婉姐姐,看着是对即将出现的结果已经一清二楚,就是不知道表面之下的心态是否像表面之上。她笑着对刘彦问:“夫君要先梳洗吗?”
  刘彦可没有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