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路隋行-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虞孝仁想拍杨广的马屁,没想到却拍到了马蹄上,眼见着杨广似有不快,吓得倒抽了口凉气,再不敢多说一句话,紧跟在杨广身后向正殿的方向走去。
杨广走进正殿居中坐定,从虞孝仁口中得知高连升尚在晋阳宫大门外等候,便吩咐虞孝仁前去带他入宫晋见的同时,顺便差人传请王韶、李彻和张衡三人进宫相见。
足足过了一刻钟的光景,才见高连升怀里抱着个三尺长的锦匣,满面红光地跟着虞孝仁走进殿来。
“小民高连升参见晋王殿下。”高连升进得殿来,忙把怀中抱着的锦匣就地放下,撩衣就要向杨广下拜施礼。
“高老板身为高句丽一国王叔,在本王面前无需行如此大礼,起来坐下说话吧。”
高连升向杨广鞠躬表示过感谢后,却不肯坐下,俯身拿起身边的锦匣,双手举过头顶,笑着说道:“这锦匣中装的是一对千年山参,已长成了人形,十分的难得。数月前小老儿受本邦国王相召,走得仓猝,这次返回并州,特携来此物进献给王爷,略表歉意。还望王爷笑纳。”
杨广听得高连升此次返回并州,向自己进献的礼物并非是虞孝仁料想的海东青当中的极品——玉爪,而是一对千年老山参,不由得瞟了陪站在一旁的虞孝仁一眼,微笑着答道:“多承高老板一番美意,本王却之不恭,就先收下了,待过些日子高老板离开并州之时,本王会命人备下些回赠之物,也请高老板切莫推辞才是。高老板此次故国之行,不知一切可还圆满否?”
………………………………
第558章 以事换利
杨广话虽问得委婉,高连升却也听出了杨广想问的是自已的侄子——高句丽王高汤的身体状况,忙拱手答道:“承王爷垂询,小老儿此番重返故国,可说是有惊无险,一切都还顺利。故国国王数月前确实身染重病,急召我回国,本想托付身后之事,却没想到巧遇到了一位世外的神仙,赠我王以起死回生之丹药数枚,我王服此丹药后不过数日,就症候尽消,恢复了康健。”
“哦?这世上竟有这样的神仙,真是可喜可贺之事啊!”杨广本不信世上有真的神仙,但见高连升说得一本正经,只得顺着他的心意向他道贺道。
“不瞒王爷。我临回并州之前,曾诚心邀请这位活神仙与我一同前来晋见王爷的。”高连升趁势向杨广讨好道。
“那,这位神仙来了吗?本王倒还真的想一睹活神仙的风彩呢!”杨广就坡下驴地笑着问道。
高连升忽然面现尴尬,略一迟疑,才支支吾吾地答道:“可是,这位活神仙一听我是邀请他来并州晋见王爷,就推说身体不爽,无论小老儿如何劝说,执意不肯随同小老儿一道前来。。。。。。”
“这是为何啊?难不成本王与这位神仙之间还有什么过节不成?”杨广敛起笑容,不无意外地问道。
“王爷不知,这位神仙平素惯以道士模样见人,据他说,王爷在河北诸州府重倡佛法,广建寺庙,颇有扬佛抑道之嫌,他身为道家之士,除非王爷答应为道家正名,在治下诸州府兴建十九座道观,否则他是不会来见王爷的。咳咳。”高连升被杨广逼问不过,只得如实答道。
杨广被他说得一怔:没想到自己重倡佛法,方建佛寺,却在无形之中见责于了道家。不过,他旋即笑道:“佛道并立,距今已有上千。。。。。。数百年的历史了,前些年本王出于前朝武帝灭菌佛的缘故,才不惜纠枉过正,在河北道治下诸州府间重倡佛法,方建佛寺,却没承想招致了道家之士对本王的不满。也罢,如果日后财力充足,本王倒可考虑满足这位活神仙的愿望,在治下十九座州府各建一座道观。到了那时,还要烦劳高老板设法邀这位活神仙来与本王一见哟。”
高连升听出杨广这一多半是玩笑话,并算不得真正的承诺,遂淡然一笑,没有接茬,而是换了一个话题,向杨广禀报道:“启禀王爷,小老儿此番被急召回国,居国期间,还曾说服我王办了一件有利于高句丽和大隋交好的事情,可惜未能做得十分圆满。。。。。。”
杨广明知高连升去而复返,必是央求自己允准他在并州开设分号,拓展商路而来,此时听了他这话,也没觉得他一个嗜利的商人能做出什么有利于高句丽和大隋两国交好的事情来,只以为他是欲借此事张口求自己应允他所求之事,遂随口问道:“如此说来,倒教高老板费心了,不知是什么事哪?”
“小老儿在长安经商多年,往日里也曾听人说起过,朝廷有责怪我王收留前齐败将高宝宁之意,因此便趁此次返回故国之机,竭力说服我王向大隋遣返高宝宁,以示与大隋交好之诚意。可是。。。。。。”
杨广听了高连升这话,两眼立马冒出光来: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开皇元年间,就是这位前齐残将高宝宁与突厥五可汗联兵南侵,拉开了北境连年烽火不息、征战不止的序幕,高宝宁率军盘踞的关外营州虽在其后不久被六叔杨爽率军攻破,但高宝宁本人却在兵败后逃到了高句丽。尽管当进六叔以进军讨伐高句丽为由,欲逼迫高句丽王高汤遣返高宝宁,但高汤却始终未给予满意的答复。多年以来,高宝宁居留于高句丽境内,也成为了一道拦挡在两国进一步和睦相处道路上的绊脚石。
令杨广由衷感到意外的是:高连升身为一介商人,居然能想到要劝说其侄高汤向大隋遣返高宝宁来恢复和促进两国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其今后长期在两国间往返经商牟利的打算。
杨广甚至还想到,倘若事情真的如高连升所说,无论高汤是否听从劝说,自己都将当场答应下高连升在并州开设分号的请求,以作为对他的酬谢。
“王爷还请多包容些。”高连升抬眼望见杨广正目光炯炯地盯视着自己,期望从自己嘴里听到令他满意的结果,只得干咽了口唾沫,语气一变,硬着头皮往下说道,“我王虽听从了小老儿的劝告,却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未能将那高宝宁交还到大隋朝廷手中,而是只把他驱赶出了高句丽国境,任凭他逃到别处安身去了。不过,小老儿倒是打听到了,高宝宁被驱离高句丽后,现已逃入了突厥境内。”
“你打听到的这个消息准确吗?”杨广虽对高句丽王高汤不肯将高宝宁直接交到朝廷手中感到不满,但一听说高宝宁逃入了突厥境内,还是忍不住挺身站了起来,追问高连升道。
“小老儿于高宝宁被赶出高句丽时,曾派了手下亲信伙计一路尾随他,亲眼见他进入了突厥境内。不过,那已是近一个月前的事了,现在他是否仍在突厥境内,小老儿不敢向王爷打这个包票。”
“高老板,你能劝说高汤驱逐高宝宁,已经是很不容易办到的一件事了。”因望见王韶、李彻、张衡三位重要僚属前后相跟着走进殿来,杨广便向高连升说道,“之前你向本王提说过的欲在并州开设分号经商之事,本王现在就可以答应你的这一请求,并命虞孝仁将军帮助你,尽快在并州择地开张营业,以表达本王对你的谢意。不过,你须得谨记,关于高宝宁现在突厥一事,万不可向他人说起。好啦,你先随孝仁下去歇息吧。”
高连升对杨广如此爽快地答应他在并州开设分号一事表示了千恩万谢之后,跟随着虞孝仁离开晋阳宫,回馆驿安歇去了。(破例将高连升安顿于馆驿当中,也算得是杨广给予他的一项优待)(一度文学网,)
………………………………
第559章 强索不如暗查
杨广传请王韶、李彻、张衡三位重要僚属来晋阳宫正殿,原是为了同他们会商自己欲上章请求父皇调自己回长安继续清查关自在的事,没想到却从高连升嘴里得到了高句丽已将高宝宁驱离其国境的消息。
如此一来,几个人首先会商的议题自然就转移到了如何将高宝宁捉拿回国,接受朝廷处治这件事上来了。
听罢杨广对此事前因后果的介绍,行台右仆射王韶第一个开口说话了:“摄图既已向我大隋称臣,东突厥现已是朝廷的藩属之国,依下官之见,莫如由王爷出面,直接要求摄图将高宝宁交还给咱们,量摄图必不敢违拗朝廷的意愿。”
李彻也附和道:“末将赞同王仆射的主张。前此摄图擅自将其牙帐北迁,不就迫于王爷的威压,又迁回了紫河镇了吗?为了一名前齐的败军之将,摄图断不至驳了王爷的面子的。”
三人当中唯有张衡若有所思,低头不语。
“建平,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想法吧。”近两年来,杨广内心中隐然已把张衡视作自己帐前头号谋士了,凡遇大事,必先征求张衡的意见,乐后方能做出决断。
张衡听得杨广点名要自己发表意见,向上拱手道:“王爷,下官方才在想,高宝宁早在高连升从高句丽起程返回并州前就已被高汤下令赶出了高句丽,至今已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倘若如王仆射和李将军所说,由王爷出面,直接向摄图要人,而摄图阳奉阴违,口头答应交人,暗中却放高宝宁另寻它处安身,咱们又当如何应对呢?突厥以北是铁勒诸部,东面更有貘合、契丹、奚等邦国、部族,其领地犬牙交错,一旦高宝宁闻风而逃,再想擒获他就难了。”
“嗯,建平之言确有些道理,二位看呢?”杨广点点头,目光扫视着王韶、李彻,问道。
“王爷,东突厥地广人稀,如不通过摄图,莫说捉拿高宝宁,即使要准确地找到他在突厥的藏匿之地,恐怕都要费上一番周折了。”王韶内心颇不以张衡之言为然,有意提醒杨广道。
“张尚书担心摄图阳奉阴违,私自放了高宝宁,这也不难。依末将之见,不如仿效王爷强逼摄图南迁的做法,在致书摄图,要其交出高宝宁的同时,调集大军向白道州增兵,盛陈兵威,逼使摄图不得不交还高宝宁给咱们。”李彻提出了一个软硬兼施的法子。
杨广时至今日已基本上从安若溪之死带来的悲痛中解脱了出来,又因新得了张须陀的禀报,急于请调回京查案,心里实不愿再像上次那样大动干戈,为了讨还高宝宁而和突厥再生事端,故而听了李彻的建言后,一言不发,紧锁双眉,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张衡,希望他能给自己出一个更好的主意。
与先前安若溪在实际上扮演了杨广身边头号谋士多有不同,一方面杨广年纪渐长,与初到并州之时相比,在很多事情上面已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另一方面,若论在杨广面前说话的份量,以及与杨广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而言,张衡颇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只不过是杨广麾下的僚属而已,断然不能与安若溪相提并论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张衡平时虽也偶尔会直接说出自己对某件事的主张和应对之策,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委婉地引导杨广自己悟出正确有效的应对方法来。
此时见杨广显然并不赞同李彻的建言,张衡略一思忖,依然婉转地建言道:“下官以为,王仆射方才所言点到了此事的关键所在,高宝宁兵败丧军已是五年前的事了,尔今只要能够准确地查知他在突厥境内的藏匿之地,接下来捉拿他回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杨广受到张衡的点拔,眼珠一转,已然有了主意,爽快地说道:“强索不如暗查来得快捷。本王对如何处置此事,已然有了主张。齐安公,传命赵才所掌斥候营,自今日起全体出动,潜往突厥境内查访高宝宁的藏匿之地,一旦发现其下落,许其便宜行事,或捉或杀,任由其临机处置,不必再报。”
王韶、李彻二人没想到杨广会采用派遣斥候寻访、暗杀的方法来处置此事,还欲开口再劝,却听杨广转而说道:“目下河北局势已归于稳定,本王有意请调回京,继续主持清查南陈关自在一案,今日传请诸位前来,一则是为帮本王参酌参酌奏章的措辞,二则也是为提前和你们打个招呼,好让你们心中有个准备。”
李彻知道,在处置高宝宁这件事上,杨广已下达了正式命令,不容自己再提出任何质疑,便以向赵才传令为由,率先向杨广告辞,离开了正殿。
杨广要请调回京主持查案,听到这一消息,官居河北道行台众僚属之首的王韶立马感到了自己肩头的压力,试探着问道:“王爷可是新得到了什么查案的线索,这才要上章请调回京?”
除张须陀、鲜于罗等屈指可数的几名亲信侍卫之外,杨广一向都是极力回避当人说起查案进展情况的,故而听到王韶向自己打听查案的进展情况,杨广也只微微一笑,避重就轻地答道:“我不过是提前和你们几个打声招呼,父皇会不会应我所请,调我回京,尚在两可之间。退一步讲,即便父皇传诏调我回京,也会另派一位亲王,重臣来并州接替我的,王仆射无需多虑。”
“多虑倒是没有。下官只是想到王爷如请调回京,万一突厥再生事端,换做别的亲王、大臣初镇并州,未必能如王爷这般熟悉情况,应对自如罢了。”王韶见杨广对自己问及的查案进展避而不答,遂也不再追问,只做解释道。
张衡抱定凡事杨广不主动说起,自已决不开口问及的主意,听杨广方才提及传自己等人前来是为向皇上草拟请调奏章之事,自忖身份,便吩咐殿内随待的执事人等备下纸笔砚墨,准备替杨广草拟奏章了。
………………………………
第560章 今非昔比
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当日由杨广授意,张衡执笔,王韶在旁帮着润色、措辞,三人共同草拟了一份奏章出来,准备派专人呈送回长安。【愛↑去△小↓說△網 Qu 】
然而,待到次日一早,还没等杨广指派人手回长安呈交请调奏章,受皇后独孤伽罗差使,正阳宫执事宦者何柱儿就赶来了并州,专程来请乐平公主杨丽华返回长安来了。
杨丽华此次北上并州,从某种角度上说,可谓是诸事不顺:与昔日闺蜜宇文般若久别之后初次相聚,就因话不投机失去了彼此间继续保持联络的兴趣,以至于白道州一晤之后,两人只偶尔地书信往来彼此问候一声,再没见过面;其后不久,就遇到了自己从母后独孤伽罗手中力保下,并携她一道来并州的安若溪突然自尽身亡;再之后,杨丽华身为长姐,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劝慰杨广,以避免他因伤心过度而丧失神志,做出什么糊涂的事来。。。。。。
尽管有此种种的不顺心,可杨丽华自我感觉能走出长安,来到陌生的并州,陪伴杨广度过这一个寒冷的冬天,还是很轻松的,甚至是愉快的,至少她那颗长期受到压抑的心灵能够在这段光阴里得到暂时的舒缓和解脱。
因此,当何柱儿笑眯眯地来向她传达母后命她返回长安的旨意时,杨丽华不免有些怅然若失,一时还舍不得和杨广、萧厄分离,重新回到那座她十分熟悉却曾给她带来无尽痛苦的都城去。
杨丽华带着女儿宇文娥英从并州动身,返回长安当天,杨广推掉了手头所有的公务,和萧厄夫妻二人将长姐一行一路送至了汾州地界,才依依不舍地洒泪而别。
不仅如此,出于安全考虑,也为派人同长姐一道返回长安向父皇呈送自己的那份请调奏章,杨广特地指派李浑带领一个营的骠骑营军士,会同杨义臣带领的五十名禁军一同护送杨丽华返京。
送别杨丽华一行,杨广和萧厄夫妻二人才返回并州城中,就在城门附近收到了一份虞孝仁亲自送来的大红请帖:原来,明日便是高记皮货行分号在并州开张营业的日子。
尽管高连升明知以杨广的身份和地位,决不会亲临开业典礼现场来的,可为了表示对杨广的尊重和感谢,还是请虞孝仁代表他本人送了一份请帖过来。
“高连升的皮货行分号开在城中哪条街上啊?”杨广命鲜于罗替自己接下请贴,随口向虞孝仁问道。
“回王爷,末将奉王爷之命,帮着高老板在与大兴国寺紧邻的东西大街上择定了一处店面,好家伙,这分号的店面排场,竟是比长安东市里的总店还要大着不少呢。王爷要不要去看看?”
杨广下意识地盯了虞孝仁一眼,心中想道:虞孝仁这小子不知得了高连升多少好处,竟主动替他邀请起自己来了。
“也罢,今日左右无事,就随你过去瞅上一眼吧。也好叫王妃解解闷儿。”杨广抬头看天色尚早,便顺水推舟地答应了虞孝仁的邀请。
“末将代高老板谢过王爷、王妃赏光了。”虞孝仁乐得差点儿蹦起来了,向杨广躬身道了声谢,回头就欲派人向高连升报信,好叫他准备迎接王爷、王妃。
“且慢。”杨广挥了挥马鞭,拦住了虞孝仁,对他嘱咐道,“我不过想绕道去认认门儿,你用不着派人知会高连升,咱们打他门前一过就行了。”
即便如此,虞孝仁也自觉颇有面子,竟能引得晋王和晋王妃屈尊从高记皮货行分号门前去走上一趟,赶忙自告奋勇地跑到队列前充当起了开路、净街的角色,惹得鲜于罗对他冷笑不止。
高记皮货行开设在长安新都东市中的总店杨广虽没去过,不知其规模如何,可是他与萧厄等一行才拐进紧邻大兴国寺的那条东西大街,就被高记皮货行分号店面竟有如此大的派场给震憾到了:只见这处还未开张营业的分号足足占了不下十个临街铺面的大小,单凭此一点就几乎将整座并州城中的所有商号都给比了下去;同时,杨广打马从门前走了一趟之后,还发现,这间分号虽然打的是高记皮货行的幌子,可店内经营的货物却不仅限于皮货,还包括辽东一带特产的人参、鹿茸、虎骨酒等方物、特产;特别令杨广感到惊讶的是,在分号店面最靠东的位置,竟然还高高地悬挂着几个他并不陌生的鹰笼,笼子里隐约可见关的是海东青。
“这几只笼子里关的有你说的那只‘玉爪’吗?”杨广用马鞭指着店内的那几只鹰笼,悄悄问虞孝仁道。
虞孝仁因在此之前私底下诘问过高连升,问他为何不将与千年山参相比更为珍贵的“玉爪”,当时高连升含含糊糊地虽未向他说明,虞孝仁也从高连升的话中猜出了个大概:高连升此番从高句丽返回,似乎平添了不少的财力,做生意的胃口也大了许多,他大约是想把那只十分罕见和珍贵的“玉爪”进献给身份、地位比杨广更尊显的大人物,好借此找到更加强有力的靠山,支持他的生意做强做大。(比晋王杨广身份还要尊显的大人物,虞孝仁当时听了高连升婉转的回答,头脑里首先闪现出的就是当朝太子杨勇了。同时他自己也感到一阵深深的惋惜:两年前,若不是杨广坚持要亲自率军奔袭元尼那山,或许他就可以在太子杨勇面前大大地露一回脸,自然就有可能以宇文阅的项上人头做敲门砖,攀附上太子这棵参天大树了。)
“请王爷恕过。原是末将眼力不济,在高连升初返并州那日没瞧得真切,误将一只寻常的白羽猎鹰认做了‘玉爪’。”虞孝仁被杨广冷不丁一问,暗骂了声自己当初多嘴,忙赔笑撒谎答道。
杨广听了这话,不免感到扫兴,当下催动“铁蹄龙”,未在高记皮货行分号门前做任何的逗留,一溜烟地返回晋阳宫去了。
待回到晋阳宫,陪着萧厄先到寝殿歇息,杨广随口问萧厄道:“王妃觉得这高记皮货行分号的店面派场怎样啊?”
萧厄由衷地感慨道:“没想到这位高老板竟是位富商巨贾,看他这分号店面的派场如此之大,即使是在长安,妾身也从没见过如此大的派场呢。先前在长安王府时,我曾听说他常来找焦二喝酒闲谈,还以为他只是个寻常的商户呢。”
不知她哪句话勾起了杨广的心事,她话音刚落,却见夫君脸色由晴转阴,眉头也紧皱了起来。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
第561章 是王叔,还是商人
萧厄的话确实引起了杨广的注意,他紧锁双眉,若有所思地扶着萧厄回到寝殿坐下,又向她问道:“高连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主动找焦二喝酒的?”
萧厄一时没明白杨广问这话的用意所在,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也是从若溪妹子口中听说的此事,想来大约是在一年前吧。当时我尚在大兴宫中居住,记得有那么一两回,曾听若溪妹子提到过这件事,据她说,她还当面提醒过焦二,劝他不要一味花别人的钱来买酒喝,可过得两日,却总又能见到焦二和这位高老板两人喝得醉醺醺的不成个体统。若溪碍于自己的身份,还央求过我两回,要我也去劝劝焦二,不要和外人走得太近,我因一颗心都放在昭儿身上,过后竟把这件事给忘了。。。。。。”
自己当年不过是经虞孝仁从中引见,才结识了这位来自高句丽的皮货商人,之后虽承他主动赠送海东青给自己,但不久后自己就离开长安,来并州出镇了,自问和高连升并无太多的交情,如果说他主动赠鹰给自己,其中不无讨好、攀附之意的话,那么事隔数年之后,他忽然主动结交起自己府上的更夫兼守门人焦二来了,这就有些令人费解了。
杨广心中对高连升的疑念既生,便请萧厄在寝殿歇息,自己则迈步出了寝殿,吩咐鲜于罗将虞孝仁唤来,径直向晋阳宫正殿走去。他想搞清楚:高连升究竟是高句丽国堂堂的王叔,还是仅仅是一位寻常的商人。
早在开皇元年间,杨广了解到父皇杨坚胸怀恢复汉时江山的雄心壮志后,就常将汉朝的疆域和目下的隋境相对比,结果发现,除了近三百年形成的南北分治局面外,现今隋朝疆域与汉时最大的不足就在于辽东一带:这一地区早在两汉时就纳入了华夏的版图,尔今却独立为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三个邦国,其中尤以高句丽占有疆域最大,实力最强。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杨广才在还朝时向父皇建言分步实现恢复汉时疆域的宏大计划:稳固与突厥的关系以安定北方边境,尔后一举攻灭南陈,实现南北统一,接下来就要将高句丽重新纳入隋朝的版图了。
不仅如此,虽然怀里的手机早就没了电,无法通过那神秘的,随同自己穿越千年而来的4G网络查询到自己这一世以后面临的种种事情,但凭借着脑中的记忆,杨广也知道,在真正的历史上,隋炀帝曾经三征高句丽,激起了国内民怨,最终导致国灭身死的。这也是他格外关注高句丽,以及身为高句丽王叔高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单单从高汤病重时急召高连升回国这一件事上,就可看出,这位王叔在高汤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量,倘若在长安经商、居住多年的高连升不仅是一位商人,也不仅仅是一名寻常的细作、眼线,而是随时都有可能回国掌权,甚至执政的重要政治人物,那么他将对自己改变历史发展轨迹,创造出崭新的历史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早摸清他的底细对自己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杨广一路想着,不知不觉已来到了晋阳宫正殿。
几乎与他同时,送他和王妃萧厄回宫后尚未走远的虞孝仁被鲜于罗唤了回来,也抵达了正殿。
杨广屏退殿内随侍的一干值事人等,只留下虞孝仁一人在殿内,开始仔细盘问起他来了。
“孝仁,数天前是你将从高句丽返回并州的高连升接进城来的,依你估算,他这次回来,携带的货物价值几何呢?”
虞孝仁没料到杨广急冲冲地派人将他传唤回来,是为了向他打听关于高连升的情况,闻言一怔,旋即答道:“奉王爷之命,这几天来末将一直在帮助高连升在并州开设分号,对他带来的货底倒还清楚,依末将大致估算,高连升从高句丽带回的货物总值约在千万以上。”
杨广因才亲眼见识到高记皮货行分号的气派,对虞孝仁的回答并不感到十分吃惊,笑着又问道:“那么在你看来,这些价值巨万的货物是得自高汤所赠,还是高连升本人低价从辽东购得,运到并州贩卖,牟利的呢?”
这个问题对虞孝仁来说仍不算难,他凝神想了想,抱拳答道:“末将还记得,去岁高连升离开并州时是孤身一人,并非随身携带大笔的财货,此次返回并州,不但带回上价值在千万以上的货物,还带了数十名伙计,据末将猜测,这些货物和伙计多半是高句丽王高汤所赠,说不准就是高汤托其叔将这些辽东的方物运来关内售卖牟利,两下分帐的呢。”
“你的意思是说,高句丽王在和高连升合伙做生意呢,还是密嘱其为高句丽筹措军资、粮晌呢?”杨广突如其来地问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
虞孝仁再也笑不出来了,思忖了移时,才勉强答道:“此事末将着实不知,两者皆有可能。”
“好吧。我再问你,无论高连升是在为其故国筹措军资、粮晌,还是和国王高汤合伙做生意,换做是你,会选择在何地,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将这些价值千万的货物售出呢?”杨广微微地眯起双眼,直盯着虞孝仁问道。
虞孝仁不敢等闲视之,耷拉着脑袋寻思多时,犹豫着答道:“我大概会直接将这些货物运回长安,或者是比并州繁华数倍的东都洛阳,悄悄地将这些货物售卖出去。。。。。。”
杨广望着虞孝仁,呵呵地笑了:“那,你来告诉我,为什么高连升会回到并州,还要在此间开设派场如此大的分号店面,他不怕本王怀疑他是高句丽派来的细作,而于他不利吗?”
虞孝仁想到是自己将高连升引见给杨广的,听此一问,前额上不禁冒出了汗来,竟是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了。
可是,杨广的问话他又不能不答,嗫嚅了多时,终于被他憋出来一句:“或许,或许他正为了引起王爷的注意,才有意如此高调行事的吧。”
………………………………
第562章 张须陀蒙冤
虞孝仁听似无礼的一句话却提醒了杨广。
他板起脸来,正色吩咐虞孝仁道:“你也知道,自本朝开创以来,高句丽虽然早就向朝廷称臣献贡,甘做藩属,然数年来朝廷屡次征召,高句丽王高汤始终不肯亲赴长安,朝见父皇,迫使朝廷不能不对其心怀戒备。高连升身为高句丽王叔,身份大异于寻常商人,本王对其不得不稍做提防。今日就命你负责对高连升及高记皮货行相关人等的日常监管,一经发现高连升确实在为高句丽筹措军资、粮晌,速报我知。如有怠慢,本王决不轻饶。”
虞孝仁自与高连升相识以来,确实得了他不少好处,本想着早在五年前就将高连升和高句丽王高汤的叔侄关系禀报给了杨广,自己从此以后可以脱去干系了,可没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