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真是大明星(尝谕)-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多学生都答不出来了,他们不记得了,没有看得那么细。

但是吴则卿这时笑着说话了,“十二个吧,统称红楼十二官。”

张烨微笑,“是的,大家看,曹雪芹都是用十二作为一个贯穿数字的,加上那五十四回篇幅一半的分野,这已经太一目了然了吧?所以现今流传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我个人是接受不了的,因为曹雪芹原版《红楼梦》只有一百零八回!所以,《红楼梦》只有大体八十回是曹雪芹的原笔,后四十回是高鹗或者是某个无名氏的续书,还续的不太靠谱,因为八十回后不是四十回,而是还剩二十八回!”

这一下,文学界的这些人都有点坐不住了!

还能这么说?

还能这么解释?

还可以这么分析?

杨老师这个研究了一辈子《红楼梦》的人,都给听得一愣一愣的了!

张烨给出的这个角度的分析,简直是史无前例的!

第323章【我都解释的了!】

“有道理啊!”

“还真是有结构的!”

“九乘十二?老曹太讲究了啊!”

“张烨老师好样的啊!威武霸气!”

姚蜜拍手叫好,少数一些北大学生们也深深点头,这堂课太精彩了,跟第一节课一样,只要听了张烨讲了头一句话,后面就收不住了,注意力就全被张烨给引走了,这种抛下一个个惊人悬念然后慢慢从逻辑上分析解释的讲课方法,很多讲师都用过,可是像张烨用的这么好的,还真没有几个!

观点太新奇了!

角度也太另类了!

几个红学专家面面相觑,一时半会儿愣是辩驳不出来了,本是想来拆台的,结果现在却进入了张烨的节奏,来之前,他们实际也是做好了很多准备工作的,以为张烨会继续拿一些资料证据说事儿,借而开展出来一个个“歪理”慢慢引导大家,于是几个红学家和文学界的人都想好了该怎么驳斥他,甚至想好了怎么将张烨逼到死胡同里,让他自己困住,让他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可以说,这些带着敌意的文学界的人是有备而来的,可偏偏让他们无语的是,张烨竟然没理他们这茬儿!

资料文献佐证?

这厮居然不说了!

另起一个篇章,竟从《红楼梦》的结构上说起了!

孟东国只想破口大骂一句:你丫也太不按套路出牌了啊!

这让他们那些红学家简直一肚子话憋着说不出来啊,关于结构,关于九乘十二,他们是连研究都没研究过的,整个红学界都压根没有探索过这一块的内容,让他们怎么说?什么准备都没有!只能眼巴巴地听着张烨侃侃而谈!还想着给张烨下陷阱让他跌进他们的掌握呢,没料他们自己却陷进了张烨的节奏!

这人不简单!

还真有两把刷子啊!

严玉望了望张烨,心中已经收起了轻视,第一次开始真正从学术上的角度认真思考张烨的论点了。

钱老一笑,对严玉道:“小张还行吧?”

严玉默然了片刻,评价道:“才华横溢,但观点太激进了。”说来说去,她还是不相信张烨的论点。

钱老道:“咱们接着听吧,呵呵。”

一个外校来的历史学者客观道:“小张老师说的这个,还真是有道理的,要知道,因为历史的传承和遗留的文化信仰,古人最看重传统,也讲究结构,五言诗,七言诗,合辙押韵,这都看得出来。”

曾教授也摸着胡子微微点头,小张老师确实给他们北大争气啊!

那边的吴则卿还是那般温和的表情,自始至终也看不到任何疑惑和眼神的变化,好像一直都相信张烨能讲好似的。

中文系的系主任和系书记等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刚刚听张烨大言不惭地开口就否定了《红楼梦》的回目数不对,就开始提心吊胆了,生怕他堕了北大中文系的名头,下面可是这么多专家学者啊,这么多半辈子都致力于研究《红楼梦》的行内人啊,万一被人家一言反驳到无法可说,那可就丢人现眼了,所以北大的这些系领导跟老师全捏着一把汗,直到看见现在这一幕,直到瞧见张烨不但没有被问得无法可说,反而把这帮文学家和红学家给说懵了,这才松了口气,而且还乐了!

小张行啊!

给这帮红学家都聊晕了?

张烨还在继续聊,一鼓作气地扩大战果,“所以按照这个结构形式,九九八十一,《红楼梦》的第八十二回应该又是一个很大的分水岭,应该是贯穿情节的极其重要的转折和收束。”他说着就对工作人员打了个手势,屏幕上的书籍顿时跳转到了八十一回,“可是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的《红楼梦》却不是这样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在说曹雪芹的原笔只有大体前八十回的原因!”

八十一回的文字出来了。

大家看到后,却都很疑惑。

“没感觉不妥啊?”

“是啊,看着就是一个人写的啊。”

“我也这么觉得,挺舒服的,也挺合理的。”

“要是模仿续写,不可能模仿的这么好吧?”

北大学生们窃窃私语。

几个红学家则没有轻易开口,他们已经被张烨的开场给弄得被动了,这下,在他们并不熟悉的结构问题上,他们没研究过也不太好发言,准备先静观其变,看看张烨会不会自己犯错误,找到机会就好反驳了。

然而张烨却显然是不会给他们机会的,看着台下道:“大家都看过第八十一回,可能并没有感觉到不舒服,可是在我看来,这个被人续写的第八十一回与曹雪芹原意相差甚远。”他加了个重词,“甚至让人无法忍受!”

周学长奇怪,“有那么严重吗?”

“无法忍受?”宋学姐也觉得张烨老师话说大了,她看着挺好的啊。

张烨道:“因为在八十一回,内容就已经另起炉灶了,按照结构来讲,应该是八十二回才是一个新的单元,可是这里,八十一回便单立了出来,而且根本不管上一个单元的七十二回到八十回的内容铺垫,这可是一个很恐怖的情节单元啊,里面写的什么啊?不细说了,你猛一想,有没有抄检大观园啊?有没有死晴雯逐芳官啊?有没有尤氏说要到上房去底下人说你别去,那儿正在帮助甄家藏匿财物呢!”

学生们都点头,是有。

“这个单元的情节很恐怖。”张烨指指屏幕,道:“可是大家看到的八十一回呢?并不是作为单元发展的一个结尾,它另起炉灶,叫‘占旺相四美钓游鱼’,优哉游哉,美女们在大观园里钓鱼喽,一切无事哟。”他笑了下,是那种无奈的笑,“抄检的事不写了,死人的事不提了,好像悲剧的事都消失了,不但情节不发展了,而且贾宝玉还变成了一个乖孩子了,‘奉严词两番入家塾’了,嗯,它虽然也写了贾宝玉开始不愿意啊,经过私塾老师的教导啊,贾宝玉不但读圣贤书了,还学做八股文了,呵呵,我想问问了,这还是前八十回里那个贾宝玉吗?”

有人学生道:“人会变得啊。”

“是啊,这段应该还好吧?”周学长道。

张烨摇摇头,“人是会变,但不会变化这么大,而且完全没有铺垫,贾宝玉是个非常反对仕途经济的人,那是明文写出来的!他甚至不惜在这个价值观念上去和他比较友好的青春女性翻脸,跟薛宝钗跟史湘云发生激烈冲突,前八十回写得清清楚楚,贾宝玉唯独尊重林黛玉,为什么啊?因为林黛玉打小从来不鼓励他去科举考试扬名立万,所以他深敬林黛玉,可是八十回后的贾宝玉完全变了个样子,认真的进私塾,还学八股文,从不喜欢到比较喜欢,更古怪的是林黛玉也变味了,大家看到的八十回后林黛玉怎么说啊?听他做八股文,居然很支持!”

屏幕一跳。

林黛玉原话出来了。

她说八股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不可一概抹掉,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

张烨摇头不已道:“这是林黛玉说的话吗?所以实在不是我没事找事,看了这些,我个人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这不应该是曹雪芹的八十一回的文字,当然了,八十一回以后就写得更荒唐了,大家记不记得宝玉跟巧姐宣扬封建道德,有印象吧?吓人不吓人啊?巧姐是他的堂侄女儿,那时候在读《烈女传》了,这是什么书?是一本从头到尾充满糟粕宣扬封建道德的书,贾宝玉呢,不但不反对她读这样的书,还作为长辈,跟她一起温习这部书的内容,里面有一段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其中有一个是‘曹妇割鼻’,三国时期有个人嫁给姓曹的了,所以叫曹氏,她死了丈夫了要守节,你守节就守吧,可她不行,她要明志,于是就把头发给剪了,变得很难看,就可能没有男人喜欢她了,就说她坚决不嫁人了,剪了头发是不是也就够了啊?不介!这个女人很奇怪,她还拿刀把自己耳朵给割了!”

“哎呀!”

“汗!”

“这么惨?”

场下的学生们无不悚然。

“血淋淋的就够吓人了,按说这也够了吧?您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啊?不行她觉得不行还不够,还得更坚定地表示自己要守节,她就拿刀把自己的鼻子给割了。”张烨道:“我看有人闭眼睛了,对,闭眼睛就对了,这想象必须闭眼睛。”

好多北大学生都发出笑声,“呵呵呵。”

张烨摊手道:“可是就这种事迹竟然被记载下来,被当做一个楷模,存入《烈女传》,可贾宝玉呢?书里的贾宝玉居然很感动,就向巧姐宣扬‘曹妇割鼻’,我不知道大家读到这里什么感觉,我读到这里毛骨悚然!这还是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吗?这和曹雪芹笔下的八十一回简直相去甚远!”

没人反驳。

这里的一些逻辑问题,这个世界的红学家其实也提出来过。

张烨淡然道:“在咱们的红学研究中,这一块也有人质疑过,这也是《红楼梦》不好讲的原因,因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是逃不开躲不过并且解释不了的,但是……”张烨放下一句天大的话,“我都解释的了!”

众人哗然。

你都解释的了?

这话说的太绝对了吧?

你可真够大言不惭的啊!

那些文学界的人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狂妄啊!

张烨道:“比如我刚说的贾宝玉的问题,按照我的解释就说得通了吧?因为从大体八十回后,现在市面上传播的通行本也好古本也罢,已经不是曹雪芹的原笔原意了,是另有他人续写的!所以贾宝玉在前后才呈现出了两个人格,这个就不奇怪了,压根就是两个作者写的!”

沉默!

一片沉默!

按照张烨的思路,这个逻辑问题确实真的给解释通了!

大家陷入沉思,尤其那些文学界的人,脸上都不太好看,也都暂时没吱声,张烨给出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大家一时有点吸收不了!

第324章【逻辑错误的一个个解释!】

有点静。

很多人都在消化张烨的话,在理思路。

张烨说:“大家琢磨琢磨,我也喝口水,呵呵。”

张烨是拿着水杯上来的,拧开保温杯的盖子,里面是普洱茶,过来时刚跟教师办公室泡好的,水温还很热,茶叶入口,不是很香但非常醇厚,他喜欢熟普洱的味儿,喝着不但在冬天暖胃,还有助于帮他放松精神调整思路。当然,张烨其实一直也很放松,在台上,在几千人的会场中,这么多记者,这么多摄像机,这么多学生老师,还有这么多来拆台的文学界同行,他愣是一点也不紧张,那轻松悠然喝茶的表情,好像是在自己家炕头上似的,看那样子,要是给他一张床放在台上他真敢往上躺啊。

光是这份淡定,就没几个人做得到。

换了别的北大讲师,不说讲师,就算那些常年搞讲座搞公开课的教授们,面对这么大的阵仗,也得有那么一点紧张和紧迫啊。

可张烨没有。

这就是一个专业主持人的基本素质。

里面更多的也有张烨性格上的原因——他一直都是这么个没心没肺的心态。老天没有给他一副好面容,也没有给他一个好身材,但有失有得,这份从容和不怯场,大概就是对他的补偿吧。

水喝完。

课程继续。

张烨扶着话筒,问道:“我刚才解释的这些关于《红楼梦》的结构问题和分析,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没人说话。

“小宋?”张烨点名。

宋学姐起身道:“我得先消化一下。”

张烨又点了个平时爱发言的,“小周?”

周学长苦笑道:“我也还得再听听,暂时不发言了。”

一笑,张烨道:“那好,我接下来我要讲一下……”

“等一等。”第一排座位的红学专家杨老师终于出声了,他是从头憋到尾,这下也不能不站出来了,否则场面上看,是他们这帮前辈专家被一个小辈给说晕了啊,让他们的面子往哪里放,于是乎,即便是杨老师没有对红楼结构的问题有过研究,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反驳了,避开结构,换了一种方法,举着话筒坐在那里道:“你所谓的红楼梦九乘十二的结构,我是不敢苟同,你说的结构分野,可能只是一些巧合,并不能证明八十回后不是曹雪芹所写,红学界早有过定论,曹雪芹先生是晚年病重或其他原因,书写时犯了些错误,这也是贾宝玉性格上有变化的原因。”

张烨笑道:“红学界怎么研究的,得出了怎么样的结论,我不知道,我也不认可,我的观点跟大家恰恰相反,曹雪芹先生并无大碍,书中那些逻辑问题不是他病重继而糊涂的原因,一百零八回的全本《红楼梦》也是存在的,曹雪芹已经大体写完了,这从我昨天那节课的富察明义的诗中就可以看到。”

杨老师等的就是他这句话,呵呵一笑,反问道:“那好,既然你这么说了,那么我就想问了,你说现今的《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的原笔,曹先生也并无身体上的原因而会犯一些低级错误,那行啊,咱们就按照你的思路就说一说前八十回,你刚说了,你都能解释?”

张烨坦言道:“当然。”

另一个青年红学家道:“你确定吗?”

“呵呵,我很确定,你们可以问。”张烨无所谓道:“但是有句话我先说在前面,是大体前八十回,而不是八十回。”

杨老师嗤之以鼻,道:“好,那林如海的死亡时间,你怎么解释?”

那青年红学家也火上浇油道:“我也问一个,秦可卿生病死亡和图册判词相抵牾,这怎么说?”

张烨没回答,而是道:“还有吗?可以一起说。”

在场文学界身份最高的严玉也说话了,“贾母的生日问题,以及从而牵扯到的贾宝玉的年龄问题。”

一堆问题都丢了过来!

这全是现今红学界根本解释不了的!

好啊,你不是放话说都能解释吗?那你给我们解释解释!

这一刻,来场的文学界的人士终于第一次对张烨发难了,本来在结构问题上,他们还找不到什么突破口攻击张烨,因为张烨实在让他们太意外了,在这个结构分野上说的十分完美,甚至可以说是精辟,又一次堪称是红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所以他们真找不到攻击借口,但在他们看来,张烨却太狂妄了,竟然放话说所有逻辑问题他都能解释的了,这下,文学界的人也有了突破口!

大概七八个问题,全都是重大的逻辑错误,而且是那种死问题,研究多少年也无解的,他们想看看张烨怎么说!

北大学生们也骚动起来。

“要坏啊!”

“这帮红学家出手了!”

“张老师解释的了吗?不可能啊!”

“针锋相对起来了啊,这才有意思!”

“张烨老师到底行不行啊?”

有的学生很激动,等着看热闹。姚蜜等一些学生则很忧愁,用一种担心的眼神望着张烨。甚至于周学长等几个一直在提问一直想找机会反驳张烨论点的学生,也都替张烨担心起来,诚然,周学长他们是很怀疑张烨的观点,可那归根结底还是他们自己班级里的事情,是他们学生跟老师的一个交流,是在北大内部发生的一个文学分歧,但那帮文学界的人是外人,是来“砸场子”的,周学长他们也好,张烨也罢,都是北大的人,一致对外的情绪还是有的。

张烨看看他们,“就这些吧?”

马恒元教授冷笑道:“你先回答这几个再说。”

张烨点点头,“好,那我就回答一下,不过严副主席的问题,我先暂时放一放,我先回答前面的。”

严玉瞅了他一眼。

杨老师道:“行,你说我们听着。”

没有人相信张烨能解释的了!

他们不知道,张烨早就猜到他们会问这些东西了,毕竟红学研究就那么三板斧,逻辑错误也就那么几个,问也问不出别的来,好猜得很,“大家请看屏幕,先看一下我给出的这个资料。”张烨和北大工作人员交流了一下,对方立即找到拿来的资料,放到了投影上打出来。

二小姐?

贾迎春的资料?

张烨目光一扫众人,道:“贾迎春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她的出身问题,大家应该也知道,但是我相信真正研究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有一个发现,那就是几个流传下来的古本中,关于贾迎春的身世描写竟然完全不一样,我这里的资料是几个古本中的记载,大家来看。”

二小姐乃赦老爹前妻所出。

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妻所出。

二小姐乃政老爹前妻所出。

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妾所出。

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女,政老爹养为己女。

几个红学家都蹙眉不已,一来不懂张烨为什么给出这份资料,二来,这还是他们不熟悉的领域,这些东西他们确实看过,比如严玉,比如杨老师,甚至马恒元都知道,但因为比较偏,贾迎春在他们看来也不是特别重要的角色,于是当今红学界对其研究的不多,而且也因为《红楼梦》的逻辑问题太多了,有更多更大的其他逻辑错误去引着他们发现和研究,谁还顾得上去讨论一个无所谓的人物的身世问题?这个张烨啊,怎么给出的老是他们不擅长的领域?

张烨说完,便道:“五个古本描写的都不一样,我们知道,红楼的古本的出处都是有根据的,这是手抄抄错了吗?显然不是,如果前四个古本中是笔误抄错了,那么第五个古本这么长一段话,怎么会是抄手看错了?这完全不可能,导致这种复杂结果的唯一解释就是,这是曹雪芹在反复斟酌,来回来去地在修改,还没有想好,还没有定稿,所以才会流传下来这么多完全不同的古本,这个我相信是没有疑问的!”

曾教授微微点头。

杨老师和马恒元没有表情,静静而坐。

张烨道:“那么有了这个基础和认知,大家刚才的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曹雪芹不是病重写乱了,有些大家所谓的逻辑错误就在开篇啊,怎么会一开篇就病重不行了?脑子糊涂了?所以,这其实是曹雪芹还没有修改完,还没有完全定稿,林如海的死亡时间问题,秦可卿的生病死亡和第五回的图册判词问题,这些说穿了都属于枝节性问题,那也不过仅仅是涉及到个别人物的结局修改和一些简单的文字改动罢了!”

杨老师驳道:“你不是说一百零八回的《红楼梦》写完了吗?”

“是写完了,大致写完了。”张烨道:“但写完并不代表就定稿了,相信写过书的朋友应该都有这方面的经验吧,在场写书的人不少,我恰巧也是个作者,所以我很清楚里面的东西,就算不说写书,在座的同学应该也能深有体会,你们写作文的时候,写论文的时候,写完结束后难道就定稿了?”

北大学生都摇头。

“不会。”

“是啊,还得修改呢。”

“嗯,肯定得回头再看几遍,再修饰。”

张烨笑笑,“曹雪芹也是这样的。”

杨老师冷冷笑道:“那要是这么解释的话,八十回后的逻辑问题也可以这么说啊,如何能证明是两个人写的?”

张烨摇了摇手,道:“可不是这样的,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八十回后的逻辑错误,并不是单纯改几个字几个段落就能圆回来的,那可是涉及到全书的构想的问题,涉及到核心思想的错误,我们很难相信,曹雪芹原打算写贾府‘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却忽然转而想写贾府家道复兴;贾母原本是一个慈爱的老祖母,作者却忽然想把她变成一个冷酷的家长;贾宝玉本来‘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作者却忽然想让他光宗耀祖起来,我们更很难相信,曹雪芹会从一个看破世事的人,忽然转变成一个热衷于功名、光宗耀祖的角色!”

张烨的几个加重语调的排比句,竟让那些红学家无言以对!

张烨道:“大家写论文时,回头过去会修改细枝末节,会改文字,会调整一些书写错误,可是,你们会将论文的核心思想和中心观点改掉吗?不可能!所以拿这个做说辞,是根本说不通的!”

真的解释出来了!

而且解释得合情合理!

杨老师有点脸沉,孟东国也眸子一冷,他们又没料到,这次张烨面对这些根本解释不了的错误,又不从书中内容说了,而是再次换了一个角度,居然从一个作者写作的逻辑思路上解释了!

好一张嘴啊!

好一个铁齿铜牙!

严玉眯起了眼睛,“那贾母的问题也可以如此解释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你要把我的问题单拿出来。”

张烨笑道:“如果我是个普通读者,普通研究者,贾母的年龄问题是可以这么解释的——作者来没来的及修改,大家肯定也能接受这个解释,不用再刨根问底多此一举,但是我不能,因为我现在的身份是个老师,在学术上我必须严谨,贾母的问题我之所以单列出来讲,因为贾母的情况比较特殊,不能跟之前的那些解释一概而论,我要是这么说了,那是对我的学生们不负责任!”

“特殊?”

“是哪里特殊了?”

“感觉都一样啊?”

“是啊,贾母不也是生日啊年龄啊的问题吗?”

北大学生们都说了起来。

张烨详细道来,“这一块如果大家不提的话,我本来是不想讲的,但既然说到了,我就讲一讲,贾母生日的问题,到底是七十一回的‘八月初三日’呢?还是六十二回的‘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呢?这两个原文完全是茅盾的,但是,根据我的研究,根据宝钗生日的吻合,我判断六十二回的‘过了灯节’的生日才是与生活原型吻合的生日。另外一个理由是第三十九回有贾母的话:‘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又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也表明贾母的年龄不超过七十四岁。而七十一回的文字却是‘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之庆’!”

众人都回忆起来了!

确实是有这些原文原话的!

张烨总结出结论,道:“所以我可以肯定,八月初三是编的,八十岁?这年龄更是飞跃的、整合了的、虚构的,显然不是贾母的真正生日年龄。因此,七十一回的文字……是后改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刚刚在大家提问之前,特意强调了我能解释‘大体’八十回的逻辑错误,因为曹雪芹前八十回的文字和稿本,也有过丢失和被人篡改跟误抄的情况,在贾母生日的问题上就是如此,这一段或者这一回跟八十回后一样遗失了,是高鹗或某个无名氏续写的时候自己改动补充的!所以才出现了这么重大的瑕疵,所以这个瑕疵是有区别于刚才其他瑕疵的,自然要单独拿出来讲!”

有理有据!

有原有因!

张烨又一次震住了所有人!

那些记者是压根听不懂的,他们就算看过《红楼梦》,张烨说的很多东西他们也是一时反应不过来,觉得太深奥了,太精细了,可是他们不懂不代表他们不会察言观色,当看到那些第一排的文学家和红学家们的表情,记者们就算再傻也能看明白了,张烨老师的解释和分析十分有力!

“说得在理啊!”

“这样还真解释通顺了!”

“莫非八十回后的作者真另有其人?”

姚蜜很高兴,嘻嘻笑起来,张叔叔太猛了啊!

她旁边的李英和李立兄弟俩也被说得心头一跳,张烨老师的观点真的是越来越冲击了他们的固有认知了!

吴则卿微笑不语。

常凯歌曾教授他们不断点头。

其他北大的讲师和外来的历史专家们也若有所思!

面对红学界一直以来都困扰着的逻辑问题,张烨竟然来者不拒,一口气全给说通了大半!

文学界的人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昨天看北大官网的讲座视频,他们还没觉得什么,但是今天到了现场才知道,张烨这人真的是太能说会道了,里面有几个人确实是被张烨提出的观点和解释给惊到了!张烨给了他们一个他们从未想过的崭新思路!

而且最让这些文学界人士震惊的并不是张烨从各个思路上的分析解释,而是张烨对于《红楼梦》的滚瓜烂熟,竟然比他们这些研究红楼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人还要熟悉!这是把《红楼梦》从头到尾都背下来了?张烨刚刚长篇大论的分析和引据原文,简直信手拈来,那可是都没有稿子的,那可是连屏幕和资料都没有看过脱稿说的!那么庞大的引据和信息量,偏偏具体到细节文字都被张烨说的一个字不差啊!

第几回。

第几句。

具体段落原文。

那是张嘴就说,磕巴都没打过一个,这在他们看来未免太夸张了!别说他们来的这帮红学研究者了,就整个红学界也没有一个人能在这一块做到张烨的程度啊!不管张烨观点对不对,这人肯定是懂《红楼梦》的,而且可能在很多地方比他们这些专家研究的还要深刻透彻!

得出这个事实后,文学界这些人,里面有一半人脸色都更加不好看了!

不过难堪之后,红学家杨老师却还是胸有成竹,在他看来,张烨从说出那句“我都能解释的了”开始,张烨就无法自圆其说了,因为红学家研究里还有一个从来没有人敢提的逻辑问题,是真的无解的!

笔误?

没定稿?

不!那个问题什么都解释不了!来,张叔叔太猛了啊!

她旁边的李英和李立兄弟俩也被说得心头一跳,张烨老师的观点真的是越来越冲击了他们的固有认知了!

吴则卿微笑不语。

常凯歌曾教授他们不断点头。

其他北大的讲师和外来的历史专家们也若有所思!

面对红学界一直以来都困扰着的逻辑问题,张烨竟然来者不拒,一口气全给说通了大半!

文学界的人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昨天看北大官网的讲座视频,他们还没觉得什么,但是今天到了现场才知道,张烨这人真的是太能说会道了,里面有几个人确实是被张烨提出的观点和解释给惊到了!张烨给了他们一个他们从未想过的崭新思路!

而且最让这些文学界人士震惊的并不是张烨从各个思路上的分析解释,而是张烨对于《红楼梦》的滚瓜烂熟,竟然比他们这些研究红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