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八零渔家小奶狗-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陆二婶本以为做油条是件轻松又赚钱的事情,既不用风吹日晒,又能有大把的钱赚。
  可她亲自做油条摆摊子以后,才知做油条也是很辛苦的,每天凌晨就要起来和面烧火,都不能睡个囫囵觉。
  关键是这么辛苦也没挣到钱,还时不时地受村里人几个白眼。那白眼自然是花钱买了以后,发现油条确实是难吃得难以入口的。
  这种东西,只能是在不吃就得死的情况下,不得已才吃吧。
  大人们还能忍住,小孩子们的表现就明显了,这么难吃的油条,哪里能哄住小娃娃,哪里能堵住他们的哭声?
  既然买了油条也哄不住哭闹的孩子,那就没有人再买了。
  几天之后,陆二婶的摊子前就没有人,做了多少根油条出去,就挑了多少根油条回来,陆老头看着她连连叹气。
  陆二婶也坚持不住了,天天起早贪黑地,也赚不到钱,她图个啥?索性也就不干了,重新又把主意打到了男人身上:这日子,要想过下去,还是得找个男人靠着才行。
  靠女人自己,那是靠不住的,她只是一个女人家,又不下得海种不了男,离开男人,她吃什么哦?她拿什么过日子哦?
  陆二婶再次离开了陆家,住到了她的娘家。住到娘家,才好张罗相亲的事情,总不能一边住陆家,一边找男人,这样就算陆老头不把她赶出去,外头的男人也不敢进来。
  而陆家的四姐弟并没有像众人所预料的那样,在一年内就退了学,相反,第二年的秋天,陆家四姐弟没有一人缀学,反而是每人一身新衣裳,背着书包,在村里人惊讶的目光中上学去了。
  村里人不解,陆家哪里来这么多的钱,供四姐弟读了一年又一年的书?
  难道陆春归卖两个月油条就能挣那么多?
  第一,自然是因为陆春归的存款数目之大是村里人没有想到的,不是两三百,而是已经四位数。
  第二,陆春归不卖油条了,但是她依然有源源不断的收入。
  逢着好日子,她依然会随着沈家的船出海,不论是不是周末。她随船出海的日子,就会满载而归;她不随船出海的日子,东奔四跑也才捞到一点小鱼,很少有丰收的时候。
  沈家的船工们都有了经验,只期待着陆春归随船的日子。发展到了后来,只要陆春归不跟着上船,沈家船就干脆不出海,船工们在家休养生息了。
  反正陆春归不在,出海就是费大力气捉小鱼。何不留着这力气等春归一起上船呢?
  出海打渔要看天气,只要是好天气,陆春归都会尽量抽空出海,也不论是不是周末,因此旷下的课不少,但奇怪的是,并没有影响到她的成绩,到了期末考试,她的排名居然是班里第一。
  这自然让人很惊愕,只觉得陆春归真是天才,难怪头一回上学,就直接读了五年级。
  天才的陆春归不只跟着船出海,还亲自卖鱼。在课堂认真读书的时间就没有多少,可成绩却是那么出色,第二年就升了初一,到镇中学读书去了。
  而沈家船,因为有陆春归的存在,成了镇上最神奇的船。可惜的是,沈家船上的鱼,再也不在镇港口卖了。
  而他家的路子,也纷纷有人效仿,把打到的鱼,弄到县城去卖,但是他们一艘船打的鱼就没有多少,最多也就一两百斤,品相也远不如沈家的,去了根本没法像陆春归一样很快就把鱼卖掉。要想卖出比在镇上高的价钱,得耗上一上午才能卖掉一百来斤,一百斤也就多挣个十块,十块钱看着大,可除去车费、吃喝,也就剩下七八块了。
  更可怕的是还有卖不出的时候,只要沈家也出海,陆春归的鱼一出现,其它渔船的鱼便要滞销,只要熬时间,熬到大半天,鱼也不新鲜了,最后只能以更低的价格卖了。
  陆春归早就在集市里走好的路子,其他人也想跟着走,那是根本就拼不过的。
  沈母慢慢地也知道了沈家的鱼都是陆春归在卖,但是具体操作,她没有过问,只安心地在小渔村里,过着船老板的生活。
  船务现在归大牛打理,出海、卖鱼的事有陆春归,沈青岩则是周末才跟着一起出海。
  沈青岩很用功,读书很上心,陆春归的期末成绩,更是促使他上进。虽然两个人不在一个年级,但是陆春归这么厉害,他也不能太差。
  于是,沈母的日子过得再舒心不过,生意上的钱一天比一天多,比她经手打理的时候番了不止一翻,她又何必去过问陆春归从中间赚了多少呢?
  沈家渔船的鱼,都是陆春归在卖,她肯定不是白干活,肯定是拿了钱的。难怪陆春归那么有底气,油条摊子不做了,带着四姐弟一起读书去。
  沈母心里这么想,可嘴上却从来没有过问过。
  不管陆春归从中间赚了多少,沈家的钱并没有因为她的加入而变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了。
  除了这个,沈青岩也比以前用功了,用在学习上的心思,比以前多了。
  而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沈母很清楚,都是在沈青岩一步步走近陆春归以后,才发生的。
  沈母看陆春归越来越顺眼了,看待陆春归的目光,那是越来越温柔了,越来越有深意了。
  第二年的秋天,陆春归以万安镇第一的成绩,升进了镇中学读初一。而陆春燕,成功跳级到了三年级,终于甩开了陆鑫。
  陆鑫的成绩倒是一般般,大概因为是男孩,开窍得有些晚。


第91章 远方
  陆春归升了初一; 陆春喜却没考上高中。
  没考上高中; 原也在陆春喜的意料之中,她在读书这方面; 本就没有多少天份,能够拿到初中毕业证; 她已经很满意了。
  再说了,家里几个孩子都要读书; 尤其是陆春归那么优秀,肯定要是继续读下去的。
  陆春喜就想着回家卖油条,这个念头她已经在心里想了有一年了。
  可却被陆春归劝住了; 她死活不同意陆春喜回家,而是提出; 让陆春喜复读一年初三,继续考高中。
  陆春喜却很明白自己的水平,“我也就这样的水平了,读书不行的。别的不说了; 就说那英语吧,真的一个不会; 跟天书似的。”她笑了一笑,“我代数几何也不行; 就算复读一年; 勉强考上高中; 可是我连高中都要复读才能考上; 怎么可能考上大学呢?”
  陆春归道; “大姐,你又不笨,不试试,怎么不知道呢?那个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你也听说过吧?他初中数学还不及格呢,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后来,能过努力,他居然成了闻名的数学家!如果他像你一样放弃了,那中国也就是多一个农民罢了!大姐,如果你放弃了,咱们家就少了一个女大学生!多了一个卖油条的!”
  陆春归的说法把陆春喜逗笑了,“卖油条挺好的啊!咱们家以后有你一个大学生就够了!”
  陆春归摇头,“一个怎么够?得全家都是大学生才行啊!”
  “怎么可能呢,整个镇都没有几个大学生。咱们村要是有女大学生的话,那肯定就是你了!”
  陆春归摇摇头,“大姐,如果你不复读,那我这个女大学生肯定也当不成。只有你继续读初三,我才有希望成为女大学生。”
  陆春喜不解,“怎么可能,我读不读书,跟你没有关系啊?我不读书了,安心卖油条,你不是更加可以安心读书吗?”
  “大姐,你也不想想。那镇中学又不在村里,得跑到镇上读。大姐,你不读了,咱们这村里又没有别的女孩子也读初中,你就忍心看我一个人在那条路上一个人走来走去吗?就不怕出危险是,比如让那个陈大海知道了我在读书,摸清规律在路上等我……”
  这一句话就把陆春喜惊着了。还真是有这种可能性的!那个陈大海可不是什么好东西!
  陆春喜同意复读了,“那我就读这一年了!要是再考不上,明年我是说什么也不可能再复读了!”
  再读就成老姑娘了。
  陆春归笑道,“明年你肯定就考上高一了。”
  陆春喜想了想,“要是考不上,明年我就到镇上摆个摊儿卖油条!正好等你下课一起回家!”
  要是考上了,就不用担心了,高中也在镇上读。好在万安镇是个大镇,是县里唯一一个有高中的镇中学。除了万安中学,其他镇的孩子都没有这个福气,只能到县城去读高中了。
  而县城的高中,听说更难考,要读下去也不容易——到县上读书就得住校,吃穿住都是一大笔开支,不像在镇上可以走读,下课了就回家。
  万安镇离村子也就半个多小时的路程。
  于是,从秋天开始,陆春喜、陆春归两姐妹天天一起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
  而沈青岩,在读镇中学、读县中学间徘徊了一阵,最后决定,还是读县城中学。
  他考上了县城中学,可为什么会有继续读镇中学的念头呢?
  自然是因为,能天天和陆春归一起走路去上学,这确实是一份诱惑。
  不过,最后沈青岩还是选择了读县城中学。毕竟,读县城中学,考上大学的机率高一点。除此之外,也是因为陆春归帮他做出了选择,“你当然是读县城中学啊!考上大学,才是最重要的!等你周末回来,我们再一起出海打鱼啊!”
  在陆春归读小学五年级的这一年,两人可没少在渔船上吹海风数星星。沈青岩非常明白陆春归对知识的渴求、在陆春归的心里,读大学,就好像是一个人的必经之路。
  “如果一个人没有读过大学,那等她老了,回想起年轻的时候,是会非常、非常遗憾的。”
  陆春归的语气很是惆怅,她说的其实就是她自己。
  或许刚穿来的时候,她一心只有生计、赚钱。当这个生存危机解决了,读大学这个隐藏的念头便蹦出来了,且挥之不去。
  沈青岩看到了她脸上的遗憾,感受到了大学生涯,对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不禁产生了一种感觉,觉得陆春归肯定是会读大学的,她跟一般的乡下女孩子不一样。
  而沈青岩很清楚,如果陆春归读了大学,而她没读,那他与她之间的距离,就会像这蓝天和大海的距离一样,能看得见,却摸不着,大海里再大的鱼,一辈子也别想能摸到天上云朵的边。
  如果陆春喜是海鸥,那他也必须是一只海鸥,才能与她并翅而飞,翱翔于这蓝天之中,追逐海上那咆哮的风。
  这种紧迫感,使沈青岩选择了在县城中学读高一。
  曾经一起赶海逐浪的几个小伙伴,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上面,哪怕是陆春归,出海的次数也少了——她分一半的精力来帮助陆春归学习英语,又要分一半的精力来提前学习初二的内容。16岁了才读初一,陆春归觉得太晚了。她需要把速度加快一点,再更努力一点,然后过一种与前世不同的生活。
  陆春喜对考上高中并没有报多少希望,可没想到,陆春归读了初一以后,居然帮到了她——陆春归学英语很不错,还琢磨出来一套背单词的方法教她,本来十分难记的单词,被陆春归一解说,便在陆春喜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记。
  凭着这些印记,陆春喜在期末考试上取得了70分,让她惊讶莫名。她从来没有过这种好的成绩!以往都是二三十分徘徊!
  再下一个秋天来的时候,陆春归又跳了一级,从初一跳级到了初三。而这一年,陆春喜如愿考上了县城高中。
  这事很为人们津津乐道了一阵子,都说陆家祖坟冒青烟了,不但陆春归聪明,只怕那陆春喜也是个考大学的料。
  过了一年,村里就出了个真正的大学生:沈青岩考取了首都大学。
  也是这一年,沈家的船只,正式托付给了陆春归。
  沈青岩要去首都读书,沈母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有一段时间,她甚至以为再也回不了首都了。
  幸好,青岩是个懂事、勤奋又聪明的优秀孩子,第一年参加高考就考上了首都大学。
  沈母决定要跟着沈青岩一起去首都,自然就管不了出海打渔这些事务了,隔着几千公里,不可能在首都摇控船工们吧!
  反正这渔船最近两三年来,一直都是陆春归在负责出海、销售的事情,索性就交给她打理算了。
  但是,非亲非故的,这个打理费用怎么算?
  沈母感觉头痛,没想到陆春归得知她们要去首都定居,便提出,把他们的船给买下来。
  沈母大为吃惊,买船可买菜买肉,要花的可不是一笔小钱,没想到陆春归居然能拿得出手。
  但沈母拒绝了。
  这两三年,陆春归出落得更加出挑,与沈家一直保持着密切来往——确切地说,是与沈青岩一直保持着密切来往,沈青岩放假归家的周末,往往都是跟陆春归一同外出打渔。
  随着陆春归的年岁渐长,读书的才名又传了出去,来提亲的人,那是一拨又一拨。
  可陆家都拒绝了。
  陆春归拒绝了那些上门提亲的人,却不避讳地时常跟沈青岩一同出海。
  慢慢地,沈母自认为看明白了陆春归的心。
  自认为看懂了陆春归的心,再听到她说这个“买”字,沈母就有一种被排斥的生分之感。
  她看着陆春归,“春归,这船你也帮我们打理了一年了,我们去首都一年半载也回不来,这船呢,你就直接接手,继续归你管就行了,还说什么买不买的?”
  陆春归眼睛亮了一下,随即摇头,一艘船可不便宜,她打听过了,起码也是七八千块,这样的数目,确实算是天价了。
  不过,她可不能白要别人的,连忙推辞。
  沈母却很坚决,她心里面清楚,沈青岩之所以能考上大学,恐怕与陆春归是脱不开关系。她清楚得记得三年前的夏天,她问儿子到底要选哪条路,是继续读书考大学,还是到军中去历练沈青岩居然是两种都不接受。
  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沈母还能不知道沈青岩的心思在哪里。
  沈母看陆春归,一点淡淡地妒意之外,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好儿媳妇的最佳人选。
  因此提出了赠送船只,但陆春归坚决不受,最后一番商讨,这渔船就由陆春归打理,陆春归每个月上交50块的管理费用。
  沈母把这个管理费用理解为促进两家的紧密联系,要是把船卖掉了,钱货两讫,两个人之间就没有必须要一直要联系着了。倒是有艘船,有了共同的利益,就能把两方联系得更加坚密。
  船的事情交付妥当后,沈青岩母子便踏上了前往首都的火车。
  陆春归有船了,只是她发现自己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么开心。
  她那么清楚地感受到,去给沈青岩送别,其实就是和她的开心送别。
  她喜欢的人,已经去了遥远的远方——感情慢半拍的陆春归,在沈青岩读大学之后,才后知后觉地发现,没有沈青岩一同出海的生活,枯燥乏味了许多。
  作者有话说:
  感觉对男主的性格描写太苍白了,编不下去的感觉
  写不出小奶狗的可爱和萌还有粘,决定完结了
  顶着锅盖,好怕被砸


第92章 满足
  钱;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陆春归生活里的问题了。
  有沈家的那艘船在手里; 加上她无敌的金手指,每次出海都能顺利丰收而归; 外人只道是沈家运气爆棚,却不知春归有着她自己的秘密武器。至于那个管理费; 虽然沈家说了只收50,但50块几乎等于是白送,陆春归决定每个月汇两百到首都沈家去。
  这个时候汇款都是通过邮局; 去镇上邮局汇款两百; 直接到了沈青岩给她的地址。
  小村落里少了沈青岩; 即使仍然山美水美; 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陆春归现在手头宽裕,已经是想吃肉就吃肉了; 但仍然怀念海防林边上烤山鸡的香味。周末带着陆春喜、陆春燕一同出海,少了沈青岩,总觉得世界少了一抹色彩; 慢慢地减少了出海的次数。
  她现在已经不缺钱,两年来时常出海; 亲自将捕来的鱼卖到县城市场; 已经给她积下了两万多的积蓄。
  两万多块钱; 放在前世不算多,不过是北上广的普通月薪而已; 但现在却是极大的一笔财富。要知道; 现在连万元户都稀罕; 何况是她这个两万元户?
  前世辛辛苦苦就是为了钱忙碌,这一世的钱却在还读初中的年纪就衣食无忧了。
  有了前世的经验,陆春归知道自己只会越来越有钱,她已经有了第一桶金,八十年代经商,以后炒房,炒地皮,炒股票。总而言之,有了一个聪明的头脑,以后她只会越来越有钱。
  赚钱不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陆春归便渴望起生活的温度和深度来。
  读高中以后,陆春归不再跳级,而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学习知识。
  因为她一再跳级的缘故,而陆春喜在高二留了一级,于是,陆春归就和陆春喜一起读高二了。陆春归很努力,陆春喜看在眼里,自然也不甘落后,两人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也算是你追我赶,两人的成绩在班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轮流包了班级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除了两人很刻苦以外,还因为沈青岩在首都,时常给她们寄来最新的学习资料。
  沈青岩去了首都,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跟他说的,要他到外面的世界去生活。不
  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
  不过沈青岩还是相信小渔村里的陆春归,怀念在渔舟唱晚的那些欢乐。
  沈青岩没想到,他没有等多久,就等来了陆春归。读大四时,陆春归与陆春喜两人双双考上了首都的大学。
  陆春归选择了水产养殖专业。
  因为陆春归考上了首都,沈青岩毕业时,就选择留在了首都,这样就可以守着陆春归了。
  陆春归如愿过上了大学生活,每个月领取国家发的生活补助,而渔村里的渔船,则低价转给了大牛。
  陆春归揣着五万多的存款,去了首都,第一件事就是先花了四万多块钱,买了个四合院。买了四合院以后,她全身上下就只剩一万ss块钱了不过她还是觉得很划算的。
  没有人比她更清楚,这些四合院,在几十年后,将会飚到一个多么惊人的价格。
  读大学的这几年,陆春归、陆春喜两人都有国家发的生活补助,即使不动用存款,两人也不需要为钱操心。
  大学四年,陆春归倒不怎么急于赚钱,只是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沈青岩毕业后留校工作,心思都在陆春归身上,时不时地到陆春归的学校去看陆春归。
  沈母也把陆春归当成了未来的儿媳妇,就盼着陆春归毕业,两个孩子结婚。
  陆春归在校内很受欢迎,是出了名的校花。沈母只觉得山村的杜鹃花来到了首都,就变成了雍容华贵的牡丹。
  不管是杜鹃还是牡丹,总之都是沈青岩最先看上的,沈青岩有眼光。
  好在陆春归眼里也没有别人,她自己是经历沧桑过一世的,对老男人没有什么兴趣,就喜欢像沈青岩这样的,比自己小一点点,但又小不了多少,听话,粘人,可爱。
  还有偶尔的霸道。都让陆春归受用无比。
  沈青岩满心以为,等陆春归毕业后就可以结婚。
  等到陆春归真正毕业后,沈青岩才发现了一个大问题:陆春归刚刚好到了结婚年龄,而他还没有到。
  沈青岩比陆春归小一岁。陆春归二十了,而他还得再等三年,才到法定的结婚年龄。
  沈青岩很郁闷,他觉得自己全身心都做好了结婚的准备,而且陆春归也点头了。
  好事多磨。那就只有等。
  可是等着等着,就怕这熟透的瓜飞了。
  陆春归学的是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就做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
  国家分配她到水产局的工作,这可是一个铁饭碗,可她居然不要了!
  而是要回大安村去创业,去搞养殖!
  陆家长辈是没有发言权的,他们在陆春归的事情上,发言从来都是不算数的。
  这几年里,陆二婶已经改嫁了,家里长辈只有陆老头一个。他本来持反对意见,后来一想,回乡也好,回乡正好给他养老。
  于是也就不说什么了。
  气的是沈母,不过也没有办法,人家陆春归还没过门,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她最多只能是通过沈青岩,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哪知道沈青岩站在陆春归这一边:“她回村,我就跟她回村。”
  沈母气得差点吐血,她心心念念的就是要让沈青岩到首都来生活,这才是他应该过的人生。
  结果,好不容易奋斗到了首都的工作,眼看再熬熬七八年,就可以分房子了,可沈青岩竟然想回那个村子里去!就为了跟陆春归在一起!
  沈母很生气,头一回想到了红颜祸水这个词来形容陆春归。
  可沈青岩是个倔孩子,他本来就更喜欢渔村的生活,他之所以毕业后留在首都,一半是为了达成母亲的愿望,另一半自然是因为陆春归考到了首都的大学,如果回渔村,就不能时常见她了。
  现在,首都的工作待遇好、还有福利分房,首都户口也搞定了,可沈青岩却决定要回村里去。
  理由只有一个:为了陆春归开心。他支持陆春归。
  再说了,如果他不跟陆春归回去,那陆春归说不定哪天就成了别人的新娘了呢!
  两个年轻人携手回了大安村,陆春归也跟着回来了,分配到了县城的水产局上班。
  村里对陆春归的选择十分不解,想着她是不是脑子生锈了,居然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吃,而是捡了一个朝不保夕的破饭碗。
  他们哪里知道陆春归的心思呢,那种国家分配的工作,稳定是稳定了,可以一直干一辈子,可也是一眼就能看到头的,陆春归可不想在自己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过起一张报纸一杯茶的养老生活。
  生命在于运动,生活在于折腾。
  陆春归在村边建起了一个水产养殖场,开辟了养虾、养生耗、养鱼、养龟等。
  因为可以和这些小动物沟通,非常明白它们的需求,加上在学校学的就是水产养殖专业,可以说是专业对口,陆春归的养殖厂,可以说是越办越红火。
  销路也不用愁,她这比渔船供应稳定得多,很受客人的欢迎。
  陆春归的目光可不局限于县城,不到半年,她就把销路开拓到了省城,还安排人在省城办了销售处,一年下来赚得不少。
  沈青岩则给她打起了下手,负责了货物运送的管理,以及账目。
  两人合做着生意,倒也是十分默契。
  三年后,两人结婚了,沈母不得已,只能跟着回了大安村。
  没办法,儿子在大安村,她只能跟着儿子走。
  陆春归把赚到的钱,先是买了大船,数年之后,身家越来越丰厚,索性融资,与政府合作拓建了渔港,成了琼岛吞吐量最大的渔港。各地的渔船都在此停靠,慢慢地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繁荣。
  昔日的小村落日渐繁华,到了九十年代初,已成了高楼林立的二线城市了,虽然不及首都繁华,可终于平复了沈母那颗一心向往繁华的心。
  最主要是,沈青岩与陆春归夫妻两个的日子,过得是蒸蒸日上,多年过去了,两人仍是蜜里调油似的,沈母终于没有话说了。
  这么大一个城市,陆春归是城市的名人,做为陆春归的婆婆,沈母自是脸上有光。
  陆春燕没有考上大学,却也考上了中专,吃上了皇粮,日子过得不错。
  陆鑫,这个陆家唯一的男丁,最后参了军,成了保卫人民的子弟兵。
  全家唯一过得不太好的是陆二婶,她东托人西哀求,凭着半老徐娘、风韵犹存的一点姿色,嫁了一个小学老师。
  小学老师好歹也是个有工资领的,可惜的是,这小学老师上头有个极不好相处的阿妈。一辈子轻松惯了的陆二婶,被磨磋得不行,很快就失去了脸上的那一点红润,甚至在婆婆的逼迫下,不得不回“娘家”打秋风。
  其实陆家不算是她的娘家,应该算是夫家才对,严格说是“前夫家”。
  每每回到“前夫家”,陆二婶自认为低声下气地跟陆春归提要求,陆春归不为难她,总会从手指缝里漏给她一点,毕竟赡养父母是她的义务,但除了一点钱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了,态度上非常冷淡。
  陆二婶总想着,如果那个夏天,陆春归没有反对她嫁给陈大海,她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她应该就不会过得这么煎熬了。
  而陆春归看着陆二婶拿了点钱远走的背影,偶尔也会回想起那个她穿来的夏天。
  她的穿越,或许改变了陆家几姐妹的生活。
  也改变了沈青岩的生活。
  “春归,你今天要吃啥?”沈青岩的一声唤,把陆春归从思绪里拉回现实。
  她回头,沈青岩穿了一件白色短衫罗马衫,光看他那英俊的脸,十分圈粉,放到街上足以让少女们发出见到哪个明星的兴奋尖叫。
  可谁想得到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围上围裙,给自己做上一顿好吃的呢?
  “我今天想吃四喜烤麸。”陆春归说道。
  “好,四喜烤麸,正好家里有刚买的新鲜花生,还是红花生,补血,你今天吃这个正好。”沈青岩的声音柔柔的。
  陆春归不禁莞尔。
  沈青岩在外人面前话少,在她面前却是啰嗦得很。
  有沈青岩相伴,这一辈子,她过得很幸福、很满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