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职斗]重生女主播-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不走夜路就让你开吧。本来我想如果走夜路的话。我怕眼睛夜里不好使。”随着进入西宁,干燥的空气让彭佳觉得眼睛有些不舒服,但还在她能忍受的范围内,一路上已经滴了几次眼药水了。
白天的西宁,气温在六七度左右,由于阳光明媚,并不觉得冷,只是空气有些干燥。
元小聪的驾车技术也不赖,她和纪芳的车拉开了有两三公里的距离,半个小时后,车队便进入了青藏公路线。
青藏公路全长1937公里,为国家二级公路干线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虽然线路的海拔高,但登上昆仑山后高原面系古老的湖盆地貌类型,起伏平缓,这条公路共修建了涵洞474座,桥梁60多座,总长1347千米,初期修建、改建公路和设备购置总投资4050万元,每公里平均造价2。52万元。
这条公路于1950年动工,1954年通车。一路上青藏公路翻越了橡皮山、旺尕秀山、脱土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等高山,跨越大水河、香日德河、盖克光河、巴西河、清水河、洪水河等河流。青藏公路原建标准较低,并且穿行在青藏高原上,沿线气候条件恶劣,地质条件特殊不良。因而,这条公路通车后病害严重,曾不断进行整治和改建。
1974年开始全面改建,并将公路标准提高为二级公路,加铺沥青路面。西宁市至格尔木市段于1978年完成改建工程。格尔木市至拉萨市段截止1984年底,完成改建工程量70%以上。
青藏公路的改建工程极为艰巨,尤其是在海拔高的多年冻土地区铺筑沥青路面,各国均无先例。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土基冰层中含冰量情况,采取填筑足够高度路基以保护冻土的方法,使路面所吸收的热量不至于影响路基下面的冻土土基,并采取路基排水设施以防止地面水对路基的浸蚀,从而实现了稳定路基的目的。
青藏公路是世界上首例在高寒冻土区全部铺设黑色等级路面的公路,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担负着80%的进藏物资的运输任务。
如今彭佳一行穿行的,就是改建后的青藏公路。对于自驾车的旅行者,尽量较快通过海拔高的地段比较理想。这是车上曾经进过藏的团友说的。
了解到青藏公路的这段历史,和修建的艰苦卓绝,彭佳和元小聪不禁感叹真是前人修路,后人乘凉啊,如果没有前辈的付出和努力,就没有今天她们顺畅的自驾游。
而纪芳一路上和进过藏的秦良坡、纪梵天都通过对讲机,向大家介绍这条青藏公路的历史。并且纪芳也向大家介绍了接下来的行程安排。
“咱们今天就先走西宁到格尔木的路段,这一段路况较好,全程差不多750公里,前一天且行且住的游青海湖;第二天穿越柴达木盆地。这一段的的路线就是西宁———青海湖———柴达木盆地———格尔木。今天就不急着赶路,咱们先夜宿清海湖,明天再一气呵成,走到格尔木。”
原来,进藏的公路共有五条,分为新藏线、中尼公路、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一般自驾游爱好者都喜欢选择川藏线,因为这条公路起伏巨大,难度系数较高,沿途景色都美轮美奂。但是,青藏线是唯一一条真正穿越高原前往拉萨的,其他4条进藏线都是在青藏高原边缘。所以,最终他们行驶的路线被确定为青藏线。而西宁到格尔木原本最好是一气呵成一天走完,但他们车队走到这里不凑巧,时间破开了,所以纪芳决定还是夜宿青海湖,明天再一气走完全程。
一般来说,青藏线指的是从西宁到拉萨的1917公里路程。青藏线是进藏最容易的路线,但是如果因此而藐视青藏线,那只能说明其人不是一个对中国地理有清晰认识的自驾游爱好者。在一些自驾游看来,青藏线就是中国地理景观线。
在这条线上,汇聚着黄河、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的源头,串联着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这样大开大合的地貌,依次排列着农林牧经济;当然,在这一路,还有能随时演绎不同季节、不同经纬度的气象景观!
因此,纪芳选择这条路线进藏,可谓是出于一个老驴友的强烈直觉。
虽然海拔高,但高原面系古老的湖盆地貌类型,起伏平缓,适用于各种车辆,加上元小聪的驾驶技术也十分娴熟,因此坐在车上,彭佳并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颠簸。
“看,日月山。”这时,对讲机里传来刘小兰有点兴奋的声音。
“呃,这日月山除了遥想文成公主当年,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这之后,我们将不再能看见高大的森林树木以及森林与草原过渡的画面了,代之青海湖周围植被茂盛,如果是在七月,繁花似锦,最是欣欣向荣。”元小聪来之前曾经恶补过这一带的地理知识,说起来倒是头头是道。让彭佳自愧弗如。
过了日月山,远远就能望见西边天际的一条深色线。渐渐的近了,这条线也越来越宽,慢慢呈现出青海湖的模样来。3月里傍晚的青海湖颜色算不上太蓝,更没有达到“出于蓝”的青。青海湖海拔3200多米,这将是车队第一次超过3000米的住宿点。
第二百九十九章:美丽的青海湖
“啊,这就是美丽的青海湖了。”
“大家快下车,拍照啦,这夕阳的余辉下的湖水,是不可多得的美景呀。”
“快停车,晚上咱们就露宿在这里,比那荒村有意思多了,哈哈。”这是赵军的叫声……
一行人把车停好,摄友们拿起长枪短炮,纷纷跑向湖边。
彭佳和元小聪虽然不是摄友,但美景当前,自然不可能错过。
青海湖所在的位置正是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在这山光水色之间,彭佳和元小聪仿佛找到了自由呼吸的灵感……
“哎呀,这水怎么是黄色的?”
“不对,这水里面有东西,还在动。”
就在这时候,率先靠近湖边的人惊叫起来。
“什么状况?不会是湖怪吧。”元小聪夸张地喊道。其实满是兴奋的味道。
关于清海湖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1000多年前,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临行前,唐王赐给她能够照出家乡景象的日月宝镜。途中,公主思念起家乡,便拿出日月宝镜。果然看见了久违的家乡长安。她泪如泉涌。然而,公主突然记起了自己的使命,便毅然决然的将日月宝镜扔出手去,没想到那宝镜落地时闪出一道金光,变成了青海湖“不可能是湖怪吧,有听过鄱阳湖怪,尼斯湖怪,就没听说过青海湖有湖怪。”彭佳在脑子里搜索了一下,如果真的有湖怪的话,那算是一条爆炸性的大新闻。她至少会有一点印象。但经过努力地搜索回忆,彭佳确证没有这条新闻的印象。
“什么湖怪呀。傻瓜,这里水里的游鱼在做怪。”说话的是刘小兰,对了,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海洋生物学家。
虽然研究的是海洋,但对于湖泊她当然也不陌生了。经过刘小兰的介绍,大家才知道,青海湖里不光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湖中还盛产湟鱼。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天然鱼库。四五月间,鱼群游向附近河流产卵,湖面上于是被密密麻麻的鱼群铺盖水面。使湖水呈现黄色。果然,打头的人这时也发现,原来黄色的湖水竟是因为鱼群聚集形成的。只见鱼儿游动有声,翻腾跳跃,异常壮观。
摄友们再也忍不住了,纷纷拿起相机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景观。
“有喜欢钓鱼的吗?晚上咱们可以喝上鲜美的鱼汤了。”说话的是赵军,原来他还有钓鱼的兴趣。只见他从自已车上竟然拿下两副完整的钓具。
“好呀,我也要钓鱼。”刘小兰一见赵军居然带着钓具,也兴奋不已,她是市钓鱼协会的。此时见了鱼杆,就象猎手看到猎枪一样,手痒难忍。
于是钓鱼的钓鱼,拍照的拍照,彭佳和元小聪也在这里留下了自已的身影做纪念。
“可惜咱们来的不是时候,不然,就能看到大规模的祭海活动。”元小聪的语气里流露出些许的遗憾。
“祭海?”彭佳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活动?”
“ 祭海就是祭祀青海湖,最初是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族人原来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尤其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在元代,蒙古族就有祭天、祭山、祭海之风俗,清代以来对青海湖的祭祀活动更具规模、更加富有宗教色彩。与此同时,环湖地区的藏族人也参加了这项祭祀活动。青海湖祭海,不仅是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间包含着众多民风民俗,同时表达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
而大规模的祭海活动起源于雍正年间。雍正二年,青海蒙古族首领丹津反清叛乱,胁迫众台吉造反,侵占骚扰青海各地,大将军年羹尧带领部队平乱。没想到追击叛军到青海湖时,大军的饮水不够了。要知道青海湖是一个咸水湖,大部队就这样守着诺大的青海湖犯愁。年大将军这边正在发愁,那边来了一队骑兵。巧的是,有几个马蹄子正好踏上了地上的泉眼,顿时淡水喷涌而出!大将军欢呼:这是青海湖的神灵在保佑我们啊!将士们顿时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歼灭叛军。雍正帝听闻后,大为高兴,诏封;灵显宣威青海湖,御赐神位,传驿站速转青海,安放到海神庙内并诏于每年秋八月定期祭海,不得有误,从此便开始大规模祭海活动。咱们这次来得太早了,所以看不到。我从网上的一些图片来看,可热闹了。”
“呵呵,不是每一样风景都能被我们所享受到的。”彭佳对元小陪道,“留一些遗憾回去也许更让我们回味。”
“是啊,残缺的美更能激发我们的向往。”元小聪道,“走,咱们搭帐篷吧。”
和昨天一样,车队围成一圈之后,帐篷就搭在车队里。与昨天相比,彭佳的帐篷已经搭得顺溜多了。不到半小时,一个完整的帐篷就搭盖了起来,这让彭佳不由得心生得意。毕竟这是自已一个人,在没有元小聪的帮忙之下搭起来的帐篷。自已亲手做出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小彭,来帮忙烧火。”纪芳见彭佳搭好了帐篷,便叫她过来帮忙。
由于人多,所以一共点起了三堆篝火,这时候,赵军还真地露了一手,和刘小兰一起,钓上来了四五条肥壮的大鱼。还有一些人帮着就把鱼收拾了,一会儿,吊在火上的锅里的水沸了,大家就把鱼切了段扔进水里,又放了些油盐调料什么的,一会儿,便闻到了扑鼻的鱼肉香味。
“没想到在这里还能喝上鲜鱼汤,真要感谢赵大律师了。”元小聪乐呵呵地对赵军说,她最喜欢养猫了,所以经常要买鱼给猫吃,久而久之,就连自已也养成了吃鱼的习惯。 所以,刚才就连杀鱼也是元小聪打的下手。
见元小聪这么能干,彭佳心里再度产生了自愧弗如的感觉。好象自已除了煎蛋和做三明治外,倒是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厨艺。看来,以后要在这方面好好加强一下了。
“来,尝尝这里的野生湖鱼,那可是人工饲养的鱼所不能比拟的。”元小聪十分开心地盛了满满一碗的鱼给彭佳。
“嗯,真地很鲜。这味道绝对是城里五星级酒店都难以寻找到的。”彭佳这时候想起闺蜜柳絮未婚夫开的那些餐厅,如果谢铁男的酒店里能引进这道菜,绝对是一道招牌菜。
想起柳絮,彭佳拿起手机给她打了电话,还好这里的信号居然不错,所以手机打得很通畅。彭佳却是不知道,这青海湖边原来是没有基站的,但随着游客的增多,当地政府也看到了这个商机,于是便设立了一个移动基站,所以就连元小聪也能拿着笔记本电脑上网了。
她一边在网络上搜索着青海湖的资料,一边与眼前的景象相对照,并把拍下的照片传到了自已经常逛的论坛中,并说明自已现在就在这美丽的青海湖边,登时就引来了许多羡慕的跟帖。
“啊,佳佳,你现在到哪里了?昨天你出发时拍的新闻,我从电视上看到了。”
见彭佳给自已打电话,柳絮十分高兴。之所以没有主动打给彭佳,她想或许佳佳既然想要脱离原来的生活,在旅途中寻找一种隔离感,那作为旧生活的“代表人物”,自已还是不要主动打电话给她为好。
不过,这么想的时候,柳絮在心里“哼”了一声,暗道:看你能熬多久。
嘿嘿,还好,彭佳“熬不住”的时间比自已想像得短,居然在第二天就给自已打来了电话。这让柳絮心里很是得意了一下,看来,自已在彭佳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
朋友总是这样,就算相处许多年,仍然时不时地喜欢考验一下对方,自已的友情在对方心里的厚度和深度。
一旦得到满意的答案之后,心情自然会十分舒畅,就象此刻柳絮的心情一样。
“我呀,现在在美丽的青海湖边,喝着鲜美的野生鱼汤,吹着凉凉的湖风,呵呵,羡慕我不?”彭佳故意逗柳絮。
“哇,记得拍些照片回来给我看啊!”柳絮果然羡慕。
“呵呵,我现在有点后悔没带上你了。不过,带你也不方便就是了,刚订了婚就把你带出来,铁男肯定在心里骂死我了。”彭佳也觉得很遗憾,美景没能和好朋友一起分享。
第三百章:“回到”拉萨
又和柳絮闲扯了一会儿,彭佳便挂了手机。至于家里,彭佳并没有妈妈她出来玩的事情,主要是怕妈妈担心。
如果知道她自已开车到那么遥远的西藏,关是接蔡乐怡的电话都能吵晕死彭佳。
喝完鱼汤,吃完鲜美的鱼肉,彭佳觉得自已肚子实在饱了,看来,准备的泡面是用不上了。与没有营养、仅能充饥的泡面相比,彭佳自然是愿意吃新鲜的鱼肉的。
这一夜,睡在青海湖边,把帐篷的拉链拉紧,躺在睡袋里,彭佳倒是不觉得冷。一天奔波的疲劳压倒了她的兴奋感,脑袋刚挨着地,就一下子进入了梦乡,眼睛再一睁开就已经是天亮了。
青海湖边的早晨并不寂寞,一群群不知名的雀鸟纷纷飞来,叽叽喳喳,唤醒了正在熟睡的人们。
大家纷纷拉开帐篷的拉链,然后拿着洗漱用具跑到湖边去。
“哇,小彭,这湖水冰凉冰凉的,好舒服,一洗就精神了。”元小聪洗漱完毕,抬眼便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只见:成千上万只的斑头雁、天鹅、棕头鸥铺天盖地,场面热闹,黑压压一片的鸬鹚缩着脖子蹲在湖中心的小岛上。
昨天傍晚,也有一些鸟类在天空不断飞掠,但由于四散捕食没有归巢的缘故吧,远没有现在这般一起出巢这般震撼人心。
欣赏完这幅自然美景,大家吃过简单的方便早餐,就再次上车出发。好好地休息了一晚上,体力也恢复了。这次,就换由她来开车,元小聪休息。这样搭档的配合,让开车也变得轻松起来。只要能一直保证充沛的体力,彭佳相信自已一定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到达西藏。
橡皮山是青海湖西面的一座高山,海拔高度4000米。这是青藏线上唯一一座需要盘山才能翻越的高山。之后,过昆仑山,过唐古拉山,几乎都无须盘山就可一越而过。
这些都是元小聪告诉彭佳的。虽然她此前没有走过这条路,但却有心地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橡皮山是此行又一个地理分界线。伟大的太平洋季风翻越了日月山后,在青海湖彻底释放所有的能量,在留下了美丽的草原后。终于无法越过橡皮山。在大家的车头前,出现了柴达木盆地的戈壁和荒漠。
在这里车队意外地遇见了成群的骆驼。骆驼和牦牛,是两个地区特征超级明显的动物,骆驼只会在戈壁沙漠才能见到,据说当年解放军进藏的时候。曾用驼队运输物资,但耐力强悍的骆驼,一上高原,大批死亡。后来才知道,高原是牦牛的天下,不是骆驼的。
看到这群吃苦耐劳的“沙漠之舟”从自已眼前一一走过,彭佳的脸上流露出了惊喜。她没有想到的是,再过一段时间,她竟然会有别的机会与“沙漠之舟”亲密接触。
下午四点多。这一行车队终于到达了格尔木。格尔木是青藏铁路的最西端,进藏物资的中转站。城市初具规模,但人口不多,每到夏季这里热闹非凡,人流进出如潮,刺激了客运业的发展。但现在并不是夏季。所以街上看上去很明显是外地游客的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反倒是这支车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大家放松一下,今天晚上找个旅店里好好休息一下,明天一早八点出发。”纪芳在对讲机里吩咐着。
“噢,太好了。今晚上可以美美地睡在床上了。”
“好好休息一下,今晚别太晚睡觉啊,不然没休息好,明天高原反应可有你们受的。”
新兵老手们在对讲机里议论纷纷,就象对面聊天一样,这也是团队旅行的乐趣之一:可以及时地把感受与别人及时分享。
车队在纪芳的带领下,停在了一间写着“悦来”的客栈。这是一家专门接待驴友的客栈,但是价格并不贵,房间看着也还干净,所以大家都很满意。
进过藏的秦良坡、纪梵天此时成了众人最受欢迎的人物,饭桌上,他们对进藏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让大家受益匪浅。
休息了一宿,第二天离开格尔木。沿着青藏线呈现的河流正是的格尔木河。在晨曦中小心翼翼了两个多小时后,随着大家把汽车的空调由制冷变成了热风,这时已经越过了伟大的昆仑山脉,进入了举世闻名的可可西里高寒荒漠。
“看,那是藏羚羊。”就在大家慢慢领略到高原的威力时,这时有人在对讲机里兴奋地叫着。
“咦,还真的是藏羚羊,没想到在这荒漠之地居然能看到藏羚羊。”彭佳喃喃道。
“你往那看,那里还有野驴呢。”元小聪指着远处道。
“好可爱!”彭佳看到,就在公路不远处,那头小野驴毛发光滑柔顺,纷披在身边,虽然不是很长,但毛发下健美结实的肌肉却显出别样的野性美。
大家的运气还不错,看到了两只藏羚羊和两只野驴。这也让车内沉闷的气氛被打破。
“还有时30公里就到唐古拉山口了。”纪芳在对讲机里提醒道。
这一路上的景象虽然在变幻,但人烟稀少,只看到道班、兵站,还有一些食宿的地方。但过了104道班、唐古拉兵站便开始上5200米的唐古拉山口。因为山口下面的路海拔已4900米,再翻5206米的唐古拉只是相对高度300米的“小山”。但刚上高原在这个大气含氧量仅60%的高度,略微多停一会,就有明显的不适感,何况长时间乘车的鞍马劳顿。唐古拉给众多的入藏者杀了个下马威,使之心有余悸,谈唐古拉而色变。
“如果感觉不舒服的,可以拿出氧气瓶吸氧。”纪芳又在对讲机里提醒大家。
“元小聪,我的氧气瓶在后座那个红色袋子里,你快拿出来用吧。”彭佳看到元小聪的脸色略微发白,而嘴唇则变得不再红润光泽,知道这是缺氧的表现。而她自已,在这个高度倒是不觉得有太多的难受。可能是因为她有练习养生功法的缘故吧,体细胞里自身的含氧量就比一般人高。所以,到了这高海拔缺氧的地方,反倒显出了彭佳的身体优势。
这里的景观已经从可可西里的荒漠变成了羌塘草原,色彩更趋向艳丽,层次更加丰富。唐古拉山的雪顶看起来也比昆仑山的更加娇媚。而且这一段山体颜色更加多变,有深褐色的山,像黑金刚端坐;有紫红色的山,像火焰山……
彭佳见元小聪吸上氧,脸色立时好转起来,人也精神多了,心头的担心也放松了下来。还好,昨天晚上大家都休息好了,所以虽然也有人出现和元小聪这样暂时不适应的现象,但在吸了氧之后就慢慢适应了。
但是这时候,车队里有些车辆出现了爬坡乏力的状况。不过,经过队伍里的汽车商分析,汽车可能由于缺氧表现出爬坡乏力的症状,所以这些车辆也就放松放慢速度,慢慢往山上爬。看来,不光是人会有高原反应,车辆也会有高原反应。
但是过了唐古拉山之后,期间大约有六七个签卡点,限制了每一段路程的速度,最低限速只有40公里左右。这个时候,也恰好是细细浏览青藏高原景色的时候,因为这时已经过了唐古拉山5000多米的考验,不断变低的海拔让身心越来越放松和愉悦,就连元小聪也甩掉了氧气瓶,开始活跃起来。
到了安多之后,到拉萨只有没有400多公里,而这时候400多公里的公路,对刚爬上唐古拉山的车队来说,显然是一段轻松之旅。
“还好,这路线的状况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差。”
“是啊,大家要注意,还有限速呢,可别开得太快。”
这时,好象为了验证大家的话一样,路边的路基下,此时出现了一辆倾倒的货车,而路边正有一群人正“吭哧吭哧”地想办法把车弄上来。
这下大家都不敢大意了,这凶险的公路,司机杀手可不是浪得虚名的,一点小小的疏忽都可能让这美好的长途旅行变成一场噩梦。
又经过好似漫长得不会到达的旅程,遥望到拉萨大桥和蔚蓝的拉萨河的时候,车队里一时安静了下来,但随后,便不约而同地响起了一阵阵的欢呼声。
拉萨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稍偏东南,辖7县。“拉萨”,藏语翻译为口头语言“是”,做事只需敬顺佛圣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精确,不容置疑与改变,差之毫历,失之千里。是通“寺”与“侍”。此地以佛寺立城,故名拉萨市。
“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是至高无上政教合一政权的象征。早在七世纪,松赞干布兼并邻近部落、统一西藏后,松赞干布就从雅隆迁都逻姿——即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
而这一片充满神奇的土地,如今终于出现在这一行人面前,大家怎么能不感动得热泪盈框。
第三百零一章:第一夜
“大家不要松劲啊,跟在我的车后面。”纪芳见大家这一激动,似乎都松了劲,便出言提醒。
跟在纪芳的车后面,车队驶入一个颇具西藏地方特色的建筑群里,里面有一个类似四合院的宽敞的所在,车队把车停在这里,纪芳吩咐大家把身份证给她,然后由她统一去办理入住手续。
“一会儿就去委托旅行社为大家办理边防证,明天就往尼泊尔,回来后开始调查先心儿童的事。”纪芳简单地交待了下今后的行程,然后又道,“今晚上要没什么事,大家可以出去逛逛,这里离八角街、大昭寺不远,但是也别太晚了,注意休息,高原反应可不是开玩笑的。”
“小彭,今晚上去哪溜达溜达?”元小聪在房间里卸下行李,便问彭佳。
“都行啊,反正不是还要回来吗?”彭佳早就听说过拉萨各处景点的大名了,如今终于来到自已,心情还是十分激动和向往。
“走吧,咱们去外面吃吃当地美食。”元小聪看来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每到一处,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吃。不过也对,不祭好五脏庙,怎么会有精神玩呢?
“你现在适应这里的气候了吧?”彭佳看元小聪现在面色红润,与在平原上无异,心里也暗暗佩服她的适应速度。
“没事,胃口可好了,能吃下一头牛,哈哈!”
说着话,她们就往旅社外走去。
“开16间房,记得给我预留一间空间。”彭佳和元小聪一出门。就听到在一楼接街处,纪芳正在和服务员说话。
“咦,咱们不都是开15间房吗?怎么多了一间?”元小聪奇怪地问彭佳。
“不晓得,也许是哪位团友打呼噜吵人睡不着了吧?呵呵。”彭佳虽然有点奇怪。但也没往深处想。
由于尼泊尔之行只安排了来回两天,所以他们决定不退房,把大部份行李留在旅社的房间里。这样轻装上阵,也省得拖累。所以纪芳现在定的房就是他们西藏之行的大本营了。
“出去要注意,不要和人发生争执啊!”纪芳见彭佳和元小聪已经收拾好了,要往外走,不禁又提醒了一句,“你们最好多找两个人结伴。”
“我们一起去吧。”说话的是刘小兰,她身边还站着赵军。
“是啊。四个人比较有安全感。我当你们的护花使者。”高大的赵军一脸自信的模样。可是论战斗力,他连半个彭佳都比不过。
“好吧,一起也热闹此。”元小聪被纪芳这么一提醒,心里也犯了嘀咕,要真有什么事。她真是哭都来不及,多几个伴,看上去心里也有安全感一些。
“我晕,怎么到处都是川菜馆。”元小聪一路走来,看到满大街饮食店都是川菜馆,不禁抱怨道。
后面几天,大家发现,整个西藏几乎全是川菜馆,藏餐一般在甜茶馆里都会有。但是口味比较让人难以适应。而且一问之下,发现西藏的消费水平在全国来说也不算低了,甚至不低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而川菜馆最低价的是面,价格上小碗10元,大碗12元。
不过元小聪钻到川菜馆的这一举动立即被大家所鄙视。到西藏嘛再难吃也应该吃点有特色的东西,怎么能吃这在全国各处都能吃到的川菜呢?
“喂,你说这些老乡在卖的是什么呢?”不知不觉,他们便走到了八角街上。刘小兰看到蹲在地上的当地老乡,脸上有着两块特色高原红的牧民拿着一块块、一包包的东西,或摆在地上,或拿在手上,下在兜售。
“说你没知识吧,还不承认,这是酥油。”赵军摆出一副很老到的样子,教训起刘小兰来。自从在格尔木开始挤兑刘小兰来,赵军似乎就喜欢在说话时和刘小兰扛上。
“哼,就你知道得多。”刘小兰很不服气。不过这次被赵军抓了个正着,她觉得自已实在理亏。
“不过,这酥油还真是藏民必不可少的东西。”元小聪见这二人又要吵起来,赶紧出来打岔当和事佬。不过,元小聪却让大家觉得她就象一部小百科全书。看来,为了此行她是做足了准备功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