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朱门风流-第3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一丁点皮肉伤,你是有身子的人,何必这么急。”
“他都来了,我这个做女儿的怎能不来?”
杜绾这时候才卷起母亲的袖子,看到那一大块青紫,脸上顿时露出了深深的恼怒,但深知母亲性情的她很快就掩饰了下去。说了两句闲话,服侍裘氏喝了一盏茶,她就哄着人睡下了,随即又让两个丫头好好看着,自己则是拉了小五出去。得知了今天在外头那番冲突的经过,她便若有所思地蹙紧了眉头,还没等想出个所以然来,就只见张越挑开帘子进了门。
小五正担心杜绾训斥自个,见到张越顿时如蒙大赦,连忙跑上前去问道:“姐夫,那三个官儿怎么样了,没因为晾着他们抱怨什么吧?”
“你还怕人告状?”张越看了小五一眼,这才笑道,“放心了,我已经嘱咐他们各自办事了。只要岳父不发火,能在这儿坐上一个时辰的冷板凳,他们自然是心甘情愿的。”
“怕爹爹?我看他们是怕你才是真的!”小五这才松了一口气,吐了吐舌头就庆幸地说,“幸好今天我没把宝宝带出去,他那么小,非得吓死不可……姐夫,我先出去抓一副药,给娘好好调理调理,毕竟今天才受了惊,你和姐姐有什么事就尽管商量吧!”
眼见小五一笑之后就溜之大吉,杜绾不禁摇了摇头,随即才关切地看着张越,正巧张越也在同一时间看了过来。夫妻俩几乎同时伸手指了指西次间,随即对视一笑,张越便上前扶了杜绾一把,两人一起从正厅到了那边屋子里。坐下之后,张越少不得把刚刚顺天府宛平县和南城兵马司三位官员的话复述了一遍,随即就忍不住轻轻拍了拍扶手。
“这事情来得蹊跷,兵马司人手有限,县衙府衙巡查也是如此,我看还是我从家里多调几个人过来帮忙。你留下说服岳母不要推辞,毕竟这是我一片心意,而且,想来你也不愿意身怀六甲却在家担惊受怕吧?”
杜绾知道张越看似好说话,有些事情上却是说一不二的执拗性子,再说杜家人手确实有限,更不可能在这当口特意去招募什么人,遂点了点头,随即又问道:“照你这么说,晋王的人是被挑唆了来当替死鬼的?”
“横竖都是一个永世不能翻身的人,支使他的人来闹一闹,结果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若是皇上一怒之下重处,其他藩王那儿说不定就会有剧烈反弹,到头来,岳父的宗藩袭封新令怎么还推行得下去?”
“爹爹的性子,素来是做一件事便要做到底的,此次娘受伤,他非但不会退,反而更会锐意求成,也是该派些人来看守宅子,就是小五我也得告诫她少往外头跑。”杜绾说完沉思片刻,随即抬起头说,“爹爹那儿你多费些心思,劝是劝不回来,可他少有瞻前顾后,这点你却比他强,别让人暗算了他去。至于其他,你就不用操心了。不过,这次的事情竟然事先一点风声都没得到,你得留心些,别是有什么疏漏。”
两人计议了一阵,张越把杜绾揽在怀里,又低声嘱咐了两句,这才出了门去。毕竟,他这个兵部侍郎这时间应该是在衙门办公的,要不是前头许廓刚刚走马上任,他连这点空子都难能抽得出来,此时自然该赶回去了。
张越一回到衙门,已经得知消息的许廓自然少不得过问了两句,他才解说着,谁料宫中也派了人来,却是如今已经升了司礼监监丞的曹吉祥。如今内官二十四衙门正在整治,他也是谨守着规矩,等在了二门之外的小厅中,详细问明了事情经过,他便站起身说要回司礼监呈报,又暗示说皇上听说此事大为震怒,这才匆匆走了。等到了傍晚散衙时分,早有小太监等在衙门外头,专候张越进宫。
而等到上了东长安街,他才发现,被召见的单单是他一个,并没有论理比他还高一级的礼部尚书胡濙,吏部尚书郭琎,工部尚书吴中那三个。而前来的年轻宦官只是低声说,内阁的杨士奇杜桢杨溥,还有蹇义夏原吉和英国公张辅都已经早一步入宫了,这会儿众人齐集文华殿,只等着他一个。这时候,张越才知道此时的相召并不是廷议。
不是廷议,却比廷议更高一层。内阁诸臣中,杨士奇杜桢素来深受信赖,金幼孜如今时常病着,因而虽然是永乐老臣,如今的宠信却大不如前,反而是杨溥位虽稍低,却有取而代之的势头。蹇义夏原吉都是卸了部务专心谋划军国大事的,英国公张辅也是同样的名头。这三人往日只朝朔望,但真正遇上大事,天子自然少不得相召。至于他,此时见召,以往的资历功劳现在的官阶品级都是其次,而仅仅因为是天子的信赖。
毕竟,这会儿并不是论官阶,而是论亲疏。
到了文华殿,他方才发现此时已经是济济一堂,其他人都已经到了,只是朱瞻基尚未现身。就当他准备站班等待的时候,却又有太监来说是陛下赐食,一时间,一众人忙又起身到了偏殿。这并不是经筵或是大节时的正经赐宴,因而礼仪菜食都没那么繁复,桌上除了没有酒之外,倒是样样俱全。然而,无论是张越还是其他人都没有进食的心情,不言不语地大略填饱了肚子,就几乎同时放下了筷子。
从出来进食再到进食完回到大殿,张越都丝毫没找到和杜桢说话的机会,只好按捺下了那份心思。又等候了不多久,外间就传来了尖利的通报,他连忙和其他人一块行礼。及至一身便服的朱瞻基在正中宝座上坐下,又直截了当说起了晋王被押解进京一事和杜夫人裘氏遇袭一事,殿上的众人才按照彼此亲疏交情等等交换了一个眼色。
与其说今夜讨论的是晋王如何处置,还不如说讨论的是晋藩如何处置,天下藩王又该如何震慑或是安抚!
“谋逆原本就是不赦大罪,再加上毒弑嫡母,逼凌长兄,软禁兄弟,欺凌子侄,晋王罪大恶极,诸卿以为该如何处置他?”
这自然不单单是简单的征询意见,因而,在一阵子的沉默之后,英国公张辅第一个开口说:“律法森严,若赦免此等十恶不赦的罪人,则无以震慑藩王,应该明正典刑。”
话音刚落,对面的夏原吉就摇摇头道:“虽是十恶不赦,然则从洪武至今,藩王若犯大罪,则召入京切责,之后囚西内或是宗人府,齐王谷王等等皆是如此。如今若是对晋王明正典刑,那么先头几位怎么办?晋王二子尚幼,二子已封王,若他以十恶不赦之罪明正典刑,那么这两位郡王又该如何处置?”
夏原吉虽说清廉自持,对于下属的过错多能宽容,但在朝事上却不是什么善茬,可如今说出这番话,谁都能体会这并不是要维护晋藩,而是考虑长远。只有张越看了张辅一眼,见其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并不在意别人驳了自己的话,他不禁在心里叹了一口气。
这位大堂伯……抛砖引玉也不用这么显眼吧?
“但若是轻了,恐怕日后一而再再而三。诸位不会不知道,自从永乐年间到现在,亲藩闹出谋逆大罪的,这已经不是第一位了。”杜桢仍是一副冷冷的脸,仿佛刚刚在听到妻子受伤的时候也没变过脸色,但熟悉他的人都能看出他那冷脸下藏着的怒火,“齐王、谷王、汉王、梁王、晋王……若谋逆大罪只是废为庶民,从今往后,那些朝廷供养的宗藩难保还会生出逆心。治此等人需用重典,至于晋王那已经封郡王的两个儿子,他们的郡王俸禄来自朝廷,没有去劝解父亲,也没想着向朝廷上奏,这是为人子之道?”
这话题自然有些微妙。谁都知道,要说亲藩谋逆,头一个便是已故的太宗皇帝朱棣。只不过,自己既然是走这条危险的路上来的,朱棣自然而然对亲藩便是防范森严——于是,从永乐年间至今,亲王护卫几乎是一削再削,就连朱棣一母同胞的弟弟周王朱橚也在永乐末被削三护卫,更不用说别人。而手握护卫的汉王朱高煦造反,则是就在不久之前的事。
“晋王府还搜出了当初里通汉庶人的书信,违禁的天子服饰,而王府官也供述了此前偷运甲胄入京,勾连禁卫等等不法事,既是如此,确属十恶不赦,按律当诛。只是,晋王毕竟是亲藩,若是明正典刑,只怕引起的反弹不小。毕竟,从前尚未有重处亲藩的例子。”
说话的是蹇义。他洪武朝便任中书舍人,建文朝超升吏部右侍郎,到了永乐朝,则是又由左侍郎升吏部尚书,从进士到尚书,总共只用了十余年,如今已算是五朝老臣,因而对那些典故自是知之甚深。
而一旁的张越却是想到,齐王和谷王谋逆虽都只是被废为庶人,可如果不是先头的汉王朱高煦是正巧“暴毙”了,否则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容,朱瞻基必定也只是先幽禁了事,就如同此时的梁王——至于之后该如何处置,那就得看天子的心绪了。
大明朝的天子就是如此“仁德”,一面恪守着朱元璋的亲亲之谊,一面却渐渐从护卫封地朝见等等各种事宜上堵塞了亲藩干政的通道,建立起了越来越完备的防范机制,把宗藩们完全当成了猪一样圈养,只是这养猪的费用年年攀升,到最后简直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真正说起来,皇室制度最好的莫过于唐宋,贤王出现不少不说,也几乎没出现过藩王谋逆。
其余人又争论了几句,张越在这种场合也没说出什么石破天惊的话,到最后,始终没吭声的杨士奇方才开口说:“晋王如今还得加上一条纵家奴行凶,想来诸王必定会如从前一样,上书言晋王违背祖制,谋不轨,大逆不道,诛无赦。往日也是如此,他们越是如此说,皇上就越是不能重处,于是只能轻轻赦免。如今诸藩的奏表应当在路上,不若再看看他们说什么。”
张越见朱瞻基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不禁开口问道:“杨阁老的意思是,此次诸藩的上书,会和从前不同?”
“毕竟这一次朝廷正在热议宗藩袭封诸事,从前只是应景上书,这次若是一如从前就不正常了。而且……”杨士奇顿了一顿,大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张越,“想来大家也不会认为,晋王如今已经是阶下囚,其下的家奴竟然还会鱼死网破做出这种陷晋王于死地的事。朝廷诛晋王之心愈烈,想来亲藩之中的反弹越大。而且,如今朝堂事多,据我所知,英国公府的门槛最终应当是快被人踏破了吧?多少只想着安享祖上余荫的小军官们,都上那儿去设法了。另外,于谦在江南主持清丈田亩,已经有了好几次险死还生的经历。”
一时间,文华殿中鸦雀无声。
第九百零二章 殷殷长辈语
一个时辰的议事之后,原本已经是下定决心的朱瞻基终究是因为杨士奇的话而再次犹豫了,而即便是杜桢张越这对翁婿,最后也赞成了杨士奇的话,且待各亲藩的奏表都到了再说。至于其他人,也暂时都偃旗息鼓,于是在出了文华殿之后,众人便自然而然分成了好几拨。
张越和杜桢打了个招呼,先去追上了英国公张辅。尽管他在京师眼线众多,有些事情并不是不知道,可毕竟他忙于公务,张辅又是一个劲低调,他在上次祭祖之后,已经是很久没上英国公府去了,杜绾又是身怀六甲,只有母亲孙氏常常去,可也是常走后门,因而那正门的光景,他一直没有太上心。
午门内是禁宫,伯侄俩不能多说什么,不过是就今天的话题稍稍讨论了两句。等到出了午门,领路的小太监退了,张越一手提着灯笼,一手搀扶着张辅,这才问起了刚刚杨士奇提到的那个话题,张辅却是沉默片刻才开了口。
“我如今虽说是奉旨专心谋划军国大事,但既然是大事,有些我就不太方便开口,再加上此事是你这个兵部尚书提出的,我便一直没有说什么。若是从一个统兵武将而言,我自然是希望兵强马壮,将校精通武艺,但若是从一个世袭勋贵而言,那些世袭了军职的军官,他们的父辈祖辈有不少都是跟着我血里火里打过仗的,如今他们的子侄却未必能承袭得了军职,甚至还要受穷,我心里自然不好受。”
张越从来看到的都是严肃精干的张辅,少有看到他这样黯然叹气的时候,心里顿时有些沉甸甸的。联想到上回去适景园时,朱勇亦是感慨过类似的言语,他不得不言语几句。
“军官只是其一,其实,我还让兵部的司官们一块在商议军户之事。北宋立禁军厢军,结果军人几乎成了贱役,如今的军户也差不多沦落成了贱民。北宋亡于女真,南宋亡于蒙古,虽说大政上也有不小的谬误,但军制败坏也是一条。并不是完全杜绝军职世袭,不是设立了武学吗?太祖时军职世袭便是大考不合格试授,试授不合格则重处,尽管这确实重了,但不得不说,便是靠着这些严苛规矩,各卫所方才能养出强兵来。”
“我带了那么多年的兵,这些还会不知道?”张辅又摇了摇头,随即方才挣开了张越的手,“你别看我如今出入坐轿,谁都知道我有风湿寒腿等等老毛病,但要真上了马,我拉得弓使得枪用得刀!越哥,当兵的有个坏习惯,你虽然在兴和扛过阿鲁台的兵,又在交阯参赞过军务,在江南防过倭,但那一条你必定不知道,那就是当兵的老子好容易搏回来了一个出身,十个有九个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再去战场上挣命!”
张越顿时愣住了。
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中,军人世家素来常见,有些甚至是儿子不想当兵,老子用皮带抽着也要把儿子送到军校或是军队里去,但张辅却说这年头那些得了世袭军职的老子,多半不希望儿子再上战场厮混!然而细细一想,他又觉得有道理。当兵是一回事,上战场又是另一回事。那年头的军人是光荣,如今的军户却相当于贱民,军户子弟要想为自家脱去军户的名头,按照规矩,需得出仕至兵部尚书方才能改换民籍,民户几乎都不愿和军户结亲。
而且,大明万里河山,大多数内地卫所都是太太平平,不需要上阵血肉搏杀,也不需要多精熟的武艺,只要能管束下头的军户屯田耕种就行了。至于真正打起仗来……那就得把命运交给老天爷了,至于操练就更不用说了,除了边防重镇之外,其他地方根本就没有操练。
“大堂伯的提醒,我明白了。”
“明白就好。”张辅没有转头去看张越脸上的表情,不是因为天已经黑了,他看不分明,而是因为以他对张越的了解,自然知道这个最看重的侄儿会有什么体会,因而走着走着,他又轻声说道,“想来兵部未设尚书,别人都认为多半是皇上想将这个职司留给你,但你应该知道,以张家两位勋贵,这自然不可能。让你暂时以侍郎掌着兵部,是因为你熟悉兵部四司,能够统御得住,诸般事情我们几个也能帮你挡住一二,所以变革起来容易一些。但事成之后,你是多半要挪一个地方的,为了酬你的功劳,不是户部就是吏部。”
这些话哪怕杜桢也没有对张越说过,杜桢的脾气是遇事最多提点一个线头,其他的任由张越自己去想。用他的话来说,虽是学生,但如今已经是一方大佬,自然不能事事跟着自己亦步亦趋。所以,张越只能自己去考虑周详,尽管已经想到了这一层上,可这一层窗户纸却始终没有捅破。如今张辅一下子把话说到了最大的点子上,他不禁揉了揉已经发僵的眼睛。
“大堂伯放心,我会尽力一步步推进,不会一下子动及根本。”
“那就好。”张辅欣慰地一笑,负手看了看天,又缓步前行说,“军务的事不像宗藩,宗藩可以快刀斩乱麻,你那岳父又是正人君子,认准的事情便会一做到底。按照他的性情,哪怕是做完此事便要引退南京也不在乎,因为他认为眼下这件事比什么都重要。而那个主持江南清丈田亩的于谦也是,我虽没见过,可从奏章上来看,也是刚正人,所以他们做事几乎不考虑后路。可你不一样,你从来都是走一看百的人,而且这些事务积弊已深,牵连又太广,不能操之过急。所以,之前到我那里抱怨的,我都替你挡下了,就是成国公那儿也是如此。”
此时此刻,张越只觉得心情激荡得很。即便知道张辅从来就是不遗余力地支持自个,但这都没有眼下的感受更深。直到出了长安右门,他这才低声说:“我之后办事一定会更加谨慎小心,不会辜负了张家的名头,更不会辜负大堂伯的希望。”
“这就够了!”张辅笑呵呵地冲张越点了点头,随手指了指那边等着的轿子,“不用送我了,这儿离我家里就几步路,再说轿子也等在那儿了。你岳母今天受了惊,你过去和你岳父说道说道,让他也小心些。刚则易折……说这话他不会听,可你有时候也得劝劝。”
张越连声答应了,送了张辅上轿之后,这才折了回去,便看到杜桢和杨溥并肩走出来,似乎还在商量着什么,却不见杨士奇的踪影。他仔细一想,这才记起这一晚内阁是杨士奇当值。快步走上前去,杨溥见是他来,点了点头和杜桢说道了一声,就径直上了一旁自己的座车,而张越则是搀着杜桢往一旁杜家的那辆骡车走去。
一上车放下车帘,杜桢便直截了当地问道:“你岳母如何?”
“小五说只是皮肉损伤,没什么大碍。”张越看到杜桢拍了拍额头,随即又揉了揉眼睛,自是明白杜桢一整天在里头熬得有多辛苦,连忙又添了一句,“先头宛平县顺天府和南城兵马司的三位官员去了家里,小五气不过把人晾着,岳母还责她不懂事,如今精神还算不错。”
“没事就好,没事就好!”杜桢喃喃重复着四个字,这才长吁了一口气,“我原本就已经很对不起她了,若是真因为我的事连累了她,那就……元节,我素来不喜欢家里人多,但如今既是遇着这种事,你若是调得开,从家里借几个人给我。”
“我已经安排好了,岳父您放心。”
然而,看见杜桢抱手闭着眼睛靠在厢壁上,箍着胳膊的手似乎用了颇大的力气,张越哪里不知道,这位恩师兼岳父此时非但不曾平静下来,反而正是心乱如麻的时候。可越是如此,他越是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杜桢。为了国家大事连至亲家人都完全不顾了的那兴许是圣人,可对于其家人而言,则是何其可悲也。此时此刻,他方才觉得离着杜桢又近了一步。
“我和你岳母是少年夫妻,那会儿成婚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是不会说话的人,最初只是顾着读书,家中里里外外全都靠她,可无论是读书也好,农事也罢,亦或是我之后中了进士为官,她样样都为我准备得妥帖周到,哪怕我一走十几年,她也是从未有过一句责怪……这些年我虽是官高位显,但因为这脾气,家里并未宽裕,人手有减无增,甚至没让她享着什么福,她甚至连担惊受怕的样子都不会在我面前露出来,如今……”
杜桢很少有絮絮叨叨说话的时候,此时骡车颠簸,他却喃喃地说个不停,目光也有些偏移。张越知道杜桢并不是想要自己那些单薄的安慰,因而自始至终只是默默地听着,一句话也没说,直到最后马车终于停下的时候,他才先跳下车去,又伸出手去扶了杜桢一把。
看到马车停下,门上的岳山自是提着灯笼上前,只是看到自家老爷那古怪的表情,也没敢多说什么。而张越扶着杜桢一路到了正房门口,听见里头正传来了阵阵说笑,不免侧头瞥了老岳父一眼,这才打起门帘,把人扶了进去。
正厅前半间一个人都没有,声音都是从隔仗后头传来,因而张越见杜桢甩开自己的手快步往后头走去,迟疑了一下便放慢了脚步。果然,不一会儿,后头就传来了小五那高兴的嚷嚷,情知杜绾身怀六甲不能在外过夜,此刻必定已经回去了,他便在外头站了一站,不多时就见小五一溜烟从后间出来,一见着他便做了个手势,两人遂到了东屋说话。
“姐夫,你还是先回去吧,这会儿爹正忙着对娘嘘寒问暖,娘也没工夫见你。”小五狡黠地一笑,见张越亦是笑吟吟点点头,她便知道他必是听懂了,这才羡慕地说,“从前只觉得爹爹老是板着一张脸,没想到也会有这般会关切人的时候……喂,我家老万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你真打算把他撂在那白山黑水?”
“就回来了,人已经在那边坐船启程,估计顶多个把月就能到天津,到时候你就能见着他了。”张越一时想起万世节写给自己的信上还抱怨说‘为伊消得人憔悴’,他又不知道这小两口的私信上写了什么,更不知道这家伙在那边是不是真熬得不成样子,因而也起了溜之大吉的心思,赶紧站起身来,“既然你说了,我也不进去打扰了,回头你对岳父岳母说道一声。”
看到张越走得贼快,小五顿时愣住了,等追出去时,却发现人已经消失在院门外头,她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回头看看这正房,虽则是里头没有多大的声音,可她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不去煞风景了,因而歪头一想就径直回了自己屋子去看孩子,可走着走着,她的心里却惦记着那个油嘴滑舌的家伙。
“等他回来,我也学爹爹那样,好好关心关心他!”
只不过,这关心关心却怎么听怎么带着一丝咬牙切齿的滋味。
入夜的京师已经是渐渐安静了下来,除了定时响起的打更声之外,就只有巡行的五城兵马司巡丁们的脚步声和低低的交谈声,还有那些尚未入眠的达官贵人府邸中偶尔传来笙歌管乐。路上间或窜出一只小猫小狗之类,夹杂着咿咿呜呜的声音,听着分外让人心悸。
东城那座造好却还未开始使用的武学前,一条黑影鬼鬼祟祟地闪到了门口,望着那地方很是瞧看了一会,这才钻进了一旁的胡同。到了一间大宅子前敲了敲门,等门一开他就闪了进去。待到了里间,早有几个人等在那里,眼看他解下斗篷,立时就有人开了口。
“如何?”
“看那样子,不出三五日就该落成了,到时候,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必然都会派人来。”他顿了一顿,随即犹豫着问道,“咱们真要闹么?”
屋子里一片沉默,曾经最为坚定的几个人这会儿也有些面面相觑。良久,角落里方才传来了一声叹息。
“且再等等看吧,不到万不得已……”
第九百零三章 大明军校
一连几日都是大好的晴天,京师中原本那些被春寒冻得连青芽儿都无精打采的大树立时精神抖擞了起来,而野花野草则更是逮着了好机会,肆无忌惮地从石缝砖缝以及一切可以冒头的地方长了出来,和那些已经根深叶茂的大树一块争夺着阳光,长势煞是喜人。
地里的冬小麦在一冬的严寒之后,如今也都是绿油油的,原本还担心今年阳光不足的农人们这才放下了心,和家里送饭的婆娘照面时,张嘴就骂的习惯也改了些个,偶尔也磨磨嘴皮子逗两句好听的,亦或是偶尔闲下来的时候叼着草根子哼两首小曲。
偶尔相邻两块地的遇在了一起,也会议论起山东那边如今通省轰轰烈烈的互助合作,说起山东税赋的轻省,不免啧啧称羡;偶尔议论起南边一年能种三茬地的壮举,议论起朝廷那船队从番邦带回来的各式各样种子,如今都在广东那边种着,结出来的东西千奇百怪。
这些离他们还很近,而近在咫尺的京师中的那些事情,反而距离他们很遥远。
对农人们很遥远的事情,对京师的贩夫走卒来说就近一些了,至少京师中每月原本能拿到九百足文工钱的车夫来说,他们就有最直观的感受——至少,如今坐车的人少了。那些平日里不少都在马厩里等死的老马病马,如今也被他们的主人们骑出来晒太阳了,甭管那毛色如何寒碜,模样如何瘦骨嶙峋。而禄米仓东面的武学附近,则是不时有人四处晃悠。
按照兵部的规划,这武学原本是按照校场加围墙以及四进院子的规格建造,可身为兵部左侍郎的张越却亲自过问,详细问明并要了图纸来看之后,立刻就打了回票。所以,本该是正月底就能完工的地方,愣是拖到了三月末。如今里头除了校场之外,其余的屋子根本不是什么三进四进院子之类的构造,而是一排排犹如鸟笼似的,里头除了大通铺还是大通铺。
这便是后世的军营,唯一缺少的,只是那些用来训练时的用具罢了。张越倒是有心把这些都依样画葫芦搬上去,可考虑到工部那些人难缠的态度,他自然还是延续了石锁箭靶稻草人等等那一套,又去求来了皇帝钦赐的武学牌匾——这就仿佛现代的大学往往喜欢用领导亦或是名流的题词一样,让这座武学能够真正名正言顺。
贡院中供着孔孟,武学中自然也少不了这一套。于是,哪怕在朝中舆论多半都在商讨如何处置晋王的同时,一场关于武学中应当供谁的大讨论也在文武之间掀起了巨大波澜。
张越从前的记忆之中只记得一个武圣关二爷,可在兵部中遍览唐宋典籍的他如今已经知道,唐宋时,和孔圣人并列的乃是武成王姜太公,至于其余从祀的,唐代制度是十哲七十二弟子,宋时是七十二名将,关公只能算是三档中的名将。而本朝之初,朱元璋在废淫祠的时候竟是连武成王庙一并给废了,所以如今武学中该设何等神位,何人配享,便成了武将们最在乎,文官们最谨慎的一个话题。
到最后,一度被废止的武成王庙最终还是被所有人认可,而陪祀的则是宋时定下的七十二名将,至于本朝,尽管武将之中尚有争执,但徐达常遇春张玉朱能成了第一批配享者却没有异议,至于剩下的则只能等弘文阁中吵出一个结果来。
没错,如今的弘文阁吵架——不,弘文阁议事,已经成了文官武将们都很乐意到场的一个地方。毕竟,大明的朝会已经很难让群臣把唾沫星子喷到皇帝的脸上,更不用说为着一件事吵得不可开交了。而廷议则是皇帝未必在场,人又只有大佬,远不及弘文阁中慷慨激昂来得痛快。短短一个月中,已经有三位因为言辞中肯的臣子被一举拔擢为弘文阁侍读,尽管只是一个名头,但足以让无数人为之兴奋。
更何况,这三位最大也不过年至不惑的壮年官员眼下还出现在了祭祀武成王庙的行列中。
此次武学落成,张越这个如今兵部最大的官奉旨和成国公朱勇一道领祭武成王庙,陪祭的尚有兵部礼部各一位郎中,顺天府丞,五军都督府的几位都督,三位弘文阁侍读,此外就是刚刚遴选出的武学学生四百二十四人。
犹如士子入国子监祭孔一般,此刻的祭祀武成王姜尚亦是非同一般的隆重,当祭祀完之后端详着那座武成王雕像,张越不由想到了后世——哪怕是在那个年代,各地的文庙夫子庙有不少都是有名的景点,曲阜祭孔亦是年年都有,可武成王庙出名的就不多了,更不用说搞什么吸引中外游客的大祭。尽管姜尚与其说是名将,不如说是军师,一座武成王庙也不代表什么,但武学在数千年历史中从来不曾长年存在过,这却是确凿无疑的。
而且,就是那所谓的宋时武学,竟只是主要学习武书策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