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恐怖档案(三生)-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亲眼见证了满人在战场上无比凶恨的一面,对满人的凶恨心有余悸,隐姓埋名来到南方,做了一个商人,重新娶事生子,靠着当初从家中带出来的数十两银子起步,到如今也算薄有资产。

只是三十年前沈阳的一幕却深藏在他心中,时时如恶梦一般交缠着他,这段情景就是连妻儿也不敢说,数年前听到满人进了北京,施闰章一度绝望,后来皇帝御驾亲征,在淮安大捷的消息传来,施闰章才放下心来,今天听到朝廷重新收复了沈阳,再也压抑不下,这才当街痛哭。

或许正是压抑太久,加上又喝了一点酒,施闰章才把自己的隐秘尽数道出,说完以后,施闰章已经不胜酒力,伏案便睡。

“皇上,此人简直是狼心狗肺,先是只顾自己逃命,不顾妻儿已是不义,明明和满人有大仇却不思抵抗,反而隐姓埋名,逃往南方,又是不忠,此等不忠不义之辈,偏偏能发家致富,实在不公。”杨林愤然的道。

施闰章虽然说自己只是薄有资财,身上穿得也普通,不过,看到皇帝对此人感兴趣的样子,侍卫已经将此人打听了一遍,这个施闰章在京城拥有六家布庄,数十家粮店,何止是薄有资财,简直是一个大财主。

其余侍卫脸上也带有不屑之色,刚开始听说他是沈阳幸存下来汉人时的同情转为厌恶。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377章 迁移

看着呼呼大睡的施闰章,一名侍卫气不过的道:“皇上,要不要通知锦衣卫,查一查此人的逃军之罪?”

“算了吧,人孰能无过,他已经忏悔了三十年,这个惩罚已经够了。”王福摇了摇头道。

施闰章虽然出身军户,只是已考取童生,严格来说并非逃军,他的悲剧并非个人可以挽回,而是当时的大明整体出了问题,否则单凭满人区区数十万人如何敢起兵反明,若非自己,最终还席卷了整个中国。何况已经过了三十年,再追究毫无意义。

“便宜他了。”向皇帝建议的侍卫悻悻的道。

沈阳的收复,对于京城的大多数百姓来说又是一件高兴之事,虽然年初皇帝御驾凯旋后,满人已经不足为患,不过,满人毕竟为祸了大明三十余年,连大明京城都被其占据了五年之久,整个江南一度人心惶惶,如今满人如同丧狗之犬,百姓心中顿时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当皇帝一行从酒楼出来时,大街上陆续响起了鞭炮之声,官府所贴文告的地方拥得人山人满,识字的秀才将文告上的字念出来,每念一遍,便传来一阵阵叫好之声,更有不少人直接守在发行邸报的书局门外,等待最新一期的邸报出来,按照以往的规矩,朝廷取得这样的大捷,最迟第二天邸报就会进行详细刊登出来,许多人看文告不过瘾,更想第一时间看到邸报,才会来得书局门外等待,当然,大多数人不会亲自来,多是派一个仆人守着。

大街上多是欢笑声,偶尔也有哭泣声,不过,这哭泣声多是喜极而泪,六年前,整个北方沦陷,许多北方汉人南逃,随着北方收复,一些北人开始重返家园,只是京城里依然还有不少北人,他们或是在京城已经扎根,不愿返回,或是对满人的威胁还心有余悸,暂时想等等看,如今大明连沈阳也收复,疑虑顿去,若不是此时天气转寒,恐怕马上就会掀起一股回乡潮。

这当然是朝廷乐意见到之事,江南地少人多,北方却是地多人少,年初刚回来之时皇帝已经发下诏令,鼓励汉人北迁,凡愿意北迁的汉人,不论原籍是否北方,朝庭一律可以发给壮年男子每人十五亩,妇女孩童十亩的耕地,三年内赋税全免,官府还可以赊欠种子和耕牛。

十五亩土地,虽然只能耕种一季,可是只要都开垦出来,即使是荒地也足够养活一个成人,何况现在所分的多是熟地,只是暂时荒废数年而已,随着耕种几年,熟地的产量只会越来越高,这一条对于原藉北方的汉人来说颇具吸引力,一大半人已经回乡,让北方多少恢复了一点元气。

只是对于原本是南方的汉人来说吸引力却不那么大,虽然南方大多数百姓家中加起来都不足十亩地,许多人要养活全家只能租种地主豪强的土地,承受高额的租税,只是故土难离,又担心满人还有卷土重来之机,即使是一些完全无地的纯粹佃户也不愿意移民,因此收效甚微。

若是光靠北方原本南迁的汉人迁移,北方根本不足予恢复元气,而且最重要的还起不到缓解南方人口压力的作用,对于下一步的减租减息颇为不利,王福当然要想办法解决。

最快的解决方法当然是象明初那样由朝廷强行下旨迁移,强行迁移无疑会引起一些不愿移民之人的怨气,虽然这怨气过不了数年即可平息,王福也不愿意如此简直处理,这只是最后的手段,最好还是吸引南方汉人主动迁移。

沈阳的收复无疑是一个契机,无论是北方汉人还是南方汉人,至少消除了安全上的顾忌,朝廷的政策对于南方一些无地或少地的佃户来说应当还有蛮大的吸引力,关键现在北方要进入冬季,不适合移民,否则现在朝廷就可以着手进行。

回到皇宫,王福马上负责邸报编写的官员找来,让其在明天的邸报上除了刊登沈阳收复的详细消息外,着重点还要放在宣传向北方移民的各种朝廷优惠政策和好处上。

负责邸报的官员是一名天启五年的进士,名叫余煌,绍兴人,曾官至侍读学士,崇祯时调任南京,嗟吒了十余年,甲申年,这些原先算贬摘南京的官员却抖了起来,当初余煌去负责邸报时许多同僚对余煌都持同情态度,本来吗,邸报只负责抄写一些朝廷的政令和兵事情况,发给各地的官员,实在没有什么作为。

只是余煌自己却高高兴兴的上任,他从皇帝先前利用邸报作出的各种宣传佩服之极,看到了邸报发展的机遇,这数年来,邸报的影响越来越大,先是由原先的不定期发行改为每五天固定发行,五天又改为四天,三天,最终定在二天,有时遇到特殊事件还要临时发行,若不是邸报发行日,等于连续三天都要发行。

邸报的受众也不限于各级官府,除了官府是勉费送外,普通民众也可以购买,这一下就将受众扩展了数千倍,虽然限于识字和财力的原因,邸报发行不可以扩大这么多,可是邸报由最初的一次数千份已经扩展到二十多万份了,上面一旦刊登某件事,数天之后影响就可以扩展到全国,如今已经不需要朝廷的资金,邸报在扣除各项成本之后还可以盈利,由于数次利用邸报宣传得当,为前线胜利立下功劳,余煌也连升数级,如今已是朝廷的三品大员,许多人转而对余煌羡慕不已。

受邸报的影响,一些商人也看到了机会,仿照邸报的式样创办报纸,刊登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消息,倒也取得了效果,只是目前发行量最大的江南报也只有二万余份,远不能和邸报的影响力相比。

对于商人发行的报纸,朝中不少大臣曾经上折要求皇帝下令取缔,有邸报的效果在,许多官员敏锐的感觉到报纸对人心的影响,当然不会放心这样的东西放在商人手中,在大臣看来顺理成章之事,这些折子却被皇帝压力,只是要求民间若是办报,必须向朝廷申请,报纸上的言论不得攻击朝廷即可,几家报纸这才生存了下来。

听到皇帝的吩咐,余煌马上心领神会,应道:“微臣遵旨。”

朝廷对北方移民的优惠政策虽然早已经在邸报上刊登过,只是眼下已经过去了半年,许多人已经快要忘记了,现在趁着收复沈阳时重提,无疑会取到更好的效果。

施闰章再醒来已时经是晚上酒楼快打烊的时间了,他是被伙计拍醒的,看到酒楼上的桌椅空空,施闰章晃了晃脑袋才记得下午之事,心中顿时一惊,他竟然糊里糊涂的把自己隐藏了三十年的隐秘讲了出来,不过,马上又释然,双方只是萍水相逢,说不定一辈子再无见面的机会,讲出来又如何。

若是他知道下午自己倾诉的对象是大明皇帝时,不知道会不会吓得半死,回到家中时,放下心思的施闰章显得神采飞扬,就连家中的下人也感觉得到,倒是被妻子狠狠的埋怨了一通,不该这么晚回家。

若是以往,施闰章必定会反驳上几句,这一次,施闰章对妻子的埋怨一直笑呵呵应对,差点让施氏以为自己的丈夫换了一个人。

第二天,施闰章也派仆人第一时间将朝廷发行的邸报买了回来,将那篇明军收复沈阳的消息反复看了数遍之后,目光才转到其他消息上,当看到朝廷对北方移民的优惠政策时,他的心中突然一动,涌起了一股不可遏止的念头,回家,回沈阳去。

“你疯了,好好的江南不待,去沈阳干什么?”当他把这个想法一透露,妻子脸上全是不可思议之色。

施氏是江南人,尽管她知道丈夫以前老家是在沈阳,可是施家在南京已是大户,若是去沈阳,那些店铺恐怕只有变卖了事,放弃江南的一切去沈阳,在施氏看来,丈夫确实是疯了。

不但施氏反对,施闰章的几名儿子更是强烈反对,他的儿子都是在江南长大,当然不愿意去北方,何况还是刚刚才收复的沈阳,无奈施闰章铁了心,即使是全家反对也无用,在施闰章的坚持下,施家不得不准备向北迁移的事宜。

施家家大业大,要迁移并不是短时间能够成行,何况现在是冬季,他深知北方的寒冷,肯定要等到开春才能动身,趁着这段时间,他需要将各种店铺、田地变现,挑选愿意随同前往北方的仆人,准备车马和各种物资。

施家要迁往北方的消息传开,与施家有关系之人全都感觉到不可思议,不过,也有不少粮布商人暗暗高兴,走了施家,不但少了一个竞争对手,而且可以趁势压价将施家的各种店铺盘下来,扩大自己的生意。

施家的各处店铺和田地以极快的速度变现,让一些人失望的是,虽然随着江南粮价的走低,田价狠狠的压了一把,施家出售的店铺价格却极高,今年南京的商人可以说是过得最好的一年,八九月份期间,几乎每家都是日进斗金,谁也不愿错过扩大生意的机会,几乎是疯抢着将施家的店铺买下,稍微迟疑,根本买不到,倒是让施闰章几名不愿意迁移的儿女稍作安慰。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378章 追击与反追击

对于施家这样的大户肯主动迁移到北方,而且是最北的沈阳,官府当然乐得其成,这样的大户过去,可以省下官府很多事情,在施家开始变卖店铺之后,朝廷负责移民的官员亲自找上去,对施家进行表彰,而且允诺,若是到了沈阳,允许施家以极低的价格购买附近的土地。

这个价格低廉的难予想像,不到江南同类土地的半成,这让施家得到一个意外之喜,千百年来,在中国人心目中,土地永远是重中之重,施家虽然有钱,可是在江南却难予买到更多的土地,同样的价钱,到了沈阳,施家拥有的田地一下子可以变成原来的二十倍,这让原先强烈反对迁移的几个子女闭上了嘴。

对于朝廷来讲,北方的平定并非一年两年之事,哪怕全部平定了满州,还有更远的西伯利亚要征服,必定会长期驻扎大军,这支大军每年消耗的物资会是一个惊人的数量,若是从江南运输,即使是采用损耗最小的海运,损耗也不是一笔小数,北方大量的土地荒着也是荒着,若是能开垦出来,完全可以节省从南方运粮的损耗,朝庭还可以增加税收,哪怕是白送,朝廷也乐意。正是如此,朝廷才会给予自愿迁到北方的平民土地,只是对于一些大户,那点土地却不足以入眼,只有大量低廉的土地才会吸引他们前往。

在施家的带动下,又有数家原先从北地过来的大户决定向北方迁移,他们也无一例外得到官府的承诺,到了北方允许其低价购地。

借着朝廷收复沈阳的时机,朝廷再次对移民北方的宣传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许多无地的平民终于心动起来,没有自己的土地,辛苦种出来的粮食七八成要交给东家,一年到头只能勉强糊口,如果是自己的土地,相信肯定要比现在过得好上数倍。

负责移民的官员总算忙碌起来,多数人只是先行询问一下,现在并不是移民的季节,真正的效果要等到明年开春之后才能知道,普通百姓不比大户人家,他们没有多少东西要处理,一旦决定移民,用担子挑着一点最贵重的东西,跟着官府组织的队伍走就行了。

在京城百姓为明军收复沈阳高兴时,此时的沈阳已经下雪了,雪花如同羽毛一样片片落下,不大功夫就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明军多是南方人,此时的地球小冰河期刚过,南方每年冬天也基本下雪,只是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相比,明显是小巫见大巫,南方最大的雪也不过深一尺来余,而沈阳大雪一下,第二天雪深就过膝,一脚踩下,费半天功夫才能拨出来。

这种天气下,本来就是没有圣旨,王公略、殷继盛、孙克咸三人也不会出战,无奈王公略刚到沈阳时,沈阳天气尚是艳阳高照,明军整整三万人马,加上朝鲜一万五千兵马,实力雄厚之极,三人不愿白白错过机会,相商了一下,由孙克咸负责守城,王公略和殷继盛两人各带一万大军,加上一万朝鲜人,共同对清军进行追击。

哪知道大军刚刚出发了才六天,大雪就不期而至,孙克咸本来还为自己不能追击满人而闷闷不乐,看到如此大雪后,不由为王公略和殷继盛的大军祈祷起来,哪怕是没有丝毫战果,只要安然返回也好。

此时明军确实遇到了麻烦,出发的第一天,大军走过的还多是平原,到了第二天,许多地方就被森林密密实实的覆盖,越往北,森林越密实,到了第五天,整个队伍就完全穿行在林中了。

好在此时森林只剩下了枝杆,倒是不用担心遇到满人的埋伏或者迷失道路,只是大雪一下,满目全是雪花,深达过膝的大雪更是让大军寸步难行,虽然他们所在的地方离满人的赫图阿拉城只有一百余里,王公略和殷继盛两人还是萌生退意,指挥大军回返,结束这次追击。

只是去时容易归时难,六天时间,大军已经行走了三百多里,在这样大雪天气里,一日行军却不过十余里,按照这个速度,要返回沈阳差不多要二十多天的时间。

此时大明强大的国力显现出来,大军所带的物资充足,各种棉衣、棉裤、皮鞋、营帐、干粮准备齐全,森林中又可以伐木取火,不缺取暖之物。

只是准备如此周全,还是不免有士兵冻伤,好在冻伤的士兵不多,对军队的影响有限,相比明军来,那一万朝鲜人就寒酸得多,除了主将李浚五百亲兵棉衣棉裤齐全外,其余九千多朝鲜人多数身上的棉衣破破烂烂,手上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在明军面前,仿佛叫花子一般。

好在朝鲜人已经习惯了寒冷,明军甚至看到一些朝鲜人赤着脚走在雪地上,虽然脚上满是冻疮,只是依然活蹦乱跳,让明军对这些朝鲜人大为佩服。

大明出动大军将朝鲜从满人手中解救出来,这让朝鲜上下对天朝重新感激递零,这次对满人的进攻,朝鲜上下都非常积极,几乎起了倾国之兵,无奈朝鲜国小力弱,即使是倾国之兵也不到二万人,明军上下对这二万好似叫花子的军队都不抱什么希望,并没指望朝鲜人有多大作用,若不是因为朝鲜人熟悉地形,加上朝鲜人又出粮出物,王公略和殷洪盛两人有点不好意思,恐怕根本就不会让朝鲜人跟着大军一起行动,不过,现在看来,带上朝鲜人也没有坏处,起码能够抗寒,对一些怕冷的明军起到激励作用。

在明军艰难回程时,身后十余里处却吊着一支满人的大军,这支大军正是由多尔衮亲领,满人最后一支精锐,前面几天的追击,满人数次想将明军引诱分兵,无奈明军认准了赫图阿拉城,对于满人的引诱毫不动心,若是大雪再迟下几日,满人很可能又要弃城而逃,多尔衮清楚,以满人现在的实力,根本不足予吃下这支三万人的大军。

好在一场大雪暂时挽救了满人的命运,明军被迫退兵,赫图阿拉城总算转危为安,这样的大雪天气赶路,对于满人来说也是一个苦差,只是满人毕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冷天气,与明军相比还有很多优势,面对这个机遇多尔衮自然不会放弃,马上转守为攻,带着队伍追了上来。

对于满人的追击,明军第一天就发现了,只是当明军要返身回击时,满人马上逃开,明军素性不管,只是一面赶路,一面加紧防备。

前面“咚咚。”的声音传来,接着又是哗啦啦树林倒塌的声音,正在牵马行进的满人前锋顿时停了下来,一个个扭头后望。

“主子,明军宿营了。”一名满脸横肉,虽然下雪天,依然脑门油亮,泛着青光的满人向另一名用毛皮裹得严严实实的消瘦人影道。

“咳,咳……传本王命令,全军宿营休息。”消瘦人影先是咳了数声才道,语气有点虚弱,只是依然充满着威严。

“皇父摄政王有令,全军宿营休息。”很快,整支满人的队伍就充满了传令兵的声音。整个队伍全部停了下来,不少人拾起了地上的枯枝,一些人也开始用刀剑砍身旁的树木,清理出营地。

前面说话的两人正是多尔衮和苏克萨哈两人,一万多大军跟在明军身后,反正也瞒不了人,多尔衮索性毫不掩饰,明军休息时马上也命部下休息,并伐木生火取暧,做饭。

一阵浓烟在前面的树林中升起,并隐约飘来一阵香味,那是明军阵地传来的炊烟,不一会儿,满人阵地上同样飘起了一阵炊烟,热气腾腾的上飘,将上面的雪花吹得忽上忽下,甚至变成水滴滴了下来。

明军阵地内,王公略和殷洪盛两人就站在帐外,任由雪花落在自己身上,正端起一碗肉汤喝着,这样的天气,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确实让人全身舒坦。

看见了身后十余里左右升起的炊烟,殷洪盛忍不住骂了起来:“这些狗鞑子,战又不战,就这么一直跟着,实在是无聊之机。”

“嘿嘿,大将军稍安勿燥,多尔衮这个贼酋肯定不甘心我军完整退走,这一战早晚要来。”王公略笑道。

殷洪盛眼中顿时一亮,兴奋的道:“王统领,你是说鞑子会忍不住和我们决战。”

王公略点了点头:“当然,否则鞑子跟上来干什么,鞑子自以为自己是狼,狼捕食猎物时,若是过于强壮的猎物,就被跟上一段时间,直到猎物筋疲力尽才会发动攻击,鞑子无疑也是这个想法,他们在等待我们筋疲力尽之时。”

“想等到我们筋疲力尽,鞑子永远也得不到。”殷洪盛哈哈大笑起来,随即停止了笑声,道:“不好,这样一来,鞑子岂不是一直不会发动袭击?”

“所以我们要给鞑子一个错觉,让他们以为我们已经筋疲力尽了。”王公略缓缓的道。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379章 疑虑

殷洪盛皱了皱眉头,他部下都是虎狼之士,用兵一向喜欢猛打猛冲,谋略并非所长,听到要让满人认为己方已经筋疲力尽,顿时大感头痛,道:“王统领,满人不是傻子,他们就在我们身后,如何能让他们以为我军已经筋疲力尽?”

王公略胸有成竹的道:“这个就要朝鲜人帮忙了。”

“朝鲜人?”殷洪盛更是疑惑,对于朝鲜人,殷洪盛非常看不起,在明军没有出兵之前,整个朝鲜只有一千多满人,就这一千多满人却让朝鲜上下为之俯首贴耳,不敢稍作反抗,好呆朝鲜也有数万军队,数百万民众,若不是明军,现在朝鲜还在满人的刀剑下求饶。

“对,朝鲜人,我们需要朝鲜人作后队,这些朝鲜人对满人充满恐惧,不出数天,满人就会看到他们所要的机会。”

殷洪盛回味过来,王公略是想拿朝鲜人当诱饵,引诱满人进攻,只是以朝鲜人的性恪,能愿意当个诱饵吗?他不由向朝鲜人的营地看去,这样一支队伍若是留在后面,确实有仓皇出逃的样子,满人说不定真会上当。

王公略越说越兴奋起来,这几天,王公略一直在考虑如何应对身后的那支满人队伍,只是想法还没有成熟,今天与殷洪盛一提,倒是使他的想法成熟起来,顾不得再吃饭,向一名亲兵招了招手,等亲兵过来,马上道:“去,把李浚找来。”

“是,大人。”亲兵应了一声,转身向朝鲜人的营地而去。

满人营地内,此时也已是肉香阵阵,燃起的火堆上,烧烤着大块大肉,沸腾的大锅内,翻滚着拳头大小的肉块,一些饿极的满人不等肉熟,迫不及待的用手一捞,将肉块捞在手里,就这么大口撕咬起来。

多尔衮伏身在一张牛皮纸上查看,纸上用笔墨标上了各种弯曲的线条,一些地方还有高山,河流的式样,毫无疑问,这是一张军用地图,尽管这个地图非常简陋。

他所在的地方是一所宽大的营帐,营帐内桌椅、床齐全,地上铺着厚厚的兽皮,中间是数个火盆,木炭在火盆中噼避的燃烧,与外面的冰冷相比,整个营帐内温暖如春,两旁数只巨大的蜡烛已经点燃,火光照在多尔衮脸上,多尔衮的脸色却是一片煞白。

营帐的帘子掀了起来,苏克萨哈大步走了进来,他手中端着一只瓷碗,上面正冒着热气,只是碗中却不是什么肉块,而是一碗大米熬成的粥,见到多尔衮,苏克萨哈连忙道:“主子,喝点粥吧。”

多尔衮抬起头,从苏克萨哈手上接过瓷碗,放到嘴边,就这么喝了起来,多尔衮喝的很快,数口之后,瓷碗已经见底,只是边沿上还有一些米粒,多尔衮却没有浪费,从桌子上拿出一双筷子,将米粒全部拨进嘴里才将瓷碗放下。

喝过这碗粥,多尔衮苍白的脸上才多了一丝血色,苏克萨哈连忙问道:“主子,要不要再来一碗?”

多尔衮摇了摇头:“不用了,余下的让众人分了吧。”

“主子,你每餐都吃这么一点,如何能行?”苏克萨克有点忧心仲仲的道。

“放心,没有击败明狗之前,本王死不了。”多尔衮重新伏下头,在图上仔细的查看起来,苏克萨哈不敢打扰,只得将空瓷碗端着,退出营帐。

外面虽然还在下雪,满人的军营却热闹非凡,大多数满人都没有进入营帐,就在这雪地里围着火堆大口吃肉,一些已经吃完的满人甚至身上的衣服扒光,赤裸着整个上身,毫不在意的用雪擦试着身体。

“大人。”看到苏克萨哈过来,五名正在吃肉的满人停了下来,向苏克萨哈招呼,这五人都是多尔衮的侍卫头目,他们中间正放着一个不大的锅,锅中煮的不是肉,而是先前的白粥。

苏克萨哈罢了罢手:“不用多礼了,主子已经用完了,锅中的粥大家分了吧。”

听苏克萨哈这么一说,正在吃肉的五人直接把肉丢到一旁,抢了一个碗,从锅内舀了起来,刚好装了六个半碗就将整个小锅弄了一个干净,一名亲卫头目将一碗最满的粥端到了苏克萨哈手中,其余五人才每人端起粥碗,小心翼翼的喝了起来,与刚才狼吞虎咽不同,几人只是小口喝着,喝一口还要停顿一下,好象是回味一顿。

若是明军看到了,肯定不会以为这只是普通的白粥,还以为是了不得什么珍肴,事实上,在满人眼中,这白粥就和珍肴差不多,自从去年被赶出京城后,大明对满洲进行全面的封锁,不许一滴粮食,一块铁片进入满洲,满人除了还能从朝鲜得到一点大米外,再也没有大米供应,数月前,大明军队进入朝鲜,满人大米的来源就彻底断绝。

如今除了一些满人上层家中还能供应大米外,普通的满人早已经无法吃到大米,本来以前没有吃过大米时也没有什么,满洲人都以大块吃肉为荣,只是老吃肉总会有腻味的时候,想换口味也无处可换,许多满人不由怀念以前可以随意吃到的大米,在他们眼中,这碗粥可把肉贵多了。

接下来的几天,满人同样吊在明军身后十余里,明军前进,满人跟着前进,明军休息吃饭,跟着休息吃饭,明军宿营,满人也宿营,只是双方却并不太平,小规模的战斗时有发生,满人的斥候象狼一样,时不时的上来骚扰一下,丢下数具尸体后才退去。

满人的斥候并非白白送死,多尔衮需要随时了解明军的状态,在这样的大雪天气下,唯有近身接触才能了解。

到了明军后撤的第十三天,离沈阳已经不足百里了,大军已经走出森林,进入平原,此时大雪已经停止,天色放晴,只是道路却更加难走,剌骨的寒风吹在人身上,即使是裹着厚厚的棉衣也觉得冰冷,明军冻伤的人开始增多,火枪的枪管冻得冰冷无比,手指贴上,仿佛一下就会撕下一层皮来,燧发枪要半天才能扣动。

那些衣着破破烂烂的朝鲜士兵更惨,一夜之内,就冻死了上百人。满人越逼越近,最近的距离,双方相距已经不足五里了,再这样走下去,明军就有可能真的要陷入危机之中。

又是一天过去,这天,满人行走到了昨天明军宿营地时,不由停了下来,以前明军的营地基本上收拾整齐,除了垃圾外,很少有东西留下来,这次却明显不一样,营地显得有点凌乱,不少物资被抛弃,佩刀、佩剑、子弹、损坏的枪支、粮食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几门小型的大炮。

“主子,看来明军已经不行了。”看到这些东西,苏克萨哈兴奋的道,尤其是那些粮食,对于满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竟然连毁都来不及毁去,可见明军仓皇到什么地步。

“王爷,下令全军追击吧。”其余将领也纷纷道。

多尔衮沉吟不语,昨夜天气突变,至少比以前降低了十几度,即使是满洲勇士也难予在这种天气下拉开硬弓,明军忍受不了这种严寒,仓皇而走很正常,只是他手中这支力量是满人最后的精华,决不容许犯错。

“队伍暂时停下,额隆多,你马上带一百名白甲兵前往查看,务必要弄清明狗的真实情况。”

“是,皇父摄政王。”一名满是胡子的将领应了一声,带着一百名白甲兵,不顾地上积雪,跨上马背便拼命催马前行,不一会儿,一百名白甲骑兵便消失在前方。

白甲兵前行不久,一名满人将领来报,发现了明军冻死的尸体一百余具,多尔衮听得一喜,连忙赶到发现尸体的现场,果然,在一处林中隐秘的地方,近百具尸体稍作遮掩,就这么层层叠叠的堆在一起,多数尸体穿着破烂的军装,一些人却没有了外衣,只剩下内衣。

“苏克萨哈,你看这些尸体多少是明军,多少是朝鲜兵?”多尔衮问道。朝鲜一切以大明为榜样,衣服,发式都相同,初一看,还真难分辨。

苏克萨哈仔细的看了看,道:“回主子,依奴才看,明军大约有四十余具,朝鲜人有六十余具。”

“哦,你如何判断?”

“回主子,奴才是从他们的衣服来判断的,朝鲜军士多衣着破料,而明军却衣着整齐,那些只着内衣之人,无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