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家小仙女-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御医看了看上首的老封君,开口道:“这种病况,老夫是闻所未闻。”
“张御医您可是太医院的医政,更是我周国百年难遇的名医,什么疑难杂症,到了您手中,都能迎刃而解。可现在连你都没有了办法,那我孙儿岂不是永远也醒不过来了。”老封君闻言,心里一紧,脸色一白道。
张御医张了张嘴,突然灵光一闪,其安慰道:“老封君,您切莫太过担心,公子还是有机会苏醒的。”
“什么机会?”老封君紧接着道。
“仙女阁!”
“仙女阁?!”
厅内众人闻言,个个肃严起敬,这仙女阁根据历史记载,在周国这片国土还是处于部落时代时,就已经存在。
这片国土经过历史变迁,不说皇帝,就连朝代都更换了几次了,可这仙女阁依然屹立在飘渺山上,一代代的传承了下来。
虽然这仙女阁历来不管朝中之事以及江湖中事,就如独立在尘世之外一样,可是每过十年仙女阁都会有仙女下山,这些仙女将会在仙女庙呆上一年。
据说,这一年,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若是有缘与仙女见上面,仙女都会满足他们的一个愿望。
老封君想到这里,心中一动,用心一算,上一次仙女下山已经过了六年,也就是四年后,将会又有一批仙女下山。
PS:其实这一卷就是大纲里面的几句话,子然也不知道为什么写着写着,竟然写了那么多。
不过,万幸,这一卷家破篇,总算结束了。
接下来是种田篇,敬请期待!!!
第九十四章 窘境
感谢‘奇迹一生123’的打赏,你的鼓励,让我知道,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李老弟,落户文书与房子的地契,我都给你办妥了,以后,你们一家就是我们榕树村的人了,有什么要帮忙的,吆喝一声就行!”榕树村的老村长黄思贤把文书与地契递到李老爷子手中后,拍了拍李老爷子的肩膀,热情道。
李老爷子回头看了看身后的两间茅草屋以及一间简易搭建而成的小厨房,勉强堆笑道:“有劳村长了,按说,您帮了我那么一大忙,我总该请您吃顿饭的,可您看看,这房子还没收拾,只能该天再摆席招待您了。”
老村长黄思贤闻言摆了摆手,道:“李老弟,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还怕没有吃席的机会,你忙你的吧,我也要下田看看,眼快就到秋收了,这庄稼可马虎不得。”
老村长说完,便两手反背身后,迈着大步离开。
老村长刚离开,满脸疲惫的韦氏,便指着眼前的茅草屋,一脸嫌弃道:“爹,难道我们以后就住在这里了?”
这与她预想的差距太大了,原本她以为就算住不上以前三进的大宅子,也能有个与老宅一样的院落下脚,谁曾想,却是连个简易的栅栏都没有的破草屋。
不说韦氏,就连周氏,对这巨大的落差。一时也难以接受。
周氏恨恨的瞪着韦氏道:“我们之所以落得如此田地,还不是你的宝贝女儿害的,若不是她发了场大病,把我们为所不多的积蓄浪费掉,我们用得着住这破房子,受这份罪?!”
周氏说完斜睨了眼藏在韦氏身后的李夏儿。
韦氏察觉到身后的女儿身躯抖了抖,立马心疼起来,韦氏反手握了握李夏儿的小手,呛声道:“娘,什么叫做我的宝贝女儿,难道夏儿就不是您老人家的孙女了?难道那场大病,是夏儿乐意生的?”
看到韦氏竟然还振振有词,周氏更是气愤道:“就是你平时把她娇养惯了,要不,怎么春丫头,秋丫头和菲儿一路上都平平安安的,怎么就唯独她自己一个生了病?!”
“娘,那爹不也是生了场大病吗?难道爹看诊拿药,白花花的银子流水一样的花出去,那就不是钱吗?”
韦氏话闸子一开,嘴上就像安装了个机关枪似的,啪啦啪啦道:“再说了,从南到北,一共八口人,吃喝拉撒睡不都的要钱吗?还有,秋丫头和爹前几天不是去京城逛了一圈吗?这些难道都不用花钱?怎么这钱没了,都只赖在我们夏儿一人身上!”
“好了,都给我闭嘴!”老爷子额头青筋直冒的喝斥道“钱没了就没了,再嚷嚷,这钱也回不来。”
老爷子看了看眼前破败的茅草屋道:“把手上的东西归置好,就开始收拾房子吧,尽量天黑之前把房子打扫好,要不我们今晚就等着睡马路吧。”
老爷子发了话,周氏与韦氏虽然不情愿可都收了声。
其实在李家其余人呆在客栈时,老爷子就和李秋儿就到这榕树村实地考察过了,大榕树村的村民都比较热情与善良,也正是因为这点,他们才能轻易的在此地落了户,虽然这里贫困,但是总好过没有落脚之地强!
而且这三间茅草屋外表虽然看起来破败,但内里的结构却没有破损,不用再请工人修补,只要打扫干净就能住人。
李秋儿对于落居这榕树村,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前几天的京城之行,并没有打探到哥哥的消息,但是李秋儿感觉到自己加在哥哥身上的灵气结界并没有消散,也就是说哥哥现在至少是平安无事的。
李春儿看着其余人都开始动手干活,唯独李秋儿还呆愣原地,其连忙推了推李秋儿,小声道:“想什么呢?”
回过神来的李秋儿笑了笑,没有回答,看着老爷子与李爹两人分别清扫屋前屋后,而周氏带着菲儿,韦氏带着李夏儿各自打扫一间房间,便拉着李春儿进了还没有人打扫的厨房。
这间一样由茅草与泥土搭建而成的厨房,比两间正方不但面积要小得多,而且房子的高度还要矮上一米左右,厨房的门口开得尤其低,也就一米三十公分高,大人通过时,都要低着头。
厨房里面除了一口装水用的大缸,还有一土灶,就别无他物。
没有橱柜,那碗筷之类的可就没有地方摆放了,李秋儿打扫完卫生后,皱着眉头出了厨房,正好看见从外面挑水回来的李爹。
这榕树村的村民除了两家富裕人家打有水井外,其余人都是要到村口大榕树后面的一个露天小湖泊打水。
这湖泊也如一般水井一样,只不过它的口子开得很大,而且从湖泊的低端一直到上面,有一条天然的石梯。
湖泊里面的水会随着季节的变化,由浅变深,人们因此有时要往下走下好几个阶梯,才能够得着水。
李秋儿家现在的房子后面除了几亩杂草丛生的荒地,接下来便是连着荒地的一小片竹林以及竹林旁的一口荒弃的水塘,紧接着就是连绵的山丘。
因此李秋儿家的房子实际上相当于坐落于山脚下,离村民聚集区有一定的距离,所以离那用来挑水的湖泊也有十几分钟的路程。
李秋儿看着只是挑了一担水,就满头大汗的李爹,想到以后的用水难,不由得一阵头疼。
李秋儿拿盆打了水,与李春儿把灶头擦拭完毕后,便出了厨房,接着擦拭另外两间卧房。
等到大家把房子收拾完毕后,已经过了中午,平时养尊处优的李家人,此时都有点腰酸背痛,累得慌,就连午饭还没有吃,都没有人提起。只想躺在床上休息休息!
可是房间只有两间,人口加起来却有八人,这房间的分配一时成了难题!
李老爷子当初从县城回来后,因为害怕杨县令追究他把南方会发生旱灾的消息提前告诉村民,所以既没来得及通知村中众人,也没有收拾其它事物,只是捡了换洗的衣物,就急匆匆的离家北上了。
原本李老爷子想着有一百多两银子傍身,以后日子虽然艰难些,但也不会过不下去,谁想到他自己和李夏儿大病了一场,花了一大笔银子。
剩下的钱减去路上的花销,买了房子,以及生活所需的锅碗瓢盘,便只剩下了二两银子,李老爷子知道南方的蝗灾一旦爆发,全国的粮价必定上涨,所以他把这余下的二两银子都用来买了粮食。
所以一穷二白的李家,此时就连多盖一间茅草房的工钱都出不起,这住房也就成了大问题。
第九十五章 解决住房
看到‘奇迹一生123’连续两天给了,子然心中甚是感激,所以今天努力的多码了将近一千字。
忙活了一通的李家众人正想找个地方休息,可左右环顾一圈,却发现没有可坐之地,这屋子除了两个炕,就别无他物。
李家众人不由得大眼瞪小眼,都蒙圈了!
因为再也住不起客栈,所以老爷子和李秋儿从找定居之地,到搬离客栈来到这大榕树村,也就只用了一天的时间,由于太过匆忙,以至于很多问题都没有考虑到。
老爷子看了看众人疲惫的神色,微微的叹了口气,开口道:“这房子只有两间,而我们却有八个人,大家都说说这房子怎么分配?”
韦氏闻言,摸了摸脸蛋都瘦了一大圈的李夏儿,赶紧道:“无论怎么分,我们家夏儿大病一场才刚好,总要让她住得舒适才行。”
“一个病秧子,拖累家人不说,还想住得比别人更舒适,天底下就没有这样的笑话!”周氏啪的一声,拍掉想阻止其发言的李春儿的手,冷笑道。
老爷子一听这婆媳二人又要开始抬杠,眉心之处就隐隐作痛,其无奈道:“你们两个还嫌这个家不够乱,是不是?一天到晚的闹个不停!”
老爷子瞪了两眼周氏婆媳二人,点名道:“秋丫头,你说说吧,这房子怎么分配?!”
自从家里发生变故之后,老爷子有事都会跟李秋儿商量,平时出门办事也是他们祖孙二人,所以对于老爷子的发问,李家众人并没有感到好奇,反而一脸期盼的看向李秋儿,希望她能想出个万全之策。
李秋儿想了想,开口道:“爷爷,刚才我观察了下我们的房子,发现这北方的房子比我们南方的要大得多,奶奶不是还把家里的窗帘带出来了吗?”
周氏闻言,立马为自己的未雨绸缪颇为自豪道:“对,家里的窗帘我都收到一个包里面,带了过来的。待会吃完中饭后,我们挂上去就可以了,这事,你不用担心。”
韦氏是最见不得周氏高兴的,其不快道:“秋丫头,现在要解决的是住房问题,你提那些个窗帘有啥用,难道你还打算用他们缝个布房子来住不成?”
这婆媳从古自今都是冤家,果真不错!
李秋儿苦笑道:“布房子我们是住不成的,但是可以把那些窗帘拼接成长帘,再把它挂在屋子中间,这样两间房就成了四间房,我们住房问题也就解决了。”
李秋儿话一出口,众人都觉得此法可行。
李春儿也为此高兴,可其转念一想,便皱眉道:“可这屋子就只有两个坑,即使把屋子一分为二,不还是缺了两个炕吗?”
家里可是一分余钱都没有了,这炕也没办法请人砌啊!
李秋儿安抚的看了一眼李春儿,语气轻松道:“我们南方一带不都是喜欢睡床吗?既然我们没钱打炕,那就先买两块木板对付呗。”
“你都说没钱打炕了,我们又哪来的余钱买木板。”韦氏在一边泼冷水道。
“娘,我们不是还有一百三十三斤的大米吗?这大米也是钱啊!想必以物换物,应该能行得通的。”李秋儿扭头看向韦氏道。
老爷子听完李秋儿的分析,满意的点了点头,欣慰道:“秋丫头的注意不错,这事就这么定了。”
老爷子吐了口心中的郁气,脸带微笑道:“你们在家负责做饭,还有把那窗帘拼接起来,我带秋丫头到村中的工匠家,问问他有没有这木材之类的。”
一直沉默做事的李菲儿闻言,赶紧道:“我不会做针线活。我负责做中饭。”
周氏看了眼说完话后便又把头重新低下的李菲儿,开口道:“那也行,我带着春丫头负责缝制我们那屋的窗帘。”
死老太婆,连这点小事也要计较!
韦氏冷哼道:“既然娘都安排好了,那剩下的那块,就由我和夏儿负责好了。”
李爹闷声道:“我挑水。”
分工明确后,众人便各忙各的去了。
李秋儿一边随着老爷子往村东头,也就是村口的方向走去,一边开口道:“爷爷,我们吃饭的桌子以及凳子啥的,都还没有呢?我们不如一次性买齐全得了,这样的话,我们还可以让工匠算便宜点。”
走在前方的老爷子身子顿了顿,过了一会儿才开口道:“行,你再想想,我们还有什么是必不可少,但我们家又没有的?”
李秋儿想了想,开口道:“厨房里就只有一个土灶和一个大缸,我们还缺一个橱柜。”
“橱柜可不便宜,把它换回来,我们的大米可就差不多见底了。”老爷子摇了摇头道:“以后,手头宽裕了再买吧。”
“行。”李秋儿应了一声,把脑海清单里的橱柜划去后,突然想起一事,开口道:“爷爷,我们把床板买好后,还要买几块大泥砖在下面垫着才行。”
就这样,一路上,子孙两一前一后,一问一答,不知不觉就到了一座青砖小院门前。
这座青砖小院,除了三间青砖大瓦房外,其左右两侧还分别有两间泥砖房,前方还用泥砖砌了一道围墙。
站在门外的李秋儿祖孙二人,听到院子主人清晰的刨木后声后,便知道这就是老村长口中的大榕树村的唯一的木匠黄吉辉家。
李秋儿上前敲了敲门,便站定不动。可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有人前来开门。便知道可能黄木匠刨木声音太大,没听见。
“有人在家吗?”无计可施之下,李秋儿只能提高声音喊了一嗓子。
李秋儿话音刚落,院子里的刨木声也随着安静下来。
一会儿,一位头发衣服都沾了木屑的中年男子,开门走了出来。
“你好,你就是黄木匠吧?!我是新搬过来的李贤。”老爷子上前打招呼道。
黄木匠看着眼前的生面孔一时没回过神来,怔了怔后,快速的整了整衣衫,才不好意思道:“李叔您好,老村长昨天开了村会了,说是我们村来了新人,我正想着等明日我家婆娘回来了,一起去探望探望您呢,想不到,您倒是先来了,快屋里坐。”
老爷子摆了摆手道:“刚才我都听到你刨木声了,想必你也忙,我就不进去了。是这样,我想请你帮我打几样家具,不知道你有没有空?”
黄工匠一听有生意上门,脸上立马笑成一朵花道:“我们老村长可说了,让我们多多关照您,所以您想打什么家具,尽管开口,我肯定第一时间给您弄好喽。”
黄工匠说完后,却见老爷子欲言又止,久久不开口,不由觉得纳闷不已。
一旁的李秋儿见此,上前一步道:“黄叔叔,我们家要一张八仙桌,以及四个长板凳,还有两块床板,你算算,这一共需要多少钱?”
黄木匠见李秋儿长得玲珑可爱又口齿清晰,不由得喜爱的紧,其堆起笑脸道:“一张长板凳五十文,一般床板的话就是一床一百文,而八仙桌耗费木材以及人工都多得多,所以要三百文。这加起来要……”
李秋儿在心里快速的算了一遍,四张长凳两百文,两张床板也是两百文,再加上八仙桌的三百文,一共是七百文。
而李秋儿家买的大米是十五文一斤,也就是说要拿四十六斤六两的大米交换。
等黄木匠算出结果后,李秋儿才开口道:“黄叔叔,我们家一时没有余钱,不知道可不可以用大米来交换,我们的大米是在镇上买的,虽然不是上等,但也是中等,十五文一斤。”
黄木匠闻言,表情一滞,其抬头看了看跟前的老爷子,又低下头看了眼粉雕玉琢的李秋儿,实在是想不到这衣着光鲜亮丽的祖孙二人,竟然会提出以物换物!
其表情不大自然道:“李叔,你这孙女真幽默!”
老爷子老脸一红,最终叹气道:“黄木匠,我孙女说的是真话,不是和你开玩笑,你看看,这法子行不行得通?实在不行,我把粮卖了,再把钱给你也行。”
黄木匠知道这李家肯定是生意失败或者遇到了什么变故,才会如此落魄,其正了正面容,豪爽道:“李叔,这大米也是钱买来的,我岂会不收,正好我家大米刚吃完,您这一送,倒省了我往集市跑一趟。”
第九十六章 生计
黄木匠的爽快应诺,顿时让李秋儿松了一口气,同时也觉得这黄木匠人不错。李秋儿露出会心的微笑道:“黄叔叔,那床板我们今晚就要用,不知道您能来得及处理吗?”
黄木匠哈哈一笑道:“我就是做木匠这一行,平时也打些家具到镇上卖,所以刚才小妹妹你说的那些家具,刚好我家都有,你和李叔进来看看,合适的话,我现在就给你们搬过去。”
“那就有劳您了。”李秋儿点头道。拉着老爷子的手进了院子。
院子里面零落的摆放着黄木匠的做工事物,李秋儿既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也不知它们的用途,看了一眼,便跟着黄木匠到了左厢房的杂物房。
李秋儿摸了摸摆在屋子中间的八仙桌,发现木板上的刺已经被磨平,便放心的点了点。
老爷子也觉得这些家具虽然不是精雕细琢,但是也做得平整坚固,算得上物美价廉,其颇为满意道:“黄木匠,那就有劳你帮忙搬送了。”
顺利完成交易,黄木匠颇为兴奋道:“没问题,我离你家也就十分钟的路程,来回两趟就可以了。”
李秋儿跟着他们有说有笑的出了屋子,眼角瞟到院子的左厢房的角落里堆叠着两排齐整的大泥砖,眼前一亮,开口道:“黄叔叔,我们家还缺三十二个泥砖呢。不知道,你家的泥砖卖不卖?”
黄木匠转头看向李秋儿小手所指的方向,哈哈一笑道:“这泥砖只要费些人力,想要多少就多少,不值钱,我一会儿把家具给你搬过去之后,再给你挑过去就是。”
李秋儿甜甜一笑:“谢谢黄叔叔,黄叔叔真大方!”
李秋儿,老爷子和黄木匠来回几趟才把东西搬完,刚好李菲儿把中饭准备好,老爷子要留黄木匠吃午饭,黄木匠以吃过了为由,领了四十七斤的大米便离开了。
只是走到半道时,却看了一眼袋子中的大米,摇了摇道:“都落魄到如此田地了,竟然还吃中等大米,真真是不知道过日子!”
李家众人守着食不言寝不语的习惯,静默无声的吃过中饭后,老爷子看着收拾碗筷的李菲儿道:“菲儿,做一顿饭要多少大米?”
李菲儿怔了怔,以为老爷子有什么不满意,颇为忐忑道:“回老爷子,根据大家的饭量,我用了两斤米。”
李秋儿一听,心里的计算器快速的运转起来,一天三顿,一顿两斤,那一天岂不是要六斤大米!!
家里的大米现今只剩下八十六斤,也就是说,再过十四天,家里就会无米下炊了!!
眼看秋天就要过去了,冬天就来了。就北方的天气,肯定要睡坑才能抵寒,可是不说家里的炕只有两个,就连过冬的棉被,家里也是一床也没有。
没有一技之长的家里人,要如何平安渡过这个寒冬,正当李秋儿觉得一个头,两个大时,老爷子叹气道:“那看来家里的粮食是支撑不了多久的了。”
周氏看着老爷子哀戚的面容,连忙道:“我和春儿,韦娘和夏儿都已经领了针线活,靠着我们四个人的做针线,总不会让大家饿肚子的。”
闻言,李秋儿心里却一阵苦笑,这周氏的针线活,还是她从集市上的布庄领回来的。一个荷包也就三文钱,她们一天也就只能缝制一个,也就是一天只有十二文进账。
可是按照家里人一天要吃掉六斤大米来算,不算其余开支,一天也要九十文开支。这做针线活的钱也就只是个零头。
李秋儿想了想,开口道:“我和菲儿不会做针线活,但是我发现集市上好像没有人卖野菜,我打算明天和菲儿到屋后的山丘上采摘回来,后天拿到集市上卖。”
李秋儿看到众人脸上显露出不赞同之色,连忙解释道:“若是野菜卖不掉,我们还可以拿它下饭的,而且这里的村民都习惯这个季节多采摘些野菜,把它晒干了,留作冬菜。”
老爷子沉吟片刻,点头道:“这也是个法子,只是买粮吃,终究不是办法,我们总要有自己的田地才行。”
民以农为本,而农则依赖于土地。李秋儿自然明白土地的重要性,其当初选择这所屋子时,就考虑到这个问题,其徐徐开口道:
“爷爷,我们屋后不是有几亩的荒地吗?我们可以开荒啊!而且荒地后面还有一个废弃的鱼塘,我观察过了,那里的塘泥还是挺肥沃的,我们可以直接用它来肥地。”
李秋儿话音刚落,老爷子就接着道:“嗯,这主意是不错!对于开荒的田地,朝廷有明文规定,是三年后才收税的,有了几亩地,我们的生活也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经过这一番谈论,李家众人对于未来,也不太过迷茫与彷徨了,至少不用担心会饿死。但一切的前提是大家能挺到荒地有所收成的日子。
会议开完后,老爷子带着李爹把泥砖活了稀泥,每四个泥砖在房间中结成一个支柱,前后各两个支柱,然后才把床板放上去。
而周氏其余人还在忙着做缝制布帘,无所事事的李秋儿便拉着李菲儿各自提了个篮子,提前上山挖野菜去了。
走过荒地,穿过竹林,爬过一个小斜坡,李秋儿和李菲儿才来到屋后的山丘上。
李秋儿一边挖野菜,一边用神识扫视四周的环境,发现这山丘除了零零稀稀的几棵桉树以及杨树外,便是草被植物。
等到太阳快要西斜时,李秋儿也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植物,就连蘑菇这类东西也没有找到,更不说灵物了,不过倒是挖了满满一篮子的野菜。
李秋儿想着家里人肯定还等着她们两个人回去做饭,便吆喝了一声不远处的李菲儿,结伴下山回家了。
途径荒地时,李秋儿看到老爷子和李爹已经拿着砍刀开始收拾那些杂草。
老爷子停下身子看了一眼李秋儿篮中的野菜,点了点头,便又弯下腰忙活,李爹则是至始至终都没有抬头,只是埋头苦干!
李秋儿看着两个忙碌的身影,一时间觉得心房涨的大大的,心里既踏实却又有点心酸。
第九十七章 卖菜
李菲儿一回到家就一头钻进厨房,忙活晚饭去了。
李秋儿看着她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在心底叹了口气,这种寄人篱下的心酸与彷徨,她上一世也曾经经历过,所以对于李菲儿轻易不说一句话,只是埋头做事的行径,能够充分的理解。
想必以后日子好过了,李菲儿心里也会觉得轻松些许。
李秋儿走到两间房子前,往里探了探,看见周氏以及韦氏等人都在忙活着做拼接布帘的针线活,便转进厨房拿了张凳子,坐在房子前开始收拾野菜。
李秋儿把两篮子野菜收拾完后,又用手掂量了下,估摸着将近有二十斤。半天时间能够有如此的劳动成果,李秋儿对此满意的点了点。
把手里的工作完成后,李秋儿晃进厨房,给李菲儿打下手,把菜炒好后,便转到屋后,叫老爷子和李爹收工回家。
吃过晚饭后,忙活了一天的李家众人都累得直犯困,老爷子沉吟片刻,开口道:“春丫头,菲儿和我们两个老人住一间,剩余人住另外一间。大家都累了,进去休息吧。”
李秋儿对于这种分配结果并不觉得意外,毕竟李菲儿也有十一二岁了,总不能跟李爹和韦氏一个房间,而李春儿和李夏儿分别是周氏和韦氏的心头肉,肯定是要和她们住一间的。
虽然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可要和李夏儿睡一张床,李秋儿总觉得有点别扭。
第二天,李秋儿和李菲儿又挖了一天的野菜,由于有了前天的经验,所以这一整天总共挖了六十斤,加上前天的二十斤,就有了八十斤。李秋儿在集市的前一晚,把这些野菜一斤一捆的都绑好。
第三天,正是赶集日的时候,李秋儿和李菲儿起了一个大早,随便的吃了点应付便要出发时,李爹却从房里走了出来。
李爹默默的把已经绑好的四大捆野菜又绑成了两大捆,拿扁担一挑,就直接出了门。
李秋儿想张嘴把他喊停,可想了想,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一旁的李菲儿却有点忐忑道:“昨晚大家商量好的,我们两个挑野菜到集市上卖,这李叔现在又…”
李秋儿知道李菲儿害怕家里人由此责怪她,其拍了拍李菲儿的肩膀,看着已经远去的李爹的身影,打断道:“没事,我爹可能觉得这野菜太重了,不放心,所以才替我们挑。”
李秋儿说完后就拉着眼眶微红的李菲儿快步的跟了上去。
就如第一次进这大榕树村一样,李秋儿走了一炷香的功夫,途径了两座小山,才走出村口。
出了村,前行的道路倒是宽大了许多,可依然是坑坑洼洼的。道路两旁大多是大大小小的山丘,有些地方会稀稀落落的坐落几所房子,直到将近集市时,才能看到密集的房屋。
这一路上,李秋儿偶尔能看见三三两两的乡民提着篮子,或挑着担子,有说有笑的走在路上。
走了半个时辰的路程,才到达市集。
市集上的建筑都是统一的青砖瓦房,分别罗列街道两边,一眼就能看到市集的尽头,故此,这里人又统称它为火筒街。
此时市集两边的店铺大多还是关着,而店铺门口两边却早有人摆起了摊位。李秋儿拉着李爹来到一处空地上,把野菜解开后,一一摆开。
一旁与李菲儿年纪相仿的卖鸡蛋的少女,往李秋儿这边探头看了一眼,便撇了撇嘴,小声嘀咕道:“这一家子莫不是想钱想疯了,连这上不了台面的野菜也拿来卖。”
李秋儿耳灵,刚好听了个正着,不过却并不为堵,反而觉得高兴,这大婶的话刚好证明了自己的猜测,看来果真没人卖过野菜。
李秋儿把野菜摆好后,便让李爹回去了,想来家里老爷子还等着他一起开荒呢。
李秋儿在摊位前百无聊赖的等了一炷香的时间,可发现路过的行人大多都是到摊边上吃早点,很少有人买东西。
卖鸡蛋的少女也许也觉得这漫长的等待,太过难熬,其挪了挪位置,离李秋儿稍近后,开口道:
“小妹妹,你不用急,一般来买我们这些农家味东西的客人,都是这住在这集市上的有钱人,他们此时可能才刚刚起床呢,再过一炷香,这人就会多起来的。”
李秋儿转头看了眼说话的少女,发现其五官都比较端正,就是脸蛋上零零落落的点辍着一些小雀斑。
少女的热情,让有点心灰意冷的李秋儿顿时觉得有点暖洋洋,其轻快的“嗯”了一声。
“你们是哪个村的,我也时常到集市上卖东西,怎么没见过你们?”少女有了说话的伴,热情更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