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仙妻[封推]-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秋秋不信这些神神道道的事情,但是眼下真的没有别人办法了。
秀才娘子去了半日,回来的时候没带来符纸符灰的,倒是带来了一粒丸药。
秀才还有理智,问她药哪来的。秀才娘子说,是道观里的人看她急的可怜给她的,说是专解小儿热毒的药。
夫妻俩半信半疑,后来还是把药给小妹服了。
还别说,夜真管用!服下药去没一个时辰,小妹的烧就退了,人也清醒了,说饿。
秀才娘子激动的跪下来冲着道观的方向咚咚咚叩了三个头,秋秋没跟着叩头,她一骨碌去了灶房盛了热粥来喂给小妹喝。
这场病折腾得家里人仰马翻,本来说要去走舅舅家的也没有去成,家里过年的气氛也折腾得荡然无存了。
可是这些都不算什么,只要人平安就好了。
过了正月十五,秀才娘子非要带小妹去一趟道观,让小妹去给道观里的仙姑们磕头道谢。
这回连秀才也没有反对。
女儿毕竟是吃了人家的药病才好的,就算他们家没富到可以给观里捐梁、捐金身,多添香油钱,但是亲自去谢一趟也是应该的。
秋秋就没去,她留在家里照顾弟弟。
秀才娘子一直到天黑才回来,脸上的神情很是奇怪,进了门之后一言不发,似乎有很重的心事。
秋秋觉得有点奇怪。
这是怎么了?
是小妹的病没好彻底吗?还是道观里的人狮子大开口想让他们家给天尊、菩萨重塑金身?
可是秋秋问她话,秀才娘子也不说,等秀才出门也回来了,秀才娘子才跟丈夫说了今天的事。
原来,道观里的人居然和秀才娘子说,小妹筋骨好,有慧根什么的,想收小妹做弟子!
秀才也愣了,他第一反应是不同意。
开玩笑,谁家平白无故会送孩子去出家呢?那些去出家的,要么是家里太穷养不起,要么是另有原因,比如孩子身体太病弱了没办法,才送去的,也是死马当个活马的医的意思。小妹这又没病没痛了,他们家也不是养不起闺女,怎么能送孩子到道观里去呢?
秀才娘子小声说:“可是道观里头那些仙姑们不是一般人,都是有神通的。要是小妹也能修道修仙的”
秀才干脆的否决:“自来只听闻修炼的,却从没有人见过修成的。你见过神仙吗?你出去问问镇上,有谁见过神仙吗?”
这就是个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意思了。
秋秋偷偷听到了父母的对话,她也不赞成妹妹这么小去出家。
她和秀才的观点一样。
天下想修道长生的人多了去了,可是真的没见过谁修成功过。要说道家功法能延年益寿,秋秋信。说他们善心施药,秋秋也信。可要说他们能立地成仙,这个秋秋真的没见过,确实没法儿相信。
秀才娘子也被丈夫劝服了。
其实她又何尝舍得女儿呢?
可是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竟然有个道姑找到他们家来了。
那道姑很年轻,而且生得很秀丽,皮肤白白的,笑容淡淡的,一身灰色道袍,头上束着个道姑髻,看起来还真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感觉。
她是上门来劝说秀才夫妻,让他们把女儿送到道观为徒的。并且她说,这不是出家,孩子还是秀才家的孩子,做了道观的徒弟也并不是就成了道姑,将来孩子大了,如果不想走这条路,还是可以回家来过普通人的生活的,嫁人生子也没问题。
秀才不同意,可是道姑很有诚意,天天来,后来秋秋不知道这个道姑究竟用什么理由说服了秀才和秀才娘子,他们居然真的同意把小妹送到山上的道观去了。
秋秋十万分不能理解!
为什么啊?
一开始秀才的态度多坚定啊,怎么现在就改了主意呢?那位道姑阿姨真有这么强的口才吗?
还是她摆出了什么让秀才夫妻不能拒绝的理由和条件呢?
229 说媒
秋秋不是没缠着秀才和秀才娘子问问题,可两个人都不爱搭理她。
一来她还小,二来又是个姑娘家,两者兼而有之,代着她在家里的大小事情上都没有什么发言权决定权选举权的。这件事情秀才和秀才娘子已经达成了共识,进入执行阶段了,秋秋再疑问再反对也是白搭。
秋秋琢磨着,难道这个道观,就象她以前看的倚天里的峨嵋派那样吗?小妹这样的送去了,算是俗家弟子,还不影响将来结婚?
可这么小的孩子送到山上去生活,远离家人,小小年纪在现代也就是个上幼儿园小、中班的岁数,在这里要给别人当徒弟正经的吃苦学本事,这让秋秋怎么能放心呢?
那道姑不但看上了小妹,甚至有次来的时候还盯着秋秋看了一会儿,然后摇摇头。
秋秋想,这大概是因为自己没有那份儿根骨的原因吧。
秀才娘子给小妹收拾了一大包东西,但最后一样都没用上,道姑把小妹领走的时候,小妹还什么都不懂呢,压根儿不知道自己今天一走以后就不算这个家的人了,还摇着手傻乎乎的笑,不忘了冲秋秋喊:“姐姐,烤芋头。”
她不说,秋秋都快忘了,昨天还答应了今天给她烤芋头吃呢。
家里突然少了个人,气氛变得很怪,人人都无精打采的。秀才娘子更是,以前干着活儿洗着衣裳,脸上都带着笑的,现在却是长吁短叹。
秀才忍不住说:“你要实在想她,就去看看她。”
秀才娘子很是心动,但是想一想又放弃了:“不了。既然已经把她送去了,就别让她再老惦记着家里,这样两头牵挂着,三心二意的,最后两样都成不了。不如让她专心的学那个……总是对她有好处的。”
秀才娘子的话让秀才和秋秋都觉得很有道理。
然而这件事还没让家人心情平复,又来了一件更有冲击力的事情。
这个冲击力,更多的是对秋秋而言。
居然有人上门来,替她说亲了!
秋秋眼珠子差点掉下来。
说,说亲?
她今年虚岁九岁,可是周岁才刚七岁哪!这放在现代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岁数,竟然有人给她说亲?
没有搞错吧?
连秀才娘子对着这个有名的媒婆周三嫂都有些错愕:“三嫂子,我们家秋儿还小呢……”
“小什么啊。”周三嫂嘴唇薄,口齿特别伶俐。也是,不伶俐也干不了媒婆这一行了:“秀才娘子,话不能这样说。”周三瑟始摆事实讲道理:“眼下姑娘嫁的都早,你看看咱们镇上这两年,那些办喜事的人家,姑娘都是什么年纪?有超过十四五的没有?你家秋儿也到了该说的岁数了。你要是现在不看好定下,到你想找女婿的时候,放眼一瞧,差不多的人家儿全定下来了,到时候你可怎么办,难道给你家秋儿找个小女婿,还是找个人家当填房啊?”
这倒也是客观事实,镇上人家结亲的,岁数确实都不大,有女儿的人家都给逼得早早开始相看,不然等人家都说完定完了,你才醒过神儿来,到时候好的都让人挑完了,剩下年纪相当的恐怕只有歪瓜裂枣了。
秀才娘子一下动摇了。
她当然不是想现在就把女儿嫁了,但是现在不挑,以后岂不是只能捡人家挑剩的?
一看她犹豫,周三嫂就知道有戏了,笑着说:“你看看,我说的没错吧。秀才娘子,你是个明白人,三嫂子我从来都不干那昧良心的事儿,你说说,我坑没坑过人,说没说过那不般配的姻缘?”
秀才娘子有些犹豫的问:“这……三嫂子是想给我家秋儿说哪一家呢?”
周三嫂笑着说:“就是河汊口那里的李大官人家。”
镇子不大,镇上的人家互相差不多都算知道。秀才娘子想了想:“他家两个儿子都成亲了啊。”
“李大官人还有个侄儿,是他弟弟的儿子,因为父母双亡了来投奔李大官人的,今年一十五岁,生得是一表人才,知书达礼,这样的人在咱们镇上可是再寻不出第二个来了。”
秀才娘子一听到父母双亡就要皱眉头,周三嫂连忙补充:“这李大官人的弟弟也算是家财万贯,就这么一个独养儿子,那千亩良田还有店铺米铺,可都是他一个人承继的。”
秀才娘子并没有被这个家财贯冲昏头,她倒是更疑惑了:“这……”
这事儿反正透着那么点不寻常。
李大官人是镇上首屈一指的富户,祖上据说也是做官的,据说是十分的豪富,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那是鸡鸭鱼肉。至于李大官人怎么突然多出来个侄儿,却是从来没听说过。
照周三嫂说的,这人才又好,钱财又多,怎么会看得上他们家秋儿呢?再说,他家父母是怎么没了的?生了重病,还是别有情由?
这说亲是要把女儿的一辈子托付出去的,寻个毫不知根知底的怎么行呢?
万一这人要是有什么隐疾毛病,那可不害了女儿一辈子吗?
秋秋从周三瑟口说话时就震惊了,一直到周三嫂走了她都没回过神来。
给她说亲?她……这个……
秋秋看看自己的小身板儿,她还是个儿童啊!周三嫂你这是摧残未成年小幼苗啊。
后面周三嫂和秀才娘子说的话秋秋其实没听到,这种事情当事人必须回避,不想避都不行。
秋秋十分好奇,周三舍给她说什么人啊?
镇上的年纪相当的半大小子秋秋都认识,甚至不夸张的说,都是她看着长大的……
从大家还椽裆裤,一直到他们癞头长疮,豁牙,打滚,哭嚎,掐架……就没有她没看过的。
要在这么一堆还挂鼻涕的熊孩子里挑一个嫁?
秋秋狠狠打了个寒战。
太可怕了有没有?
这一刻她突然觉得小妹的那条路很不错,想嫁人也行,不想嫁也可以一个人生活。
可惜那样的生活也需要很高的天赋的,小妹有那个天赋,她没有。
所以她的未来是只能嫁一个她看着长大的熊孩子,再生下一堆小熊孩子?
秋秋恨不得拿头去撞墙。
人生太残酷了!
230 定亲
秀才娘子很犹豫,告诉周三嫂要好好想一想,可是秀才做事情并不犹豫,回来一听说了这事儿,就摇头表示不行。
“怎么不行呢?”秀才娘子虽然也觉得不妥,但是对方条件实在很好,上无父母,家财丰厚,女儿嫁过去眼见着是享福去的。
“天上不会平白掉下这么大一块饼来,”秀才说:“这人以前在哪儿,做什么的,脾性如何,到底有几分家底,这些咱们都不知道。再说,他都十五了,如果说亲,那肯定是想一二年间就迎娶的,到时候秋儿才多大?他要急着想娶老婆,该去寻个十四五岁和他差不多的才对。”
被秀才泼了冷水,秀才娘子也清醒过来。
她并不是个贪心的人,一想到贪小便宜吃大亏这句话,就绝了这码心思了。
大户人家确实富贵,可是女儿应付得来吗?
女儿的亲事是应该早点打算,可是也不用这么急,从现在到女儿长到能嫁人的年纪,还有个几年呢,她可以趁这段时间慢慢替女儿挑着。镇上挑不以,可以到府城再找找,他们镇子离府城可不算远,几十里地,嫁到府城也是很好的亲事。
周三嫂再来的时候,秀才娘子就谢绝了这门亲。
周三嫂急了:“这么好的亲事,旁人求都求不来,你们家还往外推?这样的好女婿打着灯笼都没地儿找去,姑娘嫁过去情等着享福过好日子,上不用伺候公婆。下面也没有小叔子小姑子妯娌烦心……”
秀才娘子主意已定,摇头说:“多你了三嫂子,既然这李少爷这么好,我们家秋儿肯定是般配不上。你再另寻个好闺女说过去吧。”
周三嫂说了半天,秀才娘子都不为所动,她也只能怏怏不乐的去。
秀才娘子送她走了,拿着针线半天都没做一针。
秋秋听说这事儿被推了,终于长长的松口气。
太好了,不用现在就被嫁出去了。
可是听秀才娘子她们这话里的意思。她在家也待不了多久了,就算这次没成,下次肯定很快就会到来。
到时候还是要面对这样的尴尬,得在一群毛都没长齐的小屁孩儿里挑一个当丈夫,怎么想怎么都让秋秋浑身难受。
妹妹被送去出家的时候秋秋还同情她。可是现在她得多多同情自己了。和妹妹一比,出嫁明显比出嫁还可怕。出嫁和出家,一字之差,可是内涵差别实在太大了。
这件事并没有象秀才夫妻想的那样就这样结束了。因为过了没两天,家里又来了客人。
那个周三嫂提过的李大官人居然自己上门来拜访秀才了。
秀才十分吃惊。
他有秀才的功名,在镇上也算是个小有身份的人物。但是李大官人那是不一样的。李家的宅子占了近三分之一个镇子,镇上不少人都捧着李家的饭碗。很多事情镇长说了可能不算,但李大官人说了,那一定算数。
李大官人来,也是替自己侄儿保媒的。
这位家大业大的土皇帝并没有高人一等看不起人,正相反。他对秀才十分有礼,很是客气,没绕什么圈子,直接说出了来意。
他有个侄儿,因为父母病亡,所以来投奔他,现在到了该成家的年纪,李大官人自然要替侄儿操办打算。看来看去,镇上的姑娘里头,也就是秀才家的大姑娘最合适。大方端庄。知书识字,再合适不过了。
李大官人说得很恳切:“如果说要说般配,我兄弟留下的家业已经够侄子一辈子吃喝花用了,钱财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没必要再求娶个富家之女。娶妻当娶德。娶妻当娶贤,读书人家出来的姑娘,更贤惠知理。我是诚心诚意的过来说这件事情,绝不是一时起意。要是贤弟你还不放心,过几日我把侄儿带上,你也看一看,要是瞧不上,那当然是他和你家姑娘没有缘分。要是看着还能中意,这岂不是成就了一桩美事?”
李大官人如此诚恳,让秀才也不得不做出表态:“李老爷的话,我放在心里了,自当好好斟酌考虑。”
李大官人亲自登门,再一口回绝,那就得罪人了。
而且李大官人的话,也都说到秀才心里去了。
对方如果是真的有诚意想结亲,看中了他家女儿的品行,秀才也不是那种狷介不通情理的人。
女儿的优秀,他当然是心里有数的。大女儿懂事明理,读书识字都有灵气。要是个儿子,说不定将来比他这个当爹的要强得多,能考中举子、进士,将来是要做官的。
可惜了,她是个女儿。
李大官人说话算话,没几天果然借着请秀才喝茶的功夫,把自己侄子领来了。
秀才一见面就有性惊——好一个俊秀少年,满身书香,待人彬彬有礼,毫无秀之前之前担心的纨绔之相。
这一相看,秀才倒是满意了好几分。只是还是有些疑虑。
李大官人看出来他的担心,又拍着胸口保证,这亲事先定下来就成,不急着现在就让姑娘过门。将来侄儿要是敢对媳妇不好,他这个当伯父的头一个就饶不了他。
这事的发展堪称峰回路转,秋秋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儿呢,两家就开始换庚贴正式议亲了。
定亲了?
秋秋实在难以相信。
不不,这太不科学了。
她根本没做好心理准备啊,自我感觉这年纪在现代也就才迈进小学校门在学拼音a,o,e呢,可是居然,居然就定亲了?
对方十五……
好吧,也是个未成年。
重点是,除了对方姓李,她连他是圆是扁都不知道,完全不相识,可是两人居然就成了法定意义上的未婚夫妻了!
这一定亲,秋秋的生活改变太大了。
秀才娘子再也不放她出门儿去玩了,理由是她已经是大人了,定过亲了,怎么能在外面随便抛头露面?
秋秋顿时过去了半幽禁的生活。
不但如此,秀才娘子好象一下子从亲娘变成了后妈,拼命的鞭策教训她,这里不妥,那里不行,口头禅变成了“难道你做了人家媳妇还这么着”?
这么一来,弄得秋秋苦不堪言,对这个未曾谋面的李少爷简直满腔愤恨。
一年一年时间过得飞快,小妹中间曾经下山过一次。与送她上山的时候相比,简直已经叛若两人,穿着小小的一件道袍,头上也梳着单髻,小脸儿上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冷表情,见了秀才和秀才娘子客气之极的称呼父亲母亲,见了秋秋和弟弟也并没有亲热的表示。
连秋秋都心酸难受,更不要说秀才娘子心里是个什么滋味儿了。
小妹还很客气的恭喜了姐姐定亲的事,并送了一对双鱼玉佩做为礼物。
秋秋收下玉佩心情很复杂。
她现在也看出来了,这山上的道观不是那种坑蒙拐骗的不法组织,妹妹现在不管是气度还是别的什么,都和上山的时候大不一样了。甚至不提别的,就说这对玉佩吧,看这成色雕工,秀才一家子的家当凑起来都未必抵得上这玉佩的价值。可是现在小妹随手就送了这个当礼物,足见这对她来说是很寻常的东西。
同人不同命啊……秋秋对着自己的亲妹妹也颇有几分羡慕嫉妒。
可这事儿羡慕也羡慕不来,用当初道姑的话来说,妹妹是有慧根的。她呢,没长这啥根,还是老老实实过她大俗人的日子吧。
“姐姐的亲事定在什么时候啊?”
秋秋的嫁妆都预备得差不多了。李大官人家给的聘礼是挺丰厚的,并且明言了不用秀才家出什么嫁妆。秀才夫妻俩当然不能让女儿两手空空的出嫁,嫁妆也预备得很体面。家里堆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放不下,借放在邻居的空屋子里。
“定在明年春天。”秋秋实在不想提起这件事,到现在她都觉得这件事毫无真实感。
她要嫁人了?真的要嫁人了?
新郎这两年她见过一面,长的是还不错——这是谦虚的说法。准确的说,长得实在太超出一般水准了,十足的美少年一个。说话行事确实象秀才爹说的那样,很有规矩,远远近近不知道多少姑娘对秋秋咬牙切齿。这么好的一个女婿,怎么就被他们家捞到手了呢?
论家境,秀才家不算什么大户人家。论长相,秋秋也只能说是清秀而已,镇上可不是没有比她漂亮的姑娘。
秋秋自己倒是没多大感觉。
她和姓李的话都没说过,甚至都没有正眼看过对方。
秋秋总觉得,和对方好象气场不合。
按理说彬彬有礼的美少年应该很讨人喜欢,可是这种完全不能沟通的感觉……总觉得成了亲两人也只能相对无言,不可能成为什么恩爱夫妻的。
小妹表示:“姐姐成亲的时候,我一定会回来的。”
秋秋有些感动。
虽然妹妹上山去了和家里疏远,可还是有姐妹之情的。要不然的话,几年没回来的妹妹也不会表示说一定会回来参加她的婚礼了。
231 出嫁
李家来迎亲的排场真心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来。非要说哪里不好的话,只能说实在是太铺张了一些。秋秋一早就被各种收拾摆布,梳上了头,穿上了大红的新嫁衣,听着进进出出的人说的各种恭喜的话。
她特别没有〖真〗实感。
总觉得这一切不是真的,自己也根本不是当事人,这场喜事和自己完全没有关系。
秀才娘子也穿的一身簇新,过年她没有现在穿的这么艳。可是她的心情也不怎么好,女儿这一嫁出去,就是旁人家的人了。就算身旁的人都安慰她,说姑娘嫁得近,想见面也方便,有事儿也能照顾得到。可是秀才娘子自己明白,那到底是不一样了。
鞭炮声放得震天响,迎亲的轿子到了门前,秋秋被扶着上了轿子。
小妹果然说到做到,一早就下山回家来送秋秋出嫁了。
她还不是一个人来的,有两个道姑同她一起来的,一个年纪大一些,另一个十分年轻,生得很秀美。她们独自待在一间屋里,没和其他女客们混在一处。
虽然小妹没说什么恭喜的话,但秋秋想,小妹从小就被送上山,跟这些道姑们学得冷冰冰的,今天还能来送她出嫁,已经算是全了她们的姐妹情谊了。
花轿里又闷又窄,有点儿喘不过气来。秋秋偷偷把领子松了松,又把盖头挑起来一点儿。
这幸好天气不算太热,要是三伏天出嫁,还不把新娘子活活热死啊。
而且幸好李家和秀才家离得不远,都在镇上。哪怕抬着轿子在镇上兜个圈子也要不了多少时候。要是那种路远的,迎亲的路上得走个好几天的,那也够受罪的。
下了轿子进了门,拜了天地再送进洞房。秋秋被扶着坐在床边上,她终于能长长的松一口气了。
这成亲真是活受罪。
不过好在一辈子大概也就结这么一回,咬咬牙硬着头皮也就撑过来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天已经黑了下来,房里点了两支红蜡,除了秋秋屋里没有别人了,新郎大概正在前面席上敬酒应酬。
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人声和喧哗,更衬得这屋里清静,红烛静静的燃烧,屋里头到处都是红色,红的床单,红的帐子,红的衣裳,红的桌盖门帘,简直是一片红的海洋,这样艳的颜色涨得人眼睛里满满的,艳得让人有点儿不舒服。
秋秋把盖头偷偷取下来,先花快松快再说。等新郎来的时候,她完全可以在他进门时动作快点再把盖头盖上,应该不会被发现的。
她肚子有点饿,看着桌上摆着四盘子点心,秋秋拿起一样来闻闻,没闻出来是什么做的馅儿。
李家是大户人家,吃的用的都跟别家不一样。
秋秋本来是想偷吃两块垫垫肚子的,可是这倒霉点心一盘里就放了五块,下面四块上面一块,要是她拿掉一块,那显然就把摆好的造型给破坏了,人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来新娘子趁着没人偷吃了。
那可太丢人了。
秋秋想,忍一时风平浪静,也不差这一时半刻的,过一会儿新郎回来了,当着他的面吃点东西应该没关系,总不能让人想着她一个人在新房里偷吃。
外面夜都深了,秋秋算着差不多得有三更天了,她一早起来就没吃什么东西,现在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李家请了那么多宾客吗?到现在新郎都没应酬完?
她正想着,要是新郎再不回来,她就拿糕点吃。
结果这会儿听见脚步声响了。
秋秋连忙把盖头盖回头上,然后在床边交握着手端正坐好。
刚坐好,就有人掀帘子进来了。
盖头挡住了秋秋的视线,她只能看见一双鞋,红色的靴子尖。
这双靴子尖她今天可算看得眼熟了,来迎亲的时候就见过,下轿拜堂的时候也见过,正是新郎穿的。
秋秋突然莫名的心慌起来。
过了今天,难道她就和这个人成了夫妻了?两个人要一起生活,共床共枕,以后几十年都要绑在一起?
他们能相处得好吗?
她甚至都没和他说过话!
等下他要是掀了盖头,她该怎么表示?冲他友好的笑笑好缓和一下气氛,还是低下头扮娇羞把主动权全交给他?
还有,他们今晚还得……洞房!
两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怎么亲亲摸摸抱在一起洞房呢?光是一想秋秋就觉得头皮发麻。
那双红色靴子越走越近。
秋秋也觉得越来越紧张,心怦怦直跳,口干舌燥,喘气也不知不觉的变急了。
那人站在了她身前,把光亮都挡住了。
一只手伸过来,捏住盖头的一角。
秋秋紧张的呼吸都屏住了。
要,要掀了。
结果那只手顿了一下,却没把盖头掀起来,手又缩了回去。
秋秋好险没闪了腰。
这……这人怎么回事儿?
秋秋想,难道他也紧张?还得再酝酿酝酿情绪?
好吧,新郎比她大几岁,但是总体来说也还是个很年轻的人,成亲这事儿,秋秋固然紧张,他可能也不轻松。
门外又传来了脚步声。
秋秋有点纳闷,这会儿谁还会来?闹洞房的?
应该是不至于,按镇上的风俗,闹洞房这样的事不是没有,可是一般都不会这会晚过来。众人闹洞房的意思多是为了添喜,并不是为了给新郎添堵,都这个时辰了,明摆着*宵一刻值千金,谁还会不开眼的这时候跑来?
新郎转身走到外屋,打开门和外面的人说话。
然后那人也进了屋。
听那脚步声,不象是女人。
有点不对劲儿啊。
如果是喜娘、婆子、丫鬟过来送吃的送热水那是正常的,可是这会儿新房里除了新郎,怎么也不该再来一个成年的男人啊。
这人是谁?
而且那人居然不是在外屋同新郎说话,还进里屋来了。
秋秋的手攥成了拳。
这事儿太奇怪了。
李家是大户人家,怎么会有这么不讲规矩道理的事情呢。
那人居然还一路走到了她面前。
盖头依旧阻挡着她的视线,秋秋还是只能看见个鞋尖。
真巧了,这个鞋尖她也认得。
拜高堂的时候,新郎父母双亡,李大官人是他的伯父,就坐在了堂上,两人拜他的时候,秋秋看见了他的鞋尖,褐色的绸面儿黑绸边,这双鞋是李大官人穿的。
李大官人这时候无论如何没有出现在新房的道理啊。
结果李大官人不但进了新房,甚至还伸过手来,掀掉了秋秋头上的盖头。
这下秋秋再天真也知道事情不对劲了,她猛然站起身来。
李大官人和他侄儿,两人站在秋秋的面前。屋里不知道哪儿刮来了一阵阴风,吹得喜烛忽明忽暗,他们的脸容神情也跟着明灭不定,看起来和以往一点儿都不一样,那阴沉沉不说话的样子,让秋秋毛骨悚然。
李大官人挥了下手,他侄子一语不发的转身就退出了屋子。
秋秋声音发紧:“你……你们这是……”
李大官人脸上露出了一个诡异的笑容:“侄媳妇,别害怕。你只要乖乖听话,以后少不了你的好日子。山珍海味随便你吃,绫罗绸缎随便你穿。”
天上不会掉馅饼,优厚的好处后面跟着的肯定是苛刻甚至可怕的条件。
“只要你……”他的手朝着秋秋伸了过来。
秋秋心一紧,大声喊:“救……”
李大官人的手一把掐住了她的脖子!
秋秋象只小鸡仔一样被他掐着脖子提了起来,然后一把扔在床上。
秋秋被摔得头晕眼花天旋地转,气都喘不上来,耳边嗡嗡直响。
糟了……
她看着李大官人狞笑着朝床上扑过来。
嘭的一声响,窗户突然间破开了一个大洞,一道青绿的光亮朝着床榻方向疾射过来。
李大官人脸色大变,往后一个倒翻,那动作快得不可思议。
青绿的光亮冷森森的象冬天的冰棱一样,秋秋缩着头躲进床里。
一道人影穿窗而入,和李大官人缠斗在了一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