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灵素入凡记-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夫人看他一眼,知县大人不说话了。
  又说方伯丰看那些手抄的连名儿都没的农事书,常常一看就看到半夜。灵素起来给他做了几回宵夜,他又劝不住,怕耽误媳妇休息,才作罢了。
  实则他媳妇倒不怕耽误休息,实在是耽误她干活儿。如今她多少活儿都靠半夜出去做的,自家相公忽然成了夜游神了,她这真神可就难做了。
  这日得歇,大白天不晓得看了什么,跳起来在那里搓着手来回走,“哎呀!果然如此!我早该料到如此!确实如此!哎呀,居然还能……”
  把见惯了自家老爹稳重样儿的两个娃给引过来了。俩人拉着手一块儿走过来,在边上瞧了一会儿,岭儿心善:“爹爹,七药吧!”
  正在兴头上的方伯丰听了这话回头看看,见儿子也面有忧色,便赶紧握拳咳嗽一声,干笑两下解释道:“那个……爹没事儿,啊,没事儿!就是看书看高兴了。别慌,啊,没事儿!”
  灵素也走过来了,刚才岭儿的话她都听见了,怕方伯丰尴尬,压着笑上来救场:“书上写什么了?这么高兴。”
  方伯丰立马就坡下驴,——夫妻默契就在这种地方!“书上说的水稻改性增产之法,以驴马生骡为喻,说这稻子也有此道理在的。只要异种稻种为对,就能结出兼具两者种性的稻种来。且还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真是留给人的一道大生路啊!……”
  说了又拿起书来指给灵素看,里头如何如何等话。想起灵素不识字,正要不好意思,灵素道:“嗯,你说吧,没事儿,我能看懂一些了。”
  方伯丰挺惊讶:“你什么时候学的这个?不是不爱学么!”
  灵素道:“嗐,也没下心学,就是看你教湖儿多了,不知不觉学会了几个……”
  方伯丰感慨:“你这学东西的本事真是没法比。若是去考学,不晓得要气死多少人。”
  灵素忙道:“所以我不考,不吓唬他们。”
  方伯丰呵呵笑起来,俩娃儿见自家老爹正常了,才放下心来,又拉着手去堂屋玩儿了。
  这里方伯丰看了这个说法,就跟百爪挠心似的,可这会儿早稻都没下田,谁给他找什么稻花去。那也待不住了,就说趁着歇着去看看官田。俩娃儿一听说能出门,都围上来,对他们来说去哪儿都成,反正定要凑这个热闹的。
  一家人就乘了船往自家山上去。
  如今这山上早年种下的果树都开始挂果了,桑榆成荫,东山和西山的梯田也都绿油油一片,方伯丰常感慨灵素哪里得的功夫做的这些事儿。灵素就拿自己的轻功和各样叫不出名儿的功夫搪塞他。整得方伯丰挺遗憾,好好一个本该来去如风的武林高手,被自己耽误了……
  到了那里,方伯丰先去看了一回官田,那些花后田都在官田里,里头的五色麦和米袋子都长得不错,方伯丰看了一圈又掏出个本子来记啊写的。
  岭儿跟湖儿也跟着灵素在边上玩儿,岭儿指着一边的五色麦道:“热喜了,热喜了。”又拍巴掌笑。
  方伯丰回头看灵素,问道:“这娃儿说啥呢?”
  灵素道:“她说这五色麦热死了。”
  方伯丰看看那麦子,长势挺好,便问岭儿:“不是好好的么?哪里死了?”
  岭儿嘻嘻笑道:“热喜了,少长些凉快!”
  方伯丰看她那样儿,鬼使神差地凑五色麦穗头上看去。他没有见过高山上地里的五色麦,倒是拿到过几个穗头,大概是听了岭儿的话的缘故,比着记忆里的,好像眼前这个穗头是稀疏些似的。
  不确定了,问灵素:“怎么我看着好像真的结籽稀了啊……”
  灵素眼神一扫,点头:“嗯,是得少了两成。”
  方伯丰站那里看看媳妇,再看看孩子,——这……到底谁是农务司的司长?谁在地里一蹲三五年?谁写了半辈子的粮作学文?
  一个能看出五色麦惧热结籽减少,另一个扫一眼就能看出少了几成……不是说好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么?怎么觉着自己……
  再看看儿子,心里才踏实点儿,好歹儿子还是随自己的。
  他还要细看,灵素怕岭儿又胡咧咧搅扰了方伯丰,便把俩娃儿先带去山上了。
  旁人看只看到这满山的绿,灵素可看出底下快成灾的兔来了。这东西不晓得哪里跑来几只,之后就狠命生,然后还什么都吃。嫩菜嫩豆不消说,还能从地里刨沙芋,捡大个儿掏瓜,简直“无恶不作”。
  把俩娃儿往屋子前头一放,灵素就先从这边地上揪起兔子来。寻常她来了也会捉一些,然后直接扔后山上放了。满山的野猪和大羊都吃不过来,她懒得跟它们费劲。
  结果这回,她逮了俩往家走,想寻个东西先关一下。岭儿远远看见了就冲进了屋,等灵素走到屋前,她也从里头出来了,俩手使劲拖出来一只单柄的炒勺,一脸兴奋地对自家娘亲道:“娘,给!锅,炖吧!嘻嘻……”
  灵素低头看看手上的兔子,再看看口水滴答两眼冒光的闺女,心里默念:“冤孽啊,冤孽。”


第274章 辣茄会
  野兔子土腥味重,灵素把母兔子放了,剩下一只公兔子宰杀好了用山泉水泡着,换了几道水把血气泡干净了,才拿来烧。
  去骨切成小块,锅里下油先爆香调料,把焯过水的兔肉下锅小火干煸,中间喷了两回酒去腥,等到肉块疏松,水分尽去,再调味出锅。
  岭儿一直围着灶台打转,灵素看着她,想着她从前修灵时候,是不是也有什么羊啊鹿啊的围着她这样拉磨似的转悠……
  方伯丰回来就闻到一股浓香,吃的时候知道是兔肉,笑道:“兔子肉好吃就是没香味儿,跟猪肉煮就是猪肉味儿,同鸡肉煮又有鸡肉的鲜香气了,难得这个做法这样浓的肉香。”
  灵素问道:“你吃过?”
  方伯丰便说起了小时候吃过一回烤兔子的事情来。他随便两句说完了想带过去,岭儿在边上不停嘴地问,她小,不会问什么做法,只会问:“又又好七么?”“烤了特别好七么?”“比这个还好七么?”……
  最后方伯丰只好看着灵素求救,灵素便对岭儿道:“咱们明儿在家烤羊腿吃!”
  岭儿立马闭嘴了,赶紧扒拉饭,吃完了就开始催大人回家。
  方伯丰无奈,幸好自己方才该看的都看了,回去路上同灵素感慨:“真不知道你一个人带着他们两个怎么做活儿的。这半天闹得……”
  灵素道:“容易,湖儿只要你给他说一件事情。比方说这么大一块地,什么菜什么时候种合适,什么粮又该什么时候播,怎么安排才合适啊……他就能琢磨半天,绝不会来吵你。岭儿就更容易了,比方今天这样,直接给一块烤羊肉,什么事儿都没了,吃饱了就寻地方趴着睡觉去了……”
  方伯丰听了心道自家这俩娃儿如今这性子是不是同这亲娘的教法也有挺大干系。
  到家了,灵素还真不食言。
  等吃完晚饭就拿出一只羊腿来,拿刀尖在肉厚的地方戳上几刀,抹上拌了各样香料粉的盐,拿大盆扣住,放在灶台上入味。这会儿天还不算热,要不然就得在底下搁冰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把里灶的大锅坐上水,底下生起火,烧上两根大柴。另外把一个铁屉子拿来,底下放上一大把蒜粒一把葱粒两三个刺梨,再把羊腿搁上头,把铁屉子门一合上。等柴烧尽,成红炭时,把整个铁屉子塞进炉膛里埋在炭堆中,再盖上几铲柴灰。外头灶口用一块木板封上,就不用管了。
  等到吃午饭时候,就拌两个爽口的凉菜,把铁屉子从灰堆里扒出来,里头的羊腿早已焖得骨脱肉烂。再把整个放到箅子上用燃炭一炙,照得外层上色结壳,真个浓香四溢。
  方伯丰早上得了叮嘱,叫他午饭回家来吃,这会儿刚好到家。
  进屋见桌上放着三个凉拌菜和一大碗汤,俩娃儿都在奋力推自己的高椅,赶紧上去帮忙。给他们俩把座位安好,抱上去坐稳了,又给他们分碗筷。
  灶间里飘出肉香炭香一个劲儿往几人鼻子里钻,方伯丰看着湖儿的笑脸和岭儿不停吸溜口水的样子,忍不住在那里乐,朝里间喊道:“灵素,赶紧的,这俩都快坐不住了!”
  灵素答应一声,从里头出来,手里端了一个整木旋的大托盘,上头一只烤得油亮的大羊腿。方伯丰也忍不住咽了口口水。
  把托盘往桌子中央一放,岭儿就紧着把自己跟前的浅盘往前头推:“爹爹,又又!”
  方伯丰道:“我去拿个刀。”
  灵素给拦下了:“不用,筷子就成,这都酥透了。”
  说着话一伸筷子从上头撕下一块肉来,吹两下热气,放在了岭儿的盘子里。又赶紧夹了一块给湖儿。方伯丰见状便也坐了下来,给灵素倒了一盅甜酒道:“你喝点儿,我一会儿还得去衙门呢。”
  灵素看看方伯丰,心里挺可怜他,便道:“等你哪日歇了,咱们再烤。你也痛快喝两盅。”
  方伯丰笑:“那敢情好。”
  他们俩说话的功夫,那俩已经把各自盘子里的都拖嘴里吃掉了,岭儿着急,伸着自己手里的勺就往羊腿上招呼。灵素看见了赶紧对付那俩去。
  这羊腿烤得外层焦脆,内里油润酥软,腿上的肉又多胶,真是粘嘴搭唇的香。加上下的腌料本来滋味就足,焖在铁屉子里的时候又吸了葱香蒜香和山果香,最后燎完又撒上一层料粉,在嘴里一嚼简直就是一处鼓乐场。
  俩娃儿根本顾不上说话,争着拿勺子把盘子里的肉往嘴里扒拉,吃到高兴处嗓子眼里还发出呜哩呜哩的声儿。惹得灵素都开始疑心岭儿或者是豺狼虎豹投来的?那湖儿又怎么说……官祭的整羊全鸡吃惯了的?……
  方伯丰对付两碗饭还得赶去衙门,见那俩娃儿还在吃,他赶紧拦着:“这羊肉好吃也不能这么吃。羊肉胀性大,只能吃个六七分饱,要吃太饱了当心把你们肚子撑破了!”
  俩娃儿抬起脸看着自家爹,嘟着油嘴儿还在那里嚼。方伯丰无奈,只好叮嘱灵素两句“千万别叫他们再多吃了”,才急匆匆出门当差去。
  这里灵素又给俩人各撕了几块肉,收起了盘子道:“晚上给你们热热吃,一次吃伤了下回再吃就不香了。”
  俩娃儿这会儿也吃得差不多了,见他们娘收菜盘子也不着急,只岭儿抽空抬头说了句:“娘,下回烧兔几七吧。”
  灵素只好应付她:“好好好,下回逮着了就给你们做!”
  回到灶间她也不忙着洗碗,先出了后门在后院里看了一回,又绕到前头看。她烤了这一回羊腿,觉着这个法子挺便当,只是占着灶还得坐水不说,灶膛大小有限,放不了太大东西。不如干脆砌一个烤窑,不是又能玩出许多新鲜吃食来?
  她这里琢磨吃的,方伯丰到了衙门,下晌就被知县叫到一块儿商议事情去了,却也是一件“吃”上的事。
  知县在县里各处巡查了一回,不知道怎么想的,提议要在县里办一个“辣茄会”。让各镇村都派人来参加,里头要有一个展示各地辣茄制品的集市,最要紧还得办一个辣茄菜色的比拼,并设奖项,各奖项都要有不菲的奖金。奖金来源嘛,就从民间募集。叫衙门众人来定一定其中的细事,哪个司该领什么差事赶紧领去办起来。
  方伯丰听了心里一动。之前一个仙人露引得德源县那一年种了好些辣茄,结果太多了也没什么商行要,都快烂了街了。可这毕竟是地里出来的东西,农家向来珍惜吃食,连一把木耳都要拿个小筛子在太阳下摊晒的,这么些占了好地种出来的东西,就算卖不了钱也不能白糟践了。
  那时候灵素还四处跑了一阵子,说看看人家怎么做的辣茄儿,又把自己从山上人家里见到的一些收藏保存辣茄的法子告诉他们。之后就没有那么些人再种这个东西了。倒是听灵素说刘玉兰娘家后知后觉地分出一块地来专门种这个,第二年好像还赚了些银子……
  知县大人此举又意在何为呢……
  众人有些摸不清头脑,可这东西对县务也没什么大妨碍,无非各司手里多加些活儿罢了,没什么能反对的由头,便一头雾水地先商议起细事来。
  知县大人见他们这样子,笑道:“这辣茄儿的滋味特别,我初回尝的时候简直要骂人!可多试了几回之后,不吃还有些惦记。凡是特别又能叫人惦记的东西多是好买卖。咱们县里运气不错,旁的地方还没尝过这滋味呢,咱们县里都快吃厌了!把百姓家里想出来的绝妙主意聚到一处,大家都学起来,这里头往后说不定就是宗大财源。衙门就负责给引个头,自有聪明人踩了鼓点上去的!”
  这话又叫众人想起了仙人露来,想想大人大概也是要财税的意思,那就行了,好歹知道他的路子了。
  官府是办惯了官集珍品集这样的东西的,做这个事儿也不费劲,只是那个多出来的奖项和奖银来源有些叫人挠头。尤其是知县大人的意思这奖金还不能定少了,可不过是个辣茄的菜色,定太多了也不合适吧?
  最后定了头名十两银子的,之后的依次递减,给送去知县那里了。至于民间从何处募集,还要再找商户们谈,人家也得有好处才成不是?
  结果知县大人拿去看了给发下来,众人一看,都傻眼了,——头名奖银给改成了六十两!最低一等的也有五两。这一气儿得几百两银子了!这……得找多少商户分摊才合适?
  更挠头了,结果知县大人又撂出一句话:“奖银已经有着落了。”让他们赶紧议定了细程,写出布告文书来分发各镇村。
  众人反应过来,这知县大人是有点好大喜功啊。大概是世家子的缘故,做事情喜欢一鸣惊人。因为一个小小的菜蔬办个什么集会已经够叫人意外了,居然还要下这么大的注,这不是想惊人骇目是想干嘛?啧,要往后都是这个路子,只怕县里的财税不够这么花销的。
  各自心里猜测嘀咕着,把事情捋顺了,写了底稿,知县大人看过无误,就誊抄了分发下去。
  县里布告栏里一贴,百姓都沸腾了,——六十两!天呐!赶紧回家琢磨辣茄儿做的菜去!
  “二婶子,你上回那个炒笋丝里头就有辣味儿,又不压鲜甜,赶紧去那里录个名,说不定就能得几十两银子呢!”
  “大妹子瞧你说的!我那两下手艺哪里敢拿出来现眼!倒是你上回做的那个辣咸菜极好,又经放又发香,下饭又提味的。你倒是很该去试试。”
  “嗐,我一个人去可不敢,到时候叫人笑话。”
  “这有什么好怕的,大不了我跟你一块儿去。”
  “那就一块儿去试试?”
  “成啊。走不走?”
  “走,走!”
  这么着,等各处汇上来报名参加试菜和集市的名录,加总了一算,竟有二三百人之多。这还是各镇村经了一回筛选的!真是银子的力气最大啊。
  知县大人听说这结果,挺高兴,还吩咐坊业司和百杂行的几个司长主管道:“好好商议商议怎么比合适,总不能那一天都一气儿排开了做菜吧?也吃不过来啊,也没那么些炉子。得分几轮,跟京里比棋艺似的那么来。不过这做菜又跟棋艺不同了,没法儿那么论胜负,所以还得找几个能品评菜色滋味的人……”
  说了半日,临走时候想起来道:“对了,这奖银一会儿我叫人送来,可别给弄丢了啊。”
  等他去了没半日,来了个管事,递给老司长一个封儿,上头写着辣茄会奖银字样。老司长当着众人的面打开那封儿一看,五张一百两的银票。
  百杂行的一个管事看到了倒抽一口凉气,纠结:“来真的啊?嘶……我这会儿去报名试菜还赶趟不?”


第275章 米袋子
  这边筹办着辣茄会,农务司又提了另外一件大事,——花后田的轮作。
  眼前就该收五色麦和米袋子了,之后种什么得有个安排,上年来了这么一回,想必更多的人家都想要种三熟了。只是按照在官田里试种的结果看,除了米袋子是有养地的效果在,另外的不管是旱稻还是五色麦,花后田都支撑不起一年两季连作。若非要种三熟的,无论如何都得有两季是米袋子才成。
  农务司上回劝人别种散花稻就吃足了苦头,这回看又要去劝人,个个头大。
  商议了一回,先把官田的事情简明扼要写清楚,再配上几句简单好记的大白话,“连种稻麦,只剩秕子”,“两茬米袋子,瘦田也得息”等等,都是司里的老人们根据常年事务经验想出来的法子。
  把事报呈上去待批,转脸来了个师爷,进了门对方伯丰笑道:“方司长,大人请您过去说话,要问两句新粮作米袋子的事情。”
  方伯丰精神一振,从边上唰唰唰拣出大大小小几本簿册往怀里一抱,跟师爷来一句:“请!”高高兴兴往后衙去了。
  知县大人一见他这阵势,就暗暗抚额,一边转头吩咐边上伺候的人:“上茶来,记得给老爷我来盏浓的!”
  边上的随侍忍着笑下去了。
  这里知县便问起方伯丰这米袋子的产量和种性来,方伯丰答得极细,连不同地的收成差异都说得清楚,还有最近出现的两三个米袋子的变种也顺便提了一句。他话头一转就想奔稻子的事情上问去,叫知县老爷截下了,问他:“这米袋子我还没吃过,既能有寻常稻子六七成的收成,也很不错了。到底什么味儿?能当粮不能?”
  方伯丰可没少吃这个,便道:“这原是翠屏镇高山上的人家种来当口粮的,粒儿小似粟,形似豆,好煮易酥,要说吃起来,大概像是粟粒大小的豆子,只是豆味没那么重。没法子直接蒸饭,不过熬粥磨面都行,性中平,不凉不燥,少老都吃得,比寻常米麦管饱。”
  知县大人看他一眼,那意思是说“你大概吃了不少吧……”
  方伯丰福至心灵居然看懂了这意思,老老实实道:“因属下家也有些山地,是以家里挺早之前就开始种这个了,尝过不少做法。”
  知县大人乐了:“挺好,挺好,杂粮养人嘛。你既在农务司久待,不能光管这东西产量如何,这入口的事儿也不能不考虑。毕竟粮食是要给人吃的。种出石头来,产量倒高了,不好吃,到底无用。”
  方伯丰方才心里升起的一些不自在,叫他这两句话也打散了。
  之后又细问起产量来,还有一升米袋子出粮的多少,同稻米和麦比起来如何。
  “米袋子是结荚的,农人收回家脱粒之后就是种子,无需再磨,费的功夫比稻米和麦子少。不过因它粒儿小而重,同样一升米袋子磨面可以抵一升半的麦子。”
  知县大人便拿了张纸出来,开始在上头算,算完了叫方伯丰过去看。方伯丰看他上头列的是一升稻谷的出米数、糠数、蒸成饭的量,另一边是米袋子的产量,一升米袋子的出粮数。都是个大概的估数,又问方伯丰同这里寻常米面的数额差得可多。
  这样的事情要是换一个问没准还真把人给问晕了,方伯丰是领了几年廪给又是吃过苦的人,加上还有个喜欢种地喜欢换算自己今年又种出来够吃多少年的粮食的媳妇,这东西他都不用落在纸上,心里都不知道过过多少回了。
  知县大人问,他便按着自己知道的答,知县大人听他连“寻常人家常选在冬日舂米,冬日米粒坚实,舂米不易碎,损失能少半成”这样的事情都能说出来,心里再次对他刮目相看。
  过了两日,农务司的布告下发各镇村当天,百杂行在金宝街也挂出了大牌子,——“常年承接米袋子换稻谷,两升米袋子换三升谷子。”
  如今通了水路,消息传得飞快。那些承包了两三年花后田的佃户听了这消息,都疑心自己是不是听错了。背上几袋米袋子乘了船往县里打听去。
  到了百杂行,见果然几个窗口都开着,也不嫌弃量多量少的,凡是够一升的,都给换。
  两口袋米袋子来的,回去就换成了三口袋稻谷,掐着手指头算算,这一季米袋子比种一季稻的收成差不了多少了!可这回是花后田啊,是同东家签了文契的,都不用自己交税。种上两年六茬米袋子,家里就得了六季的米粮,全数的,不用交佃租,不用交税,这、这不是在做梦吧!
  与此同时,知县大人看了一回底下人写的各样文书,挑出其中几份来道:“把这几个人给我叫来。”
  师爷出去了一回,带回来三四个人,最大的是个主事,甚至还有不是衙门正式人员的。
  知县大人笑笑:“看了诸位所写文书,行文极为活泼有趣。现下有件大事,还要有劳诸位的笔杆子一回。”说着就让师爷把事情说给众人。
  师爷道,上年整个山南道种散花稻,结果收成不行反大伤地力,导致许多肥田成了死地,眼看着要数年绝收;只德源县里人才辈出,早有先见,从高山上寻到适宜贫瘠田地种植的新粮作,先经过数年驯化,于去年冬粮在县里花后田大面积推广,并于今年得了不错的收成,大大降低了花后田地力衰竭对一县粮产的不利影响。
  且经此一季种植,众人还发现这米袋子不止能在贫地上种植收获,且还有改善土质恢复地力之效。可见国朝山野还有许多各俱种性的新粮作待人发掘云云。
  众人听完了师爷讲述事情原委,知县又问众人听明白没有,几个人都犹犹豫豫地点头。
  知县大人又道:“这样好事,自然该好好记录一番。就请各位将此事照实书陈,以便将此事宣扬出去,叫人也知道知道我们这新粮作的好处。”
  祁骁远就在里头,多问一句:“请问大人,这是要呈报府衙的么?”
  知县摇头:“不是不是,那些本官会写的。这些是……嗯……用来发布告、各处张贴,叫百姓们知道知道咱们做的事情的意思。”
  众人一听说不是要往上发的心里就放松不少。不瞒人说,他们几个写的文书,常被上官嫌弃不够正式,不像能落到纸上的话,叫人看得发笑,实在有损衙门公文该有的威严。不过既然这回只是报喜报功的布告,还是各处张贴的,想必不用那么严肃了吧。
  于是回去各凭本事把这事情当传奇似的写了一回,等收上来,知县一边看一边乐得捶桌子:“人才啊,都是人才!这几个要是去京里写话本,不晓得要抢多少人的饭碗!”
  师爷在一旁听了也服了,自己当日明明说得挺正式简洁,这帮人哪里补出来的这许多细节,还一个个说得真的一般。什么“寸草不生的田地在米袋子丰收时已然绿草茵茵,当日断定此地已死而泪流不止的老农大叹神迹复又垂泣”云云。他们的脑子里头到底都装的些什么?!
  知县大人叫人把这些文都誊抄了许多份,没往金宝街上寻常的衙门事务布告棚里贴,反往码头、填塘楼、仙人渡那些地方贴去,甚至还叫人乘了船去沿运河的几个镇也贴了一遍。
  这么着,一边官行在这里用稻谷敞开了兑换米袋子,另一边小广告在自己地盘上也敞开了贴。
  没多久,知县大人就收到了一些同僚的书信,不管说的什么,或明或暗都提到了米袋子的事情。
  这里知县大人把百杂行的人叫来问收上来的米袋子的数量,叹一声道:“这可不够啊!你们可以派些船往四处走走问问去,有些地方偏远,消息闭塞,恐怕还不知道消息。不过有一点,这兑换的价儿可不能变。不能随意增减,记住咯!”
  百杂行向来在衙门里没什么地位,办的事务多是州府乃至朝廷下来的采买事务,这回忽然换给自己县里张罗起事情来,不知道怎么就觉着自家更像“官”行了。连个收买粮种都做出政务味道来,也是新鲜事情,上下都十分珍惜这个机会。
  听知县大人这么说了,主管还壮了胆子多问一句:“大人?若是这东西收多了,市面上的少了,价儿自然就涨上去了……”
  知县看他一眼:“现在除了百杂行,还有什么人在收米袋子?”
  几个主管都摇头,知县道:“这不就是了!如今最顶上的买家就是官家,只要你们把这价定死了,就不会有人涨价。他高价收了,然后呢?卖哪儿去?如今这个价儿是最合适的,对在花后田上种米袋子的人来说同种稻米差不多收成,就不会想去连作旱稻,就防住了田地连作导致地力持续流失的问题。
  “对于那些好田地的来说呢,这米袋子虽能换稻谷,可本身就不是个高产的东西,换了自家的稻田种那个去又不太值当的。这样又能保证不至于出现因为米袋子好卖而大面积改种米袋子,以致整县粮产总量下降的情形……所以这价很要紧,不能变,记住了吧?”
  几个主管向来只管市场买卖的事情,哪里想到过这些,听了知县提醒,晓得兹事体大,赶紧都答应着。
  又有人问:“大人,那、那我们收了这么些米袋子,然后呢?”
  知县也不怪他言语粗疏,笑道:“整个山南道那么些花后田,都荒着多可惜!我们这里有能在花后田里种的粮作,还能改善地力,你是那里的官行,你不来点儿?”
  这下问到他们行当上了,肯定得买啊,知道了消息就得给县衙写文报申请收购售卖这东西了。
  “那,那我们干嘛不叫大家都种,多收点卖给他们……”
  知县大人笑了:“这粮作是大事,哪里能听风就是雨的,好歹得考察一番。等他们晓得事情果然不错了,我们的二茬米袋子也收上来了。刚好通过官行兑出去,不要银钱,就要两年内的稻谷来换。从一比三开始换,换到一比二的时候也差不多了。
  “要不了那么多的,这当种子和当粮食是两回事儿。何况山南道气候都仿佛的,他们赶上晚稻那一茬播下去,转年自己就有种子了,我们囤那么多也没什么用不是。换回来的稻谷,刚好够第二年再换给种米袋子的百姓们。如此连着六季米袋子,两年养地,想必地力也能恢复些了。农务司还得加紧收集试做养地力这块的路子和法子……嗯,这个同你们就没干系了……”
  百杂行的一算:“这,这么一来的话,行里没落着什么好处啊……”
  知县大人一瞪眼睛:“你们是官行,百姓因你们出的力把本来难过的日子过好了,还要什么旁的好处?要好处离了衙门自己开商行去!”
  几人相互扫看一眼,对自己这“官”身不得不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有话要说:
  改了下标题


第276章 德源味
  地里的米袋子又一次被播种了下去。几乎没什么人家选择种旱稻,农务司的那一份花后田不宜稻麦轮作的布告也一下子深入人心了,省心省力,索性都种米袋子算了。毕竟已经有许多人种过一季了,确实能在花后田上长出收成来。
  连一些上年冬里种的大麦,今年预备种一茬早稻的人家也都改种了米袋子,省肥料,且到时候一样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