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灵素入凡记-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误事儿了。且如今那米市街也没那么吓人了,人来人往讨价还价同从前仿佛,也不用她这尊真神在那里镇着了。
  收拾好东西,背上娃儿刚想“上工”去,外头有车停下了。
  灵素开门一瞧,却是沈娘子。
  沈娘子下来笑道:“幸好赶上了,还说要是关了门了,就换了车去米市街呢。”
  灵素问:“怎么了?”
  沈娘子摇头:“没什么事儿。我这会儿不是眼睛不好么……在家呆着也是呆着,你这么忙,我来接湖儿同岭儿家去同大郎作伴,等你晚边歇了铺子再来接他们走,可成?”
  灵素听明白了,便低头问俩娃儿:“姨姨接你们去她家玩儿,大郎哥哥也在家,下晌娘再去接你们,你们愿不愿意去啊?”
  沈娘子见她还让这么小的娃儿自己拿主意,听着都觉着新鲜,在一边笑而不语。
  岭儿先问:“舅舅呢?”
  沈娘子乐了:“你舅舅在楼里呢,不过餐饭咱们能叫楼里给送来……”
  岭儿立时点头了:“去!”
  湖儿看看妹妹,看看娘,最后道:“今天去吧。”
  灵素听了便把他们两个交给了沈娘子,又对俩娃道:“我下晌就来接你们,可别把姨姨家屋子给拆了!”
  湖儿答:“好。”
  岭儿乐地眯眼睛:“来不及!”
  沈娘子已经笑倒了,抱起俩娃儿道:“好孩子,怎么这么机灵呢!”
  灵素觉着这个沈姐姐估计是跟自家师兄待时候长了,看孩子眼瘸,这俩魔星是能用机灵论的么……
  沈娘子问孩子忌口和解手等事,灵素道:“什么都吃,解手都会说的,小解自己都能收拾。”
  沈娘子听了十分意外,“真是了不得!你都什么功夫教会的!”
  灵素乐了:“就是我没工夫,所以他们才自己学会了。”
  沈娘子只好摇头,越发心疼孩子们。看灵素东西都收拾好了,想是要去铺子,便道:“走,上车,一块儿过去吧。”
  灵素摇摇头:“走大路慢,我都抄近道过去。巷子窄走不得车,你忙你的去吧。”
  沈娘子现在可没什么好忙的,见她这么说了,便也只好由她,俩人别过不提。
  这里沈娘子先叫赶车的绕路去了三凤楼,午市还早,大师兄见自家媳妇过来了赶紧出来,一看俩外甥也在,赶紧把岭儿抱起来,对沈娘子道:“说好了往后就待咱们家么?”
  沈娘子摇摇头,看看湖儿道:“灵素都叫娃儿们自己拿主意,刚就说了今天跟我家去。”
  大师兄道:“多寻些玩意儿跟他们玩儿就成。亏她想得出来,叫娃儿们天天在铺子门口吃饼子嚼糕的,给她招揽生意!要不是师父拦着看我不给她一脑袋爆栗吃!”又看看岭儿,“舅舅这里有刚出炉的茶点,好些热糕呢,一会儿就叫你舅母给你们带一篮回去。”
  岭儿看看沈娘子,看看大师兄,咧嘴乐道:“是姨姨!”
  大师兄心口一闷,这又是自己那不着调的师妹教的。怎么的,这门亲戚从自己这头论掉价?!真是岂有此理!灵素这人在大师兄这里来回来去就这一个词儿说尽了——岂有此理。
  娃儿都好有伴,大郎性子稳重,寻常不太爱吱声儿。不过岭儿是个话痨,湖儿虽话不多,可说出来经常句句正中靶心的。沈娘子带着三四个使唤人看娃,乐得就没停过。一时觉着自己“眼疾”犯得真是时候。钱什么时候不好挣?娃儿们长大了可就没这么好玩了!
  沈娘子把俩娃儿一接走,灵素也不急着去米市街了,先往南城去看刘玉兰她们。
  前阵子闹得厉害的时候,饭庄子的买卖也有些影响,有空的都去排队买米了,没空的都在拼命挣钱以备买米,没那么些人跑外头吃饭来了。幸好饭庄子借着填塘楼,主要做的都是来往买卖人的生意,还不至于太差。
  见灵素来了,正在窗口上给新来的伙计演示怎么用荷叶打六角包的刘玉兰便先把手里的活儿放下了,过来笑道:“怎么的?卖粮食亏狠了跑饭庄子周转来了?”
  灵素嘻嘻一笑:“才不会亏。”
  她那简直就是无本买卖,自然没亏的一说。
  只是在正经买卖人看来,能卖五文钱的东西卖了四文,还不能在往后带来两三文利的,那就是亏了。这么一论,灵素大概就没做过赚的买卖。
  这阵子她也没什么功夫琢磨新菜色,做的都是些杂粮变出来的花样,饭庄子里也用不上,同刘玉兰说了会子话,就往隔壁看绍娘子的大买卖去。
  结果几个人聚头一说话,绍娘子正在发愁。
  “都是一直合作的常头,忽然都跟我说明年的春茧没法保证那个量那个价了!这叫怎么说的!赶紧另外寻人吧,又怕他们寒了心;可问他们呢,又躲躲闪闪不肯给句准话儿,只说如今还定不下来,先同我说一声儿!你说说,我这又不是就我自己这一头的事儿,真是,愁得我!”
  绍娘子在丽川那边有至交好友,也是做这个行当的。她那里给绍娘子各种机关配件从不藏私,绍娘子投桃报李,晓得丽川那边织染的手艺虽好奈何产的丝却不如德源县的,她便从这里趸了生丝或蒸晒过的茧子运去丽川。有来有往,和睦至今。
  哪想到好好的忽然说明年保证不得数量价格了,偏又不给句准话,叫她如何同那边的交代?!这做买卖,多少织机多少人手多大地方都是钱,到时候原料供不上可怎么好!
  灵素听了便道:“这会儿就知道明年的茧子不够数了?难不成是蚕种出了什么岔子?人手柴草这些总没什么大变故吧。再不然就是桑叶不够了?那也没有这么早就能知道明年桑叶长势的,除非、除非是要砍树?”
  绍娘子跟着皱眉摇头:“就是这句话了!要不是现在这作坊里离不得人,我就索性自己跑去瞧瞧去了!”
  灵素心说这个我倒容易,便道:“你是打哪儿买的?我在码头馆子里给你打听打听去。那里什么人都有,上回什么散花稻的事情也是听人说的。”
  绍娘子听了眼睛一亮,笑道:“这也是个主意。只是桑蚕是一门专门买卖,不是这行里的人恐怕不怎么清楚……不管怎么说,先打听着瞧吧,那可有劳你了。”
  灵素咧嘴一乐:“没事儿,要不然我也是听人闲话。”
  绍娘子便把自己主要进茧子的两处地方告诉了灵素,也就是对灵素,她才敢如此。旁的人,她是不敢太相信的。姜秋萍去木工行打听的事儿她转天就知道了,一边庆幸自己功夫做得早做得足,另一边也更明白了这钱财利益跟前,能信的人真当不多。
  信灵素是因为她发现灵素实则早弄明白她那些木罩子里头的配件了,可她同谁都没说过,自己也没打过这个主意。再看她日常行事,晓得她不是个一门心思往钱眼里钻的,且很有两分侠义心肠,故此可信。
  隔日灵素往沁州和群仙岭去的时候,顺便绕道往绍娘子说的两处地方瞧了瞧。
  回来没来得及去寻绍娘子,反急着要找方伯丰说话。
  好在方伯丰这阵子都按时按点能回来,灵素见了他便急急道:“你上回说咱们县里的米粮其实没缺多少的吧?那整个康宁府、还有别的边上这些呢?”
  方伯丰本想问她话的,见她先问了这个,便答道:“这回整个山南道都受了散花稻的波及,别处如何尚不能确知,就整个康宁府来说,我们同隔壁的大圩、湘泽都还算好的。余者有底下管理不善的,比我们还不如些。老司长这阵子还在说若是咱们的新粮作果然能成,到时候就叫他们拿粮来换去当种子。”
  灵素胡乱一点头,想了会儿道:“我听绍娘子说,这两年卖给她茧子的人忽然说明年春蚕的茧子或者没那么多了,便是有,大概也要涨价。她细问缘故,人家又不肯多说,只说还要等等再看,并不一定如此。我受了她托付,就跟码头上的人打听打听。
  “结果听说许多地方因前些年朝廷大力扶植丝绵和棉花等物,便把良田都挪去种桑种棉了。说种这些比种地划算。还有就是种香花做花露的,也都占了不少田地。我听了就想赶紧告诉你来。只说占了不少,到底那些地方本有多少良田的,挪作他用的又占多少,也没人能说出个实数来,没法像你之前说咱们县的那么明白。
  “我只糊涂一想,若是……若是这回康宁府包括左近的旁的地方粮食缺的比咱们厉害的话……是不是咱们就算不缺粮,也、也会受到波及啊?……”
  她今天下午可听刘玉兰说了她婆婆之前还打算运两船米去隔壁县卖呢,后来见有人运米闹出事儿来才作罢了。如今又听说运河上有高价收粮的,正使人打听着。老人家说了:“神仙都说了咱们县里不缺米,别处既然高价来收,想必他们那里缺的。那咱们就卖给他们,又救了人,又赚了银钱,不挺好么!”
  方伯丰听了这话面上也凝重起来,想了一会儿道:“你说的这个,我明天去县里同老司长几个提一下。不过这个不管真不真,咱们这里都做不了什么有用的事儿。除了尽量尽快充实官仓,联系有济世之心的商贾地主设立义仓,别的也没什么法子了……”
  灵素看看他,心里有些惭愧,她一个神仙,发现凡人世上有什么不对,不说自己赶紧给料理了,反想着赶紧告诉凡人叫凡人想想看有什么法子可用,她可真是给做神仙的丢脸啊!
  方伯丰拍拍她:“咱们只能尽力而为,你也不要太过担心。”四下看看,“对了,湖儿同岭儿呢?”
  灵素睁大了眼睛:“唉哟,还在沈姐姐那儿呢!”


第259章 招帮手
  俩人赶紧一块儿出门接孩子,俩娃儿不晓得自家爹娘一脑门子官司差点都把他们俩给忘人家家里了,看爹娘一块儿来接他们,还高兴得很。
  只是路上湖儿就说了:“明天跟着娘。”
  第二天沈娘子又来接时,俩娃儿就不肯再去了。灵素想起自己在上林埭的做法,便对沈娘子道:“今天叫大郎在我们家玩儿吧。”
  刚好大郎闹着要一块儿来,也在车上,一听这话就拉他娘袖子,沈娘子见他这样儿,便只好把他抱下车来。问灵素道:“今天你不去米市街了?”
  灵素点点头:“今儿歇一天。”
  沈娘子听了点点头,又这样那样叮嘱了大郎半天。她怕给灵素添事儿,晓得灵素在家也素来忙个不停的。要给灵素这里留下使唤人又不合适,可大郎许多事儿自己还做不来,只好一样样同灵素说了。灵素都答应着,沈娘子才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这回是在自己家,湖儿同岭儿挺有做主人的样儿,把自己的木头鸭子藤编鸟都拿出来给大郎玩儿,还叫大郎坐他们的推车。大郎不好意思,反让给岭儿坐。三个娃儿性子都合得来,一块儿玩着也没什么争抢打闹的事。
  灵素就在院子里择菜磨面做家事,一边瞧着他们。
  正热闹,七娘也来了,进来一看三个娃儿一块儿蹲灵素家菜地上不知道正干什么,便笑道:“早知道我把畅儿也带来了。”
  灵素回身从屋里给七娘倒了杯茶来,又把娃儿们叫过来,挨个给喂水。大郎初时还挺不好意思,这会儿也玩开了,跟那俩一样,仰着小脸咕咚咕咚一通喝,说声“谢谢姑姑”,又赶紧跑回去踩泥巴去了。
  七娘看着笑道:“要在你这里待上一俩月,估计大郎也得换个性子了。”又问她,“今儿不去卖杂合粮了?”
  灵素摇摇头:“在家陪陪他们。反正现在米市街上铺子都开着,我那里生意也不多的,少开一天不碍什么。”又说起想要找个人给自己看铺子的打算。
  七娘问她:“有现成人手没有?没有我给你遣一个来。”
  灵素摇摇头:“没有呢。不过我想就在常来的客人里找一个,正好她也能多赚一份银钱。”
  七娘看看她:“你呀,干什么替旁人想那么多?个人的事儿先得个人自己顾去,你费那么些心,不一定有好结果呢。”
  见灵素不像能听进去的样子,只好接着给她出主意,“这样,你心里取中哪个了,下回她来买米的时候,你故意多找几个钱给她,把青钱当铜钱给了。再看看那人什么反应。若是回来说起了,还退你错的钱,那你再说后头的事儿。要是她一声不吭,你就当没这回事儿,也别打这个主意了。”
  灵素道:“万一人没发现我多给了呢?……”
  七娘觉着自己脑仁疼,叹道:“你是……唉!你这米粮才几个钱一升,这忽然多给了一二十文,在他们可不算小数了。若是没发觉,那就是太粗心了,甭管是因为什么,心里事儿多也好,忙也好,总之心不够细,这样的人可做不了买卖,那都关着银钱进出的。
  “若是发觉了却不言语,那就是贪小爱财,你要叫人帮你看铺子,总不是她在前头招呼客人你在后头盯着的吧?这银钱米粮都在她手上,又没个人看管的,若是找个贪小爱财的,那不是请了老鼠进米仓?这买卖都给她做了!
  “我晓得你想助人,可这世上的人也不是个个都合助的。你好歹花点功夫挑一挑,真有品性好又勤快的,哪怕人没那么聪明,最多手脚慢点儿,也不算什么。且比好心买气受的强!”
  灵素听了就想起季明言同岳二的事情来。这世上做人还真是,一旦做了错事就跟在身上绑了炮仗似的,只能求旁人别点了,自己一点主动也没了。更有不知不觉的时候,说不定都有人在考你衡量你,只是你自己不知道。那些看似偶然的“机缘”,背后却有多少必然的“因缘”呢?
  再看看那仨玩得正高兴的娃儿,——“咱们都且学呢!”
  七娘见她总算听进去了,才笑着摇了摇头,端起茶来喝。
  灵素正揉面,又问七娘:“今儿我蒸糖馒头,你不是喜欢吃么,一会儿你带些回去吧?”
  七娘笑:“好啊,那可谢谢你了。”想起来道,“看,光顾着说你的买卖了,都差点忘了正事儿。幸好你提起这个来。”
  灵素便抬头看她,七娘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前阵子不是闹什么粮荒的话儿么,当时我们也同一些行商说了,想多囤些米粮,到时候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黄源朗家里也不少地的,七娘说要屯粮自然不是为了自家人吃。
  “陆陆续续都运来了,就是最后这几船来的时候有些不老乐意的样儿,细问起来,原来是如今路上有州县价格比我们给的高。合伙的人里头有想赚那个钱去的,大东家为了信誉不肯,最后别别扭扭给我们送来了。我听说这样也不好意思的,就说按人家那边的价格付这最后两船的钱。
  “那商行大管事做主说不能要这钱,不过还是把外头的价钱告诉我了,比咱们这里的价儿要高两成多,都超过官价的上限了。若是他要了我的银子,或者还能说是虚报的,这都明说了就按之前的定价走,不过白告诉我一声的,也没道理哄我。
  “我知道你同你们家的如今都盯着这事儿呢,就想过来告诉你们一声。万一真的别处缺粮缺的厉害了,咱们这里可得尽早打算才好。”
  灵素听了这话觉得心里一空,叹口气把绍娘子那里蚕桑的事情说了,又道:“不过我相公说这样的事儿我们其实没什么法子的。到时候真的外头米价高了,咱们这里说不定也得涨价。不涨价那些米粮就往价儿高的地方流去了。”
  七娘点点头,“是这个理儿。”又笑道,“你也别听风就是雨的,咱们这都是瞎猜一回。毕竟国朝几百年都在这事儿上下功夫,除了各地有官仓,还有国朝大粮仓呢。里头都是上千万石的粮食,哪里就真的会饿死人了。”
  这个事儿灵素也听方伯丰说起过,不过方伯丰还说了路途和沿路官府的事情,总之一件事儿里头掺杂几方利益的时候,圣旨政令也常常没有老百姓想的那般管用。
  灵素忽然有些理解“信众”们的所为了。事情怎么会如此的也不知道,事情接下来到底会如何也的不清楚,自己又没什么能力对这样的大事做什么影响,除了相信有个救苦救难的“神”,还能怎么样呢?这同相信一个“青天大老爷”其实也没什么分别。现实里的自己和旁人都靠不住了,只能自己想一个靠得住的东西来,“神”也罢,“青天大老爷”也罢,本是无奈之举。
  七娘这日在灵素这里呆了大半天,帮着看娃择菜,最后包了一包黑糖馒头走的。闹得灵素直疑心她就是为了等馒头……
  下晌娃儿们睡醒了正吃点心的时候,沈娘子来接大郎回去了。平常最粘娘亲的大郎这回居然有些舍不得离开这里了,还主动对灵素道:“姑姑,我还能来么?”
  灵素挺正经同他道:“姑姑找个人帮姑姑看店,姑姑在家的时候就多了,你就可以经常来了。到时候姑姑接你去。”
  大郎挺高兴:“我那等着。”
  湖儿冲大郎笑,岭儿很不给自家娘面子地看着灵素道:“娘,要快!”
  灵素一皱鼻子:“我尽量啊,不过那也不是我说了算的……”
  沈娘子看他们几个人你来我往的说话,觉着灵素哪里有个当娘的样子?就跟他们平辈似的!
  回去跟大师兄一说,大师兄冷哼一声:“她倒是想端个当娘的样子出来,她也得会啊!”又听说自家儿子在灵素那里待着差点舍不得回来,刚要说他,忽然又想起什么来,笑道,“也好,也好,打小一块儿长起来的,往后自然亲。”
  另一边灵素同方伯丰又说了半宿米粮的话,结果第二天去米市街的路上,湖儿就问灵素:“娘,粮荒是什么?”
  灵素道:“粮荒就是粮食不够吃了,大家挨饿。”
  湖儿又问:“那咱们这里会粮荒吗?”
  灵素还没来得及说话,岭儿忙着道:“我不要挨饿!”
  灵素叹道:“应该不会吧。你爹爹算过了,咱们县里的粮食足够大家吃的。”
  岭儿放心了:“那又又够不够吃……”
  湖儿却道:“那别处呢?”
  灵素只好老实答:“别处就不知道了,不过朝廷存了很多米粮在那里,若是真的有地方吃不饱了,会运去给他们吃的。”
  湖儿松了口气似的,又道:“那可得快些才好。”
  母子三人看了一天的店,卖出去几石杂粮,顺便灵素也寻着了可以帮她看铺子的人手。
  就是当日头一个买杂合粮的妇人。她住的离米市街挺近,家里两个娃儿都大了也不要人管,寻常就寻点杂活做。不识字,但是算清银钱没什么难处。灵素答应一个月付她二两银子,旁的再说。那妇人很高兴地答应了。
  她只道是自己还了灵素多找给她的三个青钱的缘故,却不知道还有三四个拿了青钱默不作声走人的衬着她。
  灵素也对“人”有了新的认识。
  从前她在码头小馆饭庄子杂货铺几处都听太多人骂官了,如何贪财如何爱钱如何搜刮民脂民膏等话。连戏文里也常有这样故事。如今她想来,这些拿了钱走人的和之前看人乱起来就趁机抢粮的,同那些贪官又有何不同?都是能捡的便宜尽量捡,不过一个机会多些能捡的便宜大些,另一个则寻常逮不到机会罢了。
  只要“人”就是如此的,那么按着比例来说,这出“好官”的几率可真心不大。官又不是什么特生种,不都是人里头出来的?!
  想着晚上回去要把自己这番感悟说给方伯丰听,结果方伯丰晚上都没回来吃饭,娃儿们都睡熟了他才回来。
  匆匆洗漱了告诉灵素一句:“邻县粮价都涨上去了……”就睡过去了。


第260章 凛冬将至
  没两日德源县都晓得隔壁县粮食涨价的事儿了,却没有像上回那样起什么乱子。搞得那几位得了知县老爷命令、在米市街上来回溜达的刑狱司老哥觉得自己挺傻帽。
  排队买米的时候前后说话,一个道:“没法子,遇仙湖就在咱们县,神仙只庇护咱们县的收成。这都是命,生哪儿长哪儿,有什么法子?!”
  另一也道:“今年冬至节得大办,好好谢神才对!”
  周围几个都附和这话,又说起上两年冬至节的趣事来,又打算今年看什么热闹吃那几家的茶食。
  官差们回衙门回事,颇有抱怨之意:“坊市安宁,百姓和乐,大人有些过虑了……”
  知县老爷听了倒不怪他们无理,反笑道:“未雨绸缪之举也。无事便好,无事便好!”
  几人出去的时候便笑言:“大人虽没什么主意,脾气倒好。若换了从前那位……”
  另一个道:“打住打住,都是大人,咱们都得敬着,说这些没用的干嘛。今儿吹一天冷风,喝一盅去吧!”
  那个忙道:“走,走!家去对着那娘们儿一张苦瓜脸,小崽又闹腾,不如来两盅痛快!”
  几人便说着话往外头去。
  路过农务司,见里头还都亮着,便摇头叹道:“从前走的那位就说过,农务司只要不换这司长,这司里上下就是个累死的命儿!”
  众人都晓得老司长做事儿的路子,便笑:“快走吧。人家干活儿咱们吃酒,叫人家晓得了怎么想!”
  一行出去一行跺脚搓手的:“这天也真他娘邪性,往年这会儿可没这么冷啊!还没进十一月呢,这手指头都发僵了。”
  另一个也道:“我昨儿说要出来巡街要家里给拿件袄子,那娘们还笑话我!我说不顶用了,这时节就穿上袄子了。她是不用黑夜出门吹穿堂风,哪里晓得我们当差的苦!”
  边上一个嬉笑:“猛哥别生气,一会儿咱们给你整两盅药酒,吃了回去叫嫂子知道知道您还顶不顶用!”
  一时哄笑起来,都往巷子里的一个小酒馆走去。
  农务司里,几个主管同老司长、方伯丰几个正对着一堆纸各自抄录计算。方伯丰同老司长说了两回康宁府外的情况后,老司长就开始往外头写信。如今各地的信件都陆续回来了,老司长就拿了来同众人一起整理起来。
  一个年轻些的司员道:“怎么朝廷就没有现成的这些数字呢?闹得咱们还得这么费劲地凑。”
  边上一个老人头也不抬道:“要问话前先自己用脑子想想。自己都没有下心想过就轻易问了,不过是牢骚,谁耐烦答你?!”
  那年轻司员吐一吐舌头,想了会儿道:“想不出来,明明他们自己做这些数据更容易,偏没有……”
  方才说话的老人慢条斯理开口道:“你怎么知道没有?你去问人家府衙县衙要过数据了?”
  年轻司员语塞,老人又道:“这一地耕地该当多少,丁田不可挪作他用,有田非粮税收该增多少,这都是国朝有规定的;你觉着你去问他们如今他们多少田地改种了桑树奇花,又按什么收的税,这次散花稻灾损如何……他们能告诉你?就算他们告诉你了,能信?”
  那司员咽口口水不说话了。
  第二天农务司又往县衙里扔了个□□,——整个山南道非粮作物长期大量占用耕地,散花稻因其利厚,官府扶植推广,康宁府以西以北之地地力气候又不如康宁府,因此本次花稻灾损恐怕比康宁府严重得多。农务司估算其米粮缺口在四成以上,或因此引发大面积粮荒。
  知县老爷吓了一跳:“这、这都是哪里来的说法?”
  农务司就把这阵子一群人不眠不休整理出来的东西拿了出来,一层层归拢推算,丝丝入扣。
  知县老爷看了直敲脑门:“这……这对本县影响……想必有限,有限得很。毕竟,毕竟若真是如此情势,我们小小一县能做什么道理?国朝自有调度!再一个……你们虽下了许多功夫推演计算,不过这根子毕竟不过一些民间书信,这数字的可信度也……也有待商榷。嗯,对,就是这样,先看看事实究竟再说吧。
  “还有!此事并无定论,原是农务司做的一番务外功夫,诸位可不要出去乱说乱传。若不小心引起了什么恐慌民乱,本官……可保不住造此大错的人!都听明白了没有?!”
  底下齐声应和。
  农务司本想着能好好商讨一番接下来的布置,官仓上回按着府衙的要求已经满仓了,可不是还有两成的上限可用么。还有义仓的事儿,是不是也召集县里的大商贾们说一说。包括之后的米粮价格,米粮进出县里等事务,也该有个打算。
  哪知道叫知县大人一句“来源不可确信”给打发了,合着自己这么些人这么些活儿都是白干的!虽早有心理准备,也很是憋屈了。
  其实知县大人心里到底有没有把他们的话听进去?那是听进去了。只是他不想往那头去想,他盼着这事儿没有,是假的。尤其他深信“怕什么来什么”,最好别去想那些事儿,才是真安稳。毕竟他真不晓得这样的事儿该如何处置才算妥当尽责。只好晚上当月静坐,心里不断许愿“粮草充足、五谷丰登”罢了。
  转天两个出去打探的幕僚回来禀报:“各司的差人瞧着倒没什么异常,倒是昨儿一块儿商议事情的司长主管们,自己照样来衙门办差了,家里人却都往各处米商那里买谷米去了……”
  知县老爷摔了手里一个杯子:“我就知道!一帮害群之马!他们这么一来,不是叫人生疑米粮有缺之事?尤其如今隔壁县都已经在涨价了,百姓们是心里信着大神侍所言,才能勉强心安。这下好了!他们这么一来,没准明天就又要开抢米铺了!”
  结果过了好几日,虽幕僚们一再回报谁谁谁的岳家也买了不少米了;谁谁家没什么动静,一打听原来人家自己在小河滩不少地呢;还有谁谁谁私下去见过米行老板等等……可并没有发生上回米铺限售的事情,自然也没有人砸抢了。周围几个县米价还在涨,百姓们也听说了,多半只当个热闹看,并没有往自己身上想什么。
  刘玉兰回家去看那些新粮作的长势,发现她公婆正张罗卖米,数量挺大,奇道:“怎么一下子出这许多货?是运去邻县卖的?”
  她婆婆笑道:“是啊,外县比咱们这里高了两成多的价儿了,算去路上人吃马嚼的,也还有不少赚头。”
  一样是卖米,换一个地方卖能多赚一笔银子,谁不干?
  刘玉兰道:“咱们县里倒太平,也没说涨价,也没说限售什么的。”
  她婆婆道:“见过鬼还不怕黑?要是又弄那些,到时候不定又叫人抢了米了拦了船了。索性这边照常卖着,另外的赶紧运别处卖去。到时候把这边铺子里的卖完了把门一关,怎么闹也闹不着咱们。”
  刘玉兰忙道:“那那些常头来买,一看没了还关门了,往后还做不做买卖了?!”
  她婆婆道:“常头大客人自然一早给打招呼了,要多少先拿去屯着,旁的就得再看。若是在外县或者运河上卖得上价儿,都卖那边去了,这边只能关门不是?再说了,什么做不做买卖的,又不是就我们家这样,好多家都这样。他们还置气往后不吃饭了怎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