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太平广记-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露天道的,会被杀死在野外路旁,受到最残酷的刑罚而尸分裂。犯了埋没掩蔽罪的,下一辈子将被罚变成又瞎又聋的残废人,最后衰竭而死。罪稍轻一些的也会累及到下世,被抓到天宫拷问用刑。犯了侮慢天藻(天藻,天帝的文章)罪的,将会得到暴死的下场,死后还要落入地狱,将会把疾病留给他的子孙。这些都是传道的禁律,我再次提醒告诫你,千万要谨慎从事啊!”
王母这时就把《五岳真形图》授给了武帝刘彻,刘彻再三拜谢接受下来。
然后上元夫人就弹起了云林的玉琴,唱了一首《步玄曲》。王母让她的侍女田四非回敬了上元夫人一首歇。唱完以后,王母就把自己侍从的姓名,以及穿戴佩用的东西的名称都一一告诉了武帝,以便武帝能够记录下来。
天色将明时,王母和上元夫人一起乘车离去,随从的侍卫、车马、龙虎,开路的仪仗和音乐,都和他们来时一样,只见彩云密集,一片芬馨的气味,他们的行列一直往西南空中升去,过了很久才看不见了。武帝从这次亲自见到王母和上元夫人之后,更加相信天下真的有神仙存在。
后来武帝把王母授给他的《五真图》、《灵光经》和上元夫人授给他的十二卷《六甲灵飞》真经合在一起编成了一卷,加上那真经的图像,一起装在一个黄金箱子里。经卷装入白玉的封套,用珊瑚作画轴,以紫缎为书套,安放在柏梁台上,每天亲自净身持斋向真经叩拜,焚香打扫,然后就按照真经上的要求去修炼。
汉武帝自从得到真经后修行了六年,觉得心胸特别爽朗,格调特别高雅,认为既然王母和上元夫人这样的上界大仙都降临传授,自己一定能得道成仙。
武帝有了这种想法,就渐渐放松了对自身品德的约束,又大肆修建宫殿亭台,劳民伤财,并对南方北方的异族夷、狄进行远征讨伐,对投降的俘虏也残酷的活埋屠杀,以致血流成河尸骨如山,黎民百姓怨怒冲天。到了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日,天火焚烧了供奉真经的柏梁台,存放在那里的《真形图》、《灵飞经》和十二卷《灵光经》以及武帝自己编撰所得到的经书一共十四卷,连同装经书的匣子一起不见了。
这是王母得知武帝不遵从他的教导胡作非为,才让天火烧毁了柏梁台。
后来东方朔乘龙飞升而去。当时有不少人看见他乘龙直上西北天际,大家都抬头看了很久,后来空中大雾弥漫,不知东方朔去了什么地方。
到了元狩二年二月,汉武帝得了病,走到陕西周至县的西面,在五柞宫稍作休息。丁卯这天汉武帝刘彻驾崩,先在未央宫前殿入殓,三月葬在茂陵。这天晚上,武帝的棺材自己挪动起来,连宫外都听见了好几次棺材动的声音,并散出一股特别的香气,封陵以后,陵墓周围大雾弥天,陵寝的门柱突然断裂,大雾持续了一个月。
汉武帝的陵墓里原来有一个玉箱,一只玉杖,都是西胡的康渠进献的,汉武帝生前很喜欢这两件东西,所以随葬在他的陵墓中。
过了四年,有人在陕西扶风的街市上买到了那玉箱和玉杖。当时侍奉在汉武帝身边的人有的认得这两件东西是先帝生前珍爱的玩物,就把这事报告了官府。官府把买了那两件宝物的人抓来审问,买者说他是个商人,从关外来,住在街市上。有一天,看见一个人在北车胡同里卖这两件东西,要价是青布三十匹加九万钱,于是两个人成交,商人也不知道卖箱子和玉杖人的姓名,事实就是这样,官府问清楚以后,就把那商人放了,并把两件宝物送到宫廷的太庙里保存。
汉武帝驾崩前遗书里说,有各种经书三十多卷,都是他平时喜欢读的,要求死后把这些经书随葬在陵寝中。
到元康二年,有个当河东功曹的李友,有一次进上党的抱犊山采药,偶然在一个岩洞里发现了武帝随葬的那些经书,经书装在一个金箱里,经卷的后面题写着东观大臣们的姓名,看上面记载的年月日,是汉武帝时的事。河东太守张纯把这只装经卷的金箱交给汉宣帝,宣帝问过去在武帝身边的大臣认不认识金箱,有一个当典书中郎的冉登看见金箱和经书后,哭着向宣帝奏道:“这金箱就是孝武皇帝(即汉武帝刘彻)随葬的东西啊!我当时亲手把它放在棺木里,不知什么原因它竟会跑到抱犊山的岩洞里去了呢?”宣帝听后,又惊愕又悲伤,把经书送到汉武帝的庙里保存起来。
按照道家的《九都龙真经》中的说法,凡是成仙得道中最下一等的人,必须先死,然后被送到太阴那里烧炼尸体后从地狱之门超度出来,肉身化解消失,灵魂就能飞升。汉武帝先前随葬的玉杖和经卷忽然在世间出现,而且在街上被买卖,经书在山中岩洞被存放,这些事自然是上天神灵的旨意,不然的话,谁能作出这些事呢?
卷第四 神仙四
王子乔 凤纲 琴高 鬼谷先生 萧史 徐福 王母使者 月支使者 卫叔卿 张楷 阳翁伯
王子乔
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果乘白鹤,驻山岭。望之不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后立祠于缑氏及嵩山。(出《列仙传》)
【译文】
姬乔王子是周灵王的太子。平时喜欢吹笙,能吹出凤凰鸣叫的声音。有一次,他在河南的伊水和洛水之间漫游,被一个叫浮丘公的道士接到嵩山上,一住就是三十年。后来人们到山里去找他,桓良看见了他。他对桓良说:“请你转告我家里的人,七月七日那天在缑氏山上可以等到我。”到了七月七那天,人们来到缑氏山上,果然看见太子乔骑着一只白鹤停在山头。只是看着人们,并不到大家跟前去,还频频举手向人们致意,过了好几天才骑鹤飞去。后人为他在缑氏山和嵩山立了祠庙。
凤纲
凤纲者,渔阳人也。常采百草花,以水渍封泥之。自正月始,尽九月末止,埋之百日,煎九火。卒死者,以药内口中,皆立活。纲常服此药,至数百岁不老。后入地肺山中仙去。(出《神仙传》)
【译文】
凤纲是渔阳人。经常采集各种花草,用水泡过以后再用泥封起来。从正月开始一直到九月末,埋在土里一百天,拿出来以后用火煎九次,成了一种有特效的药。凡是将要死的人,只要把这种药放在嘴里,都能立刻活过来。凤纲平时经常吃这种药,到几百岁仍然一点不衰老。后来凤纲进了地肺山,在那里成仙而去。
琴高
琴高者,赵人也,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间,二百余年。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之曰:“皆洁斋,候于水旁,设祠屋。”果乘赤鲤来,坐祠中,且(且原作旦,据明抄本改)有万人观之。留一月余,复入水去。(出《列仙传》)
【译文】
琴高是赵国人,因为有善于弹琴的技艺,在康王家做舍人。琴高尊崇道家始祖涓、彭的修炼法术,经常在河北的冀州、涿郡一带漫游。他活了二百多年以后,说要进入涿水里去捕捉小龙。他和弟子们约定说:“某月某日你们都沐浴斋戒,在涿水的祠庙里等着我。”到了约定的时间,琴高果然骑着一条红色鲤鱼从河里游出来,上岸后坐在祠庙里。这天河边有上万人看见了他。琴高停留了一个多月,又进入涿水中去了。
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晋平公时人,隐居鬼谷,因为其号。先生姓王名利,亦居清溪山中。苏秦、张仪,从之学纵横之术。二子欲驰骛诸侯之国,以智诈相倾夺,不可化以至道。夫至道玄微,非下才得造次而传。先生痛其道废绝,数对苏、张涕泣,然终不能寤。苏、张学成别去,先生与一只履,化为犬,北引二子即日到秦矣。先生凝神守一,朴而不露。在人间数百岁,后不知所之。秦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有鸟御草以覆死人面,遂活。有司上闻,始皇遣使赉草以问先生。先生曰:“巨海之中有十洲,曰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长洲二字原缺,据黄本补)元洲、流洲、光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此草是祖洲不死草也。生在琼田中,亦名养神芝。其叶似菰,不丛生,一株可活千人耳。(出《仙传拾遗》)
【译文】
鬼谷先生是战国时代晋平公对人,因为隐居在鬼谷山中,就用鬼谷作了他的名号。鬼谷先生原名叫王利,曾住在清溪山里。战国时的苏秦、张仪曾向鬼谷先生学习“合纵连横”的策略。他俩打算去游说各国的诸侯,用狡诈和斗智互相倾轧争夺,而不是用道家的主张去感化诸侯,消除征战和纷争。这是因为道家的理论是非常深奥玄妙的,一般的平庸浅薄之辈是不可能得到道家真传的。鬼谷先生因为他尊崇的道学越来越不被人理解接受而十分悲痛,常常一面流着泪一面给苏秦、张仪讲解道家理论。但苏秦、张仪始终不开窍。后来他俩学成离开鬼谷先生,先生脱下一只鞋变成了一只狗,这狗带着苏、张二人向北走,当天就到了秦国。鬼谷先生专心致志地修道,为人朴实无华从不锋芒外露。在世间活了好几百年,后来不知去了哪里。秦始皇在位时,西域的大宛国有很多含冤而死的人横卧在野外道旁。有一种鸟衔来了一种草,盖在死人脸上,死人就复活了。官府把这事报告给秦始皇,秦始皇就派人带着那种草去请教鬼谷先生。先生说:“大海之中有十座仙洲,它们是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光生洲、凤麟洲、聚窟洲,这种草是祖洲的不死草。生长在琼玉的田地里,也叫养神芝。这种草的叶子像菰米茭白,只单独生长,不是一丛丛地生长。一株不死草,就可以救活上千的人。”
萧史
萧史不知得道年代,貌如二十许人。善吹箫作鸾凤之响。而琼姿炜烁,风神超迈,真天人也。混迹于世,时莫能知之。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弄玉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吹箫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饮不食,不下数年。一旦,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秦为作凤女祠,时闻箫声。今洪州西山绝顶,有箫史仙坛石室,及岩屋真像存焉。莫知年代。(出(仙传拾遗))
【译文】
萧史是位仙人,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得道成仙的,看容貌像是二十来岁的人。他善于吹箫,而且能让箫发出鸾凤和鸣的声音。萧史生得风度翩翩,潇洒英俊,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神仙。但他却混迹在人世间,谁也不知道他是仙人。秦穆公有个女儿名叫弄玉,也很会吹箫,穆公就把她嫁给了萧史。从此萧史就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学了十几年,弄玉吹出的箫声就和真的凤凰的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也引下来了,停在他们的屋子上。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萧史、弄玉就住在那里,好几年不吃不喝。有一天,弄玉乘上凤、萧史骑着龙,两人双双升空而去。秦国的人后来建了凤女祠,祠里还能常常听到箫声。现在山西洪州西山顶山,还有一个石屋,里面有萧史的仙坛,还有萧史本人的图像。不知是哪朝哪代留下的。
徐福
徐福,字君房,不知何许人也。
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鸟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有司奏闻始皇,始皇使使者赉此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一名养神芝,其叶似菰,生不丛,一株可活千人。始皇于是谓可索得,因遣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不返,后不知所之。
逮沈羲得道,黄老遣福为使者,乘白虎车,度世君司马生乘龙车,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车,俱来迎羲而去。由是后人知福得道矣。
又唐开元中,有士人患半身枯黑,御医张尚容等不能知。其人聚族言曰:“形体如是,宁可久耶?闻大海中有神仙,正当求仙方,可愈此疾。”宗族留之不可,因与侍者,赉粮至登州大海侧,遇空舟,乃赉所携,挂帆随风。可行十余日,近一孤岛,岛上有数百人,如朝谒状。须臾至岸,岸侧有妇人洗药,因问彼皆何者。妇人指云:“中心床坐,须鬓白者,徐君也。”又问徐君是谁。妇人云:“君知秦始皇时徐福耶?”曰:“知之。”“此则是也。”
顷之,众各散去,某遂登岸致谒,具语始末,求其医理。徐君曰:“汝之疾,遇我即生。”初以美饭哺之,器物皆奇小,某嫌其薄。君云:“能尽此,为再飨也,但恐不尽尔。”某连啖之,如数瓯物致饱。而饮亦以一小器盛酒,饮之致醉。
翌日,以黑药数丸令食,食讫,痢黑汁数升,其疾乃愈。某求住奉事。徐君云:“尔有禄位,未宜即留,当以东风相送,无愁归路遥也。”复与黄药一袋,云:“此药善治一切病,还遇疾者,可以刀圭饮之。”
某还,数日至登川,以药奏闻。时玄宗令有疾者服之,皆愈。(出《仙传拾遗》及《广异记》)
【译文】
徐福字君房,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
秦始皇时,西域大宛国有很多冤屈死的人横陈在野外道旁。有些鸟衔来一种草盖在死人脸上,死者就立刻复活了。官府把这件事奏报给秦始皇,秦始皇就派人带着那种草到北城请教鬼谷子。
鬼谷子说那草是东海里祖洲的不死草,长在琼玉的田地里,也叫养神芝,叶子像菰米,不成丛地生长,一株不死草就能救活上千人,始皇听后认为这种不死草一定可以找得到。
就派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着楼船出海去找祖洲。然而徐福出海后一去不回,也不知去了什么地方。
后来沈羲得道成仙时,道家始祖黄帝和老子派徐福为使者来接沈羲升天。徐福当时是乘白虎车、度世君司马生乘龙车、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车,他们一起到人间来接沈羲。从此人们才知道徐福已经得道成仙了。
唐朝开元年间,有个读书人得了个半身枯瘦变黑的怪病,请了宫中的御医张尚容等来看也不知道是什么病。病人把全家聚在一起商量说:“我已经病成这样了,还能活多久呢?我听说大海里有神仙,干脆我就去求仙方吧,也许就能治好我的病呢。”家里人留不住他,只好给他派一个仆人,带上粮食来到山东登州的大海边上,正好看见海边有条空船就让他上了船,把东西也放到船里,张起船帆,随着风就走了。
这个士人在海上漂流了十几天,靠上了一个孤岛,见岛上有好几百人,好像正在朝拜一个什么人。士人上岸后,见岸边有个女人在洗药,就向那女人打听他们都是些什么人。那女人朝远处指了指说:“你看那边在大床当中坐着的那个白发老翁,那就是徐君,大家都在朝拜他。”士人又问徐君是什么人。女人说:“你没听说过秦始皇时出海求仙的徐福吗?”士人说知道。女人说:“他就是徐福。”
过了一会,朝拜的人都散了,士人就上前拜见徐福,说了自己的病情,请求徐福给治疗。徐福说:“你得的是必死的病,但遇到了我,你就能活了。”徐福起初给士人一些很好吃的饭食,但盛饭的碗特别小,士人嫌碗小饭太少。徐福说:“你能把碗中的饭吃完,我就再给你添,管你吃饱,只怕你连这小碗里的饭都吃不完呢。”士人就大口地吃饭,没吃几口,就像吃了好几大盆饭似的,很快就饱了。徐福又给他酒喝。酒杯也极小,刚喝一点儿就醉了。
第二天,徐福又给士人几粒黑色药丸让他吃下去,吃下去以后,就便出了好几升黑色的稀水,病就好了。士人请求在徐福这里作点事。徐福说:“你是人世上有官位的人。留在这儿不合适,我会让你乘着东风回去,你别怕道路太远回不去家。”徐福给了他一袋黄色的药,并说:“这药能治任何疾病,再遇见有病的人,可以用羹匙量着喝一点就能治好病。”
士人回到登州以后,把药献给宫中。当时唐玄宗把那药给有病的人吃。一吃病就治好了。
王母使者
汉武帝天汉三年,帝巡东海,祠恒山,王母遣使献灵胶四两,吉光毛裘。武帝以付外库,不知胶、裘二物之妙也,以为西国虽远,而贡者不奇,使者未遣之。帝幸华林苑,射虎兕,弩弦断。使者时随驾,因上言,请以胶一分,以口濡其胶,以续弩弦。帝惊曰:“此异物也。”乃使武士数人,对牵引之,终日不脱,胜未续时也。胶青色,如碧玉。吉光毛裘黄白,盖神马之类。裘入水终日不沉,入火不焦。帝悟,厚赂使者而遣去。集弦胶出自凤驎洲,洲在西海中,地面正方,皆一千五百里,四面皆弱水绕之。上多凤驎,数万为群。煮凤喙及驎角,合煎作胶,名之“集弦胶”,一名“连金泥”。弓弩已断之弦,刀剑已断之铁,以胶连续,终不脱也。(出《仙传拾遗》)
【译文】
汉武帝天汉三年,武帝到东海巡游,西王母派了使者献给武帝四两灵胶和一件吉光毛皮袍子。武帝把这两件礼物交给宫外的大库收存。并不知道灵胶和皮袍有什么妙用,认为西方仙国虽然遥远,但送来的这两件礼物却没什么特别,对前来送礼的王母使者,也没什么赏赐,也没有送走。后来有一次武牵到华林苑狩猎,用弓箭射虎和犀牛,弓弦突然断了,王母的使者正好在武帝身帝随侍,就对武帝说:“请您拿一分王母献来的灵胶,用嘴把胶浸湿后,就可以把断了的弓弦接好。”武帝照使者的话做,果然把断弦接上了,而且让几个武士从两面使劲拽弓弦,弓弦也不断,比没断时还要结实。武帝惊奇地赞叹说:“这灵胶可真是宝物啊!”灵胶呈青色,像碧玉一样闪光。那吉光皮袍是黄里透白的颜色,是用神马的皮毛作的,放在水里不沉,放在火里也烧不焦。武帝这时明白两件礼品都是珍贵的宝物,就重赏了使者礼送他回去。那灵胶产自凤驎洲,洲在西方大海中,整个洲是个正方形,长宽都是一千五百里,四面是连羽毛都浮不起的弱水环绕着。洲上有很多凤和独角宝马,好几万匹马群居在一起,把凤的嘴和独角马的角放在一起煎熬,就熬成了灵胶,起名叫“集弦胶”,又叫“连金泥”。弓弩断了的弦和折断了的刀剑只要用这胶一粘,立刻就接好了,而且永远不会再断裂了。
月支使者
汉延和三年春,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支国王遣使献香四两,大如雀卵,黑如桑椹。帝以香非中国所乏,以付外库。
又献猛兽一头,形如五六十日犬子,大如狸,其毛黄色。国使将以呈帝,帝见使者抱之以入,其气秃悴,尤怪其所贡之非。问使者曰:“此小物,何谓猛兽?”
使者对曰:“夫威加于百禽者,不必计其大小。是以神驎为巨象之王,凤凰为大鹏之宗,亦不在巨细也。臣国此去三十万里,常占东风入律,百旬不休;青云干吕,连月不散者。中国将有好道之君矣。我国王将仰中土而慕道风,薄金玉而厚灵物。故搜奇蕴而索神香,步天林而请猛兽,乘肥车而济弱水,策骥足以度飞沙。契阔途径,艰苦蹊路,于今十三年矣。神香辟夭残之死疾,猛兽却百邪之魍魉。夫此二物者,实济众生之至要,助至化而升平。岂图陛下,乃不知贵乎!是臣国占风之谬也。今日仰鉴天姿,乃非有道之君也。眼多视则贪恣,口多言则犯难,身多动则注贼,心多节则奢侈,未有用此四多,而天下成治者也。”
帝默然不平。帝乃使使者敕猛兽发声,试听之。使者乃指兽,令发一声,兽舔唇良久,忽如天雷霹雳之响。又作,两目如礒磹之炎光,久乃止。
帝登时颠蹶,掩耳振动,不能(能原作然。据明抄本、陈校本改)自止。侍者及(及原作乃。据明抄本。陈校本改。)武士皆失仗。帝忌之,因以此兽付上林苑,令虎食之。虎见兽,皆相聚屈迹如也。
帝恨使者言不逊,欲罪之。明日,失使者及猛兽所在。
至始元元年,京城大疫,死者太半,帝取月支神香烧之于城内,其死未三日者皆活。香气经三月不歇,帝信神香,乃秘录余香。一旦函检如故,而失香也。
此香出于聚窟洲人鸟山,山上多树,与枫树相似,而香闻数里,名为返魂树。亦能自作声,如群牛吼,闻之者心振神骇。伐其木根,于玉釜中煮取汁,更以微火熟煎之,如黑粒状,令可丸,名为惊精香,或名振灵丸,或名返生香,或名振檀香,或名却死香,一种六名。斯实灵物也。(出《仙传拾遗》)
【译文】
汉代延和三年春天,汉武帝驾临安定。西胡月支国的国王派使者向汉武帝进献了四两香料。香料像麻雀蛋一样大小、像桑椹那样紫黑色。汉武帝认为香料并不是中国缺少的珍品,就交给了外库。
月支国使者又献了一头猛兽,像出生五六十天的狗,有狸猫那么大,毛是黄的。汉武帝见月支国使者抱着这么个东西进了大殿。看那个动物皮毛秃疏没精打采的,心想这月支国弄个什么玩意来进贡,心里不太高兴,就问使者:“这么个小动物,称得上什么猛兽啊?”
使者回答说:“能统领千禽百兽的动物,不一定非得是庞然大物。独角的神马可以统领庞大的象而称王;凤凰也不大,但可以镇住展翅几十里宽的大鹏,可见大小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月支国离这里三十万里,但我国东风像柔和的旋律一样,千日吹拂,高天的云中也合乐曲之吕,多少个月音乐声也不散。中国出现了一位爱好修道的君王,我们月支国国王一直仰慕中原的兴盛、尊崇道家风范,所以视金玉为粪土,却特别看重神灵宝物。因而千方百计找到了这种神香,深入天林捕到了这只猛兽,为了寻找宝物,我们国王不惜乘着骏马拉的车渡过弱水河,骑着骏马穿越大沙漠,长途跋涉,路上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整整用了十三年的时间。这神香能够救活将死的病人,这猛兽能避除各种妖魔鬼怪,所以这两件宝物是救济百姓的最重要的东西。没想到皇帝陛下您竟不觉得这两件宝物的珍贵。莫非是我们月支国的卜者算卦算错了吗?现在我拜见陛下,您不是一位高尚明君。人们常说,眼睛看得多了会贪心不足,说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身体好动会招致伤害,心中的欲望多就会奢侈,没有听说过一个君王有这四多而能治理好天下的。”
汉武帝听了这番话后,虽然没说话,但心里很不痛快。就叫使者让那头兽叫一声听听看到底怎么样,使者就用手指着那兽让它叫一声,那兽伸出舌头舔了半天嘴唇,突然一声吼叫,声音大得像天空中响起一声响雷。接着又吼了几声,两只眼睛发出闪电般的白光,半天才停下来。
汉武帝被这猛兽的吼声吓得差点昏过去,两手捂住耳朵也挡不住声音进入耳中,几乎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侍护在他身边的扈从和武士吓得连仪杖和刀枪都扔掉了。
武帝更加讨厌这头怪兽,让人把它送到上林苑里喂老虎。然而老虎们一见这头怪兽,立刻吓得聚在一起连动都不敢动了。
武帝忌恨月支使者在金銮殿上出言不逊,打算问他的罪。然而第二天连使者带怪兽都不见了。
到了始元元年时,京城大闹瘟疫,病死的人有一多半,武帝就取来月支国贡的神香在城里点燃,没想到凡是死了不超过三天的人都活过来了。香气过了三个月还不散,这一下武帝相信神香是奇珍异宝,就把剩下的神香珍藏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天打开来看,神香却不知怎么消失了。
据说这种神香出于东海中的仙岛“聚窟洲”的人鸟山上,这座山中树很多和枫树差不多,树发出的香气传到几里地之外。名叫“返魂树”,这种树本身能发出像牛群吼叫的声音,使人听了心惊胆战,把这种树的根砍来放在玉制的锅里熬煮后把汁取出来,再用小火慢慢煎熬,一直煮成黑色软糖稀的样子再把它制成药丸,这种药丸名叫“惊精香”,也叫“振灵丸”,还叫“返生香”,“振檀香”,“却死香”,一共有六个名字。看来这种香确实是神灵的珍宝。
卫叔卿
卫叔卿者,中山人也。服云母得仙。
汉仪凤(二字有误)二年,八月壬辰,孝武皇帝闲居殿上,忽有一人乘云车,驾白鹿,从天而下,来集殿前。其人年可三十许,色如童子,羽衣星冠。帝乃惊问曰:“为谁?”答曰:“吾中山卫叔卿也。”帝曰:“子若是中山人,乃朕臣也,可前共语。”叔卿本意谒帝,谓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而帝今云是朕臣也,于是大失望,默然不应。忽焉不知所在。
帝甚悔恨,即遣使者梁伯至中山,推求叔卿,不得见。但见其子名度世,即将还见。帝问云:“汝父今在何所?”对曰:“臣父少好仙道,尝服药导引,不交世事,委家而去,已四十余年。云当入太华山也。”帝即遣使者与度世共之华山,求寻其父。到山下欲上,辄火,不能上也。
积数十日,度世谓使者曰:“岂不欲令吾与他人俱往乎。”乃斋戒独上。
未到其岭,于绝岩之下,望见其父,与数人博戏于石上。紫云蔚蔚于其上,白玉为床,又有数仙童执幢节,立其后。度世望而载拜。
叔卿曰:“汝来何为?”
度世曰:“帝甚恨前日仓卒,不得与父言语,今故遣使者梁伯,与度世共来,愿更得见父也。”
叔卿曰:“前为太上所遣,欲诫帝以大灾之期,及救危厄之法,国祚可延。而强梁自贵,不识真道,而反欲臣我,不足告语,是以去耳。今当与中黄太乙共定天元,吾终不复往耳。”
度世曰:“不审向与父并坐是谁也?”
叔卿曰:“洪崖先生、许由、巢父、火低公、飞黄子、王子晋、薛容耳。今世向大乱,天下无聊,后数百年间,土灭金亡。汝归,当取吾斋室西北隅大柱下玉函,函中有神素书,取而按方合服之,一年可能乘云而行。道成,来就吾于此。勿得为汉臣也,亦不复为语帝。”
度世于是拜辞而去,下山见梁伯,不告所以。梁伯意度世必有所得,乃叩头于度世,求乞道术。
先是度世与之共行,见伯情行温实,乃以语之。梁伯但不见柱下之神方耳。后掘得玉函,封以飞仙之香,取而饵服。乃五色云母,遂合药服之,与梁伯俱仙去。留其方与子,而世人多有得之者。(出《神仙传》)
【译文】
卫叔卿是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一带)郡人。因为长期服用云母石而得道成仙。
汉仪凤三年(按:汉没有“仪凤”这个年号,原文有误。)八月壬辰这天,汉武帝刘彻在金殿上闲坐。忽然有一个人坐着白鹿拉的云车从天而降,来到殿前。这位仙人有三十来岁,面貌像孩童般红润,穿着羽衣戴着天神的金冠。
汉武帝惊讶地问:“您是谁?”
那仙人回答说:“我是中山郡人卫叔卿。”
武帝说:“你如果真是中山郡人,那你就是我的臣民了,可以到我跟前来说话。”
卫叔卿本来听说汉武帝喜好修道才来拜见,以为武帝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