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神的游戏之我是星球的远大意志-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又怎么不会被历史所铭记?不过父亲既然想在暮年时让老朋友再聚一次,作为儿子的我又怎么能不帮助呢?”
于是在马里凭借巴蒂罗斯最新动向的串联下,尽最大可能的将启蒙主义者中各个派别的人士给召集到一起,开始编撰与蛮族有关的书籍。
然而由于阿鲁埃的野心勃勃,他不单想编撰悉伯附近的蛮族,还想编撰南疆大陆所有的蛮族,甚至包括已经消逝的蛮族,这样一来书籍中所需要涉及到的蛮族就非常之多,并且不是悉伯一国学者可以达成的,必须要求助外国学者的帮忙。
再加上开始编书的时候阿鲁埃已经六十多岁了,还能到开拓行省算是表现出自己积极的态度,剩下就真的不能指望太多,因此串联主要是由马里来完成,也因此后世在这本书的作者中,会着重标出马里的名字以证明他的功劳。
确定计划以后,马里首先去找了巴蒂罗斯当局,成功获得了巴蒂罗斯当局的鸡毛令箭,接着便开始串联阿鲁埃旧时笔友,也是那些曾经在启蒙主义大旗下奋斗,如今因为理念不同而行同路人的启蒙主义者。
不过启蒙主义者正式分裂,是在2692年时候的事情,如今都已经过去快二十年,再加上分裂的时候启蒙运动就已经传播了十多年,两下加起来都三十多年了。
也因此,那些昔日雄心勃勃,批判这批判那的启蒙主义者,如今不是和阿鲁埃一样退休,便是走上了官府的高层,失去了过去锋芒毕露的锐气,人到暮年也开始反思过去的行为,对于没有接下死仇的老友也有了几分宽容。
再加上马里这个选题选的非常好,完美避开了大部分启蒙主义者的分歧点,最听从阿鲁埃的原初派肯定会加入编撰,支持开拓的管控派和自由派也肯定会大力支持,乃至反动派也会看在这个议题与分歧没有关系和阿鲁埃的面子上,加入这次编撰。
因此通过马里的串联,绝大多数昔日的启蒙主义者,只要已经从官府辞去职位的,都加入了这次编撰,少数没来的理由是看编撰者中的某些人不爽,而他们虽然没来却仍然给予资金支持。
就这样,三派分裂近二十年之后,启蒙主义者再次聚集在一起,恢复自己昔日写文的初心,而在场的人也心中有术,这恐怕是启蒙主义者最后一次聚集了,在阿鲁埃死后不可能再有人有威望召集各个派系的启蒙主义者共聚一堂做同一件事。
此前是用巴蒂罗斯的鸡毛令箭召集启蒙主义者,接下去则是用悉伯的鸡毛令箭去寻求南疆诸国的帮助,毕竟想要编撰涉及整个南疆蛮族的书籍,仅靠悉伯的记载是不够的。
于是一批人留在悉伯整理蛮族记载的同时,另一批人在马里的指挥下,派出自己的代表,由身强力壮的马里作为领头人,离开悉伯去南疆其他国家,请求其他国家提供自己历史上对蛮族的记载。
对于马里一行人的请求,南疆诸国大多都采取同意的态度,随着大开拓时代的开始,没有人想去打仗,只要还有新征服领地的话。
再加上马里请求的并非什么机密,而只是古老的蛮族记载,这些记载很多都已经过时了,自然没有什么不准,并且马里有着悉伯提供的文件证明自己合法来历,各国脑抽了才会因为这点小事恶了马里一行人。
再说了,把蛮族有关信息写出来,也能丰富各国对蛮族的认识嘛,让其他国家写出来也没事,蛮族情报这种东西就算被其他国家掌握了又能怎么样?
各国是会因为蛮族的骚扰而头疼,但那也只是头疼而已,无非就是蛮族全都是穷鬼,打赢了只能捡到一堆鸡毛,放任不管的话自然会有想要发财的雇佣兵去对付他们,所以说到底蛮族不过是无所谓的东西,给了也就给了。
最多是有些有想法的国家,比如奥雷蒂亚,要求派出自己一些贵族去参与蛮族书籍的编撰,对于这些请求,只要对方国家派来的贵族能经过文化考试,马里都可以答应,毕竟编纂组里有对方国家的贵族,显然能更了解当地的蛮族情况。
编纂从2707年就开始,起初阿鲁埃才刚刚六十岁,还挺有活力的各处指挥,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流逝,很快阿鲁埃这辈人就只能退居二线,让马里主持年轻一辈的人去进行编纂。
殖民时代的开拓者,多哥多·钟铭,他倒是很希望看到这本书出版,看看和他纠缠了一辈子的蛮族究竟是什么存在,可惜钟铭只活到2718年就去世了,年仅55岁,没能见到书籍出版的那一天。
这也是正常的事情,猎奴者早年长期的奔波和过度的透支精力,让他们的寿命大多都不长,钟铭也没能例外。
而钟铭虽然去世了,但是他是带着笑意去世的,自己一手开拓的殖民时代将会风起云涌,而作为开拓者的自己,也是时候为更有闯劲的年轻人放开道路了,就像当初裴思琪培育自己一般。
涉及所有与蛮族有关的书籍,最终在钟铭死了4年后,即大历2722年时出版了,名称为《蛮族大典》,第一本《蛮族大典》被马里放在钟铭的墓中,以纪念这位开创了殖民时代的伟人。
《蛮族大典》出版后4年,阿鲁埃也去世了,享年78岁,阿鲁埃出殡的那天,所有还建在的启蒙主义者都来参加他的葬礼,不论是否有与阿鲁埃对骂过,都无可否认,他带领着悉伯走进理性启蒙时代。
。乐文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
第七百零五章 环南疆(始)《蛮族大典》
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词汇,甚至可以这么说,蛮族便是文明族群的母巢,所以文明族群都是源自于被他们蔑称为蛮族的族群,也正是因此,蛮族与文明族群息息相关,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一般。
祖神(此祖神并非冷弈,而是冷弈降临之前的祖神)创造人类时,为世间创造了13氏族,这个世界所有人类都是源自这13个氏族的后裔,其中被分配到南疆大陆的,便是奥瑞部落和法菲悉多部落。
其实这13个氏族最初是没有称呼的,而是后来文明发展起来以后,神界为了简便,将其定名而称呼,以其分化出来的敬重音节作为首个字,因此从氏族的称呼中就可以看出各个族群之间最初的血缘关系。
奥瑞部落最初被祖神放置在南疆大陆西部,在远古时代与法菲悉多部落有过无意识的交战,即各个分支部落之间的交战,交战的结果是奥瑞部落败退到更西方,将中部让给了法菲悉多部落。
这也是远古时代部落之间的交战规则,说着相似语言的族群,总是会得到更多的优待,起码比说不同语言的族群得到更多优待。
败退到西部以后,奥瑞部落逐渐分化为南方的奥克米人和北方瑞旁人,其中奥克米人产生奥迪文明,瑞旁人产生瑞英文明。也就是说,瑞英人与奥迪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要多于其他族群,不过这似乎没什么用处。
较为强盛的法菲悉多部落最初被放置在南疆大陆东部,击败奥瑞部落以后又占据了中部。
随后,法菲悉多部落逐渐分化为东南方的法卡人、东北方的菲利多人、西北方的悉栗朵人和西南方的多来那人,其中法卡人产生法克尤文明,菲利多人产生菲力文明,悉栗朵人产生悉尼文明。
多来那人最为特殊,由于产生文明的法卡人部落位于法卡较西方,导致一开始法克尤文明就和多来那人离的很近,使得多来那人受到了法克尤文明的影响。
又因为一系列的机缘巧合,导致多来那人最终没能产生自己的文明,反而是因为入侵了法克尤的国土并长期居住下来,使得后世虽然有所谓的多迪人,表面上看起来敬重音节仍然是“多”,实际上则是法克尤化的多来那人。
名义上是阿鲁埃主编,实际上是马里主编的《蛮族大典》中,主要就是分为六篇,来介绍这六个蛮族及其分支的历史。
而《蛮族大典》除了介绍蛮族历史以外,还帮助完成了一项连天界此前都一直忽略的事物,即给蛮族国家分类。
蛮族除了部落以外,也是有建立起自己国家的,只是神界不认,不认的原因是蛮族国家大多旋起旋灭,并且中央控制力极度低下,“国王”不过是强大一点的酋长而已。
在《蛮族大典》中,马里系统的给蛮族国家分了类,最高级的是蛮族王国,之下是大部落,再之下是小部落,然后便是各个氏族,总之虽然比起后来成熟的蛮族学来说略显粗略,但起码有个模板了。
《蛮族大典》中,第一篇是“瑞旁人篇”,介绍的是瑞英人的祖先兼蛮族同胞瑞旁人,之所以挑瑞旁人作为开篇,是因为这个蛮族的历史记载最为稀少。
瑞旁人的资料全部来自于瑞英和瑞英麦邱早期的记载,由于瑞英和瑞英麦邱如今皆以亡国,历史传承之中蛮族资料缺失了不少,再加上悉伯不关注这方面,导致马里能找到的资料寥寥无几。
对于瑞旁人,有记载名称的蛮族部落仅有18个,其中15个皆在古典时代作为早期文明国家的生死大敌,之后3百年就只能了解3个比较强盛的部落,其中有2个部落还一个叫“贝伦加里奥”一个叫“贝伦伽尔”,关是为了争论这两个部落是不是一个就吵了半天。
而更让人头疼的是,瑞旁人究竟是什么时候灭亡的,从史料中可以看出,至少在758年开始,原本是瑞旁人分布的区域就出现其他蛮族。
目前能找到的最后一条有关瑞旁人的历史记载,是822年时一个不知名的瑞旁人部落来到瑞英麦邱边境线请求得到庇护,被拒绝以后怒而劫掠边境村镇,被驱除以后便再也没有出现,一直到今天为止。
所以在《蛮族大典》中,马里也只能肯定,瑞旁人至少是在822年之后被灭亡的,更具体的时间便无法知晓,是谁灭亡的也无法知晓,只能从占据原本瑞旁人活跃区的蛮族来推断,大概是悉栗朵人或者多来那人。
在“瑞旁人”之后的第二篇是“菲利多人”,菲利多人最先活跃在牛尾半岛,逐渐扩张到整个南疆大陆的东海岸,原菲力的史料,尤其是比伯边区的史料对于菲利多人有着最为详尽的记载。
早期菲利多人分布的范围还算广阔,可是到了6世纪开始,就不断被悉栗朵人的分支悉尼吉人侵蚀,逐渐丢失领土,10世纪开始菲力的边境线上便没有菲利多人部落,而都是悉尼吉人部落,即便是比伯边区也只能从零星的消息中得知南方还存在菲利多人。
最后一则有关菲利多人的史料,是来自比伯边区的记载,根据记载在1128年时,一个名为“卡塔兰尼亚”的菲利多人蛮族王国被悉尼吉人联军击败,这是比伯边区祭司与蛮族贸易时从蛮族口中得知的。
其实那时候比伯边区对菲利多人的信息就相当迟钝了,甚至连“卡塔兰尼亚”这个蛮族王国是如何成立的都不清楚,而在这个“卡塔兰尼亚”被悉尼吉人联军击败以后,便再也没有菲利多人的记载。
因此在《蛮族大典》中,马里断定菲利多人至少在1128年以后被悉尼吉人灭亡,然后笼统的估算为12世纪。
可是在后来“新蛮族学”兴起以后,《蛮族大典》中马里得出的结论,被“新蛮族学”的学者通过考古挖掘而推翻了。
“新蛮族学”的学者前往人烟稀少的东海岸进行一系列系统的挖掘考古,探寻到许多成果,证明了在那个所谓的“卡塔兰尼亚”王国覆灭之后,菲利多人至少又存在了2个世纪左右,有过3个以上的王国,直到13世纪左右才彻底没有菲利多人的遗迹存在。
如今的《蛮族大典》没有蛮族分布地图,尤其是早期的,早期蛮族分布地图还是后来“新蛮族学”兴起以后,通过考古挖掘一个个确认的,但即便是这样也只能估计个大概,谁也没法打包票自己挖掘的就是完全正确的遗迹。
第三篇是“法卡人”,法卡人是前三个蛮族中历史最为清楚的一部分,这是由于其历史所决定的。
法卡人同样是一个比较弱小的蛮族,内陆与其他蛮族的战争是否有胜利,如今马里这些人已经无法了解了,只能知道结果,即法卡人不断被悉栗朵人和悉尼吉人所驱除,分布领土逐渐萎缩。
而对法卡人的记载能非常清楚,主要有赖于法修姆对蛮族的政策,这个法克尤诸国中的第三个霸主。
法克尤陷入分裂以后,最终在11世纪完全解体,其中他的核心地带北部被法兰尼尔窃据,东部边疆则被1116年建国的法修姆割据。
由于是割据自立,仅仅占据东部边疆的法修姆远远不能与昔日法克尤对比,所以其对蛮族的政策从法克尤全盛时期的一律绞杀,恢复到古典时代的安抚招募,利用蛮族来巩固自己的国家。
而这一政策没有造成多大的恶果,相反还促进了法修姆北部边疆的安全,一是因为法卡人与法克尤人同文同种,同化起来比较迅速,二则是因为法卡人面临悉栗朵人和悉尼吉人的侵犯,本身有求于法修姆,法修姆也需要法卡人顶住更野蛮的悉尼吉人。
既然双方互有需求,那自然便一拍即合,法修姆将服从自己的法卡人部落迁徙到自己的边境上,将其整合为七个蛮族王国,法修姆史料用语被称为熟蛮,而还有十来个部落游离在北方不肯听从法修姆的号令,法修姆便将其称为生蛮,也拒绝对其提供庇护。
这种格局持续了两百多年,期间虽然有一些微小的变动,比如熟蛮王族之间发生变动,或是曲沃代翼,或是三家分晋,又或者一些生蛮被熟蛮剿灭,亦或者被悉尼吉人吞并,但是大体格局还是不变的,直到那次著名事件为止。
1280年,“丑陋背叛”,倾国之力远征法克尤的法修姆,遭到了本应该作为盟友的法兰尼尔的丑陋背叛,被截断的图克要塞,使得法修姆主力与本国之间的联系被割裂,1282年时全军覆没。
这是一次惨痛的损失,导致三十多年后修姆王朝的崩溃,而法修姆丢在图克之外的主力中,也有不少熟蛮王国的仆从军,甚至包括酋长在内一下子全没了,法修姆损失惨重不说,蛮族王国也因为王位空缺爆发了激烈的内战。
这期间又由于法修姆防御法兰尼尔可能的进攻,很少干涉蛮族内战,结果蛮族内战愈演愈烈,几十年没有停歇,将生蛮和悉栗朵人、悉尼吉人尽数卷入。
等1326年法修姆进入公平时代,政局暂时稳定以后,法修姆才腾出手来收拾蛮族王国,期间又是砍了十几年,最后的结果是熟蛮和生蛮全部完蛋,不是死于内耗便是死于外患。
见到蛮族王国搞成了这样,就已经失去作为悉栗朵人屏障的地位了,于是法修姆干脆将法卡人蛮族全部内迁到各地的城镇之中,部落民作为农民,豪酋当个小贵族,结果不到一代人的时间,法卡人便完全融合进法修姆国内,不分彼此了。
。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
………………………………
第七百零六章 环南疆(二)序幕前的蛮族
“法卡人”以后的第四篇,是“多来那人”篇,这一篇也是让马里非常头疼的一个篇章,主要原因倒不是记载少,而是篡改多。
多来那人最早是位于南疆大陆中部南方的一支蛮族,由于被法克尤人影响而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文明,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法克尤人早期史料记载了许多关于多来那人的历史,毕竟多来那人很早开始就是法克尤人西部和南部边疆最头疼的蛮族问题。
但是到了1011年以后,法克尤陷入战乱时代,领土逐渐被东南西北中五大军阀给控制,后来北方割据军阀建立法兰尼尔,东方割据军阀建立法修姆,中部割据军阀吞并了西部,继承法克尤的传承。
然而南部军阀由于要投入大量精力与北方进行战争,因此没能将主力花在处理多来那人问题上,再加上有一些贵族喜欢雇佣多来那人为自己作战,导致南方的多来那人越来越多,并且开始法克尤化。
最终,多来那人在莫比优思部落的带领下,于1107年鸠占鹊巢,在原法克尤南方建立了多迪军机大国,莫比优思部落也成为莫比优思王朝,很快这些入侵的多来那人便被转化为法克尤文化的多迪人。
虽然在短短两百年左右,多迪就经历了莫比优思王朝、提吉克王朝、公平时代和戈西王朝,但是这些政权在某些事情的态度上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之一就是对过往涉及到多来那人早期历史的史料进行删减篡改。
这件事最早是从1166年开始的,时任多迪大军机长忽耳犁因编修《乞安隆全书》,以修书的名义对过往涉及到多迪的史料进行大肆删改,可以说是法克尤文化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随后多迪历代大军机长基本都继承了这个政策。
虽然多迪只是一个割据南方的政权,问题是涉及多来那人早期历史的编年史,基本集中在与多来那人接壤的西部和南部,南部史料被删改的几乎不能看,西部也由于后来被多迪一度侵占,导致史料十不存一。
时过境迁,如今距离《乞安隆全书》的编修已经过去一千五百多年,连多迪都已经灭亡了4百多年,现今这个问题就要轮到马里这批人头疼了。
事实上《乞安隆全书》的问题不需要轮到马里来批判,当法兰尼尔扛起法克尤继承者大旗以后,就各种角度抽打《乞安隆全书》,并总结出《乞安隆全书》忌蛮族,忌法克尤人,忌酋长,忌朝贡,忌伪贼的五忌。
所以尽管《乞安隆全书》中对多来那人早期历史有着丰富的记载,但是马里《蛮族大典》中的原则,是只有《乞安隆全书》中与残存古代文献记载相符合的时候,才采取这个记载,否则一律不信。
这样一来,就导致尽管多来那人的历史很多很丰富,但是被记载到《蛮族大典》中的历史没多少条,而这个问题不单困扰了马里,日后“新蛮族学”兴起以后也因为《乞安隆全书》的问题吵了无数次。
不过除了法克尤地域的记载以外,还有一个地域也有涉及到对多来那人的记载,那就是瑞英地域。
最早在980年的时候,如今隶属于琳娜行省的阿西娜边境哨站就从附近的瑞旁人蛮族那里得到了消息,遥远的南方出现了一股可以和悉栗朵人相媲美的凶悍蛮族,这是多来那人打穿了南疆,从法克尤来到瑞英麦邱的边境。
随后,多来那人就取代瑞旁人,成为瑞英麦邱最为头疼的蛮族问题之一,此后边境线上的多来那人虽然逐渐被悉栗朵人压缩,以至于只有瑞英的南方才能见到多来那人蛮族,但是根据法兰尼尔的记载,多来那人在南方还是在扩张的。
不过多来那人在瑞英的边境线上终究只待了两百多年,就被更凶猛的悉栗朵人所驱除,此后就只能从多迪边境碰见,不过那时候多迪人已经没有那么在意多来那人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对多来那人的记载是可信的。
到了14世纪,奥特加的残余分子渡海在半岛上建立了扬尼斯,随后吞并了附近的多迪人城市,因此便开始吸纳周边的多来那人作为奴隶,以压制领土内的多迪人。
而由于扬尼斯特加家族对多来那人宽容的态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多来那人投奔当地,最后一个多来那人蛮族王国在1547年被悉栗朵人剿灭以后,残存分子投奔了新特加军镇,随后便融入军镇之中,至此多来那人作为一支蛮族势力而不复存在。
《蛮族大典》的第五篇是介绍奥迪人的祖先“奥克米人”,曾经奥克米人北邻瑞旁人,东接多来那人和悉栗朵人,不可谓不是一个庞然大物,可惜在6世纪以后遭到先是多来那人,再是悉栗朵人接连不断的打击领土逐渐萎靡。
不过历史正是奇妙在这里,地处西部的奥克米人避开蛮族交战最激烈的中部,因此曾经威压奥克米人的多来那人和瑞旁人已经被消灭之时,奥克米人仍然在西部苟延残喘。
也因此,从奥迪、奥斯陆、奥特加到瑞英、瑞英麦邱都有许多关于奥克米人的史料,乃至多来那人被消灭以后的1个世纪,奥克米人还有过短暂的东扩,在多迪史料中留下了他们短暂的身影。
到了23世纪之时,由于东部国家的开发,使得奥克米人被截断为两支,因此后世将西边原汁原味的奥克米人保留原有称呼,东边混杂了不少悉栗朵人文化的奥克米人部落改为其他称呼,因为其中最强大的蛮族王国为“拉英”,因此又被称之为“奥拉英人”。
所以在《蛮族大典》书写的27世纪时,奥克米一系蛮族分布大致如下,奥克米人已经被驱除出海岸,分布在群山之间,北部是奥麦多和奥迪,南部是奥雷蒂亚,东部还有一点与奥特加接壤。
至于奥拉英人,西部与奥克米人接壤,东部与悉李瑞人接壤,北方比邻奥麦多,南方则是奥特加。
《蛮族大典》的最后一篇,则是介绍“悉栗朵人”的篇章,悉栗朵人极其分支是南疆大陆分布最为广阔的蛮族,这也成为启蒙主义者自豪的论据,只要是“悉系”族群,不论是文明国家还是蛮族,都是最强大的族群。
在《蛮族大典》中曾经以戏虐的语气谈到悉栗朵人的一个古老传说,即悉栗朵人曾经出现一个“英雄王”,英雄王统治了大半个南疆大陆,权力要高于所有的文明国家。
“英雄王传说”在《蛮族大典》中不过是供人谈笑的谈资,但是“新蛮族学”兴起以后,经过考古挖掘证明,英雄王是否存在无法确定,但是“英雄王”传说中提到的统治大半个南疆却是事实,悉栗朵人在5世纪左右分布极其之广让后来的学者张目结舌。
不过到了7世纪开始,悉栗朵人就发生了严重的内耗,东部改信了火焰之神的悉栗朵人与悉栗朵人发生严重的冲突,几乎可以被认为是两个部落联盟,因此在菲力的史料记载中将这群悉栗朵人部落称为悉尼吉人。
悉尼吉人也是一个非常凶悍的蛮族,比如菲利多人就是悉尼吉人吞并的,在比如说法卡人也是悉尼吉人吞并的,以至于悉尼吉人一度成为菲力与法修姆共同的威胁,两国都有许多悉尼吉人骚扰边境的记载。
而悉栗朵人在之后相对就温和了许多,只与多来那人发生冲突,取代多来那人在瑞英地域边境的地位,而这群瑞英地域边境的悉栗朵人柔和了多来那人和当地信奉以后,逐渐形成了与南方不同的悉李瑞人,后来灭掉多来那人的蛮族之一正是悉李瑞人。
而到了15世纪,悉尼吉人也发生了分裂,北方仍然保持火焰崇拜仍然被称作悉尼吉人,南方与法修姆接壤,接受法修姆狩猎崇拜的,开始被称作悉蒂法人。
等到23世纪时,悉蒂法人发生了严重的内战,在东边的6个蛮族王国脱离了悉蒂法人部落联盟,这群蛮族开始被称作悉雅人。
而由于菲尼与法尔达的出现,逐渐导致文明诸国形成了一个圈,将奥克米人、奥拉英人、悉李瑞人、悉蒂法人、悉雅人和悉尼吉人包括在内的圈,此外还有蛮荒的东海岸。
失去和本部的联系以后,又由于比伯边区的隔绝,东海岸的悉尼吉人部落很快以比伯边区为界,分裂成悉洛都人和悉安人,而悉安人受到菲尼人影响更多,南方部落却开始受到法尔达的影响,因此南方又分裂出悉阿娜人。
总之,悉栗朵人的谱系大致是这样:
【悉栗朵人】
——【悉李瑞人】
——【悉尼吉人】
【——悉蒂法人】
【*——悉雅人】
【——悉洛都人】
【——悉安人】
【——悉阿娜人】
而在《蛮族大典》成书时,寂寥无人的东海岸的蛮族中,由北到南分别是悉洛都人、悉安人和悉阿娜人。
至于内陆的蛮族中,从西到东是这样排列的:
悉李瑞人北部接壤奥麦多、悉伯,南部接壤奥特加、法萨;悉栗朵人北部接壤悉伯,南部接壤法萨;悉蒂法人北部接壤悉伯,南部接壤法萨和法安达穆;悉雅人北部接壤悉伯,南部接壤法安达穆和法尔达;悉尼吉人北部接壤悉伯,东部接壤菲尼,南部接壤法尔达。
即【奥克米人—奥拉英人—悉李瑞人—悉栗朵人—悉蒂法人—悉雅人—悉尼吉人】这样的排列。
。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
………………………………
第七百零七章 环南疆(三)《铁路旅行记》
若问28世纪50年代什么书籍最畅销,那无疑便是优素福的《铁路旅行记》,而优素福可以称得上是自从菲比博建国以来,当地人写出书籍中最为畅销的一本了,这是一本环南疆的地理风土人情著作。
这本《铁路旅行记》在2855年出版,描述了作者优素福这十多年来的旅行经历,通过叙述南疆大陆铁路联络通道,为没能游历全大陆的人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法去认识整个大陆,也是本土行省中有志于在开拓行省中闯荡的居民必备书籍。
《铁路旅行记》中记载的铁路并非是全南疆的铁路,若是将私人公司修的铁路给算上,就不是一个人可以统计出来的了,因此优素福统计的铁路,仅仅是由各国官方负责把控、质量最好的官道铁路。
而《铁路旅行记》的起始点不是在优素福的家乡,而是在悉伯旧都迪马,这座有着无数历史文化底蕴积累的古老城市,如今隶属于悉伯的悉伯行省,优素福在这里参观了当地的许多著名景点,比如英烈碑、多罗克大学、牛顿科研院等等。
在这本书中,优素福也介绍到,正是因为迪马对悉伯有着如此之大的特殊意义,才让悉伯特意延伸出铁路去贯通迪马,在悉伯境内这是独一无二的。
迪马的铁路方向是往南,随后到了古老的巴蒂罗斯门,这里铁路分为两条岔路,一条向东通往格奇,另一条向南通往悉伯如今的帝都巴蒂罗斯,而优素福选择的就是这条路。
作为悉伯的首都,巴蒂罗斯是如今南疆大陆最大的城市,当优素福踏进巴蒂罗斯时,只见无数烟囱拔地而起直冲天幕,几乎无时无刻不再释放浓滚滚的乌烟,以至于悉伯一年四季始终被厚重的蒙雾所笼罩,以至于被称作雾都。
前行到这里时,优素福感慨着工业的伟力,衷心希望这个世界上每一处城市都能变成与悉伯一样,这样各地人民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好。
巴蒂罗斯的铁路并不是西扩而是南下,这一决定使得过去数千年繁荣昌盛的原新诺兰莎行省,如今悉伯行省的西部城市,如吉大、瓦鲁图等地,由于远离了铁路,导致城市规模开始萎缩,人口缩小,大不如昔。
悉伯官方对此的解释,是巴蒂罗斯铁路往南联通瓦斯罗的话,就会离开拓行省更加接近,这样修建从中部联通南疆大陆南北的铁路耗资就会更加少,而吉大虽然没有铁路,但是还是可以通过古老的巴蒂罗斯湾进行交流的嘛。
这些话也就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