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第一弄臣-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花厅之时,周经的脸上再看不到刚刚的阴沉奎怒,若是有不知情的人看到他满面春风的样子,肯定会觉得有什么喜事发生。

“介夫来的真巧,老夫本在后堂小憩,刚好醒转,你就到了,却是老夫有些怠慢了。”

“不敢,不敢。”杨廷和拱手为礼,完全没把周经的客套话放在心上,都是老官僚了,谁还不知道谁啊?这会儿你周大人要是还能有心情小憩,那这个大学士的位置,杨某还真是居之有愧呢。

“周部堂,廷和此来,为的就是皇上取消殿试一事。”皇家公园外贴着的黄榜上,儿子的大名高居榜首,杨廷和正烦着呢,哪还有心思跟周经兜圈子?他开门见山的道出了来此的目的。

“难道此事还有转机?”周经眼睛一亮,城府再深,遇到这种声名前途攸关的大事,他也不可能丝毫不动声色。

“有没有,总得试试再说。”杨廷和面沉如水,让周经刚升起的希望之火,又熄灭了,试试?试试有用的话,这两年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罢官殒命了。

“原来介夫也没有成算啊,唉。”周经一声长叹,很是失望。

杨廷和沉声提醒道:“周部堂,须不要忘了,如果殿试可以没有,但是,进士们的任命不能没有,若是我等不去争取的话,让皇上胡混过去,那科举岂不是有名无实了?”说着,他还摇了摇头,眼神中流露出了很失望的神色。

“哎呀,险些忘了,难不成皇上的目的就是这个?”周经吓出了一身冷汗,可不是么,殿试只关乎荣誉,授官才是实实在在的。

依照正常的程序,授官是在殿试之后,礼仪不可废,也就说,皇上若是不肯举行殿试,那进士们下面就没了着落,尼玛,那不成了一群新科太监吗?

“不好说。”

杨廷和面色凝重,这事儿可比杨慎在政法学院金榜题名严重多了,“总之,我等不能坐视不理,总得跟皇上分辨明白才是,若是他真的要全盘推翻祖宗定下的法度,那么,朝廷的纲常也就彻底崩坏了,说不得,总得有人匡复朝纲才是。”

“正是如此。”周经慨然而起,绝了科举之路,那就是断了士人的晋身之阶,那就是跟天下士绅作对,以此为由,只有有人登高一呼,天下必然群起响应,所以还是值得搏一下的。

“廷和已经邀集了诸位同道,正好一起入宫面圣,一定要讨个明白说法。”杨廷和又给周经吃了个定心丸,就算法不责众在正德朝不得通行,可终归还是人多胆壮,反正周经就算再怎么义愤,也不会就这么冒冒失失的跟着杨廷和两个人闯进宫的。

……

乾清宫外。

“几位大人,皇上准了各位所请,这就随咱家来吧。”三公公的脸色不怎么好,一转身,几位重臣就发现原因了。

嗯,做太监果然风险很大,这不,正当红的三公公又挨踹了,屁股上的脚印还在呢,随着三公公扭捏摇摆之间,那两个脚印也是随风飘摇,显得很有艺术感。

“臣等参见陛下。”四大学士到了仨,六部九卿也到了仨。

阁臣不用说,今儿是来谈正事儿的,谁也不会特意邀上焦芳来碍眼;九卿那边就有点寒碜了,到场的只有礼部尚书周经,礼部尚书许进,加上大理寺卿燕忠。

在去年八月,士党正式分裂的时候,本来九卿这边应该还有两个位置的,屠滽和洪钟失踪之后,左都御史被张鼐补上了,刑部尚书出缺,到如今还没补上人。

王鏊力推南京刑部右侍郎王鉴之,士党这边也没啥异议,不过皇党那边却力推张彩,双方一时也是相持不下,只好暂时空着。

所以,虽然士党这次也是抱着必得之心,倾力而来,可规模却是远不如前,让他们哀叹正道凋敝的同时,倒也激起了物伤其类的义愤之心。

“嗯,众卿免礼。”正德一副没睡醒的样子,懒洋洋的抬了抬手。

“陛下,如今会试金榜已颁,殿试是不是……”看到他这副样子,六位重臣就气不打一处来了,可这会儿却不是计较的时候,大伙儿一起来了,可这事儿终究是周经的该管,所以他第一个站了出来。

“不是说了吗,朕很忙……”正德不耐烦的打断了周经。

“可是陛下,您现在明明就……”周经挤了挤眉毛,很委屈的看着正德。

“朕本来正在休息的啊,你们难道不知道吗?朕每天日理万机,很辛苦的,如果不能好好休息的话,一定会英年早逝的,所以,朕必须要保持劳逸结合。”正德摊摊手,长叹一声:“唉,做皇帝难,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更难。”

“……”周经好悬没被口水噎死,英年早逝?不可能,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皇上您一定会长命百岁的,至少不会在夭折在老夫前面。

“我说众位爱卿,你们到底有事没事?一寸光阴一寸金,朕的休息时间可是很宝贵的,没空跟你们在这里胡混。”正德也皱了皱眉头,很不满的说道。

明明就是皇上您在胡搅蛮缠吧?众人互相看看,许进无奈的站了出来。

“陛下,如果您实在没空的话,殿试可以押后,不过,授官之事却是刻不容缓,去年以来,朝堂上多有被罢免者,缺额严重,已经影响了朝廷的正常运作,因此……”

“是这样的吗?”正德很惊奇的反问了一句,然后温言安慰许进道:“没关系,常春藤书院很快就有下一批毕业生了,倒时候就有人了。”

“臣不是那个意思……”谁跟你扯这些了,书院什么的都给老夫去死吧,许进脑门上青筋直冒,恨不得冲上去捂住正德的嘴,然后在他耳边把话完整的说完。

正德痛心疾首的说道:“唉,说缺人的也是你,说不缺的也是你,许尚书,你这么大个人了,咋就连话都说不清楚呢?你这样让朕很为难啊。”

“不过,你们来的正好,朕也有事要跟你们说呢。”正德可不光是会歪楼,他说话的速度也很快,一下就把上面那个话题给顶没了,然后开了新的主题。

“大明祖制规定,税制中没有商税这一项,不过,朕听说地方上有人私设关卡,对商人横征暴敛,朕以为,这种行为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所以应予取缔。明天的朝会上,朕就会正式下旨,到时候,希望各位可以鼎力配合朕。”

“这……”眼见这场殿见有变成正德的独角戏的危险,杨廷和也按捺不住了,正要说话时,却冷不防正德丢出这么个话题来,让他欲辩无从。

他很清楚,正德是想给天津新政铺路,他们这些人当然要全力阻挡。可是,对私营商人的争敛,属于潜规则,不能拿到台面上说,否则就可能会中正德的陷阱。

“陛下,那翰林授官之事,又当如何?”杨廷和学习能力也很强,当即也是效法正德,顾左右而言他,把话题又给扯了回去。

“那,杨先生,你是同意明天支持朕了?”

“臣……附议。”杨廷和一咬牙,就不信你能一直绕圈子。

“那朕就给杨先生一个面子好了……”正德满意的点点头,认为杨廷和很识相。

“那殿试……”杨廷和精神一振,其他人也是士气高涨,难道老天真的开眼了?

“这样好了,朕很忙,殿试只好先推辞一下,可若是进士们到地方上去当官的话,到时候可能就见不到朕了,那多遗憾啊。就算让他们一齐赶回来,未免也太累了点,所以,干脆让他们都留在京城好了。”

“可京城出的缺……”一个萝卜一个坑,京城的位置不少,可缺额还真就没这么多,要知道,这一科好歹也有二三百人呢。

“没关系,让他们都去翰林院好了,学海无涯,让他们好好深造一番,嗯,应该没什么人会不愿意吧?那可是翰林诶。”正德大手一挥,很大度的说道。

第615章 正德长大了

皇上很慷慨?

呸,他分明就是不怀好意,不让士人补充地方势力,把人都给约束在京城,六位重臣心中都是大骂,可就是没人站出来反对。

翰林院是啥?那是大明的最高学术机构,士人要是不在这里面镀一层金,日后的仕途就算是蒙了一层灰,那些新科进士谁会不愿意去?

要知道,放在太平年月,每一科的进士可能有两三百,但是能进翰林的,也就是那么十几二十人,这名额真是要多金贵有多金贵了。

当然,同时进的人多了,这事儿也就谈不上难得了,一下进去好几百人,含金量多少会有所下降。

“可是翰林院应该没这么多缺额,陛下您看,是不是派到地方上……”想通此节,自认为识破了正德的阴谋,周经再次发言。

“难道周尚书要反对?”正德很诧异的瞪了周经一眼,吓了后者一哆嗦之后,他突然叹了口气:“唉,那好吧,就依周尚书好了,谁让朕的心肠这么软呢。”

他突然扬声喝道:“三儿!”

“奴婢在。”三公公应声而出。

“拟旨……”正德朗声道:“依照礼部尚书周经的意见,朕被迫取消了殿试,也不能让进士们入翰林,所以,今科进士二百六十八人,尽数发……哦,不,是派遣到云南、广西以及琼州三地,酌情使用,嗯,就这样拟旨吧。”

“遵旨。”三公公拉了个长音。

“陛下,老臣不是这个意思啊!”周经浑身大汗,差点没哭出来,这尼玛是坑爹啊,这道圣旨要是真的颁出去了,那自己就不是要挨骂的问题的,就算说有人会铤而走险来刺杀自己,那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儿啊。

不让人进翰林院,还逼迫皇上取消了殿试,最后还把人给发配到边疆去了……这仇可结的大了去了,对士人们来讲,被人坏了前程之仇,更胜似杀父之仇,那是真的不共戴天啊!天下士林群情激愤是必然,只不过目标不是昏君,而是自己这个奸臣!

可是,我明明就没干什么啊,本来也没有所有进士都进翰林院的道理啊,老夫冤枉啊!

“哦?周尚书,一把年纪了,你怎么还是这么任性啊?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你这样让朕很为难喔。”正德皱着眉头看着周经,又叹了口气:“朕原来以为朕自己就算是很任性了,可是没想到啊没想到,周尚书你居然比朕还任性,真是的……”

“好吧。”他摇了摇头,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那就再听周尚书一次,拟旨,让所有进士皆入翰林,殿试日后另行补上……”

“……”周经老脸蜡黄,像是便秘发作好几天了似地,这明明就是皇上您的意见好哇?怎么又栽赃到老夫头上了啊?这出头鸟果然是不能做啊!

“……”杨廷和等人也是面面相觑,很显然,皇上又顽皮了,他就是纯心胡搅蛮缠,进士授官,明明就应该平均分配,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可皇上却来了个一刀切。

对进士们来讲,都进翰林不能算很理想,可也算不上坏,总归是留在了京城,而且最重要的一段阅历也有了;而后面那个,显然只要不傻,就不会愿意去,那是真正的发配啊,放在从前,至少也得是得罪了尚书这种级别的大佬,才会受到这种待遇的。

这一次皇上用的不是阴谋,而是阳谋,众人对视一眼,心下都是了然。

讲道理?那是没用的,皇上摆明了不打算讲道理。先前想好的以昏君无道,激起天下义愤也行不通,因为皇上摆出了两个选择,其中一个看起来还不错。

没错,在场的六个人都很清楚,这些入了翰林的进士,也许再也没有出来当官的机会了,可那些进士自己未必这么想啊。

当翰林,本来就是熬资历呢,少说也得在里面呆个三年五载的,十年八年也不算长,谁能预料日后如何啊?没准儿士党翻身,到时候就有机会封阁拜相了呢。

所以,谁反对,谁就会被皇上栽赃,然后吸引天下士人的仇恨;不反对,就会让皇上得逞,正是个进退两难的局面。

从前的手段都用不出了,想彻底翻脸来硬的吧,还不行。

没错,皇帝正在倒行逆施不假,但离激起天下之怨,使散乱的天下士林得以齐心合力还差那么一点。除了利益最一致,受到的损失也最大的江南士人外,就连一直很团结的晋党内部都无法达成统一,也只能个不上不下的局面。

为今之计,也只能看着皇上步步紧逼了,而反击的手段,也只能用阴谋了,众人再次相顾,对视中看见的,是同伴坚定的眼神。

……

“诸位,老夫身体不适,先行告退。”也有不那么坚定的,出了太和门,李东阳一拱手,便飘然而去,显然对除夕定下的计策,依然持保留态度。

“介夫,皇上说要取消各地关卡,你怎能轻易答允,他明明就是为了天津那边……”周经也不理会李东阳,径自向杨廷和抱怨道。

李东阳这幅不死不活的样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士党内部也有不少非议,要不是现在朝中形势危急,肯定早就有人盯着他屁股下面的首辅位置了。可他既然依旧故我,不打算改变主意,那旁人也没有劝谕的必要,就当他不存在好了。

不过,关卡的问题却有些重要,既然在科举这边败了一阵,就更得加强对新政的限制的,至少要拖延到那几项计划准备妥当,开始实施才行啊。

对正德,周经等士党中坚已经完全不报幻想了,先前还可以说是谢宏在出谋划策,可现在,定计的显然是皇上自己,是他受了谢宏影响后,独立作出的判断。

这计谋算不上什么神机妙算,不过却是恰到好处,噎得大伙儿两眼翻白,泪流满面……皇上在成长,而且成长的方向和大家的期盼背道而驰,这样下去,再过几年的话,就算干掉了谢宏,恐怕羽翼丰满的皇上也不是士人们能够应付得了的。

所以,精通商贾之事的周经很焦虑,说话的语气也有点不客气。

“周部堂,廷和答不答允,这事儿很重要吗?”

杨廷和冷眼相对,晒然说道:“大明律里面本来就没这条,你让我用什么理由反对?何况,纵是反对又有何用,皇上我行我素又不是一两天了,莫不如让他专注于此,我等正好加快进程呢。”

“介夫言之有理。”李东阳不在,王鏊的地位就是最高的,现在可不是起内讧的时候,见周经还要争辩,他急忙出声劝阻:“周部堂,商人乃是贱藉,多有心怀叵测之辈,出入城池须得检查,与私设关卡何干?随他去好了,倒是山西那边,韩贯道到底如何说法?”

正如杨廷和希望正德取消科举一样,王鏊也希望正德将精力放在打通商路上面。设立关卡的或者是地方官吏,或者是当地士绅,这些人遍布既广,这样的行为也持续百多年了,又岂会因为一道圣旨而动摇?

利益迷人眼啊!就算是官商,过关的时候都得根据背后势力的强大与否,来决定要不要交钱,以及缴纳金额的多少,那些贱民私营的商人算什么?就算有皇帝撑腰,贱民还是贱民!

想要打通商路,说不定皇帝就会派兵出京,那样一来,于士人们的计划就大大有利了,而且还会激怒那些利益相关者,正是一石二鸟之计,拦着他干嘛?何况也拦不住。

听懂了王鏊的暗示,包括本还有些不平的周经在内,众人都是微微颔首,现在的策略变了,皇上闹得越大,大伙儿就应该越高兴才是。

“韩大人探知,大同那边有了些变故……”周经微一凝神,沉声说道:“去年冬天起,大同城里就多了不少锦衣卫,这些人四下搜索,不知在找些什么。”

“哦?原本那些番子,也无从得知吗?”王鏊这句话问的很有章法,锦衣卫是刺探百官用的,不过在成化、弘治两朝内,厂卫势力被压得厉害,包括指挥使在内,很多人都倒向了士大夫一边。

驻扎各地的卫所当然也不会例外,大同乃是晋党的重要据点,以晋党的手段,或是收买,或是打压,早已将那里的番子尽数掌控在了手中。晋党的买卖毕竟事关重大,有个万一的话,谁也兜不下,当然由不得他们不如此。

“那些人都被排斥在外了,恐怕宫中已经在怀疑他们了,没有撤换,应该也只是怕打草惊蛇。”周经的神色有些凝重。

“韩贯道的意思莫非是……”王鏊沉吟道。

“不错,他们想要查的,应该就是北边的生意。”晋党和草原做生意的事情相当机密,可那只是对普通人来说的,在场的都是官居一二品的大佬,当然不会一点风声都收不到,所以,周经也不讳言。

“谢宏在辽东已经拉拢了朵颜三卫,从那边收到风声也不奇怪,而且,锦衣卫出京的时间,刚好也是在他会见花当前后……”

“原来如此,难怪韩贯道会有此信心了。”王鏊点点头,心下很是欢喜。

“下官会将此信息尽快传达给晋中同道,如此一来,就不会再有什么杂音了。”周经一扫之前的颓气,慨然说道。

“如此,就有劳周部堂了。”王鏊等人一拱手,都是振奋不已。

第616章 哥哥我还要

“宏哥哥,我要!”小丫头的声音象蜜糖一样,甜甜的,酥酥的,听得谢宏心里痒痒的。

“这不太好吧,现在天色还很早呢,再说了,早上不是做过了吗?”谢宏抬头看了看天色,有些为难的说道。

“不嘛,月儿还要,就要!”小丫头在谢宏的怀里一阵乱扭,搞得他有些虚火上升。

“诶呀,月儿你也太任性了,要知道,有些东西必须得有节制,太多了会伤身的……”谢宏喻之以理。

“和哥哥一起,月儿就不怕。”小丫头不扭了,而是用亮晶晶的眼睛盯着谢宏,让他感觉到了极大的压力。

“那……”谢宏无奈的摸了摸下巴,开始寻找援兵:“晴儿,你也要吗?”

“嗯……还是等晚上好了。”谢宏和月儿都在打眼色,一边是友情,一边是爱情,小姑娘有些为难,最后只好依照自己的本心回答道。

“晴儿果然很乖……”一句话没说完,另一个不乖的就不满了,月儿好像开足马力的发电机,搞得谢宏都快流鼻血了,无奈之下,他只好妥协:“好吧,好吧,现在就做,现在就做,很快就好,你们俩乖乖等着喔。”

“嗯,好呢。”两个小丫头齐声欢呼。

唉,晴儿被月儿带坏了,没有原来那么乖了,谢宏仰天长叹,午后的阳光好刺眼,手艺好的男人真命苦。

“不过,这东西真的不能多吃,否则会变胖的……”谢宏不甘心的提出了劝诫。

“不要紧,都吃了这么多了,也没见胖呀,嗯,也不都是,月儿这里就变胖了,宏哥哥,你看,晴儿也是呢。”一手托着自己的,一手指着晴儿的胸前,小丫头笑得甜蜜蜜,不但能吃到好吃的,而且还能向灵儿姐姐看齐,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儿吗?

“好吧……”谢宏败退。

只可惜做不出来X光,否则他还真想研究研究,也不知这俩小丫头的消化系统到底是怎么长的,居然吃那么多奶油制品都不变胖,所有的脂肪都长到了胸前,要是让后世那些为了瘦身,拼命虐待自己肠胃的美女们见到了,还不得羡慕得口水都流出来啊?

怪也只能怪自己手贱,明明已经搞出来那么多新厂子了,干嘛非得做什么奶油啊,做奶油也就罢了,偏偏还把冰淇淋、奶油蛋糕、奶油烤鱼神马的都弄出来了。

结果现在麻烦了不是,三个老婆中,有两个未成年的,就算成年那个,其实也只能说是少女,这玩意的吸引力那叫一个大,每天不来一份冰淇淋,这俩小丫头就吃不下饭。

唉,好在现在是明朝,不然的话,天天在天朝吃奶制品,还不得吃出人命啊?肚子大了那是胆结石,胸脯大了那就是乳腺癌了,庆幸啊!现在这奶油好啊,纯天然的,一点都不掺假,哥要不要帮那个几个厂子写点广告词儿呢?

摇头晃脑的庆幸了一番,谢宏又想起了一件事,嗯,说起来,这东西是不是应该给二弟送点过去?要是夏皇后她们吃完后,跟自家这俩夫人的效果也差不多,那不就省事儿了?

谢宏捏着下巴,想得极为入神,去年接到他的密令后,钱宁就派了不少得力人手去大同,开始了寻找正德的天命天女的行动。只可惜,搜了好几个月,把大同翻了个底朝天,就是没找到正主儿。

开酒馆的凤姐不少,姓刘的也多,可是符合标准的就没有了。首先良女这个名字就比较怪,一点都不大众化,就算叫良民也不能叫良女啊,良家女子诶,山西那么多恶霸,这不是找挨抢吗?

名字神马的还无所谓,那玩意就是个代号,属于软件范畴,关键还得看硬件,丰满的身材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谢宏的命令,又关乎正德的幸福生活,钱宁当然不敢不用心,有了他的耳提面命,番子们也不可谓不卖力。只可惜,虽然他们走遍了整个大同城,可目标人物就是不出现,这就让人心焦了。

番子们倒也没有什么怨言,反正厚饷拿着,又没啥风险,哪怕是找不到人,也没啥损失,何况这消息是侯爷给出来的,找不到不能怨朝廷,只能怪自己水平不够。所以,他们也不气馁,反而扩大了搜索范围,开始向大同周边扩散。

不过谢宏却有点着急,自宋代理学盛行之后,女人的地位就越来越低,哪怕是皇后,也很少会有名留青史的,即便史书上记载了,八成也只有个姓。

而刘良女连后妃的名号都没有,有关于她的记载,多半都是在野史上的,再加上谢宏的历史知识本来也不过关,所以,他真就没法肯定这个名字的正确性,甚至都没法确认对方是不是在大同。

以二弟那性子,说不定他是在路上勾搭上的也说不定啊,他一向就不喜欢起居官什么的,又是行军在外,没人记录也很正常。与其说那个刘良女是大同人,还不如说她第一次在公众面前现身是在大同呢。

愁啊愁,二弟就是个麻烦的代名词啊,解决个人问题都这么复杂,谢宏用力搅了搅盆里的奶油,非常郁闷。

算了,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哥还是赶快培养几个做冰淇淋的师傅,然后送到京城去好了,说不定夏皇后她们吃过,会有令人惊喜的变化也说不定哦。嗯,顺便还能让哥省点力气。

谢宏并不知道,为了解决正德的个人问题而引起的麻烦,远不止他知道的这些,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酝酿着,由于他的蝴蝶效应,也同样因为历史的惯性。

……

京城,王府书房。

“明仲,你终于来了,江南的准备可完成了?谢阁老可定下了发动的时间?”见到王鉴之,王鏊甚至连寒暄都没顾得上,眼中惊喜的神色一闪,立刻就直入正题,以他的身份做出这样不顾礼仪的事,急切之情可见一斑。

“准备已经差不多了,”王鉴之被他吓了一跳,于是也紧张了起来,“王阁老,可是京中又有什么变故?”

“变故,唉!”王鏊面色愁苦,嘿然长叹道:“明仲你一直在外奔波,还不知道,如今天津那边也建了港,不但从事海贸,还兴建了许多作坊,向外广招流民,声势极大,影响甚至还在旅顺之上……”

“又一个……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王鉴之大吃一惊,建海港倒和安置几十万流民那是两个概念啊,前者只有有个好地方,足够的银钱砸下去就行,可后者考验的可不单单是财力、物力。

以史为鉴,封建王朝最怕的是什么?他们最怕的就是流民,没有之一。

唐末藩镇为祸,可残唐还是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汉朝宦官外戚为祸,可若是没有黄巾大起义,汉朝四百年江山也不会就此断送;蒙元入寇,神器沦丧,最终驱除鞑虏的还是以流民为主的义军。

所以,解决流民问题,不使其扩大化,是每个士人都要思考,很可能面对的难题,王鉴之当然知道,以区区一个天津卫,骤然安置以十万计的流民的难度有多大。

钱粮当然要有,可更大程度上,看的还是组织力和营建能力。就算之前有将近半年的准备时间,可在短短数月内,不但安置下了流民,并且还能将其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甚至天津的繁荣已经让王鏊这样的大学士忧心忡忡,这其中蕴含的味道实在可敬可畏啊!

“唉,李西涯一直在说书院的问题,可大多数人都没重视,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兵权、财权上面,可到头来,做出致命一击的正是这个书院。”

王鏊摇头苦笑:“严惟中去天津,身边带的就是书院的学生,也正是这些人,如今正在天津奔走效力,那里能有如今这番局面,固然少不了谢宏运筹之功,严嵩督促之力,可却也不能不提这些人啊。”

“阁老说的是……”王鉴之默然。

“还有科举……”越说心里越不是滋味,王鏊摆了摆手,转移话题道:“嘿,算了先不说这些了,总之,对付谢宏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必须一击即中才行,明仲,江南如今筹备可足?”

“那奸佞果然狡诈,在卖给我们的船只上面,动了不少手脚,材料是当场就检验出来的,还有其他的,是回航后才发现的。”

王鉴之恨声道:“那船承载量不大,顶多只能装下三十来人,而且船身又轻,与大船相撞的话,很容易倾覆,传统战法根本用不上,所以,关键就在于船上配备的武器。”

“那武器上有陷阱?”

王鉴之摇摇头:“陷阱倒没有,不过,那霹雳炮靠的不是炮本身,而是发射出的弹药,那种火用水扑不灭,发射又快,所以才犀利非常。买回来的船上倒是有武器,也有弹药,可那弹药却是普通的硝磺所制,用以作战也不是不行,可威力就要小得多了。”

“真是……狡诈。”王鏊咬了咬牙,吃过太多次亏,他也懒得骂了,何况形容谢宏,也就是这个词最贴切。

“此外,船尾的驱动装置,都是用精钢所制,用普通铸铁的话,效率会差很多……”王鏊也不骂了,这种事谢宏干了不止一次,多这一次也不多,反正依王鉴之最初说的,这些问题都应该已经被克服了才对。

“只是,那奸佞未免小觑了天下英雄,自视过高了,以为只有他才能做到这些。哼哼,实则,江南同道集思广益之下,已经克服了诸多困难,等到图穷匕见之时,必然让那奸佞大吃一惊,乖乖授首!”

果然,摆明困难之后,王鉴之傲然一笑,低声在王鏊耳边叙述了一番。

“好,很好,太好了!”

听到王鉴之这话,王鏊已是精神一振,听到后面,就更是笑容满面了,到得最后,他更是抚掌大笑,高声赞叹起来:“如此甚好,明仲果然不愧为实干之才,江南事,就拜托明仲了。”

“不敢,不敢,阁老谬赞了,鉴之愧不敢当。”王鉴之笑容满面,连连谦逊。

宾主皆欢,将书房内晦暗之气一扫而空。

第617章 天下乌鸦一般黑

阳春三月,莺飞燕回,河北平原上风景正好。

官道两旁,但见绿杨如水,青草如烟,让人心旷神怡,恍惚间几乎以为看到了江南的繁华胜景。

田埂垄间,尽是弯腰弓背的农夫在忙碌着,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是春天不努力,秋天就别想有好收成,这道理也是人尽皆知。

只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