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篡清-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已经是他这条逆而夺取道路的关键时刻,怕的就是一切事情失去掌控!
张佩纶看看徐一凡脸色,一笑起身:“大帅,一点小事就如此失态,这又是何苦来哉?是咱们干的也好,不是咱们干的也罢。反正刘岘庄已经故去了,现在还是筹划以后的事情吧……”
他容色也严肃了下来:“大帅,行百里半九十,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如预料中一般发展……当初杨士骧作乱于最危急的时刻,大帅不一样应对如常?现在大帅怎么就有点沉不住气儿了呢?”
徐一凡一震,闭上眼睛点点头:“幼樵,说的好。我这是爬的越高,生怕摔的越重啊……杏荪,刚才我语气重了一点儿,你别见怪。”
盛宣怀一笑起身:“大帅,何出此言!我等也是因为行事太顺利了,不免有些忘形。总想着北地再怎么折腾,也翻不出大帅的手掌心,懈怠了一点儿。属下回去这就布置,今后北地不管是一举一动,都呈上大帅的案头!”
徐一凡点头:“给袁慰亭电报,宋庆那老丘八,要不马上出发,要不就别出了!他办完那边差使,赶紧给我回来!”
说着说着,他就突然一笑:“他妈的,让天下人怕下老子,也未尝不好……嗯,刘岘庄故去,样子总的做一下。江宁城是刘督久镇之地,准在后湖设祭招魂,两江地方有受刘公惠政,可去参拜,我说不得也要去上一柱香。通电天下,给老子痛痛的骂凶手!说以后抓到了,非生祭在刘公墓前不可!还有给李中堂去封信,好好解释一番,说这事情真不是我干的……设祭的事情,少川你来办,其他文字上的事儿,就劳烦幼樵大笔一挥了。”
看徐一凡完全平静了下来,唐绍仪和张幼樵都站起来领了交代下来的事情。
徐一凡接着又重重一拍桌子:“老子也不能白背了这个骂名!趁着大家害怕我徐一凡辣手的时候儿,协饷两江的那些督抚,可以提前召集起来会会了。看谁敢不来?注下在我这里了,还能站在干岸上看风景?我瞧着就下个月吧,接着刘公遇刺天下震动的时候,一鼓作气把下面的事情都给办了!就在后湖,我来招待这些督抚!”
大家轰然领命,屋子里头气氛总算松动下来。只有楚万里皱着眉毛,苦苦思索:“到底是谁,干了这件事情?北地经此一变,又要朝什么方向变化?那些家伙,行刺刘坤一,到底想的到什么?”
这懒散的楚狐狸难得这么开动脑筋,听到他那喃喃自语,大家的目光都转向他,接着又看向徐一凡。
徐一凡耸耸肩膀:“没有足够的情报,叫我怎么判断?从现在开始,盯紧北地的一举一动!干了这么大一件事情,总得跳出来捞好处。那个时候,就能知道是什么家伙在那里出卖风云雷电了!到时候,老子总有办法对付!现在,也只有等着看而已!
……现在,最惶急害怕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个朝廷!”
□□□□□□□□□□□□□□□□□□□□□□□□□□□□□□
谭嗣同踉踉跄跄的下了轿子,脸上泪痕犹自未干。
刘坤一死讯传来,光绪数次召见他,每次召见问对,君臣两人都是对视下泪。
朝廷气数衰微,竟然到了这等地步!直隶总督,居然在自己辖境内遇刺身亡!
北京城里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徐一凡干的!除了愤怒,更多的却是害怕。俗话是家贫出孝子,国难见忠良。可是大清这个时候儿,却是家贫出忠良,国难见孝子。不少宦囊丰足的京官,借口双亲老病,死乞白赖非要开缺回家奉养,朝廷不准,就自己开溜。六部九卿,还有各个京城衙门,一时间走了不少。要靠着俸禄吃饭,回家就的瞪眼挨饿的,则只好当忠臣了,顿在北京城,口口声声说要当大清的末世纯臣。
京城年节尾巴的喜庆气氛,一时间转眼就收得干干净净。四九城家家闭户,尤其是旗人家庭,谁不知道刘老帅是这个当口的架海紫金梁?现在梁塌了,大家的着落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就连园子里头,这几天慈禧太后老佛爷都数次在用膳的时候下泪,脾气坏到了极点,还有一晚夜访光绪,娘俩抱头痛哭了一夜!
刘坤一遇害的地方,发现了丢弃的带着禁卫军符号的枪械。朝廷不可能去加害刘坤一,剩下的,也只有徐一凡有这个实力!可是能怎么办?难道通电天下,说徐一凡就是凶手。马上就要对他加以讨伐?督抚们买不买帐另说,现在在辽南可有徐一凡的一万精兵。只要朝廷和徐一凡撕破脸,就能马上南下,朝廷拿什么去挡?
光绪几次召见谭嗣同,都是痛哭流涕:“朕要兵!不管你用什么法子,帮朕把这兵练出来!你要怎么刷新,就怎么刷新。你要怎么改良,就怎么改良。朕都从你!只要在半年之内,给朕练出十万兵出来!”
刘坤一去前,将自己兵权留给了谭嗣同。他的部将感念老帅恩德,对刘坤一最后的布置是奉命唯谨,现下只听谭嗣同的调遣。大清现在最后的实力,最大的权力,就这样阴差阳错的落在了谭嗣同身上。要练兵,无论如何绕不过他这个实力派。光绪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而谭嗣同在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肩头的担子是如此沉重,几乎让他承受不住!
是不是刘坤一早有不祥预感,也感到这担子是这样的沉重,才毅然出行,其实是一心赴死?
长随想扶着神色憔悴的谭嗣同回书房,却被他挥手推开,只是神不守舍的前行。
要练兵,就得筹饷,就得用人才。康有为所一力支持的借大盛魁的势力练兵,看来是在所必行了……就算借大盛魁的势力拉出一个架子出来,后续的饷呢?十万新军,一年光是维持费用就是一千五百万两以上,到哪里开这个源?
源无法开,就只有节流。节流最大的指望,就是那些旗饷开支……停了旗饷或打折减半给,都是天大的动静!事到如今,难道只有冒这样的风险了?如果真的能练起兵来,也许已经无人能威胁到他谭嗣同的地位了吧。是不是干脆就借此破釜沉舟,将朝局痛痛快快的全部刷新改良!
凤凰涅盘,或能浴火重生……他一直希望能团结大多数朝中人,稳妥的进行改良事业。现在看来,要挽此危局,也只有放手行事了!这样的动荡,已经脆弱到了极点了朝廷,能承受的住么?但是徐一凡可没有给他留下太多时间!
想到徐一凡,谭嗣同心里就是一紧。
传清兄……再没想到,你能行出暗杀刘老帅的手段啊……我谭复生真是看错了人!只可能是你,也只有是你,因为只有你,在这件事情上会的到最大的利益!
传清兄,我身负刘老帅临终重托,我已经别无选择。只有和你作对到底!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手段!
别无选择!
谭嗣同脚步虚浮,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来到的书房。
才到门口,就见书房帘子一掀。这几天和他避不见面的康有为,嘴角带着一丝冷笑,已经举步走了出来。在他身后恭谨而立的,就是一身皮裘的北地财神韩中平。他的头一直低着,看不清老头子脸上神色。
康有为只是冷冷的看着谭嗣同,而谭嗣同也僵在那里。呆呆的看着康有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复生。此时此地,你还有其他选择么?只有起团成新军!不然,拿什么来对付徐一凡,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谭嗣同啊了一声,苦涩的摇摇头,接着盯向了那默不作声的韩老爷子。
“韩老!谭某人只问一句话,你破出家产,支持朝廷练新军,到底是为的什么!不要跟我扯那些忠义血性的鬼话!”
韩中平浑身一震,缓缓抬头。老爷子神色也说不出的郑重,只是淡淡一笑:“谭大人,家财到了老朽如此,已经在钱财上面没什么追求了。想的只剩下权势……可惜,徐大帅不肯分这权势给老头子,不然,我为什么还要回北地来?说句实话,只要徐大帅同意老头子我的条件,说不定这个时候我还在为他竭尽全力,图谋这大清江山!
……大盛魁久在口外,有财有人,只要你能准了将东西蒙古,绥远及辽西一部,准我大盛魁永镇,保我大盛魁百代基业,老头子就全力支持谭大人!帮大人练新军,帮大人剪除朝中对手……这些地方,流官改为世职。还是大清土地,但是一切内务,都由大盛魁自专,我们来为朝廷镇住这北陲之地!老头子的野心,也就如此而已!”
谭嗣同脸色如死一般苍白,死死的看着神色自若的韩中平。
久久久久,他才沙哑着嗓门开口:“……我可以帮你求这个,朝廷准不准,我不担保。”
韩中平一笑:“有谭大人一句话,老头子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大盛魁必保得大人为朝中第一人,到时候大人能一言而决,老头子的条件,还怕实现不了?”
谭嗣同神色却没有放松下来半点:“南海,韩老掌柜,谭某人就一句话。虽然准了起团练新军,可是一切事宜,都由谭某人掌握,你们要是在其中上下其手,行什么见不得人之事,不要怪谭某人翻脸!刘公一万余军,现在就在谭某人手上!起团可以,但是不论团如何起法,不得进入离北京城墙三十里之内!哪支团进来了,谭某人就剿哪支!”
康有为脸色铁青,眉毛一挺就要说话,却被韩老爷子在后面拉了一下。康有为一下顿住,狠狠一抱拳:“复生,你要包揽把持,那就请便!反正我也不和你争这个!”
谭嗣同脸色也同样变成了铁青色:“南海,这不是叙交情的时候,我们这是在死中求生!明日我就请圣上正式下旨,起团募练新军!”
康有为重重的哼了一声,也不和谭嗣同道别,自顾自的扬长而去。韩老爷子却是朝谭嗣同深深一揖,再追上康有为的脚步。
两人去后,谭嗣同几乎一下子就瘫软下来,挣扎着走进书房。这个时候,他脑子空空的,什么气运鼎革都没想到,却只是想到了王五。
“五哥啊五哥,我和传清兄看来是越走越远了,你夹在中间,到底选我们哪个兄弟呢?不要选我……五哥,南下吧……也许兄弟正走的,是一条死路!”
第五卷 鼎之轻重 第三十九章 … 变法大诏
光绪二十一乙末年正月二十。
这一天,光绪皇帝难得的在紫禁城叫起了正式的大朝会,六部九卿督察院以及各个津要衙门,堂官济济一堂,自从咸丰北狩承德以来,如此规模的大朝会,竟然是绝无仅有!
满堂官员按品级山次第而站,躬腰控背,等着这等大朝会的全套仪仗进行完毕。
太和殿中香烟缭绕,净鞭鸣响,敲典太监将八声典敲得是悠长铿然,正按着“为君难为臣不易”八个字。
这一切,恍惚中还让人觉得大清皇朝的荣光重现。
其实在这次大朝会之前,京城官场民间,早就有风声流传。按照原来的计划,下了国事求是诏之后,还要三两个月时间整理各方面送上来的意见,综合考虑旗族,王公,贵戚,汉官,清流,列强以及朝中两党的不同意见,才会正式下大诏变法。变法期间,将设制度局总一切刷新变法之权,制度局将由王公大臣,军机重臣充之,京城各个衙门,对制度局的札子,只有奉行权,没有不接受的权力,
旗人甚至纷纷传言,这次宗人府的许多事宜,都要归到制度局里头去!旗人的养育,抚恤,恩典,出息这次是一样样都要拿出来议。议得好那算没事儿,议得不好,说不定就得拔了旗人的铁杆庄稼!就因为这一桩子事儿,旗族见天儿找到慈禧那里探口风,说委屈,大家伙儿都知道徐一凡逼着,朝廷不得不变法,可是事关旗族养命之源,能拖一天是一天,至于将来如何,又不都是圣贤,谁管那么多?只要徐一凡一天不进北京城,就不能短了每月旗人这么多的旗饷!
除了他们,还有一帮大势力也是此前极力阻挠朝廷正式下变法诏。这些人多是熬资历上来的京官,胡子白了,血也冷了,除了每天中午到衙门画个到字儿,任嘛都不会,回家就是写白帖子,临灵飞经。这些熬资格上来的京官,可以说就是废物,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京官那点俸禄,加上给同乡捐官过班担保分的印结,也不过就是勉强度日。大清那些完全是没作用的废衙门多,比如说詹事府之类的,就是塞满了此类京官,他们既不是帝党,也不是后党——哪个党也瞧不上他们,完全就是饭桶一群。
制度局变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改官制,裁这些派不上用场的衙门。这些衙门裁了,他们到哪里讨生活去?有钱的人先跑了,丢下他们来当忠臣,现在还要砸他们饭碗,是可忍孰不可忍,跟他妈的谭嗣同这帮幸进小人拼了。自从变法的风声出来,这帮子京官衙门画到也不去了,白帖子也不写了,整天拉同乡找老师求堂官,要具结给朝廷。说他们这些人对朝廷忠心耿耿,现在朝廷要给他们拿出一个善养之法,不能说丢就丢了,闹得之大,几次同乡聚会,数百京官在隆宗门外头跟大出殡似的,一帮老头子哭成一团,对着隆宗门里头大骂谭嗣同断子绝孙。
如此这般下来,让主持变法的谭嗣同他们不得不先下诏求是,然后冷一段时间再颁正式变法的大诏,慈禧还几次从园子里头捎话:“治大国如烹小鲜,何况变法这样的大事!宁可稳着点,不要太操切……”
如果说刘坤一还在,这位在各地督抚里头都有着极大威望,资格老能力够的老帅,苦心孤诣的还是在直隶撑起一个架子,初步稳住局面,大家伙儿因为刘坤一的存在还有点虚幻的安全感——反正糊弄自己是一件最容易的事情,大家还有精神在这里扯变法不变法的事情。但是随着刘坤一的死讯传来,才让朝廷上下都已经绝了指望,这下真得靠在这四九城里头的所有人自己了!
旗人进园子找慈禧诉说委屈,结果被老太太板着脸赶出来,还哭着训斥他们:“还闹!想把我闹进棺材才算罢休?现在你们就不能让我们娘儿俩省点心?徐一凡一进北京城,看你们到时候儿敢不敢找他闹去!非要闹得姓爱新觉罗的都回去钻老林子?以后再为这个事情来,一个个腿都打断!”
京官们起哄,步兵衙门的巡城兵也拉下了脸,一顿乱棍子,也不顾是不是有辱斯文了,打得这帮老爷子连滚带爬,哭声一片:“皇上啊,这就不要咱们了!”
这法,只有变了!要不然,整个大清,只有崩塌!
法既然要变,权既然要集中在制度局当中,这权力谁属,就是重点了。后党现在拿不出什么头挑的人物,世铎去后,一时凋零,而刘坤一又将他手头兵权留给了谭嗣同,大家几乎可以确定,今日大诏下后,谭嗣同板上钉钉的要领这制度局,主导这场末世变法。兵权,为政之权几乎集于他一人之手,他和徐一凡这两兄弟倒真是这末世的两个最耀眼的人物。有好事的人,已经给他在背后上了二皇上的尊号,也不是没有有心人挑弄其间,可是光绪对他的信任就不用说了,就连慈禧老佛爷都传出话来,什么关于谭嗣同的话都不要在她面前说,她什么都不听,你说了也是白费唾沫!
太和殿中,种种羡慕、嫉妒、敌视的目光,就集中在站在二品班次里的谭嗣同身上。而谭嗣同一身朝服,诚心正意,目光只是集中在自己的鼻尖上面,好像丝毫在意不到他已经成了满朝百官注视的焦点。
眼见得就要走到自己人生的颠峰,为什么自己却殊没有半点喜悦,没有半点踌躇满志,只觉得有一种想放下一切负担的冲动?
路都是自己选的,没得抱怨!
净鞭又猛的响了三声,金磐也被敲响,嗡然有声,所有臣僚都低下了脑袋。就听见靴声蘘蘘,光绪已经从后绕出,走到须弥座前。皇帝的脚步声几乎轻得要被大殿里的呼吸声盖下去,有的人偷眼朝上看去,就看见二十四岁的皇帝,瘦削的身影静静的站在座前,眼神略微有点茫然的看着底下微微晃动的一片红顶子。
皇帝脸色近乎纸一般的苍白,腰也驼了下来,站在那里失神片刻之后,才缓缓归座。
空荡荡的太和殿里,慢慢响起了光绪的声音:“诸臣工……”
变法的大诏,随着光绪的金口玉言慢慢的吐出,一切都是如谭嗣同之前和皇帝的密商。
设制度局,正式筹备变法。
筹练新军,先练六十营,指拨津海关收入为练新军经费,不足之处,准新军募练大臣用任何手段便宜行事,尽量筹集。
谭嗣同,文廷式,徐桐,额勒和布为制度局总办大臣,载澜、康有为、孙毓汶为制度局帮办大臣。
谭嗣同、庆亲王奕叻为新军募练钦差总办大臣,康有为,载澜为帮办大臣。
谭嗣同赏礼部尚书衔。
康有为赏礼部侍郎衔。
这些人选,都是几番折冲,还要顾及慈禧那方面的权势平衡才拿出来的。制度局帝后两党各半,新军募练这重中之重,慈禧更是从夹袋里头翻出了庆亲王奕叻。这位亲王资格很好,主持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会同办理过海军衙门,不知道怎么被慈禧冷了几年,这个时候挑出来,正好可以在新军这重要事宜上面平衡一下谭嗣同的权力。
不管这人事怎么安排,有一点是无可争议,谭嗣同已经成为名正言顺的皇权之下大清第一人!对他的寄托之深,使用之重,光绪是将最后的赌本,都压在了他的身上!
人事安排里头还有一桩让人苦笑不得的,世铎擅自割地,两江总督徐一凡全藩国朝鲜有功,由一等伯赏加一等海东侯。这摆明了是不想和徐一凡扯破脸,为他的变法大计,练兵事业,争取一些能喘口气的时间!
“国势浸弱,风雨飘摇,国朝圣圣相承二百余年,不能毁在朕的手上!咸同年间,洪杨乱起十四省,更有文宗皇帝北狩热河,那时更是山河破碎,但还不是靠着曾胡左李诸名臣良将奋起,打造了中兴之局?朕对尔等有此同样期许!中兴名臣,就在尔等之间!变法强国之举奏效,尔等必与大清天下同始终!朕又何吝高官厚禄以待功臣?”
上面的光绪言辞恳切,弯着腰说得眼泪都快下来了,谭嗣同站在班中,却觉得自己似乎一个字也听不进去。
光绪说到最后,站起身来:“谭嗣同!”
谭嗣同浑身一震,低头出班:“臣在!”
“大诏已颁,大清江山之重,朕就托付给谭大人了!谭大人,老成故去,新贤命世,万望谭大人,不要辜负朕之期许!”
说到这里,光绪竟然在龙座之前,深深一揖下去!
眼泪一下涌上了谭嗣同的眼眶,所有人的目光更是带着加倍的情绪投在他的身上!
谭嗣同腿一软,重重的跪在地上,说话的声音已经带着了呜咽:“臣敢不尽心竭力,继之以死!”
刘公去前重托,圣君以国士待我谭某,也只有以国士报之,成败利钝,还有什么重要的?传清兄啊传清兄,此刻开始,我们就已经是真正的敌人了!
□□□□□□□□□□□□□□□□□□□□□□□□□□□□□□
江宁城,后湖。
为前任江督刘坤一招魂的祠堂,已经设立于湖心小岛当中。后湖这些小岛,在明代的时候是藏着天下土地鱼鳞黄册的,几百年后,早就变成了文人诗酒往还的地方,刘坤一的祠堂正设在其中一个小岛上面。后湖烟波浩淼,岛上衰草掩映,钟山在望,石头不远,却也不知道这位孤心苦诣想支撑住大清江山的湘军老将,一灵不昧,在归乡之际,会不会到江宁这个他曾经建功立业,又曾宦游十余年的地方来看看?
数十名戈什哈,簇拥着徐一凡和张佩纶两人,正来到这小岛之上,为刘坤一上香。岛上零零落落,已经有些人来祭奠过刘坤一了。这等老臣重将,在这年月是死一个少一个,一生功业,就这样归于尘土,也足供人一嘘。
徐一凡也知道,他此来上香设祭,也不过是做给天下人看的。这样做了,别人背后还是怀疑是他干的,心里面免不了骂两句假惺惺,可自己还非得来不可。湘淮余脉遍布大清天下,他来这一趟,也就是表达了尊重之意。政治上面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哪怕真是他下手干掉的刘坤一,来这么一趟,别人也会谅解许多,动刘坤一的手,那是为了篡夺大清天下不得不行的手段,干了这种事情还不会装样子,你凭什么玩政治?
刘坤一祠堂陈设很简单,不过就是半壁屋子,设了灵位,前面香炉香灰已经厚厚一层,旁边还挂着一副挽联“为社稷而生,旋乾转坤,帝方倚公独重。”,“骑箕尾以去,左提右絮,熟更与我同心?”墨迹淋漓,分明是新献上的。
张佩纶在徐一凡身边陪祀,看着这副挽联,眼角就是一跳,偷眼一看徐一凡。徐一凡却视若未见,只是上了香,诚心正意的鞠了三个躬,他直起身来,慨然叹道:“刘公刘公,你虽然不是一个聪明的对手,却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对手,我这礼,您当得起。”
旁边张佩纶也叹道:“刘公,你这一去,朝廷总算是变法了,这个朝廷,每做一点事情,似乎就需要许多人的血来推动似的……可是他们就算做了,也准定做不好!这代价,咱们已经付不起了,就是不知道您在九泉之下,是笑还是叹?”
北京朝廷变法大诏的消息,上午大朝会颁发,下午就传到了两江,除了北京城的局中人,旁观的人倒也没那么震动。
首先,这摆明了要不是徐一凡的存在,这变法朝廷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推动呢。天下已经有了徐一凡这个选择,再临来抱佛脚,谁还在意那么多?无非就是瞧着看他们会变出什么花样来罢了。
再则一点,北京城里头,种种势力盘根错节,还有旗族这么一个大包袱,想变法,谈何容易!还真不如徐一凡这样白手起家,进了北京推倒重建简单,
大家没有选择的时候儿,寄希望朝廷变法来应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在有了选择当初为什么早不变法去了?
这天下的事情,归根到底还是一句话,朝廷和徐一凡之间,决出一个胜负,就能决定这天下的走向!
朝廷拿出了变法的这最后一招,徐一凡又岂能干在那里瞧着?
两人上香已毕,就朝外面走,
张佩纶犹自摇着脑袋:“真不知道是谁干的……这些天翻来覆去的想,就是明白不了,突然冒出这么一个变数,真是有点棘手……”
徐一凡看了他一眼,笑道:“没资料,我还不是判断不出来!刘公一去,现在各个方面都动作了起来,大幕算是拉开啦!毅军不就乖乖的来电表示北上了?都死了心了。袁世凯来电报,说要潜入直隶左近搜集情报,因应此变局。练兵带兵,他说不如云纵和万里,就不凑这个热闹了,这事情他还能出气力报效,我很赞许他。幼樵,我们在江宁的安闲日子,可没有多久了!明天我就要乘船而下,去上海。”
张佩纶先是赞叹了一声:“袁慰亭真是大帅手下一亡命干员!大帅不计前嫌,收容于他,看来真是对了……大帅明日动身去上海,是不是洋鬼子那里有消息了?”
徐一凡微微点头,张佩纶吸口气:“为大帅贺!”
徐一凡脸上倒是没有什么喜色:“贺个什么呀,无非就是去讨价还价的,国家弱,有的事情还得看他们脸色,想想就是憋屈!现在他们不和我谈价钱,难道还和那只剩半口气的朝廷谈价钱?能稳住亚洲局势的也只有我了,小鬼子都被我揍了个半残废!这些我都不是太上心,意中事尔。我总是觉得,北京城上头,酝酿着一场说不出是什么的狂风暴雨!再看看,再看看吧……时代变化,总会有一场残酷而华丽的落幕大戏,就怕血色太重了啊……我已经告诉袁世凯了,怎么也要把五哥接出来!”
没有王五,他徐一凡早就变成草原上的一堆狼粪了,如何能有今天?北京城现在局势莫测,他王五顶着徐一凡义兄的名头,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现在谭嗣同还能照拂于他,到了谭嗣同自身难保的时候呢?风潮一下将他捧到了浪尖上面,徐一凡对他的前景,不看好得很。
听徐一凡提起王五,张佩纶却没有接口。这牵涉着他们三兄弟的事情,外人如何好说?徐一凡和谭嗣同以金兰之份,现在却站在不同立场上角力,天下对于这个大好八卦话题,早就传得纷纷扬扬了,说什么的都有。公义上头,他们这些幕僚什么话尽说无妨,可是这兄弟情分如何顾全,外人还是少插嘴吧,
两人谈谈说说,走出了刘坤一的祠堂,外面几十个戈什哈正在警戒,一些前来为刘坤一上香的人只是在最外圈好奇的看着。
看到徐一凡出来,外面人群里头,突然冲出一个人,捏着拳头大喊:“徐一凡!你也有脸来刘公的祠堂!你刺杀了刘公,还来做给天下人看!我蒋某人和你拼了!”
来人五十多岁年纪,徐一凡眼快,顿时就看明白了是原来大清江苏省的学台蒋道忠!这位蒋老大人,在背后挑起士绅和徐一凡斗了一场,结果被徐一凡在木城里头关到快过年才放出来,天天馒头小菜,他们那帮人脸都快吃绿了。徐一凡倒也没怎么为难他们,只是请过来抚慰了两句,各为其主不假,现在胜负已分,大家伙儿就不要硬撑了,蒋大人这官是当不了了,爱去哪里就去哪里,我徐一凡不管。
其他人都惶恐告退而去,生怕在江宁城多耽,万一徐一凡哪天心情不好,想起前事请大家再回来谈谈心,再留在江宁,那是吃饱了撑的!只有蒋道忠不走,在江宁城说要为大清守节,他是大清命官,徐一凡没资格罢免他。租了房子住下来,整天到处拜门,说要串连忠义之士,这个时候,谁还来理他!都以为蒋学台是发了痰气儿了。
没成想今天撞着了徐一凡,这老家伙居然要来拼命!也不知道是恨徐一凡这个乱臣贼子呢,还是恨徐一凡砸了他的饭碗。
看着蒋道忠冲过来,徐一凡眉毛不过一动,又是好气又是好笑。还没来得及说话,戈什哈们就已经将他按到在地,溥仰和陈德已经赶紧贴过来挡在了徐一凡身前,溥仰还大声发令:“搜身!看他身上有没有家伙!”
戈什哈们手劲大,按得蒋道忠吃了一嘴土,翻着白眼想站起来,却被压得更紧,在他身上一搜,不过翻出了一点碎银,这家伙还真就是捏着两个拳头就冲徐一凡来了。
徐一凡摆摆手:“放开算了,和他有什么计较的……”
几个戈什哈听命松手,张佩纶苦笑着走过去:“清节兄,你这是何苦来哉?是不是没有盘缠离开江宁?兄弟送你一份程仪,这就走吧,何苦在这里耗着呢?”
蒋道忠一翻身坐了起来,瞪着张佩纶:“我是忠臣!张幼樵你不要脸!我不跟你说话……徐一凡,你不过打着改良时局的旗号蛊惑人心,朝廷现在也变法了!我看你还能蹦达几天!到时候,两江督署里头坐着的是我!”
徐一凡嘿嘿一笑,他要和这半疯老头子斗嘴就是傻B了,摇摇头就朝湖边船上走,蒋道忠却坐在那里放开了嗓门:“徐一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