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风-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一通手榴弹扔过去,然后小队骑兵冲锋上前刺穿辽军混乱的防线,后面的宋军继续沿着骑兵的脚步进行冲击。这种战术使得辽军抵抗起来更加困难,虽然他们也有骑兵,但是宋军手中的手榴弹爆炸却很容易让他们跨下的战马受惊,而宋军骑兵的战马显然受过专门的训练对爆炸声并不受影响,此消彼涨后,辽军在城内匆匆组织起来的战线一再被宋军所突破,后面的辽军抵抗心理快速崩溃,投降的辽军越来越多。
奉圣州的攻城战一直持续到半夜,直到最后一个辽军将领被宋军包围后意图抵抗被射成了刺猬后,终于结束了。王顺则在这个时候好整以暇和自己的兄弟开始进城,后续的部队则担负清扫战场,扑灭建筑物的大火,四处搜索辽军残余,这些整整折腾了一个晚上,在黎明再次照耀奉圣州的时候,这里终于完全属于大宋了。
看着还四处冒烟的奉圣州,王顺和他的兄弟们也正听着部下的汇报,这次奉圣州之战直接歼灭了城中的六万辽军,至此辽国西京道再也没有一支能够超过五千人的军队了,剩下的残鱼烂虾都是草原部落的私兵,哪里是定西军的对手?!
也就到了这个时候,王顺才知道这些天和他对抗的对手是谁——耶律孟简,辽军主将的确是在第一天的炮击中被火炮击中身亡了,但是正因为耶律孟简在奉圣州,才使得辽军组织起来抵抗宋军的进攻,并且还在晚上偷袭了宋军。
耶律孟简也是大宋情报局所关注的对象之一,他是耶律屋质的第五代孙,在辽国“三逾越”中的耶律屋质家族享有崇高的地位,即便在耶律屋质去世快百年的现在,他的家族依然是辽国最受尊敬的契丹家族之一。
耶律孟简因为反对耶律乙辛而被流放,情报局之前的判断他是在上京道,后来磨古斯叛乱后就失去了他的消息,没有想到他已经到了西京道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返回大定府。正是因为耶律孟简的指挥和威望才使得失去最高将领的奉圣州辽军没有崩溃,一直在抵抗宋军的攻势,才使得奉圣州攻城战打得这么艰苦。
奉圣州被宋军攻破之后,耶律孟简也上阵抵抗宋军,不过这一次他真的死在了乱军之中,后来他的尸体也被找了出来,在确认是耶律孟简后,被王顺厚葬在奉圣州西边的土丘上。对于这么一个给定西军造成相当大麻烦的对手,王顺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说是佩服也算不上,毕竟两国交兵各为其主。
宋辽两国百年纠缠结下的恩怨实在是太多了,为了避免自己的子孙受到奴役,王顺也是竭力率领指挥宋军攻城掠地,为了打垮对手而奋斗,这些不过是自己的民族延续一线生机罢了。有时候王顺也在想,对辽国更有几代人仇恨的杨家,到了杨崇岳这一代看来是要作出一个了断了,尤其杨崇岳手握重兵,到时候攻下析津府岂不是血流成河?!
不过这些都不关王顺的事,杨崇岳如何指挥中路军作战是杨崇岳的事情,自己也对继续东进没有了多大的动力,只是沿途攻克了几个比较大的城镇后,在情报局的指点之下来到了一处地势险要的地方埋伏起来,专门等着析津府派来援助奉圣州的军队。不过在埋伏了数天之后,终于确定析津府是不会派人来奉圣州了,桑干河南面的中路军攻势如潮,析津府看来也是岌岌可危,自然是派不出多余的兵力来管奉圣州的死活。
对于析津府王顺并不感兴趣,这样的战功对他来说只能够算是麻烦,绝对不是好事,不过他还是留下了两万定西军和三万从河东路出发的宋军混合五万向析津府继续进发。王顺也写了一封信交给佩澄,让他带领这支军队去会合杨崇岳,并且把这封信带到——他只是将自己的兵力交给杨崇岳来指挥,到时候得了战功杨崇岳也绝对不会少了自己这一份,并且任何一个将领都不会嫌兵多,这也算是承了自己的人情。
杨崇岳与王韶和种谔不同,他对王顺还是非常接纳的,并且在当年西夏战争中也多有扶持,王顺能够在短时间内连克五城把西夏打得鸡飞狗跳,这如果离开了杨崇岳从旁掩护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况且当年杨崇岳也把自己军中的火器等补给不给自己不少,今天这么做也是还了当日一个人情。
与杨崇岳的家族和契丹人的恩怨不同,王顺和他的兄弟们自小接受王静辉的教导,他们的眼光远要比杨家和契丹人恩怨要看得远。王顺这一次带兵出征提前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剩下来的便是把目光投向北方——那里的草原才是自己真正建功立业的地方!
第四百一十章 铁与血
“先生,这已经是朝廷四天来的第五份密旨了,先生难道还不打算北上汴都么?!”赵熙在一旁说道。
“这个时候让我到汴都去干什么?现在不是北方打得很好么,战局对大宋这么有利,你父皇也即将完成太祖太宗的遗志收复燕云,到了北伐功成之日,我自会北上来和辽国使者进行和谈,现在这个时候我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王静辉依然好整以暇将鱼竿甩了出去,平静的湖面上荡起一阵涟漪。
“可是父皇他非常需要先生在汴都!”
“没有什么关系的,你父皇已经当了七年的皇帝,这些小事处理起来不在话下,况且宫中还有太上皇,不会有什么大乱子的……”王静辉转身拍拍赵熙的肩膀,安慰的说道:“你回去写信告诉彦生,让他在适当的时候把北方粮仓中的粮食继续向燕云部队转移,以保证部队的补给不受到干扰,另外也需多调船只向北方运粮……今年虽然是个丰收年,但几十万部队行军作战都是要吃饭的,河北诸路的粮食压力太大会影响到后方的稳定,这些地方的粮食价格不能够再升高了……”
“父皇已经来信了,粮食问题朝廷早已经做好了稳妥的应对,只是希望先生能够尽快动身北上……”
“呵呵,如果可以的话,你不妨给圣上写信,让他把契丹俘虏尽快送往南方一些,这里倒是还有很多道路修建需要大量的劳工……”
“驸马还是不肯北上返回汴都么?!”王安石看见文彦博那张黑脸,便猜到了最后的结果。
文彦博听后有些苦笑的摇摇头,把手中的短信交给王安石说道:“他看来是打算在杭州长住了,若是可能的话,估计到最后和辽国和谈的时候,他也许会回来……说实话,这和谈的事情离开他还真没有人愿意去的!”
王安石听后看看手中的信件笑着说道:“西湖风景绝佳,小王驸马看来是想在那里住上了,听闻西湖驸马府别院乃是西湖一景……”
文彦博听后脸色更黑了,王安石的话在他的耳朵里听起来怎么都是有些讽刺的感觉。王安石自然看到文彦博的脸色变得差了些,当即转口说道:“公主堤的景色最佳时节在春季,想来那里的景色也败了不少……文相不若请太后手书一信,请公主回宫以缓太后思念之情,这样也算是解了圣上的心结……”
文彦博听后眉头一舒,笑着对王安石说道:“果然是上策……”
当王静辉将手中的信件看完后,便整齐的叠好放在书案上:“看来这次还是躲不过的,浅予,我们还是收拾东西回去吧!另外别忘了给太上皇和太后带上一份南方的特产,这些东西宫里面虽然也不难弄到,不过也是我们一番心意!”
赵浅予走上前去说道:“夫君若是不想回汴都拖上几日又有何妨,想来北方战事进展顺利,几日之后也许就能见出分晓了……”
王静辉轻轻拍了拍赵浅予的小手说道:“打仗这种事情哪里是常人所能够测度的?不过现在大宋占尽上风,辽国纵有天大的本事,在这次战争上也只能够低头认输了。不过到最后大宋能够在这战场上赢多少,那还需要时间,但是圣上那里却是等不及了,回去看看也好!”
“可是夫君这次已经是打算置身事外的,这么回去后恐怕多有不便……”赵浅予有些忧心的说道。
“我本是一介布衣,圣上和太上皇对我有知遇之恩,几年君臣相得也是难得一种缘分。以往也是我想得太多了,这避居西湖一隅也未必能够过上逍遥日子,倒不如回到汴都把事情做完也不失为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
赵浅予还想要说些什么,但是王静辉却轻声说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浅予,有些时候为夫可是亏欠你太多了!”
身处在这个变革时代,有很多事情都让人无法预料,王静辉也想过上逍遥洒脱的生活,但是有些事情一旦陷身进去,自己想要再摆脱出来可就难了。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王静辉和宋朝的种种重大变革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宋朝的统治高层也不会放任他在外面脱离太久。
皇帝赵顼这么频繁的下诏令王静辉回汴都,所考虑的并不是因为忧心北方战事如何,王静辉尽管在朝中知军事,但他的身边并不缺乏参谋人员。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交往,皇帝赵顼似乎感到王静辉在总体策划上是很好的,但一遇到最后具体执行的时候难免犹豫不决——他是个帅才而非将才。况且前线作战部队进展顺利,大宋将士在战场上所向披靡,重中之重的中路军杨崇岳部已经跨过桑干河,给辽军予以沉重打击,十万残兵败退到析津府固守起来,眼下正被杨崇岳重兵包围。眼看这燕云之战就要落下帷幕了,而辽国却到现在却没有做出什么有效的应对措施,就连对锦州的攻势也是软绵绵的,更不要说是南京析津府了。
王静辉虽然决定北上汴都,但是却又磨磨蹭蹭在路上慢慢的走,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在这具体作战方面他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至少在灭亡西夏的时候,他还想着能够分批肢解西夏然后在慢慢吞掉,结果富弼和种谔一鼓作气将西夏干掉,这就足以说明自己的能力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起推动的作用的。他在路上慢慢的走就是为了等北方战事结束,这样的话他回到汴都后也好参与收拾残局,这种工作对他来说倒是非常的得心应手。
在得到王顺的五万军队后,杨崇岳手中足足掌握了三十万军队,而析津府中只有十万不到的样子,整个辽国燕云守军已经被歼灭三分之二,辽国想要派援军来还要从北方的潢河防线抽调,多少先且不论,就是这路程也够契丹人忙活至少半个月了,这给他攻克析津府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由于析津府的规模限制,辽军不可能将所有的军队全部收缩在城内防守,而且经过这段时间的战斗后,辽国燕云守军也逐渐开始认识到依托坚固的城墙来防守宋军并不是一个好办法,还不如出城依靠骑兵和宋军打野战。
燕云辽军虽然损失惨重,但还是能够抽调出四万左右的骑兵在附近的山区活动,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佩澄带领的五万军队从奉圣州前来支援杨崇岳,使得析津府辽军的北面也被包围了起来,骑兵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了一个很狭长的地区,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
当杨崇岳大军渡过桑干河之后的第二天,在析津府南方不到八十里的地方发生了一次有着特殊意义的战斗——宋朝从未露面的火枪部队出动了,他们和辽军的骑兵主力发生了碰撞,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热兵器军队对骑兵部队的战斗。
大宋到现在总共武装了不到三万人的火枪部队,火枪性能虽然在王静辉的眼中并不算什么,但是在这个时候无疑是划时代的武器,且在进行换装后,宋朝将领发现火枪部队的最大优点便是训练时间短——由一个从未见过火枪的士兵训练成能够配合作战的合格火枪士兵,期间最多不会超过一个月,若是冷兵器的话在这方面根本就无法和火枪相比,最重要的是火枪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士兵的要求,就算不是壮汉,一个书生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能够开枪的士兵。
强干弱枝的军事政策一直是宋朝的潜规则——最好的武器绝对是先在汴都附近的禁军中列装。这一次大宋统治高层终于打破了常规,将已经训练好的火枪部队配发给北伐中路军使用,以便验证其威力来决定最后火枪是否值得大规模列装,甚至是完全取代冷兵器。
宋军火枪部队是全军最昂贵的军队,所以一直受到严密的保护,其斥候放的很远,以便免得突然受到辽军骑兵的突然冲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且在这支军队背后还有大宋最为奢侈的维修人员,大宋枢密院从作坊中抽调了大量的技术人员随军对这些昂贵的火枪进行随时维护。
由于几年前王静辉曾经对苏颂和沈括详细提起了“标准化”的概念,并且引用了秦军的后勤制度,尽管在这个时代标准化实施起来是极为困难的,但是秦朝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大宋没有理由办不到,至少也可以模仿后世四五成的样子。尽管这种似是而非的“标准化”还很差强人意,但毕竟在军事上是一个重要的变革,大宋作坊中的工匠以其精湛的技艺制造了大量的火枪配件,这么多的配件虽然不能够保证和原武器配件做到严丝和缝,但是十个当中总有六七个能够达到更换的要求。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是非常不易了,这除了要拜现在的火枪制造工艺还很粗糙之外,还要拜枢密院和兵部的相关部门在王静辉的支持下不断改进原始的车床,使其在现有的水平上精度更加准确,运行更加平稳。
杨崇岳在接手火枪部队后,并没有把这珍贵的一万火枪部队拆开打散使用,而是一直保持着单独的作战序列,不过格外加强了其保护工作,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绝对不会把火枪部队排在前锋,就连渡过桑干河也是排在大军中后位的样子。
这一次相遇纯属偶然,辽国的两万骑军正从析津府赶往前线律黄镇准备伏击宋军,但却在半道上遇上了正在向析津府进发的火枪部队。在双方斥候遭遇后,便立刻将警报传回了火枪部队,火枪部队的指挥使则选择了周边相对比较高的一处土丘列队等待对手的到来,并且还派出了快马联系周边部队赶来支援。
尽管快一个月以来被宋军打得灰头土脸,但是辽军尤其是契丹骑兵是绝对不会被一万步兵给吓退的,若没有个四五万步军根本无法对辽军骑兵造成什么伤害,更不要说在行军过程中这种偶然相遇了。辽军骑兵将领在接到消息后便立刻向宋军扑去,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这股宋军击溃再赶往律黄镇。
宋军则是抓紧时间在赶上土丘后便立刻按照相关操典进行排兵布局——这一万火枪部队不是完全每个人都是手持火枪的,而是有着三十门火炮、两千多手持三眼火枪的骑兵和七千多火枪兵组成的混成部队,并且每个火枪兵还有弓弩、手榴弹等装备——在建军的时候,大宋枢密院曾经慎重的考虑了王静辉的建议,采用了这种混合成军的方式,毕竟火枪的威力虽然折服了大宋的众多文臣武将,但是细心观察之下还是能够发现它的弱点的——射速上慢,准备时间长,尤其是绝对不可以在阴雨天气的环境下作战,并且弹药消耗一空后只有被挨宰的份,所以大宋统治高层也对火枪部队在一些环境下作战考虑了一番,除了有炮兵和骑兵混杂其中之外,还配备了大量的弓弩类的冷兵器。
辽军骑兵来的非常快,还没有等宋军的火炮全部摆放到位,辽军的骑兵就已经气势汹汹的出现在宋军士兵的视野范围内了。宋辽双方的将领在这个时候都放弃了将自己的军队排列成最佳作战队形,尤其是辽军,他们完全都是骑兵,在发现宋军之后立刻朝宋军立足的小土丘冲了过来。
尽管火枪对使用者的要求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宋军火枪部队全部都是由汴都最为精锐的禁军选拔而来,而这支火枪部队自组建之日起就处于大宋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中,这么一支经过严格挑选成员所组成的军队,其自身素质在不要说在大宋,就是放眼这个时代来说也是超一流的。
辽军骑兵来势汹汹,但是宋军士兵还是在其将领的安排下排好了队列,装填子弹举枪瞄准——这个时候敌军骑兵距离他们已经不到三百丈了。已经排放好的火炮零落的开始射击,炮弹稀落的落在辽军的骑兵冲锋队形中,不时的将辽军骑兵和战马的尸体高高抛起。火炮的威力虽然大,但是对于骑兵的伤害与其规模相比根本够不成威胁,只是稍稍将敌军的冲锋队形打乱了一些,为火枪兵争取了少量的准备时间。
隆隆的马蹄声越来越大,踏过了这片青草地直接向宋军的本阵冲了过来,这样的阵势让人丝毫不会怀疑他们会将眼前的宋军给踏成肉泥。此时冲在前方的辽军士兵已经将宋军士兵看得非常清楚了——这队宋军显然和他们以前所遇到的宋军有着很大的不同,手中的武器是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并且还可以看到整齐的宋军阵营中还有很多大鼓和高高举着红旗的士兵。不过这些奇特之处此时对辽军并不重要了,他们的任务就是冲过去,将宋军的阵形冲散然后在大肆收割对手的生命。
随着红旗落下,宋军的战鼓敲打起来,几乎十几面战鼓同时敲响,随后冲锋在前的辽军都听到一声声清脆的“乓乓”,前队辽军都觉得胸口受到了巨力冲击,再一看胸口迸出了一团团血花,有的战马直接倒下,而前方的宋军阵营中则腾起了好大一片白烟,接着上百的契丹骑兵都失去了知觉,坠下马来……
随着契丹骑兵进入火枪的射程,宋军士兵也开始在战鼓的节奏声中瞄准、开枪射击、蹲下、后退、直接拿起后面同僚递过来已经装好弹药的火枪,再站起来,等待前排的同僚蹲下后,再在鼓声的命令下再次瞄准射击……
尽管契丹骑兵的声势依然汹汹,但是宋军士兵的脸上毫无表情,只是在战鼓声中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自己的动作。尤其是契丹骑兵队形非常密,只要抬起火枪,稍微压低枪口开枪,保证能够命中,至于命中的是人还是战马都不是他们考虑的范围,他们所做的便是重复他们已经经过千百次训练的动作而已。
九十丈、八十丈、七十丈……二十丈!双方的士兵都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对手脸上的表情,与大宋士兵冷冰冰的表情相比,契丹骑兵的脸上从开始的兴奋、嗜血变得开始惊讶、一丝慌乱,直到最后的惊骇、恐惧——这该死的距离!这最后短短的二十丈居然让契丹骑兵再也无法向前踏进一步,契丹骑兵的伤亡在进入火枪的射程范围后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直线上升。终于契丹的骑兵冲锋阵形在宋军面前开始崩溃了,契丹骑兵在看到自己的同伴不断的、莫名其妙的倒下后,他们已经惊骇至极开始掉转马头向后跑去,尽管骑兵作战来去如风,但是在这个时候四条马腿还是跑不过子弹的速度,在一阵又一阵整齐的火枪射击中,四散奔逃的契丹骑兵还是不断的倒下……
第四百一十一章 功成
两万契丹骑兵第一次冲锋碰了个头破血流,居然有七千多契丹精兵丧生,不过已经打出火的契丹将领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又发起了进攻——这一次他分别将手头的兵将重整旗鼓后,从两侧和正面同时发起了进攻。
不过当这名倔强的契丹将领在发布完进攻的命令后,便被两枚同时而至的炮弹连人带马轰成了碎片。主帅的阵亡对于这支骑兵部队的打击是难以估量的,同时这也是杨崇岳在接到王顺的信件后给炮兵发布的固定命令——一旦发现敌军主帅方位所在,只要在火炮的打击范围内便立刻集中火力先轰杀敌方主帅。
主帅虽死但命令还在,契丹骑兵依然按照已经策划好的方案继续向宋军发起冲锋。如果说这支契丹骑兵第一次冲锋便采用这样的战术话,那对这支手持热兵器的宋军来说是相当棘手的,不过现在宋军已经开始稳扎稳打起来,尤其是在出人意料的情况下居然硬抗住了契丹骑兵的冲锋,这对于宋军将士来说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由于宋军将领手中有望远镜,所以契丹骑兵调兵遣将的阵势并没有逃出宋将的眼睛,针对契丹骑兵的调遣和进攻方向,宋军士兵也开始按照主帅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移动。这一次契丹骑兵的进攻对于宋军来说相对刚才的突然袭击就轻松了许多,火炮阵位已经排放完毕,在射杀了契丹主帅后,火炮便根据契丹骑兵开始集结的地区开始了射击,契丹骑兵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还没有出发便受到了宋军远程火力的打击,这实在是超出了他们战争常识之外。
火炮接二连三的轰炸使得契丹骑兵集结非常不顺利,在没有做多少准备的情况下,契丹骑兵开始他们第二次冲锋,这一次三面同时进行。可惜宋军的表现比刚才更加出色,从容的整理队列后,在火炮打击过后,契丹骑兵一进入火枪的最大射程之内,宋军便在战鼓的指挥下开始射击。
有了刚才的经验,现在的宋军射击目标更有针对性——由于是三面进攻,尽管契丹骑兵事先的集结被火炮所击溃,冲击阵形也是散乱不堪,但这样对宋军的火枪手来说反而更麻烦了,像刚才那样射出去的子弹未必会像刚才那样百分百的击中敌人。不过宋军士兵在火枪最大射程之内,首先瞄准射击的便是敌人的战马,然后在敌人逐步逼近后,再瞄准骑手进行射击。
这样一来对契丹骑兵的伤害反而更大,因为在骑兵冲锋的过程中,如果子弹打中了战马,那骑手必然会跌落在地上,在战马如此高速行进的过程中落马,就算运气好不被后面的骑兵踩踏,单是这跌落下来所造成的伤势也会让骑手痛苦不堪直接失去战斗力,跌断手脚被俘也是迟早的事情。而且契丹骑兵也并非是傻子,尽管不知道宋军士兵手中拿得是什么武器,但也清楚是火器的一种,他们在冲锋的时候也在马背上利用自己的骑术作出种种动作,使得宋军无法准确的瞄准射杀骑手,但是宋军采用的是先马后人的策略,这大大压制了骑兵个人骑术给宋军士兵所造成的难以瞄准的困难,只要战马完蛋,骑手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这一次冲锋,最靠近宋军的距离也还有五十丈,比上次还惨,不过三面攻击分兵所造成的结果便是每一面契丹骑兵损失都是要比第一次小的多,不过加起来阵亡的契丹士兵损失也是相当可观的,估计也有三四千之多,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其集结的时候直接被火炮轰炸而死。
这一场骑兵和步兵之间的遭遇战日后被写入了大宋军中的战例课程之中,也许在这次战斗过程中,大宋热兵器部队的战术上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除了被动等契丹骑兵攻击给对手造成巨大难以承受的损失之外,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就连对手在第二次发起冲锋后失败溃逃的时候,这支军队的指挥官也没有把自己的两千骑兵派出去继续追击,而是再等友军到达后配合友军追击契丹残兵,最终固然是完全消灭了这股契丹骑兵,但是其被动攻击的劣势也是显现无疑。
不过这场战斗的意义是深远的,想象以一万步兵来对抗两万骑兵,自古以来能够成功抗住的也许用一只手便可以数过来,但是能够做到自身无一人伤亡,这就足以震撼人心了——任何一个稍懂军事的人都明白这其中包含着什么意义,而且最重要的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也就是说只要给热兵器步兵以足够的时间,他们将会是任何敌人最可怕的恶梦。如果一个人不懂军事的话,那也可以从这场战斗的结果看到,本来大宋守城技术无双,再加上火枪的话,那天下估计没有什么人能够突破大宋的城池了!
热兵器作战的首次登场,使大宋的军事水平揭开了新的一幕,也正是这一战最终确立了大宋统治高层大力发展热兵器的决心,这也使得大宋的火器发生了质的改变——以火枪、火炮为核心的武器系统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由此转变而来的战术研究也将会进行——这一切看似简单,但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宋人如果真的下决心对某种武器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的话,那样日后衍生出来的作战方法将会层出不穷,到时候热兵器部队被动防守的局面将会被打破——甚至只要随着火枪和火炮的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达到后世的应用水平也是很难说!
当王静辉走到楚州的时候,这才受到已经过去了八天的这场战斗简报,在看过这简单的战斗介绍后,他沉思了良久——他不知道这火枪火炮能不能够使得宋人真正抵抗住游牧民族的入侵,会不会在日后某个时刻大宋屈服后,这些火器反而被游牧民族所掌握成为压迫汉人的帮凶?!王静辉对此并不清楚,他只知道后世元朝的有关历史上有过元蒙军队用火器使用在西征的战斗中,至于到时候会不会重演这一幕,他心底是没有什么绝对把握的。
“只有彻底征服一切对手才能够高枕无忧!”王静辉心中暗暗想到,他到不至于想着杀光所有的游牧民族,但是只要大宋能够给他们足够的压力,让他们保持对大宋的恐惧感,想来大宋平安上两三百年也未必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等两三百年后,以大宋今时今日的发展速度,恐怕达到后世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水平都有可能,社会制度还不知道要变成什么样呢?!不过有一条是真的,只要大宋能够保证自己一路领先,自身足够强大,外敌也绝对不敢招惹大宋!”王静辉有些出神的想到。
不过王静辉却没有闲着,他立刻把心中对热兵器的一些想法整理了一番,从而写出了数本奏章,这段时间他们选择乘船前往汴都开封,除了和老婆站在船头欣赏沿途的风光之外,其他时间都是在船舱中的书案边伏案疾书,而赵浅予和他的徒弟还有一直跟随他身旁的赵公公帮助他整理已经写出的文字,这一切一直持续到了他们快要看到汴都城墙为止。
在王静辉从楚州到汴都的这半个月当中,大宋北伐军队在辽国南部横冲直撞,中路军杨崇岳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便让析津府屈服在他的炮口之下。析津府守将萧兀纳在析津府城头和他的将领们被火炮击中连尸体都找不到,围困了几日后城中群龙无首,在宋军的强势威逼之下献城投降。
析津府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便落到了大宋的手中,这个消息彻底振动了辽国统治高层,这对大宋来说更是一剂强心针——析津府的完好程度对大宋日后能够守住燕云来说意义重大,有了这座契丹人经营了百年之久的坚城,到时候大宋完全可以依托这座坚城建立一系列卫星城寨来协助防守,从而依托长城建立一道铜墙铁壁来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析津府的胜利标志着长城以南完全成为大宋的国土,至此大宋熙宁北伐的全部战略目标皆都实现,筹谋了数年之久的燕云计划在大宋的自身积累实力和一系列外在因素共同的作用下,终于瓜熟蒂落,而大宋也随着这次北伐的胜利,自信心大大加强。
不仅如此,无心的特种部队在得到加强之后,便在辽国中京道腹地横行无忌,差点儿让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