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风-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臣想要宋夏之间达成和平条约,不过是为了西北战场充实做些必要的准备罢了,只有西北兵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在那里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可以轻易化解,不然还要冒着风险灭夏,这样的胜利来得实在是太危险,果实也未必能够保得住——辽国现在已经知道河北诸路有魏国公坐镇,所以辽国君臣绝对不敢在河北方向发动战争,而是转道西方——如果从西京道的河清军、金肃军于宁边州方向突入,那种谔的防线便就危险了!”王静辉淡淡的说道。
皇帝赵顼听后脸色一变——如果说辽国肯坐视西夏被大宋所吞并而毫无作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驸马所说的那种情况很可能会发生。尽管宋朝可以凭借地利来守住自己的土地,但就不得不放弃西线进攻西夏的计划,剩下来王韶的那一支实力依然很强劲,但王韶要面临八百里瀚海,这可是西夏天然的屏障,两军在那里交锋显然党项人更是占了地利之便,更何况从熙河地区运送补给,这道路也实在是太过漫长了些。
“缓兵之计?!”皇帝赵顼嘴角微微露出了笑容:“那爱卿还要这两封文书作何用处?”
“不错,就是缓兵之计!宋夏之间达成和约后,甚至是暂时的停战协议,圣上和枢密院的诸位大人都可从容不迫的秘密向西北增兵,这个过程想必时间应该不会很长就可以达到,而在此之间则是《停战协议》签订的一段时间。待到我大宋在西北万事具备的时候,就是这两封文书起到作用的时候了,有了它们,大宋可以毫不忌讳的出兵平夏,而辽国想要从中作梗也起不到什么作用!”王静辉淡淡的说道。
“爱卿这缓兵之计甚好!”皇帝赵顼笑着说道。
“圣上谬赞了,不过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设想,圣上还要召集群臣加以商议完善后再做实施,那样漏洞会更少,而臣也会会同皇城司对大宋境内的辽夏间谍加以打击,使其不能获知我大宋准确的调兵方向,免得计划付诸东流!”王静辉笑着说道。
“来人,上笔墨!事不宜迟,爱卿就在朕这里写出一个策略来,朕也好召集群臣商议,朕能够体会你的苦心,有了奏折你就不用列在群臣之中了!”皇帝赵顼说道。
“多谢圣上能够体谅臣的难处!不过奏章臣已经写好了,圣上也知道,臣的那两笔字实在是看不过眼,这本奏章是赵公公誊抄好的!”王静辉笑着说完后,便从袖子中掏出一本奏章双手呈送给皇帝赵顼。
三衙武帅在平时分掌禁军,但无权调遣。枢密院和三衙分掌“发兵之权”和“握兵之权”,互相牵制。宋初杯酒释兵权就是针对这些禁军高官而来,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不但是禁军大将、大藩节度、翊戴功臣,而且在禁军中威望极高,这自然是一大隐患,所以凭借着兵变起家做皇帝的宋太祖赵匡胤自然不希望自己或是自己的后人也被人家给糊弄了,编制出这么一个架构来套住武将,防止其造反。
不过凡事都会有例外的情况,种谔王韶这种戍边大将可以在皇帝或是其上司甚至是自己在看到有利时机的时候,可以调动本部人马抓住战机来扩大战果,但是这样做的风险极大——种谔这个“破坏分子”就有过多次这样的不良记录。西北战区作为时常爆发战争的一特殊区域,使得武将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所以种谔才可以在此情况下屡参不倒,到也成了宋朝这个时期政界中的一个异数。
不过现在宋朝即将要开展灭夏之战,这不是西北战区所能够承担的了的——太祖太宗皇帝在对辽作战的失败就种下了宋朝“内实外虚”的基调,后面对西夏的作战过程中更是疲软,若不是出了范仲淹和狄武襄,那大宋的西北可就真的危险至极了。
要想安安稳稳,不留后患的灭夏,那增兵势在必行。皇帝赵顼也接受了王静辉的建议,采用缓兵之计来迷惑西夏,从而为最后的灭夏之战提供必要的准备时间。而王静辉的奏章中对于灭夏战争中除去要大量增兵西北之外,反倒是更加侧重辽国会在大宋发动平夏战争中可能会有的反应,对于这个百年以来一直是老对手的辽国,王静辉这么着重笔墨来考虑辽国,所有参与会议的人都并不感到突兀,相反这样的考虑赢得了所有人的赞同——在他们看来辽夏本是一体,对其中任何一方的举动都会招来另外一方的强烈应对,以前蚕食西夏的时候辽国没有反应多半是河北的军事演习大大的震慑了辽国,现在若是平夏战争一发动,辽国很可能为了以后的长远打算,会铤而走险!
有了皇帝的授权,各位中书大人的首肯,枢密院与三衙司马上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开始组织秘密增兵西北。天罚岛的火器生产产量也得到了全力的资助,满负荷运转起来,其火器产品改变了以往的分配方式,汴都、河北与西北的火器分配比例立刻掉转,西北得到的火器份额是产量的七成,剩下的三成有两成是发往河北,用以做好对辽国反击的准备。
鉴于燃烧弹在大破李泉连环木寨中的惊人表现,宋朝君臣在得知这一威力惊人远超一般火药武器的燃烧弹的时候,当即决定再次扩建三个燃烧弹作坊,全力生产这种新式炸弹。但是与火器的走向不同,燃烧弹的产量一半都是定点供应给汴都城防的,宋朝君臣都一致认为有这样的超级武器在手,仅仅凭借汴都附近近二十万左右的禁军,完全可以抵抗住辽国五十万铁骑的包围,这也是从中原大量调兵前往西北参加灭夏战争的重要依据——有了充足的燃烧弹在手,中原禁军才可以放心西去平夏!
王静辉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心情评价朝堂上有关军事方面的决定了,对于打仗的事情,大体战略上他还算凑合,但轮到具体行动,这些还是交给这方面的专家——诸如种谔、王韶、郭逵甚至是韩琦、富弼,这些人都比他厉害多了。他现在最主要的精力是如何不漏声色的把他的老对手阿里提打发回家,这个老家伙深通政治,对宋朝的政治体制和规则的理解恐怕比王静辉更加精深,虽然是演戏,但这戏也要演足分量才可以——这才是令王静辉最为头痛的事情。
不过在皇帝赵顼只是找到王安石和司马光入宫专门商谈了一番关于如何处理阿里提的问题,在皇帝隐约的言辞中,王安石和司马光都知道这次所谓的“鼓励收受贿赂”的方案了,但是这件事具体操作上还是由曾公亮去与文彦博去做——王安石与司马光名望太重,王安石还好些,在通权达变上比司马光要强一些,只要不是涉及阻碍质疑变法,王安石也懒得出手,而司马光则在这方面差的远了,他是“经史派”的领军人物,但是却不懂得“和光同尘”的道理。
正式的和谈还没有开始,尽管阿里提非常紧张西北的战局,但他也晓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为了能够更有把握达成和谈协议,他早早的便开始四处活动,当然在活动的时候也忘带上他从西夏转运过来那惊人的财富。由于皇帝的暗中授命,宋朝的大员们早就张好了口袋等着阿里提来钻了,不过在阿里提看来这些伸手要钱的宋朝官员还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要见到主事的人,能够对宋朝皇帝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在他看来只有三个人符合这个条件——司马光、王安石,再有便是那个小王驸马了。
阿里提最终还是在和谈之前见到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为此他所付出的代价便是满足了一些引见官员对财富的贪欲,当然他并不知道这些人是得到曾公亮的暗中授意的,而曾公亮本人也得到了阿里提的一番厚礼作为酬谢。
和谈开始后,阿里提便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他的对手,帝国年轻的驸马似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辞锋日益软化,但是其态度依然很强硬。阿里提知道他的金钱攻势似乎奏效了,他也想通过贿赂迫使小王驸马离开谈判桌,不过似乎宋朝君臣在和谈上有着惊人的一致,和谈中的主事人还是小王驸马,这多少让阿里提非常恼火。
小王驸马富甲天下,这是阿里提是知道的,但是这也为阿里提行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过为了尽早结束和谈,阿里提还是决定准备了一份厚礼去私下拜访小王驸马。尽管王静辉在一些问题上态度依然强硬,不过在驸马府中的花厅中,阿里提还是与王静辉私下达成了协议——以白池城、博乐城为边界,基本上保持了宋军现有的边界,而且西夏要给宋军支付一定的出兵费用。
第三百三十四章 李代桃僵
虽然条件非常苛刻,但总比灭国要好的多,况且连阿里提也觉得能够达成和谈也是非常不可理解,不过这就不是他所考虑的问题了。
就在阿里提欢欣喜悦的庆幸能够在最后关头把宋朝的战争猛兽关进笼子里的时候,王静辉和皇帝赵顼却在御花园中非常不地道的盘算这次从阿里提身上刮出多少钱来。
“看来阿里提还是非常有眼光的,满朝重臣当中,阿里提送给爱卿的礼物是最重!”皇帝赵顼笑着说道。
王静辉不可置否的笑着说道:“臣可是代表圣上与他和谈的,阿里提若是不送礼,那就不要想快速的达成协议。况且臣家中丰腴的很,要想打动臣的礼物自然要让他更加费心一些。这次算算从阿里提身上搜出了这么多财货,差不多估算出来怎么也有个二百万贯了,这下圣上的军费就更加充实了些,要知道青苗法全国一年的收入也不过是才不到三百万贯而已,几天之中阿里提便给大宋送上了一年的青苗钱!”
“朕已经派遣武宁军、彰信军、忠正军、振武军和雄信军等各部,或是全军开拔,或是从中抽调精锐,日夜兼程赶赴西北进行增援。而后粮草各种辎重也是源源不断的转运到西北。爱卿为朕争取了二十天时间,实在是难得了!”皇帝赵顼说道。
“臣在西北还有一定的粮食储备,也好减轻朝廷转运千里的负担,不过即便准备的如此妥当,圣上也要做好接受不测的准备……”王静辉脸色有些沉重的说道。
“难道西北还有什么变数不成?!”皇帝赵顼看到王静辉的脸色并不好看,所以关切的问道。
“一切变数皆源自于契丹的对此的态度,契丹虽然日渐末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实力绝对不可以小觑。西夏人口总和虽然不及陕西四路人口多,更无法和我大宋中心城市的人口数量相比,但是它的国土面积却相当于我大宋的六分之一,而且不同的是它的地貌多是草原、沙漠,所以有着极为特殊的状况。”王静辉说道。
“这与契丹有什么关系?!”王静辉所说的他都知道,但是半天也没有从中看出有什么不对。
“圣上可曾记得西夏地形图?臣以为西夏的精华部分分成四个部分——分别以兴庆府、嘉宁军司、以黑山威福军司为中心的河套平原和以甘州、凉州为中心的河西走廊。这四个地区嘉宁军司以为我手,兴庆府因为平夏之战中心,为王韶、种谔两面进军多半也会落到大宋的手中,以甘州、两州为中心的河西走廊距离王韶部非常近,但那里除了党项人之外同样也有比较强大的敌人——回鹘、吐蕃,当然充满最大变数的还是在黑山威福军司,那里距离辽国实在是太近。”王静辉说道。
王静辉所说的令皇帝赵顼感到有些不解,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河套平原”与“河西走廊”这两个词,事实上大宋建国比西夏早四十年左右,而且还统治过西夏,但能够有效控制的地区也就到兴庆府,后来西夏李元昊造反成功,宋朝的势力退出西北,为陕西四路抵抗。由于有过这样的历史,所以宋朝君臣时至今日对于西夏的情况了解也就仅限于嘉宁军司、龙州一线的前线,和从来没有攻打过的兴庆府。
“河套平原”与“河西走廊”可是后世地理中非常有名的地区,只要接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就算不知道那里有什么物产,也都知道那里在中国的西部也是非常富饶的地方,而现在的兴庆府就是后世有着“塞外江南”之称的银川。这两个地区的名字在宋朝还没有形成,但王静辉却不能不重视,他对情报局的工作中,其中就着重强调过让情报人员将这两个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给搞清楚,然后发送回来。诸如王安石和司马光这样的朝廷重臣是完全有权调阅这些情报的,但是王静辉却没有看到过他们借阅过,无奈之下他曾隐讳的向枢密使文彦博提起过,还将整理好的情报节略呈送给文彦博,不过却没有下文了——宋朝君臣眼中看到的恐怕也只有兴庆府了,殊不知战争的根本目的便是获取资源与空间,要是打仗灭国却连对手的家底都不知道,那还打个什么劲?!
王静辉看见皇帝赵顼的模样便知道他事先隐讳的向大宋统治高层提出的西夏战略情报被忽视了,这支预防针已经失效,心中只能摇头叹息。他只有从旁边的树上折下一段枯枝,在地上简略的画出一幅西夏全图。
“所谓河套平原是指流经西夏的大河在北部转弯处,核心便是黑山威福军司与顺化渡。在这里大河分出了两个枝杈,由于大河中泥沙含量非常多,但是在这个转弯处河流流速降低,所以在这里形成了一块非常丰美的平原,这里放牧耕种都是非常适宜的,不过耕种更加划算一些,因此也就成了西夏重要的产粮区。而河西走廊则是在祁连山与沙漠之间的一段区域,在这里核心是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和沙州五州,由于这里有祁连山脉的雪水充足的灌溉,是为最主要的畜牧区。”
王静辉站起身来对赵顼继续说道:“由于我大宋最是缺乏马匹和牲畜资源,所以在臣所主持的情报局工作中,重点便是对河西走廊的情报搜集,而河套平原地理位置过于靠北,中间不仅隔着李清的属地,而且还有广阔的沙漠,通行不易,所以收集情报比较困难,只是有些大概的当地情况,还不足以作为军事行动的重要参考依据。”
皇帝赵顼看着地上的简图说道:“爱卿所担心的便是这两块地方吧?对此爱卿有什么建议?”
王静辉说道:“河套平原距离辽国的西京道非常近,辽国的天德军就在河套平原的东部,所以在平夏战争中,辽国若是突然出兵必然是从天德军出发占领河套平原,这里是主要的产粮区,也是辽国最为需要的,到时候我大宋军队有沙漠所隔,而即便是从兴庆府出发也是路途比较遥远,恐怕在河套平原上的争夺大宋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是无功而返。这里需要圣上和各位大臣事先要进行商议,进行取舍,辽国虽然是在走下坡路,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否在河套平原归属问题上与辽国一争,甚至是发生军事冲突,这些所引起的后果都要细细商量,否则以西北战场据汴都之遥远,到时候真的等事情发生了,那就什么都太迟了!”
皇帝赵顼点点头说道:“爱卿之言朕深以为然,这河套平原确实是一容易挑起宋辽纷争的地方,朕会加以关注的!不过适才听爱卿之言意犹未尽,恐怕河西走廊才是爱卿所最为关注的吧!”
王静辉点点头说道:“不错,河西走廊正是臣所关注的焦点,也是关系到平夏作战的关键!”
“党项于真宗咸平六年就曾一度占领凉州,仁宗天圣六年攻取甘州,十年再度攻占凉州;景祐三年又连克肃、瓜、沙三州,遂奄有整个河西走廊。西夏在立国之后,在其东北、东南地区先后与我大宋、辽国、吐蕃征战不休,但是这河西走廊地区却甚少发生战争,由于其环境安定,加之土地丰美,是以耕种放牧两相宜,不过因为这里是少数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的聚集区,西夏在这里虽然有着非常完备的农田水利政策,无奈民风已成,所以粮食产量虽高但绝对不是西夏最重要的产粮区。”王静辉停顿了一下说道:“臣以为,昔汉人取之号为断匈奴右臂,德明立国兴灵,不得西凉则酒泉、敦煌诸郡势不能通,故其毕世经营,精神全注于此;当党项稳定河西全境后,控制伊西,平吞漠北,从此用兵中原无后顾忧矣。”
“爱卿以为这次平夏,党项人还有西迁河西走廊的可能,然后图谋东山再起么?朕是不会给党项人这个机会的,既然爱卿这么重视河西走廊,那大宋无论如何也不能失去河西走廊!”皇帝赵顼意气风发的说道。在他看来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也不是很远,而王韶部的河州就距离河西走廊已经非常接近了,为了能够获得足够的马匹,以便积蓄力量扫平辽国,就是再远的马场也不会阻隔他的决心!
“河西走廊内回鹘、吐蕃人亦以经营畜牧业为主。长于畜牧业的党项羌人在获得‘善水草,宜畜牧’的河西走廊后自然可以大显身手。早在李继迁向河西扩张时就曾想‘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然后长驱南牧。’元昊立国后仍是‘其部族一家号一帐,小族数百余,大者千余帐。’大中祥符九年十二月,党项凉州守将苏守信死后,回鹘兵乘机攻陷凉州,掳其族帐百余,斩级三百,杀马匹甚众。”王静辉说道这里嘴角微微冷笑的说道:“这些还算不得什么!西夏南界横山,东距西河,土宜三种,善水草,宜畜牧,所谓凉州畜牧甲天下者是也。瓜沙诸州亦是素鲜耕稼,专以畜牧为生。皇祐二年辽征西夏,至西凉府,获羊百万,橐驼二十万,牛五万。这已很为可观了,而这些并非凉州牲畜的全部,上述未提马匹,或漏载,或已被夏人逃逸徙走,不过是因为时间比较久远,而情报局的情报人员在那里根基不深,未曾查探清楚,想必马匹这么重要的战略物资,只可能比牛、橐驼多,断没有少之理,以臣的估计,马匹数目应该不会低于三十万匹!”
皇帝赵顼听后心中倒吸了一口凉气——自己的妹夫实在是太厉害了,几乎把人家的家底都查得一清二楚。所谓河西走廊地区的情况,宋朝高层也是知道一些的,不过没有想到居然是这么富饶的地区,相比之下王韶夺得的熙河地区与之相比简直是破烂一堆——熙河每年想宋庭提供马匹不过才三四万就已经让君臣上下弹冠相庆了,但是与河西走廊的二十万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现在皇帝赵顼已经开始想象自己的上百万军队鸟枪换炮,全部变成骑兵驰骋在辽国的国土上的情景了!
“爱卿和朕说了这么多,其中定有深意,爱卿,把你想说的话全说出来吧,朕不会怪你!”皇帝赵顼笑咪咪的看着王静辉。
“平夏的关键便是在夺取兴庆府之后,北夺顺化渡,然后便全力收归河西走廊。河套平原与河西走廊相比,大宋并不缺少粮食,而是非常缺乏马匹牲畜,所以第一要务便是完整的将河西走廊全部夺过来,不要让吐蕃、回鹘有任何机会染指。有了马匹便有了骑兵,只要武力强大,周边地区尽是我大宋可取之处!至于河套平原只能放给辽国,大宋的能力也只能占据这三处富饶之地,这还要请圣上三思!”王静辉郑重的说道。
皇帝赵顼听后虽然有些不舒服,但驸马所说的便是事实,更何况在他的心中若是想要实现伟大的理想,便离不开马匹,两利取其重,不然让回鹘和吐蕃钻了空子,将河西走廊给瓜分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皇帝赵顼也早就知道王静辉对吐蕃和回鹘有着非常深的戒心,他也明白,当西夏政权烟消云散的时候,吐蕃、回鹘和大宋失去了共同的敌人,那以后便是三家争雄的时候了,大宋自然不希望再出现一个李元昊,所以对其进行压制是板上钉钉了!
就在王静辉与阿里提签订和平协议的时候,西北古乌延城的泼喜军大帐内则是一片愁云惨淡——泼喜军的创始者李清终于非常不甘心的闭上了眼睛,在病床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李清一生功过难说,他虽然生长在西夏,但却是一个高傲的汉人,深通军略将泼喜军一手训练成党项的精锐部队,乃至后期一枝独秀成为西夏最后的精锐。不过他又是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军事将领,他心中一直是奉宋朝为正朔的,在政治上是少有的支持与宋和好开展贸易的党项高级官员,对西夏长期以来骚扰掠夺宋境持反对态度,但是他却碰上了一个非常宽容他的好皇帝——谅祚皇帝赏识提拔了他,并且对于他的政治主张也是采取宽容的态度。
李清这一生充满了太多的矛盾——以汉人的身份在党项做高官;一手建立了强大的泼喜军却有不愿同宋朝打仗;以奉“正朔”而处身西夏内部后族与皇族的纷争之外;最可悲的是他从矢志支持秉常登基掌权,到最后被逼反出西夏……总之这一切随着李清的黯然去世而变得并不重要了。
李清是已经死了,但他的泼喜军今后的命运如何必须有个基调,残存的泼喜军依然有十万之众,他们虽然是宋军的战俘,但由于泼喜军的威名所以今后被拆分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前提必须再提出一个泼喜军的继承人。
李清身死,最有出息和声望的大儿子李泉阵前自杀,其他的儿子不是年幼便是不成器,所以李家后人没有一个能够赢得众将信任的;而自李清之下的将领随着泼喜军崩溃和李清的逝去,都显得格外心灰意冷,最重要的便是泼喜军在过去的战争中损失比较大,泼喜军中老将数量并不是很多。
李清的死让富弼与种谔也心中多少有些犹豫,在他们的打算中,虽然泼喜军是刚刚接收的降兵,但在目前缺乏兵员的情况下,这十万泼喜军正好是攻伐西夏的前锋,尤其是前段时间李清写下了讨伐西夏的檄文,这多少更加让他们放心一些。可是随着李清的去世,泼喜军也面临着解体的危险,这并不是在西北主持大局的种谔和杨崇岳所愿意看到的。
“种帅可考虑动用王顺,使其在短时间内来掌握泼喜军,成为泼喜军新的核心,这样我朝可真正的不费吹灰之力得十万精兵,西北用兵军费可剩下泰半,更加有利于抓住战机……王顺实为在下之学生冰封,性情坚韧可承担万钧之重担,是以曾独自一人烧毁嘉宁军司西夏转运粮仓,今日伏在李清麾下就是为了他日更好掌握泼喜军,使其分化……”
种谔在李清去世十二天之后,便在嘉宁军司收到了王静辉的信件,这封信件是通过情报局系统从汴都火速传来的。种谔也曾隐约的想启用王顺来收服泼喜军军心,不过却止步于驸马的身份——若是冰封接管了泼喜军,你驸马岂不是有了私人关系堂而皇之的进入军队了么?!
第三百三十五章 定西军
种谔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心中还是觉得这样做实在是让他有些取舍不下,不过当他想到特种部队无心也是驸马的弟子,并且率领的军队可谓是大宋精锐中的精锐,朝廷允许这么做也是在一定范围内默许了驸马弟子可以出将领兵。种谔思前想后,觉得泼喜军的问题已经不能够再拖下去了,这十万李清训练出来的精兵若是放下武器拿起锄头当农民或是奴隶,这连种谔在心中都感到十分可惜。
“也许驸马当初在宋夏之战之前便派冰封前往西夏李清那里,便是等待今日启用这个年轻人来接收泼喜军吧!”种谔心中默默的盘算到。对于驸马的一些事迹,他也曾可以打探过,从上面传下来的消息是这个驸马精于算计,凡事都是谋定而后动,几乎没有失手过的记录,并且富弼还隐隐的告诉过他,几年前他未经允许擅自出兵夺了党项的绥州后,就是驸马以此来设局策划的保安城之战。
想到这里,种谔也便没有什么犹豫,让人备马,他要亲自前往古乌延城去见冰封,通行的还有冰封的大师兄无心——这十万精兵若是不用就实在是太可惜了,尤其这十万精兵中大部分还都是骑兵,这就更加难能可贵——宋朝即便是中央禁军当中,也一下子抽不出完整的五万人以上的骑兵部队,自己手下的那些菜鸟就是给他们战马,样子倒是像骑兵了,但战斗力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这老牌的泼喜军厉害。
冰封与种谔和杨崇岳商谈了半天,最后才决定由他来全权整合泼喜军,他原本就是铁林军首领,在这泼喜军战俘当中,除了李清亲卫的战斗力比他强之外,其余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战斗力上都无法和他的铁林军相提并论,即便是李清原有的亲兵,数量不过才两三千人,根本无法和拥有三万之众的铁林军相比,况且这些亲军已经大部分开始投靠冰封了。
冰封在得到了种谔的授权之后,便开始从俘虏营中挑选精锐,打算重新建起一支令人闻风丧胆的泼喜军,不过这次泼喜军的敌人将永远不会是大宋,而是大宋敌人!重建泼喜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幸好他的师兄们都在西北,无心是他们几个人当中最会带兵打仗的,他也在短时间内给冰封“补课”,幸好冰封在这半年当中也经历了大小数十次战斗,在带兵指挥上并非是一个一无所知的菜鸟,无心教起来也是容易的多了;关良、济成、天机等人都忙活着帮他整顿军务,而永仁则特别从王静辉分配到西北来的河北商人投资中划出了一笔款子,来充当新泼喜军的筹建费用——当然这笔钱也是要记录在帐的,这就要看泼喜军的战斗力是否真的能够如“传说”中那样强悍了——强的地盘越多,战功越大,也就意味着战利品更多,河北商人对这些战利品从来是不会吝啬花几个小钱的——只要把牛羊马匹运回宋境,那其价值将会翻上好几番,若是能够猎到极品骏马充当种马或者是卖给好马之人,那价格更是以天价来论。
也并不是所有的泼喜军俘虏再愿意回到战场的,其中也有一部分精锐是终于李清的老部下,冰封得到了种谔的全权处置,也没有过分为难他们,发给他们路费和路引,他们可以在宋境内得到一块荒地屯田。这个标准完全是按照宋朝厢军屯田的标准来给的,每人一百亩,并且发放工具和耕牛,为了照顾他们也是为了安他们的心,冰封也给他们争得了非常优厚的待遇——连缴税和以后屯田田产归属的待遇也是如厢军屯田一般,不过唯一的条件便是将他们全部打散分散处置,这也是种谔所能够提供的唯一要求,在他看来这些人若是在一起难免会闹事,就是呈送到上面去他也好说话——西北的土地是如此之多,单靠朝廷的厢兵屯田要进行到什么时间谁都没有准,还不如就地消化一批战俘,更何况这些战俘和其他党项战俘不同——他们全是汉人,驸马也不会冒如此风险让汉人当奴隶吧!
愿意退出泼喜军的人并不少,但相对于十万战俘来讲,不到一万人放下武器重归农田,这并不妨碍种谔的计划,而这剩下来的九万人组建一支军队依然是非常庞大——至少种谔带兵来攻打嘉宁军司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兵,若不是李清胃口太大,将兵力分散的如此严重,怕是种谔也不敢轻举妄动。
冰封在百忙当中也接到了王静辉的一封信——冰封已经死去了,世上只有王顺,从西夏翔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