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风-第1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以使用。杨崇岳虽然对武宁三堡的防御体系非常自信,但在看到这么多的攻城器械后,心中也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幸好是先下手为强,看这架势李泉肯定是在等他老子将周边势力全部摆平后,便全力夺取武宁三堡了,到时候得手的几率还是非常大的。
李泉在离开木寨后,便组织军队开始有序的撤退,在撤退的途中也是谨小慎微,他害怕路上遭受突袭——在黑夜当中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只要天还没有亮,自己就处于危险当中,这中间丝毫松懈不得。不过好在自己麾下的这些将士是百战之师,在如此困境下还能够有条不紊的执行自己的命令,这也让李泉心中安定了许多。
尽管泼喜军在有条不紊的撤退,但要走也并不是这么容易的——宋军并不是大方的放他们走,在他们的身后有数千骑兵尾随其后,既不靠的非常近,也不拉下很远,总是吊在他们的后面时而突袭,时而保持距离,后面负责断后的军队就这样被一点一点的消耗掉;更要命的是李泉在归途中居然还碰到了宋军的埋伏!
种谔其实早就想拿下李泉了,不过他也知道想要全歼对面的敌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围三阙一也是为了削弱敌人拼死抵抗的决心,为了行动上更加有把握,他还是调遣了十里井的部队——只是使用了那里的五千骑兵,快速的突进到这里先行埋伏。不过负责埋伏的将领也没有想到种谔放回来的泼喜军这么多,在观察到这些败军居然还以相对整齐的队形撤退的时候,他果断的放弃了蛮干一场的打算,只是伏击了断后的军队,正好碰上了无心所率领的追击部队,全歼了负责断后的这两三千断后军队。
当王静辉收到种谔战报的时候,种谔已经率军夺取了大吴神流堆,兵锋直指古乌延城,终于在古乌延城赶上了李泉,并且将他团团包围在这座小城池之中,而李泉身边结合原有的守军,绝对不会超过一万人,而且其中李泉旧部大都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拿下古乌延城俘虏李泉指日可待!
这份战报通过情报系统传递要比给皇帝赵顼的正规渠道要快,不过具体情况还并不是很清楚,在将这份重要情报上呈后,王静辉终于可以轻松的坐在自己的水池旁竖起鱼竿悠闲的垂钓了——李清的算盘彻底落空了,尽管他几乎把东部党项贵族给灭了,也摆平了梁太后的大军,但在对大宋的争斗中再一次落了下风,就算种谔不趁着李清未归之时攻打嘉宁军司,李清以后的日子也绝对不会好过——李清退出历史舞台的日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了!
第三百二十四章 淡出
王安石和王静辉的会面也因为这封战报而推迟,这让王静辉心中轻松了许多,毕竟每次单独面对王安石的时候,并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尤其是这个精力旺盛的老头儿性格极为倔强。对王静辉而言,王安石对待自己已经非常客气了,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总是在他最为关键的时候拉他一把,而他的话,王安石多半也能够听得进去。不过无论是王安石还是王静辉,他们心中都明白,彼此之间存在分歧还是非常大的,两人也非常有默契的避开彼此分歧重大的地方,免得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激化紧张。他们两人现在维持着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这全都得意于王静辉选择性的退让,相互交换利益而来。这不同于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他们两人也曾想过交换,但却过于格守“君子”和“纯臣”的道德,在真正需要交换的时候,两人却谁也不肯让步,导致现在这个局面。
垂钓是王静辉来到这个时代的一大娱乐项目,毕竟在这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和其他娱乐项目的时代,这对于一个现代人,尤其是一个年轻人来说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不过好在王静辉在以前那个时空中就很少沾染这些东西,参军后更是驻扎在深山沟中,对这些倒并不入迷,在来到这个时空后,什么歌舞一类对他来说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相比之下他更喜欢垂钓。
尽管娱乐项目极为缺乏,但王静辉的身家已经不是一个“腰缠万贯”所能够形容的了,作为他最喜欢的娱乐项目,这垂钓也是不能将就的——驸马府中大小水塘七八个,每个水塘都是用人工沟渠连接起来,引自外面汴河的活水,在驸马府的水塘中放养了他所能够收集到的淡水鱼类,个个长得“膘肥体壮”,只要能够钓上来,那绝对是个大家伙——以前苏轼他们到这里来拜访的时候还赞叹驸马家养的鱼非常好,但却不知道这些鱼是专门给驸马钓着来吃的——这种在现在文人看来是焚琴烹鹤之举,在王静辉眼中则是理所当然,要不是每次浅予从旁捣乱,他的收获绝对不止一条两条。
“先生,辽国使节萧佑丹最近活动有些太过频繁了,皇城司那边已经对他特殊关照过了,根据他拜访官员的情况,很可能是想多看看大宋的城防工事,甚至是想到汴都城墙上走一圈!”彦生刚从情报局公署回来,对于萧佑丹的消息他肯定会格外关注的,有什么风吹草动就立刻赶回来通报给王静辉。
“皇城司知道就好,这件事就由他们去忙吧,我们不是掌握了一部分萧佑丹行贿大宋官员的证据吗?送给他们好了,就当作是个人情,谢谢他们上次在刺杀行动中给的方便。至于那些官员,皇上想必心中早有计较!”王静辉全神贯注的盯着浮标,期待着趁公主不在家,好多钓上几条上来,那今天中午的全鱼宴就有着落了。
只要萧佑丹不想着刺杀王静辉,彦生也就不着急了,毕竟萧佑丹本事再大,这是在大宋的汴都,而且对手手上的筹码已经被上次布局给消耗干净了,连来的时候骑高头大马走进汴都的萧忽古也是被人用马车拉回去的,萧佑丹此时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
彦生看着王静辉就这么随意找了块石头坐在水池边垂钓,不仅皱了皱眉头,不过他还是从旁边抽出一根多余的钓竿,上好鱼饵后投进水池也坐在一边钓鱼:“传闻萧佑丹马上就要回辽国了,他观察我大宋城防又有什么用处?难道他回去后不甘心吃亏还要怂恿辽国皇帝来对大宋发动战争不成?!”
王静辉笑了笑说道:“如果我是耶律洪基的话,那干脆趁着自己的骑兵还能够打仗,而大宋的火器还没有登峰造极的时候,打上一场,即便如襢渊之盟那样效果,用来谈判虽然不能获得多少好处,但也绝对可以拖延大宋中兴几年,为他的子孙好争取一些时间。”
“如果是那样的话,现在的皇帝也不是真宗皇帝那般了,朝中未必没有寇准和王若钦!”彦生笑着说道。
“当今圣上励精图治,当然不会是真宗皇帝,但朝堂之中从来就不缺乏王若钦。呵呵,彦生,你可能不知道,韩国公就是在当年看到王若钦的排场才发奋的!”王静辉嘴角冷冷的笑道。
彦生听后皱了皱眉头,换了话题说道:“西北局势大好,朝中的反对意见也少了许多,就连司马君实也开始慢慢转变自己的态度了,文宽夫自然更加心动,先生以后该如何去做呢?!”
“西北已经没有什么好担心了,只要供给充足,不要说李清没有几天好蹦达,就是梁太后有能够有几天说话?西北的黑夜快要过去了,只要再加把劲就可以了。”王静辉笑着说道,不过他又皱了皱眉头:“朝廷中乐观的情绪还是应该有的,不过要是太过轻敌或是冒进,那平夏也没有什么问题,就是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做买卖嘛,当然是成本越少赚得越多,这在西北也不外如是!到时候我只要在旁边在合适的时候浇浇凉水即可,毕竟我要是倒向了司马光,王安石也未必会真的赚了什么便宜,毕竟西北不仅有王韶,更有种谔和富弼!”
王韶固然是能征善战,但要拿他和种谔这样老资历的将领相比还可以,若是拿他和富弼相比,那就不值一提了——在西北还是富弼说话声音最大,也最有效,王韶也是归富弼所节制的!
“若是真的能够平定西夏,那富弼将是最大的得益者,可惜魏国公韩稚圭为他人做了嫁衣,自己却不能够亲手平夏,想必现在心中惋惜的很吧!不过先生难道就不能在其中有所斩获吗?!”彦生看着王静辉说道。
对于自己的老师,彦生心中一直非常敬佩,他也知道韩琦在西北那次保安军大捷完全是靠王静辉从中布局谋划,最重要的是先生将冰封派到西北成功的刺杀了梁乙埋,还烧了嘉宁军司的粮库,不然韩琦绝对不会有这么大的战果。王静辉虽然富甲天下,但彦生还是忍不住希望为自己的先生争取一些利益,平夏不是一件小事,中间所牵扯的利益巨大,如果王静辉愿意可以从中获取很多,但依照先生的性子,恐怕还要做缩头乌龟,所以他忍不住提了出来。
“富弼享誉也算是平衡了他与韩稚圭之间的一点儿恩怨,不过像韩稚圭这样栽树的前人是非常值得敬重的,毕竟栽下树而收果子的却是别人,韩稚圭三年前督陕大胜党项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西夏已经没有多少时日了,但他仍然肯回河北防御辽国,这样的胸襟不是任何人都有的——韩稚圭终究是比富弼强了一筹!”王静辉淡淡的说道。
“富韩”并称,但其中高下只有历史才能够说的清楚,就王静辉的观感来说,韩琦更能够引起他的好感,尤其是以韩琦的眼光肯定能够看清宋夏未来几年走势的时候,还能够放弃唾手可得的荣耀,这份胸襟确实让人敬佩。就王静辉所知道韩琦的历史,韩琦虽然是个保守派,但在国防问题上却是从来都不含糊的,最会审时度势,无论是西夏还是辽国,对韩琦都极为忌惮,甚至辽国每次派使者经过河北的时候,都绝对是非常本分不敢生事,比他们在汴都的时候还老实。彦生话中的意思他明白,他没有正面回答彦生而是评价韩琦富弼。
王静辉看到彦生半天不说话,便笑着说道:“彦生,世人皆在名利之中挣扎,你我也不会例外,但什么时候都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这样在自己老去的时候,才会不愧此生!吾本一介郎中,生平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不过是世事弄人才走到今天。现在我已经是地位尊崇,富甲天下,心中唯有你们主母和能够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两个心愿而已,待到他日事了,便是我和公主脱身而去之时,到时候什么功名、富贵,对我而言不过是擦身而过的路人而已,人活着一定要幸福要快乐,你们可要慎行啊!”
彦生听后,眼神变得清亮起来,放下手中的鱼竿站起身来说道:“先生金玉良言,学生自当谨记不忘!”
王静辉听后笑着说道:“不用这么正经,坐下来钓鱼吧!钓鱼可是一门大学问……”
王静辉的话还没有说完,他便看到鱼漂沉浮了几下,他眼明手快的将鱼竿大力抬起,一条一尺多长的锦鲤便甩了上来。正当他快速起身向自己的战利品奔去的时候,他看到了妻子浅予正站在还活蹦乱跳的锦鲤之前,一时间居然愣住了。
妻子赵浅予在萧佑丹刺杀王静辉之前便被送进了宫中,不过因为身孕,王静辉也希望她不用这么着急回来,反正公主走到那里都是一块宝,曹老太太不会亏待公主的,所以王静辉便在事后没有急着把老婆接回来,想等事情完全沉静下来再说。不过妻子突然出现在自己身前,王静辉倒是有些愣住了,一时间反倒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出口。
“主母好!”彦生可没有王静辉这么痴呆,看到赵浅予后便直接将鱼竿扔进水塘里——他们被王静辉收留后,尤其是在列入门内弟子的时候,王静辉没有这么多时间来教导他们基础学问,而赵浅予就是他们的老师,对于这水塘中的鱼儿,彦生兄弟几个可是没有少受训斥,所以非常机敏的很。
王静辉喃喃的说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今天正好我下厨给你做鱼,也好补补身体!”
赵浅予听后扑哧一笑,她被丈夫的呆木的样子给逗笑了,说道:“我若是还不回来,恐怕这驸马府的鱼都遭了你的毒手!彦生,回你的书房去抄《论语》一遍,抄不完今天就不用吃饭了!”
彦生听后如蒙大赦,立刻丢下王静辉落荒而逃,至于抄写《论语》这么笨的事情他是不会做的,那还是刚来驸马府的时候,因为兄弟几个没少学他们师傅钓鱼而被赵浅予所责罚,但现在可用不着了。
看到彦生走后,赵浅予走到王静辉的身边说道:“在宫中闷的发慌,所以便回来了,皇兄也想见见你,好象是因为西北那边的事情,介甫相公等人都已经早在那里了,快去吧!”
王静辉听后说道:“西北那边的事情已经差不多了,无论皇上和朝中大臣怎么做也都是一个差不多的结果,不用担心出现什么差错。倒是我这个驸马现在就不能过于参与这件事了,免得给那些台谏御史予以口实,我待会儿让人传话给宫中,就说我病了,需要安心静养一段时间,这也算是避避风头。若是你愿意的话,咱们也可以到城郊住上一段时间,反正在孩子没有出世前,我是不会参与朝中这些军机大事了!”
赵浅予听后非常乖巧的扶在丈夫的怀中,说道:“真是委屈你了!不过你还是给皇兄写封信吧,毕竟这个时候你再装病,是瞒不过皇兄他们的,就让赵公公去送进宫中,我到时和赵公公叮嘱一番就可以了。”
“什么?驸马病了!”皇帝赵顼冷冷的看着赵公公,在赵顼的眼中,王静辉这个理由实在是太差劲了——郎中也不是铁打的,但天下有数的名医哪里会这么容易生病,而且生病的时间会这么巧?前几天他还在后园私下接见过王静辉,那个时候还活蹦乱跳的,今天就病了?——骗鬼都不信!
“太皇太后今天已经派御医去了驸马府,同样也说是病了!”赵公公垂手说道。
王静辉还是没有给皇帝赵顼写信,反倒是给曹老太太写了一封信,由赵公公带入宫中。不过曹老太太自有她的打算,给驸马派了一个御医过来——既然要演戏自然是演全套了,在曹老太太看来驸马此举十分妥当,她也知道现在驸马留在汴都并不合适,以皇帝的性子说不定会真的上驸马府去抓人,但蜀国公主怀有生孕,驸马在这个时候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离开汴都的,所以她打算插手其中成全了驸马——在她看来驸马对于大宋固然重要,但维护大宋的政治传统则更为重要,更何况驸马非常知趣,知道自己的身份哪些事情该做不该做。
称病是宋朝官员一贯常用的手法——在自己做错了事情的时候称病,可以算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悔过;在自己的政治意见不被采用的时候称病,既是做为一个缓和退让的空间,也更能表述自己的不满;在自己政治上处于不利的时候称病,则是向皇帝表示自己的冤屈……在宋朝的政治生态圈中,“称病”里面的学问可是大了,内容也丰富的多,文人治国的一些特点尽在这“称病”之中。
皇帝赵顼听后心中立时就明白了——驸马想要在这个时候脱身,而且太皇太后也认为驸马做的是对的。不过当他冷静下来的时候,心中对王静辉此时要做缩头乌龟的做法已经不是那么怨恨了。至少他也明白在平常的时候,重用王静辉也就是最多引来言官的一些牢骚,但在平夏的紧要关头,多少双眼睛都盯着这里,希望自己能够从中分到好处,像驸马这样明显的目标,将会成为众矢之的,为了保护驸马也要让他避开才是。
王静辉开始慢慢淡出了大宋统治高层,不过他却是没有完全大撒把——他的学生大部分都在西北,投入军中为国效力,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富弼帐下听用,富弼和韩琦之间的那点儿恩怨就是在厉害,也不能冲着王静辉发,按辈分王静辉可是富弼的子侄辈,况且真正能够令富弼不敢小视王静辉的是——西北的军费一多半是来自王静辉所找来的捆绑贷款,尽管这些贷款并不是白给的,条件便是参与分享西北的战争红利,这个条件并不苛刻,他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在朝廷没有彻底定下平夏决心的时候,这笔资金是富弼最为需要的!
尽管王静辉已经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外,但所有的人依然能够感受到皇帝赵顼对驸马的宠信——每隔三天必然会召王静辉进宫一次来问对,而平时动不动就是给驸马以丰厚的赏赐,甚至还传出话来——蜀国长公主腹中的孩子若是一个男孩并且能够顺利长大成人的话,那将会赐郡王,此等宠信实在是开国所未有,甚至已经有人要断言小王驸马尽管无法出仕,但他的爵位却是上升速度很快的,很可能会在五十岁左右成为大宋最年轻的国公!
第三百二十五章 内应
能不能当国公,王静辉心中并不是很在意,对于爵位的高低,他倒是没有这么痴恋的,一方面是因为大宋的贵族更多的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象征,能够掌握实权的比较少,更多的是皇家对臣子的恩惠和表彰,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另外便是在他所生活过的后世,中国因为近代史发展的原因,国内是没有什么贵族头衔这一说的,而他也对此并不感冒——据说后世欧洲那边的贵族更加讲究血统什么的,弄得国内也是有很多人恨不得披上贵族的外衣以彰显其不同,其实与国内一些传统家族相比,能在中国称得上是古老家族的,哪个没有个上千年的历史,欧洲贵族那两三百年就自称很“古老”的血统简直就是小儿科,不过就是因为中国独特的历史,这些家族无法享受贵族的称号也没有相应的财产罢了。
逐渐淡出朝廷政治纷争的王静辉却并没有淡出人们的生活,他依然在大宋三份全国性报纸上撰写文章,两份学报上也不断有他的文章面世。“经济济世,经济强国”俨然成为大宋众多学派之一,不过在正统儒家思想和“耻于谈利”的风气之下,他终究还是落在下风,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他的好奇,在王静辉高举“经济强国”的大旗之下依然聚集了不少年轻学子。王静辉所创办的两大书院,杭州西湖书院和汴都华英书院俨然变成了这种思潮的南北两个中心,汴都这边的华英书院不用说了,毕竟王静辉常驻在这里,他淡出政界但却更有心思花在办学上,所以对华英书院所施加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那些先生们。最值得称道也是让王静辉非常赞赏的是李慎终于开始慢慢崭露头角,并且在杭州俨然以王静辉的大弟子自居,承袭了王静辉的学术衣钵。
李慎在杭州快两年了,但在他知杭州的这两年当中,却不断的秉承王静辉的思想,以提高经济和提高民生为己任,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杭州百姓生活富足,前段时间李管事还专门到杭州一趟,回来便对王静辉说道:“在南方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够比杭州更加繁华,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的百姓能够比杭州过的更好,若是此时改之再临杭州,定会发现此时的杭州已经颇具汴都之繁华气象!”
对于李管事所说的,王静辉不过是笑了笑——李慎是他的弟子,更是在他所有弟子中最具有政治前途的人,对于李慎的一举一动,他自然是非常关心。不能光明正大的在垂拱殿上与群臣参议国事,这一直以来是他心中的一个遗憾,李慎便是用来弥补这个遗憾的,他要创造一切条件,让李慎能够在二十年内成为大宋的首相,至少在未来十年中成为大宋最耀眼的政治明星——以司马光、文彦博两人为首的庆历老臣和王安石他们的年龄都已经非常大了,在他们迟暮之年正是李慎最为耀眼的时候。
王静辉一直没有把自己看待为政治人物,尽管他自己陷入其中已经不可自拔,但他依然没有把自己看做是政治家,即便是“政治辈分”上,他也是将自己放在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个水平,不过事实上也是差不多——在大宋除去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个学问、具有大家气度的政治家之外,朝中能够称得上是“势力”的也唯有驸马一派了。
在王静辉看来,由王安石所掀起的这场变法必须还要继续下去,宋朝无法和唐朝相比有很多不足,但最重要的是没有唐朝那种开拓进取的精神,王安石变法在王静辉看来正是一个破除传统迎接开放的变法。以大宋今时今日之实力,它已经不用惧怕任何国家,若是他和李慎联手,完全可以控制十年以后宋朝的政治走向——他和李慎远比司马光和王安石要年轻的多,甚至是那个在边远之地做县官的蔡京也比李慎的年龄大。
细数司马光和王安石之后年轻一代大宋政治家,范纯仁、苏轼都已经崭露头角,吕惠卿也马上要大放异彩,蔡京、高裘等人还籍籍无名,甚至连身在何处都不知道。对于历史上那些早有定论的人,若是在这个时候还不识趣,那王静辉已经决定要动用冰封来为李慎开路了。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未来六七十年内大宋的政治走向基本上都会在王静辉的掌握之中,这就是他比王安石和司马光更具有优势的地方了——他们的继承人要么不成气侯,要么没有相应的才能将他们的事业传承下去,而王静辉既年轻,又更加注重学生的培养,这是他们两人所欠缺的。
从各个方面所传回来的消息,王静辉可以看到一座人口大约在二十万左右的城市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着,要知道两年以前杭州不过是座人口在十万左右的城市,商业繁荣但却不是领先南方,以前是江宁、扬州的繁华远远超过杭州,人口亦在三十万到二十万左右,但现在以杭州这样的发展速度,一个像汴都开封这样的超级城市肯定会出现在南方。
王静辉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自己所推动的大宋商业化进程以后会越来越快的向前发展,只要朝廷有相应的政策,加上合适的人来去管理,除非是穷山恶水,否则繁华是指日可待。想要为经济大发展开路,那农业就必须要加强,古代抑商政策的理论来源之一便是商人富足会引动更多的人从商,导致农业荒废,这是统治阶级所不能够容忍的,王静辉自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在没有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前提下,王静辉也没有办法变出一个袁隆平来培育杂交稻解决粮食问题,只有依托现有的条件来发展农业,只要有足够的土地,加上相对先进的农业机械,吃饭问题还是有保障的——后世新中国成立一直到人民公社时期,出去一部分拖拉机等设备,大部分中国的耕地还使用着类似汉朝的耕作技术,甚至还比不上现在的耕作水平,相比之下人口却不是这个时代所能够相比的,所以王静辉对百姓吃饭问题还是非常有把握的——尤其是朝廷已经在默许推进南洋计划的时候。
以前身为大宋皇家海运护航舰队提举的吕先云现在正是负责麻逸开发的提举,先期的三千多党项俘虏已经乘坐水军舰队和商贸船队到达麻逸,在那里他们将会和陆续到来的数万党项俘虏一起开发麻逸岛——不仅仅是铜矿,还有粮食,麻逸岛只是第一步,王静辉要将整个南洋变成大宋的粮仓和各种矿石的出产地。
为了开发南洋,王静辉出重金召集大宋境内博物之人,尤其是对寻找矿藏有独特心得的人士,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让他们随着贸易船队来往南洋各岛,寻找大宋所需要的矿产资源。根据王静辉的记忆,东南亚各岛的矿物资源主要集中在铜、铝、锡、金、银、石油等等,不过这个时代想要开发铝和石油比较困难,所以重点的矿产资源就放在了铜、金、银上面,至于铁矿,这要等发现澳大利亚才能够做了。不过以澳大利亚距大宋这么远的距离,再加上这个时代的航海水平还远不及后世那么先进,王静辉对开发澳大利亚的铁矿并不抱有什么信心。
南洋的用途远不止矿产资源这么简单,就相对于大宋的意义来说,除了铜矿对大宋的统治高层还有些吸引力之外,其他的矿产资源还并不没有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只有少数人才能够隐约的感到南洋的粮食将会对大宋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完全得益于几十年前仁宗皇帝在淮河流域大旱的时候推广占城稻,不过南洋到底什么样,大宋很少有人见过,只是对那里的稻种有些了解,他们却不知道如果把南洋充分开发的话,那大宋将永远不会被粮食所难倒。
西北,嘉宁军司
嘉宁军司现在最高的军事将领便是化名王顺的冰封,他的铁林军在盐州保卫战当中被彻底打残,一万多将士能够生还的还不到三千,真正还能够继续作战的也就一千有余。不过鉴于王顺的铁林军在盐州拖住了梁乙蒲的主力大军,为最后的决战创造了机会,李清决定以这一千人为基干,从泼喜军各军当中抽调精锐,再加上新招入伍的战士,重建了铁林军——人数规模在一万五千人左右,尽管还是没有恢复铁林军原有的军事建制,但只要稍微整合之后,战斗力绝对要比参加盐州保卫战之前的铁林军要强的多。
由于梁乙蒲的主力几乎全部被击溃,连主帅本人都做了李清的俘虏,剩下来的事情就相对简单多了,只要挨个收拾了那些杂牌军便可,盐州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大的战事发生,所以王顺的铁林军便被命令会嘉宁军司休整重建。王顺来到嘉宁军司不过才半个月,每天都忙着重建铁林军的事情,没有想到便碰上了李泉在古乌延城被宋军团团围住的事情。
种谔能够活捉李泉,这全靠王顺默契配合——在接到战报之后,王顺并没有即可起兵相救,而是派出了大量的斥候去侦查宋军的数量,并且大力加强嘉宁军司的城防力量,在城中将十五岁到五十岁之间的男子全部应召入伍,加紧训练,作出一番和宋军死拼到底的架势。
李清还在西方清剿梁乙蒲的残部,重新构筑对梁太后的西方防线,并且还要四处劫虏人口,李清的前锋为了人口甚至前行到了保静附近。李清无法回到嘉宁军司,而嘉宁军司中所留守的将领中又以王顺最高,并且王顺的铁林军人数虽少,但李清在这半年当中东征西讨,泼喜军尽管得到了很好的扩充,但实力却是绝对比不上以前的,所以仅仅一万五千的铁林军便成了嘉宁军司的主力。再加上王顺在这半年当中由于作战出色的表现,又是李清眼中的红人,所以便被将领们一致推选出来成为首领。
泼喜军留在嘉宁军司的将领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王顺居然是大宋小王驸马的亲传弟子,对于王顺的安排也没有什么异议——古乌延城从来没有遭到过宋军的破坏,是除去嘉宁军司之外城防最好的城池,尽管小了些,但以李泉一万多的守军来对抗宋军,怎么也能够支撑半个月左右,贸然出兵相救反而会中了宋军的圈套。不过当前线斥候将古乌延城出现隆隆的爆炸声和火光报告给嘉宁军司大本营之后,这时所有人才感到大事不妙,王顺顺势派出了五千骑兵去增援古乌延城的李泉——这不是去救李泉,而是将这五千骑兵本就不属于自己控制的军队派出去送死!
王顺所接受的并不是单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