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风-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工作成果得到应有的作用!”

周围的官员们大都是伎术官员,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王静辉在他们开始编写《大宋农书》的时候专门从楚州写信回来安排农书的整体编纂结构次序,他们所能够参考编写的农书唯有北魏人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本来也想依照《齐民要术》的结构来写的,不过碍于驸马的面子才如此安排,毕竟这部农书是由驸马王静辉来首先上书提倡的,价值编写农书的过程中也是驸马来掏腰包并且安排了非常宽松的环境。

“不以外行干涉内行”是王静辉的基本信条之一,毕竟自己不是个神仙,尽管有人说他是“生而知之”,但他知道这种评价不过是人们的恭维罢了。其实王静辉这次横加干涉农书的编写结构也是处于推广方便的缘故,他看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虽然规模上没有办法和他现在所见到的《大宋农书》相比,但十卷九十余篇的书籍刊印出来的书籍也是厚厚的一摞,查找不便不说,就是购买也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大宋农书》不仅仅是王静辉拿出来要显摆的,更是要投入使用,要广泛传播以提高大宋的整体农业水平的,中看不中用是他一向所鄙视的。在综合考虑了一番后,王静辉写信给负责编写《大宋农书》的书局官员,要求他们在编写的时候一是尽其完善,不要那些“略叙于此”,而是尽量详细的解释,并且还配有大量的图例;二便是要求要将所有的内容“模块化”,这样的要求直接就导致了《大宋农书》各卷之间差异极大,专门论述水稻种植的《禾谱》卷可以达到十卷五六本的规模,而关于淡水养殖的《鱼谱》只有可怜的一卷一本,而且这一本的厚度也是非常薄的。

这样各卷之间的规模差异曾经让参与整体编纂的伎术官员非常的不适应,直到现在全书完工,心中还存着这个疙瘩,所以才有刚才那名伎术官员隐讳的提出了不满。王静辉把心中的设想这个时候才解释给他们听,也不知道这样能够起到多大作用,但这些官员心中就是存下不满也不能够拿他怎么样。这样的结构安排完全就是为方便推广普及,种水稻的只需要《禾谱》,买来《鱼谱》或是《马谱》等卷不说花费巨大,就是应用的时候也用不到。

参与农书编写的伎术官员和“农业专家”之需要尽力把书写好写明白就可以了,至于推广还是王静辉的事情,不过现在他给出了当初如此做的原因,却让所有的人都茅塞顿开,尽管他们还并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关节,但心中还是认为这样的编纂结构确实有利于推广——买书的人只需要其所需的,又不是专门做农学的通才,做通才的事情是他们这些伎术官员的事情。

王静辉将手中的农书放回到原位说道:“各位大人,随着海外贸易的兴旺发展,本官也安排了一些人专门在贸易船队上搜集所到海外诸国本地的一些大宋所未有的农作物品种的种子、植株和果实回来,可以预见将来在海外的农作物将会越来越多的引种于大宋。这部农书到现在也只是暂时的,将来这些海外农作物引种后观其效果也将会编入农书中,这还需各位大人费心了!”

“引种海外作物?!”所有在场的伎术官员心中都泛起了问号,不过随之也就明了了——大宋自仁宗时代为了解决旱灾问题大规模在江南引种了占城稻,虽说也是水稻,但说起来也是海外物种,到现在在大宋也不是长的好好的吗?皇帝的后园等园林中都广泛种植海外物种,其中也有些要大规模推广在大宋种植的,这也不在少数。

王静辉命人将《大宋农书》小心装箱,将其放在自己的马车上带回了开封城,在书房中写了一道奏章便前往皇宫面圣。宫中的小黄门见到驸马后,安排好王静辉在花厅休息后立刻着人通报皇帝。尽管昨天驸马还来面圣,但对于驸马频繁出入宫禁,皇宫中的人都习以为常,朝中“一日入宫”、“三日觐见”这些规矩不适用在驸马身上——驸马是皇帝最得宠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驸马要求面圣必须尽快的传达,这是皇帝赵顼亲口说的,任何人也不敢怠慢。

“圣上,臣特来报喜!”

“呵呵,改之,喜从何来?!”皇帝赵顼也没有正二八经的换装帝袍,只是随意的一身便服坐在养心阁中,这是皇帝的御书房所在地,尽管外面雪花飞舞寒气逼人,在这里还是温暖如春。

“圣上,治平四年臣上书朝廷编纂《大宋农书》,时至今日已经近三年时光,到今日臣可以向圣上交差了,一百三十余卷的《大宋农书》已经全部编写完毕,商务印书馆已经做好准备,只等圣上一声令下便开始排版印刷发行!”

皇帝赵顼的心情不错,今天早上他召见王安石专门讨论了新法——主要是讨论了市易法,并且告诉王安石驸马将会出面说服朝中大臣在近期将市易法放在西北试行。尽管这样的结局并不能够让王安石满足,但总比新法条文无休止的处于朝中大臣之间相互牵扯的好,本来在家中正准备写辞官奏章的王安石,准备暂时将那份辞官奏章束之高阁了。

“哦!”皇帝赵顼显然对此并不感兴趣,他所关心的是军国大事、变法革新,小小一本农书在他看来不过是底下官员赖以进身的工具罢了,当然驸马并不稀罕官位,他实在是不能理解王静辉对农书有着如此关注:“爱卿辛苦了!朕将厚赏所有参与编写农书的官员!”

王静辉笑着说道:“这些参与农书编写的官员也正好赶上了好时候,钟表作坊已经开工了,头批所生产的钟表已经在月前售出,所获不菲,圣上可以从中抽调来重赏这些伎术官员!”

“呵呵!”皇帝赵顼笑了笑,看看摆在养心阁中一角的自鸣钟——驸马摆弄出来的钟表几个月前便做出了原型,并且随后还制作了几座献入宫中,这东西用来计时确实方便准确的很,自己只要一抬头便可以看到现在是什么时辰,并且每隔半个时辰便会有铃响来示人,确实有意思的很。不过这钟表作坊所用的工匠可都是从皇宫中调用的,虽是能工,但这钟表制作繁杂,真正出产钟表还是在上个月,驸马以前曾信誓旦旦的要靠此来给大宋的伎术官员提高待遇,不知道能不能够办到,自己最近忙于政事,倒是把钟表的事情给忘记了。

“钟表作坊已经开始运营了,这可真是够慢的!爱卿曾和朕说过要‘以农立国’,这农书编纂完成,这些伎术官员理应厚赏,不知道这钟表作坊的钱是不是够用?!”皇帝赵顼笑着问道,在他眼中这钟表确实挺有意思,但能够赚多少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圣上可不用担心,现在朝廷花钱的地方众多,能够省去一分便是一分,这钟表作坊原是臣提议用来提高大宋伎术官员收入的,到现在生产出售自然可以满足。钟表作坊虽然在月前刚刚开始出售钟表,但获利还是挺多的,据臣前些日子问起的时候,徐氏回应说现在钟表已经出售完毕,获利在二十万贯左右,圣上可随意调拨!”王静辉嘴角微微翘起慢慢的说道。

皇帝赵顼听后不禁倒吸了一口气,驸马赚钱的本事再次让他大吃一惊,不过更让皇帝赵顼心中直翻腾的是王静辉在伎术官员问题上的执著——钟表生意不过是刚刚才开始就能够有如此大的利润,但驸马却毫不犹豫的拿出来给伎术官员提高待遇:“改之为何如此看重伎术官员?!”

王静辉肃容对皇帝赵顼说道:“臣本布衣,承蒙圣上不弃得以重用。臣的经历圣上是知道的,臣不过是靠了几个比较新奇的物件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玻璃器物和活字印刷机关发家致富、改良纺织机械和发明榨油机械用以裁汰厢军,后来的肥皂作坊用以吸纳各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些事情看起来是十分困难的,但其核心不过是几件从来都没有过的新奇物事而已,我大宋人才济济,要想做出来也并非难事,但自古到今又有几人能够看重伎术官员的重要?!圣上,臣改良的火药配方提高了火器的威力,从而在两次宋夏冲突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当未来的一天,在开封的城头上树立几十门火炮便可以轻松抵挡数万敌军之时,大宋又可以减少多少军费?!”

第二百五十二章 摊牌

皇帝赵顼沉默了,这些话王静辉今年没有少提,尤其是在和司马光打嘴仗的时候,看到报纸上的那些文章,他也曾十分心动,不过一直生活在歧视伎术官员环境中的皇帝赵顼却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些,以至于忽略了王静辉飞速崛起的根本——技术!

“爱卿可否教朕,这技术于大宋现在面临的弊政有何益处?!”皇帝赵顼说道。

“圣上,这个问题臣说不好,这些道理臣已经讲过很多遍了,尤其是臣去杭州的之前便和君实先生在报纸上辩论过,想想现在恐怕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记得了!”王静辉有些无奈的说道。

听到王静辉如此说,皇帝赵顼脸上不禁一红,他当初应允王静辉不过是出于对驸马的宠信而已,即便是许下了诺言也是仅仅提高伎术官员的收入,但对其社会地位问题上,他还真没有什么切实的行动。

“圣上,我大宋自太祖立朝百多年中不抑土地兼并,开始的时候并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百年积累下来时至今日便可以看出其弊端——大量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改之难道想要抑制土地兼并么?!”

王静辉笑了笑说道:“圣上虽然宠信臣、爱惜臣,臣心中是非常明白的。昔日汉朝晁错建议要削藩,结果引来杀身之祸,其本意没有错,但行动的方法却是错误的,更加错误的是晁错欲陷袁盎于死地、置皇帝于危境,所以晁错的悲惨结局从一开始便已经注定,这怨不得旁人!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所不能够避免的一大弊政之一,几乎所有的朝代对此都采用了抑制的方法,这就如同古时治水重堵一样;而太祖皇帝高瞻远瞩,虽然没有想出对此的应对之策,但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抑土地兼并,恰恰能够走出一条通路来,这便是取自大禹治水的疏导之策。臣若是建议圣上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恐怕政令未出汴都,臣就要身首异处以谢天下了!臣曾于圣上提过,王相变法将会改变整个大宋的利益分配,刚刚开始便遭到了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对,若是臣对土地下手,那招来的祸患可比王相大上千百倍,若是真的能够解决问题,臣即便舍去这颗头颅亦无可,但这不过是徒劳牺牲而已,于局势毫无益补,所以时至今日抑制土地兼并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此道不足取!”

“改之,你说的倒是没有错,但朕却是糊涂了,难道现在土地兼并不是朝廷弊政之一吗?”皇帝赵顼疑惑的问道。

“圣上心急了!臣还没有说完呢!其实对于土地问题解决的办法有两条路可走,一条便是朝廷征服更多的土地,不过现在看来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况且朝廷统治的疆域过于庞大,受限于落后的交通,地方不知中央,中央政令难以管制地方,弄不好会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稍有不慎便是大祸,所以征服更多的土地未必是一件好事!”王静辉笑着说道。

皇帝赵顼点点头表示同意,尽管在天下人的眼中都认为国家的地盘越大越好,但是只有少数人清楚这地盘大了也会导致翻船,以前王静辉和皇帝赵顼在闲谈的时候,没有少听驸马对此问题的阐述,初时还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但细细思量之后才知道事实确实如此。

“那么第二条路呢?”

“发展工商!同样是一亩地,用来种田一个人足够可以种上十几亩地,但要是用来建作坊、酒楼、客栈,那便是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在其中做工来养家糊口,更重要的是种地要看天吃饭,旱了、涝了都会有麻烦,搞不好便是颗粒绝收,但工商则不同,只要东西能够卖的出去就不愁了。臣初来乍到刚到汴都的时候,看到全城百姓无论贵贱居然无一家燃薪,日常皆靠泥炭,看到供应汴都开封泥炭矿藏的地方,那里聚有三万人在挖泥炭;臣更闻南方铜矿等矿藏处大的可聚集近十万人一起参与劳作!圣上可以算笔帐,现在朝廷向西北屯田,第一年六万厢军被裁汰去种田,现在已经有所收获,那需要的土地又是多少?每人九十亩!臣私下窃以为真正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大宋土地问题的方法只有发展工商!”

皇帝赵顼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改之想法比之王相可更加让人惊奇,尽管没有试过,但却能够自圆其说,让人挑不出破绽来。”皇帝赵顼转而笑了笑说道:“难道改之想要在大宋也来一次王相那样的变法来实验吗?!”

王静辉笑着说道:“圣上,臣没有王相那份魄力,再说臣头上还有祖宗家法在看着,哪里有此想法。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大宋已经朝这个方向在前进了,而且效果还不错!”

“改之何意?!”

“圣上,臣在楚州的时候用榨油机和纺织机械已经聚集了很多无地农民一起生产,其生产出来的食用油和棉布不是已经行销大宋,就连辽国人的饭锅里面也是用的楚州商人所生产的食用油吗?而且通过海外贸易,商人为了谋取更大的暴利将大宋的布匹大部分贩卖到高丽、倭国、南洋诸国了!接下来的肥皂生产将会吸纳更多的人进来,算上一算,仅这几样不起眼的小东西可解决了大宋不少人的饭碗问题!”

皇帝赵顼想了一会儿畅快的笑道:“原来改之已经在这几年中完成了布局了,诚如政事堂的相公们这么推崇爱卿,爱卿果然有春风化雨的本事!”

王静辉躬身说道:“圣上,其实臣的布局还缺少重要的一个子儿,这就要看圣上了!”

“爱卿还缺什么?尽管说来!”

“伎术官员的地位!”

“嗯?!爱卿可真是固执的很,爱卿曾说王介甫和司马君实是倔老头儿,依朕看来,爱卿心中固执之心不下两位先生!”

“圣上说笑了!”王静辉偷偷摸了一下额头上的汗珠儿——自己诽谤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外号可不能够这么传出去,否则两个老家伙非要和自己拼命不可,“圣上如此做有亏君子之风!”

皇帝赵顼听后脸上一红——这个外号还是在驸马府中的人传出来的,本来是一个笑谈,驸马嘴上没有把门的,正好用来戏弄一下,不过想想这可是人家两口子之间的事,自己掺进来是让驸马难堪了。

王静辉看到皇帝赵顼一脸尴尬的表情便岔开玩笑说道:“臣之‘固执’实为不得已而为之,要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大宋的伎术官员不可胜数,只有把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不断的发明进取才可以把臣所开出的道路开拓的更为宽广。不仅仅是新奇的物件,还有通道——大宋的海运、河运、陆运等等都需要他们来解决,并且中间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可以看到效果。”

“我们可以等待!”皇帝赵顼笑着说道。

“等待?!”王静辉简直不敢相信这个词是从皇帝赵顼的嘴里面说出来的,“圣上,我们是有很多时间,但大宋却没有这么多时间!党项人经过大顺城和定边军两次重大挫折之后,主力消耗殆尽,只余李清之泼喜军一部对大宋还有些威胁,但在党项人内乱之时,李清亦无可作为,况且臣还有一后着对付李清,李清实不足为患。我大宋正是要趁这几年难得的太平机会大力发展,争取在三五年之内趁着党项人元气大伤之际彻底解决西北问题,这才是上策!要加快我大宋国力发展,除了要靠王相变法图强之外,还要我大宋的伎术官员大力拓展新式武器和新式商品来为大宋谋取国利!”

“李清不为患?!”这样的话皇帝赵顼还是头一次听到,往日询问的时候,不仅郭逵这样正面和党项人作战过的将领也直摇头,就连王静辉也承认李清是个劲敌,怎么这个时候变成“不为患”了?

皇帝赵顼知道王静辉从来口不出虚言,好奇的问道:“李清治军严谨,是为夏主谅祚亲自提拔,朕听闻郭逵曾夸奖泼喜军也是战力非常,爱卿有何良策了代朕除了李清?!”

王静辉摇摇头,说道:“李清不过是强弩之末,臣有的是办法来对付他,不过最简单的方法便是造谣!臣听闻党项梁太后自谅祚在大顺城死后,便开始淫乱宫闱,党项民间亦知,但碍于梁氏在党项实力庞大不敢名言,梁太后也是甚为忌讳,圣上只需要让那些‘党项和尚’多嘴几句,还怕李清不除?!就算李清自此不敢回兴庆府,在此党项内乱之时,李清身为一个汉人也要被梁太后视为眼中钉,而李清颇有华夷之防,一直和其国内的党项贵族不和,圣上或可策反,或可陷害,李清迟早要把人头丢在西夏!”

“就这么简单?!”

“有些事情战场上办不到的,那就在战场之外做文章!昔日秦赵大战,秦军不过就是一句谣言便活埋了四十万赵军,赵国自此一蹶不振,今日用在李清身上亦不足为奇!”

皇帝赵顼笑着说道:“人说小王驸马温谦如古之君子,现在却有如此诡异奇谋……”

“为我大宋百姓永免刀兵之祸,不为蛮人奴隶,臣这颗头颅都可舍得,区区名声又有何用?!”王静辉正色说道,“不过圣上应早下决心,提高伎术官员的地位,免得到时候水烧开的时候,却发现无米下锅!”

“朕是辩不过爱卿的,不过朕相信爱卿之策能中兴我大宋。朕今天就应了对爱卿的许诺,不过正如爱卿时常之言——饭要一口一口吃,伎术官员地位低下也并非是一日两日之事,便是我大宋历代祖宗也是如此,朕需要时间一步一步的来,不过朕答应爱卿,这不会让爱卿等上太久!”皇帝赵顼笑着说道。

皇帝赵顼终于开始下决心全面提高伎术官员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在今天他终于弄明白驸马长久以来所布局的原因,解决了许多令人非常棘手的问题,更是因为从驸马的经历上看,伎术官员在推动大宋国力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王静辉的坚持未必是正确的,但这种坚持却打动了皇帝赵顼,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交锋,皇帝赵顼想要看到能够将守城士兵降低一半却依旧能够稳守城池的火炮,他想看到伎术官员创造的社会财富,这一切都要以提高伎术官员社会地位,激发其奋发向上之心为前提,以前他还可以敷衍王静辉,不过一旦走到不得不做出决策的十字路口前的时候,皇帝赵顼终于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大宋熙宁元年腊月十五,皇帝赵顼在和驸马见面畅谈国事后的第二天,便向中书、门下两省发布诏谕——伎术官员可配鱼。中书省政事堂的相公们接到诏谕后心中为之振动,以往这样的诏谕不会引起这么大的振动,但在政事堂中的人都是宦海沉浮中最后的优胜者,他们从中嗅到了皇帝有意提高伎术官员地位的味道,联想到驸马王静辉和司马光在几个月前的嘴上官司,可想而知皇帝赵顼终于在这个问题上偏向了驸马王静辉,提高伎术官员地位,这条诏谕只是第一步而已!

“圣上,这只怕于礼不和!”

司马光手持诏书语气平和的对皇帝赵顼说道,但目光却集中在特准进入政事堂的驸马王静辉。经过几个月之前司马光、文彦博与驸马王静辉在《大宋明镜报》上的一段嘴仗,天下人没有一个不知道提高伎术官员地位待遇的倡导者是小王驸马,王静辉作为倡导者被皇帝赵顼特准随同一起去中书省政事堂。不过此行对于王静辉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事情——这是最后一战,也是开端之战!

“自雍熙元年开始,内外升朝文武官皆佩鱼。服紫者佩金鱼袋;赐紫服者则给金涂银;赐绯服者亦有特给。甚至连京官、幕职州县官赐绯、紫者,亦佩。但是,伎术官却没有这项待遇。大中祥符六年五月,真宗皇帝下诏规定:伎术官见佩鱼者,特许仍旧。自今未至升朝官,赐绯、紫者,不赐鱼袋!”司马光博学多闻,对于本朝典故烂熟于心,旁征博引之下使得众人在心中认为这确实是驸马有些多事了。

宋代,“服绯、紫者必佩鱼,谓之章服。”而伎术官即便是赐绯、紫者亦不能佩鱼。按照宋人的说法:有服而无章,殆与吏无别。可见,伎术官地位之低下,简直不能与士大夫同日而语,只能同胥吏相提并论。王静辉靠着强大的记忆力自然知道司马光所说的都是事实,并且他也做足了功课,对宋朝的官职体系下了一番功夫。

“君实相公,学生以为提高伎术官员地位待遇之后,可更好的激发其潜能,发明出更大威力的武器,这与国有利之事为何不谋?!”

“哼!不过是子无须有的火炮而已!”

王静辉听后笑了笑说道:“火炮正在试制当中,这本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学生也不敢用此说事。不过还请诸位相公能够听在下算上一笔帐——当今天下土地兼并一日甚过一日,大量农夫无地可种,每每盗贼不断,大宋律法诸位相公都知道,平常百姓谁愿意为贼?!不过是迫于生机被断,无奈之下不得已才为贼!”

“难道提高伎术官员地位便可以避免百姓为贼吗?”

“非也,但却是其中解决问题的关键!诸位相公都知道在下喜欢做些稀奇之物,但诸位相公可曾想过这些稀奇之物背后的寓意如何?!”

王静辉从袖子中拿出一块橄榄皂肃容对所有人说道:“这是在下杭州的时候发明的,用来清洗衣物和清洁洗澡之用的肥皂。按照大宋常规每户五人计算,一户每月至少要用一块,大户人家更多,要满足一个五万人的城市所用的肥皂,必须建立一个三四百人的肥皂作坊,但大宋超过二十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三四十座之多,汴都开封的肥皂作坊更是在千人以上!可以预见靠这小小的一块肥皂,大宋便可以吸收几万人的闲散劳动力,换句话说若是用在厢军身上,便是可以轻而易举的裁掉几万厢军,这还不包括销售、采购原材料、各地运输等等所相关的从业人员。诸位相公,当冗兵成为大宋的三大弊政之一,朝廷无可奈何的时候,各位可曾想过用着小东西来解决大宋的大问题?!在下只是一个脑袋,若是大宋所有的伎术官员的脑袋全部思考起来,那做出的东西更多,解决的问题就更大,诸位相公以为如何?!”

第二百五十三章 三策之辩

“啪啪!”一个掌声响起,众人望去却看到王安石在那里鼓掌:“精辟!王改之此策不愧是奇思妙想!某以为自己精于为国理财,但今日才知这不过是个笑话,驸马才是国士!”

皇帝赵顼笑着点点头,不过司马光却说道:“难道改之就没有想过粮食吗?百姓都进入作坊做工,那还有谁来种田?如此下去粮价必然飞涨,百姓进入作坊所挣得的金钱还不够买粮度日,那又该如何?一旦发生天灾,那将不堪设想!”

王静辉笑着说道:“下官和君实相公一样担心粮食问题,对于粮食问题下官另有三策来解决,只要朝廷日常重视对常平仓,尤其是广惠仓的管理,不使其过度亏空便可。至于君实相公所担心引起粮食减产的问题,在下却不敢苟同——君实相公以治史严谨素为大宋士林所推崇,自然可知自有史以来粮食的亩产产量一直是向上的,秦汉亩产不过一两石,唐时达到了三四石,反观我大宋亩产普遍都能够达到四五石,现在楚州所推广的双季稻却能够使亩产普遍达到了七八石之多,在在下的试验田中,由专人精心护理的稻田甚至可以达到亩产十石的水平!”

王静辉停了一下说道:“可见粮食亩产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趋势,完全在于农业耕种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良,再加上高产作物的广泛推广才导致如此趋势的出现。君实相公可知前日《大宋农书》一百三十余卷终于在三千多人全力参与下编制完成?!下官相信,今后大宋的伎术官员完全可以靠着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加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并且广泛推广《大宋农书》也会将大宋的农业水平带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些都需要伎术官员的努力,所以在下力主朝廷应该提高伎术官员的地位,而不是把伎术官员和胥吏甚至是娼妓相同!”

“一百三十余卷的《大宋农书》?!”在场的所有政事堂官员心中都直犯嘀咕,这才想到这是三年前驸马上书朝廷所编写的,没有想到这部农书居然集中了这么多人来编写,更没有想到的是长达一百三十余卷的农书居然这么快便已经完成了。

与其他人不同,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所有人中对《农书》编写进度最为关心的人,他们心中自然清楚这部农书的意义决非简单的邀功工具,更何况这部农书是由驸马所提倡编写的,在这上面花费的精力、财力更是巨大,依照驸马的为人是绝对不可能看着这部农书编写完成后就等着飞尘堆积其上,一定有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部农书推广出去。

不过在王安石和司马光的眼中,显然刚才王静辉所说的解决粮食问题还有三策最为显眼,这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所关心的,更是皇帝赵顼所关心的问题,只要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那很多社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现在大宋各地大大小小的旱灾水灾已经弄得大宋统治高层有些焦头烂额,若不是驸马早先预定下的广惠仓再起作用,并且驸马本人及其与之有关联的大宋富豪商家如同散财童子一般的四处调拨粮食前往灾区赈济灾民,恐怕各地的小型起义已经烽烟四起了。

“爱卿所说的三策是做何指?怎未听爱卿说过?”皇帝赵顼笑着问道,在这件事当中,恐怕也唯有他心态最为轻松,对于伎术官员的地位问题他本就不是十分关心,若不是驸马在这个问题上反复说服,他也未必会下这个诏书,双方无论谁占了上风对他来说都是无所谓的。而政事堂今天参加会议的人可就远没有他这么轻松了,以前对待王安石变法的问题上,几乎就是阵营分明,但现在若是在司马光和王静辉之间做出选择,则是一件让人感到非常痛苦的事情,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他们都不愿意得罪王静辉,一方面在王安石眼中驸马确实是一个人才;而另外一方面则是王静辉是个取之不尽的钱袋子。

“千百年来,中华都是以农立国,就算强如汉唐,若是没有粮食,那王朝的崩塌也不过是在弹指之间的事情,臣对此不敢大意,所想的三策还并不成熟,但若是细细思量也是行之有效。”

皇帝赵顼嘴角一翘,笑着说道:“若是爱卿的三策真的能够解决大宋的粮食问题,那朕就作主通过爱卿这提高伎术官员的奏章,就算门下后省的慎政大臣驳回,朕亦不改如何?!”

“圣上不可!礼不可废,若是开此先例,则如蚁穴溃堤!”司马光说道。

“圣上,臣认为倒是可行!正如驸马所说,粮食问题关乎朝廷社稷安危,若是能够得到解决,那将会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