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风-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请求面圣丝毫没有耽搁,皇帝赵顼现在正好在中书省与相公们商议国事,内侍直接就将王静辉带到了中书省。皇帝赵顼看到这份奏章之后并没有说什么,他原本把战报给王静辉阅览,最详细的便是关于俘虏的部分,这本身就是有意让驸马来接手,一方面还驸马的人情,另外便是四年前大顺城之战的俘虏确实给大宋的基础建设狠狠的节省了一笔资金。
大顺城之战的俘虏其中一部分是党项贵族,这些党项贵族原本是在已故西夏皇帝谅祚亲军中服役,但被俘之后,根据驸马的建议采用赎回的方式,同时也是驸马力主狮子大开口,狠狠的敲了一笔,这笔钱和俘虏直接把路从汴都城修到了延安府,大大的方便了中央朝廷与西北之间的联系,后有被驸马买下用来开荒、修路、疏通河道,现在死伤大半,剩下得也只剩半口气吊命了。
对于死在自己手里的战俘,王静辉并没有太多的伤感和负罪感,虽然他是后世之人,又是医生出身,人道主义对他来说是天经地义,不过他也知道游牧民族在宋朝之前和之后给华夏带来了怎样的灾难,尤其是元蒙更是让汉人人口锐减。在这个时代,对于两种不同文明的碰撞较量,王静辉早就把人道主义丢到垃圾桶里面去了,在历史民族的舞台上只有铁与血,失败的一方固然可以翻身重来,但元气大伤这样的事情王静辉是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他也不希望给后人带来更多的麻烦,若是他知道成吉思汗的祖谱的话,那他会毫不犹豫的干掉这个恶魔的祖先——在后世王静辉的那个时代,居然国人会拍电视来歌颂这个杀人狂,也许成吉思汗是英雄,但他开了文明的倒车,对于这样的人王静辉是绝对不会手软的,更何况是党项俘虏?!
中书省的各位相公将王静辉的奏章传阅了一遍之后,心中都已了然——该来的还是要来,驸马早就盯上这批俘虏了,虽说俘虏最终的用途都是为朝廷做事,驸马本人一点好处也沾不上,不过就是不知道这个驸马为什么一条路走到黑,偏偏要置这些俘虏与死地。
司马光看到几位相公都不说话,心中虽然觉得自己必须拦住这件事,不过驸马买下俘虏这种事情早就有前车之鉴,多半也是徒劳,况且枢密使文彦博不在这里,不然也可以挣上一争。
正当司马光想要了做人事进言反对的时候,旁边的王安石站出来截断了他的话:“圣上,臣以为驸马之意可以通过!一来可修路疏通河道,驸马在奏章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若是不用俘虏而驱使百姓的话,那便成了隋炀帝第二劳民伤财之举,与朝廷财政无益!二是正如驸马所说,党项人也不会因为我大宋归还俘虏而肯与我交好,双方的仇恨自四年前谅祚身死大顺城便已经结下,也不是这样可以了结的,是以臣赞同驸马之意!”
与司马光惊异于王安石态度不同,皇帝赵顼自然通过赵公公早就知道驸马与王安石、郭逵之间有过联系,要不是党项使者来得快,恐怕现在韩琦的来信也是多半会这么说,所以赵顼听后点了点头。
司马光见王安石已经点头同意,知道这件事多半就这么定下了,自己如何反对也是无济于事,司马光为官一生,也知道治国不是几本儒家经典就可以搞定的,要不然也不会有朝代更迭了,从朝廷的角度来看,驸马才是真正占了大义,所以也就三缄其口沉默不言,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购买俘虏的价钱是王静辉在奏章中写出来的,虽然现在还不知道俘虏的具体数量,但总共不到七万俘虏报价是两百万贯,这个数字也是够让中书省的相公们炸舌的数字,怎么看这个从来都没有去过秦楼楚馆的驸马是个真正的败家子。不过皇帝赵顼当然没有真的狠狠搜刮驸马一顿,这一场仗由于采取了大肆掠夺的方式来进行,使得保安城战役成为大宋历史上第一次盈利的战争,两百万贯与所获得的马匹牛羊相比虽毫不逊色,但赵顼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斤斤计较。
最终皇帝赵顼大笔一挥以一百万贯卖给了驸马,而且这笔钱也不是以现金来结算,而是用来汇入大宋兴国银行来投资西北屯田所用,这使得王静辉原本准备的三百万贯省了下来,简直就是白送。这也是皇帝赵顼看到了俘虏的好处,另外便是急于在和谈密使到来之前避免横生枝节所致——党项人上次就在俘虏问题上吃了驸马的亏,高昂的赎回费用可不是每个党项家庭所能够掏得起的,最后也只有贵族和稍有家底的党项人能够赎回,可笑当时的党项使者还满口和驸马比着背圣人语录,被驸马驳得无地自容。
第二百二十五章 舌战
中书省的会议彻底解决了王静辉心上的一块肉瘤,第一次买俘虏是侥幸,第二次成功则是策略上的成功,现在皇帝赵顼已经开始习惯用这种方式来处理俘虏,而大臣们的赞同除了从龙之外,便是看到党项俘虏能够节约朝廷财政的好处。
王静辉希望以此方式来让大宋的统治高层能够意识到如何使用俘虏,俘虏是军队在前线的重要战果,不仅是军功的需要,更是一项重要宝贵的财富。只要形成了习惯,那今后即便他不去购买俘虏,大宋统治高层也会自觉的把战俘用来干这些事情。
对于这近七万党项俘虏,王静辉单独的将“擒生军”给挑了出来,皇帝赵顼没有把战俘总数的确切数字写出来,但却将擒生军俘虏的数目精确到了十位数字,总共俘获了三万两千多擒生军,王静辉自然不会放过这些军队中的败类,若不是游牧民族有这样的传统,他也想不到用俘虏来做最危险、最耗力的工作。
王静辉在中书省会议上得到俘虏后,便回到驸马府写信给韩琦,因为韩琦主持西北军政只不过是暂时的事情,等渡过最初的危险之后,以大宋历来的政治传统,韩琦肯定是要挪窝的,要不是他年龄大了是两朝策立之功,恐怕就要在汴都或是南方某个地方来养老了,现在最大的可能便是回到河北,王静辉必须趁着韩琦还在西北收拾残局能够掌权的时候,把俘虏的事情彻底搞定才行。
对于俘虏的安排,这三万擒生军无论如何也不能够留在西北的,必须赶到大宋腹地,以大宋长期以来“弱枝强干”的军事部署,放在自己的腹地也不会出乱子。这些俘虏是王静辉准备用来修路疏通河道所用的,他们将会从事环境最为恶劣、劳动强度最大的工作,在大宋军队的监护下,若是有半点反抗,等待他们的是第一时间被处决,而且身在大宋腹地,俘虏的语言口音会暴露他们的身份,就是侥幸逃脱,在半路上也会很容易被抓回来,这些俘虏的一生早就被王静辉安排好了——有劳动能力的时候便是为牛为马,没有劳动能力的时候便会被处决。
王静辉不是后世纳粹分子,普通俘虏也就罢了,像那剩下的四万多俘虏,他现在的打算便是留在西北来修路、兴修水利、开荒屯田等之用,待遇上也会比擒生军要好得多,虽说也很难回到西夏,但终究过得还算舒服些,还有个念想,而擒生军是百分百的客死异乡,绝对没有例外的可能。
不过有意思的司马光和王安石在中书省会议之后在路上截住了王静辉,王安石开口问过他这些俘虏在他心中是如何对待的,王安石虽然投了驸马的赞成票,但还是心中觉得有些不忍。
王静辉直言不讳的告诉他们:“擒生军他是绝对不会手下留情的,其他西夏俘虏最好的结果是能够汉化,成为大宋的顺民,不过这一切都要看几年之内朝廷在全国各处兴修水利的状况而言!”
王安石、司马光和周围的一些大臣听后不禁有些毛骨悚然,战俘的这种下场比他们原先想到的还要残酷,尤其是擒生军,简直是生不如死。
王静辉则站立在众人包围之中对王安石说道:“大人精通六经,对佛学的造诣也是学生所不及的,但佛家讲的是个因果报应。王相只看到今日那些俘虏的遭遇悲惨,但却没有看到我西北大宋军民在其铁蹄之下的悲惨境遇,以人头多寡来记军功,以百姓为奴隶叫卖,这人头、这百姓皆是我大宋百姓!现在他们落在在下的手中,这也算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学生不过是上体天意,中为圣上、为朝廷效忠,下以平大宋百姓之愤而已!”
王静辉知道王安石虽是经学大师,但对佛教甚为精通,不仅王安石如此,北宋的儒家大师们在其思想当中很多人都走的是他这样糅合佛儒两家之长的,只有欧阳修等少数人对佛教没有丝毫好感,但在这种大的趋势之下没有什么作为。王静辉知道王安石站在自己这一边来反对司马光和文彦博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量,但内心中本意是和他们两人没有什么区别的。儒家治国讲求的“仁”,但孔老夫子也说过“事有经权通变”,王安石深得其中三味,王静辉这样借着佛家因果学说来说服王安石,其中缘由便是如此。
此言一出,旁边的这些帝国大臣竟都哑口无言,司马光有些不平的说道:“那难道驸马就不担心有因果报应吗?!”
王静辉飒然一笑:“学生从不信佛,以前不过是一匹夫耳,但今天身为大宋臣子自当为圣上和朝廷分忧,为朝廷社稷所谋划,早就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更何况那所谓的‘因果报应’了!学生亦信君实先生亦是如此!君实先生深通史实,先献《历年图》,后著《通鉴》,在学问上学生是极为佩服的,但《通鉴》之为‘鉴’就是以史为镜,唐太宗与魏征之鉴犹未远,不知君实先生以为如何?!”
唐太宗和魏征之事先前就为驸马所引用,司马光听后不禁动容,其他大臣更是陷入深思。不过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得出来这次驸马是铁了心要将俘虏赶尽杀绝了,但如此伶牙俐齿说得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位学问大家哑口无言,甚至是不惜开罪,这份胆识着实让人佩服。
“话又说回来,王改之若无学识怎能说动圣上的支持,今天又如何辩得司马君实和王介甫无话可说?先前质疑经典也不是全无是处,单单今天能够借史借佛来独辩两位大家,这也是一段佳话。”周围的大臣心中默默的想到。长久以来王静辉是他们当中一些人的财神,所精通的不过是经济,再不过是个词人而已,今天这场短暂的口舌之争让他们有了新的见识。
“不过驸马还是要善待俘虏的好……”王安石心中有些失神,说话也有些失去条理了,不过信奉佛家的他还是要出言相劝。
“多谢王相指教,但学生心意已决,大宋的敌人如何对待我大宋百姓,本阁便会变本加厉的对待他们!此乃国事,为得是子孙后代今后能够避免再受此劫难而为,学生总有所得罪也在所不惜,若能够免去五代十国之祸重演,静辉就是因此受天遣亦要为之,王相、君实先生和众位大人得罪!”说完,王静辉便独自一人上车回府了,留下众人在那里发愣——王静辉一向说话和气,从来不表白自己的身份,不像别的屁大点的官员便自称本官,连皇上赐下的金鱼袋也不带在身上,弄得自己就跟个普通的读书人一般,但所有的人都注意到这次他的话中头一次使用了“本阁”——驸马还是大宋龙图阁直学士。
这场发生在宫门处的辩论很快便一字不拉的传到了皇帝赵顼的耳中,在皇帝自己的地盘上,众人说话的时候周围也有很多内侍,而且主角又是风头最健的驸马、司马光和王安石,这自然会有喜欢热闹的内侍将此事报告给皇帝。
皇帝赵顼此时已经换下龙袍抱着赵熙,听后不禁默然,看看孩子,有瞥了一眼放在书案上驸马的奏折,半天没有说话,竟然楞了半天,连怀中的小赵熙连连扯动衣领都没有发觉,半晌过后才叹了口气,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放下怀中的孩子,独自走向德寿宫太上皇赵曙那里。
王静辉在写好给韩琦的信件后,便让赵公公抄录了一份——随着他慢慢深入大宋的决策高层,手中的信件和奏章也是有选择的分开由妻子和赵公公来抄录,妻子蜀国长公主温婉贤良,有些事情还是不要让她知道的好,免得徒增烦恼,他希望自己的亲人都能够无忧无虑的生活,不用为他担心,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亲人受到伤害。
赵公公抄好信件后,交给驸马过目,除了有些词句经过老太监的深度加工之外,整篇信件既保持了原有的意思,还更多了几分文采,看到这封信后,连王静辉自己都感到有些汗颜——自己好歹也是大宋的状元,文章居然没有太监写得好,这事情若是传出去,估计自己也会被士林中人笑掉大牙吧?!
“公公好手笔!不过每次都麻烦公公真是不好意思!”王静辉看着信件灵机一动,便装做如同平常一般随口说道。
“不敢,驸马乃是我大宋的状元公,文章自然写得是极好的了,老奴不过是润色一下而已,承蒙驸马夸奖!”赵公公还是一如既往以平淡的语调说道,若是放在别人的耳中,驸马的话有点逐客的味道,不过在他的心中知道这仅是驸马说话的由头罢了。
赵公公虽然自称“老奴”,但王静辉的驸马府上下绝对没有人敢轻看这个老太监,负责护卫驸马府的皇家护院本身出自皇帝身边的御内直班禁军,在大宋的军队系统中相当后世的内务部直属部队,就是这样出身的护院头领看见赵公公便如同见了鬼一般,书房周围是从来没有护院身影的,而驸马的管家更是连踏入书房的权力都没有,其中原因便是这个老太监坐镇书房。赵公公也是驸马府中唯一一个除了女主人蜀国长公主之外不姓王的仆役,尽管这个时代有仆役随家主姓氏的传统,但王静辉本来就看不惯这样的传统,再加上赵公公曾是仁宗皇帝身边的人,还是慈寿宫曹老太太身边总管的亲弟弟,更是现任大内总管的师兄弟,所以便一直就叫赵公公的本家姓氏。
“赵公公说笑了,您老的文采本就胜过我,这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不过公公年纪大了,改日我向圣上求个内侍,一边跟随公公好服侍公公的起居;另外也好跟着公公学些实在的本事,好分担一些杂事!”王静辉笑着说道。
赵公公对于王静辉来说还是有很多想法的,例如这个老太监身负的一身武功,他自己身上的那点儿料自己是非常清楚的,不过是因为时空转换当中命运赐给自己的小礼物而已,除了没有把握对上赵公公这样的高手会赢,最主要的是没有办法来复制自己的武力。驸马身上有着武功,这是赵公公知道的,不过这令老太监非常郁闷了好长一段时间,他不能理解一个没有内家功夫的人怎么会有如此恐怖的力量,最后也只能简单的归位“天授”。在赵公公眼中,驸马身边的那些书童所学的武功根本就不值一提,纳闷的是驸马怎么不亲自教导书童,而是费劲让护院禁军来教授,这也是王静辉心中的苦衷——他怕老太监学的是如同后世金大侠笔下的《葵花宝典》之类断子绝孙的武功,这可真是冤枉老太监了,所以想让老太监多教几个学生来继承衣钵。王静辉是绝对不反对身边的高手多的,最好来个加强连,但那显然是不可能的,最起码不能让老太监的武功自他以后成为绝响,这倒是真的,不过最重要的是这也有利于消除皇家对他的猜忌——自己绝对不反对身边有皇家的人,反而是越多越好!
赵公公可不知道王静辉心中打得那些小算盘,但是他还是考虑了半天说道:“驸马如此做也是甚好,老奴一个人也有些寂寞了。”
赵公公和王静辉在一起的场面就像老少两条狐狸在较量智力一般,端是有趣的很,但是没有人来看到罢了,当然也不可能有人有这种福气来看这种戏码,不过虽然两人各自都有不同的想法和目的,最后都是各取所需罢了。
和赵公公做完“智力竞赛”题目后,王静辉将信件用火漆封好唤来管家王福,让他把这封信送到徐氏那里尽快发往西北魏国公韩琦那里,免得到时候有什么变化耽误事。管家王福前脚刚走,后脚蜀国长公主便走进书房,这让王静辉倒是有些意外——今天蜀国长公主不是被曹老太太叫进宫了吗?一般中午是不会回来的,怎么这会儿天色还早就回来了,莫不是曹老太太今天开恩,给自己夫妇一点独立空间?!
赵公公见到蜀国长公主走进书房之后,便悄然退了出去——驸马两口子经常在书房做出令人呀异的亲热举动,赵公公开始的时候还有些不习惯,但后来也慢慢的接受,不过总不能在书房中当灯泡,每次碰到这种情况便悄然退出,好让蜀国长公主面皮好看点。
不管怎么说,王静辉对于自己老婆是恩爱非常,宠还来不及,那还会在乎曹老太太的是否开恩,这家伙一见到自己的老婆,平时很灵光的脑袋便会短路,再烦心的事情也抛到九霄云外了。
不知怎得,王静辉的围棋是遇神杀神,神魔避走,但是在跳棋盘上,看见自己的老婆如同老鼠见了猫一般变得惨不忍睹,一面是宠着自己老婆所致,另外便是他实在不是老婆的对手。在输掉几把之后,蜀国长公主已经笑得直不起腰来,王静辉也只好缴械投降。
“夫君,今天你是不是又和君实先生与介甫先生意见向左了?”老婆边笑着收拾棋盘边随口问道。对于自己的丈夫,蜀国公主是非常满意的,甚至想到恐怕历代的公主都没有自己这么好的运气,可以嫁给一个甘愿放弃一切权势的丈夫,对于丈夫为了娶她所付出的代价,蜀国长公主心中是非常清楚的,宋朝有为的青年是绝对不会愿意娶个公主当老婆的,皇帝有意和大臣结亲,但大臣却避之如蛇蝎——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攀上了皇家的高枝而放弃权势的追求,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这是宋朝政治传统中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不过是政事见解不同的口舌之争罢了,犟老头儿是绝对不会在意的,娘子不用放在心上,为夫心中是有数的!”王静辉虽然碰到老婆就犯迷糊,但老婆在这个当口上提到他和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拌嘴事件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有人朝老婆吹风了——多半就是曹老太太或是皇帝赵顼本人。
今天在宫门发生的拌嘴事件是皇帝赵顼告诉蜀国长公主的,不过是在德寿宫太上皇赵曙那里,蜀国长公主孝顺,知道赵曙身体未能康复不便于行走,进宫的时候也不忘经常看望父亲赵曙,今天正好在德寿宫碰到了皇帝赵顼和赵曙正在说自己丈夫同王安石与司马光拌嘴,心中有些担心所以提前回来劝解丈夫。
第二百二十六章 改变
“犟老头儿”是王静辉对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昵称”,以前在后世读史书的时候,总是觉得王安石的性格够倔强的了,但来到这个时代后和两位历史名人经常打交道后才发掘,不仅是王安石脾气倔犟,司马光的固执也不在王安石之下,这不禁让他心中有些发苦。不过好在这两个人都是为了国家,只要是为了国事,哪怕双方吵得再厉害,他们也不至于使出什么下三烂的手段来对付自己,这份气度实在是让王静辉有些心折。
蜀国长公主听到丈夫称帝国的大臣为犟老头儿后,虽然也听过不少次了,但还是忍不住想发笑,站起来走到王静辉的身后双手扶住丈夫的肩头说道:“司马君实和王介甫毕竟都是前辈,同时又是朝中重臣,这么和他们说话是不是有些重了?”
“‘自反而不缩,虽楬宽博,吾不揣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亦。’娘子,有些事情是容不得我后退的,后退一步固然能够成全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但于我大宋朝廷无益,更是致我大宋百姓为危境之中,此乃为国事而非私交!”王静辉说道。
蜀国长公主身为皇族,自幼在宫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丈夫刚才说的话很明白,孟子是儒家先贤,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一书她是非常熟悉的。“虽千万人吾往亦”,蜀国长公主也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心中了解丈夫的才华,但受困于自己的身份而不能尽情发挥,这让她心中多少有些难过。
“浅予,不用想这么多了!有些人和事都是需要时间来评价的,不过至少有些事情已经被历史所验证,我做不了魏征,而圣上还是有可能做唐太宗的,事有轻重缓急,我不会不知分寸的。娘子大可不必担心王介甫和司马君实会如何,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如同欧阳永叔先生的《朋党论》一般,君子之间更多的时候是意见向左的,几个月之前他们两人之间也不是很不愉快吗?现在看来因为国事意见向左而引起的不愉快并不会妨碍他们的私交,而我和他们也是一样的。”王静辉温言安慰道。
蜀国长公主从身后搂住丈夫笑着说道:“我知道,改之也是同王介甫与司马君实一般是个君子!不过夫君老是称他们犟老头儿,不知夫君也是不是过于执拗了?”
王静辉听后哑然失笑——自己的地位和影响正在提高,不过自己的性格是否还如一开始来到这个时代一般随遇而安呢?自己给这个时代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时这个时代所遇到的人和事也在悄然改变着自己,自己是不是也会变得如同司马光与王安石一般倔强?!不过话又说回来,今时不同往日,既然历史已经证明是错误的方向,自己就必须要尽量避免,过多的反复与犹豫,到最后苦的还是老百姓。
几天之后,轮到了朔日,这是朝廷百官都要齐聚垂拱殿议事的日子,而王静辉身为驸马都尉和龙图阁直学士,自然也要到垂拱殿议事。西夏派来的和谈使节已经开始和大宋统治高层商议了几天了,王静辉的耳朵也竖直了倾听这次和谈的进程,不过令他很安慰的是——大宋再一次坚决拒绝了西夏要求岁币的要求,并且提出了数额客观的战争赔偿费用!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以往王静辉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会出现作为战争的胜利者会要签订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在宋朝也同样有很多这样的条约,最著名的当然要数襢渊之盟,大宋当时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将辽国的主力部队团团围住,还干掉了当时辽国头号大将萧达榄,但最后却签订了每年岁贡的耻辱条约——这也是开了中国历史的先河——中原正统皇帝与异族皇帝称兄道弟!
王静辉曾经仔细研究过襢渊之盟的始末,问题不是出在军队作战不力上,而是出在大宋统治高层,出在真宗皇帝和他的大臣身上,那种自欺欺人的鸵鸟精神彻底埋葬了自太祖太宗皇帝以来收复汉唐故土的意志,尽管有寇准这样的一代名臣,但同样也有王若钦这样每种的家伙,不巧的是真宗皇帝比王若钦的勇气大不了多少,有这样的君臣才会诞生如此荒诞不经的结果。
王静辉知道现在宋朝的统治高层在治国思想上已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皇帝赵顼在强大武力的后盾支持下,态度日趋强硬,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强烈地扩张思想;而君臣当中,自己这个本不应该参政的驸马都尉,几年来不懈的努力所产生的效果更是给皇帝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皇帝意志的变化同样也在影响着朝臣的思想,四年前文彦博和司马光在有大顺城捷报的时候,还主张恢复岁币,但王静辉的一力死谏让皇帝赵曙改变了主意,正如王静辉相信有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的翻版一样,四年过去之后,现在主持和谈的中书省同样也是司马光有着很大的影响,但连恢复岁币的想法都没有了,相反还要要求战争赔偿!
“王道还需霸道辅!连司马光的立场都发生变化了,以后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王静辉心中连连冷笑。
宋夏和谈是个重要的题目,但在朝廷君臣心目中还有比宋夏和谈更加重要的事情——抡才大典的结果以经出来了,今天在垂拱殿讨论的事情便是由皇帝亲自接见参考士子,以便定下最后的高低——状元的归属。
有宋一代,文人治国已经达到了中国历史的巅峰状态,在这个时代,读书人所享受到的待遇是其他中国各个历史阶段所不能想象到的,在这个时代,尽管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乌台诗案”这样的事情,但文人根本就没有把“犯禁”放在心上,相对于他们,在清朝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和八股文的双重压制下成长起来的文人简直视宋朝如天堂一般,嘴上不仅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主张,还要屈辱的自称奴才,这一点连清朝的大才子纪小岚也不能幸免——他尽管才高八斗编纂四库全书,但他也要时常如磕头虫一般来面对皇帝,也要自称奴才!
在宋朝,被文人视为巅峰的有两个——一个是成为欧阳修那样的一代学宗;另外一个便是能够成为状元。甚至在许多人心目当中,即便能够立下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故地的大功,也远不如金科高中状元的荣耀——收复失地再高不过是一武夫行径,哪里能跟状元相提并论?!
皇帝赵顼还没有到达垂拱殿,但殿上的大宋臣子都已经齐聚一堂,分成几个小堆在细声谈论,话题都是金科状元花落谁家。王静辉冷冷的看着周围的人,名单是皇帝赵顼差人送到驸马府的——驸马倔强的很,尽管有很多学生参加考试,但驸马作为老师不管不问,连判卷和排名的事情都推托给别人了,丝毫不为自己的学生着想,想当年欧阳修碰上苏轼的考试文章之后,误以为苏轼是自己的学生,为了避嫌还给苏轼排在第二名,这驸马做得比欧阳修还要绝,除了负责考试的一些杂物之外,只要涉及到判卷排名的问题,一概退避三舍。
皇帝赵顼通过下面的人得知驸马对自己的学生来了个大撒把,心中真是不知道该怎么来评价驸马——身边的御史早就有人以此来弹劾驸马,驸马虽不肯出面当官,但他的学生也可以完成驸马的心愿,此不可不防,就连太上皇赵曙也曾有过这方面的忧虑,不过皇帝赵顼与驸马相识多年,不仅仅是对自己这个老是行事出格的妹夫才学钦佩的五体投地,还因为其人品,最终还是让驸马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来担当主考官之一——并非是每个人都可以拒绝这样的诱惑的,只不过皇帝赵顼没有想到这个楞头妹夫居然真的什么也没有做,在接受任职的当天便把所有的学生都给赶出了驸马府,除了处理那些谁都不愿意做的杂事之外,核心部分是一概不管。
也许在外人眼中驸马这样做无疑是和傻子画上了等号,但真正的实情是这样做才是最聪明的选择,皇帝赵顼以此不仅轻松的驳斥了那些时常弹劾驸马的御史,并且在心中给王静辉打了一个非常高的分数。就因为如此,皇帝赵顼才差人将中书省拟定好的名单送到驸马府,尽管王静辉表示不愿意讨论这些事情,事实上皇帝赵顼把名单送出去之后,还真的没有等到驸马的回信——赵公公传过来的消息是驸马看过后便束之高阁了,没有对此再说过一句评论的话。
王静辉知道在垂拱殿上的众人都无不想借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