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聊斋仙境-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沈石还在外奔波的时候,沈父沈母看着整整一屋子的礼品,也是傻了眼。
  沈父是老早就在官场里面发展了,为读书,为步入官场,他也是摸爬滚打好多年,但结交的人脉资源却没有多少。
  毕竟人家都是百万人中杀出的精英文人,怎么会结交你丫一个将门。
  人家可没这么蠢。就是蠢的,沈父身上有什么?钱?他没有。权?更是呵呵呵。
  一无所有,人凭什么帮你。
  但是沈石这么在赵祯面前一晃荡,先是官位来了,现在差事又来了,据说官家还要为他组建个新衙门。不要说武勋世家,就是一些不得志的文官、文人也都来了。
  任何的衙门总是需要文官的,这一点,他们非常有自信。也就是现在还没定下这新衙门的规格,否则来的就不仅仅是不得志的了。一些得志的,还想向上爬,为自己加加担子,也会到来。
  即便没有来,沈家也是有人家一份人情的……没反对,就是人情了。
  说白了,大宋这体制下,文官就是当家作主,哪怕是皇帝,也是要听他们的。只不过是还没到权臣的地步罢了。
  然而,除了皇帝,武官们可就没这待遇了。武官在文官眼里都是渣渣。赵祯老爹时,他们文官便有为国为民的相国直接坑死了大宋最后的二十万精锐。
  而人家屁事没有不说,反而是为国为民,青史留名。
  文官们这一看,好么,智商不行啊这是。而他们文官有什么?当然是智商超凡了。
  面对这帮子智商狗带的货,当然是视之为渣了。
  什么阵图,什么每天行多少军,每天驻军在哪,补给在哪……那玩的那个6。一个个真心天才军事家,就是后世的参谋部也比不上他们。
  毕竟他们不仅真的敢玩,而且还敢真的泄露军情给敌人。更离谱的是因为他们,有宋一朝,多少军队被他们坑的灭了团,他们却一点儿事也没有。
  这可真心是文官们最好的时代,五代十国积累的恨与怕,是一朝全玩了回来。当然,玩到最后蒙元灭了宋。一切对胡人的恐惧就又回来了,所以他们跳了海,宁愿死,也绝不让武夫们报复回来。
  像是什么故宋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就是文人们对武将反扑的恨与怕。
  事实上,张弘范是汉人不假,但绝对不是宋大将军。他的父亲就是蒙古将军,他本人和宋朝更是没有一点关系。
  文人们这么干不过是为了使后者戒罢了,也是他们的传统手法,敢反坑,就喷你一身污水。


第322章 找个懂医术的
  这样的思想普遍存在于文人们之中。儒家的文人们真心很喜欢秀这些智商上的优越性。哪怕被人按在地上磨擦,唱征服,也是要加入“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秀上一波智商的优越感。虽然这没什么可优越的,但是人家就是这么自嗨者,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万年。
  这份自嗨是不会有多少变化的,只要口才好,是不会有人觉得不对的。
  然而武官,以及真正做事的就不同了。他们想证明自己,就必须赢。赢了,是大人们领导有方。输了,是执行者无能。
  公平吗?当然是不公平的了。正因有不公平,所以这帮人来了。正常人,也就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一心想往不公平人的人群中钻,而没有不想被不公平的。
  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他们的到来,没什么好奇怪的。
  更不用说沈石不仅写出防疫的办法,更是冲锋在防疫的第一线。哪怕是再讨厌武官,这时候也没人敢拖后腿。就算他自己不怕死,也还要担心一下会被同僚厌恶。
  抱着这样的想法,文官们答应了赵祯的提案,新建个衙门,让沈石去领导,毕竟这事儿是与疫打交道,也没人去争。
  而且人家都拿命在拼了,也确实应当给点儿奖励了。这波人的送礼,便是上面给的奖励了。毕竟建衙门是要在沈石处理完疫病,自己又不死的情况下才行。
  如果人染了病,死了。这新衙门……也就呵呵呵了。
  所以文官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没看见。就连御史也没有扑出来咬人。
  这时候还在发着疫,万一御史们把人咬急了,人家不干了。到时候,哪个补上去?
  “这么多礼品,而且每一箱都价值不菲,还有些古玩玉器十分珍贵,还有些字画,女婿,这些东西林林总总算起来,价钱可能不下百万两啊!”
  穆家老太爷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番光景下的场面。哪怕老爷子过去没少抢劫,也深明白大宋的富饶,也不由得为之感叹。
  “爹,竟然有这么多?这样收下合适吗?”听到这帮子人送来了这么多的钱,沈母不由为儿子担心起来。只要不蠢,都明白自家得益于谁。她是一点儿也不想为这些钱,误了儿子的前途。
  “要不差人送回去?”沈老太太也后怕道。
  沈家还真没这么多的钱。
  “不好!送回去太得罪人了。”穆老爷子说。
  “那可怎么办?”娘仨全发了愁,实在没见过这么多的钱哪。虽说他们已经有了马场,但那与白花花的银子还是有区别的。
  穆老爷子连忙宽慰道:“如今孩子简在帝心,亲家也不用多想,只要孩子办下了疫病,这些礼品就算咱们收了,朝廷也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穆老爷子可不是来添堵的。而且女儿家好,这没什么不好。
  “可是这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官声?”沈母又道。
  穆老爷子大笑道:“这有什么好影响的。娃子在救他们的命。就是找大夫,也是要给钱的。”
  这才哪跟哪。穆老爷子觉得女儿女婿这是离开京师太久了,已经不熟悉这里面的门道,所以他这个当爹的要为之把把门,拿拿主意。所以,他顺利实现了对嫁孙女儿的再议。
  “唉!这孩子,毛毛躁躁的,过去,他没个事做,我是担心,如今有了官位,也有了差事,也算是光宗耀祖,倒是应该为他终身大事操持一下了。爹,你看咱们上哪家提亲的好?”
  “这还用上哪家?当然是自家了。亲上加亲!”老爷子眼一瞪,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而不满。
  肥水自然是不流外人田的。
  “岳父说的是,只是咱家过去是武将。现在沈石又得了这么个差事,我觉得怎么也得找个知药,会诊病的才好。岳父,您说呢?”
  沈父是很怕自己这便宜岳父的,毕竟他拐了人家女儿的手段可不光彩。但是现在关乎儿子,他怎么也是要开口的。
  防疫病啊!是那么好防的?他们家又不是什么医药世家。万一这病没防住,再把自己折进去……
  这不是没可能的。疫病一旦起了,可不认你是不是当官的,说要你小命儿,就绝不含糊。
  “这有什么难的?让儿子征一些大夫的役也就是了。”穆老爷子说。
  国家诞生之后,为了养活大批的军队、官吏以及满足公共需求(如:兴修水利、城堡和道路,救灾等),必须筹集经常性的、固定的经费,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特征的税赋力役便随之产生了。
  除了税,便是这役了。役分“兵役”和“徭役”。穆老爷子说的役自然不是兵役,而是徭役,《辞海》的解释是:古代国家强迫平民主要是农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徭役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种类比较繁多,如:修建城池和官庎、造桥修路、军需转输等。尤其是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运输军需品的“转输”是一项极为沉重的徭役负担。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封建主对士兵和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因而兵役和徭役常常混杂在一起。从秦始皇称帝到明朝中期,徭役一直是我国税赋制度中一个重要方面,在汉代还出现官府徭役和私人徭役之分。
  总之一句话,官府干活不给钱。
  沈父一听,便急了。“岳父,这可不成。他们若是使什么手段,不认真。坏的可是孩子的身体。”
  “他们敢!老子非宰了他们不可。”穆老子牛眼一瞪,土匪脾气发作。
  他这一发作,沈父不敢吭声,但是无声的抗议还是可以的。那可是大夫。就算是后世,百姓们也不得不给大夫们塞红包。为什么?还不是小命儿拿捏在人家手上?
  老岳父说的是容易,但人要是没了。你就是杀了大夫,又有什么用?
  心中这样想着,沈父的态度便表现出来了:我是怕你,所以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但是我会誓死捍卫我儿子的小命。怎么也要找个懂医术的。


第323章 平的,纯爷们
  穆老爷子看女婿的样子,就知道他是认真的。而这女婿上一回认了回真,就拐跑了自己的小棉袄,这一回……啧啧,他真的说不好。
  这女婿可不是自己瞅着长大的。虽说老爷子算计了他一把,没出嫁妆,就把女儿嫁了,但是这女婿具体是个什么性。又会不会为了女儿,驳自己的面儿……
  九成会。
  私奔都干的出来了啊。
  嘶……现在再这么一想,这女婿怕是说服不了的,毕竟已经干过一回了。
  然后,穆老爷子果断转向自己的女儿:“女儿,你怎么看?”
  “父亲,迎娶是件大事。我当然也是希望孩子早些成家,早些生个大胖小子给沈家延续后嗣了。”
  穆老爷子刚刚开心起来,沈母又说:“但是现在孩子的差事,会医很重要。”
  什么都怕但是,她这但是一转,穆老爷子就明白了,这事儿没指望了,不过他却不甘心:是不是回头让丫头翻翻医书?
  是的。他在打现学的主意。
  不行吗?十几岁的年龄学东西正好。唯一的问题是自家也不是医药世家。如果是男孩子还可以拜师学艺,可女孩子想拜师,人家也不收啊!除非给人家当童养媳。
  但是真当了什么童养媳,还学哪门子的医术。
  老爷子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咦?也不一定。
  这步子还没有迈开回去,他便看到一绿衣女子在看书。这女子,脸蛋儿没看见,却看的出一水蛇腰。那腰细的……小妖精。
  这样的腰,是男人便忍不住多看两眼,不然不就白瞎了这“妖精”二字。
  而这一看……她竟然在看医书?
  作为山寨主,打劫时,寨子里免不了有人受伤,所以一些医书,他还是认识的。像什么《神农本草经》、《皇帝内经》,他都知道。而这女子看的是《黄帝内经素问》,虽然多了两个字,但应该是医书。
  “小姑娘,在看医书哪?”他忍不住开口问道。
  “是。”
  绿衣女子便是小青。身为妖,生病?没有。受伤?皮糙肉厚的,站着任你砍。
  小青从未想过学医,也没那功夫去学,用都用不上的,学个什么劲啊!
  但是,自从认识了沈石。发现了老鼠用丹炉一炼,竟然可以炼出灵液来。小青的心思就活了。
  趁着沈石不在家,自称沈石的朋友便上了门。她这是奔着沈石的功法来的。
  就这么巧。沈石得了马场不久,又撞上了汴京的疫病,反正也要装饰马场的宅子,今后他们家就住这了,干脆便用这些医书装饰了书房。
  医书可不是其他的书,一般人想买都买不到。也就是沈石在防疫病,赵祯命太医院配合,这才得了这几本医书。
  当然,沈家如果出钱还是能买到的,但是这就要看人家大夫愿不愿意给他们抄了。医书是医人生死的书,再加上宋朝的地位,自然不会大量刊印。就是太医院,也是手抄版。
  而一些治疗外伤的医书,更是严防死守。谁那儿有,又有几本,都是要备案的。
  这医书这么受重视,小青当然是当仁不让了。正好被穆老爷子撞见。
  如果是别的什么人撞见,小青说不得便要杀人灭口了。但是穆老爷子吗?
  小青衡量了一下沈石知道她杀穆老爷子的后果,与沈石知道自己偷看他功法的后果。果断的不能杀啊!
  沈石杀妖如麻。小青实在是提不起勇气当他的仇人。小青是一点儿也不想被沈石杀了,被炖上一锅“蛇鼠一窝”。
  更重要的是我不识字,我不识字,我不识字啊!上面的小篆,我一个也不认识。
  小青过去是当水蛇时,在西湖旁往来游玩,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一日上界的捡香童子偶从空中经过,见她青翠可爱,颜色娇妍,无意中笑了一笑,给了她一丝仙缘,从而有了修炼之能。
  但这是本能,修炼的本能,不用见诸于文字。只要点上一下,甚至给口灵药仙气,便有一定机率觉醒的本能。
  这就是妖的天赋。不像人,见诸于文字,才可修行,才能传承。妖不需要。
  后来小青化了形,抢了个山寨当寨主,同样,会抢劫就行,完全不用识字。
  几百年来,从未想过识字有什么重要的。今天,傻逼了。
  不过也正是如此,小青没有一点儿想杀人灭口的想法。杀他干什么,自己什么都没看懂啊!
  “这位姑娘,你懂医?”穆老爷子问。
  “嗯。”小青鼻子出气。
  心劲儿不顺啊!这顺风顺水几百年,今天竟然在堆文字上碰了壁。找到了,却一个大字都看不懂。小青的心气要是能顺,她就不是小青了。
  “噫!太好了!姑娘如此有才华,不知可愿教导我孙女习文识字?”
  穆老爷子先是大喜,然后又老狐狸的隐了真正的目的,只说习文识字,不说学医。到时候只要让孙女聪明点,多问问医书的问题也就学到手了。
  然而,他不说习文识字还好。他这一说,分明是在小青伤口上撒盐巴。
  就小青那性子,能受人这么挖苦?
  “姑娘,姑娘!姑你奶奶!我是姑娘吗?我是爷!”
  小青避开了自己不识字的现实,直接否认自己是姑娘。
  “哈?!”
  穆老爷子惊了。
  小青的长相,真真正正的蛇精病,这妖化形,除非是化形不成功的,就没有把自己往丑里化的。
  再看这打扮。你是穿裙子的,你说你不是女的?
  苏格兰爷们表示不服,男人穿裙子,这能叫裙子吗?这是苏格兰裙好吧!
  咦?好像真相了哦!∑(°△°|||)︴
  真相个鬼!这是你们翻译的问题,我们这叫“基尔特”!(ˋ^ˊ〉…#
  然而穆老爷哪儿知道什么苏格兰裙,他只知道你穿裙子,你说你不是女人?来,看这里,看我的表情╭(▔▽▔)╮。这个表情是说我今天要表演变章鱼!章鱼哦!我是大章鱼!
  小青(⊙o⊙),然后,小青一拍平平的机场道:“看到了?平的,纯爷们!”
  而穆老爷子//(ㄒoㄒ)//,这不是感动,这是辣眼睛啊!


第324章 天师面圣
  小青说了把骚操作,辣的穆老爷子败走麦城。女装大佬什么的,除了极个别极个别爱好特殊者,真心没几个人接受的了。
  而小青这么一搞,恶心的穆老爷子再不提嫁孙女的事了。他是爱孙女的,所以对女装大佬更加的禁讳。
  沈石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他是直是弯,穆老爷子也怀疑起来了。
  沈石可是将门啊,血气方刚的,也没个娘子,身边却有个女装大佬……好像文人们都爱这么玩。
  在沈老爷子败退的同时,龙虎山当代张天师也到了汴京,并在相关衙门口报备过,由司天监的人引见给了皇帝。
  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乾元元年(758),改称司天台。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
  这司天监的权力可不小,大体上是宗教事物所,加天气气象台,加农业、礼部指导机构,间或代上帝传个旨什么的。
  说起来中国的道士真心是战五的渣,权力这么大,又拥有关系几乎所有行业的气象技能,愣是没发展起来。这得是有多废?不要说与十字架比了,就是从年头吹到年尾,信他的死后得八百处女啪啪啪教也比他们强啊。
  龙虎山的天师到了,司天监的道士们不敢待慢,因为他是天师一脉。天师道的正一道是张道陵创立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录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
  张道陵,字辅汉,西汉开国大功臣张良的第十世孙。汉顺帝汉安元年正月十五日,传说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祖《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斩邪剑等经书、法器,拜为天师,嘱咐天师广行正一盟威之道,扫除妖魔,救护生民。于是天师于汉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会八部鬼帅,大战众鬼,制伏外道恶魔,诛绝邪伪。天师道法通玄,诸魔所不能敌,各各降服,愿意皈依正道,于是天师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黄帝坛下盟誓,人处阳间,鬼处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于北阴酆都城,八部鬼帅流放于西域边地。
  历史上多少道门烟消云散了,但它还活着,这本身就是奇迹。
  呃?道士战五渣,才是主因吧!
  总之,道家传承不易,稍不留神,便断了传承。所以哪怕是在朝为官的道士,见了天师一脉也是分外的亲切……这是组织的人,这是娘家的人。
  张天师要见皇帝,他们立即代为安排,比走朝廷正常流程快的多的多,见到了赵祯。
  “在下龙虎山第……拜见人间圣人。”张天师到底是传承千年的大教,一张嘴便知道老赵家喜欢什么调调。
  赵祯听了,心中大喜。老赵家就喜欢人夸自己,比如什么天命啊!什么圣人的。听着便开心。
  圣人这名号,如果是他的大臣上的,那没什么用,必须是道家上的才有用。一如大青果的老娘们儿,老佛爷的称呼,只有佛门认可了,才正宗。
  听张天师称自己圣人,赵祯连坐都坐不住,急忙起身,笑着回礼道:“天天大驾光临,区区天子不敢称大人,还请张天师称呼我官家即可,听闻天师有要事见我,不知是何要事?”
  好在赵祯是要脸的,没敢承认“圣人”的称呼,只选择了假家。
  “官家客气了。”张天师自然他没有为赵祯上圣人尊号的意思,他只不过是客气了一下。既然赵祯不要,他也没有勉强。
  如果他要了,怎么办?
  要了就要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要“圣人”称呼的不要脸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了,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至于当不当的起?呵呵,自己难道没点儿A数与C数。
  但凡要这称呼的活人,就没一个当的起的。只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人的无耻罢了。
  “张天师,请,里面已经备好酒席,就等天师入座了。”官家说道。
  先开宴,有什么事,饭桌上谈。这可不是住何人都能有的待遇。
  皇宫的饭从来吃不好,但却是人人都想要的。
  张天师客气说道:“怎么好劳烦官家摆酒席等候。”
  “若是旁人,我这酒席定然是不会摆的,但时天师的话,这酒席我还非摆不可。最近这汴京可不太平,如今天师大驾光临,岂能不摆酒开宴相迎。”
  官家说道:“来,里面请。”
  张天师见此也就没好推脱了。
  皇帝这是有事相求。他只希望赵祯别向他求什么长生之术就好。
  像他们天师家,千年以降,除了第一代天师在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云台山(今苍溪县云峰镇境内)中,玉皇大帝派遣使者持玉册,封张道陵为正一真人,他在逝世前授给长子衡斩邪二剑,叫他要驱邪诛妖,佐国安民,世世由一个子嗣来继承他教主的地位。嘱咐完毕,张道陵就和弟子王长、赵升三人一起升天而去。
  注意是“玉皇大帝派遣使者持玉册”,也就是说天师道是没有真正的长生术的,是玉帝的抬举。
  除了玉帝的那次抬举之外,天师家……呵呵,自己是第多少代来着?
  说白了,长生术,没有。我还想要呢。
  这也是天师们为什么不愿意上京的原因。毕竟但凡权在手,全他妈的想再活五百年。
  然而,你大爷的,你这是在揭是伤疤,你知道不?
  我们代代天师,哪一个不是张天师的后人,我们还想长生呢?但是自家先人自从上了天,是完全忘了自己下界的儿孙了。
  那最初的几代人,哪一个不认为自己的父亲、爷爷,又或是太爷爷、祖爷爷的一代天师会来接自己。
  他们等了一年又一年,一直等到死,甚至是编出了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借口。
  甭管别人是信不信,反正他们到死都是信的。


第325章 皇帝天然的掌权心
  知道天师要来,赵祯很是准备了一番。他平日里的扣巴,夜里连碗羊汤都舍不得喝的赵祯,这一回展现的是帝王礼乐。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
  礼,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西周初年,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便从宗教的制度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规定着贵族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
  迎接张天师的便是宾礼。
  迎宾殿,恢弘大气,雄伟非凡,大显皇家气派,里面还有妖娆动人的舞女起舞,悦耳动听的歌乐之声飘来,四处更是香气弥漫,烟雾寥寥。
  这便是乐。乐原本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周初,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宗庙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父子长幼闺门之内等等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感,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乐的这种功能恰当地称之为“和”。
  如果是个没什么传承的人见了这场面,真的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了。
  但张天师是个有传承的。人家一看,便明白了。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
  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不会和谐。因而周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乐讲和同,乐当然是指音乐,但已超越了音乐,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乐的情绪。
  后来,用大园子里听戏代替了乐,甚至外国人来,已经没了乐,李鸿章只能让人唱什么茉莉花,真真是丢了传承。
  “现在,虽然经历了五代十国,但是传承还在。“这还是个汉人的国度。还才是汉家宫廷的样子。”张天师扫看一眼,心中立刻就有了定论。也是亲近不少。
  龙虎山天然便是亲汉人的,因为龙虎山的源头在汉,否定了汉,也就否定了他们自己。
  所以这阵式一摆出来。张天师看了,便是天然的亲近。
  如果是儒家学子在此,估计就要劝戒皇帝节简了。
  但是皇帝铺张浪费了吗?这场面也是你们定的好吧。大臣们,哪个家中没有歌伎。
  皇帝这边不叫歌伎,但是宫廷乐师也是一直养着的。用与不用,这工资照开。
  至于酒宴。呵呵,赵祯的酒宴还真不一定有他们那些人宴请天师时花费的大。
  大抵上,拿的出手,也就是说这帮女子了。一个个身姿卓越,貌美无比,就不是一般二般的人收集的齐的。
  甚至人家那气质,那放的开,扭动身躯的热辣与引诱,一般人家可养不出来。
  当然,这些受过专门陪训的女子,又有多少人是暗探,可就说不明白了。
  “真没想到,官家这宫廷如此的气派非凡,当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张天师感叹的说道。引出话聊。
  长生,他不想聊。女人,他不能聊。从汉代传承来的,一个貂大女间流传了多少年。皇宫的女人,那是白痴才碰的。
  “呵呵,天师过誉了。来,我先敬天师一杯。”官家举起手中的酒杯道。
  张天师看了看旁边的一尊琉璃杯,里面散发着红色的光芒。
  他问道:“这是什么酒?”
  官家笑道:“这是唐代皇宫之中的西域葡萄美酒,当年唐代的皇宫覆灭,有一些葡萄美酒埋在地下被人遗忘。如今天师到来,何该它们重见天日。”
  这么贵重的酒都弄出来了。看来官家所求不小。只怕是要施展一些手段了。
  张天师想着,对着酒杯隔空吃了一口。
  一股酒气被他吸进了腹内。
  “好酒。”张天师忍不住赞道。
  放下酒杯,里面的葡萄美酒却是已经没了酒气,宛如白水。
  “好!果然是天师传承。”见了张天师的手段,赵祯更是赞道。
  张天师的手段越好,赵祯越是喜欢。身为皇帝,政治改革,他做不了什么。前台有庆历诸君子,幕后有晏殊晏老相公。而军权,那是宁愿毁掉,也不愿意让皇帝碰到的东西啊!
  原历史长河中,他只是在当个大好人,仁君。太后时,他是放权太后的孝顺儿子。庆历诸君子,他是放权的贤明君王,看他们改革,看他们失败。也就是有人反了,有胡人打进来了,他这皇帝露露面儿。
  嘶……真真是文人眼中的贤德君王。
  现在,沈石来了。恍惚间,他似乎发现了现世上所隐藏的另一种力量,妖魔鬼怪。
  更妙的是,这是一股没人利用的力量。敬鬼神而远之,可不是简单的让人远离鬼神。这里面也是有政治的东西。理解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最关键要明白一点——他是子姓。之所以要强调这点,是因为要理解他说这话,不并不是从他儒家教主身份出发,而是夹杂着他殷商遗族的身份。
  为了防止神权外泄,商王族对旗下诸侯方国的祭祀权力进行了严格限制。商人自诩为天神赐予的与神沟通唯一合法代表,严令禁止他人未经许可私自与“神”聊天。甚至连商代著名贤相伊尹之后,也不能擅自祭祀伊尹,必须得经过商王室同意后才能祭祀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