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少私宠:小小鲜妻,好美味-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认清楚自己的优势,不刻意避讳和排斥,并在合适的时机恰到好处的利用它,以优势来促进效率,更快的取得成功。
这才是最聪明的方式,也是穆家人的一贯做法。
在穆炎爵的要求下,事情很快被安排进行,整个过程都十分顺利。
剔除掉那些不合格的员工之后,空出来的职位刚好可以容纳那八十名的员工,这也是穆炎爵早就安排好的。
正文 第1593章 意料之外(33)
一番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后。
两家公司被解雇的员工总数超过了一百人,从正式职工被降级成实习工的人也有八十多名,这些人的工作待遇被削减了一半,必须通过三个月的试用期后才能转正。
对于这个安排,有些人觉得十分不满,一气之下干脆辞职了。
但绝大部分的人还是挺有自知之明的,他们也知道自己平时的工作态度如何,这一次被当众揪了出来,即丢了职位又扣了工资,固然是很没面子。
但穆氏旗下的员工待遇一向很优厚,即使只有一半的工资,也勉强够他们生活所用。
只要三个月的试用期过了,他们还有机会转正,除非是到最后被公司辞退,谁都舍不得放弃这样优厚的待遇。
既然不舍得放弃,那就只有乖乖忍了。
忍过三个月,一切还有机会。
而这个机会,其实不是穆炎爵给他们的,而是穆氏集团原本便有这样的规矩。
只要不是犯了不能容忍的错误,穆氏一向愿意给予员工改正的机会,不过这样的机会只能有一次,如果不愿意去改,或者不能达到公司的基本要求,依旧是会被辞退的。
这已经是很不错了。
在商场上,很少有企业像穆氏集团一样,愿意提供给员工进步和改正的机会。
越是大型的企业,工作待遇优厚的同时,对员工的要求也就越高。
毕竟,站在上位者的角度而言,谁都希望自己找来的员工配得上自己给的工资,否则谁愿意花大价钱请回来一个废物?
如果达不到企业的高标准要求,或者一不小心在工作上犯了错,员工便很有可能会失去养家糊口的工作。
在这种压力的逼迫下,员工的心理负担可想而知。
而压力越大,工作负担也会越大,进而影响到工作效率。
虽然有些心理素质好的人可以在这种压力下更快的取得进步,让自己适应工作强度,但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懂得调节自己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是比较占优势的。
而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这样好的适应能力,只会在压力下感到疲惫不堪,甚至不堪重负。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患上职业综合症、忧郁症、暴食症等等,用各种方式来宣泄自己的压力,个别极端一点的,甚至会选择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逃避。
相比之下,穆氏集团对员工的宽厚就显得可贵多了。
毕竟,国内穆氏正式成立集团企业的时候是在新加坡,又有海外穆氏的亲身影响,管理方法上多少有些偏向西欧国家,也更重视员工的权利和综合素养。
就好比在几十年前,国内的经济发展刚刚开始腾飞,为了适应高速扩充的市场需求,各行各业的公司员工加班也成了常态。
但是在那个时候,加班费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
员工们拿的都是固定工资,即使被老板留下来加班,也不会多拿到一分钱,最多就是给一点物资补偿,比如说几斤水果,几个鸡蛋之类的。
正文 第1594章 意料之外(34)
而且这种物质补偿还不是必须给的,全看老板的良心。
如果老板的为人还不错,手头上也大方,便有可能多给一点,但如果运气不好遇上一个吝啬的老板,恨不得把一个员工当成三个来用,那便是连这点补偿都没有了。
这样的事情在现在看来几乎有些不可思议。
——居然不给加班费,那我凭什么要给你加班?
——正常的工作时间已经过了不是吗?
可能很多人都会这么想。
但是那个时代和现在不一样,大部分的人都是非常淳朴和老实的,他们工作不是为了完成事业,也不是为了能有更好的发展。
他们的工作目的从来只有一个,那就是养家糊口,希望能有“老婆孩子热炕头”而已。
所以,他们工作起来十分卖力,心无杂乱,也没有那么多花花心肠,往往是老板怎么要求,他们就老老实实的做,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反抗。
这样的员工简直是最受上位者喜爱的。
老实得就像一头老黄牛,只要给它一把不值钱的草,便能让它乖乖的替人劳动。
而在当时,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是这么做的,员工待遇很差,除了官方机构里的“铁饭碗”职位之外,几乎没有员工福利可言。
也辛亏当时国内的物价低廉,人均生活水平差,蔬菜大米往往只需要几角钱便能买到一斤,因此一个月几十块、十几块钱的廉价工资也能勉强生活温饱。
而穆氏集团在当时迁回国内后,招收员工的各种待遇便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好,除了基本工资之外,还设置了各种奖金,逢年过节都有节礼可以免费拿,连员工的过生日,都可以免费领取一个奶油蛋糕。
这些待遇对现在的人而言自然不算什么,稍微正规一点的公司都有这样的福利。
可是在当时那个环境下,这些待遇简直是令人眼红的。
一个小规格的奶油蛋糕,在当时可能就要十几块钱才能买到,看起来似乎一点不贵,可你要知道,那个时候工厂里的普通职工一个月最多也就三四十块钱,好一点的能拿到五十多块,只有管理人员才能拿到一百块钱以上的工资。
小小一个奶油蛋糕,就要用掉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对于当时习惯节省过日子、连衣服破了都要打个补丁继续穿的人来说,谁舍得这样大手大脚的花钱?
由此便可以看出,穆氏集团对员工的待遇之优厚,几乎是国内首屈一指的。
更何况,穆氏集团还是国内当时第一个实行“加班补偿”政策的私营企业,即便是普通员工的工资,也比市场上常规的工资水平高出10%到15%。
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够顺利被穆氏集团招收、工作的职员,无一例外都是令人艳羡的对象,连他们的家人都会以此为荣,甚至比那些备受追捧的“铁饭碗”工作更加令人眼红。
员工对集团充满了归属感,无需人鞭策便会自觉的努力工作,这对集团本身而言也是一件有利无害的事情。
正文 第1595章 意料之外(35)
穆氏集团便是凭借这一点福利措施,以及穆老夫人主导的慈善活动留下的好名声,受到了民众极高的拥护,很快便在国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再加上,穆家人天生就懂得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初期打稳基础后,立刻便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并且巧妙的将慈善与仁厚的名声牢牢绑定在集团身上,很长一段时间里,穆氏一直是国内市场上风头最盛的民营企业。
正是因为善待员工的举措令穆氏集团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处,穆家人尝到了甜头,后来更是把这一点发扬光大,甚至写进了穆家祖训里。
直至今日,穆氏集团旗下所有的公司,对员工的优厚待遇与福利,一直都是行业里数一数二的。
即使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职场上的勾心斗角也是在所难免,但是有集团善待员工的规矩在先,比起行业里的其他公司而言,穆氏旗下的诸多子公司已经算是一股清流了。
正因如此,在连续几年的大学生毕业任职意愿表上,穆氏集团的名字总是高居不下。
除非是有特殊原因,否则很少会有员工选择从穆氏离职,连跳槽的人都很少,因为他们实在很难再找到待遇和穆氏集团一样优厚的工作了。
尤其是在集团总部,工作资历超过十年以上的老员工,基本都是对集团忠心耿耿,即使不可能做到处处以集团利益为先,但是也绝不会轻易背叛。
而集团也没有亏待这些人,工资、福利、奖金、年终分红,加起来绝对是一笔令人眼红的数目。
有这样好的待遇,集团政策又颇为透明,连升职的渠道都是多种多样……
员工又有什么理由非要辞职跳槽呢?这从情理上便说不通。
而在商场上,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穆氏集团历年来的员工离职率低得不可思议,除了被集团解雇的那些人,自己主动辞职的员工……
最近五年内加起来,也没有超过三百个。
仅仅三百个……
穆氏集团旗下那么多子公司分公司,总员工数量二十多万人,三百个算什么?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而在这三百人中间,起码有两百八十个是从旗下子公司里辞职的,原因自然是多种多样,很难逐一考究。
真正从穆氏集团总部里辞职的,这么多年也不过十个人而已。
其中还有三个人还是因为全家移民到国外,不愿意和家人分开才遗憾辞职,但他们其实也不算是真正的离开穆氏。
因为在离职之前,他们都拿到了上司的举荐信,出国之后直接便进了海外穆氏工作,依旧在穆家人手底下工作,只是换了一个国家而已。
国内穆氏和海外穆氏虽然都是穆家的分支,但两者之间除了血缘与长期商业合作之外,在工作用人方面,却是采取的互不相干的两种政策。
毕竟不同的国家,国情民情都不一样,必须因地制宜的进行调整。
正文 第1596章 意料之外(36)
因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海外穆氏与国内穆氏在用人方面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国内穆氏所招聘的员工,不管是从法律角度还是集体角度,都只属于国内的穆氏集团,与海外穆氏毫无关联,海外穆氏也无权干涉国内的任何用人措施。
而而反过来说,海外穆氏也是一样,可以自由的支配用人方案,不受国内的挟制与影响。
所以,当有员工因为某些原因必须出国,如果还想在穆氏工作,就必须先从国内的穆氏集团里离职,恢复自由身,然后才能去海外穆氏应聘,而海外穆氏也会在招牌时严格审查这一点。
如果在没有离职的情况下,国内的员工私自跑去海外穆氏应聘,是不可能被通过的,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无论国内还是海外,两边的公司都不能对对方的员工进行挖角,除非这个员工还没有正式签约。
否则一旦被家族发现,违规挖角的一方就必须对另一方付出高额的赔偿,以弥补对方的人才损失。
这样的规矩,说起来也是匪夷所思,让不少的豪门家族都感到不可思议。
毕竟,无论是国内穆氏还是海外穆氏,归根究底都是穆家人自己的产业,自己人挖自己人的墙角,说来说去还是在自己家里,有什么好惩罚的?
这就如同一个家庭里的亲生兄弟,做弟弟的偷拿了哥哥的一支笔。
绝大多数的父母最多就是教育一下弟弟不应该偷东西,却不会因此惩罚甚至打骂孩子,因为这实在不算什么大事。
一支笔能有多值钱啊,拿了就拿了吧,不过是小孩子不懂事而已。
大部分人都会这么想。
可是穆家对于这种事的做法,却是因为区区一支“没什么大不了的笔”,狠狠地惩罚了“弟弟”,并且要求“弟弟”向“哥哥”赔偿一笔足足可以买上一百支笔的钱。
在外人看来,这种行为不是匪夷所思,完全不能理解吗?
但就是这样令人费解的规矩,却能让国内穆氏与海外穆氏在良性竞争的同时,却又避免了双方恶意打压的可能性。
说白了就是让双方公平竞争,禁止那些不该使用的阴私手段,一旦被发现就要重重处罚。
而从海外穆氏与国内穆氏这些年的发展来看。
这种“不可思议”的规矩,其实效果相当不错,只是一般的豪门家族用不上而已。
除了这三个人的特殊情况之外,剩下的离职七个人中间,有两个是因为身体状况不佳,无法再胜任工作,因此被迫离职。
所以,五年以来真正从穆氏总部辞职的员工,实际上仅仅只有五个人。
相当于一年平均只有一个而已。
要知道,穆氏总部虽然只是集团里的一个机构分部,亦或者说,是整个集团的核心母公司,但它的规模实则一点都不小,甚至可称得上是一个超大型的公司结构。
在总部公司里任职的员工,除去高层股东之外,普通员工和底层管理人员的数量大致在四千左右,最多时更是达到了五千多人。
正文 第1597章 意料之外(37)
后来因为集团精简总部机构,将一部分职员下派到其他子公司里做高层管理,这才削减了一部分人数,大致保持在四千左右,浮动率很小。
这么多职工数目里,每年却平均只有一个人主动辞职。
也就是说,穆氏集团总部的离职概率仅仅只有四千分之一!
比起其他大型公司每年至少占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十的常规离职率,这个概率简直低得吓人!
这件事对于许多大公司而言不算是秘密。
甚至不少经济版面的媒体在谈及近年来因为市场浮动不定,造成各行业的职工离职率日渐上涨的话题时,总是特别喜欢把穆氏集团单独拎出来说一说,以博取关注度。
因此,“穆氏集团的离职率极低”这件事,完全便是公开的秘密。
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位因为偷买穆氏项目而投资失利的公司负责人,经过神秘邮件的提醒,一番调查之后却发现……
就是在最近半年时间,穆氏总部竟然连续有十几人辞职失踪,目前全都处于行踪不明的状态!
这么多人同时离职,对于穆氏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任谁都能看出其中的猫腻……
而这十几个人,只有三个人原本是总部底层的一个小管理。
其他人全都是项目研发组的成员!
其中有五个人是主动离职,并且在离职后很快就便分别与五家公司的人接触,隐晦的透露出有商业机密想出售,而最后,他们也的确成功的把穆氏泄露的项目卖给了五家不同的公司。
在得到一大笔“转让费”和“封口费”后,这些人就神秘失踪了。
电话地址全部失效,查不到一点行踪,连他们的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到底去哪了,简直是人间蒸发了一般。
当然,这些事情,五家公司的负责人并没有完全查出来,他们最清楚的只有自己接触过的那个人,其他四个人的情况还是从穆氏内部的流言中推测出来的。
半年之前,穆氏总部连续被盗走五个新型项目……
而在项目被盗、并被人发现之前,穆氏总部突然有几个项目组的重要成员主动离职……
而这几名成员,却在离职之后,分别暗中接触了五家公司的人。
虽然不清楚这种接触的目的是什么,但查到这一步,几家公司的负责人结合自身情况,很快就能猜测出真相。
——这五个人便是盗窃穆氏新项目的元凶,并且将这些项目以极其高昂的价格卖给五家不同的公司,拿到钱以后立即消失无踪。
——而随后不久,五家公司纷纷进行了项目开发,短时间内便赔得一塌糊涂!
几位负责人查出了这些事情,心情简直是难以言喻的。
和第五家公司的负责人一样,其他几位负责人实在难以相信,从穆氏集团里泄露出来的项目,居然会存在那么严重的漏洞问题,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
难道穆氏集团在推行项目期间,从来没有做过漏洞测试吗?
正文 第1598章 意料之外(38)
自然是不可能。
按照那个偷偷把项目资料卖给他们的穆氏员工的说法,这些项目在穆氏集团内部是经过严格审查和试运营的,完全不存在任何问题。
而且,穆氏集团本身也在准备近期内将这些项目推入市场。
如果这些项目从一开始就存在漏洞问题,并且一直没解决,穆氏集团把它们投入市场,难道是打算自己坑自己吗?
再愚蠢的公司负责人都不会做这种事,何况还是在国内名声鼎赫的堂堂穆氏?
几位负责人都这样想着。
正是因为穆氏集团在国内的商业市场上太过响亮,从成立到现在,几乎没出过几次决策上的失误,即使有也是关系不大的那种,很容易便可以挽救,对穆氏基本没什么影响。
这其中固然有一些运气的成分,但商场上常说的那句话,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
谁都无法否认穆氏集团在商业决策上的高明和睿智,总是能走在市场的最前沿,在其他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率先占据先机。
所以才会有媒体调侃戏称,说穆氏集团是国内商场上的投资领头羊。
在野外生存的羊群,通过优胜劣汰与相互竞争之后,一头体格最健壮、跑得最快、听力最好的羊会脱颖而出,成为羊群的领导者,走在整个羊群的最前端。
它所前行的方向,所有的羊只都会紧紧跟随,它所作出的选择,其他羊只也会极力模仿,完全信任。
这就是领头羊的作用。
而穆氏集团对于国内经济市场的意义,与领头羊的意义几乎没两样。
凡是穆氏集团愿意投资的行业项目,很快便会成为市场的新宠儿,身价节节攀升,而即使没有真正投资,只是传出一些似真似假的消息,也会引得不少投资者的注目。
这些投资者与其他公司凭什么这么相信穆氏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和穆氏有关系吗?
不是的。
是因为他们信任穆氏的判断力。
而这种信任,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而是他们亲眼看过了穆氏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决策,慢慢积累下来的信任,最后甚至变得深信不疑。
这就像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想考出一个好成绩,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最简单的办法,无疑便是观察身边成绩好的优待生,看对方是怎么做的,然后进行模仿。
对方认真看书,你也认真看书,对方认真听课,你也跟着模范。
这样做,或许不可能让你考出比对方更好的成绩,但至少可以让你有所进步,然后在这种模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而在商业场上,穆氏集团无疑就是一个全国排行第一的“顶尖优等生”,而其他的公司投资者,便是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差生”……
想要在市场上拿到好成绩,最简单的办法自然就是模仿了,跟着领头者做同样的事,哪怕不能吃上一块肉,多少也能喝上一点残汤。
总比自己闭着眼睛摸索,最后却一无所获的风险性小得多。
正文 第1599章 意料之外(39)
穆氏集团在商场上的地位,一向是备受追捧的,跟风模仿的公司也不是一家两家,时间长了,这种信任就渐渐变成了一种固定化的思维模式。
什么叫固定思维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形容。
就如同一个从小到大成绩都很优秀的学生,周围的人都习惯了他每次考试都能拿到第一名,这种想法渐渐的就根深蒂固起来。
而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每当有新的考试,哪怕成绩还没有公布,所有人也会下意识的觉得第一名肯定是他,并且对此深信不疑。
这就是一种固定化的思维。
这种思维一旦成型后,往往便很难打破,而且会随着时间日渐加深。
到最后,甚至会变成一种毫无理由的信心,盲目地相信对方肯定可以做到很好。
这种情况如果套用在商场上,穆氏集团就等于是那个成绩一直很好的学生。
因为过去的履历太过辉煌,几乎没有失败过,渐渐的便让其他公司与投资商信任穆氏的选择。
而他们的这种信任,一开始其实也不是坚定不移的,但随着时间的酝酿,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信任完全没错。
一次、两次、三次……无数次的成功积累起来。
信任便开始发酵,在不知不觉之间,转变成了一种可能连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固定思维。
——穆氏集团做出的决策肯定是对的!
——跟着穆氏做,肯定不会亏!
——穆氏推出的新项目肯定能赚大钱!
类似这般的潜意识想法隐藏在不少商业同行的心里,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感觉到,但在他们的心底深处,下意识便觉得穆氏做什么事情都能获得成功。
而他们只要紧紧跟着穆氏的屁股后面,便绝对不会亏本。
这样的想法说起来似乎有些可笑。
在尔虞我诈习以为常的商场上,人人都恨不得长出十个八个心眼子,疑心病根深蒂固,别说是对陌生人,便是对自己的合作对象,也总要暗中留一手、处处戒备才觉得放心。
而穆氏集团,对于绝大多数的商人来说,完全是云端上的大企业,他们连奢望一下都不敢,跟别提是与穆氏有什么关联了。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与自己毫无关联的企业集团,却诡异的获得了许多人的信任,甚至颇有安全感……
好像只要有穆氏在前面领头,他们这些小人物小公司便是稳赚不赔的,充满了安全感和底气。
不得不说,这种信任其实是非常盲目,而且完全没有道理可言。
但人的心理往往就是这么奇妙,不止那些普通的小公司抱有这样的想法,便是那些大型的上市公司,与穆氏集团之间还存在竞争关系,表面上看似不冷不热,一派大佬作风,其实私底下却没少关注穆氏的各种动向。
每当穆氏有新的投资意向时,最早察觉并采取行动的往往便是这些大公司。
如果没有他们的联手推动,单凭穆氏一家集团的力量,其实是很难带动整个行业的产业链发展的。
正文 第1600章 意料之外(40)
正是出于对穆氏集团潜意识里的信任,觉得穆氏做什么都是最好的。
所以,在得知有人暗中售卖穆氏新研发的项目资料时,那五家公司的负责人心里简直兴奋极了,迫不及待答应了与对方见面。
原本以为可以凭借这个项目大赚一笔,狠狠地占些甜头。
可没想到这些项目居然是有问题的,甜头没占到,反而赔掉了他们不少的钱。
几位负责人别提有多郁闷了。
但是郁闷之后,他们也不是傻子,很快就和第五家公司的负责人一样,意识到了这件事的猫腻所在。
穆氏真正打算推出的项目不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这一点是所有人都认同的事实。
如果一个项目有问题,穆氏却视而不见,还打算将其推入市场,那便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穆氏集团总部里的所有人的脑子都被门夹了,要不就是进水了,吃饱撑的没事干,打算自己坑死自己。
第二种,这个项目是假的,是穆氏别有所图的利用工具。
很显然,第一种可能性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哪怕穆氏集团的项目组负责人一时间脑抽了,竟然连项目里存在的漏洞问题都没有发现,但总不可能整个集团里的所有人一起脑抽吧?
只要有一个人发现问题,这个项目就不可能顺利通过检测。
可事实偏偏就是这么坑爹……
从几位公司负责人买下项目资料,到正式推出市场,再到项目问题爆发,转过头来重新调查事情的经过,可是谁都没有从穆氏集团内部查出一丁点关于项目存在问题的线索。
就好像这种情况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如果不是这几位负责人非常肯定,他们买到的项目资料肯定是有问题的,那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会相信,竟然会有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从穆氏集团里的泄露出来的开发项目竟然会存在质量问题??
这说出去都像是一个笑话。
可是事实摆在眼前,几位负责人想不信都不可能。
而初时的震惊和匪夷所思之后,摆在眼前的答案,便只剩下第二种可能性。
这个项目本身就是假的!
穆氏绝对不可能开发出这种坑人的项目,更不可能大张旗鼓地将一个明知道有问题的项目投入市场。
除非是有别的目的。
而这个所谓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似乎也是明摆着的。
和第五家公司的负责人一样,其他几位负责人第一时间便开始怀疑穆氏这样做的动机。
难道是为了故意设计他们?
借着这些坑人的项目打压他们的流动资金,然后趁机抢夺市场?
这样的理由乍一看好像有点道理,仔细一想却是逻辑不通。
五家公司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又都是规模不小的上市公司,即使是穆氏集团,想要将他们一口吞下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穆氏集团最近这两年的发展态势已经趋于平稳,行事作风也一再收敛锋芒,完全没有大肆扩张的意图,又怎么可能毫无预兆的针对他们?
正文 第1601章 意料之外(41)
他们几家公司和穆氏旗下的公司虽然存在一些竞争关系,但那不过是正常的商业竞争,你来我往,从未涉及过私人恩怨。
用简单一点的话说。
他们和穆氏没仇没怨的,穆氏为什么要设计他们?
而且还是用着这种不入流的手段……和穆氏以往的商业作风简直是大相径庭。
这一点不止第五家公司的负责人想不通,其他几人也同样想不明白。
人都有好奇心与探究的本能。
越是不明白的事情,往往就越是抓耳挠腮。
更何况,这件事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不知道也就罢了,自然也不会挂心,可是偏偏收到了一封告密的邮件,又查到了这些棱模两可的线索。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道有趣的解密题。
你明明已经解答出了一半的答案,可是另一半却怎么也答不出来,这种被吊在半空不上不下的感觉,实在是难受极了。
可是再难受又能怎么样呢?
他们既不能冲到穆氏集团质问一声到底是怎么回事,又不能顺着网线将那个发送告密邮件的神秘人狠狠的揪出来,问清楚他到底知道些什么……
于是,就只能继续查了。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就算他们成功的揪出了邮件背后的那个人,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