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炮灰当自强_夷陵-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氏每次提起小时候,都有一肚子苦水倒,碎碎叨叨的杨家上下都知道她五六岁开始干活,还没扁担高就天天挑水了。
  论起来,杨氏也是童养媳出身,多年媳妇儿熬成了婆,终于熬死了她的婆婆和老婆婆,对于同是童养媳的细娘,却没半点同情心。
  顾晓晓又想了一念,何止没有同情心,杨氏简直比旁人对细娘还差,好像她当年受了那么大的罪,压抑着过了几十年,没人继承衣钵继续受虐待,她就会多不甘心似的。
  那些为奴隶的人,翻身成了奴隶主后,往往比从起的奴隶主还要凶残。
  这边顾晓晓感慨着人性,那边杨母骂骂咧咧了一阵,见她又成了闷子后,出去差使桑二娘将猪喂了院子打扫了。
  桑二娘可不是那么听话的,活儿虽然干了,但杨氏数落她的话,她原封不动的又还给了她,有儿子傍身,桑二娘根本不怕和婆婆吵。
  吵怎么样,她替杨家老二守了那么多年,难道她们还敢将她找个做娘的给赶出去。
  晚上时,杨家喝的是稀饭,在杨母的故意刁难下,顾晓晓就分到了两小碗儿快能照出人影子的饭,还有一块黑面馍馍。她把黑面馍掰开,揉碎了泡在碗里,喂花儿喝了下去,又哄着她睡觉。
  待花儿睡着了,顾晓晓将她搁在了床板上,开始舒展身子活动着拳脚。细娘的记忆里,村子里有过来化缘的道士和尚,乡下要是有小孩子无端发烧,或者大人又哭又闹,大家会去请神婆叫魂。
  除此之外,乡村里还有很多狐狸精勾引人,黄鼠狼上身的故事。
  这个时代的人还特别信神佛,不管穷苦人家还是有钱人家都热衷于烧香拜佛,求佛祖或者神仙保佑。
  经历了这么多任务之后,顾晓晓已经发现了,一个世界能不能修真的关键因素。除了气候和环境之外,和这个世界的居民关系非常大。
  比如顾晓晓在星际时代或者现代时,很少有修真的,现代又被称为末法时代,那些有心修真路的,最多不过培养些捉鬼怪的本事。
  修仙世界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要人口稠密,第二界中人要虔诚,越虔诚修真者能达到的境界就越高。
  民国正是破除封建扫除愚昧,崇尚科学和文明的时代,顾晓晓掂量着,这个年代应该能修真,但应该修不出经天纬地之能,能进入筑基期已经算了不得了。
  猜测再多不如行动,顾晓晓打开了柴房的天窗,盘膝坐下开始聚精会神的沟通起天地灵气来。
  足足两个时辰下来,顾晓晓才感觉到了一丝微弱的灵气,这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
  好的是顾晓晓推测的没错,这的确是一个能修真的世界,坏的是细娘天资不足,体内很很可很能是双灵根或者三灵根。在能飞天遁地的修仙世界中,双灵根虽然不如单灵根纯粹,但在修炼一途上靠着勤奋和机缘也能弥补。
  但这是民国,一个礼乐崩坏社会变迁,科学由上而下普及的时代,人们的信仰之力正处于一个矛盾时期,社会混乱灵气和邪气各半。
  这是一个充满杀伐的世界,到处都是枉死的人,战场上的孤魂野鬼数不胜数,顾晓晓若是眼热做了邪修或者鬼修,以她细娘的资质根本无法维持心智。
  所以顾晓晓只能像蜗牛一样,慢慢的从引气入体开始,在修真这条路上爬。
  知足常乐,顾晓晓对目前局面已经很满意,修真对凡人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用灵气滋养经脉和肉体,她注定成不了什么大器,将连年来亏损的厉害的身子好好补一补,到时候练练功夫,好歹能保护她和花儿。
  夜总是过的极快,顾晓晓一直忙碌到快天亮,这才昏昏沉沉的睡了过去,连早饭都没起来做。
  杨氏心里一百个不乐意,大早晨的就过来将门拍的震天响。
  顾晓晓抱着花儿睡的正酣,听到了敲门声,只得起来将柴门打开。
  杨氏一脸怒气,凶巴巴的将顾晓晓数落了一顿,让她起来打扫卫生做饭去。
  她手上戴着银镯子,身上衣服用的崭新的洋布,上面印了叫不出名字的花来,将杨氏衬的洋气了许多。
  顾晓晓正打算拖着困乏的身子去干活,那边桑二娘的声音响起来了:“娘,饭做好了,过来吃饭吧。”
  一向不爱干活的二儿媳妇儿,难得干了一次活,杨氏眼前一亮,准备去看看媳妇儿有哪儿弄的不对,顺便挑挑刺。
  这就是杨氏,一个唯恐天下不乱,乱了就要乱上加乱的农村泼妇式的人。
  杨氏转了一圈儿后,终于找出了几处纰漏,心满意足的将桑二娘和杨老头骂了一顿,骂丈夫只是稍带,出于多年来积压下的怨气。
  跟细娘比,桑二娘连生气都带着气势,杨氏气归气看在孙子的份儿上,也没跟她计较,但顾晓晓就没那么好运了,她的午饭被免了。
  正在饿肚子的顾晓晓没饭可吃,接下来她只得想尽一切办法弄点儿吃的出来,免得饿的眼睛发蓝发绿。
  (好困啊,求订阅,求收藏)

☆、第五一五章 民国苦命童养媳5

  杨氏不喜欢细娘母女,断了顾晓晓的伙食,花儿也跟着遭殃,只分了一小碗清的照出人影儿的粥,还挨了杨氏一通训。
  花儿身子刚好了些,一小碗水汤明显没吃饱,顾晓晓正算着该怎么弄来吃的,顺便给花儿补补。一颗脑袋从柴门里钻了过来,杨大旺憨声憨气的叫了声:“婶子。”
  杨大旺虽然游手好闲不沾家,又被爷奶和桑二娘宠的娇气,但他之前倒没欺负过细娘,见了面也会叫声婶娘。不过细娘胆子小思想又封建,很少和这个只比自己小丈夫小三岁的侄子打交道。
  寡妇门前是非多,像她这种丈夫不在跟前儿的,事儿少不到哪儿去,尤其细娘和杨大旺还隔着辈儿。
  顾晓晓抱着花儿,眼眸里漾出笑来:“啥事儿呀大旺。”
  杨大旺神神秘秘一笑,哧溜一下钻了进来,将门掩住,然后从兜里掏出半只鸡蛋压低了声音说:“婶子,我娘叫我给妹妹送鸡蛋过来。”
  他说着话舔了舔嘴唇,依依不舍的将白生生裹着黄橙橙的鸡蛋递了过来。
  按理说顾晓晓是不该接这半个鸡蛋的,但花儿大病初愈饿着肚子,连点儿油水都没见,对孩子身体也不好,她带着感激的神色从杨大旺手里接过了鸡蛋。
  “替婶儿谢谢你娘,多谢她有心了。”
  桑二娘在剧情中是仅有的几个帮助过细娘的人之一,但是后来杨大旺不成器,在外头闯了祸失手打死了人跑出去之后,她就变得性情古怪阴郁,脾气十分暴躁,整个人有些神神叨叨的,细娘又被卖走,两人没什么交集了。
  不过这事儿发生在细娘被卖前,在剧情中只是个无关紧要的背景,顾晓晓也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由她看来杨大旺虽然没什么出息,但五官端正透着憨气不像穷凶极恶之人,若说他会作恶杀人,顾晓晓是不信的。
  顾晓晓将鸡蛋塞到花儿手里,她小手紧紧捧着,乌溜溜的眼珠瞧着她不敢张口,杨大旺咽了咽口水,蹲下来哄着花儿说:“猫儿快吃吧,可好吃了。”
  “花儿,快谢谢哥哥。”
  花儿将脸往顾晓晓臂弯里一躲,并不敢吱声,这让顾晓晓心情有些沉重,花儿胆子实在太小了。
  天气热鸡蛋再搁下去就坏了,顾晓晓将蛋清蛋黄撕碎喂了花儿,杨大旺蹲在地上拿着小木棒随手划拉着。
  他不是多舍不得那半枚鸡蛋,也不是多喜欢花儿,只是娘亲最近常随着他去学木匠,杨大旺心里焐燥。他听人说,他的爹爹十几年前就出去当兵去了,那时候民国刚成立,到处都是征兵的,他爹信誓旦旦要闯出个名堂来。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爹没半点儿消息,大家都说他爹早就死在外面了,但杨大旺觉得,他爹一定是在外面打仗。去过外面的臭小子们,回来时吹牛说外面的大兵一个个扛着枪可神气了,他们都说什么保家卫国,他爹肯定也是在外面保家卫国。
  杨大旺很小的时候就想像爹一样出门打仗做大兵,他懵懂时还说过几次,但是他娘每次听了都嚎啕大哭,他也就不敢提了。
  如今家里逼着他做学徒,杨大旺一心想做英雄,自然满心不乐意,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前不久他偷偷跟爷爷奶奶提了次,他们哭天抹泪的样子,让他噤了声不敢再开口。
  杨大旺在地上拿着小树枝画啊画,不一会儿就画出一杆枪来,不过只是形似,接着又三两下画出了一个神气的大兵。
  顾晓晓喂完花儿以后,低头瞧见杨大旺的作品,心中一动问到:“大旺,你画大兵弄啥?”
  玉清镇的人说话都是直来直去,没什么文绉绉的修饰语,顾晓晓怕被人翘出异样,只能模仿着原主说话。
  杨大旺将小树枝折断,嘿嘿一声说:“我听他们说当兵可神气了,每月都发银元,还给发枪。砰,打那些跑到我们国家的鬼子们。”
  他做了个瞄准的手势,眼神明亮像是有火在烧。
  这孩子想当兵,顾晓晓愈发觉得杨大旺不像那种草菅人命的混子:“把你胳膊伸出来,让婶子瞧瞧。”
  调养身子是个慢活,在这之前顾晓晓得找个合作者。杨父杨母不待见细娘和花儿肯定不行,桑二娘又是个聪明不惹事儿的,纵是她说了什么,也很难打动她。
  但杨大旺就不一样了,他虽然是个半大孩子但是有力气又有胆子,同时头脑又简单,是最好的帮手。
  杨大旺也不犹豫伸出了被日头晒的黑黝黝的胳膊来,顾晓晓一把抓住了杨大旺的手腕,在他手腕上捏了捏穴位上轻轻敲打了几下。
  “哈,麻麻的,婶子你这是干啥咧。”穴位被敲到,杨大旺条件发射的把胳膊往回缩,让他意外的是瘦骨嶙峋的婶子手劲儿倒是很大,他一下子还没把手给抽出来。
  顾晓晓粗浅的看了下杨大旺的根骨有些失望,他生的健壮但根骨只能说一般,没有特别的地方,只能练练外家拳,内功是想都别想,松开口手说:“看你最近长肉没,有没有长结实点儿。”
  失望的顾晓晓垂下眼睑刚好看到地上杨大旺画的枪,想起如今已经开始进入热兵器时代,除非天生武术奇才,不然有内力又怎么样,一枪打下去脑袋照样开花,一炮轰过来也就没有然后了。
  “我当然长结实了,婶儿,大家都说我像爹爹,你看我到底像不像啊?”
  杨大旺满怀期盼的问着,顾晓晓摇摇头:“我来时你爹已经当兵去了没见过,不过听你街坊邻居说,你跟你爹长的很像。”
  听到这里,杨大旺骄傲的挺起胸膛:“我爹一定是个厉害的大兵,就是娘他们不愿意我去参军。”
  杨大旺浓眉大眼搞怪挤在一起,哀愁的像个小媳妇儿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顾晓晓正要开口安慰,前院儿里桑二娘扯着嗓子喊:“小兔崽子又躲什么懒,给我滚到你师傅家去学做活。”
  听到自个儿娘在外面扯着嗓子喊,杨大旺眉眼耷拉着闷闷的说:“婶儿我先走了啊,您好好带着猫儿妹妹。”
  门哐当开了又哐当关上,杨大旺出去没多久,院子里又响起了桑二娘训孩子的声音,杨大旺哎呦呦的讨饶,求着别拽他的耳朵。
  柴房里又只剩下顾晓晓和花儿两个,花儿吃了半个鸡蛋饱了些,闭着眼睛就睡着了。
  顾晓晓空着肚子想赚钱还有离开杨家的事儿,一肚子都是愁绪,不知从哪里开解。
  论起赚钱的手段来,顾晓晓有很多,她能刺绣呢会些医术还能教书会外文,掰着指头数两把手都不够用。但这些东西,算起来也就刺绣还靠点儿谱,周围人都知道细娘手巧,就是脑子笨了些,不会画精巧的花样子。
  有谁要是托细娘做活,都会主动弄花样子,做出来的东西却十分可心。
  顾晓晓在心里比较着镇上做活的工钱,心里在计算着,到底该怎么偷偷攒下私房钱。细娘赚的钱都被杨父杨母收走了,名其名曰帮她管理以免弄丢。
  她想从杨父杨母手里将那点儿钱抠出来,是万万办不到的,到底该怎么凭手艺做些私房钱成了难题。
  柴房里放有箩筐和绣屏,小针线筐里还放下几滚丝线和一些边角料,顾晓晓将布拼了拼,发现这量刚好能做个荷包。
  她大致比划下之后,决定做一个精巧的双面绣碎花荷包藏起来,等下次再接绣活时,偷偷将这小荷包卖了换些铜元,顺便再试试能不能和对方合作。
  顾晓晓对自己的手艺是非常自信的,她相信对方不会舍得错过合作的好机会,但怕的是对方绕过她直接和杨母谈。
  她决定了,到时候一定要将丑话说到前头,对方要是把她有双面绣的手艺告诉婆母,她就再也不做双面的绣品了。
  不是顾晓晓自夸,方圆几十里内,也就她有这双面绣的手艺,其它人勉强能称得上是乡下绣娘。
  杨天籁又写信了回家要钱了,杨父杨母喜忧参半,儿子信上可是说先生非常看重他,可能会送他出国学习。
  杨父杨母可从来没肖想过这样的大好事儿,可越往上面念花钱就越多,为了让孩子在外过的舒坦些,老两口自己拼命的干活,也逼着细娘接了更多的绣活,让她挑着煤油灯干活,赚钱供杨天籁读书。
  顾晓晓就是在讨论绣样时,和县城里来的王大嫂说上话的。这里人的辈分儿乱。有刚过二十出头就被叫大婶儿的,也有四十多岁到哪里都是嫂子的。
  王大嫂就是这么一个人儿,她在玉清镇上颇有一番身份挺受人尊重,仅次于给人说亲事的媒婆。
  这还是在洋布和洋货变多的情况下,如果是以前,王大嫂这种消息灵通,能跟大户人家搭上线,给大媳妇儿小姑娘介绍活的人,在以前更吃香。
  虽然洋布洋钱袋子流行了,但玉和县毕竟不是沿海城市,真正打心底里接受洋化的还是少数。有许多大户人家,也就在革命闹的最凶时,将辫子剪了家里添了些洋东西,骨子里还是喜欢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顾晓晓技艺精湛将针脚藏的极好,拼出来的图案也好看,王大嫂很快就将她卖出了个好价钱,心中十分满意。
  王大嫂也怀疑过细娘怎么冷不丁的学会了双面绣,她在大家眼里平时总是讷讷的。顾晓晓也找好了理由,说的是家里藏着一小块双面绣,她爱琢磨,天天拿着瞧也就摸索出了些门路。
  顾晓晓没撒谎,杨家的确有面双面绣的帕子,只是手艺根本不能跟她比。为了让王大嫂动心,顾晓晓头一个双面绣荷包,只问她要了10个铜元,这几乎就是白送的了。
  普通的绣活对顾晓晓来说,毫无挑战性,以前细娘要做上两三天的活儿,她一天就能麻溜的做完。
  但傻子才会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儿,顾晓晓躲在柴房里慢悠悠的干着活,刻意控制着速度,以免做的太快导致又落下来一堆活儿干。
  吃亏就是占便宜,顾晓晓在双面绣荷包上几乎是跳楼大甩卖,让王大嫂得了个好脸深受主顾称赞,于是当有了生意,王大嫂第一个想起了顾晓晓。
  不过,这次任务不能在家做,需要到县城里去,顾晓晓对此求之不得,杨父杨母却有不太乐意。
  他们杨家的媳妇儿好端端在家待着,该干什么活嘴皮子上下一碰就行看。要是细娘上了县城,他们就不好控制,万一她在外面待野了办出丑事儿来,那该怎么办。
  顾晓晓不愿放过这个机会,王大嫂也极力劝说着,杨父杨母有些动摇。但真正让他们放下戒心愿意将细娘放出去的原因是,杨天籁又写信回家催钱了。
  儿子就是老两口的命,为了让杨天籁在外面过的宽绰,以免饿着冻着,两人还是放了人。
  顾晓晓也有要求,她提出要带上花儿一起到县城了做事,主家要管两人的饭食。
  王大嫂一口答应爽快极了,这只是小事儿,托她找绣娘的是县城有名的富户姜家。还有三个月,姜家小姐就要出阁了,她找了绣娘来,目地是打算绣嫁衣和嫁妆里的小件,以示心灵手巧。
  新娘的夫家不在本县城,但也不远就在隔壁县,杨父杨母巴不得顾晓晓随身将花儿带上,以免他们在家里还有被花儿吵,照顾着她吃喝。
  县城里要比玉清镇繁华的多,顾晓晓在街上看到了身穿蓝衣黑裙的女学生,她们一个个留着齐耳短发朝气蓬勃,眼眸清亮的像初升的太阳。
  女学生们走到哪里都是叽叽喳喳的,挺胸抬头,让人不敢小瞧了去。
  姜家挺大的,这是顾晓晓进姜宅后的体验,姜家小姐要强,她想绣出一件非常好的嫁衣,出嫁时镇住夫家的人。
  顾晓晓双面绣的手艺十分精湛,能在玉和县拔头筹,姜小姐十分满意,平时高兴了会赏赐她些银钱。

☆、第五一六章 民国苦命童养媳6

  花儿很乖巧话很少,顾晓晓干活着她就坐在小凳子上,含着手指乌溜溜的眼珠盯着她穿针引线。
  顾晓晓在干活之余,不忘将她的手指从嘴巴里抽出来。
  “脏,不能唆手指,乖。”
  花儿顺从的将手指放在小膝盖上,不一会儿又唆了起来,纯粹是无意识的行为。
  顾晓晓也是无奈,孩子还小,许多坏习惯养成后,改起来比较难。
  姜家是大户人家,家里还立着许多老规矩,时代虽然变了,但穷人日子还是那样。没有吃没有喝,谁去追求自由和科学,家养的奴才卖身契换成了抵押书,性质还是不变的。
  顾晓晓在姜府很安分,细娘长的黑黝黝的算不上漂亮,不会让后院儿的女孩子产生嫉妒,她手又巧针线活做的好,府里的丫头们还会拿糖果子来讨好她们娘儿俩,央着在旁边学两手。
  双面绣要靠灵性还要靠经验,绣活做的不够多,很难把握住其中精髓。顾晓晓也不泼冷水,谁来请教只要态度良好,没有盛气凌人的样子,她就给人指点两句。
  这年头虽然外面的学生高喊着解放,但对于穷苦百姓,尤其是女人来说,能学点儿手艺,到哪儿都能混口饭吃。
  姜家几位少爷都在外面念过书,或者正在念书,县城的消息也比镇上灵通些。下人们嘴巴碎,将听来的消息有的没的,都往外说。
  外人看来顾晓晓是心无旁骛的刺绣,对她来说,分神去听大家闲话,毫不影响干活。
  姜家只是县城里的大户人家,跟真正的钟鸣鼎食之家还是很有区别的,嫁衣和陪嫁物品满打满算也就绣了十天就弄好了。
  这十天时间,顾晓晓吃的好睡的好,又没人打骂,不仅长肉了气色也好了许多,花儿也是。
  小小的人儿几天就是一个样子,花儿以前又营养不良,这十天明显长开了些。
  顾晓晓又是欢喜又是忧,欢喜花儿懂事听话,忧虑如果不早点儿离开这个地方,她们娘儿俩还要在杨家受磋磨。
  好在,她这次给姜家小姐做的绣活对方十分满意,临了前不仅赏了她一根银簪子,还露出了要替她介绍绣活的口风。
  顾晓晓求之不得,自是感激不尽,她将姜小姐赐的簪子,转给送给了王大嫂,让她替自己向公公婆婆在姜家赚的工钱,只报给公婆六成就够了。
  王大嫂也是乡下出身,当然知道童养媳的难处,更重要的是细娘公婆可不会给她簪子和铜元。
  在玉和县里能做双面绣的,放眼望过去也挑不出第二个三十岁以前的绣娘了,细娘有这手本事,以后赚钱的地方多着呢。
  谁会嫌钱咬手,这县城里做中人的可不止王大嫂一个,前不久还有人想挖细娘做绣活,她得好好笼络着她,以后也能多抽点儿利钱。
  有了王大嫂的帮助,顾晓晓的攒钱顺利了许多,她每次赚的工钱虽然只拿回家六成,但相比其它绣娘来说仍然算多的。
  杨家正缺钱,杨父杨母不乐意她往县城里跑,为了钱也只能干瞪眼。
  天气热,主家送的东西,能在路上吃的顾晓晓就掰着和花儿分了,吃不完的容易坏的就带回家去。
  当然带回家后,那些好吃的她们娘儿俩就分不到多少了,这让顾晓晓更加坚定了外出的心思。
  这个世界和顾晓晓记忆中的民国十分相似,也有战乱也有租界,也有被外国割占的地方和强行打开的贸易港。
  她打听过了,现在国内最发达的地方叫星海市,和她地球上民国时期的上海差不多。顾晓晓想去上海,待在这儿,受虐待是其次,谁知道什么时候爆发一场战争,她们孤儿寡母的只有做炮灰的命了。
  不管星海市有多复杂,顾晓晓想着那本思想更进步些,经济也发达人口又稠密,她和女儿就像两滴水,融入进去不留半点痕迹。
  计划很美好,但是玉和镇离星海市区近千里,这又不像后世,有飞机动车高铁,再不济也村村通了。
  现在是民国,要想到星海市,要先做牛车或者马车到省会仙阳市,然后再从仙阳市坐火车到星海市。
  从玉和县到仙阳市,中间九曲十八弯是一段艰辛的路程,杨天籁在出国访学前就在仙阳学堂念书。
  穷家富路,顾晓晓打算多攒点儿钱,将自己和花儿的身子调养的好些,到时候再上路。
  她天天夜里都在重复引气入体这一行为,只是丹田几乎存储不住灵气,她只能多费功夫催动灵气在体内循环,慢慢改造着破败的身体。
  好处也是有的,坐在架子前绣一天花,顾晓晓也不会觉得眼花,耳聪目明加上力气变大,顾晓晓总算不是刚进入任务时,那个软趴趴的躺在地上的弱女子了。
  姜家事儿了,顾晓晓在家里歇了一周,天天被杨母指使的跟陀螺似的,好在她身子爽利了干活也没那么累了。
  桑二娘脾气依旧,除了和公公婆婆吵架,就是骂儿子。顾晓晓也不能说她教育方法不得当,这个年代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杨家对杨大旺已经够宠了。
  不管怎么说,桑二娘总算是帮过顾晓晓的,杨大旺毛躁了些,也看不出能做出杀人逃跑的事儿。
  第二份差事还是在县城里,是为一个得宠的姨娘做衣服,对方太过挑剔,所以要求绣娘在家里做,随时按照姨娘的心意改。
  王大嫂头一个就想到细娘,顾晓晓在家里待的腻歪,两人一拍即合,当然条件还是得带上花儿,不然她宁愿拒了这差事。
  杨父杨母不喜欢花儿,顾晓晓向来不忌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他们,将花儿留在家里,等她回来时,花儿能不能活着都是一回事儿。
  花儿性情乖顺,又是个不丁大的小人儿,那边只说不准脏了布料和衣裳,别的也就没多说了。
  第二次跟着娘亲去县城,花儿明显开心了许多,话也多了几句,顾晓晓对此很高兴,到县城后给她买了拨浪鼓给她玩儿。
  花儿头一次有玩具,开心的搂在怀里珍宝似的藏着。

☆、第五一七章 民国苦命童养媳7

  养了这么一个省心的孩子,顾晓晓心里酸酸的,她以前也是养过孩子的,但那个时候身边仆从多,需要她亲力亲为的事毕竟少。
  现在换成了花儿,一针一线都要她来操办,感觉上自然更亲近些。两人相处时,还会勾起顾晓晓对母亲的思念,她对花儿倒不纯粹是因为任务带来的责任,真心实意也是很有一些的。
  大户人家也短不了下人的吃食,杨家又刻意苛待细娘,顾晓晓在外面接了几个活,出了这家门就进了那家院,吃饱吃好了两人脸颊多了肉,也没那么黑了。
  顾晓晓平时也会抽空出门买些卤肉和鸡腿,和花儿分着吃,两人虚弱的身子也养回来了,花儿鸡爪子似的小手多了嘟嘟的肉。
  两人的变化不可谓不大,偶尔回杨家时,杨母的酸气都快从身上泛出来了,将她和花儿好一顿敲落,说她两个嘴馋丢杨家人,劈头盖脸的责骂。
  骂归骂,杨母拿顾晓晓赚钱的铜元可是不手软,钱到手后都从县城邮局里寄给了杨天籁。
  杨天籁的信杨母当宝贝似的收着,顾晓晓对信毫无兴趣,杨天籁所作所为已经超出无耻范围了,跟几封信又有什么关系。
  半年一眨眼就过去了,钱也攒的差不多了,顾晓晓没想到这年纪她还能窜次个头,长高了两公分,花儿变化最大。从之前豆芽菜的小不点儿,变成了脸颊圆圆的小可爱,个子也蹿高了许多。
  这半年,顾晓晓也试着教花儿数数、认识东西,背一些简单的童谣,花儿学的比其他孩子慢,但是很扎实。
  还有一个意外之喜,花儿对绣花很感兴趣,每次顾晓晓做活时,她都会眼睛眨也不眨的盯着。顾晓晓给了她针线和裁下来的边角料,花儿竟然自己绣出来了一朵花儿。
  花儿在刺绣上是有天赋的,这让顾晓晓很是激动,等她再长大点儿,她就教花儿双面绣,有了这门手艺她在星海市也能安身立命了。
  杨家风气也变了,原先最受忽视的细娘,现在成了家中赚钱的主力。顾晓晓早就还了当初桑二娘给的铜元,还稍微加了点儿,又买了头巾送给她。
  桑二娘羡慕之余,为了给杨大旺多攒点儿钱,收起了火爆性子,跃跃欲试的要跟顾晓晓学绣花。
  刺绣是个细致活要从小学起才能有所成就,桑二娘年纪已经三十出头的人了,基础差灵性不够,双面绣是如何也上不了手的。
  不过桑二娘是个知足的人,她就是想学点儿皮毛,平时能有个进项。顾晓晓不藏私,将做绣工的诀窍教给桑二娘,又手把手的修正她的不足之处。
  如此一来,两人之间关系亲厚了许多,桑二娘凶巴巴的外表下面,有着一颗柔软的慈母心,她最关心的就是杨大旺。
  杨大旺还是很抵触学木匠的活儿,杨父杨母手头松快了不愁钱了,开始专心逼起这个孙子来,不让他跟街坊邻里家的孩子出去浪荡。
  牵一发而动全身,顾晓晓对杨大旺深表同情,他一心向往参军当大兵的生活,又怎么愿意跟人屁股后头,做让人吆来喝去的学徒。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杨大旺被爷爷奶奶约束的厉害,干脆从木匠师傅家跑了出去,也不回家跟人躲了起来。
  宝贝孙子不见了,杨家上下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尤其是桑二娘,短短两天功夫就失魂落魄的瘦了一圈儿。
  杨大旺在外面跟着狐朋狗友吃喝玩乐好不痛快,不过他到底是个半大孩子,又被家里人宠着,过了三四天,感觉火候差不多了,打算回家了,却出现了变故。
  原来,杨大旺正是争勇好斗的年纪,认识的人要么家里家外谁也降不住的混世魔王,要么就是家穷没有生计,跟着混口饭吃的人。
  少年人热血上涌打架难免,杨大旺跟人吃饭,打架也要去凑和数,不过他毕竟被家里约束的厉害,好不容易出了笼,动手也不敢太狠。
  也算他倒霉,赶巧有人得罪了富家少爷,少爷带着一帮人殴打对方,杨大旺就在少爷旁边站着壮声势。
  谁知大家出手重了,少爷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