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小地主-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也是陛下想知道的问题。”马周平静说道:“韩校书,能否做出合理的解释?”
惊动皇帝了,事情好像很严重的样子,思绪纷乱,杂念丛生,过了好久,韩瑞才稍微平静下来,苦笑道:“马御史,我不知道,真的不清楚怎么回事。”
非常正常,无论是谁,也不会轻易认罪伏法的,马周也没有在意,只是淡声说道:“韩校书身负皇命,负责印制经书,刻坊工作,全部经你之手,而今却推说不知情,怎能服众。”
韩瑞苦恼皱眉,压住心中的慌乱,忽然说道:“下官可以肯定,三月初三之前,刻坊之中绝对没有刻印佛经,之后下官病了,在家休养,直到现在,从来没有踏足刻坊半步,期间发生何事,应该与下官没有关系吧。”
虽说有推卸责任的嫌疑,但是保存自己,也是人之常情,韩瑞自然没有多少愧疚。
心里承认,韩瑞这话,有几分道理,也是疑点之一,不过表面上,马周却没有表露出来,而是继续说道:“韩校书告假之后,次日,刻坊事务,由秘书郎顾胤负责,也是在当天,有人传令,吩咐刻坊匠役,改印佛经。”
“是谁传令?”韩瑞连忙问道。
马周沉默片刻,开口道:“你……”
“什么?”韩瑞心急如火,急忙道:“怎么可能,那时我在家……”
顿了好长时间,观察韩瑞的反应,马周才接着说道:“……或者顾秘书。”
靠,肯定是故意的,韩瑞心里碎念,觉得冷汗都出来了,很是无奈道:“马御史,下次说话,不要一段一段的,容易把人吓死。”
目光掠过两分笑意,马周神态自若,语气一如既往的冷静,慢慢说道:“心中若是坦荡,夜半神鬼敲门不惊,韩校书,心虚了?”
韩瑞无语,正事要紧,没空与之争辩,直接说道:“马御史,既然有人传令,那么肯定是见到人,或许有书信之类,只要查问刻坊书吏、匠役,事情肯定真相大白。”
“的确如此。”马周点头,脸色变得严肃,冷声道:“可是,传令的书吏,却失踪了。”
失踪韩瑞惊愕,关键时刻,居然掉链子,摆明了是有阴谋,什么目的,是针对自己,还是针对别人?
“根据其他书吏的供词。”马周说道:“传令当日,他也随之告假,本官派人上门召见,却发现此人已经收拾了细软之物,弃家而去,至于藏匿何处,还须要调查。”
在古代,藏个人,实在是太简单了,存心隐匿,躲个三五年,谁还知道他是谁,除非是鸿运当头,瞎猫碰上了死耗子,才能把人找出来,不然找人的结果,注定是不了了之。
韩瑞头痛,果然是有预谋的计划,就是缺少了这环节,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事情就是自己所为,那么自己自然是清白的,但是反之亦然,也洗脱不了嫌疑。
“马御史,就算事情是我做的,那么总要有个动机吧。”考虑了下,韩瑞辩解道:“这样欺君惘上的事情,纵然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下官也不敢为之。”
谁清楚,少年人,血气方刚,总是容易冲动,为了情义,不顾王法,现在后悔了,也是十分正常,马周沉思默想,尽量冷静下来,做到不偏不倚,开口说道:“法琳和尚,韩校书应该不会陌生吧。”
该死,韩瑞叹气,得,人家都帮自己想好动机了,当日与法琳和尚同往弘福寺,有很多人见到了,没有办法抵赖,韩瑞苦笑,无奈道:“认识是认识,不过只是见了几次面,与他素无交情,更加不可能为了他,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弃前程。”
韩瑞语气坚持,马周不置可否,又问道:“那么由江南而来的怀海和尚呢?”
韩瑞没话说了,休养的几日,没少宴请怀海和尚,到家里高谈阔论,很是亲近,一些同僚朋友来了,也没有故意避开,众所周知,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否认不了,也不用否认。
韩瑞摇头,郑重说道:“马御史,下官未来京城之时,就与怀海和尚相识,交情不浅,他也曾经托求下官,帮忙印制佛经,下官也答应尽力而为,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向房相求情,就病了……”
在诸多事实面前,韩瑞的解释,却是显得那么苍白,很难让人信服,反而更令人怀疑,这件事情就是韩瑞所为,受了好友之托,悄悄地印佛经,心存侥幸,以为能够隐瞒下去……这样推测好像也不合理,显然韩瑞也清楚,事情很难长久隐瞒,所以早早打发书吏走了,在家里装病,觉得没有对证,或许可以蒙混过关,也算是高明之策。
没有理会众人的想法,马周仔细聆听,心中自有判断,过了片刻,问道:“韩校书,还有何话要说?”
“马御史,如果说,这是有人在设计陷害,你相信吗?”韩瑞苦笑道,该说的已经说尽了,还有什么可说的,事到如今,只求找到那个书吏,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
“本官只相信证据。”马周说道,不近人情,却很有道理。
“那我也没有办法……”韩瑞颓然叹气,心里远没有表面那样镇静自若,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结果?
“既然如此,来人……”招来衙役,马周吩咐道:“带韩校书到下面休息。”
“韩校书,请。”衙役很是客气,在韩瑞没有定罪之前,还是朝廷官员,岂是衙役书吏能够冒犯的,一些老资格的衙役,更是不敢忘记,玄武门之变,天牢关押了许多罪臣,本来以为必死无疑,一些人多有侮辱,可是没过多久,人家咸鱼翻身了,个个成了大官……
有些人心胸开阔,不予牢卒小人计较,但是也有一两个心中不愤的,看守衙役的下场,悲惨之极,才过了**年而已,记忆犹新,衙役们可不敢重蹈覆辙。
没有想到,自己也有吃牢饭的时候,韩瑞心中苦涩,慢步随行……
第三百二十一章 错综复杂
忽然回身,韩瑞问道:“马御史,刚才你说,除了我之外,顾秘书也有嫌疑?”
“没错。”马周点头道:“不过此事,本官自会审理,无须你多问。”
韩瑞默然,叹气道:“那就有劳马御史了。”
到了这种时候,多说无益,韩瑞走了,心情复杂,非常愤怒,十分沉重,堵得慌,好像要喘不过气来似的。不久之后,书吏领着韩瑞,来到一间房中,韩瑞知道,在事情没有调查清楚之前,自己就要待在这里了,与衙门牢狱之中的囚犯相比,待遇还算不错,有榻有席,粗布纱帐,杯盏水壶,甚至连笔墨纸砚都有准备,如同简单的客房。
只要不跨出房门,在屋里做什么事情,也没人理会,一日两餐,更是不缺,不过菜肴肯定不能与家里相比就是了。
就在韩瑞打量自己的新居之时,秘书郎顾胤,也给人客气的请到御史台,听到事情的始末,顾胤愣住了,不过也像韩瑞那样镇静,没有大呼小叫,哭天抹泪表示清白,而是冷静说道:“此事,与我无关。”
“韩校书告假的几天,刻坊事务,是你在负责吧。”马周问道。
“的确如此。”这是事实,不容否认,顾胤承认,补充说道:“是颜少监的安排,暂代韩校书兼顾几日。”言下之意,事情不是他自愿代劳,只是义务帮忙。
“既然负责刻坊事务,那么匠役印制佛经,你应该见到,为何不阻止?”马周问道,这是关键。
没有迟疑,顾胤立即说道:“我以为,那是正常情况,便没有多问,谁知……”
唯恐众人不信,顾胤继续解释道:“我只是兼管,督促检查匠役是否认真工作,至于具体的事情,怎好指手画脚。”这个解释,也合乎情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许顾胤真的不知道,刻坊不允许印制佛经的事情。
不过,到底是真是假,也须要仔细查证,马周不为所动,继续说道:“根据匠役的口供,更改变动的事情,是在你离开之后,才突然发生的,在此之前,传令的书吏,好像与你有过一段时间的接触。”
真是无妄之灾,顾胤心中哀叹,辩解说道:“那是因为我初到刻坊,恰好遇上了那人,便让他带领我参加视察,只是初次逢面……”
马周瞥望,旁边的录事书吏,已经将对话记录在案,随之又继续盘问,顾胤对答如流,滴水不漏,誓言旦旦。
末了,马周说道:“顾秘书,此事关系重大,陛下恼怒,所以要仔细核实,希望顾秘书不要见怪,配合我们的工作。”
“理应如此。”顾胤苦笑道,没有拒绝的余地,无奈跟随书吏下去。
随之,一个书吏进来禀报道:“马御史,礼部几人到了。”
“请……”马周说道,为人生性缜密,马周自然不会把目标,局限在韩瑞与顾胤身上,反正是上头的指令,几个礼官也有吩咐匠役办事的资格,焉知不是他们下达的命令。
须臾,礼官来了,莫明其妙,听到马周的叙说,才明白怎么回事,十分自然,纷纷表示事情不是自己所为……
一阵盘问,马周也是客气的请他们留在察院作客,知道没有推托的可能,几个礼官也自认倒霉,接受事实,叹气而下,胳膊拧不过大腿,人家是奉皇帝旨意办案,哪怕只是八品的监察御史,一样压得他们乖乖就范。
当然,能给匠役下令的,也不指几人,但是马周也不是漫天撒网,只是揪住其中的几个线索而已,已经盘问清楚,近些日子,与刻坊书吏有所接触的,就是韩瑞、顾胤,还有那几个礼官,自然就是重点照顾的对象。
其中,嫌疑最大,最有可能的,肯定就是韩瑞,马周翻阅宗卷,回忆刚才问话的情形,目光闪烁,考虑疑点,破解案情,所谓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寻思片刻,马周着令听案的手下畅所欲言,看看是否得到新的线索。
“依下官之见,事情明显,就是韩校书所为,耐不住朋友情面……现在后悔也晚了。”
大部分书吏赞同,不过也有执不同意见的,辩驳说道:“顾秘书也有可能,前脚才走,随之就变了指示,未免太巧了吧。”
“不然,人家已经是秘书郎了,之前又是越王府的功曹,顾秘书与韩瑞,应该素无怨隙才对,怎么可能设计陷害……”
马周听到这话,心中微动,表面不动声色,示意众人继续发表意见。
商讨片刻,气氛高炽,一人激昂说道:“几个礼官的嫌疑最小,但是世事难料,越觉得不可能的,有时候偏偏就是事实,所以也不能放松,对了,还有秘书监诸官,韩瑞身负盛名,难道就没有几个嫉恨的?同理可推,中书、门下、尚书……”
不愧是御史台的,勇于怀疑,在这人的眼中,除了自己,个个都有嫌疑,都要仔细调查,偏偏却得到众人的肯定,本来就是这个理,不查,怎么证明他们的清白?
见到众人越说越离谱,居然打算请房玄龄过来请教问题,马周脸黑了,斥喝道:“胡闹,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回去,整理案卷,清闲无事的,再去盘问那些匠役,看看是否有什么疏漏的地方,当然,最紧要的,就是追捕那个书吏,只要人找到了,事情就清楚了。”
“喏。”众人应声,纷纷散去。
继续翻阅宗卷,明面上看,肯定是韩瑞之过,要是不是,那么事情就复杂了,马周沉吟,思考良久,若有所思,也随之起身走了。
此后几日,马周继续查证,韩瑞等人,也一直不得离去,却是不清楚,此事在京城之中,也开始沸沸扬扬了,按理来说,这件事情,犯事的,只是九品小官,承办案子的,也是正八品的监察御史,相对满城尽是王公权贵的长安来说,相当于绿豆芝麻的小事,根本不算什么,不至于闹出多大的动静。
然而,事情总有例外的时候,且不提韩瑞本身的名声,单说这事的起因根源,却是为了印制佛经,那些和尚知道了,心里怎么可能没有想法,在他们眼中,韩瑞为了宣扬佛法,甘愿舍身饲虎,真义士也。
呃,出于宣传需要,难免有几分夸大,不过那些拜佛的信徒听闻此事,却深信不疑,纷纷交口称誉,人还没死呢,就开始商量要不要给韩瑞树碑以记,正是由于他们的口耳相传,不用多久,事情自然全城皆知。
最先作为反应的,当然是和尚的对头,那些道士很是不愤,秉承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的传统观念,诋毁肯定是避免不了的事情,可怜的韩瑞,本来是想借病,躲开争端,却是没想,最后还是卷进其中。
自然,与宗教人士相比,全城百姓,却占了绝大多数,不过他们大部分都是人云亦云,围观打酱油,不明真相的群众,可以忽略不计,其他的,关心韩瑞,不管事情是不是他做的,都希望他能够度过难关,厌恶韩瑞,这个时候,当然是弹冠相庆,幸灾乐祸,恨不能立即听到韩瑞违逆朝廷旨意,按律当XXX的消息。
“已经四天了,夫君还没有回来,阿耶,怎么办?也不知道,夫君在御史台过得怎样。”郑淖约心急如焚,这些天来,这句话已经重复了千遍。
郑仁基叹气,耐心劝慰道:“约儿,不用担心,听马御史说,符节很好。”
没有办法,韩瑞等人算是待罪之身,为了防止他们与家人串通,伪造证据,破坏办案,肯定不允许探望,连郑仁基也没有办法,只得通过马周,打探韩瑞的状况。
“给关在狭小的屋子里,吃的是浊水淡饭,又不能洗浴,夫君平日就喜干净了,怎么能好得起来……”郑淖约忧虑自语,近日来,为了韩瑞的事情,寝食不安,再这样下去,迟早忧思成疾。
这种状态,劝解几天了,却没有效果,郑仁基与崔氏很是担心,对望了眼,郑仁基说道:“约儿,你放心,只要此事不是符节所为,他很快就能出来了。”
“阿耶,说了很多次了,夫君是清白的。”郑淖约愤然道:“肯定有人陷害夫君,马周怎么不相信。”
口说无凭,没有确凿的证据,哪个肯轻易相信,郑仁基心中叹气,自然要附和女儿之言,这件事情,一环扣一环,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怎么看,都像是韩瑞所为,凡事,也要考虑最坏的结果,要是没有新的线索,证明事情与韩瑞没有关系,必然会坐实了罪名,那个时候,应该怎么办?郑仁基皱眉,有些束手无策。
郑淖约也有这方面的担忧,情急之下,忽然想到了李承乾,连忙说道:“阿耶,夫君与太子殿下交好,能不能请他帮忙疏通。”
“不可。”郑仁基连忙阻止,轻声道:“不到逼不得已,千万不可向太子求助,免得弄巧成拙,那就麻烦了。”隋朝遗臣,郑仁基自然了解,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十分的微妙,要是处理不好,指不定没事也变成有事。
“那该怎么办。”郑淖约愁闷道:“虞公说他会想办法,直到现在,却没有动静,再拖延下去,我担心夫君会……”
第三百二十二章 转机
郑淖约的担心,也不是没有理由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态的风波,开始慢慢的升级,不过风向却变了,居然有人开始为韩瑞开脱起来,在他们的推测中,韩瑞只不过是个替罪羊而已,真正谋划此事的,肯定另有他人。
按照阴谋论者的揣度,一个小官,哪里来的胆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改变朝廷政令,其背后必然有人指使,最大的可能,自然是韩瑞的上级,秘书郎?不,级别还是太低,至少是著作郎之类,嗯,可以再大胆点儿猜测,少监、正监……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理由更是简单,这帮南学出身的大儒,久居南朝,哪个不崇佛拜佛,而今和尚上门求助,伸予援手,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听起来很有道理,加上似乎有人在推波助澜,这个流言迅速传偏京城。
信也好,不信也罢,反正非常明显,矛头不仅指向了虞世南与颜师古,连带孔颖达等人,也不能幸免,这个时候,聪明人已经看出,有人在借题发挥,目的昭然若揭,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件事情,让孔颖达他们,受到皇帝的猜忌,一些工作,自然无法正常进行了。
流言四起,虞世南等人,却是没有动静,以不变应万变,但是他们的门生,遍布天下,京城之中,少说也有几千上万,见到老师蒙着污名,纷纷出来辟谣,与人争论,一时之间,自然是喧嚣热闹,这下子,倒是落了人家的算计,就怕你不争,争吵起来,将水搅浊,浑水摸鱼的机会更大。
很快,又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流言冒出来了,有真有假,令人难以分辨。
“伯施兄,看来,有些人还没有死心啊。”
秘书监衙房之中,颜师古苦笑说道,平白无故,让人诽谤,尽管清楚只是一些上不了台面的伎俩,但是众口铄金,不得不防。
休息几日,终于从恩师逝世的悲伤中,走了出来,不过多少还残留了些愁绪,心情比较低落,虞世南点头说道:“酝酿了几个月,终于出手了,这样也好,托得越久,老夫反而担心他们在关键时刻算计破坏。”
千日防备,反而疑神疑鬼,不得安宁,现在亮出来了,倒是可以放松下来,见招拆招,考虑怎样应对就行。
“不用应对,静观其变即可。”虞世南说道:“陛下英明,朝堂的大臣,也不是偏听偏信的庸员,根本不会在意几句流言蜚语,他们闹腾得越是厉害,反而让大家看得清楚。”
不要以为脾性正直,就不懂得政治权谋,历经三朝,出仕几十年了,虞世南岂是简单的人物,之前陈隋的时候,不愿意同流合污,仕途平平,到了李世民在位,却成了二品大臣,其中不仅是德高望重而已,若是没有从政的能力,也不会坐到这个位置,最有力的证据,自然是数年之后,李世民修筑凌烟阁,策封了二十四位功臣,其中就有虞世南的存在,可见分量如何。
“伯施兄所言甚是。”颜师古赞同,皱眉说道:“这些人也真是,针对我们即可,何必为难一个小辈,令人不耻。”
虞世南倒是冷静,摇头说道:“或是他们谋划,或是他们见准时机,推波助澜,到底怎么回事,还要仔细查探。”
颜师古觉得也是,心中自然相信韩瑞,不过要是找不出证据替他证明清白,那么事情也有些麻烦,虞世南多少有些担心,叹气道:“现在,就看马周的调查结果了。”
“伯施兄,要是……”颜师古欲言又止,有些事情,不是他们相信,就能够改变的。
虞世南沉默片刻,才慢声说道:“真是如此,那么老夫只得亲向陛下求情了。”
“伯施兄也不要过于担心,或许事情另有转机。”颜师古安慰两句,眉目多了几分忧虑,轻声道:“这些日子,陛下临朝,心神不宁,也不知上皇的情况如何了。”
“老夫休假才回,也听闻了些消息。”虞世南皱眉道:“不是说,只是小恙,休养几日就能痊愈,怎么突然呕血,这般严重。”
“我也不太清楚,不过经得太医极力救治,病情也稳定下来,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直到现在了,上皇依然昏迷不醒。”颜师古叹息道。
“昏迷……”虞世南沉默,宫中之事,作为外臣,不好多说,寻思了片刻,突然觉得,这可能是个转机。
大安宫,自从李渊病了以后,李世民时常前来探望,特别是上次,惊闻李渊病情加重,更是天天前来,有时甚至留下守夜,连朝政也耽误了不少,但是百官理解皇帝的心情,况且唐朝以孝治天下,要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撇下李渊,不管不顾,百官反而更有意见。
今日,勉强批阅了几本奏折,又惦念李渊的情况,李世民心烦意乱,干脆起身,摆驾大安宫,到了李渊居住的殿阁,众人闻声,连忙出来拜见,其中就有李元婴。
李世民挥手,直接问道:“皇弟,父皇如何了?”
“未醒。”李元婴说道,神情戚伤,十分悲痛。
已经吩咐下去,李渊醒来,立即前来汇报,一直以来,却没有听到动静,李世民心中自然清楚,现在却明知故问,就是抱了侥幸心理,可惜未能如愿以偿。
心里有点儿堵,李世民厉声道:“你们都出来了,谁在里面照顾上皇。”
“是皇后、太子……”李元婴连忙说道,连他都感受到帝王之威,旁边的宫女寺人更不用说了,吓得脸色煞白,心脏扑通直跳。
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李世民收敛心情,轻轻点头,迈步而进,皇帝嘛,讲究天家颜面,轻易不会开口道歉,做出个姿态,已经难得可贵。
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李世民是逼父退位,但是对待李渊,无论是物质,还是礼节,李世民都尽其所有,恪守人子的本分,这点朝中上下,无话可说,大安宫富丽堂皇,规格待遇,甚至高于自己的寝宫。
不过,外物毕竟是外物,再多的金银财宝堆积起来,也换不来健康的体态,而今李渊就是这样,静静躺在榻上,消瘦得十分厉害,面皮松弛,泛着青乌之色。
“陛下来了。”长孙皇后轻声叫唤,穿着朴素的衣裳,手里端着汤药,一勺一勺的喂进李渊的口中,值得庆幸,即使李渊没有清醒,却保持生理本能,无意识的吞咽,不然几天没有吃食物,早就呜呼哀哉了。
“父皇。”旁边的是太子李承乾,还有李泰,也连忙上前行礼,李世民轻微应声,望着榻上的李渊,心头缭绕哀伤,久久不语,旁人自然不敢惊扰,默契的退后几步,等候吩咐。
良久,一碗汤药见底,长孙皇后将空碗递给宫女,拿了条丝巾,轻轻抹拭李渊的嘴角,动作十分温柔,不过李渊似乎觉得有些不适,忽然皱起了眉头,眼皮眨动了几下,长孙皇后发现,纤手微滞,确认之后,带着两分惊喜道:“二郎,快看……”
有动静总比没动静强,李世民思绪惊醒,见到李渊的模样,心中惊喜交集,连忙叫道:“快,传太医。”
一声令下,早在偏殿值令的太医,连忙提药箱,匆匆奔来,见到李世民,连忙鞠躬行礼,就要磕拜之时,李世民训斥道:“什么时候了,还来这套,快看上皇,怎么回事?”
几个太医连忙答应,连忙围了上去,一人拿了只手,仔细把脉,其他人等,翻眼皮,摸脖子,按心口,不一而足,颇有后世专家教授的派头,片刻之后,相互聚集,窃窃私语,探讨诊断的结果。
没有办法,作为太医,就是对于自身医术的肯定,自然非常风光得意,荣耀之极,不过也是个高危职业,不得不慎,出了点儿差错,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祸,特别是现在,医治的是太上皇,自然要小心翼翼,慎之又慎。
他们讨论得欢,李世民却等得不耐烦了,关心则乱,总是为了点小事,无端生出许多的烦躁,就要开口催促,却让长孙皇后安抚下来,轻声道:“二郎,小心无大过,忍耐片刻,且让他们商量。”
呼了口气,李世民点头,幸好几个太医也知道,耽搁不得,很快得出了结果,推选了太医院知事韦慈藏出来,汇报说道:“陛下,根据我等诊断,上皇……快要醒了。”
哼滋……长长的喘息响起,看得出来,这几个太医,也有几分真本事的,不是类似专家教授的酒囊饭袋,一语毕了,榻上的李渊就有了反应,咳了两声,慢慢睁开眼睛,浑浑噩噩,似有几分迷茫。
“父皇。”李世民欣喜若狂,连忙上前拉住李渊的手,轻声道:“父皇,是我,感觉怎样,好些了没……”
李渊目光朦胧,望着李世民,眼睛微眨,人影渐渐清晰,微微点了一下头,声音虚弱道:“二郎……我怎么了,感觉好像是有些晕沉。”
“父皇没事,就是受了些凉气,休养几日,就好了。”李世民说道,使了个眼色,众人心领神会,齐声附和起来。
李渊抬头,慢慢打量房中情况,好像有些累了,闭上了眼睛,低声道:“观音婢、承乾、青雀……你们都来了,我是不是快要不行了。”
第三百二十三章 好孩子
“父皇,莫要多心。”李世民连忙说道:“只是凑巧,大家前来问安。”
“是啊,儿媳数日没来拜见,今儿又逢承乾与青雀入宫,就带他们过来,给父皇见礼。”长孙皇后微笑道,自然帮腔圆谎。
“皇祖。”李承乾与李泰行礼叫唤,这个时候,李元婴闻讯,匆忙而来,扑跪榻边,咽声泣道:“父皇,你终于醒了。”
“醒了……为何这样说?”李渊睁开眼睛,茫然道:“我怎么了?”
霎时,见到李世民皱眉,李元婴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不知道怎么弥补,只得低头不语,长孙皇后温柔笑道:“父皇没事,只不过是太累了,已经睡了一日,却没见醒来,大家有些担心而已,现在好了,自然没事。”
众人称是,毕竟是没有排演过,配合得不怎么样,自然瞒不过李渊,虽然身体不适,但是神智却十分清醒,慢慢寻思了下,恍然说道:“是了,那天,我呕血……随之不省人事,现在才醒,已经多少天了?”
“没多少天。”李世民说道:“父皇,你且安心休养,不过是点小恙,经过太医的调理,已经康复得差不多了。”
“是吗。”李渊喃声,挣扎要起来,却连挪动的力气也没有,李世民连忙上前搀扶,长孙皇后拿了袭丝衾,垫在李渊身后,让他舒适的半躺。
浊浑的目光,慢慢在众人身上掠过,李渊弱不禁风,有气无力道:“二郎……留下,其他人,出去。”
退位多年,太上皇的权威,日渐衰微,特别是李世民在场的时候,见到他点头,众人才行礼告退,却步而出,就在殿外守候。
“父皇,觉得怎样,是否饿了?”李世民关切说道,扬声吩咐备膳,外面的宫仆应声,快步而去。
李渊没有制止,只是平静说道:“人躺在榻上,能有什么胃口,就不必大费周折了。”
“没关系,我与观音婢,承乾、青雀、元婴陪你。”李世民说道。
轻轻闭眼,李渊轻声道:“刚才,我见到你阿娘了,还有建成、元吉……”
李世民身体微滞,目光轻垂,沉默不语,自从玄武门之变,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多年以来,父子两人十分默契,力图避开谈论这件事情,今日李渊主动提起,却是大出李世民的意料,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一时之间,不知如何作答才好。
“你不用担心,他们过得很好,也没有怪你,想必再过些时候,我就下去与他们会面了。”李渊说道,咳嗽了下,气息虚弱,犹如风烛残灯。
这个时候,李世民也顾不上什么忌讳隐瞒,急忙说道:“父皇,你不要多想,觉得身体哪里不舒服了,我这就叫太医来。”
“不必。”李渊微微挥手,继续说道:“有些事情,憋在心里很久了,趁着我还能说话,也该是时候让你知道了。”
“父皇不可太劳神,你现在需要静养,有什么事情,以后再说吧。”李世民劝慰说道,却是想避而不谈。
“恐怕没有以后了,自从去年开始,身体每况愈下,我岂能不知,近些日子,晚上睡觉,总是见到阿窦,她向我埋怨,这么久了,都不去陪她。”李渊喃喃说道:“算下时辰,也差不多了,免得她寂寞。”
“父皇……”李世民低唤,思念去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