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小地主-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想到不想,钱丰直接答应。

喝酒,也要看场合、气氛,与郑淖约打了个招呼,两人就朝东市而去,也不挑剔,随意找了间小酒馆,让伙计搬来几坛酒,大碗畅饮。

几碗下肚,两人都有几分醉意,不过就是求醉,也不节制,继续碰碗对饮,然而,总有些人不识趣,没有看出他们的心情郁闷,偏偏上来打扰。

“韩校书……”

听到声音,似乎是在叫唤自己,韩瑞抬头望去,半眯着眼睛,是个俊逸青年,容貌似曾相识,细看之下,却是个陌生人,当下没有怎么理会,继续喝酒,不过还是说了句:“今日我只想求醉,没有聊天的兴致,有什么事情,以后再谈吧。”

近了,来人也能看得出来,韩瑞与钱丰两人,愁眉不展,借酒消愁,一般情况下,肯定是识趣告退,但是这人,却装做不知,继续拱手道:“在下贺兰安石……”

“贺兰?不对。”钱丰醉眼迷离,凑近打量,酒气熏人,突然骂道:“混账骗子,欺我不认得贺兰啊。”

贺兰安石眉头轻皱,不动声色退开半步,心中厌恶。

韩瑞还有两分清醒,依稀想了起来,问道:“你是楚石的兄长?”

“没错,经常听闻楚石提及韩校书,今日得见……真是荣幸。”也不过如此,贺兰安石暗道,真是弄不明白,殿下为何赏识此人。

喝醉了,直觉好像更加敏锐,隐约察觉这人在口是心非,韩瑞也随口敷衍道:“是么,平日却不见楚石提到你。”

额头青筋迸起,贺兰安石心中恼怒,不过记得正事,勉强忍耐下来,尽力挤出一抹笑容,声音不带感情,说道:“韩校书说笑了,要是没有提过,你怎能知道我是楚石兄长。”

“哦,白马堂的小兄弟们告诉我的。”韩瑞好心提醒道:“他们让你小心点儿,别落单了,不然后果很严重的。”

什么意思?贺兰安石眼睛掠过狐疑,随之想明白了,怒火中烧,早晚把那些小混蛋全部抓起来,打入天牢,真是家门不幸啊,父亲你在天有眼,瞧瞧,楚石结交的都是些什么人,狐朋狗友,无赖泼皮,没个正经的好人。

直接将韩瑞归列其中,贺兰安石咽了口气,懒得再兜圈子了,直接道出来意:“韩校书,在下乃是越王府法曹,今日奉殿下之令,给你带来几分礼物,以祝乔迁之喜,希望你收下,不要辜负殿下的一番心意。”

不等韩瑞反应,钱丰就破口大骂道:“骗子,还不滚蛋,在那里聒噪什么。”

“你……枉你还是个读书人,满口粗言鄙语,与村夫乡人有什么区别。”贺兰安石冷声斥道,泥人也有三分火性,贺兰家纵然是没落了,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辱没的。

“指桑骂槐,是在说我吧。”韩瑞说道。

微微撇嘴,贺兰安石说道:“我不过是依据事实而言,若是韩校书偏要这样误解,那么我也无可奈何。”

“嗯,你说的没错,我们就是村夫乡人,那又怎么样。”韩瑞平静说道:“现在我们两个农夫要在这里喝酒,你这个贵公子,能不能让开点。”

真是弄不明白,怎么古往今来,自诩为高贵的人,总是习惯性的忽视他们祖宗的出身,其实也不怎么样。

“滚,不要留下来碍眼。”钱丰喝声道,酒气上头了,才不管什么越王殿下。

“你们……哼,不识抬举,莫要后悔。”贺兰安石脸上阵红阵白,拂袖转身,怒气冲冲而去,走到了半路,行人稀少的地方,脚步缓慢,嘴角勾起了一抹笑容,随之敛去,淡淡的说道:“周玮,刚才的情况,你看到了吧。”

周玮悄无声息冒了出来,笑容卑微,恭谨说道:“回法曹的话,看得很清楚。”

“很好,那你说说看,刚才是怎么回事。”贺兰安石问道,轻手把玩腰中的玉佩。

他是故意的,周玮心中明悟,琢磨不透贺兰安石的意思,一时之间,犹豫不决。

贺兰安石微笑,俊朗如玉,神态平和,完全没有刚才那种世家子弟的凌人傲气,开诚布公似的说道:“周玮,萧晔走了,你在王府的日子,不怎么好过吧。”

岂止不好过而已,周玮心酸,没有了萧晔的照应,王府的官吏,甚至仆役,根本没拿正眼看待自己,至于越王李泰更加不用指望了,小小的乡下土豪儿子,文不成,武不就,根本没有利用的价值,若不是顾忌,将周玮逐出王府,可能会惹人非议,恐怕早就这样做了。

现在,就当养了个闲人,不理不问,待遇与奴仆差不多,这种天堂地狱的差别,让周玮泪流满面,寝食不安,萌生回家的想法,可是又舍不得,眼下好不容易得来的机遇,至少可以自由出入王府,在外人面前,特别是那些同乡士子之前,威风凛凛,滋味难言。

“你也是个机灵人。”贺兰安石微笑道:“怎样,有没有兴趣跟我。”

周玮眼睛亮了,不假思索,连忙点头,顾胤准备入朝为官,以后贺兰安石就是越王的头号心腹,有这样的人物照应,却是比萧晔强上数倍。

“聪明。”贺兰安石说道:“回府之后,殿下问起今日之事,你怎么回复?”

眼睛溜溜乱动,周玮愤然说道:“贺兰法曹奉令,好意去给韩瑞送礼,不想他不领情也就罢了,居然破口大骂,分明是不把殿下……”

“过了。”贺兰安石摇头,轻蔑笑道:“你以为这样说,殿下就会相信?要是直接来找韩瑞对质,看你怎么死。”

周玮怵然,小心翼翼道:“那依法曹之见,应当如何?”

“如同以前一样,韩瑞非常感谢殿下的好意,却又将礼物退了回来。”贺兰安石说道,微微冷笑,顾胤好不容易才走了,王府有自己绰绰有余,至于韩瑞,安心做他的校书郎吧。

第二百九十七章 躬耕

天下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了喝醉了,睡梦酣甜的时候,却要爬起来上班点卯,脑子晕胀,隐约作痛,精神浑浑噩噩,那种痛苦,十分悲惨,如果是在平时,大不了迟到几个小时,扣些俸禄,反正也不差这点工资。

然而今天却是不成,天子要在郊外举行春祭大典,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文武百官必须到场,不去的后果,没有正当的理由,后果严重,在享受各种特权的同时,自然要付出少许的牺牲,非常公正合理,韩瑞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冷水洗漱,连吞了好几碗提神醒脑的补汤,连车都不坐了,直接骑马奔驰而去,清爽的晨风拂面,露气微凉,提神的功效更加显著,到了衙署,却是没有迟到,不过众人已经整装待发,见到韩瑞,连忙招手示意。

好险,韩瑞快步加进队伍之中,著作郎萧德言瞄了眼,没说什么,伸手示意众人随行,率先迈步而出,一帮官员也不敢怠慢,纷纷跟进,文官不是武将,没有令行禁止,整齐有序的规矩,三三俩俩,错落有致,说白了就是一个乱字。

故意落后了几步,上官仪悄声问道:“今日怎么来晚了?精神好像也有些萎靡,没什么事情吧。”

“昨日,钱家叔父回乡了,陪钱丰大醉了场。”韩瑞轻声说道:“没事,吹阵风就行了。”

拍拍他的肩膀,上官仪微叹,劝慰起来,却是理解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心情。

沉默不语,回思片刻,暂时抛开想念的情绪,韩瑞说道:“游韶兄,待春祭结束之后,能否约几位同僚,与我出去一趟。”

“我肯定没有问题,至于其他人……”上官仪问道:“所为何事?”

“登记科录印好了,总不能让我自己一人分发下去吧。”韩瑞微笑道:“自然是拉上几人,以壮胆识声威。”

“那就没有问题了。”上官仪笑道,又拍了韩瑞的肩膀,有些事情心照不宣就行,点破就没有意思了,独众不如众乐,一个人出风头,容易让人嫉恨……

历朝历代,皆是以农为本,对于春祭大典,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都是格外的重视,天未破晓,宫城大门中开,李世民身穿隆重的裘冕,深沉的颜色,龙纹点缀,充满庄严肃穆的意味,其后却是文武重臣,皆是紫朱袍衫,束金玉带,肃然分列。

铛~~~

幽幽钟鸣,皇城各省寺监司的官员,由四面八方蜂拥而来,乱蓬蓬的集结,不过很快就站好了位置,闭嘴不言,保持安静。

文官自然习以为常,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一些个武将却暗暗皱眉,见到歪歪扭扭的队伍,很是别扭,干脆抬头望天,懒得看了,免得心里不自在。

治军多年,李世民也有这样的感觉,不过终归明白,文武有别,不能强求,见到角落直腰挺立的军卫,却是舒服了很多,也觉得准备差不多了,直接坐上了辇车,挥袖下令。

呜~~

号角振鸣,随之而来的,自是雍和大气的宫廷声乐,皇帝出行,肯定是浩浩荡荡的场面,前后左右皆有披甲军卫护持,辇车附近,文武重臣伴随,然后就是中层以下的官员,由朱雀门而出,君臣军卫过万,队伍声势浩大之极。

朝廷举行春祭大典,肯定提前通知下去,城中居民听到动静,也不觉得奇怪,一些早起的百姓,也穿戴整齐,拉开房门,光明正大的掂脚观看起来,若是运气不错,说不定能够目睹圣颜模样。

庞大的队伍,在城中穿行,由明德门而出,直奔数里外的祭坛,身后跟着大批自发随行的百姓,守护天子安全的军卫见了,却没有挥兵驱逐,任由他们跟从。

时间不大,到了祭坛,在几个将军的调度下,数千军卫分散祭坛四周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危险,随之包围成圈,警戒起来。

这个时候,文官们就有用武之地了,以最快的速度,按照最高的标准,布置祭坛,几乎是眨眼的功夫,空荡荡的祭上面,就摆满了香案烛蜡,三牲祭品,还有各种乱七八糟,韩瑞叫不上名字的东西,再三检查,觉得没有遗漏之后,那些礼官才退下,恭请李世民登台。

折腾的功夫,城中乡里的百姓,也纷纷赶了过来,男女老少,纷纷扰扰,李世民示意,房玄龄吩咐下去,几个大臣亲自出马,踏出了警戒包围,来到百姓之中,左挑右选,找了十几个年纪较大的老人,亲切含笑,准备的带领他们觐见天子。

绝对是临时起意的举动,引得百姓群情鼎沸,那些老人更是激动得红光满面,问题在于,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皇帝,心情是什么模样,也可想而知,当场有几人惶恐不安,摇头拒绝,不敢前去。

不愧是穿上深绯官袍的大臣,经验丰富,和颜悦色,好言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天花乱坠,地涌金莲,连哄连骗,加上李世民的名声,也不是吹嘘出来的,百姓都视之为圣明天子,敬崇之心,多于畏惧之情,片刻之后,自然随行而去。

到了祭坛旁边,几个大臣含笑退下,见到相貌各异,气质华贵的文武重臣,特别是一身龙袍的李世民,好友亲和的走来,十几个老人手足无措,慌里慌张,跪拜行礼。

“请位老丈,不必拘礼,快快起来。”李世民和声说道,轻快上前,伸手搀扶。

幸好,唐代遵循的是周礼,君臣共同坐而议政,常以字亲近称呼臣下,关系不算苛刻,对待平民百姓,更是亲和著称,况且像李世民这种,经常将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名言,挂在嘴边的皇帝,对待百姓,更是如春天般的温暖,无微不至。

“诸位老丈,春耕伊始,乡里家中,是否有什么困难?”李世民温和笑道,言行举止,比起往日,和颜悦色数倍。

一番惶恐之后,老人们慢慢平复心情,毕竟住在皇城脚下,见识肯定远胜于穷乡僻壤的愚民百姓,也渐渐对答起来,所谓人老成精,什么话该说,什么话该委婉,模模糊糊,他们心里大概也有个谱,不会胡言乱语的。

不过,也不尽是歌功颂德,毕竟近些年来,李世民励精图治,吏治比较清明,而且知道大乱之后,百姓不堪负重,实行的却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说白了,就是不折腾,几年下来,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肯定是修饰用词,但是民间确实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毕竟相对隋朝大业年间,杨广胡乱折腾,弄得天下乌烟瘴气,民不聊生的情况,现在李世民治下的贞观时代,称之为治世,也没有什么不妥,至少,在韩瑞看来,不管李世民自身的道德品行,有着什么样的缺陷,但是治国安邦的能力,应该不用质疑的。

“陛下,吉时已到,开始祭祀了。”房玄龄轻声提醒,李世民微微点头,友好的结束了与老人们的亲切会谈,举步来到祭坛中央的高台之上,房玄龄从袖中取出准备妥当的祭词,双手呈奉给李世民,悄然退了下去。

铛~~咚~~咚~~

钟鼓齐鸣,犹如洪钟大吕,祭坛周围的宫廷乐队,不敢怠慢,认真的演奏起来,在礼乐声中,李世民肃然而立,面朝东山,敛衣跪下,郑重膜拜,按照古礼稽首,重复九次,这才站了起来,展开祭词,李世民朗声诵读。

“周宣在位,已坠兹礼,近代以来,弥多所阙,朕祗承大宝,宪章典故,今将履千亩於近郊,复三推於旧制,宜令有司,式遵典礼……”

与其说祭词,不如说是份耕耤诏,李世民念诵完毕,焚于鼎炉之中,宣告春祭正式拉开序幕,文武百官开始忙活起来,其中的繁文缛节,也不多加描述,反正从清晨到中午,二三个时辰,才算完成。

不过,也不要以为,春祭就这样结束了,祭祀之外,还有很多活动要继续举行呢,鞭打春牛,裂泥埋田之类的,只是小节,大动作,却是李世民亲自下田躬耕犁地,文武百官自然也要陪同,这个是必不可少的保留项目了,不管他们心中是什么想法,在这种时候,都只能乖乖的脱靴挽袖,牵牛拔草。

其实,对于这帮王公贵族来说,每年只有这个时候,才会有这样的事情,根本不是什么苦头,况且连刀山火海都闯过来了,玩几团泥巴,算个什么事,反倒是别样的情趣,来到御田苑中,也不用皇帝吩咐,文武大臣,就开始脱去外袍,卷起了袖子,等待李世民的指示,摩拳擦掌的模样,分明是将这件事情,当成了游戏。

而且,不够一定的级别,都没有参加这场游戏的资格,比如韩瑞等人,就乖乖的留田陇之上,替人家捧衣拿帽,听候吩咐。

皇帝,待遇自然不同,在御苑房屋待了片刻,就换了装束,头顶戴着竹编笠帽,脚上穿着草鞋,如同普通的百姓,不过举止气质,自然是天差地别,见到众人已经准备妥当,李世民微笑,随手拿了柄农具,来到田间,动作熟练的耕锄起来。

过了片刻,李世民罢手,皱眉问道:“太子何在?”

第二百九十八章 悯农

下田耕作,对于常年劳动的农夫来说,根本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几乎是种本能,但是对于锦衣玉食的王公贵族而言,就有些困难了,不过,其中也有些贫寒出身的官员,尽管已经多年没有劳作,却没有落下技术,开始的时候,动作稍微有些笨拙,慢慢的渐入佳境。

这些官员,自然得到李世民的赞许,夸赞了片刻,环视周围的情况,却发现不见李承乾的踪影,顿时有几分不悦,毕竟作为太子,以后的皇帝,在这种意义重大的时刻,怎能不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听到李世民的询问,旁边几个近侍慌忙东张西望,寻找李承乾的身影,御田不大,只是近千亩而已,嗯,相对坐拥天下的天子来说,的确不大,划分八块田地,这里是其中之一,将近百亩,也算宽敞,不过随行而来的文武官员,至少也有数百近千,乱蓬蓬的,一时之间,却是没有发现李承乾躲在什么地方,该不会是回去了吧?

这种时候,不管心里再不情愿,也要做个样子啊,众人暗暗嘀咕,虽然只是小节,但是以小见大,岂能如此不智,轻轻摇头,觉得李承乾不该如此,一些人已经打好了腹稿,准备随时进言,一些人却选择沉默不语,静观事态的发展。

出了这样的动静,却没见李承乾出来,可见不在这里,李世民皱眉问道:“青雀,是否知道乾儿去哪里了?”

“皇兄?刚才还在这里的,怎么不见了?”李泰奇怪道,茫然摇头,随之继续挥锄翻地,泥垢飞起,却是没有留意到,衣袍裤角多了几滴泥巴,斑黄的颜色与干净的锦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见到额头冒汗的李泰,李世民微笑说道:“青雀,累了,就歇息片刻。”

“没事,儿臣能行。”李泰笑道,体形越来越胖,喜好文学,极少练习弓马骑射,这样的体格,挥舞农具,也着实难为他了。

“小心些,莫要逞强。”李世民关切说道,然后招呼文武百官,继续耕田,不同于后世,某些人,只是对着镜头,挥舞两下即可,古代的帝王将相,相对更加厚道,真要将田地耕耘妥当,甚至插好秧苗,直到秋天收获。

当然,期间,肯定有专人照料,而且马虎不得,指不定哪天皇帝兴致来了,率领朝廷百官兴冲冲而来,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发现其中有些不对,下场就难料了。

其实,待李世民等人回去之后,看守御田的官吏,肯定会组织人手,再将田地耕耘一遍,该填的填,该补的补,其中原因,大家心里清楚,典型的瞒上不瞒下,或许连李世民等人自己也明白,不过都在装糊涂罢了。

好比现在,见到李世民决口不提李承乾不在这里的事情,朝臣百官就懂怎样做了,也有不识趣的,但是也要在事后再进言了。

一番辛苦,百亩良田耕毕,接过近待奉来的锦布,李世民轻轻拭汗,饮了两杯宫廷秘制,非常解渴的汤水,稍微休息,心情却不怎么舒畅,依然皱眉考虑,往年乾儿也不厌恶务农,今年怎么变了?

“父皇,觉得儿臣刚才耕地的动作如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个时候,李泰快步走了过来,笑容可掬,兴致勃勃的请教。

“很好,颇为娴熟,就是力气小了点儿。”李世民笑道:“青雀,以后不要总是节约少食,多吃几餐,就壮实起来了。”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李泰笑道,爽快答应,敢情,父子两人,对于肥与壮的认识,和常人有些误差。

“父皇……”李恪也远远走了过来,身上也是泥星点点,俊逸的脸庞,多了几抹乌痕,似乎有些狼狈,但是精神抖擞,没有露出疲惫之色。

“恪儿不错。”李世民赞许道:“耕作许久,仍有余力。”

李恪连忙表示谦逊,眼睛轻瞥,李泰适时瞧来,目光对撞,瞬间移开。

就在此时,长孙无忌悠悠走来,面团似的脸孔,挂着乐滋滋的笑容,十分和气,身上的衣袍,整洁之极,多半是刚才偷懒了,不过人家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偷懒也就罢了,居然敢光明正大走到李世民身前,请示道:“陛下,已经未时了,是否摆驾回宫?”

李世民头痛,叹气道:“铺机,你这个模样,明日不好向百官交待啊。”

“交待什么?”长孙无忌一脸的无辜,真正的贵族子弟出身,完全可以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形容他的人生。

李世民无语,在他看来,的确不用交待什么,但是那些御史言官,就不是这样认为了,指不定又冒出诸多大义凛然的奏折,还有就是乾儿……

弹劾算什么,几年下来,朝廷之中,上到皇帝,下到书吏,哪个没有受过这种待遇,经历了“被谋反”事件,长孙无忌早就无视那些言论了,持着无所谓的态度,笑呵呵道:“陛下,时辰不早了,估计皇后已在宫中设宴,等候陛下回去。”

无奈而笑,李世民微微摇头,说道:“时辰尚早,申时再回宫吧。”

说着,李世民站了起来,扯住长孙无忌的衣袖,微笑说道:“铺机,难得才来一回,你多少也要动下耒耜。”无可奈何,长孙无忌只得随行,提了柄耒耜,在李世民的带领下,转战旁边的田地。

御田就在皇庄的周围,围有护栏,如果在高空下望,就会发现,这些田地,按照八封的方位排列,大小相等,距离相似,应该是后天加工而成,休息了片刻,文武百官,就浩浩荡荡的跟随李世民,绕过了片小山丘,准备开辟第二战场。

不过到了山头,向下望去,众人却愣住了,只见在下面的田地之中,有几人在耕作,一人牵牛,两人扶犁,缓慢的翻土,百亩良田,已经耕了五分之一。

目光锐利,看清几人的模样,一个近侍悄声说道:“陛下,好像是太子……”

“乾儿”

似乎掠过一抹欣喜,李世民率众向下走去,远远的,就有官员叫唤道:“陛下驾到。”

韩瑞回身,望了眼,轻声道:“太子殿下,陛下来了,我们停歇片刻。”

李承乾没有反对,用汗巾抹脸,随意搭在肩膀,露出爽朗的笑容,气喘吁吁的迎了上去,行礼叫道:“父皇。”

“乾儿,你怎么在这?”李世民问道,仔细打量李承乾,只见他身上和华服,已经糟蹋得不成模样,半干半湿,汗流浃背,外露的皮肤,都染了层灰色,汗水滴流,又洗了几道白,乌七八糟,更加凌乱。

“见到父皇与朝中诸位大臣,都挤在那边,儿臣就跑到这里了。”李承乾羞赧笑道:“本以为能够将这片田地耕完,却是没想,只得了些许,还要父皇过来帮忙。”

“好,甚好。”李世民笑容满面,拍了下李承乾的肩膀,叹声说道:“乾儿长进了,知道替父皇分忧,父皇心里宽慰。”

“这是儿臣的本分。”李承乾神情有些激动,颤声道:“况且,真正独自耕作之时,儿臣才体会到百姓之苦,所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好诗,精辟之极。”一位文臣眼睛微亮,开口称赞道:“更加难得的却是,太子有这样的体会。”

“陛下、太子,如此悯农,真是江山社稷,天下百姓之福啊。”尽管有几分奉承的意味,但是也不算虚情假意,毕竟李承乾作为太子,如果以后能够顺利即位登基,记得今日之语,奉行善行百姓的政策,不仅大唐江山稳固,的确也是百姓的福气。

李世民微笑捋须,和声问道:“乾儿,此诗是否你所为?”

了解李承乾的文学水平,李世民难免有几分怀疑,况且旁边还有某人的存在。

果然,李承乾连忙摇头,笑着说道:“不是儿臣,是韩校书之作。”

早就猜到了,一些个官员露出不出意料的表情,韩瑞连忙站了出来,恭敬行礼道:“臣下不敢居功,只是见到太子殿下辛苦劳作,挥汗如雨的模样,心生感触,才得以成诗。”

“嗯,乾儿确实辛苦了。”李世民微笑赞许,沉吟了下,吩咐说道:“回宫之后,将此首悯农诗传诏各地州县,让地方官员谨记百姓之苦。”

“陛下圣明。”呼声阵阵,就是那些不屑奉承的大臣,也暗暗地点头,觉得李世民这个决定,却也没错,不过倒是成全了韩瑞,离名震天下的日子不远了。

时耶,运耶,羡慕不来的,有本事,你也作首经典的,不过就算作出来了,却已经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了。

一番夸赞,众人又开始忙活起来,不过一些官员心情却不怎么样,毕竟想了半天的腹稿,最后居然发现用不上了,也是件蛮郁闷的事情,但是不管怎么说,也间接证明了太子贤达,于朝廷百姓有利,也值得了。

看到皇帝太子两人,配合默契的在驱牛犁地,想到如今天下太平,一些前朝老臣的心中,默默思虑,天子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上,储君贤达,宅心仁厚,体恤百姓,这回,应该不会再重蹈覆辙了吧。

第二百九十九章 书册

申时到了,太阳已经落在西山头顶,没有了正午时候的炽烈,橘黄的阳光照射下来,营造出一种令人舒服的色调,劳累了大半天,众人都觉得疲惫不堪,李世民也明白适可而止的道理,当下宣布,春祭大典,到此结束。

群情振奋,一阵高兴之后,相互打量了眼,众人齐声欢笑起来,沾了浑身泥点,哪里还有平日儒雅、华贵的气度,李世民也忍俊不禁,不过也料到这种情况,传旨下去,吩咐众人,随他到皇庄更衣。

没有拒绝的道理,众人拜谢,浩浩荡荡前行,借着这个机会,李承乾轻声道:“韩瑞,今日,多得你的指点,谢谢”

“却是不敢领受。”韩瑞微微摆手,悄声笑道:“没有想到,太子殿下,对于农耕,也不陌生,比我强多了。”

“那是自然。”李承乾自得说道:“我从八岁就开始陪同父皇下乡视察农情,每年至少有七八次,都要亲自动手劳作,直到现在,已经九年了,久而久之,也就熟悉了。”

“陛下、太子关心农事,真是天下苍生百姓之幸。”韩瑞笑道,也不介意说几句好话。

两个悄悄聊天之时,附近的角落,也有人在窃窃私语,白衣飘飘的贺兰安石,殷勤的递了条白毛巾给李泰擦拭汗渍,轻叹说道:“殿下在田间辛苦,我等只能在陇上观望,心里真不是滋味,恨不能以身代之。”

慢慢喘息,李泰不在意说道:“与父皇相比,我这点疲惫,算不上什么苦头。”

“殿下言之极是。”贺兰安石唯唯诺诺,目光掠转,满脸感叹说道:“真是羡慕韩校书啊,也能够下地躬耕,为太子尽心尽力,可惜我才疏学浅,作不出好诗呈献殿下。”

擦汗的动作微停,李泰眼眉轻锁,看到李承乾与韩瑞态度亲密,谈笑风生的模样,目光闪烁了下,随之恢复正常,微笑安抚道:“安石,不要妄自菲薄,以已之短,与人之长相比,若论刑名律法,朝廷之中,除了大理寺的几个主官,也没人是你的对手。”

“殿下谬赞了,我可不敢当。”贺兰安石谦虚说道,脸色却有几分得意,显然心里赞同李泰这个评价。

“事实就是如此。”李泰微笑说道:“顾功曹要走了,以后王府那些杂琐细碎之事,就要拜托安石你处理了。”

“殿下赏识抬举,在下岂敢不尽力而为。”贺兰安石恭敬说道,似乎在暗示什么。

目光凝聚,眼神微冷,李泰手掌紧了紧毛巾,没有再说话了,贺兰安石视若无睹,心里暗自得意,大局已定,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在皇庄洗脸净手去尘之后,众人又浩浩荡荡返回长安城,宫城之内,的确是准备好了丰盛的宴席,但是四品以下的官员,还没有资格参加,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破例的,所以回到皇城之中,人家朝廷大臣,笑容可掬的前去赴宴,韩瑞等人,只得乖乖散去。

往年的惯例了,听到同僚的提醒,韩瑞也知道有这样的情况,肯定没有什么心理落差,况且之前又做好的准备,约了上官仪等人,先到澡堂子泡了温汤,全身通透,筋骨舒爽之后,换上了干净鲜衣,直奔西市而去。

到了西市,一家酒楼之中,就是上官仪等人,经常提到的,最新开张,有很多胡姬侍酒的地方,酒楼的主人,听说是个非常地道的西域商人,不像一些胡商店铺,挂羊头卖狗肉,待客的伙计是胡人,东主却是中原人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