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术天下-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后又说道:“故所谓明君者,善用人者。世人常谓:用人应以德为先。以哀家之见,未必。昔日魏武帝(曹操)下诏求贤,以有才为上,不以德举,时人多诟病。‘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武帝能网罗天下人才,故终成霸业,曹魏方能一统天下。清流、浊流,能为皇上所用,就为有用。”

皇上忙说道:“儿臣谨记母后教诲。”

太后看了皇上一眼,又说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有些事情可以放心交给臣下去做,但赏罚则不能假他人之手。赏罚,人君之柄也。臣下之所以效命,就是因为皇上能给他们想要的东西。臣下之所以不敢怀有二心,就是因为皇上能给他们不想要的东西。大臣们想要什么呢?不外乎是高官显爵,良田美宅,这些皇上可以赏给他们,所以他们乐于效命。他们不想要什么呢?丢官,丧命,这些皇上也可以给他们。政由己出,为人君之先,而赏罚己出,为政由己出之本。”

皇上说道:“母后之言,儿臣必将铭记在心。”太后点了点头,皇上又说了一会儿闲话,就走了。

太后看了我一眼,说道:“水音,哀家问你人君应以何者为要?”

我说道:“此天下大计,臣女何敢多言。”

太后笑着说道:“你说吧,哀家知你一定有妙论。”

我心里不知该不该说,后来把心一横,说道:“以臣女愚见,人君以权术、权力二者为要。”

太后说道:“仔细说来听听。”

我说道:“权术就是你能猜对别人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而权力是你能把别人想要的给他,也能把他不想要的给他。人君只有猜对了大臣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有的放矢,才能给他们想要的让他们效命,也能给他们不想要的,让他们知道敬畏。就拿纳妃的事情来说吧,太后娘娘猜到了严大人想巩固自己的权力,与贾云光抗衡,因此就把严大人的女儿纳进宫来。太后娘娘能猜对严大人的心思,就是善用权术,而太后娘娘能将严小姐纳进宫来,就是善用权力。”

太后慢慢的点了点头,说道:“说得很对。”

我说道:“臣女也是听太后适才那一番话想到的。”

太后微微一笑,问道:“水音,哀家要纳你为妃,你愿意吗?”

我忙跪下说道:“太后娘娘,臣女性命都是太后娘娘的,臣女愿听太后娘娘驱使。”我明白现在在太后心中,因为我的心机足以和贾皇后较量,所以太后已经将我和皇妃联系了起来。虽然我想做皇妃,可太后真提到这件事情,我心中不知为什么竟有淡淡的忧虑。

正文 第20章 一颗善良的心

天气日渐暖和起来,宫中那阴森森的屋子也似乎有了一丝阳光。一日太后吩咐太监们在兰苑设宴,要请皇上、贾皇后和妃嫔们赏春兰。

等我扶着太后到了兰苑,就见贾皇后和各位妃子都打扮得花团锦簇的已经等在那里了。后妃们一见太后,都忙给太后请安,太后也含笑着和她们寒暄着。

贾皇后走上前来,搀扶着太后走进兰苑。兰苑内的春兰都已开放,含珠带露,幽艳异常。贾皇后扶着太后看花,我落在了后面。只听有人说道:“三小姐,有空去本宫那里坐坐,本宫可是一直很想和三小姐说说话。”

我一看是严淑嫔,严淑嫔本长得娇小玲珑,加上今天穿了一件紫色的衣衫,越发显得玉骨玲珑,远山含黛,粉脸含娇。因此忙陪笑说道:“淑嫔娘娘见召,臣女敢不领命。”

严淑嫔笑着拉住我的手说道:“三小姐客气,三小姐日夜侍奉太后娘娘,恐怕没空到本宫这里坐呢。”

我说道:“淑嫔娘娘才客气呢,叫臣女水音就好。”

严淑嫔还要说些什么,就听有太监喊道:“皇上驾到。”严淑嫔忙跟随着贾皇后出去迎接圣驾。

过了一会儿,就见皇上走了进来。皇上只穿了一件青色便服,头上戴逍遥冠,显得英俊飘逸,矫然不群。皇上似乎没看见诸位妃子的殷勤,只给太后请了安,就在太后身边坐下了。

太后笑着说道:“今天是家宴,大家不要拘礼,随便些,亲亲热热才热闹。”众人这才纷纷告坐,依次入席。

这兰苑之中只有一座小巧的八角凉亭,凉亭四周有栏杆,可以倚栏赏花。凉亭中有一石制圆桌,上面画着棋盘,桌旁有两个石墩,两人可在此对弈。从御花园中引来的活水绕兰苑而流,汇集在凉亭旁的一个池子里,池中不时有锦鲤游来游去。

酒席就摆在凉亭之下,太后坐在上面一席,皇上、贾皇后陪坐。严淑嫔和杜宜嫔坐在左面一席,大姐自己坐在右面一席。

皇上笑着说道:“既是家宴,表妹也坐吧。”

我忙说道:“臣女不敢。”

太后笑着说道:“水音,既是皇上的意思,你就坐下吧。”

我告了坐,坐在大姐下手。大姐心里一定是极其不高兴吧,可面上却不敢流露出来,也只得和我寒暄几句。

一时,席上说说笑笑,饮酒看花,其乐融融。吃了一会儿酒,大家就纷纷离席看花。太后和贾皇后倚在栏杆上,一边说笑一边看亭下的幽兰初放;严淑嫔和杜宜嫔站在池边看池中游鱼嬉戏,两人说说笑笑;大姐一人折了一枝兰花,在一旁赏玩。我也站起身来,一个人朝树荫深处走去。

转过树荫,就是一丛蔷薇。蔷薇此时虽未开放,可却都绽出新绿,却也惹人怜爱。我突然看见一个人蹲在地上,不知道在干些什么。仔细一看却是皇上,原来不知道是谁将一枝蔷薇踩弯了,皇上正蹲在地上,用一根小木棍固定花枝。

我心中猛然一震:也许皇上并不像我所想象的那样冷酷无情。他生长在这样一个冷酷血腥的宫廷里,这个宫廷教会了他要想不被别人吃掉,就要先吃掉别人。父皇的早逝,朝堂的纷争,过早让他见识了人性的丑陋。看着他那认真的样子,你完全想不到他就是那个为了不让妻子怀孕,而在自己妻子饮食中下药的男人。皇上也许是一个善良的人,有一颗善良的心,可残酷的现实却让他不得不把这颗心一层层包裹起来。他无法对人展示自己的善良,因为他对别人善良,就无疑把自己推到了绝路。因此他就将心留给了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会因为他的善良而伤害他,暗害他。

我突然对他泛起了一丝怜悯,也许我们是同一类人——上天注定了我们必须无情才能活下去,这就是所谓的同病相怜吧。我静静的走上前去,蹲了下来。皇上一见是我,对我微微一笑,那微笑竟是那样的单纯,仿佛一个孩子的微笑。我伸出手,扶住了花枝。皇上腾出手来,用手绢把花枝和木棍固定在了一起。

皇上站起身来,拍拍手,看着那株蔷薇得意地笑了,我不由也微笑起来。皇上转身去溪边洗手,我见他两手都是泥,就帮他挽起衣袖。待皇上洗过手,我想起他的手绢绑了花枝,就把我自己的拿给他。他擦过了手,就把手绢还给我。至始至终,我们都没说一句话。也许我们都累了,谁也不愿破坏这宁静。泛舟于权术之争中,偶尔靠岸休息一次也不错。

我叹了口气,就要转身就要离开,重新回到那是是非非之中。我必须一直向前,已经没有回头的路了。我知道了这宫里太多的秘密,如果我不继续搏击下去,等待我的只有死路一条。我必须为别人,为自己斗下去。

皇上突然说道:“水音,你喜欢这兰苑吗?”

我有些吃惊,转过头来看着皇上,话自然而然的脱口而出:“不喜欢。”

皇上问道:“为什么?”

我说道:“兰花是长在幽谷之中的,它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因为它的遗世独立。如今把它移到这庭院之中,它就不再是兰花了,这兰苑中的不外乎是一些看似兰花的花罢了。在这宫里,恐怕是找不到真正的幽兰吧?”

皇上不再说话,只是沉思不语。过了一会儿,皇上说道:“如果朕精心照料这株兰花,让她不受沾染呢?”

我幽幽开口说道:“只怕这株兰花早晚会夭亡,皎皎者易污,这宫里没有一处净土,这株兰花只怕会因为缺少水土而死。”

突然听有人喊道:“万岁爷,万岁爷。”只一刹那,皇上又回到了那个我所常见的那个皇上——一个真正的君王,一个喜怒不形于色,城府极深的男人。

有个小太监跑过来说道:“万岁爷可急死奴才了,太后娘娘也急得不得了。”

皇上笑着说道:“偶尔过这边走走,看看蔷薇开了没有?”说完,就和小太监走了,临走时看了那株蔷薇一眼,那眼中竟有一丝深情。

我一个人走了一会儿,也慢慢往回走,还好没人因为我的失踪而不安。大家又重新坐在桌前喝酒说笑,我也拿起一杯酒,慢慢的喝了一口。酒刚入口中,有些辣,有些热,过一会儿就有一点甜的味道,到最后只有淡淡的涩。

我一抬眼,就看见皇上正在微笑着听贾皇后说些什么,可那微笑之中竟有一些冷漠,与我刚才看见的笑容,竟是那么的不同。皇上似乎是看见我了,但他只看了我一眼,就不再看我了。我有些想笑,没准有一天,我们还会是敌人,历史上不乏因为争权夺势而母子反目的例子。谁敢保证现在皇上心中对太后没有一丝戒心呢?

又说笑了一会儿,太后似乎有些疲累。众人忙亲自送太后回长乐宫,我知道明天也许又是一个充满阴谋和算计的日子。

正文 第21章 宫里的老祖宗

次日,贾皇后她们请过安刚走,就有小太监进来禀报道:“启禀太后娘娘,吕公公求见。”

太后忙说道:“快快有请。”我不禁有些纳闷:这个吕公公到底是何方神圣,竟能让太后如此礼敬。

过了一会儿,就有一个老太监走了进来。我吃了一惊,这个老太监竟然穿着三品服色,那么就是说这个老太监一定是有过极大的功劳,这才有可能穿着三品服色的衣服,想当然他在宫中的地位也是极高的。我忙仔细看这个老太监,太监年纪大了,一般走两个极端:要不就是又白又胖,看起来和老太太一样;要不就是又黑又瘦。这个老太监身材略高,头发花白稀疏,面色黧黑,双颊凹陷,脸上的皱纹很深,显得城府很深,尤其是一双眼睛,目光阴冷之极。看着他的眼睛,我不由得在心里打了一个冷颤。

这个老太监忙抢上来几步,说道:“老奴给太后娘娘请安。”语气中带着太监惯有的殷勤和讨好。

太后忙说道:“吕总管快快免礼。”太后又扭头对冯成说道:“冯成,快给吕总管搬个绣墩过来。”那冯成赶忙亲自搬了个绣墩,放在吕公公身侧。

吕公公说道:“太后娘娘如此,老奴怎么当得起。”

太后笑着说道:“吕总管是这宫中的老人,且侍候先帝多年,比别人不同,不必多礼。”,吕公公告了坐,这才坐了下来。

吕公公说道:“老奴自去年冬天开始,就常三天好两天不好。上个月又病了,连皇上的喜事都没赶上,也一直没进宫给太后娘娘请安贺喜。倒是太后娘娘一直记挂着老奴,时常派人去看老奴,老奴都不知道怎么报答太后娘娘的恩典。”

太后笑着说道:“哀家今年也是多病多痛的,每日就是混吃混喝罢了,闲时和皇后她们说说笑笑这一天也就混过去了。”

吕公公笑着说道:“太后娘娘洪福齐天,这后福还长着呢。如今皇上纳了妃子,等明年生几个皇子,太后娘娘正可以含饴弄孙。”

太后笑着说道:“从哀家进宫到如今,一晃已经二十多年了,如今哀家也快有孙子了。”

吕公公赔笑说道:“可不是,老奴记得太后娘娘刚入东宫做太子妃时也就十六岁。”

太后也笑了:“是啊,如今已经是老太太了。”

吕公公笑着说道:“太后娘娘倒没什么变化。论理这皇上早该纳妃了,老奴记得先帝爷在皇上这年纪已经有一个公主一个皇子了。”

太后笑道:“如今倒也不算太晚。”

吕公公说道:“老奴说句大胆的话,这次进宫的三个妃子老奴都见过了,倒都是好个相貌,尤其是太后娘娘的侄女竟和仙女似的。”

太后说道:“吕公公过奖了,她们三个各有各的好处。”太后又指着我说道:“这是哀家的三侄女。”又对我说道:“这是内廷总管吕公公。”

我忙行了一礼,“见过吕总管。”

吕公公忙站起身来,笑着说道:“姑娘快别多礼,老奴怎么当得起?”

太后说道:“她小孩子家应该的,吕总管快坐下吧。”

吕公公坐了下来,又对太后笑着说道:“三姑娘倒是好个相貌。”

太后说道:“这丫头还伶俐,哀家就让她每天陪哀家说说话,解解闷。”

吕公公又问我道:“几岁了?”

我忙答道:“今年十六了。”

吕公公笑着说道:“老奴有个侄女,今年也是十六岁。太后娘娘如不嫌弃,哪天让她进宫给太后娘娘磕头。”

太后笑着问道:“可有人家没有?”

吕公公笑着说道:“还没定呢。老奴侄女的相貌倒也说得过去,加上自幼在家请了先生,因此也是读书识字的,那孩子性情、脾气样样都好。”我不由暗自纳闷:这个吕公公怎么一直夸自己的侄女。突然我恍然大悟:是了,一定是如此。

太后笑着说道:“如今皇上虽然纳了几个妃子,可先帝在他这个年纪已经有五六个妃子了。哀家一直盘算着再为皇上纳几个妃子,急切间也没有合适的淑女,不如就将吕公公的侄女接进宫来吧。”

吕公公高兴的说道:“只怕不妥吧。老奴是刑余之人,侄女怎好进宫作妃嫔?”太监都受过腐刑,身体不全,因此为常人所瞧不起。而后宫的妃嫔多是出身名门,虽没有明令禁止,但我朝历代没有选太监家女子为妃的。

太后笑着说道:“吕总管有大功于国,不可一例看待。且吕总管的弟弟是五品的知府,也是官宦人家。女孩的才貌又不错,没什么不妥的。”

吕公公笑着说道:“既然太后娘娘看得起老奴,老奴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太后笑着说道:“明天哀家就让钦天监选一个吉日,接吕总管的侄女进宫。”吕公公似乎很高兴,又和太后说了几句闲话才走。

因为我很少听父亲讲宫里的事情,因此对宫里的事情知之甚少,这个吕公公到底是谁呢?

太后午睡了,我和小喜坐着闲谈,婉言盘问才知道这个吕公公名叫吕忠,是先帝的心腹,先帝在世的时候,他就是内廷总管。因为先帝对大臣不放心,因此一直由吕公公兼领禁军,这个吕公公可谓权倾朝野。先帝临终之时,又将皇上托付给吕公公保育,当今皇上大婚前一直由吕公公照料。加上吕公公为人谨小慎微,对皇上一直忠心耿耿,皇上对吕公公也很信任。因此这个吕公公可以说是两朝皇上的心腹,在宫中、朝中都极有势力。

小喜又告诉我:因为太监们都没有后代,因此后进宫的小太监往往依附在宫里有些权势的太监,认这些太监做干爹。一来,是小太监为了在宫里有个照应;二来,这些有权势的太监也想网罗自己的心腹。我心里有些想笑,这倒和朝中大臣拉帮结派是一样的,看来宫中朝中都是一般黑。因为吕公公进宫早,加上权势很大,因此像冯成这样的大太监都是他的干儿子。后进宫的太监又认冯成这样的人作干爹,算下来宫里的这些太监都是吕公公的干儿,干孙子,重孙,因此宫里的太监都称呼吕公公为老祖宗。这个吕公公虽然有如此权势,可以一步也不妄行,因此皇上对他很放心。

虽然祖制说:太监不允许参与朝政。可太监作为皇上最亲近的人,不少人都是皇上的心腹,因此很多事情往往他们比谁都消息灵通。加上皇上大部分都不信任大臣,可对这些太监倒是极其信任的,这是因为太监本身就是废人,他们极少有可能篡位,所以皇上对他们都很放心。因此这些太监都或多或少的参与朝政,历史上也不乏专权的太监。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宫里的人对这个吕公公如此恭敬。而吕公公选在此时进宫,摆明了就是要将自己的侄女送进宫来,好巩固自己在宫里的势力。太后看出了吕公公的用心,也就顺水推舟,把他的侄女选进宫来。一来,为自己找了个帮手,二来,也拉拢了吕公公。

册吕公公侄女为妃的圣旨发下去之后,严贾二人也没进宫劝谏,看来这位宫里的老祖宗果然权势惊人,连他们也不敢得罪这位宫里的老祖宗。

正文 第22章 清明

转眼已经到了清明,清明这天宫里的规矩是不举火,也就是不吃热食。因此清明前一天,宫内就做了大量的点心,准备清明这天宫内食用和赏赐给群臣。

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小雨,将草木洗得格外青翠。太后似乎动了游兴,命人请皇上、贾皇后和妃子们踏青,又派人请了李太妃和乐安公主,连陈太妃和瑯琊王也都被请进宫来。

一会儿,贾皇后就带着妃子们来了,因为今天是清明,因此贾皇后和妃子们都打扮得很素淡。大家行过了礼,就坐着说闲话。吕公公的侄女被册封为选侍,几天前就被送进宫来了。虽然吕公公的侄女只受封一个小小的选侍,可吕公公也没有不高兴。想必吕公公也很清楚,能让他的侄女进宫,已经是很大的恩典了,毕竟吕公公的门第没办法和这些妃子的门第相比。

吕选侍今天也来了,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个吕娘娘,穿着一身鹅黄色的宫衣,头上挽着盘龙髻,修长得宜的身材,鹅蛋脸,五官长得很清秀,但和宫里这些妃子比起来,就逊色多了。但我知道,虽然这位吕娘娘长得并不出众,可皇上绝不会怠慢她。

大家说笑闲谈,我想贾皇后心中一定是极不自在。现在后宫的局面对贾皇后极其不利:据说皇上现在对大姐宠爱非常,我想这很大程度是看在太后的面子上。不过我想皇上自己也希望一个非严贾一党的妃子生下一个皇子,好平衡朝中的势力。太后如今又把吕选侍拉进宫来,使自己多一帮手。严淑嫔和杜宜嫔两人走得很近,看来严景云和杜衡山暗中一定有勾结。虽然现在严贾二人还是联手,严淑嫔面上与贾皇后还算亲近,但严淑嫔也是个厉害角色,绝不会甘心久居人下,恐怕将来她将是贾皇后的又一敌手。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我相信不久这后宫就会掀起惊涛骇浪。

过了一会儿,李太妃和乐安公主,陈太妃带着瑯琊王也都来了。大家见过了礼,都归坐闲谈。太后与李太妃、陈太妃三人坐在榻上,瑯瑘王因为尚未大婚,因此这些妃子们也就没有回避,太后就拉瑯琊王坐在自己身边。贾皇后坐在右手的一把椅子上,乐安公主坐在皇后身边,妃子们每人一个绣墩都坐在左面。

突然有太监喊道:“皇上驾到。”贾皇后忙带着妃嫔们出去接驾,陈太妃、李太妃也都站起身来。

一会儿,皇上和贾皇后她们走了进来。我看了一眼皇上,皇上依旧是看不出喜怒的表情,不过神色间似乎有一些疲惫,明亮的双眸中带有一丝淡淡的阴影。我明白朝中这错综复杂的关系,变幻莫测的风云,对于一个刚刚亲政的少年而言,又是怎样的负担。不过皇上似乎拿捏得很好,因此现在朝中的局面还算稳定。

皇上给太后请了安,就坐在贾皇后原来坐的位子上,早有太监在皇上下手给贾皇后搬了一把椅子。瑯琊王因为皇上来了,不好再坐在太后身边,就只能站在一旁。我忙在太后身后放了一个绣墩,一拉瑯琊王的衣袖。瑯琊王会意,侧身坐在绣墩上。

太后笑着说道:“大家吃些点心,再出去走走,今天可也没有别的吃的。”太监们见太后如此说,早就端上了茶水点心等物。吃过了点心,太后就带着众人出了长乐宫。

御花园东侧有一座小山,这本是修建御花园时,人工堆砌而成,因此山势不算太高。众人随着太后来到了此处,迎面一块光滑如镜的白石,上面刻着两个遒劲的大字“叠翠”,因此宫中都习惯叫此山为叠翠山。绕过白石,就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通向山顶,路旁青草茵茵,加上经过细雨的滋润,显得更加青翠可爱。

皇上忙命人抬过竹轿,太后笑着说道:“哀家和你们慢慢走上去,疏散疏散筋骨也好。”说完,就扶着皇上往山上走去,冯成忙跟在后面。贾皇后和妃子们都扶着宫女跟在太后身后,我一个人落在后面,一边走一边看风景,到也逍遥。

我们一行人慢慢走着,树木的枝叶都绽出新绿,路旁有紫的、黄的野花绽放,加上昨晚下了雨,因此草木清新的味道萦绕鼻间。时不时传来春鸟啼叫的声音,我一边走一边只顾着贪看景致,加上可能是因为昨夜下雨的关系吧,山路有些湿滑,我脚下一滑,险些摔倒,亏得有人扶住了我的胳膊。

我扭头一看,原来是瑯琊王,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落在了后面。待我站稳了,瑯琊王才放开手。我刚想道谢,瑯琊王已经面无表情地从我身边走过。这个瑯琊王倒真是个寡言少语的人,几乎很少听见他说话。

等我到了山顶,太后他们已经转到听涛山庄里去了。这山顶上修建了数间茅屋,一色的黄泥墙,屋顶都用稻草苫成,显得别有风情。因为山的北坡上都种着松树,每到夜晚静坐于此,听松涛阵阵,故此这山庄起名叫听涛山庄。

我一个人慢慢的在山顶上走着,从这叠翠山上看去,皇宫尽收眼底: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鎏金的屋顶和琉璃瓦在阳光下映射出耀眼的光芒。从宫外昆明湖引来的活水绕御花园而流,流水汇集到皇宫北侧一个巨大的湖里,宫里人都叫这个湖为北海,水最后又从北海流出宫外。北海中有几座人工堆砌的小山,从这叠翠山看去,只剩下一个个小点。揽月桥如一道长虹飞架在北海之上。这就是人间最富丽辉煌的皇宫,可每天又有多少阴谋诡计在这里上演。

突然我看见一个人,背对着我负手站在悬崖的边上,悬崖下面就是一望无际的松林。那个人可能是听见我的脚步声,慢慢的回过头来,是瑯琊王。他看了我一眼,就转身走了。这个瑯琊王倒是个让人摸不透的角色,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待我进了听涛山庄,就见众人正在喝茶休息。太后和陈太妃、李太妃正在长篇大论的说宫中往事,贾皇后和妃嫔们则在一旁陪笑凑趣,似乎没人注意到我。皇上似乎看见我了,对我微微颔了下头。我看了一圈,没看见瑯琊王。

正文 第23章 太后病了

从叠翠山回来后,到了晚间,太后就有些发热。冯成忙派人去请太医,太医诊过脉之后,说是偶感风寒,开了两剂药。这一折腾可不要紧,皇上、贾皇后、妃嫔们都忙过来看视,长乐宫里灯火辉煌,人声喧沸,有如白昼。太后的病本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一折腾,恐怕更重了。一时,大家都走了,才得清静,太后似乎精神好了一点。

太后对我说道:“水音,你回去歇着吧,冯成一个人留下来就行。”我这才告退。

次日一早,皇上、贾皇后、妃子们就又都过来请安。太后笑着说道:“哀家没什么大碍,吃两剂药就好了。”皇上坐在太后身边,亲自服侍太后吃过药,才去上早朝。

贾皇后和妃子们又坐了一会儿,太后说道:“你们都回去吧,哀家要睡一会儿。”贾皇后带着各位妃子也就都告辞走了。

太后躺在床上,只是出神,也不说话。我知道太后一定是在想心事,也就没再说话。过了一会儿,太后似乎回过神来,笑着说道:“哀家今日倒觉得好多了。”

冯成忙说道:“太后娘娘吉人天相,福大命大。”太后微微一笑,也不说话。

这时有小太监进来说道:“启禀太后娘娘,适才有外臣进贡了几个风筝。”

太后点了点头,说道:“水音,下午带宫女把风筝放了吧。”我忙答应了。

冯成在一旁笑着说道:“放放晦气也好,放了风筝,太后娘娘的病也就好了。”

太后笑着说道:“可不是,哀家昨天还想呢,按往年的规矩早该有送风筝的来了。今年偏偏这样晚,要是早点送来,哀家也不至于生这场病。”说得大家都笑了。

到了下午,我带着宫女出来放风筝。今天的天气很好,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风不大也不小,正适合放风筝。宫女们一个个都显得很高兴,说笑个不停。

这风筝做得极其精致,有大雁的,蝴蝶的,蝙蝠的,金鱼的,栩栩如生。一时风紧了,宫女们一边跑一边笑,都将风筝放上了天。五颜六色的风筝在空中迎风摆舞,很多小太监都围过来看。

冯成给了我一个凤凰的,可我怎么放,也放不上去,顶多放到房檐高就地掉了下来。我正在着急,突然有一个人拿过风筝,我一看,原来是瑯琊王。瑯琊王调了调风筝的顶线,就让我托着风筝,待风强了,瑯琊王拉着线跑了起来,一会儿风筝就摇摇摆摆飞上了天。

瑯琊王将风筝线递到我手里,突然说了一句:“拿手绢垫着点,不然会把手勒破的。”我才反应过来,他是在对我说话,刚想回话,瑯琊王已经转身走了。

风筝们都在天上随风飞舞,风更加紧了。冯成笑着说道:“把太后娘娘的病放走吧。”说完,就拿着剪子把风筝的线都剪断了。那风筝在风中摇摆了一阵,就不见了。宫女和太监们都笑着说道:“这回太后娘娘的病放走了。”

待我回到太后的寝宫,瑯琊王恰好从里面走了出来,我刚想给他请安,他看都没看我一眼,就走了出去。我只是看着他的背影发呆,看来他也是听说太后病了,进宫来给太后请安的。

太后笑着看着我们说道:“风筝都放了?”

冯成笑着说道:“都放了,太后娘娘的病都放了去,太后娘娘马上就好了。”

太后也笑着说道:“哀家适才觉得好多了。”

正说笑着,就有小太监喊到“皇上驾到”。就见皇上带着两个小太监走了进来,请过了安,就坐在太后的床侧,笑着说道:“怕母后在睡觉,就没敢让给他们打扰。母后现在觉得如何了?”

太后笑着说道:“没什么大碍了,皇上政事繁重,应以国事为重,不用总过来问安了。”

皇上又看着我说道:“辛苦表妹了。”

我忙说道:“这是臣女的本分,再说这宫里的公公宫女都恪尽职守,臣女如何谈得上辛苦。”人不居功,才能博得大家的好感,因此我不忘把太后殿里的宫女太监都拉上。

皇上笑着说道:“大家侍疾辛苦,统统有赏。”众人都忙跪下谢恩。

皇上又陪太后说了一会儿话,才起身告辞。我正站在门口,忙替皇上打帘子。皇上看着我说道:“母后就有劳表妹费心了。”

我忙答道:“这是臣女的本分,皇上如此说,臣女可不敢当。”

太后的病很快好了,本来也不是什么大病。太后病好后突然下了一道懿旨,大意说太后卧病期间,吕选侍问疾勤勉,恪尽孝心,晋封吕选侍为端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