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现在到九十年代初,国企的产品质量,还是比较有保证的。随着国企的倒台重组,假冒伪劣产品也随之出现。
八一年的服装市场,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不过仔细观看,还是有规律可寻。
今年针织面料的服饰,弹性大,垂度好,穿着舒适,深受人们的喜爱。
价格也好,上衣价格高达30元,一条针织的裤子卖到了25元。批发价只比零售价低了5元钱,这么高的价格还是相当的抢手。
大部分制衣厂都在生产针织服装,连带着针织面料价格超高,每米的批发价达到了15元。国内的技术,无法生产做服装的针织面料,全部靠进口。
另外,就是运动服走红。随着体育事业的崛起,运动服得到了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儿童运动服市场,更加的红火。
童装市场火爆,各种儿童服饰都买的较好,尤其是儿童版海军服,深受大家的喜爱。
深南照相馆的橱窗里,就挂着儿童穿海军服的照片,照相馆还备着各种型号的儿童海军服,提供给拍照的孩子穿。
女孩子穿的泡泡袖连衣裙,又称公主裙,裙子上缀着蕾丝花边,虽然是的确良面料,价格却达到了10元。
悠悠看了后,在心里不住的吐槽:这些孩子的连衣裙,一米布都用不了,在这人工特便宜的年代,成本不会超过3元钱,10元的批发价,真黑心啊。
不过,这个年代的蕾丝花边,大部分是进口的。价格居高不下,每尺0。50元,领口、袖口加裙摆,每件裙子至少得用两米蕾丝花边,光是花边就得3元钱。
悠悠的空间里,蕾丝花边便宜啊,各种花型的蕾丝花边,应有尽有,化纤的蕾丝花边,每米的价格0。10元。
质量绝对上乘,柔软舒适。绝对不像现在的花边,硬度大,刺挠皮肤。
再者就是中山装热卖,用加厚涤纶制作的中山装,每套的价格才30多元,物美价廉,成为男装的主打产品。
女式的衬衣,今年以大花型的涤纶面料为主,各种花型的衬衣,让人眼花缭乱。
各种各样的短裙、连衣裙,以超薄的化纤面料为主,价格都比较高。裙装虽然上市,不过批发量不大,客户都是拿些当样品,大批量要的很少。
主要是还没到夏季,现在的人们还没有提前购物的习惯。商户的资金也不宽裕,缺少提前备货的资金。
悠悠和姥姥商议了好久,决定自家的服装厂,现在还是生产销量比较大的衬衣、裙子和童装,夏末再生产中山装、针织服。
悠悠直接把裁好的衬衣,从深南托运到临水,村里有了货车,运输不是问题。
给朝霞舅妈发过去一批针织服,东北现在刚解冻,气温偏低,现在做针织服正好。
悠悠在商城里,订制了大量的乔其纱、雪纺和大花型的涤纶布,这是给振华公司准备的,暂时放到了震宇公司的库房里。
另外,还有大宗的腈纶毛毯和毛巾被。这些东西利润太诱人了,商城里不到10元的腈纶毛巾被,这里的批发价达到了20元。
腈纶毛毯的价格更高,批发价在30元以上,悠悠的商城里毛毯的价格比毛巾被低。
现在北方刚入春季,毛毯才开始销售。可是南方的气温较高,毛巾被开始热销。
援朝舅舅他们回去半个月,驻深南办事处的同志就到了,王处长还真的又来了,他被任命为办事处主任。
据他说,现在临水正在招工,地委专门召开了会议,把指标分配到十个县。年龄限制在25岁以下,小学文化程度。
各县的指标都不够用,听说去深南当工人,而且还有县里和地区的领导带队,大家都抢着去。
现在当工人对群众来说,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特别是政府组织的,即使是临时工,人们也挣破头的抢着去。
更何况,这临时工的工资高,而且是包伙食,比起每个月50元的工资来,一个月十元的伙食费,真的不算高。
王主任把钱还给了姥姥,就眉飞色舞的说开了:“姑,您老人家是没见,我们带回去的那些东西,全部成了抢手货。
我们在地委开了个内部门市,那些布匹,不论进价,一律10元一米的价格,往外销售,就这价格也是成倍的高利润。
头一天就把门市给挤爆了,外面的人不知道,地委的同志抢着买,都没人上班了。
从早上八点开始,到晚上八点才关上了门,每天的营业额都上万。
把书记给气的,狠狠的骂了我一顿,不过听我说一天赚了七千多,立马不骂了,钦点我当上了这个驻深办主任。
姑啊,我得赶紧去市场上,再进一批货物,那些东西估计撑不了多长时间。
这次可是带足了钱,这是地委特批的活动经费。来的时候,我可是立了军令状,年底就把这些钱挣出来。”
临水驻深办一共来了五名同志,其中还有一名炊事员,看来是准备长期在这里扎根了。毕竟这次来了五千名工人,他们可是责任重大。
跟着驻深办来的,还有罗新才。他现在成了全区闻名的能人,他办的收音机培训班,全区闻名。他家的小百货批发,不仅全区闻名,已经扩展到邻省的几个县区。
第427章 工资高
他这次跟来,是考察织袜机的。在罗新华父子的帮助下,他来了就去了织袜机销售处,参加了那里举办的学习班。
他的目的是办织袜培训班,收音机培训班市场已经饱和,他急于寻找新的项目。
现在收音机培训班主要是培训修理人员,家庭收音机多了,每个公社都有几个修收音机的门市。和以前相比,学习的人数减少了,有时候一期还不到二十人。
半个月过去,罗新才把织袜技术全部学到手,行情也打探清楚了,他认准了这个行业。
“嫂子,我这次可没白来。您就看着吧,我肯定比他们干的好,他们光办班买机器,我啊还回收产品,我家开着小百货批发部,再多的产品也不愁卖。”
不得不说,罗新才这个想法,还真的是个好主意。
他和罗新华父子商量好了,让他们帮着进货。这次,他带回去了五百套机器,还有大批的原材料。
一个月后,纺纱厂前期的一万纱锭的安装完成,500名工人也学成归来。悠悠通过电子商城订制的原料,早就填满了库房。
农历的三月二十开始试产,大获成功,产品比进口的高出了一个档次。
三月二十六日,振华公司纺纱厂召开产品发布会。质优价廉的各种产品,订单排到了年底。
三月底,二万锭设备安装完成时,临水的工人到了,随着工人到来的,还有各县的领导同志,他们一是送工人,二是到深南参观考察。
全区五千名工人,平均每个县500人,一个村庄还不到一个,各县在挑选工人时,提高了条件。
这次来的工人,文化程度都比较高,大部分都是初中生,未婚的女孩子占了90%。
为了便于管理,各县里都派了常驻负责人员。他们归临水驻深办管理,协调本县来振华纺纱厂女工的有关事务。
各公社安排一名妇联的工作人员,她们也占了个招工名额,和女工同吃同住。在厂里挣的工资,算是出发补助,她们在单位的工资照发。
由此可见,临水地委对这次招工的重视,5000名年轻的女工,离家几千里,当然是安全第一。
陆陆续续一个星期,所有女工才来齐了。初次离家的女孩子,开始还有些难过和忐忑,进了宿舍,就活泼起来。
四人间的宿舍,每人一个双人床。上面是床铺,下面一半是衣橱,一半是写字台和置物架。每个房间带着阳台,还有单独的卫生间。
原来的女工都成了班组长,不仅负责技术培训,而且成了新来女工的生活指导,毕竟两地相隔几千里,生活习俗不同。
农村的女孩子,根本没见过这么高档的室内设施,就连公社妇联的同志,也不会用热水器,好多连抽水马桶都没见过。
县招待所算是县里最高档的,还没有单独的卫生间。即使是地区招待所,带独立卫生间的房间,也不到十个。
厂里预先给新来的工人,支付了50元的生活费,年底从工资里扣除。
伙食按自助餐的形式,不过菜式少,中午和晚上两个菜,一荤一素搭配着。早上每人一个鸡蛋,两样稀饭和两样小菜。
主食是馒头和米饭,不论斤两,随便吃管饱。
餐厅四周有多处取饭点,不够可是随时取用,不过不能浪费。吃饭用统一的餐盘和碗筷,有专人负责清洗。专用的大型消毒柜,就有十几个。
女孩子叽叽喳喳,开始还不敢拿饭菜,在班长的带领下,才放开了胆量。边吃边偷着议论:“这就是共产主义吧,随便吃喝。”
悠悠听的哭笑不得,穿过来后,每次遇到比较好的福利,人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了。可见共产主义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好生活的标志。
王处长担心的问姥姥:“姑啊,您这么个干法,能挣到钱。别为了顾着老乡的情分,把您给拖累了。我可是打听了,整个深南特区,没有一家工厂,像振华公司这样做的。”
按照正常的利润,一万纱锭每年在500万元,五万纱锭年利润2500万元。
即使是在伙食上补贴一部分,每个人一个月也增加不了10元钱,五千人一个月5万元钱,一年才60万。稳定人心,效率提高些,饭钱就出来了。
县级领导组成的考察团,吃住都在驻深办。他们跟着工人吃了几天饭,都放下心来。
工人的事情安排妥当,王处长托罗瑞和租了一辆中巴车,带着大家在深南转了十多天。他们白天看,晚上开会讨论,实地参观考察,对大家的触动比较大。
王处长给他们支招,让他们带些货物回去:“你们回去后,在讨论适合自己县里的路子。现在赶紧去买货,特别是布匹。听说地委的内部门市了吧,驻深办的办公费,可都从那里边出。
你们啊,每人带回去一万元的货,这次来深南的费用,就用不了。买不买随你们,别说我没告诉大家。”
听了他支的招,各县的领导都成了二道贩子,大家一旦买开了头,就上瘾了。
看这也便宜,那也合适。买到最后,大家都掏空了口袋,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了。还有人找他借钱,接着买东西。
王处长还得给他们掏钱买车票,把他给气得,用手指点着他们:“我真是嘴欠,你们啊,还一方大员那,出门就带这一点钱。
这么多人,还没买够一车皮的货,一人给一万,赶紧买去,我跟着你们丢不起这个人。
别忘了,回去赶紧把钱给我汇过来,我要是断了地委门市的货,书记把我给撤了,我就找你们要饭去。”
王处长的一句话,临水各县都成立了内部门市,驻深办成立他们的代购点。
悠悠还是没逃脱了坐火车回去的命运,她和姥姥跟着各县的领导,一块坐火车回去的。为了感谢他们帮振华招工,公司每人给了个收录机,做纪念品。
临回来之前,又给朝霞舅妈发了一批货,她那里针织布料的春秋装卖的特好。
第428章 半自动
东北人比起内地来,生活条件稍强,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用临水的说法就是,东北人手松,比较舍得买东西。
三十多元的针织服装,在那里卖的比较好。关键是针织服装弹性大,穿着舒适。穿了多半年笨重棉衣的东北人,全都喜欢上了舒适的针织服装。
另外,还给她发了一批夏装,东北人体格偏胖,给朝霞舅妈的服装,都是加大码,和本地的稍有差别。
听说姥姥回来,胜男舅妈又要了一批涤纶的大花衬衣,以及各种款式的红裙子。
农历的四月十六日,在深南待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悠悠和姥姥终于回来了。
回到临水,悠悠就发现,大街上人们着装新变化,满大街的大花涤纶衬衣。好多小姑娘,已经穿上了裙装,大红的长裙,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胜男舅妈告诉姥姥:“姑,咱家的衣服质量好,做工精致,一样的衣服,咱家的穿上就是好看。李叔在京都,靠着红裙子创出了名号,大部分的裙子都是他卖出去的。
花衬衣还是农村销的多,咱的服装厂近半数加工这种衬衣,订单还是压了好多,估计够整个夏天做的。”
涤纶的花衬衣做工超简单,衣服上连个装饰都没有。简单的小方领,除去上袖子和领子,剩下的就是直线了。
悠悠家的衣服做工好,主要的原因是锁边平整。现在的锁边机质量不过关,布料厚实的还行,布料薄的锁出来边缘皱巴,熨烫过后效果好些,但做出来的衣服,边缝明显的紧。
悠悠在商城订制的时候,就把衣片锁好边了,后世全自动的锁边机,效果那时刚刚的,边缘特平整。
另外,悠悠家衣服的扣子好,智脑设计的衣服,纽扣也是最佳配搭,用的是现在流行的金属纽扣。
后世里不到一分的金属钮扣,放在现在绝对是精品,批发价都得0。50元。这也是涤纶花衬衣价格偏高的原因,一件衣服七个扣子,至此一项,就得3元钱。
据胜男舅妈说,服装厂的工人涤纶衬衣做顺了手,每天人均达到了20件,收入都在100元以上。
两个月的时间,韩屯村简直是大变样,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四十亩防台全部盖满了房子,只有学校的前面的操场是空地。
村办公室挪到了医院的后面,单独建了个院子,大门朝东开,紧挨着村西的南北路。
学校西面的房子全部给了服装厂,车间加仓库,最后一排是伙房餐厅和澡堂。
最让悠悠感兴趣的是村里的养猪场,在农大的帮助下,新建了高标准的现代化养猪场,冲水打扫卫生全部是半自动化。
养猪场还建了一个大型的沼气池,猪粪和牛粪直接冲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除了供猪场照明,还能供村里的伙房做饭。
以前猪场和牛场的粪便味道,终于消除了,并且极大的减轻了养猪场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伙房的旁边,新建了个浴室,也是用沼气烧水。每天的晚上7。00——9。00,村里人可以免费洗澡。
洗澡堂只对本村人开放,外来人员一律不让进。别的村都提议让韩屯收费卖票,村里人没一个同意的,主要是没功夫伺候他们。
一张澡票二毛钱,一天一百个人洗澡,才二十元钱,得占用两个劳动力,沼气供的上,水电都得用钱,得不偿失。
村里人自己洗澡,只是晚上的时间,伙房的人兼顾一下,就可以了。
石庙村没分开的两个队,也跟着占了光。韩屯村猪场旁边,就是他们队里的地,趁机建设了和韩屯一样的养猪场,猪场使用的电,也是用的韩屯村的。
农大专家回去的时候,他们也派了几个人跟去,去农大的养猪场学习。
这次和农大合作,韩屯村算是进入了农大的视线。开始,他们是看在援朝舅舅的面子上,毕竟自己的学生有出息,也是学校的骄傲。
可是亲临韩屯后,他们对韩屯村来了兴趣。80年秋天,全省一窝风都把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农大找个成方的示范基地都困难。
看到韩屯和石庙不仅保留了原来的生产队,并且没有分开的打算,还是县里的种子繁殖基地,他们也决定把学校的示范基地设到这里。
最令村里人高兴的是农机基地,农机系里的各种农业机械,韩屯都感兴趣,村里有的是资金。
以前没有购买渠道,现在有了机会,韩屯自己出资,把学校推荐的农业机械都买了回来。
不仅有收割机、播种机、脱粒机、耕地机、粉碎机,还有和这些机械配套的大型拖拉机。光是这些机械,就花费了接近一百万元。
有了这些机械,虽然离农业自动化差距很大,但是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最大程度的节省了劳动力。
现在农机多了,村里专门成立了农机队,婕格的四哥志杰被大伙推选为农机队队长,他们去农大学习了半个月,基本上掌握了这些农业机械的使用和简单维修。
村里原来加盖的车库,全部都用上了。这次扩建,韩屯村总共支出了接近伍佰万元,村里的存款一下子支出去一半。
村里的格局也大体的稳定下来,45岁以下的男劳力大部分在肉食厂。45岁以上的分成两部分,分别在养猪场和农业组干活。
村里的一千二百多亩耕地,全部是小麦大豆种植模式。十亩瓜园十亩菜园,主要是分给自己村里的人吃,再就是供应村里的伙房。
其他的杂粮和棉花,加一起一百亩地,平时是农业组的人管理。三秋和三夏农忙季节,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
年轻的妇女肉食厂20名,其余的在服装厂,年龄大的除了看孩子,还可以给服装厂干零活。
即使是七十多岁的老年妇女,也可以给服装厂绞线头,每个月挣个十五二十的,比在家纳袜垫强些。
农机队的十个人,都是肉食厂的工人,地里有活计,就临时抽调出来。
第429章 大锅饭
还有就是村里的木工组,增加到了6个人,他们的活计从早忙到晚,没一个偷懒的,收入也挺高。
特别是今春,村里集体企业扩建,争取的木料钢筋指标多,木工组的利润更大了。
村里给木工组配齐了各种电动工具,不仅有电刨子、电锯,连打眼开檖的机器都有。他们按照统一的规格,制作的带钢筋玻璃的门窗,在周围的十里八村出了名。
肉食厂新扩建的车间已经运行,每天的宰杀量稳定在500头。现在,不仅洪城县北部的群众来卖猪,平城县靠近韩屯村的几个公社,群众也来这里卖猪。
产品主要供应部队,和部队打交道比国营单位都强,他们自己提货,货款是提前支付。
韩屯每天都有几百的外来人口,卖猪的人群从上午开始排队,一直到傍晚才结束。
卖猪的人们中午回不去,加上来服装厂拿货交货的人员,韩屯村的伙房就餐的人数增多,只好又增加了两个人手。馒头也不蒸了,承包给石庙村的两个馍房。
这时候就看出来大锅饭的好处,每天一荤一素两个菜,即使供应几百人,也能做出来。
悠悠家的代销点每天人来人往,销售量大增。虽然走了时候,悠悠尽量的留足了货物。
可是在悠悠和姥姥外出的两个月,爱国舅舅帮着进了好几次货,还不时的缺这少那。
看到娘俩回来,姥爷松了一口气。
“你们在家也没觉着,这次出去两个月,我还真忙不过来,关键是不懂得的怎么进货,可把爱国忙坏了,光是县城就去了几次。”
几个孩子看到悠悠回来,都高兴坏了。特别是看到悠悠做的一桌饭菜,都欢呼着埋头猛吃。
智茹年龄小,一口气吃饱后,说出了心里话:“还是悠悠姐姐做的饭好吃,俺娘就会炖菜,天天猪肉粉条,也不会变个样,吃得我够够的。”
“你个小没良心的,天天有肉吃,你还嫌弃上了。不对,你那天不吃第二碗,这叫吃够了。”
看着大舅妈发飙,几个大些的孩子都捂着嘴偷笑。智茹可不怕她娘,拧着脖子喊:“真不讲理,您就做一样菜,再难吃也得吃饱。
你看我悠悠姐,一回来就做一桌子菜,我根本就不用盛第二碗。”
舅姥娘拍着智茹:“你娘那不是忙的没时间吗,你悠悠姐回来了,可以经常去赶集,给你们买好吃的。”
迪迪抢着说:“姐,明天赶集卖几个大鹅,我想吃竹荪炖鹅。”
志斌高声的嚷嚷:“姐姐,我想吃鸭血粉丝,还有小鸡炖蘑菇。”
爱国舅舅也跟着起哄:“悠悠,再去临水,给舅舅带些回民的烧牛肉,咱家的烧牛肉吃完了。”
智茹大声的说:“姐姐,我会烧锅了,以后我帮你烧锅。”
大舅妈无奈的说:“我算是白忙了,伺候了你们两个月,还嫌好道歹的。”
志高最高兴,他吃饱后大声的宣布:“悠悠,你没在家,我这次公社联赛,考了个第一。”
爱国舅舅蹬了他一眼:“你也知道妹妹没在家,自己才能考第一啊。”
志亮拍着志高的肩膀:“咱俩就一难兄难弟,千年老二的命。碰上昊昊和悠悠,算咱们倒霉。”
悠悠笑着拱手:“承让,承让。”
姥姥大巴掌拍过来:“你个没正形的,越来越像个泼小子,见天的发疯。”
今年春天,悠悠的个头超过了165米,光是看后面,已经是个大姑娘了,可还是顶着一张娃娃脸,咋看都是个孩子。
悠悠回来了,家里的伙食标准立马提升,主要是舅妈没时间去赶集,做饭的花样不多。自打悠悠回来,家里的孩子那是换着花样的提要求。
悠悠尽量的满足他们,主要是自己也馋,开着吉普车到处赶集,整天捣鼓吃。
姥姥怕她拉下功课,看她开车赶集就拦:“你出去两个月,回来还不赶紧补功课,用的着每集都到吗?你再聪明也不能长时间的耽搁学习啊。”
姥姥知道悠悠的空间里,储存着丰富的食品,连新鲜的蔬菜都不缺,就想让她在家消停的上学。
她不知道悠悠是从后世穿来的,京大的高材生用得着天天学小学的课程。原来为了玩,现在可没那个心情。
现在,农村的集市可是非常的繁荣,卖农副产品的非常多,价格便宜品质好,全都是安全放心的绿色食品。
再说了,农村集市上的这些农副产品,价格虽然低,可也不好卖,家家都有的东西,农村人买的不多,除非是家里有喜忧事。
集市上的农副产品,主要是靠商贩收购,他们在集市上收了,再贩卖到城市中,从中间赚取差价。
悠悠开车带着姥姥,每次都是大采购。先买鸡鸭鹅,再买鸡蛋鸭蛋和鹅蛋,临到散集的时候,再去买猪肉和羊肉。
几家卖肉的看到悠悠娘俩,都高兴的不行。主要是娘俩来了,基本上都给他们包圆,他们也主动的降低价格,便宜一毛钱。
因为姥姥在外面买猪肉,还给舅姥爷赚取了极好的名声。张集公社的人,大部分都认识悠悠的姥姥,知道是韩屯村支书的家人。
卖肉的提起来就说:“大家都不明白韩屯为啥不分地,那是人家支书领的好。村里开着那么大的肉食厂,天天杀几百头的猪。
可是支书自己家,都是在俺们的摊子上卖肉,那次都是几十斤的买,每天得合好几斤肉。
光是自己家买的都吃不了,肯定不会沾村里的便宜。就是得这样的村干部,才能领的起来。
摊上这样的干部,韩屯村的人,是有福气了。好几年了,一个工都是2元钱,村里人比城里的干部挣的都多。
听说他们村里,顿顿吃白馍,连馍都不用蒸,在村里的食堂换馍吃,天天都吃肉,咸鸭蛋都是用大缸淹,那家都淹五六百个咸鸭蛋。
看人家村里,电灯电话,电犁子电耙,连自来水都接上了,要是再盖上楼,还真到了共产主义。”
第430章 收割机
很快就到了麦收季节,八一年的麦收,应该是广大群众最高兴的一个麦收。
自打种上小麦,土地就分到了各家各户,大伙攒足了劲,把小麦管理的特别的好。老天也给力,风调雨顺,因此今年的小麦长势特好,一片金黄。
不过还是有区别的,同一方麦田,有好有差。那些懒汉和缺劳力的人家,小麦比相邻的地块,明显的矮一截,麦穗也小的多。
特别是一些村干部家,他们平时不干活,家里的孩子也没出过力,好多不会种地,又拉不下脸问别人,庄稼就比别人差的多,背地里没少受村里人的指点笑话。
麦收前下了一场透雨,人们迅速的行动起来,在麦地里套种上大豆和夏棉。收麦的时候,还没露头,也不用怕压坏了。这样麦收后,就不用抢种了。
麦收期间,人们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天刚亮就到了地里。男女老少齐上阵,一个早上,就能割二三亩地。
早饭都舍不得回家,让家里人把饭送到地头,趁着吃饭稍加休息。妇女把割下来的麦子打成捆,男劳力往场里运。
头一年单干,有地排车的人家不多,大家就用胶轮车推。给自家干活尽量多的往车上多装,给队里干活却是能少装一点是一点。
麦场里老人和孩子帮着摊场翻场,另外就是看着自己自家的麦子,别和其他的人家弄混了。
也有穷的连胶轮车都买不起的人家,就等下午借别人家的车子,这样麦子在地里晒干了,容易掉麦粒。因此大家都是在早上割麦,上午就把麦子运到场里。
缺少劳力的人家,不是找亲戚帮忙,就是求靠邻居。公社里麦收前就让各村统计,麦收期间组织工作人员,给缺少劳力的人家帮忙。
割麦还好说,关键是打场,分到牲口的人家,就轻松多了,套上牲口就能压场。没有牲口的人家,只能是用人拉石磙。
关键是石磙也少啊,一个队就那几个石磙,不可能一家一个,分队的时候,就是按亩数分的石磙,几家伙着一个石磙。
牲口得歇着,石磙不用歇,再说了原来在队里,也用人拉石磙,人们对拉石磙倒是习惯了。
可是这和在队里时不一样,在队里的时候,没有在中午拉石磙的。现在人们专门趁着中午压场,这时候温度高,麦子干燥,容易脱粒。
正中午的毒日头下,拉石磙可不是个好活,又热又累,即使是壮劳力,也累的够呛。
因此,割麦是各家分开进行,打场大部分都是两家合伙干,还有三家合伙的。
有个牲口就轻松多了,单独的一家就能打场。妇女和老人都能牵着牲口压场,其他人跟在后面翻。
韩屯村今年,谢绝了公社和县里的人帮忙,轻松的完成了麦收。可是韩屯村开镰(收麦的第一天)的那天,公社和县里的领导,还是都来了,他们来看韩屯村的农机作业。
两台收割机过后,齐刷刷的麦子到地,接着就被拖拉机运到场里。麦场里两台脱粒机呼呼作响,碎麦秸和麦糠往一旁飞扬飘落,干净的麦粒从前面喷出好远。立刻被守在两旁的人们,摊晒到场里。
韩屯村的小麦长势好,可以说是撒土不落,根本没法套种。上午收割完的麦地,妇女和老人孩子在地里捡一遍漏下的散麦穗,下午就用播种机,把大豆播种下去。
连收加种,一天三百亩地。没用人工割麦,也没用人工播种,就这人们也累的不轻。脱粒机得用人工往里送,脱出来的麦粒和麦秸,得人工往外清理。
一个脱粒机围着十多个人,飞扬的尘土,一会就把人呛的受不住,得换上一拨人。不过比起扬场来,算是轻松多了。
妇女和孩子也轻松了,再也没有妇女因为割麦累的腰疼,也没人因为拉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