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这种现象得到二十一世纪,才会出现。现在,可是没达到那种程度。再说了,腚底下坐座楼的还真没几个。
现在,正处级的干部,才有专车,副县长和副书记都没有专车,公社里的干部,基本上都是骑自行车,有大的集体活动,才抽调拖拉机站的拖拉机。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楼房造价,一个平方五六十元,大部分楼房二三层,最高的四层,基本上都是单面楼,一千个平方的楼房就算是大的,也就是五六万元钱。
悠悠说的一顿吃头牛,也是说地委的标准,现在,一头牛卖四五百元,县级的招待所,也没有这麽高的标准。
茅台酒还是8元一瓶,喝上十瓶茅台,才80元钱,再说了,5瓶茅台就差不多能喝趴一桌。
这时候的白酒,可都是高度酒,最少在五十二度,能喝半斤以上,就是高酒量了。
这时候的海鲜,价格也不高,二百多元的标准就是高的了。可是,那位领导吃饭,不得有几个跟班的,往往就是领导开一桌,随同人员开一桌。两桌酒席下来,四五百元是正常现象,可不就是一头牛了。
悠悠的“一顿吃头牛,腚底下坐座楼”说出口,大伙噗的一声,都笑喷了。姥姥拉过她,大巴掌就招呼上了。
“你个不省心的,又胡说八道了,这都在哪听说的。回去后,好好的给我上学去,姥姥再也不让你跟着了。越大越长回去了,这咋光长个子,不长心啊。”
大伙都跟着打岔,援朝舅舅把悠悠护到身后,对姥姥说:“姑啊,您可不能打孩子,悠悠说的在理,及时的给我们提了个醒。平时没觉得怎样,让她这一说,还真的是这样。
姑啊,我们在上面,听到这话的机会还真的不多,您老听到了,得及时的告诉我,这才是真的疼我。”
“援朝,你听她胡说八道,我咋没听说过。”说完没好气的瞅了悠悠一眼,她老人家心里清楚着那,知道悠悠这是在网上看到的。
跟随的人热烈的议论着,若有所思的说:“你们别说,这话说的还真是形象,咱们以后都得注意了,一定得管住自己的嘴。”
罗新华及时的打岔:“韩董,明天,我们是去别的工厂,还是去市场?这一年来,深南的变化可大了。
第422章 黄金期
您在路上,大体的也看到了,到处都是工地,到处都是工厂,真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市场也建的好几个,都是专业市场,就这还不够用的。
还有就是周围的村庄,家家户户开工厂,东西只要能生产出来,就有人买。
去年一年,外来人口增加了三十多万,但还是不够用,到处都是招工的广告。
劳动力紧缺,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现在月工资都上百了。不过劳动强度也大,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三班倒成了二班轮换。”
姥姥转过头征求援朝舅舅的意见,他们几个人都希望去工厂,特别希望能去村里参观,准备给临水农村找条适合的发展道路。
姥姥对罗新华说:“兄弟啊,您年纪大了,明天让瑞和带着我们就行。再说了,您们爷俩,总得留下一个,主持大局。”
“好,就让瑞和陪着您们,他在外面跑的多,比我还熟悉。”
不过,临水收音机厂的技术人员,决定不去别的地方了,他们希望能留在振华的收录机车间里学习,吃住也在这里了。
这不是大问题,罗新华立即吩咐,马上有人负责给他们做了安排。
晚饭考察团回宾馆吃,罗新华一家三口留在别墅里,大家一起吃的,还是温秀娟做的晚饭。
不得不说,温秀娟的南方菜做的地道,即使姥姥一直生活在北方,也吃的赞不绝口。
饭后,罗新华父子向姥姥汇报了去年的经营情况,罗瑞和把去年的账目,全部带了过来,交给了姥姥。
他们还没走,援朝舅舅就回来了。他回来陪姥姥和悠悠住,毕竟一老一小,单独的住在这里,他还是不放心。
罗新华他们走后,安排好三舅的住处,娘俩就回了自己的房间。
姥姥把账本全部扔给了悠悠:“让你那智脑看一遍,姥姥得去歇着了。真的老了,这又没干什么,咋感觉这么累。不行,姥姥得进你那空间里,做套按摩,松松筋骨。”
娘俩进了空间,就没出来,在空间里休息了一个晚上。悠悠给姥姥提建议:“姥姥,咱不跟三舅他们回去了,坐火车太累了,我开车带您回去。”
姥姥却说:“恐怕不行,你舅舅能同意。姥姥也不想和他们一起走,到时候再说吧。”
智脑一个晚上,就把账本整理完了。罗新华还真是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几个亿的账目,没一点差错。
第二天,罗瑞和雇了一辆客车,带着大家先去工厂参观。还真像罗新华说的,深南的变化真大,到处都是建筑工地。
深南的建筑面积,比79年大了10倍不止,原来振华和震宇公司的周围,已经全部建设完毕。80年深南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建设好的工厂全部投产,大部分是制衣厂、制鞋厂、电子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罗瑞和领着大家,连着观看了好几个织布厂、印染厂。全都是化纤的织布厂,织布厂都有专门的印染车间。
看过几个专门的印染厂,姥姥大感疑惑:“瑞和,这印染厂那来的布匹啊?”
罗瑞和对姥姥说:“董事长,您看过附近的村庄,就明白了,这里好多村家家织布,一家好几台织布机,织好的白布,送到这里来染色。
董事长,您那震宇公司还闲着一个厂区,不行咱也开个织布厂吧。我都考察好了,织布厂比其他的厂子都赚钱。我爸说,就等您来了拿注意。”
参观了完工厂,接着罗瑞和带着他们去了附近的村庄,真的像他所说,这里的村庄,基本上都以家庭加工为主,大部分家庭都有雇工。
按照国家的政策,个体户可以雇佣10名以下的工人,可是这里的家庭,雇工超过10人的很多。
据罗瑞和说,特区特事特办,深南在雇工方面,只要雇佣双双协商好就行,连个劳务合同都没有。
家庭加工大多是手工制品,家庭织袜厂、纽扣厂、头饰厂、毛巾厂、制鞋厂、服装厂、印刷厂、收音机组装厂,五花八门,只要是适合家庭的项目,都有干的。
八十年代初,虽说改革开放二年了,可是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就连上层对深南特区,始终存在着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议。
其他的地区,更是没有放开手脚,从上到下,对待发展个体经济,都持观望状态。
计划经济造成了工业品极度缺乏,八十年代初是卖方市场,各种产品只要生产出来的,就被疯抢一空。深南精神成了至理名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深南特区正是赶上了这个黄金期,各种家庭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几乎每个村都有自由市场,各家生产的产品,不出村就卖了出去。
正如罗瑞和说的,家庭从事织布的最多,房间里摆满了简易的织布机,以比较简单厚实的涤纶布为主。
像是雪纺、乔其纱、尼龙绸等高档的化纤布,依然无法生产。
一是机器落后。深南的织布机,大部分是港岛淘汰下来的,好多都是报废的过期机器,不过还可以使用。
生产雪纺、乔其纱等超薄面料的精密机器,大部分是德国制造的。现在即便港岛购置也非常困难,别说是国内了。
二是原料缺乏。国内的化纤纱都是32支以下的粗支纱,只适合制造涤纶、涤卡等厚实的布料,的确良面料就是最薄的了。
乔其纱和雪纺等面料,用的是进口的100以上的高支纱,国内根本生产不出来。
八十年代初期,化纤布料结实耐磨,而且不褪色,在缺衣少穿的困难时期,还是比较实用的。
特别是涤纶布,比较厚实,更加的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人们的心目中,厚实的布料,咋着也比薄的耐穿。
价格虽然较高,可是和棉布比较起来,还是挺划算的。一件涤纶的衣服,穿三四年还和新的一样,可是一件棉布的衣服,节省着穿,二年就成破烂了。
第423章 尼龙袜
再说了,涤纶布不用要布票,价格即使比棉布高了一倍。生活稍微改善的人们,还是热衷于买涤纶布。
特别是准备结婚的小青年,最少也做两身涤纶的衣服,一身冬季穿的,一身夏季穿的。
故而这两年化纤布料需求加大,港岛的商人,瞄准了国内的市场,把淘汰下来的机器,运了过来,生产低端的涤纶布。
深南不仅劳动力便宜,涤纶布的原料也便宜。国内的原料跟不上,就从国外进口。深南特区的政策,新建的企业,三年内进出口免税。
小型的织布机简单易操作,这里部分村庄,前些年偷渡出去的人们,就给留在村里的亲人,运回几台织布机和涤纶纱,在家里生产涤纶布。
有了开头的,而且利润惊人,大伙就托亲戚找朋友,弄来机器和原料,跟着干。
先是专业户,后来到专业村,不到一年的功夫,化纤布料价格一降再降,即使如此,还是有利润空间。
毕竟,泱泱中华,接近十一亿人口,消耗量巨大。再说,化纤布的成本实在是太低了,利润空间巨大。
家庭织布机生产出来的白布,送到印染厂染色,基本上是染成单色布,很少有染花布的。
染好的布匹,就在本村出售。每个村庄,都有批发市场。在村庄的主要街道上,沿街搭建个简易的棚子,布匹就摆在货架上。
前来购货的人群,南腔北调都有,听口音就能大体的分辨出是哪里的人。
这里的涤纶布真的便宜,1。50米的宽幅布,每米批发价才4。50元,而且厚薄一个价,稍有瑕疵的布匹,每米1。50元就卖了。
也有乔其纱和雪纺布料,印花的的确良以及花涤纶布料。不过价格就高多了,每米都在10元以上。买的也不少,毕竟国营商店里这些布料的价格,每米可是25元以上。
悠悠看着这些布眼熟,罗瑞和笑着说:“这都是咱家的布,他们自己不生产,要些配着卖,销量也挺大。”
跟着来的同志,看的惊讶极了,这价格比国家的定价低了二倍。百货楼里的涤纶布,分仨个价格,12——18元。
价格最低的12元,那种布比较薄,做出来的衣服发飘。稍微厚实些的都是15元一米,比较厚的18元一米,18元一米的布料,下垂度较好。
地委办的王处长,看到这么便宜的涤纶布,走不动路了。
他给援朝舅舅提建议:“韩书记,咱不能白来,这布匹可真便宜,咱带的资金足,就买些布匹回去吧,也算是给同志们搞福利。
回去咱加上一倍的价格,也比百货楼里的便宜一半,还能给单位创收。”
其他的同志,基本上都是单位的负责同志,即便不是一把手,在各单位也是当家说了算的。大家的想法一致,带些布匹回去。
援朝舅舅看大家都同意,就说:“好,你们自己决定,咱这次的费用也有出处了,还能给单位创收。”
罗瑞和在这方面是行家,大家把家底都亮了出来,在他的帮助下,购买了大量的布匹。为了凑够一车皮的货,最后还是姥姥给他们垫了一半的资金。
以后的时间,考察团的人员就自己行动了。罗瑞和给他们派了个振华的员工,负责协调联系。
援朝舅舅每天回来,都会给姥姥唠好长时间,对深南的好多做法,深受启发,分析挑选着符合临水的项目。
姥姥连着看了几天,再加上罗瑞和的鼓弄,对织布厂确实动了心。别说她了,考察团的人员,也对家庭织布厂都动了心思。
可是织布机的投入太大,一台家用织布机,价格在5000元左右,加上流动资金,最少得万元的投入。
深南这里的织布机,大部分是港岛淘汰下来的,价格在千元左右,再者这些机器多数是他们在港岛的亲人投资的。
即使是深南,也不是家家都有织布的能力,好多人家买不起织布机,就买台织袜机,在家里织袜子。
这里的尼龙袜子,批发价不到一元钱,比悠悠的价格还低。
家庭织袜倒是可行,投资不超过伍佰元,就可以生产了。一天产量一百双左右,即使每双袜子赚0。10元,也是10元的收入,两个月就能回本。
现在,尼龙袜和锦纶袜还是比较受欢迎的,零售价格一直是国家的定价,在1。68——1。88元。
家庭加工袜子,主要是缺少原料。国营纺纱厂的产品,根本不对个体出售。
深南就不存在这种情况,个人可以买到棉纱、尼龙纱和锦纶纱,而且是批发价。
因此,要想发展家庭织袜,必须由政府解决织袜的原材料。有深南这个市场,只要政府出面组织,原料的问题很好解决。
考察团的同志一致认为,家庭织袜是个好项目,符合临水地区目前的情况。
悠悠让智脑论证振华公司的织布厂,智脑却给了个不同的建议,建个纺纱厂,给这些织布厂提供原料。
建纺纱厂可不容易,投入大,工序多,用工量更大,不是一家一户能办了的。故而,深南除了国家投资的纺纱厂,还没有个体企业办的纺纱厂的。
织布厂用的化纤纱,大部分靠进口,由于国外的技术先进,价格反而比国产的底,质量也好,这也是大伙不干纺纱厂的主要原因。
可后世的纺纱机器便宜啊。不仅便宜,而且先进。在后世,纺织厂都是机器人,很少有用人工的。
在非洲等落后国家,也有人工的纺织机器,和现在相比,算得上是世界级的顶尖水平。
而且,后世的化纤原料也便宜,质量又好。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坐火箭也赶不上。
纺制简单的粗支化纤纱,简直是太容易了。悠悠看着智脑给出的实施方案,得意的笑了许久。
悠悠在网上找了个淘金客与摆渡者的故事,特意的让姥姥观看,就是为了让她明白这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第424章 抓机遇
有一座金矿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淘金者,他们从各地纷纷涌向金山。
可是,当他们来到金山前,发现金矿却被一条很深的河流隔断了。
淘金者有的游泳,试图游过河去;有的望河兴叹,无所适从;有的干脆打道回府。
有个淘金者却在河边做起了渡船的生意。最后,很多淘金者空手而归,而这个渡船的人却发了大财。
这就说明,只有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得生存,企业亦是如此。
只是太多人因为抵制不了眼前的诱惑,被蒙蔽了双眼。淘金者往往血本无归,而渡船者反而满载而归。因为渡船的人,选择了不太拥挤的道路。
从这个故事中,人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淘金不如摆渡。
姥姥看完故事,悠悠又把智脑给出的方案提供给姥姥。姥姥指着她的脑袋:“你个鬼灵精,在这里等着姥姥那。别说,你这智脑还真好用,比人考虑的都周到。”
悠悠听的直竖大拇指,姥姥您真相了。智脑在好些方面,确实比人类强,不过它是在人类的指令下工作。
至于姥姥怎样说服罗新华父子,就不在悠悠的考虑范围内。不过,他们很快就做出了决定,在震宇公司的900亩工厂区,建立一个大型的纺纱厂。
根据厂房的面积,纺纱厂的规模暂定5万纱锭,在国内算是较大的纺纱厂了。光是设备投资,就得5000万元。
姥姥负责机器设备的购置,罗新华父子负责生产管理。悠悠在商城里,订购了适合现在使用的纺纱机器。把生产日期等显示后世的标志都去除了,直接放到了工厂区。
罗新华在港岛聘用的技术人员,看到放在车间的机器设备,全都赞不绝口。他们夜以继日的安装调试,罗新华聘用的国内技术人员,跟在后面,虚心的学习请教。
要不是顾及被人发现,悠悠真想让机器人进行安装。技术人员安装后,悠悠都在夜晚,让机器人检修一遍。
机器设备安装的同时,罗新华父子招收了500名工人,全部送到深南纺纱厂学习培训,并且接着招工。
5万纱锭的纺纱厂,需要女工5000人、即使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招工也成了难事。
罗新华把招工的事情,拜托给深南政府,让他们帮着招工。现在深南到处缺人工,一时之间,也找不到这么多的人。
再者,纺纱厂还是以女工为主。现阶段深南的外来人口,以男工为主,女工比较少。
援朝舅舅他们听说了,主动把招工的事情承担了下来。临水的闲散人工多啊,特别是年轻的女孩子多。
工业局长笑呵呵的说:“姑,您别忘了,临水可是您的大后方,这点困难在咱临水就不是个事。
多少家的孩子盼着能出去当工人,您犯什么难啊。这里的工资这么高,我都不想回去了。
再说了,她们干上二年,技术学到手,年龄大了回家结婚,也在家办个织布厂,一举两得的事情。”
罗新华听了他们的意见,那叫个高兴。和考察团的同志,就招工事项反复商议。
这次招工以年轻的女工为主,工资分基本工资和计件工资两部分。每月基本工资50元,计件工资上不封顶。
振华电子厂现在的计件工资,最低的每月也超过了50元,高的达到了80元。
免费住宿,吃饭问题姥姥他们采纳了悠悠的提议,实行包餐制,每人每月上交10元的伙食费,工厂统一提供自助餐。
工厂的住宿和餐饮区,都是单独的区域。环境优美,四人间的宿舍,每个都有自带的卫生间。
考察团的同志开玩笑说:“韩书记,你把我留下吧,这条件比咱地委的都好,工资高还管吃住。”
援朝舅舅和临水地委,一天打了好几个电话,及时汇报这里的情况,特别是招工问题,得到了临水地委的大力支持。
最后决定:临水地委在振华公司设立一个驻厂办公室,主要协助振华纺纱厂管理临水的工人,兼顾临水在深南的有关事宜。
比如,临水收音机厂,准备派工人来振华电子厂,学习收录机的生产技术。其实也是简单的组装,核心技术国内还掌握不了,技术引进光靠临水地委可是办不到。
悠悠倒是能办到,她可不敢逞这个能,万一引起国家的注意,即使浑身是口,也说不清楚,自己还是小心点好。
再说了,后世的机械化生产能力强大,比人工可是强多了,在商城里订制配件,比起在现实中生产,还是比较划算的。
还有,援朝舅舅他们决定回去后,分批的组织县和公社的领导来深南考察,首先让领导干部开阔眼界,解放思想。
至于经费,这次的考察团做出了榜样,来时多带些钱,只是购买布匹,就能挣出来。
悠悠听了他们的话,对他们直竖大拇指,这些人思路奇特,可是非常实用。
住深南办公室,另外的任务就是创收。王处长自告奋勇,要求担当重任。
他信誓旦旦的保证:“韩书记,今年咱地委的福利,我包了,保证让大伙月月拿奖金。
说起来都寒心,这两年工矿企业谁都有奖金拿,就咱地委机关,过年连几斤点心都发不起。
原来吧,还能发几斤油票和肉票,去年拿着肉票买不着肉,和废纸一样,同志们都有意见。
大伙都说,别的单位发猪肉和油,咱发废纸。让人听了那个别扭,想起来都寒心。”
罗新华对临水地位设立驻深南办事处,特别的热心。在震宇工厂区,迅速给给临水驻深办,单独收拾出来一处办公室和生活区。
特别是生活区,吃住都有,能同时容纳百人的接待规模,方便以后临水的人员来深南参观考察。
最难得的是,办公室里安装了电话,方便驻深办随时和临水联系。
住深办收拾妥当,就让考察团的同志集体搬了过来。把大伙感动的,一致表示,回去后立即给振华公司招工。
第425章 蜂蜜
考察团的同志在这里总共待了半个月就回去了,由于纺纱厂的事情较多,姥姥和悠悠留了下来。
援朝舅舅他们回去后,就派来了一百名收音机厂的工人,来振华电子厂学习收录机组装技术。
临水收音机厂的领导也来了,和振华公司洽谈购置收录机组装设备的事情。
正好振华公司的电子厂,也准备扩大规模。罗新华和姥姥商议,想让姥姥接着负责设备采购。
通过纺纱厂的设备,罗新华看出来了,姥姥在海外有自己的渠道,有能力购置各种先进的设备。
姥姥问过悠悠,得到肯定的回答,就痛快的答应了下来。悠悠在商城里,不仅订制了生产设备,还订制了各种配件,连带着教学磁带。
为了录制这些磁带,悠悠还专门订制了磁带录像机。即使是后世,磁带录像机还是有市场的,比较受老年人的喜爱。
在悠悠的商城里,收录机整套的配件,不到一百元。可是原来罗新华购买的进口配件,每套都在300元以上。成品600多元批发,零售价在800元以上。
不过,现在是收音机的天下,收录机的需求量尽管增加。可是大部分是岛国进口的,品牌有普尔和五洋为主,零售价都在千元以上。
上海电器厂生产的上海牌收录机,价格虽底,每台930元,可是产量也低,质量比岛国的差很多。
深南组装的收录机,价格在800元左右。由于是进口的配件,质量还是比较好的。
到了1982年,燕舞员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全国第一个研制出“燕舞“收录机,并且在国内一炮打响。
随后几年,“燕舞“通过形象宣传、苦心经营,一举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收录机生产基地。
销量连续8年居全国收录机行业首位,成为我国知名度最高的音响品牌。
罗新华父子,看到姥姥采购质的优价廉收录机配件,那叫个激动。硬是把给临水的生产线,扣留了下来,安装到振华的电子厂。
罗新华后悔极了:“嫂子,去年我就不该听您的,让您在家待了一年。现在看来,咱公司里可损失大了。要是您在的话,咱的收录机车间早变成收录机厂了。
这次,趁着您在这里,咱的收音机车间,全部改造成收录机车间。正好,临水也要收录机设备,您就一块把设备进了吧。”
姥姥能说不行吗,他厚着脸皮,把生产线都安装上了。就连淘汰下来的收音机生产线,都处理给了附近的村庄。
罗新华父子俩忙着电子厂和纺纱厂的事情,姥姥和悠悠反而闲了下来。娘俩满市场里溜达,悠悠看到合适的,就大肆购买。
现在的农副产品,都是绿色环保的安全产品,加上悠悠的空间永恒保鲜能力,没有了保质期的困惑,她购买起食品来,一点压力都没有。
在食品市场,悠悠发现了大量的蜂蜜。南方的气温高,各种花卉也多,蜂蜜的品种也多。
椴树蜜、荔枝蜜、刺槐蜜、紫云英蜜、油菜蜜、枣花蜜、桂花蜜、龙眼蜜、野菊花蜜、五味子蜜等,各种各样的蜂蜜多达十几种。不像是北方,除了槐花蜜和枣花蜜,大部分就是杂花蜜了。
南方的群众经济意识强,自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家庭养蜂,这两年发展较快,蜂蜜制品都有了专营店。
现在的蜂蜜可都是货真价实的绿色安全产品,价格那叫个低廉,加工好的蜂蜜,每斤的批发价才一元钱。
后世由于环境污染,蜂蜜的质量严重下降,价格却超高,关键是数量少,人迹稀少的深山老林里,出产的野蜂蜜,价格高达几千元,质量绝对没有现在的蜂蜜好。
悠悠看见卖蜂蜜的就扫货,不仅扫货,还给他们签订了订货合同。
这几年,悠悠每年都收购蜂蜜,不过数量不大,北方养蜂的不多,一般的养蜂户很少超过十箱。
这次可算是如了悠悠的意,因为她知道,用不了几年,南方的造假阶段就开始了,到了那时,再想买到这种高质量的蜂蜜,就困难了。
尽管买了这么多的蜂蜜,悠悠也没舍得在商城里卖,她要存着,等以后自己用。
看情况自己回后世是没希望了,即使能回去,悠悠也不愿意回后世。后世虽然先进,可那里就自己一个人,还是个残疾人。
这里,有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打心眼里悠悠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家里的一份子,她特别珍惜自己现在的家庭,特别是自己的亲人。
姥姥对她的购物行为,完全是放任状态。因此,成车的各种物资,运回震宇公司的仓库。罗新华父子还以为是姥姥购置的生产设备。
经过一年的建设,深南的市场大了好多,从原来的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各种专业市场。原来的市场反倒是比79年冷清了许多。
市场上多了许多的港岛人,特别是港岛的妇女较多。他们和内地人,差别太大,一眼就能区别开来。
不仅是口音的问题,主要是穿戴打扮的不同。她们的着装,在内地人看来都是奇装异服。
另外就是他们不论男女,都穿皮鞋,妇女们穿着高跟鞋,健步如飞,内地人穿上高跟鞋,那是各种不适应。
另外,港岛的妇女基本上都烫发,男人的发型也和内地人不同。
这些港岛人,大部分也是来采购的,他们采购的是大陆的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
悠悠娘俩通过市场,寻找商机。悠悠把各种情况,都录制下来,发到智脑上,让智脑帮着分析判断。
首先,各种低端的涤纶布,随着织布厂的增加,利润空间缩小。不过,来深南的客户多了,雪纺和乔其纱等高端的布料,销售量大增。
还有就是随着电影《甜蜜的事业》的播放,和主题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一块流行的,还有各种大花型的化纤布料。一年的时间,布匹就从小碎花转变成了大花型。
第426章 生意忙
深南的印染厂,染制出来这种布匹,因为国内的布匹质量差,每米5元钱,批发价比进口的低了一倍,低廉的价格成了优势,销量居然特好。
布匹市场上,国内知名的丝绸厂,也在这里设立了销售点,销售对象大部分是港岛人。
现在的丝绸制品那叫个便宜,比改革开放前价格还低,特别是批发价,价格更低。
悠悠看到了,几乎走不动路。特别中意的就是丝绸厂的高档产品,还有手绣产品。
悠悠几乎卖光了他们的各种高档的织锦缎,还有手工刺绣的各种产品。
并且让姥姥和他们签订了供货合同,以后的高端产品直接发送到临水的震宇公司,当然了出厂价比批发价又低了一截。
从现在到九十年代初,国企的产品质量,还是比较有保证的。随着国企的倒台重组,假冒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