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是找死的节奏,主动将把柄交到别人的手里。
看来自己的网络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记录了大概的情况,各地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亲身经历了,才是真实的。以后,自己真得处处小心了,多听姥姥的意见。
回到家里,悠悠问姥姥,偷点庄稼值当的这么批斗啊。姥姥说:“小时偷针,大了摸金。东西再小也是偷,不然集体的财产得被人偷光了。再说了,你看到了吧,今天批斗的盗窃犯,都是壮实人,没一个老弱病残,这都是自找的,好好的人不说出力干活挣东西,偷东西被批斗活该。”
悠悠仔细的回想了一会,还真是这样,被批斗的偷盗犯都是壮年人。老弱病残肯定也有偷盗的,不过人们原谅了他们,看来这个社会还是有人情存在的。
二爷家用队里的大锅煮了一锅下水和肉,出锅后,他不仅给韩玉民送了半个猪脸,还给他捎了两个猪蹄。
出锅就给自家的大哥韩德财家送过去半盆,还给自家的婶子送了好些。
二奶奶给悠悠家送了个大肘子,姥姥接了过来,从屋里拿出一瓶洋河大曲,递给了她。“二奶奶,给二爷拿着,让他爷俩喝俩口。”
今年的十五团圆节,村里人都过的高兴舒心。烤油炸丸子的,煮肉的,村里到处飘荡着各种香味,孩子们高兴的跑进跑出,手里拿着各种吃食。
好多人家来悠悠家买酒,虽然日子好过了,可大家买的都是散酒,还只要半斤。舅姥姥让大舅妈送来了一盆炸酥肉,姥姥让她捎回去一捆剑南春酒。
八月十五是个大节日,村里的晚辈时兴给长辈送菜。这长辈包括祖父母、父母和叔伯。大街不断有端着肉菜,拿着馒头送东西的年轻人。
四斤臀尖被姥姥做成红烧肉,悠悠家吃了今年以来最丰盛的一顿饭。红烧肉、烧鸡、肘子、酥肉,全是肉菜,还都用盆子盛着。要不是姥姥另作了个海米冬瓜汤,悠悠得让肉给腻死。
昊昊和迪迪都不吃馍,可劲的往肚里塞肉。悠悠看着他俩吃肉就想,这俩应该是肉食动物托生的,吃再多的肉也能消化。
迪迪才两岁多,晚饭吃一肚子肉,第二天有肉照常吃。不过,俩人的个子明显高于常人,迪迪跟三岁的狗剩一样高,昊昊在班里年龄最小,个子最高。
第155章 中秋团圆节
二奶奶家今天可是开了大荤,一人一碗肉,都吃了个过瘾。桂萍高兴的说:“爹,咱过年再杀头猪吧,剩下的下水也比咱家买的肉多。”
二爷一瞪眼,“好事不能让咱家都占了,这回也是老少爷们照顾咱。”桂萍没听明白,不过看二爷高声,吐了吐舌头,没敢追着问。
吃完午饭,人们接着上工,妇女们去拾棉花,满地里都是欢快的笑声。大家交流着自家的饭菜,手里没耽误干活,两手飞快的拾着棉花。
棉花现在开的正好,白花花的一片。拾一朵抓在手里,能感到棉籽稍微的扎手心,这说明棉花成熟好,棉籽饱满。
大伙猜测着今年的棉花产量,都说亩产能达到150斤皮棉,原来亩产能到100斤皮棉就是好的了。
大伙都盼着队里分点棉种,明年在自留地种棉花,多织些粗布,家里的被子打满了补丁,都换成新的。
一机子棉布最多能织十二勾子,一勾子布用二斤半左右的皮棉,棉花质量好绒长纺的线细,用的棉花就少。一勾子粗布够一身成人的衣服,两勾子布就是一床被子的里表。
原来队里分的口粮少,各家的自留地都种成了粮食。今年队里分的粮食多,大家就开始想着种棉花,改善下自家的衣服和铺盖。
到了晚上,圆圆的月亮从东方升起,二奶奶和姥姥都拿出月饼和苹果摆在饭桌上。
姥姥说原来过中秋节还得焚香叩拜,祈求月神保佑安康。现在那些都是迷信活动,被禁止了,各家就摆放些贡品以表心意。
二奶奶家的月饼和苹果,是二女儿桂香送来的。结了婚的女儿给娘家送的节礼,就少了好多。一般是一斤月饼,三四个苹果,娘家还不舍得都留下,留半斤月饼,两个苹果,其余的压回去让孩子们吃。
桂花因为是刚结婚,送来的节礼还算是多的,二斤月饼,十个苹果。二奶奶按照惯例,只留了半斤月饼和两个苹果,现在都摆在桌子上。桂花又给自己的大爷韩德财,送过去半斤月饼和两个苹果。
二奶奶用刀把月饼切成八块,两个苹果也切成了八块,一人一块。她和二爷舍不得吃,咬了一小口,就递给了外甥。
狗剩懂事多了,竟然没接。“姥爷,姥姥,您们吃。等我长大了,在迪迪家买一大包月饼,让您们天天吃月饼。”
二爷高兴的连声说:“好孩子,姥爷等着吃你买的月饼。”
二爷和悠悠姥爷坐一块拉呱,聊起来盖房子的事。他准备秋后就垫宅基,过年时卖了三头猪,钱就够盖房子的了,明年春天就动手。二爷高兴的说:“明年过了年就买猪秧,尽量一年能喂两茬猪。”
姥姥给他提建议,“二爷,您现在就去抓几头喂着,等俩月长大了分圈时,您那三头也该卖了,正合适。”
二爷为难的说:“地方是有了,可冬天喂什么哪,几头猪可不少吃。再说了,桂莲这还喂着十头。”
桂萍快人快语,“爹,以后俺不玩了,一晌往家跑两趟,多割草回来晒干了喂猪。”
宝景和桂香也说:“爹,俺们早起去河滩割草,咱现在就买小猪秧吧,明年春天咱盖房子也杀猪。”
姥姥也跟着劝:“二爷,孩子们都长大了,也中用了,都能帮您啦,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二爷也高兴了,“行,明天我就去张集抓(买)猪秧子,你们可得负责割猪草。”
“您就放心吧,俺说话算数。”桂萍就差拍胸脯了。
十六吃过早饭,二奶奶就让宝景去他二姐家,送去个大肘子。二爷和姥姥赶着毛驴车去张集赶集,都去抓猪秧子。本来悠悠不想让姥姥买猪秧了,自家又不缺那俩钱。
姥姥不那么想,“咱什么也不干,哪来的吃喝,别人看了不得怀疑,也不能让人误会了咱的代销点。”
姥姥想的就是周全,喂就喂吧,大不了自己再辛苦点,反正二爷家喂自己也得顾着点。
春地瓜该刨了,河滩里热闹起来。谷子、绿豆、地瓜等杂粮都种在河滩里,地瓜耐瘠薄,种在刚开出来的荒地里。
河滩里的苜蓿又该收割了,个别的已经开出了紫色的花絮。大伙利用歇工休息的时间,一会的功夫就割倒一片。现在,太阳没那么毒了,就地晒苜蓿正合适。
孩子们都坐在地里摘地瓜叶,中午回家蒸着吃,还有摘嫩地瓜梗的,说是可以做菜。见桂萍摘,悠悠也跟着掐嫩地瓜梗。
回到家里,悠悠献宝似的把地瓜梗拿给姥姥看,姥姥苦笑着说:“一会就给你做,吃了你就知道了。”
悠悠跑去看姥姥买回来的小猪仔,四个小猪挤在一起,躺着晒太阳,肥胖的小憨猪,相当可爱。
迪迪和狗剩来回跑着看,兴奋的小脸通红。悠悠嫌弃地望着他们,“不臭啊,赶紧回去洗手去。”
午饭,姥姥不仅蒸了地瓜叶,还炒了地瓜梗。蒸地瓜叶确实好吃,地瓜梗悠悠吃到口里就想吐,又苦又涩,不过后味带着些清香。
看着悠悠的苦瓜脸,姥姥说;“不好吃吧,忆苦饭都用它做,能好吃吗?不过以前就连这也吃不上,就是现在,人们也舍不得扔,都吃到肚里,好歹它能当饱。”
河滩里都是沙地,地瓜长得非常好,大个的有一斤多,大家都说今年的地瓜亩产得有五千斤。春地瓜队里一点不留,全部分给了大家,每人分了二百多斤。
地瓜拉回来,家家户户晒地瓜干。屋顶上摊着晒,绳子上挂着晒。大块的晒地瓜干,小块的地瓜溜着吃。蒸熟的地瓜又甜又面,非常可口,悠悠特别的喜欢。
想到后世里地瓜被誉为抗癌首选食品,深受人们的欢迎,但由于生产过程中,需要的人力较多,机械化程度低,地瓜的价格比小麦都高。
悠悠问:“姥姥,吃鲜地瓜多好啊,费劲晒地瓜干干啥?”
第156章 种小麦
“春地瓜放不长,天热容易坏。再说春地瓜含淀粉多,晒的瓜干多,三斤生地瓜就能晒一斤瓜干。要不是地瓜高产,堤外的人更得挨饿。”
听了姥姥的话,悠悠算上了账。春地瓜亩产5000斤,三斤晒一斤,除去小地瓜,一亩也能晒1500斤地瓜干,现在这应该是产量最高的作物了。
堤外的人均耕地少,每人还不到二亩,大部分是沙地,种别的庄稼产量低,就适合种地瓜。怪不得说:地瓜饭,地瓜馍,离了地瓜不能活。
地瓜秧分到各家,二奶奶有了活计。把上面的嫩叶和嫩梗都摘下来,天天蒸地瓜叶,做地瓜叶窝窝,多余的晒干放起来。嫩地瓜梗用开水烫一下,放在阳光下晒成干,冬春缺菜了再吃。
光是收拾这一大堆的地瓜秧,她老人家就忙活了三四天。
农历的八月十八是秋分节气,队里从这天开始播种小麦。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拖拉机能犁能耙,能拉能跑,就是不能播种,种麦子全靠人工和牲畜。
古老的木耧,前面一头牛驾辕子,两个劳力帮着拉,后面一个劳力摇耧。四个妇女分别拉着两个小石砘,跟在后面压麦拢。
现在的耧都是两条腿的,摇耧可是个技术活,一亩地的种子,技术好的种完,不多不少正好。
摇耧也是个力气活,力量小的也办不了。一个楼得用七个人,一天最多种二十亩地。
韩屯今年种九百亩的麦子,快比原来多出一半了。种麦子就成了一件大事,男女劳力齐上阵,加上部分半劳力,老人拌毒饵,年龄小的撒毒饵。
毒饵就是把麦麸炒出香味,用农药拌匀,均匀的洒在播种好的麦地里,主要是防治蝼蛄这种地下害虫。
拉耧摇耧都不轻,看着比拉车轻快,时间一长就累了。现在都到秋分了,气温最高才二十多点。可是人们的后背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个别的男劳力嫌碍事,把褂子脱下来,搭在肩膀上垫着。
拉耧得大家配合好,有人擦把汗的功夫,就被拉下了。拉楼的绳子就松了,傍边的人就喊:“该使劲了,你的绳子都拉弯了。”引来大家的一阵哄笑,被笑话的人红着脸,紧跑几步,跟上队伍的步伐。
悠悠妈拉了一晌耧,回家脱了褂子一看,肩膀勒的出了血丝,肿了起来。爸爸给她抹上药膏,姥姥用破布给她做了个垫子,下午还得接着拉。
整整六天的时间,九百亩麦子总算是种完了。除了拾棉花,地里暂时没了活计。队里就组织大家去河滩割苜蓿,割下来就地晒,等干了再往回拉。
各家也早起晚睡的收割苜蓿,各家都喂着几头猪,一冬天的饲料都得预备下。幸亏河滩里村庄少荒地多,使悠悠有了作弊的地方。
悠悠让姥姥带着,去了挨着平城县的生产堤那里,放出机器人大量的往空间收苜蓿,姥姥已经把猪秧子买回来了,就得准备足饲料。
收了苜蓿,队里又组织大家割簸箕柳。头一年种植,又是夏季种的,尽管河滩的地壮,簸箕柳长的也不是太好,枝条比较细,不过做出口的精细工艺品正好。
簸箕柳割下来就运到护村林里,妇女劳力把枝条上的外皮剥下来,白亮的枝条晾在树下,慢慢的阴干。这样的晾干的枝条是柔软的,才能编织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到了八月底,天气凉快多了,早晚得穿厚衣服了。家里的代销点还是八月初进的货,该去进货了。另外,也该去趟临水,看看李保国的衣服卖的怎么样。
说走就走,农历的九月初一,姥姥领着悠悠去了临水。这次,姥姥没用毛驴车,用自行车带了一百多个鸡蛋交给了食品站,娘俩就直接去了临水。
李保国见了姥姥,那叫个高兴,嘴里巴巴的说个不停,悠悠听了好一会,大体的意思就是,秋装畅销,人们特别的喜欢。
李保国把54000元钱递给了姥姥。“姐,您赶紧给兄弟准备好货,这次还是要3000套,一样500套。您最好再弄些军装,那些已经卖光了,好多人找,我没敢答应。”
“女装没问题,最近有空我就给你送过来,军装看情况吧。兄弟,我还有点事,就先回去了。”姥姥还想去平城,就对李保国提出告辞,
“姐,您就不能留下吃兄弟一顿饭,咱俩多长时间没坐下说会话了。另外,我又给您买了几件家具,您看了吗?”
“我没去那个院子,到了就来你这。下次吧,我再来了就在兄弟这吃。”
看姥姥坚决得走,李保国又说:“您玉玉这些天就想您了,她那袜子快卖光了,说想一样再要5000双,姐,您要有就给她捎来。还有,听她嘟囔着说天凉了,玻璃的发箍有点凉,让您再给她换几个新样式,适合冬天戴的。”
“袜子有货,发箍我给她找些合适的,下次一块带来。兄弟,我尽量的早点来,咱下次再说。”姥姥告别了李保国,赶紧去汽车站搭上了到平城的客车。
坐在客车上,悠悠想起上次杨奶奶提的要求,要些适合秋冬装的扣子,就沉下心用意识联系到智脑,在空间里寻找合适的扣子。
不止找了些合适的有机玻璃扣子,还有些亮晶晶的金属扣,都是比较大的扣子,适合秋冬季的衣服。悠悠把样品拿出来,让姥姥把关。
姥姥看了说都好,也没拿出个主意。“悠悠,咱先去百货大楼看看,有金属扣子不?有了咱再往外卖。”
到平城时刚十一点,娘俩去了百货大楼,直奔小百货柜台。看来智脑的判断还是可靠的,柜台里果然多了几种金属扣子。价格也高,0。50——0。80元一个,而且是越大越贵。不过,还真有买的,都是年轻的女孩子。
悠悠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妇女的脖子里,又系上了“一把抓”,而且大多数是带金线的高档纱巾。纱巾和扣子都属于小商品,和扣子在一个柜台。
第157章 “一把抓”纱巾
买纱巾的妇女很多,柜台里高档纱巾不多了,剩下的都是深色的,姜黄、酱红和天蓝。大家询问着下次来货的时间,售货员待答不理的,态度有点恶劣。
百货楼里2。50元一条的高档纱巾,其实质量并不怎么好,比普通的纱巾就多了几根金线。而且金线的质量不过关,硬度较大纤维还粗,和柔软丝线搭配的并不贴切,金线和丝线之间有道明显的空隙。不过,金线闪着点点的亮光,在阳光下更明显,还算是比较好看的,难怪女孩子们都喜欢。
本来悠悠没打算出售纱巾,看到大家迫切的需求,还有供不应求的现状,以及售货员恶劣的态度,悠悠决定帮帮大家。
自己商城里的“一把抓”纱巾,质量好价格低,百货楼里的纱巾是八十公分的方巾,自己商城里的是一米的方巾。花色各异的纱巾,价格就没有超过0。50元的。
悠悠本不想出售纱巾冲击市场,可现在的生产能力忒让人失望了,就这么个简单的小东西也供不上,连人们这点爱美的小心思都不能满足。城里的妇女都买不上,更别说农村的妇女了。
看好了东西,又在楼里转了一圈,悠悠发现秋装已经上架了。和春季比起来,也没什么新意。不过,看到海魂衫的时候,悠悠想起来该买长袖的内衣了,再也不能和春天似的,穿粗布的夹袄了。
家织的粗布虽然穿着舒服,可做内衣不行,厚实肥大,到处透风,不得己只好用带子扎着裤腿。这个时代农民的典型着装就是大裤裆的裤子扎着腿,像俩灯笼,估计和穿粗布做的衣服关系很大。
城镇人穿的针织内衣柔软舒适,紧贴在身上,保暖性能好,就避免了扎裤腿的尴尬。所以,只是从着装上就能明显的区别出城镇人和农村人。
现在,人们习惯上把内衣叫做秋衣和秋裤,还没有成套出售的,分棉线和腈纶的两种。纯棉的成人秋衣价格不到两元,秋裤在一元五左右。腈纶的就贵多了,价格比纯棉的高了一倍还多。儿童的纯棉秋衣和秋裤便宜,一身最大号的也不到二块五。
悠悠的商城里,高档的内衣多了去啦,可它们和这个时代的产品差别太大,根本不能往外拿。怀旧商店里很少有内衣,因此,穿内衣只能现卖。
逛到上午十二点,悠悠饿了,就拉着姥姥去了旁边的饭店。看到有小鸡炖蘑菇,悠悠就让姥姥要了一份,家养的小公鸡味道真鲜,悠悠吃起来就没个够。
自家今年养的五十只小鸡,里面有二十几个公鸡,都长到了二斤多,姥姥一个也没卖。
八月份娘俩出门少,家里就少了各种肉食。悠悠的空间里虽然有存货,但没有合适的理由,也不能拿出来吃。于是就磨着姥姥杀公鸡吃,现在就连迪迪都知道姐姐好吃鸡肉。
吃完饭回到自家的院子,悠悠和姥姥说了准备卖纱巾的想法,并从商城里拿出来各种带金线的纱巾。
姥姥看了也觉得合适,百货楼里的卖二块五,自家这样的要是也卖二块五,肯定特好卖。
纱巾一条一个小包装,十条一个大包装,一大包一种颜色。娘俩商量着批发价,最后决定每条1。50元的价格给杨奶奶。她要是卖不动,再另外找人。关键是杨奶奶卖的东西种类不少了,怕她顾不过来。
现在这种大号的扣子单价暂定0。20元,换成五十个一袋的包装,还是十元一袋。
悠悠在家里备货,姥姥去杨奶奶家找人。由于离得近,一会的功夫,她俩就回来了。悠悠在屋里就听到杨奶奶后悔的说:“俺知道这袜子好,没想到卖的那么快,都断货十多天了,这次我得多要些。”
看见悠悠,杨奶奶就把手里的布包递给她。“悠悠,想死奶奶了,你个小没良心的,也不知道来看看奶奶。”悠悠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两袋奶糖和几个大石榴。
悠悠拿出一个石榴,故作天真的说:“俺也想奶奶了,这不就缠着姥姥来看您了。”
杨奶奶听了高兴,一把搂过悠悠,抱在怀里亲了一口。“真是奶奶的乖孩子,今后要经常让你姥姥带着来,奶奶给你买好吃的。”
悠悠心里吐槽,给我买好吃的是真,经常给您老送货也不假。
接着把石榴给悠悠掰开,里面的石榴籽红的像玛瑙。悠悠吃了一个,酸甜可口,好吃的不得了。好像自家的院子里也有石榴树,一会去找找看。
姥姥把扣子拿了出来,同时也把纱巾也拿出来。杨奶奶一样样的看着,看什么都觉着好。最后,她要了6000双袜子,男女袜各3000双。1000条纱巾,150袋头饰和50袋扣子,总共9500元块钱。
杨奶奶的包里带来了10000元钱,她点出了500元,剩下的都给了姥姥。“我这总共是10000元,妹子你再点下。”
姥姥接过来,“姐姐您点清了就行,咱这又不是一锤子的买卖,俺相信您。”说完就放了起来。
这次,杨奶奶要的东西有点多,姥姥帮着她送了回去。悠悠满院子里溜达,到处找石榴树,还真让她找到了十几颗。颗颗是大树,上面的石榴更大,个头像碗口,把枝条都压弯了。有的石榴熟得裂开了嘴,里面的石榴籽都露了出来。
悠悠高兴的直蹦,赶紧放出几个机器人往下摘石榴。心里还想着,洪城的院子里没见石榴树,不过临水的院子里有,就是不知道挂没挂石榴,下次去了一定得看看。
姥姥回来看到满树的石榴,也非常高兴。“刚才看见你杨奶奶拿来的石榴,我还想起来咱院子里也有石榴树,哪知道长得这么好。”姥姥拿起个裂开的石榴,尝了一口。“还真甜,比你杨奶奶家的好吃。”
“姥姥,咱还得去一趟临水,我记得那个院子也有石榴树。”
“去,那院子的石榴树比这还多,上午咋把这茬给忘了,正好给你李爷爷送货。”
树上的熟石榴都摘了下来,装了五十多个水果筐。水果筐是悠悠空间里的,一筐五十斤。树上还剩下些没熟好的小石榴,等下次来了再摘。
第158章 准备盖房子
平城的批发部和临水的差不多,东西相当的齐全。娘俩进去就大卖特卖,悠悠主要是给家人买内衣,几家人共23口,大人孩子一人两身,又多要了几身,一共是100件。
悠悠都是要的纯棉的,批发价便宜,总共花了168。80元。悠悠看了,捡便宜的心思上来,差点接着再要100件。
除了秋衣秋裤外,姥姥还要了许多东西。嘎啦油,马油,友谊牌香脂,海鸥洗头膏等,都是自家代销点需要的货物。
悠悠还是喜欢意以后的各种名酒,看到就成捆的要。要不是怕引人注意,她还想多要。就是公社里的供销社,一年也卖不了多少成瓶的酒。作为村级的代销点,卖的更少。
从批发部出来,悠悠惦记着烟台的国光苹果,就拉着姥姥去了果品门市。果然,柜台外摞着成篓的烟台国光苹果,价格比本地的高,0。20元钱一斤,50斤一篓。
营业员说法是,烟台的苹果耐存放,可以放到年底,因此价格也高。姥姥看着悠悠的馋样,一次要了十篓。
回家的时候,姥姥的后车座上捆着好几个箱子。到家就忙着往货架上摆放,悠悠帮着写标签,上面注明了价格。
晚饭后,姥姥刚想出门,给舅姥爷家送秋衣和苹果,舅姥爷和大舅来了。
姥姥放下东西,问道:“哥,我正想去您那,您俩这是有事?”
舅姥爷进屋坐下,“嗯,你们都坐吧,咱坐下来商量。俺和爱国过来,就是想一起议议你家盖房子的事情。咱村今年秋里赶得紧,地里就剩下棉花、夏地瓜和萝卜了。
现在反而闲了下来,到霜降还有二十天的时间。我想着,咱们趁这个空把房子盖了吧。秋后,公社还有水利工程,接着武装部组织民兵训练。再往后,就冷了,天还短。”
韩屯村以前种完麦子就开始整地,五百亩的豆茬地运粪犁出来,也该刨夏地瓜了。今年,队里多了辆拖拉机,进度快多了,豆茬地种上了小麦。其他的庄稼得到霜降才收,现在反而有了空闲。
舅姥爷说完,大家都楞了,主要是太突然了。盖房子可不是小事,需要准备的东西太多了。有句老话就是:“要想一年不心静,就盖房子”。
姥爷有些为难的说:“现在盖确实好,可俺们什么也没准备,来得及吗?”
舅姥爷说:“咱抓紧时间准备,从春天你们打算盖房子,我就让爱国给搭对梁檩,也准备的差不多了,让爱国和卫华这两天去集上再买些。其他的咱也紧着准备,应该没大问题。”看来,舅姥爷是做好了打算。
“来得及就好,俺和卫华都不懂,还得您爷俩操心,哥说咋办咱咋办。”姥爷说完,爸爸就跟着说:“舅,该干啥您和爱国哥告诉我,我还真是不知道。”
姥姥也说:“哥,您和爱国看到了吧,俺家的这俩人盖房子还真不行,您和爱国就当家盖吧,钱我已经准备好了,咱抓紧时间备料。”
大家商量着盖房子需要准备的东西,爸爸在本子上一样样的记着。盖房子用的东西真多,怪不得说盖个房子一年不心静啊。
悠悠小声的给姥姥说,自己的空间里这些东西都有,让姥姥提去城里买。
商量的差不多了,姥姥按着悠悠的想法开了口。“哥,俺在城里认识个管物资的人,要不俺明天去趟县城,看能买些便宜的东西不。”
大家听了都是一喜,舅姥爷说:“城里的东西齐全,你赶紧去,最好能买些白灰(石灰)和洋灰(水泥)来。”
爸爸将记着需购物品的本子递给姥姥,悠悠看了一遍,上面记的东西还真多,大到梁檩门窗,小到麻绳铁钉,写了满满的一张纸。
这时候,人们盖的院落一般是三间堂屋,两间配房。房间四米宽,一间用五根檩条。建房的梁檩大部分用自家栽的树,缺少的部分去集市上买。
悠悠家准备盖五米宽的房子,一间房就得用七根檩条,十六间房子总共得用一百一十多根檩条,房梁也得用十多根。虽然舅老爷帮着准备了一些梁檩,但由于悠悠家盖的房子多,还是差了好多。
现在,集市上一根榆木梁价格三十元左右,檩条六七快钱一根。都买的话,光梁檩就得一千元。门窗大多用结实的槐木料,有买成品门窗的,也有自己备料找木匠加工的。
舅老爷家有颗大槐树,春天就伐了给悠悠家备着,现在已经干透了,做门窗正好。
砖瓦、梁檩、门窗这些是大头,盖房子还需要许多的散碎东西。悠悠看的头大,好多东西也没弄明白。没办法,只好用意识联系上了智脑,让它按照自己的设想,准备出需要的建材。
大家商议到晚上十点多,悠悠困得眼都睁不开了。舅老爷才说回去,姥姥让他们把秋衣和苹果石榴带了回去。
等大家都走了,尽管悠悠已经困得不行,姥姥还是把她摇醒了。着急地问:“小祖宗,你倒是心大,这么大的事揽下来,还能睡得着。快给姥姥说明白,不然姥姥得愁死。”
这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悠悠问姥姥:“咱进去说行吗?”为了不让姥姥担心,娘俩已经近一月没进空间了。
姥姥犹豫了一会,才下了决心,“好,为了咱家的房子,就再进一次。”
进去后,悠悠把姥姥带到占地百亩的建材仓储区,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建材,姥姥才知道悠悠没说大话,别说自己家盖一套院子,就是建个新村也不成问题。
木材区有各种各样的木材,不仅有做梁檩的圆木,还有厚薄不一的方木,各种尺寸的板材。姥姥喜欢松木的香味,高兴地说;“俺就喜欢松木香,咱盖房子梁檩和门窗都用松木料,姥姥可是享俺悠悠的富了。”
悠悠讨好地说:“俺再孝敬您老一套松木的家具,放在新房子里。”
第159章 福地认主
这话提醒了姥姥,她赶忙拒绝了。“你这里的家具可不能拿出去,外面就没有这样式的。咱还是弄出去些松木料,让村里的木匠给做吧。”
姥姥说着,就盘算开了需要做哪些家具,得用多少木料。悠悠打断她:“姥姥,松木料咱尽量的多拿,想做什么做什么,多余的给舅老爷家,他家也没几件像样的家具。”
姥姥明白过来:“就是,咱趁着这机会,多弄些木料出去,想做什么不行。”
接着,悠悠和姥姥对照着本子上爸爸记的东西,和智脑做的预算,一样样的比对。智脑的预算比大家商议的更加合适,不光窗户多了钢筋和玻璃,还有许多改进的地方。
一切都准备好了,已经过了凌晨,新的一天开始了,悠悠出空间就睡着了。
早上刚到六点,姥姥就喊醒了悠悠,她俩得早吃饭去县城。进了县城自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