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是摘的,它自己落下来的。”志远随口回答。
姥姥看了一眼,顺口说了一句:“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半干。过的真快,高粱该晒红米了。七月十五趟花颗,也该拾棉花了。”
悠悠记住了姥姥的话,下地的时候,特意看了一眼高粱,果然,大大的高粱穗上已经泛红。
棉花更是喜人,长长的枝干上,花桃结得像蒜辫,仔细观看,确实有咧嘴的了,露出了白白的棉絮。
谷子垂下了沉甸甸的头,黍子开始发黄了,春地瓜的秧下已经有了露头的红薯,桂萍说那叫露头青。大豆颗上结满了豆荚,看来收获的季节快到了。
农历的七月十八,是处暑的节气,天气还是很热,高温仍然在三十度以上。
“姥姥,您不是说立秋奥热十八天吗,今天处暑了,咋还这么热。”悠悠拉着姥姥问。
“秋老虎,秋老虎,天不热庄稼咋着供粮食,秋天热了收成好。”好吧,为了庄稼的丰收,为了人们的利益,姐忍了,不忍也没法子啊。
这个年代别说空调了,电扇也没有,就是有也没用,村里没有高压电。晚上还可以进空间,白天只好热着了。
好长时间没去县城了,农历的七月二十一日,姥姥带着悠悠去了县城。
罗新才这次手笔较大,把全县的收购站跑了个遍,收购废铜8000斤,一尺的长发1000斤,二尺的200斤,加起来一共是15000元。看来他的经济实力够强,一万多的货囤起来毫不费力。
他妻子又要了150袋的头饰,两样货款相抵,姥姥给了罗新才15000块钱。
第146章 卖军装
罗新才告诉姥姥,他下步打算去附近的县里收购,路程远了,可能数量就比现在少了,怕耽误姥姥的事。
“兄弟,多点少点的没关系,你啥时收上来我啥时要,不急。”
听了姥姥的话,他明显的松了口气。“嫂子,去外县我得先打通关系,不耽搁您的事就行。”
姥姥把尼龙袜的样品递给王代娣,“弟妹,你看看这袜子咋样?”
王代娣接过去,一双双的看着,嘴里不住的发出惊叹:“真好,好看,结实,省事。”袜子的特点总结的挺全面。
罗新才也凑过去看,“嫂子,这袜子是好,俺们都要了,几个泼小子穿袜子可费了。”
姥姥笑了,“我准备让弟妹以后卖这种袜子,你随意穿。”
“我干,这袜子准好卖。不过,嫂子这多少钱一双啊?”王代娣兴奋地问。
“男女一样,都是一块钱一双。”
“真的啊嫂子,您没说错吧?男的和女的还是一个价?”她听了姥姥的回答,不敢相信,连着提了几个问题。
“真的,都是一样的价格,一双一块。”
姥姥这肯定的回答,使王代娣更加的兴奋。“真的啊,嫂子,那俺男女都要一千双,有不?”
姥姥爽朗的笑着说:“有,你要多少我都给。”
“嫂子,让俺两口子咋着谢您啊,给俺们带来这么好的营生,这比头饰还好。”罗新才也激动了。
“咱们之间还用得着这么客套,行了,我还有点事,先回去了,下次来时给你们把货捎来。”姥姥谢绝了他俩的挽留,领着悠悠去了临水。
玉玉看到姥姥带来的衣服样品,一件件的试穿着,美的不行。连给她带来的袜子也顾不上了,这次男女袜各带了2000双。
听了姥姥说的风衣十二元裤子十元的价格后,李保国提出每种各要500件,上衣和裤子都是3000件。反派萌萌哒:男神我不劫色
他又问:“姐,男装是什么样的啊?”
“男装没找到合适的款式,以后再看吧,反正也买不了多少。”
李保国有点失望,商量着说:“姐,您还能搞到军装吗,要不男装咱卖军装?”
“倒是可以,不过量不会太大,买卖军装犯忌违,咱犯不上。”姥姥还是有顾忌。
“姐啊,您这胆忒还是没看透。大街上那么多穿军装的,十件有九件是买的,从来没见那个部门管这事。现在,城里的小年轻谁没件军装。”李保国开导姥姥,对买卖军服毫无顾虑。
“那我就给你弄一批,先500套吧。”姥姥算是应下了。
“姐,您要是有渠道,尽管多弄些,咱不卖别人也卖。不用担心,兄弟我保证您没事,有什么事情兄弟自己担起来,绝不连累您。”李保国就差拍胸脯了。
“兄弟,你这说的叫啥话,咱们都不能出事,不能沾的买卖咱不干,现在咱有这么多的好营生,那样不能挣钱。”姥姥嘱咐他。
“行,俺听姐的,不行就收手,您放心了吧。对了,兄弟给您倒腾了几件老家具,咱吃了饭去看看。”
玉玉又要了300袋的头饰,姥姥接过她递给来的7000元钱。“玉玉,啥时头饰不好卖了,告诉姑一声,咱换新款式。”
“好的姑姑,现在这些卖的还挺快,以后再换吧。”
李保国收的老家具确实好,有立柜,桌柜,书桌,书橱,太师椅。悠悠最喜欢的是一个屏风,油亮的红木板上雕刻着精美的荷花鲤鱼图,活灵活现的。还有个做工精致的梳妆台,也非常漂亮。
这些家具都保存的非常好,没有一点损坏的地方。姥姥从废品收购站买的那些,确实比不上。
姥姥提出给他家具钱,李保国说:“嫂子,这些还没用五百元,您以后一块给我吧。最近没事,我再给您买些。”
“那怎么行,这是五千元钱,你先拿着用,咱姐俩最后算账。还有,这是我院子的钥匙,以后你收了直接放这里就行。”姥姥把前院的钥匙给了李保国一套。武逆
姥姥和悠悠又去了趟批发部,主要是买各种毛线,男的是藏蓝色,女的大红和天蓝,全要的纯毛线。批发价一斤才1020元钱,10斤一捆,姥姥要了40斤。回去分给大家,提前织出来,不耽误冬天穿。
随便又批了十捆后来的名酒,大白兔奶糖和青食的蛋奶饼干也批了好多,花了快一千块钱了,姥姥根本就没当回事。
悠悠想起姥姥刚开始来批发部,掏钱时那肉疼的样子,不厚道的笑了。
这次进城,姥姥拉回了一车的东西,堆在代销点里,够买一段时间的了。不够也没关系,悠悠可以随时补充,不过也得存一些货当遮掩。
姥姥把毛线分别送给了悠悠的三位舅妈,她们已经习惯了,不再提给钱的事,也不说感谢话了,只是和姥姥商量给大家分别织什么样式的。悠悠看了,感觉这才像是一家人。
队里的绿豆总算收完了,20亩绿豆除了队里留下的,每人分了10斤。小杂粮都是按人口分,收获了就分下去。由于口粮充足,大家伙也没意见。
黍子熟了,割下来的黍子摊在场里,妇女们趁空闲时间,拿着剪子把黍子穗绞下来,放在铁锨刃上把黍子粒肋下来,干净的黍子穗柔韧结实,绑成笤帚扫床和面板。
黍子的产量低,亩产才100多斤,30亩黍子一人也分了10斤,不过是带壳的,碾去壳子也就是7斤黍子米。
黍子米就是人们常说的黏米,平时没人吃它,过年的时候碾成粘面,包粘豆包,剩下点二月二煎年糕。
收了黍子,谷子也该割了。男劳力把谷子割下来放在地上,妇女们都去绞谷穗,老人孩子齐上阵,剪子不够就用镰刀。
去了穗的谷子杆又叫杆草,是驴骡马的主要饲草。捆成三十公分粗细的捆,运到麦场里剁在一起。
谷子的产量高,亩产能到500斤,杂粮中队里种的谷子最多,有50亩,每人分了0斤谷子。
一斤谷子七两米,一人也快两斗60斤小米了。这里人们习惯晚上喝小米汤,这些谷子得喝一年。
第147章 大丰收
谷子黍子收完了,腾出来的茬子地马上耕耙好,等到了秋分季节播种小麦。
从七月十五趟花颗开始,队里三天拾一次棉花。每次拾棉花,人们就议论今年的棉花好。主要是没生虫,这比往年可是省大事了。往年不仅得打好几次农药,打药稍微不及时,就得靠人工捉虫。
不生虫棉桃就结得多,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今年的棉桃格外的大,真的像个桃子。
开好的棉花一个棉桃就抓一把,棉絮还长,好多人家都准备下一年在自留地里种棉花,要求队里分些棉种。
按照国家的规定,农民不仅麦季上交爱国粮,秋季还得交爱国棉,队里的棉花除了留棉种的外,霜前的好棉花都得上交国家,剩些短绒的霜后花才分给社员。
悠悠听着大家的议论,心想:姐这优质的抗虫棉要是不好,能对得起后世的高科技,后世虽然有着各种的不如意,但比起现在来还是进步巨大。
进入农历的八月,早晚就有点凉了,人们开始穿厚衣服了。八月初一,姥姥带着悠悠去了临水,给李保国送衣服。
进了自己家的院子,东厢房里让李保国摆了一片家具,有上次见到的,也有新收的,这次到没看见特殊的款式。
把衣服和袜子放好,又拿出了十斤花生油和一百个鸡蛋,姥姥用自行车带着悠悠先去了王奶奶家。
王奶奶家没人,看院子里遍地的落叶,得有一段时间没人来了。姥姥把油和鸡蛋放下,写了个纸条,说明是送给他们的,就去找李保国了。
李保国正好在家,看到姥姥就说:“姐,我寻思这天一凉,您就该来了,专门在家等着您,还真叫我想对了。”
“兄弟啊,我最近有点事,就想着等货齐了再来,还是有点晚了。”
听了姥姥的话,李保国有些为难,打了个楞,才不好意思的说:“姐,没想到您把货都带来了。说实话俺手底下没这么多的钱,我寻思您还跟以前似的分批来。那您先歇着喝口水,我去找人凑些。”
姥姥赶紧拦着他,“兄弟啊,你出去借不是打姐的脸吗,咱姐弟俩的感情还用借别人的,你手里有多少就给我多少,我不怕你。”
听了姥姥的话,李保国激动了,说话都不溜索了。“姐,今后您看兄弟的,您信兄弟我,兄弟要是对不住您,那就不是人了。”
说完就进了里屋,拿出来一个袋子,里面装的都是成捆的钱,一捆一千。一捆捆的就往外数,数到四十的时候,里面剩的就不多了,估计不到一万了。
姥姥制止住他,“兄弟,别再拿了,您得留点应急。”
“好,我听姐的。那院子还是买早了,不然能有五万多。”李保国话里有些后悔了。他把四万元钱装好,递给了姥姥。
回到悠悠家的院子,姥姥进里屋把货点给他。3000套女装,500套军装,男女袜子各3000双。李保国算了一下,趴在桌子上给姥姥打了个54000元的欠条,递给了姥姥。
“姐,您收着,虽然没啥作用,但兄弟我安心。”
“好,那我就拿着了,兄弟你点下货吧。”
“不点了,姐您信我,我也相信姐。走,看兄弟给您淘腾的家具去。”李保国说着向东屋走去。
“兄弟,你先别忙,家具我刚才见了,今天我还有别的事,我得回去了。”
“姐,您不能吃了饭再去吗,这都快十一点了。”
姥姥谢绝了他的挽留,带着悠悠去了汽车站,搭上了去平城的客车。
到平城都十二点钟了,悠悠饿的肚子直叫唤,娘俩直奔第一饭店。吃饱后又打包了十个烧鸡,就去了杨奶奶家。
杨奶奶开门看见姥姥,高兴的抱怨着:“妹子,可把你给盼来了,俺以为你把老姐姐我给忘了那。”
“哪能啊,妹妹这段时间有事,这不得了闲就赶紧来了。”
进屋坐下,杨奶奶就拿出来2000元钱递给姥姥。“妹妹,你点下这是上次的2000元钱,姐姐货可都卖光了。你那还有吗?”
“有,您跟我去拿吧,还有一些袜子,您也看下。”
杨奶奶进屋拿了个布包,跟着来到悠悠家的院子。看见姥姥拿出的袜子,马上来了精神。“真好,这是咋想的啊,容易破的地方都加厚了,这准好卖。”
“姐,您拿些袜子卖吧,价格也合适,男女袜子一样价,都是一块钱一双。”
杨奶奶不敢相信地又问了一句:“妹子,你没说错吧,这袜子一块钱也忒便宜啊。”
“没错,就是这个价。您看还合适吧?”
杨奶奶没了疑问,就兴奋的设想起来。“正好合适,我卖头饰的时候捎着袜子,都是小物件,也不占地方,带着还方便。对了妹妹,你下次得多长时间再来啊?”
“说不好,估计得一个月了。”马上就要开始秋收大忙了,还真是没了空闲时间。
杨奶奶考虑了一会,“这样啊,那妹妹给俺拿300袋头饰,袜子俺一样要1000双。扣子现在卖有点小了,你那有大点的吗?”
“我还真没注意扣子,以后再说吧。”
姥姥进屋给她拿东西,杨奶奶从布兜里拿出钱点着,接货的同时把钱递给了姥姥。“妹妹,这是5000块钱,你点下。”
送走了杨奶奶,刚过下午一点,娘俩就去逛街。虽说这个时代物资短缺,大街上也不算繁华,可逛街是女人的天性。
悠悠上一世由于自身的原因,基本上不出门,一切都依赖网络。这一世喜欢上了逛街,姥姥也挺喜欢,娘俩就成了逛街的搭档。
作为吃货,悠悠拉着姥姥先逛果品门市。还真是来对了,刚进了一批莱阳梨,这可是正宗的特产,不存在假冒伪劣。
两毛的价格更是动人心,悠悠缠着姥姥要了两篓子,一篓50斤。
交上钱就在门市里的水管上洗了一个,悠悠咬了一口,清脆爽口,梨汁蜜甜丰富,顺着悠悠的手流了下来。
悠悠赶紧递给姥姥,“姥姥,您吃,真甜啊。”营业员都被她逗笑了。
第148章 “三秋”不大忙
果品门市里还有两种新鲜的葡萄,一种是绿的,晶莹透亮长粒像一串串玛瑙。一种是紫的,葡萄粒结实的挤在一起。
营业员告诉姥姥,绿葡萄叫玛瑙葡萄,比较甜。紫葡萄叫玫瑰香,带着一种玫瑰香味。
可能是运输不易,葡萄价格较高,三毛一斤,用竹筐装着,一筐20斤,姥姥看着悠悠的馋样,一样要了一筐。
虽然才进八月,月饼已经上架了。悠悠看了下,都是五仁的,两个一斤的大月饼,一斤六毛钱,姥姥也买了五斤。
悠悠没看见有苹果,就问营业员:“阿姨,你们咋没苹果啊?”
“苹果还得等两天,八月十五以后的烟台国光苹果才好吃,你那时候再来买吧。”
回家的时候,姥姥的自行车后面驮着个篓子,里面装着梨和葡萄,还有四只烧鸡。先去的舅姥姥家,大家围着洗好的水果,高兴的吃着,都说比在集市上买的好吃。
舅老爷每样都吃了一些,又发感慨:“妹妹啊,别看哥走南闯北的,还真没你有见识,这东西哥都没见过,更不知道在哪买,一大家子都跟着你享福了。”
八月初五,学校里放了秋假,这次开学还没上够一个月。不过,“三秋”和“三夏”不同,由于各种庄稼成熟的时间不同,“三秋”相对的松快点,但拉的时间较长。
高粱熟了,三百亩的高粱连成一片,远远望去,红彤彤的高粱穗像天上的彩霞落了下来,美丽又壮观。
砍高粱真累人,男劳力都累得汗流浃背。妇女劳力就相对轻松了,和谷子相比,高粱穗少好多。大家把高粱穗用镰刀削下来,高粱秸捆起来,按人头分到各家。
高粱秸在这个时代,可是好东西。直接打成帛(bo)盖房子棚顶用,破开压成篾编成各种席,是必须的生活用品。就是从中间折断的高粱秸也有用处,把顶上的高粱莛折下来,可以做馍筐、锅柸。去了高粱粒和壳的穗,可以绑成刷锅的炊帚。
不加工直接卖出去,一捆直径三十公分的高粱秸,也能卖一块多钱。村里每人一年分十来捆高粱秸秆,这也是一笔较大的收入。
高粱是人们的主食,吃的干粮主要是高粱豆窝窝,早上喝的稀饭是高粱面糊糊。与堤外村庄的“地瓜饭,地瓜馍,离了地瓜不能活”相比较,滩区的人们的口头语就是:“高粱豆窝窝就辣椒,越吃越上膘。”
村里人均分了350斤高粱,桂莲一家三口,因为工分少,分的少了点,一人也有200多斤。她俩口子高兴极了,张留根激动的说:“俺老家一年的粮食都加上,一人也分不到100斤。”
高梁收了,就开始耕地。各家和队里的积肥,大车小车的往地里运。地排车一车十个工分,胶轮车一车三个工分,清完一家记一次。
悠悠家的几个大粪堆,一共记了八百多个工分,姥爷原来在菜园一天才六个工分,相当于他半年的工值了。
今年村里喂得猪多,积的肥也多,一亩地上了十多地排车的土杂肥,一车一千多斤。
村民都说,终于达到了五八年提出来的,亩施基肥一万斤的标准,就是不知道亩产粮食一万斤啥时间能实现。
难,就是到了后世,高速发展的科技也没能实现,吨粮田倒是没问题。
队里的两辆拖拉机发挥了作用,能拉梨子能拉耙。两辆拖拉机一天能耕一百亩地,三天的时间三百亩地就耕耙完了。
队里的耕牛全用来往地里拉粪,减轻了群众的劳动强度。今年的“三秋”大忙比原来轻松了好多,大伙都非常满足。
姥姥喂的小鸡长成了大鸡,特别是公鸡,都长到了二斤左右。
收公鸡的来了,条件非常苛刻,只要当年的小公鸡,还得是一斤半以上的。悠悠看得咂舌,现在的农民真是冤大头,买难卖也难。
八月初六,姥姥带悠悠去了张集。集市上,除了供销社的饭店,开始有个人摆摊卖烧鸡的,一大盆的烧鸡用纱罩罩着,香味飘出去好远。悠悠拽着姥姥,闻着香味找了过去。
买烧鸡的还真有几个,他们都是要六个。悠悠看了觉得奇怪,“姥姥,他们咋都要六个啊?”
“这是要了送节礼的,现在时兴送六个烧鸡。”原来八月十五,未婚的男方得去女方家送节礼,还得在初十前的双日子送。其实就是八月初六、初八和初十,三天的时间。
现在六个烧鸡可是笔大开支,怪不得收鸡的只要当年的小鸡,老公鸡一般都在三斤以上,一只老鸡赶得上俩小鸡重了。
刚进食品站,站长就热情的打招呼,“老韩,你那里的鸡蛋咋样,今天带来了多少?”
“不多,还不到二百个,老话都说缺八月不缺腊月,这段时间老鸡褪毛不下蛋,小鸡还没长成,鸡蛋是不好收了。”
“这十五得做月饼,鸡蛋的用量大了,还收不上来了。不过把你家的两头肥猪拉来吧,我可听说了,都长到二百多斤了。”站长的信息够灵通的。
“下集给您拉来一头,俺得留下一头。秋后俺家盖房子,得杀了管饭。”姥姥实话实说。
原来,食品站还承担着八月十五做月饼和春节做点心的任务。姥姥因为要去县城,就没要月饼。
罗新才这次收的乱发多,5000斤乱发和2000斤废铜,价值4000元,再加上400元的利润,一共是4400元。他的妻子又要了150袋的头饰,加上2000双袜子,姥姥给了他900块钱。
罗新才送货的同时,拉来了五篓子红香蕉苹果,一篓50斤。姥姥要给他钱,他急了:“嫂子,您这是打我的脸,就这点东西兄弟能给您要钱。不满你说,我五分一斤从果园里拉了一车,买废品就靠它开道了。不是这东西放不住,我还想多给您几篓子那。”
“那嫂子就谢谢你了,这苹果又大又红,这价格也就是你能买出来。”苹果确实好,那个都得有半斤,散发出阵阵香甜味。
“嫂子,新才也就这点能耐,俺娘几个这些年跟着他,嘴里没受屈。”王代娣对姥姥夸他。
第149章 八月十五的月饼
“嫂子,您听见了吧,以后想吃什么就告诉我。对了,您十五前再来一趟吧,我给您留点好肉。”看来,他十五还是准备杀猪。
“最近我有点事,十五前就不来了。后院的花生差不多了,咱去刨点,给孩子们煮着吃。”
姥姥和他俩口子一起,到后院刨了一片花生。花生长的是真好,每墩下面都带着一大捧的花生,里面的花生仁顶满了仓。
悠悠想起了桂萍她们的谜语:“一个小孩二指高,满脸麻子罗锅腰。”看着罗新才,没敢说出口,憋得差点内伤。在心里暗暗鄙视自己不厚道,歧视残疾人,忘了上一世自己的尴尬。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嘴欠的悠悠又想起了另一个谜语,还出声说了出来。
王代娣愣了一会,哈哈大笑,抱着悠悠亲了一口。“悠悠好闺女,俺给你出个谜,看你能猜出来不。”
罗新才抢着说:“一个小孩二指高,满脸麻子罗锅腰。悠悠,猜吧。”
王代娣笑的捂着肚子,嘴里还喊着:“不行了,笑得肚子疼。”
姥姥看着他俩,也笑喷了。
刨了两麻袋的花生,姥姥给了罗新才家一袋,还把后院的钥匙给了他,让他有空把花生收了。
中午在罗新才家吃的午饭,饭后,姥姥带着悠悠去了县里的食品站。那里的月饼和张集的差不多,50斤批发,批发价0。50元,价格和张集的一样,姥姥要了200斤。
刚回到家,“高高三”的娘“小老妈妈”就来了,看到姥姥进的是县里的月饼,高兴的买了六斤。“俺就说得等着你家的月饼,看吧,还是等着这城里的了。”
张集和县城的两种月饼悠悠都吃了,没感觉出有啥差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包装纸上印的厂址不同。不过看她高兴的那样,悠悠就把到口的话又咽了回去。
这时候做月饼用的都是优质的原料,说是五仁,其实里面就有花生、核桃、芝麻三种,加上青红丝和冰糖、白糖。月饼呈鼓形,边沿稍鼓出,花纹和字迹清晰,形状端正,不破皮,不露馅,边角分明。
表面金黄色,色泽均匀,具有油脂光泽,边缘呈象牙色,底面棕红色。口味香甜,绵软带酥,有多种果仁香味。皮薄馅多、味美可口、不易破碎、便于携带。
相比于后世的天价月饼,悠悠觉得现在的月饼,才是货真价实的美味。
“小老妈妈”的宣传能力挺强,她回去了不大会,就来了好几家买月饼的,都是卖了去送节礼的。
到了晚上,姥姥才有空给舅姥爷家送东西,这次姥姥送去了三篓子苹果和10斤月饼,让他们走亲戚。看到半袋子的鲜花生,舅姥姥坐那就挑上了。
“嫂子,别跳了,也没多少,都给孩子们煮吃了吧。”
听了姥姥的话,舅姥姥不乐意了。“这都半袋子了,还不多啊,咱平时赶集,给孩子们也就买二毛钱的。我挑饱成的晒干了,放到年下炒着吃。剩下的秕花生也够煮一锅的。”
姥姥煮了一锅五香花生,昊昊和迪迪都吃撑了。可怜的俩孩子,长这么大就没吃过煮花生。
昊昊挺着吃撑的肚子,在哪纠结:到底是五香的鲜花生好吃,还是焦花生好吃。
第二天,石庙和附近村的人也来买月饼,都要六斤,190斤月饼一天就卖完了。村里的人知道了,都让姥姥再去进,后悔没早点买。
一斤月饼赚一毛钱,悠悠真不想去了,可姥姥痛快的答应了,主要是为了满足大家的虚荣心。也是,同样的价格,县城的咋着也比公社里的显得高档。
初八一早,悠悠只好认命的早起,跟着姥姥去了县城。姥姥这回嘴上说着多要,才要了500斤。
悠悠说要是不够了,自己可不再来了。姥姥笑着答应,“以后没有送节礼的了,一家要个一斤二斤的,这些足够了。”
还真叫姥姥说准了,到家后买月饼的人虽然多,但要的数量少,韩屯村的还好些,大部分要二斤,别村的人多数就要一斤。
初十那天一大早,志远就来了,刚进院子就喊:“昊昊,俺家打枣了,赶紧起。”
昊昊闻声就跟着他跑了,悠悠起来他们已经不见影了。刚想跑,迪迪揉着眼从屋里出来,都快哭了。“哥哥坏,不带我。”没办法,只好领着他慢慢的走。
大舅家的两颗枣树比堂屋的顶还高,大舅站在屋顶上,用个长长的木棍用力的抽打着枣树,通红的大枣哗哗的往下掉。
院子被大舅妈打扫的非常干净,树下还铺着两张高粱秸帛。上面落满了一层红枣和绿叶,帛的外面也滚落了好多的红枣。
志远他们几个跑着拾,捡到个红的发紫的,赶紧塞在嘴里,这样的熟的好,生吃特别甜。
孩子们不时的被落下来的枣砸到身上,马上就尖叫一声,“砸着我了。”大家听见都跟着笑。
看到树上的红枣很少了,只有个别的藏在树叶中,很不容易发现。大舅问舅妈:“行了吧。”
“再打一遍,不是说有枣没枣打三遍吗。”听了舅妈的指示,大舅又用棍子接着打了一遍,落下来一层碧绿的枣叶。
悠悠看了,对传统的农俗有了新的理解。打枣叶就是通过抑制营养生长,来促进花芽分化的。
舅姥姥坐在堂屋里看着智茹、迪迪和志勇、志强,他们年龄太小,还不懂事,怕圆枣卡着他们。四个小不点都想往外挤,可惜门口有桌子拦着,出不来,急得在屋里直跳脚。
两颗枣树打了满满的一簸箩和两挎蓝,大舅把高粱帛放在木架上,智慧帮着舅妈挑枣,挑出来又圆又大的倒在上面晒。
最后剩下些小的和被虫咬的,一家一小挎蓝,拿回去吃鲜枣。
中午,姥姥把枣切碎,把枣核和有虫的扔了,掺到发面里蒸了一锅枣馍,又甜又香。悠悠兄妹仨个光吃枣馍,就撑的小肚溜圆。
第150章 八月十五送节礼
下午,桂萍来喊悠悠,去看婕格家对象送节礼。俩人到的时候,婕格家的门口已经围了好多人。
悠悠自穿过来以后,就发现村里的这个特点,谁家有个特殊事情,全村人都去围观,还七嘴八舌的仪论着。
原来,村里订婚的姑娘,婆家都来送节礼了,就婕格家的没来。今天是最后的一天了,她又是村里第一个倒插门的,难怪大伙都围着瞧稀罕。
送节礼都是下午来,这样就少了中午管饭的事情,图的是方便省事。
婕格的四个哥哥都蹲在院子里,脸色特别的难看,没一个吭声的。婕格在厨房门口无声的流泪,她爹娘坐在堂屋也不说话,气氛特别沉重压抑。
村里人在婕格家门口,小声的议论着。“咱村也没招过倒插门的女婿,是不是得给男方家送节礼啊?”
“可能是吧,要不今天咋还不来。”
“别瞎猜了,她婆家远,来不了这么快。”
人们正议论着,有眼尖的小声喊:“来了,别说啦。”可不,有两个外村人推着自行车朝这走,车子的后架上带着两个大笆元子(用去皮的簸箕柳编的篮子)。
马上有口快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