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屯的工资比起深南来不算高,可工作时间是按照国家标准定的,每天工作八个小时。而且韩屯村的生活消费低,一个月十来块钱就够了。
  正月初十上午八点,韩屯村的工厂顺利开工。为了去晦气,各工厂的大门口,都放了一千头的鞭炮。
  只是一个晚上的时间,韩玉臣的死讯,就传遍了附近的村庄,工人们一进村,就找熟悉的人打听情况。
  为此,各工厂都特意提了要求,上班期间严守纪律,不准传播小道消息,注意生产安全。
  九点刚过,地委驻韩屯工作组以及地县有关部门就到了,带队的是地委办的李副主任,李副主任就是八三年在韩屯驻队的小李同志。
  他在张集滩区重建工作中表现出色,又符合干部四化标准。八四年机构改革,受到重用,越级提拔到领导岗位。
  这次韩屯村扩建,李书记特别点将把重任压给了他。他八三年在韩屯住了整整一年,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看了韩屯递交的报告,没进韩屯就把工作安排了下去。
  在他的筹划下,正月初五驻韩屯村工作组就成立了,本来打算初八韩屯开班入村,可哪料到韩屯发生了变故,一直拖到现在才来。
  不过这两天他们也没闲着,该做的准备工作都进行了,就连扩建所需物资都安排了下去。
  进村后,他们放下行李就去现场测量,听了韩屯的新打算,在村前的防护林里新建小麦和生猪收购点,他们马上进行测算,所需物资得上报审批。
  只用了一天的时间,他们就把一切都规划好了。第二天,建筑队就进村了,几个项目同时开始施工。
  现在建筑机器少,大部分活计都靠人工,他们来到之后,就在附近村庄大量招收临时工。
  年后正值春闲季节,各村的劳力都在家闲着,一天二元的工资招的都是壮劳力。
  现在的人干活是真实在,每天上午七点上班,下午六点才下班,中间休息两个小时,回家吃午饭。这样算来,一天干九个小时的活计。
  各建筑队的正式工人加一块二百多人,他们也没单独开伙,都在韩屯村的食堂里就餐。村里各家空闲的院子,也被征用了,安排建筑工人住了进去。
  各种建筑材料,源源不断的运了进来,工地上堆积的到处都是。现在别说沙子、水泥、钢材、木材,这些紧缺物资了,计划内的得提前审批,市场上的高价建材,都经常缺货。就是砖瓦,也得提前交钱预订。
  韩屯村除夕临时起意扩建工厂,半个月的时间没到,各种建材就运进了村子,而且还是送货上门。
  附近的村民看见,都眼气的不行,纷纷议论:“韩屯村这典型当的真值,刚说建厂房,全区往这送建材,呼啦啦来了二百多个正式工人。
  这才隔了一年,又要建高楼了。咱们盖三间瓦屋,得攒好几年的时间。买两袋子水泥,还得到处找人。韩屯村这水泥,都堆成山了。”
  有知道内情的,对他们说:“听说韩屯村去年给国家交了二千五百多万的税,有这些钱,就是买高价的建材,得盖多少工厂。
  韩屯村建的工厂越多,交的税也越多,国家肯定得大力支持。”
  现在人们盖房子,不再用泥垛的土墙,大部分都是建砖瓦房,外墙用水泥勾缝,结实又美观,比用石灰强多了。
  水泥属国家计划内物资,近几年由于基建项目增多,水泥供应愈加紧张,别说平价的了,就连高价的水泥都很难买到。
  现在市场上的高价水泥和钢筋,比国家定价高了几倍,即便是这样,也是供不应求。
  人们建几间平房,也就用几袋水泥抹下外墙的砖缝,窗户上用几根钢筋。这么少的用量,有钱还没地方买去。
  韩屯村盖工厂,要是全靠高价建材,简直是异想天开,这么大数量的建材,想买都找不到地方。
  所以说,在这个年代,没有政府的支持,许多事情可不是有钱就能办成的。


第821章 机器调配
  面条厂开工,昊昊和志亮俩人一头钻进面条厂,先研究龙须面的制作,主要是调整面条机的设置。
  俩人整个春节期间,把精力都放在钻研面条机的有关资料上了,开班没用两天,还真把龙须面给生产了出来。
  比粉丝还细的龙须面,一两一把,半斤一袋。小份量的包装,给老人和孩子们吃特别的合适。
  俩人一鼓作气,接着研制蔬菜面。主要是制作蔬菜面叶,经过反复试验,碎小的面叶终于制成了,薄薄的面叶大小和黄豆粒差不多。
  现在刚开春,青菜还没长成,可市场上胡萝卜多的是。生产火腿肠的设备中,就有榨汁机,蔬菜面终于面世了。
  村里人为了新产品,也是豁上了,用大棚里的菠菜,生产了一些菠菜面叶。
  胡萝卜的面叶是橙色的,菠菜面叶是绿色的,加上微黄的鸡蛋面叶,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不仅营养丰富,看着也诱人。
  这种蔬菜面也是半斤的包装,由于面叶碎小,半斤装的面叶和二两的方便面,体积差不多大。
  经过商议,蔬菜面和龙须面的价格定了下来,和鸡蛋面价格相同,都是两元钱一斤。
  其实生产龙须面和面叶,也就是工序有所改变,成本并没有增加。蔬菜面叶中增加了蔬菜,可比起鸡蛋来,可是便宜多了。
  这两种产品摆上展销厅的货架,就被前来购买温室蔬菜的客户给看中了,他们都是十几箱的要,比鸡蛋面受欢迎。
  正月十五元宵节,韩屯村的工厂没放假,在韩屯的建筑队也没放假。十五的晚上,村里为建筑工人准备了八菜四个大件的宴席,欢度元宵佳节。
  正月十六一大早,兰芝的四个侄子一块来了,他们进门看到奶奶,就哭开了,把老太太给气的七窍生烟。
  这里过年的规矩是,正月十六小年下,预示着旧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
  这一天,人们把过年剩下的好年货,都拿出来吃了,一天啥活也不干,吃好玩好,期盼新的一年富足安康。
  大伙都图个吉庆快乐,哭闹是这一天的大忌。即便是家里有老人去世,人们也不哭出声,把死人埋在被窝里,过去这一天才往外说。
  四个孩子进家就哭,搁谁家都是烦心事,打出去都没人同情。
  兰芝娘一个年下都盼着儿孙来看看她,结果到正月十五没见一个人影,老人对儿孙算是彻底的死心了。
  哪料到这刚过完年的第一天,四个孙子都来了,而且犯了今天的大忌,进门都哭嚎。
  老太太看着几个孩子,气不打一出来,大声的呵斥:“我还没死哪,都别哭了,你们这是干什么来了。”
  四个孩子外面穿的都是兰芝买的运动服,过了一个年,衣服上到处都是油渍和污渍,那叫个邋遢。
  别说衣服了,两个小孩子不知道几天没洗脸了,脸颊上全都是鼻涕疙疤,看着都让人恶心。俩大孩子衣服虽然脏,起码脸上干净的。
  俩小的抱着奶奶的胳膊,哭着说:“奶奶,咱家里没一分钱了,也没吃的了,俺爹不要俺们了。让俺们来找奶奶,以后跟着奶奶过日子。”
  老太太一听这话,气了个倒仰。她问自己的孙子:“你们爹真敢说,让你们跟着我个瘫痪老太太过日子,他一个壮劳力养不了你们,我就能养得了你们了。”
  两个大的没吱声,小的那俩说话了:“奶奶,俺爹不要俺们正好,俺还不想跟着他过了,在俺姑姑家多好啊,天天都能吃肉。”
  老太太问俩大的:“你们也是这么想的?”
  俩大的也知道这么做不对,可他们从小就霸道惯了,被自家奶奶这么逼问,就觉得脸上下不来,脖子一拧气急败坏的说:“家里啥都没有了,总不能饿死俺们吧。”
  一句话把老太太气哭了:“你们有吃有喝的时候,从来没想到过我老婆子,啥时候没吃的没钱花了,就来找我。别说我现在是废人了,就是我好好的,也六十多了,我也养不了你们四个啊。”
  老太太的大孙子往沙发上一坐,对奶奶说:“反正我们不走了,你在哪我们就在哪。”
  兰芝看到跟要饭似的四个孩子,心里挺不得劲,本来打算去请个假,让他们先洗个澡,再把他们的衣服给洗了。
  对于几个孩子哭嚎着上门,兰芝也没当回事,她年纪比较轻,还真没把这些过年的忌讳放在心上。
  不过大侄子的话,把她给惹恼了,这简直就是个无赖。过年满十八的人了,个子一米八多,人高马大的人了,理直气壮的耍赖,可真让人同情不起来。
  兰芝对几个侄子说:“你们也别给奶奶闹了,都跟我走,韩屯村住着工作队,咱去找他们问问,看看你们奶奶有养你们的义务不?”
  几个孩子也就是窝里横,一听姑姑带他们去找工作组,立马就熊了,俩大的把头一耷拉,瓮声瓮气的说:“俺们来看奶奶,找工作组干啥?不去。”
  俩小的哭着对奶奶说:“奶奶,你别赶俺们走,家里真的啥都没有了,回家就得挨饿。”
  兰芝问他们:“家里没东西了,你爹在家咋吃啊?”
  俩小的只是哭,还是二侄子回答的:“过年下还剩下一筐子馒头,够俺爹吃几天的,过了今天他就去窑厂干活了,发钱得等好几个月。这就该开学了,家里一分钱也没有,不到这里来,我们都没法上学了。”
  老太太对闺女说:“兰芝,你去找村里租辆车,把我送回家去,你养了我一年了,也该你哥哥养我了。
  既然他们都想跟着我过,那就回家吧,我守寡拉拔大了儿孙,看他们能饿死我不。”
  兰芝劝她:“娘,您老人家咋又犯糊涂,俺哥哥啥样您还不知道吗,跟他生气值不值啊?”
  “跟他生气不值,可眼下这事咋办啊?我上辈子到底做了多大的孽啊,这辈子遭这样的报应。
  年轻轻的就守寡,把儿女拉扯大了,孙子也抱大了,该安享晚年了,结果又摔瘫痪了。
  儿孙指望不上,好歹有闺女管着。哪知道在闺女家也不得安生,还得替儿子养四个孩子。
  老天爷,您就睁开眼看看吧,我老婆子做的孽我自己担,您把我给收了吧,别再给闺女招灾了。”


第822章 养不养?
  老太太越说越伤心,俩大孙子也不说话,还不如俩小的,他们哭着说:“奶奶,你别哭了,俺们以后听你的话,不惹你生气了。”
  兰芝看劝不住老太太,起身就出门了。她先找到了宝贵,把家里的情况说了。
  俩人还真没主意了,不管吧,四个孩子都得失学,吃穿都成问题。管吧,自家确实没这个义务,从老太太哪里就不答应。
  老人从小娇惯大的孙子当然心疼,可老人怕给闺女添负担,关键是自家的孙子都不是好孩子,一身的坏毛病,对他们的姑姑还怀有敌意,认为他们母亲坐监狱是姑姑害的。
  其实不管老人是咋想的,俩人还是希望四个孩子能学好,要是放任不管,再这样发展下去,几个孩子都得毁了。
  作为孩子的亲人,他们真的狠不下这个心来,对孩子不管不问。再说了,自家也有这个经济能力。
  老人怕给闺女惹麻烦,兰芝和宝贵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只要自己尽力了,即便是孩子们真的不学好,起码自己不后悔。
  俩人请了假,接着去找工作组,咨询一下他们家的这种情况,到底该咋办。
  也是让他们赶巧了,张集镇的几位领导正好都来了,给地委工作组汇报,在韩屯村举办学习班的事情。
  年后,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从正月初十开到十四,镇里的干部除了值班人员,全部参加三干会,所以韩屯村的学习班,拖到现在才开始安排。
  张集镇在县里开会期间,对韩屯学习班做了周密的计划,准备了丰富的教材,负责学习班的工作人员,就安排了五个。
  学习班暂定两个月的时间,看具体的效果决定是否延期。参加学习的人员,都是韩屯村的工人,利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参加学习,上下班时间不一致。
  地委工作组主要是负责韩屯村的工厂扩建,对处理家庭矛盾还真不在行。
  张集镇派来韩屯负责学习班的同志,就有司法协理员,是专门处理村民纠纷的,也经常帮助人们处理家庭矛盾。
  可惜兰芝的娘家不属于张集镇管理,他们只能提供个参考意见,具体解决办法还得找所在乡镇和村干部。
  其实兰芝哥哥的这种做法,已经犯了遗弃罪,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
  娘家嫂子已经被判刑了,兰芝肯定不想哥哥再吃官司,这种办法首先被她放弃了,只能走协调解决的路子。
  宝贵去村里租车,兰芝先回了家。到家后就给老人穿上厚衣服,告诉老人和侄子们,回娘家的村里解决问题。
  几个孩子再不同意,看到姑父开过来的汽车,也只好跟着回去了。
  他们回到娘家后,家里真的像孩子们说的那样,一点存粮也没有了。
  刚过了年,大人和孩子都在家,可不论屋里院里,那叫个脏和乱。
  地上到处都是垃圾,屋子里到处都是脏衣服,厨房里锅也没刷,碗里还粘着稀饭,水桶里一点水都没有。
  兰芝对四个侄子说:“你们都这么大了,家里的卫生都不知道打扫,自己的衣服也不收拾。你们自己看看,这还像个家吗?
  咱们家的房子,在村里是最好的,房子里的家具,也不算差吧。可像咱们家这样脏的,在村里也难找吧。
  都别站着了,赶紧动手收拾干净。一会村里来人,你们一个个的,都长成大人了,不嫌丢人啊。”
  兰芝的四个侄子,人长得都算是好的,俩大的一米八多了,俩小的虽然才刚过十岁,个头也一米六七了。
  四个孩子死吃不动,没一个瘦的,一个比一个富态,身高体壮,人高马大,全都是壮小伙。
  几个侄子被兰芝支使着打扫卫生,兰芝和宝贵俩人,把母亲从车上架下来,用轮椅推倒堂屋里。
  从兰芝他们开车进村,不一会的工夫,村里人都围了过来。今天是正月十六,人们都在家里闲着,看到兰芝开车回来,就知道有热闹可瞧。
  很快院子里外都围满了人,大伙过来就打探:“大十六兰芝把她娘给送回来,这是又出啥事了?”
  “肯定是出事了,要不兰芝能凑今天回来。她娘过年都在闺女家,兰芝也没说给送回来。”
  和兰芝要好的妇女,和兰芝打了声招呼,看到家里脏的实在是没法下脚,连口水也没有。就主动回家提过来暖壶,连茶杯都带了过来。这家里脏的,喝水的茶杯里外都糊满了疙疤。
  村里的干部听说了,没用人叫,就主动过来了。他们可不是闲的没事干,乐意过问兰芝娘家的闲事,主要是看在宝贵和兰芝的面子上。
  兰芝和宝贵,俩个人在韩屯村,一个运输队的队长,一个服装厂的厂长,特别是兰芝,管着二百多个村级服装厂,她娘家村里,就有个服装加工点。
  进门就问:“宝贵兄弟和兰芝妹子,你俩咋凑这个日子回来了,还把老婶子给带回来了,家里这是有事了?”
  兰芝娘没等闺女回话,就把事情说了出来,也不给儿孙留面子了。最后老太太气愤的说:“你们大伙给评评理,再说新社会闺女能养老,兰芝养我这个当娘的应该,可该不着养娘家侄子吧。
  再说了,闺女能养老,儿子也应该能养老吧,兰芝去年养了我一年,今年也该俺儿养我了,我回来就不走了,他们也五个就是要饭给我吃,我也不嫌孬。”
  村里人听她说完,都不可思议的议论上了:“这可真是不要脸了,老少都不要,光顾自己吃喝。以前就觉得他老实,现在看来是个老实悬。”
  这里的人们称呼表面老实,内里无情无义极度自私的人为老实悬。
  “他要不是老实悬,能逞着媳妇欺负亲娘和妹妹,但凡有一点良心,大年初一也不能让老娘吃黑包子。”
  “娇儿无孝子,兰芝娘的命可真算是孬到家了。”
  “也真是,咱们村再也找不到比兰芝娘再偏心的老人了,恨不能把闺女家的东西,都搬到儿子家来。没事不显,现在遇事了,老太太总算是明白过来。”


第823章 谁来养?
  兰芝的哥哥反而回来的比较晚,进门也没叫声娘,对着兰芝就说:“兰芝,不是你说的养咱娘吗,这刚过完年咋就送回来了,我明天就去窑厂干活了,谁能照顾她啊。”
  兰芝娘问儿子:“我年下都是在你妹妹家过的,你还想让她咋着养我啊。我今天回来就问你一句话,你把四个孩子都推给我,我一个瘫痪老婆子,指望啥给你养孩子。”
  兰芝哥哥听了这话,不可思议的问自己的娘:“你老人家现在咋这么狠的心,你跟着俺妹子吃香的喝辣的,让孩子们跟着吃顿饱饭就不行。
  怪不得老话说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我现在穷了,连自己的亲娘亲妹妹都瞧不起,你们自己住着大高楼,顿顿吃肉,娘家侄子上门讨口饭吃都舍不得。”
  他接着对宝贵说:“妹夫,你大舅哥没本事,穷得连老人和孩子都养不活,你就大发慈悲,全当救济穷人了,赏孩子们一口饭吃,好歹孩子们喊你一声姑父。
  孩子们都知道好歹,他们说了,姑父比姑姑都好,知道心疼人。
  我啊,就你一家亲戚,想求靠也找不到第二个人,只能指望你了。”
  这话说的,拿着不是当理说,反倒都成了他的理,妹妹理所应当应该给他养孩子,要是不养就成了心肠狠毒的人。
  老太太问儿子:“你养老人和孩子没本事,赌博咋就有本事了,你有钱赌博,没钱养亲娘和孩子。”
  兰芝哥哥看老娘提自己赌博,气急败坏的说:“都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你老人家逮着不是不撒嘴了,我现在后悔了也晚了。
  你回来看看也好,家里就这个情况,吃了上顿没下顿,你要是真的能狠下心来,我也认了,领着孩子去窑厂干活去,咋着也饿不死。”
  几个孩子听了这话,都拉着奶奶哭上了:“奶奶,我们还得上学,不去窑厂干活,你看看俺爹的手,裂的都是口子。”
  兰芝哥哥看着几个孩子,气冲冲的喊:“上学上学,家里没一分钱了,你们拿啥上学。过年少吃一顿肉都不愿意,把钱花光了,你爹我没本事,供不起你们上学了。”
  兰芝问他哥哥:“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你们就把二百多块钱,都给吃光了。”
  “没有了,有钱我还让你侄子去找你,孩子都这么大了,你这当姑的可真狠心,一点面子也不给孩子们留。
  你哥窝囊一辈子,你瞧不起我不怪你。你侄子可刚成人,以后还得找媳妇,你就不知道顾忌着点。”
  可不是吃光了吗,过年爷几个没添一件新衣,家里也没置办东西。二百多元钱爷五个平均每人四十多元,二十多天吃光了,还真不是一般的败家。
  国家正式职工,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多元,就照他们这个标准,吃饭都不够。
  他们的邻居可是知道内情,悄悄的对大伙说:“这爷几个有钱都会花,过年的吃喝都是买现成的,再多的钱也搁不住下馆子啊。
  昨天过十五,爷几个都是在集上吃的,兰芝的哥哥肯定还得有钱,这是不愿意花了。”
  “有个几十块钱肯定得放着,窑厂再发钱得到麦里(麦收),这几个月他不得吃喝啊,你们看他家里,一粒粮食也没有了。”
  “这还叫个人吗,咋成无赖了。兰芝摊上这样的娘家,可真够倒霉的。”
  “看这情况,是赖定兰芝了。可这几个孩子都不是好些的,出钱养他们真不值,说不定养出一群白眼狼来。”
  有人看不下去了,大声的说:“兰芝,你带着你娘回去吧,你几个侄子在学校都是垫底的,上学也是瞎费钱,还不如去窑厂干活,起码能挣够自己吃的。”
  “就是,都五大三粗的人了,个子又高,窑厂的活累不着他们。俩大的去窑厂,俩小的接着上学,爷仨总能供得起俩小学生。”
  村里的支书也说:“兰芝妹子,眼看着就快晌午了,要不你就带着婶子回去吧,我也不留你们吃饭了,留下你们也吃不安生。”
  兰芝哥哥接过来说:“妹子,反正你也没瞧起我这个哥哥,过年连娘家都没回。你要是刚过年的时候来,我还能管起你吃顿饭,现在家里就剩一筐子馒头,让你吃你也吃不下,还是赶紧回去吧。”
  兰芝娘气得打哆嗦,指着儿子骂:“你个无义不孝的东西,你过年都不接我回家,让我跟着闺女过年。你爷几个没一个露头的,都不知道去看看我。
  你连娘都不要了,咋有脸说让你妹妹来看你。兰芝,咱们走。我老婆子就当没生过他,是个绝户头。”
  宝贵刚开始推老太太的轮椅,四个孩子都围了上来,拉着奶奶不让走,哭喊着说:“奶奶,你把我们带走吧,我们想上学,不去窑厂干活。”
  兰芝的哥哥蹲在门旁,俩手抱着头,一声不吭,紧着孩子哭闹。
  宝贵对孩子们说:“都别哭了,你们想上学可以,姑父供你们,但是有一样,你们可不能在像以前那样,不学习光知道玩。”
  几个孩子回答的倒是一致:“姑父,我们都听你的,好好学习。”
  村里人却说:“说着容易做着难,这倒查第一的要是能学好,可不是光靠嘴就能办到的,还不是瞎花钱。”
  “这几个孩子都没囊气(志气),又馋又懒,年龄都不算小了,你们看看这家脏的,他们身上的衣服脏的,谁招惹谁倒霉。”
  宝贵听了村里人的议论,和兰芝商量:“俩大的住校,他们都上高中了,以前拉下的功课不好补。咱们把俩小的带回去吧?再这样下去,俩小的也耽误了。”
  兰芝考虑的一下才说:“我就怕他们上劲,再惹出啥乱子来,给家里惹祸。”
  俩小的赶紧说:“姑姑,我们以后都听话,再也不惹你生气了,就让俺俩跟你回家吧。”
  老太太对孙子说:“你们都得感激姑父,学习好孬的先学会做人,可别像你们爹娘这样,好吃懒做,当个泼皮无赖。”


第824章 听话
  几个孩子这次不犟了,一起表态:“奶奶,我们知道了。以后听您和姑姑姑父的话,好好的学习。”
  兰芝对俩大侄子说:“你俩这两天把家里收拾一下,把自己的衣服洗了,铺盖也洗干净,二十开学那天,我去学校给你们交学费和粮食。
  以后地里的活就多了,星期天你们也不用去韩屯,回家帮着你们爹干地里的活,收拾好家里。
  你俩都这么大了,姑姑不可能一直养着你们,收了麦子以后,我就光给你们交伙食费,粮食你们自己出。”
  俩大侄子听了兰芝的话,脸色立马变得难看起来,老大没吭声,老二不高兴的说:“姑姑,家里没一粒粮食,星期天俺俩回家吃啥啊?”
  兰芝对他们说:“你们爹咋吃你们就咋吃,我就不信了,他能连顿饭都不让你们吃。”
  兰芝的哥哥搭腔了:“回家只能啃干馍,想吃肉别找我。”
  俩孩子苦着脸说:“姑姑,俺俩星期天还是去你家吧,住校吃不上肉,回家再啃干馍,这日子可咋过啊,去你家起码一个星期能吃上一次肉。”
  兰芝问他们:“你们学校那么多的同学,咱们村里这么多的人家,你问问他们,谁家一个星期就吃一次肉。”
  村里人听了这话,都说:“谁家不是年节的才吃一次肉,兰芝也就是你,经常给他们送肉吃,这都惯成啥样子了,这么大的人了,连个七八岁的孩子都不如,不想干活光知道吃。”
  有人说的更难听:“说句实在话,喂猪都比养他们强,猪养大了能卖钱,把他们养大了就是个祸害。”
  “这么大的人了,就一个吃心眼。家里干粮都吃不上了,还想着个个星期吃肉,哪来的脸啊。”
  “他们知道脸腚吗,刚才还说的好好的,一听要回家干活,这就孬了。”
  “啥坑里啥?子(waiIzi,青蛙),啥大人啥孩子。这几个孩子不光是又馋又懒,还都随他们的娘,心毒着哪。”
  “随他们爹也够呛,看着外表跟个人似的,一点人事不干,老娘和孩子都推给妹妹,里外还都是他的道理,自己不养老人,还反过来抱怨自己的娘和妹妹看不起他,嫌弃他过的穷。”
  “也不说说自己为啥穷,赌博把家败光了,怕丢人提都不让提,这到底是要脸啊还是不要脸啊。”
  “嘴上说要脸,可净办不要脸的事,看着老实巴交的人,没想到这么不论理。”
  “上梁不正下梁歪,你们是不知道,人家都是大的照顾小的,他们家是反过来,在家俩大都是让俩小的伺候,一不如意就又打又骂。”
  “怪不得俩小的哭闹着说啥得跟奶奶走,这是在家被欺负狠了,想去姑姑家躲着去。”
  “这俩小的也不是东西,咱们村里和他们大小差不多的的孩子,谁没被他们打过。听说去年在韩屯,差点把他们支书家的孙女给打坏了,老太太怕惹气,这才带着他们回家的。”
  “你们等着瞧吧,兰芝养他们,早晚得搭了东西不落人,肯定有她后悔的那一天。”
  “这就是一窝子白眼狼,不知道好歹忘恩负义的东西,心扒给他们吃了都白搭。”
  “这算是说准了,去年兰芝得养了他们大半年,吃穿都比咱们的孩子好。你看他们知道感恩吗,过年的时候,几个孩子没一个想起来去看看的,现在没吃的了,就都跑过去了。”
  “大人孩子有一个懂四六的,也能过到眼前这一步。别说孩子了,大人都不知道老少,去年兰芝娘在家住了两回,当儿的连口水都没给老太太端过,反过来让老太太坐着轮椅照料他们。”
  村支书看大家越说越不像话,大声的喊道:“都别说了,就眼前这情况,兰芝要是不管,你们说有啥好法。”
  大伙都愣眼了,还真有打抱不平的:“啥法,都上窑厂干活去,这么大的人了,还能饿死了,供他们上学纯碎是浪费钱。”
  接着就有人说:“上窑厂干活,你们做梦吧,这几个孩子咋能受得了那罪,肯定得死活赖在兰芝家,请吃坐穿,撵都撵不出来。”
  “还真不够他们办的,他们都长着腿,送回来也能跑回去,当姑姑的能咋着他们。”
  不论大伙如何议论,兰芝的哥哥和几个孩子一声不吭,好像大伙说的不是他们。
  再待下去也没意思了,宝贵对兰芝说:“你把俩小的东西收拾一下,咱们赶紧回去吧。”
  有啥好收拾的,俩小的书包都找不到了,换洗的衣服脏的不像样,再说也不知道扔哪里去了。
  老太太无奈的对兰芝说:“别收拾了,你看这家脏的有法待吗,啥东西能找到,还是赶紧回去吧。”
  一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