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洪城的民工大部分在悠悠家买了鞋和尼龙袜,看见平城的民工穿的鞋袜就笑话他们,还特意提高裤腿露出尼龙袜显摆。
“俺们脱鞋让你们看看人家卖的袜子,结实还好看。你们脱下鞋,让俺也开开眼呗。”
“俺们不是离集市远吗,没你们买东西方便。”平城的民工回答。
“那是真的,这家代销点就是县里为方便俺们买东西,专门设立的。”洪城的民工自豪的回答。
“那俺们离得近,沾你们的光了。”平城的民工各自挑选喜欢的东西。大伙要解放鞋和尼龙袜的多,年轻人则要件海魂衫。
年纪大的看见眼热:“俺要是年轻几岁,也买件穿上。不过这裤子挺好,厚实还不要布票,俺先买条穿上,身上的都快露腚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眼热归眼热,大家都没多少钱。挑选了急需的东西后,恋恋不舍的回去,还不忘叮嘱:“俺们快完工了,干完就发工钱,到时候再来买,您多进点货。”
有了带头的,大家伙就跟风过来了,悠悠家的代销点每天中午、晚上都挤满了人,而且大部分是平城的民工。
洪城的民工看多了就担心:“东西让他们都买走了,别到时候咱发了工钱没东西了。”
“没事,俺姥姥用车子给你们拉去。”悠悠安慰他们。
“你还小不懂得,哪有那么多得东西?张集供销社的尼龙袜都有断货的时候。”
“俺家这代销点是县里专门给你们设的,不给他们也得给俺家,不能断你们的货。”悠悠打保票。
“那你家多备些货,俺们发了工钱都捎些东西回去。”
“知道了,俺姥姥天天给去你们拉东西行不?”
“大爷,你家的小孩可许给俺们了,别到时候没有了。”民工还是不相信悠悠,接着问姥爷。
“放心吧,我多跑几趟临水和县里,给你们备足货。”姥姥的话还是比悠悠可信。
“那行,您多进点妇女穿的尼龙袜,出来俩月了也给孩他娘捎点东西回去。”民工们提建议。
“再进些妇女的假领子,俺买不起新衣服,给媳妇捎俩领子穿,出门赶集也装个门面。”
“好主意,多进些鲜亮的。”
由于人多,妈妈和爸爸也跟着帮忙,每天的收入都在五百元以上。昊昊带着迪迪在炕上看小人书,一句一句的读给他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高声的喊妈妈,让她过去教。
三月二十一,去张集进货,娘俩特意去找胜男舅妈。告诉她认识的一位铜匠想买些废铜。
胜男舅妈大体上知道姥姥卖铜盆的事情,见姥姥提出来卖废铜一点也不惊讶。
她爽快的说:“这还不容易,在他们县里不好办,怕互相通气漏了馅,到咱这里就好说了。只要他开个介绍信来,就可以走正常的手续,我们才不管他买去干什么那。再说这几年上面都没收过这些废铜,放在仓库里光长铜锈了。”
悠悠听她这么一说,心里有数了。想起智脑提供的信息,七七年以后,供销社经营自主权扩大,特别是七八年改革开放以后,管理更加混乱,各自为政,各显神通。
悠悠本来打算到那时再大量收购废铜,但现在为了让姥爷发挥余热,只好提前行动了。听了三舅妈的话,看来现在的管理也不是那么严格,只是手续麻烦了些。
“舅妈,啥是介绍信啊,上面有邮票吗?”悠悠故意问道。
“哈哈哈”胜男舅妈笑得直不起腰,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本夹子,递给悠悠。“看看有邮票不?”
悠悠接过来,故作认真地翻看着,本夹子只有几张介绍信,偷着的复制了几份放到空间里。
“这也是信啊,连个信封都没有。”悠悠嫌弃的把本夹子还给了舅妈。
“舅妈有空了给你买几张新邮票去。”胜男舅妈哄着悠悠。
“不用管她,也不知道她个小孩子咋喜欢上邮票了。”
过了两天,悠悠让姥姥拿着智脑仿制的介绍信,找胜男舅妈买了一千斤铜钱,装了好几个麻袋。并给她捎了俩新铜盆,三舅妈送给站长一个。那站长真厚道,顺手从废铜里拿了几个铜香炉,装进麻袋里。
收购站收废铜是1。20元一斤,不过对外卖就是1。50元一斤了。
姥姥赶着驴车把铜钱直接拉回了家,把姥爷吓了一跳。姥姥告诉姥爷,说是帮张师傅买的,让他先把有价值的挑出来,剩下的给张师傅送去,反正他要回炉熔化,什么样的铜钱都可以。
姥爷一听,可高兴坏了。“我正想去压些高粱蔑编席,没人来的时候我不能总闲着,这下有事干了。不过,咱家存得起这些东西吗?”
“放心吧,别看咱这买卖小,可它里里外外都是钱。卖出去东西咱赚一成半,收上来的东西咱也赚一成半,拿东西换东西的,里外拐能赚三成。
咱一天光鸡蛋就收一千多个,快一百斤了,一斤赚一毛钱,也快十块了,这点铜钱还是存的起。”看姥姥这账算得,这思想工作做得,悠悠在心里给姥姥猛点赞。
有了大量的铜钱,以后的晚上,悠悠开始跟着姥爷认铜钱,各种通宝、元宝、重宝,咸丰的、道光的、同治的、永历的等有几十种。别说,还真的让姥爷发现了几个罕见的五铢钱,全家人都跟着长了见识。
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至隋朝的隋五铢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第61章 买小鸡
“小鸡了,买小鸡。”大街上传来了吆喝声,二奶奶过来喊姥姥。
“悠悠姥姥,买小鸡的来了,咱看看去?”
“好,看看去。”悠悠立马跟在姥姥后面出了门。
大街中间的空地上,放着两筐小鸡,浑身长满了淡黄色细绒毛,像个小绒球,“唧唧唧”地叫着挤在一起。
旁边围满了人,买小鸡的蹲在那里给大家往外挑。挑出来的放在一个小筐里,嘴里还在数着。
大伙相互交流着各自买多少只,队里的会计韩道伟在一旁记账。韩道伟上过初中,算是村里的秀才。虽然才三十多岁,但办事稳当公道,深得大家的信任。
从大家的交谈中,悠悠得知卖小鸡的是老客户,每年都是他到村里来。春天把小鸡赊给大家,秋收后再来收账。
村里的会计给大家做担保,碰到赖账的,直接转交到队里,年终结算时直接扣除。
小鸡一元钱十只,人们大多数都要一块钱的,也有人想多要些。“今年手里有闲钱,俺想要二十只,去年传鸡(鸡瘟),俺家的老母鸡就剩下一只。”
二奶奶和姥姥商量着今年买多少小鸡,姥姥看看悠悠,想到她念念不忘的小鸡炖蘑菇。
“二奶奶,今年手里宽超,就多买些喂着。咱两家住在村头上,鸡能找活食吃,就要五十个吧,喂好了能成二十多个。”
悠悠可不是这么打算的,为了鲜嫩可口的柴鸡肉,靠着后世的科学技术,存活量咋着也得在90%以上。
“那俺也多要点,今年俺家的时运好,喂啥长的都好,那四头猪眼看着长,两只母羊都怀了羔,俺家也要五十个。养一群聚成堆,省得二三只鸡老跑你家扎推去。”
得,二奶奶还记着她家鸡在悠悠家撂蛋的事,您老人家省饲料了好不。
看姥姥和二奶奶要的鸡多,村里的其他人也都跟着多要,不过都是二三十只,着也比往年高了一倍还多。
高兴地卖小鸡的直嚷嚷:“你们一个村就能要完了,今天不用再去别村了,终于能回家歇一天了。”
听着村民的议论,悠悠才知道现在家庭养鸡,还没有防疫这个说法。遇上鸡瘟和禽流感,死亡率得在60%以上。
在后世,养鸡科技高超,各种疫苗和药物应有尽有,存活量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即使是后世的散养鸡,即使不喂药物,防疫那也是必须的。
为了全村人的福利,也为了不让自己家成为焦点,悠悠吩咐智脑查找出养鸡要点,备好必要的防疫药品,按时提醒自己。
为了吃上香嫩可口的柴鸡肉,真的不容易啊,悠悠深刻体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含义。
姥姥和二奶奶各要了五十个小鸡,回家放进鸡笼子里,迪迪高兴地围着小鸡打转转,趁姥姥不注意就用手抓一下,被姥姥拉到学校里交给昊昊带。
从此以后,悠悠又多了一项新任务,每到小鸡防疫的环节,就在村里到处跑着偷放防疫药。幸好各家的小鸡都圈养在鸡笼里,小孩都喜欢趴在鸡笼旁看,倒没被大人发现异常。
虽说村里只有五十多户人家,也让悠悠跑了好几天。现在的孩子到处跑着串门玩,给悠悠作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人们还纳闷那,今年的小鸡好养活,很少有死亡的,就归功于鸡房孵的小鸡壮实。
自己和二奶奶家的小鸡,悠悠不止是防疫,还偷着喂鸡苗专用饲料。不仅全部成活,长的也快。
二奶奶乐得合不上嘴:“悠悠姥姥,亏得听了你的话,今年咱这小鸡算是买着了,你看这一天一个样。也让你说着了,咱在村外就是适合养鸡,比村里其他人家的小鸡,都大一圈了。”
姥姥听了光是笑,她老人家心里明白,这是悠悠的功劳。
节气快到立夏了,天公作美,晚上下了一场透雨,该种棉花了。二奶奶家的自留地,今年留的是春地,头两天她就泡上了棉种催芽。
听到夜里下雨了,一家人早起去自留地种棉花,半亩地忙到八点多才点完。剩下的棉种放在案板桌上剁,“砰砰砰”的声音传出好远。
悠悠闻声跑过去看新鲜,桂萍边剁边往外扔缠在一起的棉花絮,嘴里不时地问:“娘,行了吧?”二奶奶过来看一眼:“还得剁,碎了不垫牙。”
桂萍费了半天的劲,终于剁好了。中午,二奶奶加上葱花和盐,用杂面和在一起,蒸了一锅棉种窝窝。
香味顺着蒸汽飘出来,桂萍期盼地说:“真香,闻着都好吃。”二奶奶苦笑:“吃的时候看你还说好吃不。”
悠悠一听,赶紧撤,保证好吃不了。结果还真被她猜对了,桂萍用碗端过来两个棉种窝窝,嫌弃地说着:“俺娘叫送过来的,说让你们尝个稀罕,啥好东西,难吃死了。”
姥姥接了过来:“你们还小不知道,早先闹荒年,这可是救命的东西。”
悠悠试着尝了一口,咸香带着葱香,还行啊。嚼了两下,立马皱眉。垫牙还有点扎嘴,强着咽下去,拉嗓子啊。
这些天的安逸生活,快让悠悠忘了刚穿来时的艰窘。棉种窝窝提醒了她,重新激起了她改善乡亲们生活的雄心壮志。
不光是二奶奶家种棉花,生产队里的棉花也开始种了。一百亩的春棉,大家伙为了抢墒,起早贪黑,硬是在两天内种上了。
听姥姥说,这时候的春棉亩产才一百斤。“也就是咱滩区才能过百斤,堤外的村子,也就是七八十斤。交上国家的,剩下的都不够织布的。
公家的布要布票,攒一年也不够一身衣服。自家织布没棉花,这日子过得,穿衣吃饭都艰难。”
悠悠依稀记得自己在后世看过的报道,西北棉花大丰收,亩产皮棉达到了五百斤。看来,自己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悠悠在智脑帮助下,筛选优质棉种及科学的植棉技术,赶紧在商城里订购了一批高产优质的防虫棉种。
到了晚上,把自己的想法和姥姥一说。还好,姥姥对悠悠盲目信服。她老人家比悠悠还急,“还有这好事,哪咱娘俩赶紧下地,把种子换过来。”
深更半夜,姥姥陪着悠悠,偷偷地放出大批的种植智能机器,把队里种好的棉种都扒出来,重新播种上新的优质棉种。
做好事还得偷着来,这个费劲,悠悠和姥姥不停地吐槽。姥姥笑话她:“你啊,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小的年纪不知哪来的大心思,啥事都管,谁的心都操,一心盼着大家都到好。”
第62章 准备卖夏装
农历的三月二十六,姥姥从张集回来,姥爷就提出来得去临水进货了,说家里的存货卖得差不多了。姥姥和悠悠算了一下,可不咋的,这几天就卖了三千多块钱的货。
天越来越长,平城县的民工也越来越多,十多里外的民工,晚饭后也赶过来。一来就三块五块的买,存货很快就见底了。
晚上悠悠和姥姥进了空间,一边洗澡一边商议,再去临水出手些什么东西。军装不能再卖了,多了怕引起人们的注意。自行车紧缺,可它也不能大量出手。天气越来越热,红糖不好存放,销量也不能太大。
提到天热,悠悠想起一家人的衣服。夏天总不能再穿粗布了吧,尽管舒适可也太厚了,想想就热得慌。
“姥姥,天热了,咱家又该换衣服了。”悠悠提醒姥姥。
“换,今年咱们有钱了,都做新衣服。”姥姥这次倒是痛快。
“那咱家的布票够吗,还是我在商城订做吧。”
“傻了吧,咱有钱了,买不要布票的人造棉和的确良,轻巧凉快还结实好看。以往看见别人穿,就想着有钱了给你们都做身。
一年年的盼着,今年终于可以实现了。你别在商城订了,让人看出来就不好了。”
“人造棉、的确良不要布票,姥姥那咱以前咋不买啊。”悠悠不解的问。
“虽然不要布票可它们贵啊,人造棉一尺五毛多,的确良七毛多,有工作的人才穿得起。
咱庄稼人夏天都穿一毛八一尺的跟单布,稀薄的对着光亮能透出身体形状来,大伙就叫它灯笼布。”姥姥说着还能笑出来,悠悠听了感到的是心酸。
“姥姥,要不这次咱们去临水,先拿人造棉和的确良试试,商城里这些化纤的东西便宜,质量还好。”
“也行,可布匹不好出手,关键是摆着卖太显眼,不像衣服能成件的拿着卖。”姥姥比悠悠想得周到多了。
“那咱做成衣服卖不就行啦,就和卖军装一样。”
“也行,不过要和现在的衣服差不多,你那商城里的衣服款式可不行。”姥姥嘱咐。
“那好办,在花色上好看点,保证好出手。”悠悠说完就上电子商城挑选订制去了。
很快就挑选出几种人造棉:单色的有黑、酱红、白、浅黄四种,适合老年人穿;四种粉底带碎花的,粉红、粉蓝、粉绿、粉黄带着小碎花,柔和漂亮极了,适合年轻妇女和孩子们穿。
的确良单色的有三种:白、海军蓝和咖啡色,两种大方格适合妇女穿,两种小方格适合男孩子穿。还有一种浅绿底子带翠绿竹子花型的,姥姥一看就喜欢上了,说是特别适合悠悠妈妈的气质,穿上保证好看。
老年人的做成中式对襟大褂,松紧带的长裤,和后世的练功服差不多。妇女和孩子的上衣,分为大中小三个型号。款式和百货楼里卖的差不多,区别就在于稍微收了点腰,比现在的直桶款好看多了。
男上衣用白色的确良,男裤和女裤都用海军蓝和咖啡色的确良。悠悠还用带碎花的人造棉做了一部分妇女和孩子穿的连衣裙,柔软飘逸,漂亮极了。
做上衣的确良薄些,轻便凉快。做裤子的稍微厚些,挺括垂度好。
商城里0。9米的窄幅人造棉和的确良,每米价格0。5元左右,一件成人的衣服用两米布,算上加工费成本不超过3元钱。
男女老幼的衣服加在一起,一共二十多种。悠悠征求姥姥的意见,姥姥直接把把老人和孩子的上衣去掉了,只剩下男女上衣、裤子和妇女儿童穿的裙子。
姥姥给悠悠的解释是:“这年月,那家的老人舍得买衣服穿,孩子更是凑合着穿,买衣服穿的主要是年轻的工作人员。”
女上衣五种花色,男上衣就一种白色。男女裤子两种颜色,大小裙子各四种花色,加起来18种花色,再分为大中小三个型号,一共是54种服装。
悠悠和姥姥商议价格,姥姥主张和人们买布的价格相当。现在加工费便宜,做件上衣五毛钱,裤子三毛钱,裙子可能贵点,具体价格姥姥不清楚,估计也高不了多少。
这是卖价,还得给中间人留出来利润。为了打开局面,悠悠决定按友情价格出售。女士衣服每件3。00元,男式每件3。50钱。裙子贵点,成人的5。00元,孩子的3。00元。
姥姥笑着骂她:“就你怪话多,还出来友情价了。”
第63章 再去临水
离王奶奶的孙子结婚还有十天的时间,也该去临水给老人送自行车了。悠悠在商城的“怀旧”店铺,购买了一辆新的大金鹿自行车,第二天一早,姥姥就带着悠悠去了临水。
现在悠悠的空间里,已经积攒了一万多块钱。路上,悠悠和姥姥商议着下一步再干点什么。
受过去看的穿越小说的影响,悠悠首先想到的还是废品收购站。除了继续收购铜钱,悠悠想到了收购站里成堆的乱发。
现在乱发唯一的用途就是掺在土里抹墙,而后世的长发几千元一斤,悠悠想起来就心疼的直抽抽。
再说,乱发可不像铜钱没人要,乱发随时就有人买。姥姥和悠悠也不可能到处跑着收乱发,必须有人专门帮着收才行,还得有个暂时存放的地方。
到了临水,姥姥找了个没人的地方,悠悠把自行车拿出来,娘俩直接骑着到了王奶奶家。
王奶奶正好在家,看见她娘俩高兴坏了,赶忙往屋里让,还高声喊着:“广杰,快出来看看谁来了。”
一个一米八多高的男青年,应声从堂屋走了出来,一下晃花了悠悠的钛金眼。
帅哥,标准的国标大帅哥。挺拔玉立的身材,健壮的体格,英俊的相貌,阳刚的气质。悠悠终于理解了王奶奶提到孙子时,自豪感从何而来。
“这是您韩奶奶,这是你悠悠妹妹。”王奶奶介绍道。
“韩奶奶,悠悠妹妹,奶奶在家总念叨您,今天总算见到了,赶紧进屋歇歇。”帅哥热情的招呼着。
“怕耽误你的婚期,车子一到手,就赶紧送过来了。”姥姥把自行车扎在院里。
“这可真是太好了,谢谢您啊妹子。”王奶奶看着车子看,用手小心的摸着。
“这可真新,漆亮的都能照出人影,刚推出来的吧!”王奶奶围着自行车转圈,咋看咋满意。
坐在屋里,周广杰已经倒好了茶水,端了一杯递给姥姥:“谢谢您韩奶奶,有了它我回来看奶奶方便多了。”
王奶奶进里屋拿出一沓钱,递给姥姥:“妹子,这是二百七十块钱,您点点。”
“大姐,您咋和妹妹客气上了,有这些钱您在哪卖不到新车子。我有门路弄到车子,就是为了给孩子添箱的。您给我一百五十块钱就行,我还能赚您的钱。”
姥姥点出一百五十块钱,把剩下的退给王奶奶。
“妹子,您不赚我的钱也不能赔啊,咱姐俩也别让来让去的啦,您接着这六块钱总行吧。”王奶奶递给了姥姥六块钱,姥姥也爽快的接下来。现在用自行车票买辆大金鹿的自行车,就是156元的价格。
“真是太感谢您了,韩奶奶。”帅哥激动的说。
“孩子,别说这客气话。你奶奶养大你不易,今后多孝敬你奶奶。我也帮不上你们啥忙,提前祝贺你们新婚快乐。
大姐,我还有点别的事,就不打扰您了,咱姐俩以后见面再说话。”姥姥说完就领着悠悠往外走。
“妹子,你有事就去忙,中午还能不吃饭,我在家做好饭,等你回来吃。还有,骑上车子去,来回快点,别累着了孩子。”王奶奶说着跟了出来。
自行车王奶奶可是给过钱了,已经是她家的了。大金鹿自行车在现在和后世的宝马有的一拼,韩屯村是全县的先进村,就只有舅姥爷家里有自行车。
王奶奶让只见过两面的姥姥把自行车骑走,这是极度的信任。姥姥被感动了,痛快的回话:“好,听大姐的,我们回来吃,车子就不骑了,我去趟黑市。对了,没挪地方吧?”
“没,还在那。悠悠,想吃什么?告诉奶奶,今天时间长,我去给你做。”
“奶奶做的饭好吃,做什么都行。”悠悠拍马屁。
“你个小人精。”王奶奶笑了。
姥姥领着悠悠来到黑市,进去没看到李保国,却碰到个意想不到的人罗新才。
“嫂子,您可让我好找。听说地区有卖新军装的,我想着可能是您,就来碰碰运气,没想到真的遇上了您。”罗新才话里都带着惊喜。
“兄弟,你这是有当紧的事?”姥姥问。
“倒也没什么当紧的事,这不是前两批的货都卖光了,我寻思着再找您进点东西。”罗新才不好意思的说。
“正好,我也有事要找兄弟您那,你还想要什么货,看我能弄得出来不?”姥姥回答
“不知道前两次的货您手里还有不,有的话兄弟我想都要些,军装最好能多点,现在穿正好。我打听了,地区的军装价格高,我也可以按这里的价。”
“兄弟,你说这话就外道了。我尽力的给你找货,你回家等着,找到了我直接去你家,价格还按原先的,你在县城卖价也比地区的低。不过这价格咱俩知道就行,你别往外说。”姥姥嘱咐着。
“擎好吧嫂子,这事我烂到肚里也不会说出去。那我先谢谢嫂子,您忙,我回去了。”看人家这眼力劲,不愧是端这碗饭的。
第64章 再遇李保国
罗新才刚走,李保国就从旁边走了过来,看来是有人给他报了信。
“大姐,您今天有空来转转。”李保国热情的打招呼。
“总算遇上你了,兄弟你上次多给了十块钱。”姥姥直接说。
“姐啊,别人要全国的粮票贵二分钱,您要兄弟还能多留您的钱。我知道您有的是门道能换出来,找兄弟买不过是怕麻烦罢了。您就当找兄弟我淘换的行了吧,别再提那十块钱的事了。”这话说的那叫个亲近。
“姐啊,您这次带来了什么东西?”
“兄弟,你有个背静的地方不,我这次还真带来点东西。”姥姥告诉他。
“那好,您跟我来。”李保国说着,就走在前面领路,左拐右转的,一会就进了一个院落。
院子里干净利落安静,进了院子李保国就从里面关上了大门,看来这是他的地盘。
姥姥打开带来的包裹,露出来两捆成品衣服。18种款式每样一件,都是中号的。
李保国翻着一件件的仔细看,边看边夸:“好看,这件更好看。姐啊,您从哪里弄来这么好看的衣服。”
“从大城市里弄过来的,怕在近处出手露了,才想着往远处倒腾。”姥姥扯的跟真事一样。
“不知价格怎样?”李保国询问。
“男式的上衣裤子都是三块五一件,女式的三块。裙子成人的五块,孩子的三块。”姥姥报价。
“姐啊,您确定没说错价,这比自己买布做都便宜。”李保国不相信。
“就这价,这是从布厂批发出来布,找人加工的。”姥姥肯定的说。
“玉玉,过来。”李保国高声喊道,从西屋出来一位十八九岁的女孩,俊俏的面容,高挑的个子,一流的身材,标准的美女。
“大姐,这是俺大闺女。玉玉,来认认你姑。”李保国介绍。
“姑,您喝茶。”玉玉端起茶杯递给姥姥。
“阿姨,您长得真好看,我叫悠悠。”悠悠羡慕看着玉玉夸。
“悠悠,你长得也好看。”玉玉笑着逗她。
“没阿姨好看。”悠悠坚持着说。
“姐啊,您侄女长得好吧,为了老人和孩子,我也得干好了,让他们都过上好日子。”李保国自豪的说。
“爸,您又在那瞎说。”玉玉羞红了脸。
“你姑不是外人,看到这漂亮的衣服了吗,进去试试让爹开开眼。”李保国吩咐。
悠悠帮着挑衣服,嘴里还说着:“这件阿姨穿上好看,这件也好看。”悠悠说着,把适合玉玉穿的衣服都挑了出来。
玉玉抱着一堆衣服进了里屋,一会就换了一件走出来。悠悠眼前一亮,比起刚才来,玉玉更加的妩媚漂亮。
“阿姨好好漂亮哟!”悠悠猛点赞。
“都说人是衣裳马是鞍,为了俺闺女能穿上这么好看的衣裳,我就干这个买卖了。”李保国才看了一件就下了决心。
“阿姨,您再去换一件,穿那件裙子。”悠悠挑出来一件小孩穿的裙子,也跟着进去换。
俩人换好了裙子一起出来,悠悠的嘴里喊着:“郎里格朗,仙女下凡啦。”
姥姥忍不住开骂:“不知羞的小丫头,整天满嘴里跑火车。不过真的挺好,玉玉穿上比仙女都好看。”
“是好看,没想到人造棉做裙子这么好看,大城市的人就是会打扮。”李保国跟着夸。
“爸,我也可以帮着您卖,我们厂里女工多,都舍得穿。姑,您的衣服真好看,花样好款式也好,咱这地方就没见过,保准好卖。”玉玉阿姨也动了心。
原来,玉玉阿姨在临水棉纺厂工作,厂里光女工就有一千多人。
李保国问:“姐,不知您那里有多少货?”
“我现在存了一批,你要的多了,我可以捎信让她们再加工。”
“那我一样先要三十件,大中小各十件。男式的上衣多要些,大号的四十件,中小号各三十件。”李保国报了数量。
姥姥拿出纸笔记了下来,让他核对无误后,就装了起来。李保国惊奇地问:“姐啊,您上过学?不光字写得好,账还算得准确。”
“没进过学堂,跟人在家学的,也就是会写写算算的。”姥姥谦虚的回答。
姥姥接着问他:“兄弟,下午咱在哪交货,还在这里吗?”
“还在这把,这里背静,周围也是自己人,您来时注意点。把货卸在胡同口就行,我派人搬进来。”李保国提醒着。
“好,那我给兄弟备货去。”姥姥谈好就领着悠悠往外走,李保国吩咐女儿:“玉玉,去送送你姑。”
玉玉在前面领着路,边走边告诉姥姥记路的办法,七拐八绕的,生人还真摸不进来。
到了大街上,悠悠就按照李保国要的数量,用意识安排智脑打包。
走到个没人的地方,姥姥让悠悠拿出来一袋20斤的大米,一块三斤多的五花肉,提着往王奶奶家里走去。
一进门,炖鸡的香味扑鼻而来。悠悠高兴地说:“真香啊!”,王奶奶和周广杰闻声迎了出来,笑呵呵地对悠悠说:“奶奶没骗你吧,一会让你吃个够。”
姥姥把手里的东西递给广杰:“大姐,我在市场上碰到了,给您捎了些,您别推来让去的,留着慢慢吃。”
“行,我都留下。不过下次不能再买了,要不我可生气了。”王奶奶嘱咐道。
“这不是碰巧了吗,下次不买了。”姥姥老实地答应。
王奶奶摸着悠悠的头问:“饿了吧悠悠,奶奶这就给你端饭去。”
一大盆小鸡炖粉皮,雪白的馒头,四个人吃得非常过瘾。姥姥夸着:“大姐,您这手艺就是好,赶上早先的大厨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