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咱那不是穷吗,有钱谁不会打扮。今年咱们沾了吴医生的光,家家都趁钱了,给孩子也买身衣服,穿上不比城里人差。”
  “要说还是咱姑见过大世面,眼光也好,搁咱也想不到买这么好看的衣服。”
  见一个买都买,谁家也不想让孩子低了别人一头,关键是都有两个闲钱,农村人看儿子又重意(在意)。儿童海魂衫大中小三个型号,每件1。8…1。4元。背带裤也是大中小三个型号,每件五元、四元、三元。
  一身大号的海军服6。8元,这在农村可是一笔大钱,现在走趟亲戚也就块儿八角的事。可这帮娘们不知中了哪门子的邪,比着给孩子们买。
  看到假领子和纱巾,这帮女人挑起来更带劲。边挑边笑话在笑话城里人会装:“从外面看着穿的光鲜,谁知道是假的,咱庄稼人可想不到这假模式。”。
  结果都买了件看中的,有的还买了两个。嘴里说的是:“咱也学城里人换着穿,干净好看还省钱”。看来,女人和孩子的钱永远是最好赚的,这条经商真理不论什么时候都适用。
  海魂衫、劳动裤也成了民工口中的“海军服”,更是青年民工的最爱。有钱的买一身,没钱的先买个海魂衫穿上,走路都显得精神。


第56章 临水黑市
  姥爷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在家帮着姥姥卖货。悠悠继续跟着四妮桂萍去河滩,昊昊每天中午和志远、志亮互相帮着学骑车。男孩子就是泼,几天的功夫已经学的差不多了。不过下午放了学,还是一起跑到河滩去割草。
  尽管悠悠一个人就能搞定猪羊的饲草,但为了让昊昊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再者也怕村里人看出异样,姥姥还是鼓励昊昊每天去河滩。
  现在,全家人都忙了起来。早上一起床,姥爷和昊昊就去放羊。现在羊不能散养了,可山羊它就不是圈养的牲畜,每天得赶出去跑一圈。爸妈得把猪圈和羊圈清理一遍,姥姥忙着做饭,悠悠带着迪迪玩,还不忘练一会基本功。
  不过大家忙得高兴,忙得带劲。且不论代销点挣了多少钱,家里的生活确实有了大的改善,特别是在吃喝上提高了一大截,营养绝对跟得上。家里也不再分三样饭了,大人孩子一样吃,妈妈做饭也省事。
  猪羊也长得快,就连母鸡下蛋都多。兄妹几个眼看着长个,用大舅妈的话就是跟提溜着长的一样。
  悠悠家的七分自留地大舅爱国给包了,有了活都是早早地给干了,没用悠悠家管过。
  每天晚上,等家里人睡下,悠悠都放出机器人把家里里外的清理一遍,定期消毒防疫,衣服床单都是在空间洗。姥姥常说:“要不是你有这空间,咱家根本忙不过来。”
  忙活一天,悠悠和姥姥晚上都要在空间里洗个豪华浴,享受一下机器人的按摩,吃水果喝奶,补充营养。姥姥吃着想着家人,万分可惜不能让他们一起享受,常常提醒悠悠千万不能说出去,悠悠都替姥姥纠结的慌。
  虽然开始拿出了一百件海魂衫,悠悠还是偷着补了几次货,姥姥每次数钱都偷着乐。向阳代销店听说了,也进了一批海魂衫。不过民工们对比后发现,同样的价格悠悠家的衣服,布料瓷实,颜色纯正。
  有了对比来买的人更多了,短短几天的时间,就卖出了二百多件。假领子也受到妇女的喜爱,临近村的都跑过来买,竟然卖了三百多个。
  几天的时间就收入小两千元,姥姥怕被人看出来不妥,决定领着悠悠再去一趟临水补货。
  这回去临水就省事多了,姥姥自己骑自行车带着悠悠,到张集把车子放到三舅家,让舅妈下午把车子给骑到废品收购站去。姥姥领着悠悠搭上车直接去了临水,到临水才九点多。
  路上,悠悠就和姥姥商议找黑市看看,最好能出手一批东西。有悠悠的空间在,遇到危险就躲进去,起码安全有保障。
  到了临水才刚九点,下车后,姥姥领着悠悠转了一圈,坐上一个五十多岁面相憨厚的人推的三轮。上车就拜托他送到黑市,并向他打听黑市的情况。
  那人告诉姥姥,黑市没有固定的场所,经常变换地方,不过都在偏僻处。他倒是知道在那里,是回民居住的集中地。
  “不过您娘俩去要当心点,里面什么人都有,别被骗了。”他好心的提醒姥姥。
  到了地方,姥姥谢过他,直接给了他五毛钱的车钱。按他的指点走进了一个小胡同,拐过一个弯,就看到一片废弃的棚子,里面有二三十人走来晃去,小声的交谈着。
  姥姥用手紧紧的拉着悠悠,小心的探听着,也不时地有人找姥姥打听底细,都被姥姥应付过去。
  时间一长,姥姥和悠悠都看出了门道。和县城一样,这里只是个谈买卖的地方,交易各自另选地址。也有和罗锅子一样,专门从事倒卖的人员。
  对于姥姥她们来说,还是这样的人比较合适。起码这种人要有信誉才能长期的干下去,坑蒙拐骗的一锤子买卖只会自毁长城,砸了自己的饭碗。况且这饭碗本来就是精致的瓷碗,金贵无比但得小心的呵护着。
  悠悠在智脑上看过这个时期黑市的有关报道,尽管国家的严厉打击,却始终无法消除黑市的存在,倒买倒卖的高利润让倒爷们欲罢不能。这种人靠的是胆量,讲的是义气,还算是可以信赖的。
  半个多小时后,当他们中的一位问姥姥是买还是卖时,姥姥小声地告诉他自家有门路,能搞到一些紧缺物资,来看看行市。
  那人听了眼都亮了,忙问姥姥都有什么。姥姥反问他要什么,都出什么价格。那人回答只能告诉个大概的价格,具体的价格得看过货物才能定。
  姥姥直接告诉他自己先出手一百套新军装,问他给什么价。把他震的话都说不利落了:“真的假的,您逗我的吧,嫂子?”
  “你借我个胆,我没事到这找不自在来了。”姥姥笑了。
  “要是真的,每套我给您四十五快钱,您看兄弟这价够意思不?”
  “行,兄弟你爽快,一看就是干大事的人。”
  “嫂子,蒙您看的起,嫂子您看咱在那交货,我好准备钱。”
  “中午十二点半,在百货大楼批发部大门口见。不过兄弟,我想买些粮票,你能搞到不,啥价格?”
  “您要省里的粮票一斤两毛钱,全国的贵点,一斤两毛二。”
  “那你给我准备五百斤省里的,五百斤全国的。”姥姥就是大气。
  “好来,中午见面时我捎给您。”
  “好,那咱中午见。”说完,姥姥带着悠悠转身往外走。


第57章 王奶奶家的往事
  娘俩刚走到大街上,就听得后面有人喊:“大妹子,留下步。”回头一看,有位六十来岁的老太太疾步赶来,瘦弱的身体还是裹脚,累的气喘吁吁的。
  “大姐,您叫我?”姥姥疑惑地问。
  “嗯,妹子,我看您面善,也是个有钱人,你能看看我这东西不?”老人利落的开口。
  “不是大姐,你从哪看出我是个有钱的人?”姥姥奇怪地问。
  “别看你们穿的不算好,但你俩面色红润,身体健壮,一看就知道生活富足。”她笑着解释。
  “那您让我看什么东西?”
  “你跟我来。”老人把姥姥领到个背静处,从怀里掏出个绸缎包,打开一看,里面包着对玉手镯。通体白润,像羊脂一样,一看就是好东西。不过到底如何,悠悠可是不懂。
  姥姥接过玉镯,仔细的看了许久。“大姐,您这可是好东西啊。”姥姥赞叹地说。
  “再好的东西,到了这年头它也不是好东西,不能吃不能喝它还不能戴,露出去它就是祸害。”老太太感慨的说。
  “不能戴咱不戴,您这个可能传家,给孩子留着是个念想。”姥姥劝慰道。
  “这不当紧用钱吗,俺成分不好,耽搁的孙子快三十了才找着对象,最近要结婚吗,想着给女方买辆自行车,凑不起钱来,卖了它应急。大妹子,你能留下不?”老人急切的看着姥姥问。
  “大姐,你准备咋出手啊?”姥姥问她。
  “听老辈人说当时是十块银元买的,我也知道现在它比不了银元,大妹子你能给二十块钱不?”
  便宜啊,后世里即便是普通的玉镯,一个也得上万的价格。这么好的玉镯,一对才20元。买吧,悠悠看向姥姥。
  “大姐,你既然看上了我,我就买了它,我还有几个闲钱,买了给孩子们留着。”姥姥掏出二十块钱,递给了老太太。
  老太太把玉手镯递给姥姥,又递过绸布包。“妹子,我看你也是懂货的人,俺家还有个金手镯,卖给银行可惜了,你要有能力买下来,传给孩子比这个好”
  “大姐,您能让我先看看不?”
  “行啊,我家就在附近,靠着大街,家里也没外人,就我自己住,你要相信我,跟我回家吧。”老人邀请道。
  “咋不相信那,我和大姐有缘分,一见面就觉得亲,跟您去认认家,我再来城里也有个落脚的地方。”姥姥带着悠悠跟在老人后面。
  老人的家离回民村不远,中间隔着一条护城河。在大街的北面,大门就朝向大街。
  宽敞的院子有一亩多,是前后两进的布局,不过就剩下前院几间破败的房子了。院里屋里都收拾的干净利落,给人一种舒适感。家里的摆设也都是老物件,看得出当年是个大户人家。
  老太太给姥姥和悠悠倒了杯水,进里屋拿出了一对龙凤金手镯递给姥姥,坐下和姥姥拉起了家常。
  老人叫王玉香,夫家姓周。她告诉姥姥,周家解放前在临水是出了名的大地主,几辈子传下来的过活(家底),非常的丰厚。
  也是有名的良善之家,帮过的人多了去啦,特别是穷苦人家,谁家没借过她家的粮食,有了还就要,不还从没登门要过账,临水附近的人谁不知道“周大善人”。
  不过就有一样不尽人意,人烟不旺,几辈子单传。解放后,除了土地和生意归公外,个人财产倒是都保存了下来。他们也明理,主动放弃了城里的高宅大院,搬到城郊这个庄院来住。
  意外发生在五八年大锅饭期间,一个流氓领导看上了她漂亮的儿媳妇,多方诱惑不成,就对她家多方打击迫害,抄家没收了所有能找到的东西,并把她儿子打成残疾。
  老头子怒火攻心活活气死,媳妇为了保住清白,儿子怕给母亲增加负担,留下遗书双双吊死在家中的后院。
  为了年幼的孙子,老人坚强的挺了下来。也为了清静和孙子的安全,她隔三岔五地在深夜装神弄鬼,学着儿媳的腔调喊冤叫屈。
  这个时期,人们虽然口中喊着“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封建迷信”,但几千年的传统思想不是几句口号就能改变的,人们的内心深处还是相信鬼神的传说。
  发生在老人家的怪事没人追根溯源,反倒是吓得大伙对她家退避三舍。老人故意不管后院,致使后院杂草丛生,都长到半人多高,老鼠、黄鼠狼在院里安了家,更显得阴气森森的。
  偶尔有个胆大的进来窥视,也被吓得胆战心惊,落荒而逃。鬼宅的传说越传越远,倒是让祖孙俩有了个安静的住处。
  城市的住房虽然紧张,她祖孙二人住着一亩多的大院子,却从来没人动过别的心思。
  周家作为几辈子的名门望族,经历了数次的战争和动乱,对于躲避灾难还是有经验办法的。
  尽管抄家没收了他们的家产,但狡兔三窟,剩下的东西还是够她祖孙过活的。何况,还有许多以前他们帮过的人偷偷的接济。
  “这世上还是好人多”,说到这里,老人由衷的感慨。
  前些年国家收购金银的价格低,老人还不敢公开的去银行兑换,就经常改头换面的去外地银行兑换。为了让孙子吃饱穿暖,也常到黑市买高价的东西。
  “这些年下来,老辈子留下来的东西,也快让我霍霍光了,不过孙子总算健健康康的长大了。”
  “比起人来,东西算什么,再好的东西也没人重要。”姥姥安慰她
  “大妹子,我就是这样想的。我孙子叫周广杰,今年29了。你是没见我大孙子,不是我枉夸,可是个标志的小伙子,不光长得好,还聪明能干学习好。今天你是见不着了,见了面你就相信我说的话了。
  可惜的是,初中毕业因为成分不好不让考高中。他老师待见他,偷偷地教完他高中的课程,还夸他比在校的学生学得都好。
  可学习好有啥用,当不了兵进不了工厂,就一个成分孬什么工作也找不到,只能到处打零工,出大力流大汗的挣个辛苦钱。解放的时候他还是个孩子,没享过福罪倒是都让他受了。
  出力流汗也不怕,我孙子人高马大的,年轻力壮有的是力气。难就难在找媳妇上,这年月干什么都讲成分。成分不好难成亲,女的还好说,找个成分好条件差的嫁出去,男的就剩下了。
  俺家现在要什么没什么,连个栖身之地都没有,谁家的姑娘敢住鬼屋,还有我快死的老太婆这个累赘,孙子都快三十了还没找着对象。
  年前,他碰巧帮了个农村人,那家就一个独生闺女,想着招个养老女婿,闺女长得好,孬的不愿意,好的人家谁愿意倒插门,一来二去的耽误了,闺女二十三四了还没找着婆家。
  知道我孙子的情况后,找人来说合。女方成分好,叔伯兄弟多,她大伯还是个队长,孩子去了吃不了亏。下辈子也不再受成分的连累,就一样生的孩子得随女方的姓。
  我也想透了,随谁的姓都行,只要孩子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不管姓什么都是老周家的孩子,打光棍才是真的绝户了。
  俩孩子见过几面,相互都满意,这事就算成了。虽说不用我操办,女方那边的人巴不得我不露面那。可俺孙媳妇家的人是好的,说好的结了婚就接我过去养老。
  我现在能动还是自己过,不给他们添麻烦。真到老了,还是得靠着他们。要说我都这个年纪了,享过福也遭过罪,死了倒是干净。可我不能伤孙子的心,得让我孙子孝敬我几年。
  这家虽然空了,我还是想着把老物件倒腾出去,给孩子们多准备点东西,女方的家里也不富裕,一辈子就这一回大事,我不想亏了孩子。”


第58章 一见如故
  老人絮絮叨叨的给姥姥拉呱,还不忘给她们添水。“大妹子,这些话我憋在心里好多年,今天见到你不知怎的都想倒出来,耽误你功夫了。”
  姥姥听得流了泪也动了情,拉着老人的手,“老姐姐,我真佩服您的刚强,搁谁身上也做不到您这样。看吧,您这不熬过来了,今后好日子就开了头。咱姐俩算有缘发(分),你说个数,这东西我帮你卖去。”
  “妹子,您要有能力就留着,卖给银行可惜了。这可是足金足两的好物件,有名的大师傅亲手打制的。银行收购价一克8。40元,一两262。50元(过去一斤是十六两,一两等于31。25克),这一对手镯你给我五百块钱就行。
  一来我怕让人知道了给孩子招麻烦,二来我是真的不舍得卖给银行。要不是孩子结婚,玉的又卖不出钱来,我还真不想出手。你要没有这么多钱,少给点也行,谁让咱姐俩看对眼了。”老人真心实意的说到。
  “行,就按姐姐您说的价,也不知道您给孩子准备的怎么样了,需要我帮忙不?”
  悠悠拍了下姥姥的内衣口袋,姥姥马上掏出了钱,递给老人。老人仔细地点清,回身走进里屋。
  出来手里拿了个小玉佛,晶莹剔透,柔和的好像水滴,上面穿了根红绳,递给了姥姥。
  “妹子,您要放心,就让孩子带着当个护身符。你家这孩子听话,真让人待见,算我送给孩子的见面礼。”
  “这怎么好意思,您这有当紧事要办,还是留着换俩钱吧。”姥姥推辞。
  “现在的年景这东西不值钱,不过搁以前可是好东西。你晚上让孩子带着睡,能辟邪。我孙子从小带到大,这样的年景也没生过病。”老人认真的嘱咐姥姥。
  “那行,我就替孩子收下了。悠悠,谢谢奶奶。”
  悠悠听话的叫人:“谢谢奶奶。”
  俩人唠叨着,快十一点了。悠悠拉了姥姥一下,提醒她该走了。“大姐,咱以后有空再谈,我还有点事,先回去了,您需要帮忙就告诉我一声。”姥姥提出告辞。
  “妹子,你信我这个姐不,要是信得过就留在家里吃顿饭,你在哪不得吃饭,吃完饭再去办事。孩子也该饿了,一顿饭姐还管得起。”老人执意得留人。
  “好,那今天我就厚着脸皮蹭姐姐的饭吃,正好咱姐俩多说会话。”姥姥也痛快的应了下来。
  老人带着姥姥进了厨房,厨房里收拾的一尘不染,看得出来老人是个勤快的人。看到老人舀出一大瓢的白面,姥姥赶忙拦着:“姐姐,这可使不得,咱有啥吃啥,您都这么大岁数了,这白面留着慢慢吃。”
  “妹子,你小瞧姐姐了,日子再难,一顿饭我还是管得起的。别说是现在,就是五八年,我们娘俩也没挨过饿。
  我常想,东西是人挣的,周家泼天的过活(家产)就剩下了俺娘俩,人先保住再说,一切以身体为重,俺家这情况可不敢生病。
  妹子,不都说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破船还有三斤钉,俺祖孙俩这辈子的吃喝还是有的。”
  老人一边唠叨,一边麻利地和面、擀饼、烙饼,姥姥在灶下烧锅。老太太可真的会吃,也舍得吃,烙饼里外都放油,闻着扑鼻的香。
  烙出来第一个油饼,老人就切成块,放在盘子里让悠悠先吃。悠悠咬了一口,外酥里嫩,好吃极了,边吃边夸:“奶奶做的饭真好吃。”。
  烙完饼,老人又趁着油锅做了个海带丝鸡蛋汤,又鲜又香,悠悠喝了多半碗。
  半个小时就吃完了,姥姥还是问:“姐姐,您给孩子办喜事需要我帮忙就说,咱姐俩别客气。”
  “妹子,你把东西要了就是帮我大忙了,我这些年跑黑市也有门道了,有钱黑市上什么都买的到,就是贵点可不用求人。再说,俺家这情况别人都躲着,就是求人也没处求去。”
  “那姐姐您给孩子都准备什么东西?”
  “我准备给他们买辆自行车,孩子来看我也方便。其它的就不买了,把钱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准备去,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咱老辈人也不知道。”多明白的慈爱老人啊!
  “姐姐您既然叫我声妹妹,孩子结婚我得帮点忙。自行车我给买辆平价的,您别在黑市花那冤枉钱了。对了,孩子啥时候结婚,他想要什么牌子的自行车?”
  “那敢情好,你看我这顿饭管得可真值。妹子,要能卖到大金鹿车就最好了,这车子在农村骑合适,结实抗造载重还大。
  买不到的话,别的牌子也行,姐姐我可是省钱了。对了,孩子四月初六结婚,你能来得极吗?”老人笑着问。
  “放心吧姐姐,初六前我一定给您弄到,您最近不出远门吧,我说不好那天过来。”姥姥打着包票。
  “我不上哪去,出去也是在附近转转,你来了我要是不在家,找人问下就知道。”
  “大姐,我问您个事,您在黑市看见和我谈生意的人了吧,那人您了解不,为人咋样?”姥姥向王奶奶打听。
  “看见了,那人叫李保国,是个好人,他家里两位老人都有慢性病,给老人看病没少花钱,是出了名的孝子。
  也是为了老人才干的这一行,挺讲义气的,信誉也好。要是为人不好的我早就提醒你了,别说,妹子你看人的眼光还是挺准的。”
  “可不是咋的,我这不是一眼就看好大姐您了吗。姐姐,您这一说我就放心了。”姥姥开着玩笑。
  “那我办事去了,大姐咱以后见面再说话。”
  “奶奶,再见。”老人把娘俩送出了院子。
  悠悠想起后世人们之间的各种猜疑和防备,真心的感叹现在人们的淳朴和良善,相互之间的朴实的友谊和真挚的感情。心想,认识了王奶奶,以后到临水有了落脚处。


第59章 小心谨慎
  王奶奶家虽说在城郊,离批发部也不到二里路,悠悠和姥姥也没坐三轮车,俩人慢慢的走着,全当消化食。
  走到批发部,刚过十二点。看见批发部的大门关上了,只开了个小门。门口的传达室虽然也开着门,但看不见值班的人员,可能是在里面休息。
  路上也没有行人,整条街道静悄悄的,偶尔传来几声孩子们的打闹声。姥姥领着悠悠来回走了两趟,找了围墙转弯的死角,把东西拿出来,四个纸箱子摞在一起。旁边正好有颗大树,悠悠和姥姥就坐在树下等着。
  十二点二十分,远远的看见李保国骑辆自行车过来了。看到姥姥赶紧下车,“嫂子,等急了吗?”
  “没等多大会。”姥姥用手拍拍身后的纸箱子,把他惊地张开了嘴。
  “哎呀,嫂子您可让我开眼了,咋想到的这个办法。背静还没人注意,就是让人看见了,还以为是来批发东西的。”
  李保国说着挨个箱子查看,还朝远处招了招手,又过来了俩个人,都骑着三轮车。
  仨人围着箱子看货,悠悠用的箱子大,在里面就能倒腾的开,一会的功夫就数完了。李保国递给姥姥个布兜:“嫂子,您点个数。”
  悠悠用手挨着摸了一遍,实际上拿到空间数了一遍,正好四千三百元,两样粮票各五百斤。小声对姥姥说:“多了十元钱。”
  “大兄弟,嫂子相信你的为人,不用数了,快拉上货走吧。”
  “嫂子,兄弟服您了,您是做大事的人。我叫李保国,以后有生意想着照顾兄弟,我给的价格一定让您满意。”
  干黑市买卖的一般不报姓名,知道底细的都是自己人,看来李保国是真的动心了。
  想来也是,临水城市人口多,人们收入相对较高,军装的价格肯定比县城高,也好出手。
  一百套军装卖好了就是小一千的收入,这可是赚钱快的大买卖,搁谁都动心。
  姥姥领着悠悠进了批发部,拿的是悠悠仿造的介绍信。悠悠看见不是原来的工作人员了,就又买了和上次一样的酒和茶叶,不过数量大了。酒一样要了二十瓶,一共一百瓶。茶叶一样五十包,也是一百包。有粮票了,一下买了五箱青食蛋奶饼干。
  一共花了六百多块,加上买手镯的钱,快一千二了。悠悠还是感觉钱少不禁花,俩人没敢逛街再花钱,里外的倒腾好就坐车回去了。
  在车上,悠悠给三舅援朝拿出海魂衫和劳动布的裤子。给胜男舅妈也拿了件海魂服和背带裤,另外还给拿了两瓶好酒和一盒西湖龙井茶叶,给三舅妈的父母,又加了两条蛋奶饼干,让志彬吃。
  三舅妈是独生女,父亲是张集教育组的组长,母亲跟着三舅妈看孩子,让他俩少了许多的家庭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干工作,都成了单位的先进。
  客车到站,二爷赶着毛驴车已经等着了。回去路过废品收购站,姥姥把东西交给三舅妈,推着放在这里的自行车就走,三舅妈跑着送出来。
  折腾了一天,悠悠累的不行,看看姥姥,神清气爽地和二爷说着话,心里佩服极了。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加强锻炼,争取有一个像姥姥这样的好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赚钱的本钱。
  回到家里,姥姥给二爷拿了一包猴王茶叶,二爷推辞不要,姥姥就说:“二爷,这是我孝敬您的,不要我可生气了。”
  二爷只好收下,激动的说:“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喝上这么好的茶!”
  姥姥这次进的货,比上次多了不止一倍,一家人已经习惯了,不仅没嫌多,姥爷还在担心:“这些货不知能撑几天,今天一天,我在家卖了快四百块钱的东西了。别处的民工也有来的,估计以后会更多。”
  姥姥高兴地说:“没货了我再去一趟,您愿意在家给看着摊子就好办。”
  姥爷打包票:“别看我年纪大了,给你守个摊子还办得了。”
  “这年景啊,让您守这么个小摊子真是大材小用。”姥姥又感慨上了。
  “别这么说,我这叫发挥余热。”姥爷自得其乐。
  妈妈接过话:“爸爸,您以后别再去菜园了,让我舅舅另安排人吧。”
  “民工回去就不忙了,我还是接着在菜园干,那里没重活,全当锻炼身体了。”
  “没重活可也没闲空,一天到晚的忙得不识闲,那天您不累得够呛。”妈妈心疼地说。
  “我一会就给你舅说去,让他另派人。民工走了还有临近村子的人,这小店能赚够咱一家吃用的,不让你爸去了。”姥姥直接作出决定。
  姥姥拿了两条蛋奶饼干去了舅姥爷家,悠悠想,姥爷以后就有时间了,得给他找点事情做,让老人家的余热充分发挥出来。
  要知道,后世的鉴宝大师可是按比例收费的,哪个不是日进斗金。一定不能让顶级的大师只当营业员,浪费资源是可耻的。必须想法把收购站的铜钱弄回来,让姥爷慢慢的挑选。
  晚上,悠悠就和姥姥商议,怎么把收购站的铜钱买回来。姥姥想到了去张庄碰到的铜匠,他也偷买过收购站的废铜。决定再去张集时,找侄媳妇胜男讨个主意。
  现在,姥姥在张集供销社进的货物很少了,都是些基本的生活用品,油(煤油)盐酱醋,针头线脑,但姥姥得去食品站交鸡蛋,顺便买些猪肉回来。
  谁让悠悠放着商城的精肉不吃,偏偏喜欢吃现在的猪肉,更喜欢啃骨头。再说有了食品站的肉打掩护,悠悠才能添上些商城里的猪肉。
  该装的的样子装像了,该走的形式还得走,娘俩处处小心翼翼,担心露出破绽被人发现


第60章 存铜钱
  来悠悠家的民工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平城县地段的复堤民工,附近村庄少,就一个梅庄,也没个代销点,买东西非常的不方便。
  看到梅庄村的群众来韩屯买东西,再看到洪城这边的民工穿的海魂衫,也到韩屯村来看个究竟。
  看见了,对比了,得出的结论是货真价值,特别划算。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能买到一些紧缺东西,像红糖、尼龙袜。
  还有许多稀罕的东西,海魂衫、劳动裤、白球鞋,这些都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何况这些都是当季的衣服,现在穿正合适,而且价格也合适。
  民工们出来都一个多月了,干重活又特别费鞋袜。许多人的鞋都磨得露出了脚指头,棉线袜子更是破,不光露脚指头,还露脚后跟。
  手工鞋光脚穿鞋干活还行,解放鞋必须穿袜子,不然一使劲脚就在鞋里打滑,耽搁干活。可是手工鞋不耐磨,干这种重活,鞋底几天就磨透了,因此民工大部分都穿解放鞋。
  洪城的民工大部分在悠悠家买了鞋和尼龙袜,看见平城的民工穿的鞋袜就笑话他们,还特意提高裤腿露出尼龙袜显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