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次还真的错了,韩道伟被推倒人群前,苦笑着对大伙说:“我还真算不出来,你们没亲眼见,盖楼用的好多东西,咱别说见了,都没听说过。
大伙想知道也不难,驻咱们村的工作组里,就有建设局的专业人员,他们是专门盖楼的,啥都知道。”
韩道伟的这句话,算是把工作组架火堆上了。整个晚饭期间,工作组的所有人员,都被热情的村民包围着,询问有关盖楼房的各种问题。
人们想起来什么问什么,问的最多的是价格,大伙都想知道,这样的楼房到底得用多少钱。
大伙才不管,工作组里到底谁是专业人士,在他们的意识里,工作组是来帮助村里盖楼房的,关于盖楼的事应该都懂得。
工作组都是抽调的各单位精英,即便不是专业人士,见识也比村里人多。不过简单的问题能回答,好多还真回答不上来。
最后,高主任只好站了出来:“乡亲们,我们工作组来的目的,就是抓住这次滩区统一垫村台,村庄重建的有利时机,改善滩区人们的居住环境,让大伙住上满意的房子。
第569章 一碗面吃出来的工厂
今天张贴的只是效果图,具体的规划设计图和预算,还得等两天才能出来,大伙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随时和我们联系交流。”
回头就安排建设局局长,尽快组织人员把设计图和预算做出来,给乡亲们交代清楚。
高主任他们今天又去了石庙,帮助石庙那俩生产队合队,还选出了一百名去平城国棉三厂学习的人员,明天就出发。
晚饭后,建设局的局长和工作人员都来到悠悠家的代销点,小李也跟了过来。得,这次俩人变三人,悠悠直接教会了小李,让他自己操作。
有了放映投影仪的经历,小李也放开了,到底是大学生,接受起来就是快,悠悠心想终于解脱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特骨感。直到今晚,悠悠算是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录像机小李会操作了,摆弄里面的镜头随心所欲。看到不明白的,停下就喊悠悠,刨根问底的打听。
回答知道得给他们解释清楚,回答不知道,他们就问当时的拍摄情景,全方位的探索,直到听到满意的答复为止。
弄明白了还不算,时而还来句疑问:“悠悠,你咋知道的?”
悠悠自己都被吓一跳,可想姥姥得多担心,每次都紧张的望着自己。
开始悠悠还找理由,后来一句话就打发他们了。
“我问的。”
“他们就是这么说的。”
千里遥远的他们没法去核实,也不可能为了这问题去核实。即使错了,对方是农民,悠悠自己是个孩子,能怕他们。
一直看到晚上十点,仨人才恋恋不舍的提出告辞。悠悠让小李把录像机带回去,小李赶紧拒绝。
“我可不敢,万一弄坏了,这东西有钱也没处买去,听说都是进口的。”
等他们都走了,关上了店门,就剩下姥姥和悠悠娘俩了,姥姥才开始询问知识产权的事情。
悠悠折腾了一天,挑主要的给姥姥解释。当听说用商城里的机器对悠悠有危险时,姥姥急了。
“孩子,有危险的事咱们不干,花再多的钱姥姥舍得,花钱办不成的事情咱们不做,咱们自家绝对不能出事。
姥姥这辈子,九死一生。啥苦都吃过,啥难都遭过。过了苦日子,也享过大富贵。
再苦再难,咱们都平安的闯过来了。现在,咱们的好日子才开头,你们兄妹三个,都是有出息的。
钱没了可以再赚,有人才有一切,啥也没人重要。韩屯村的人谁能想到,我和你舅姥爷俩孤苦伶仃的苦孩子,能有今天。
孩子,姥娘感激村里人的恩情,可姥娘报恩也是有原则的,绝对不能危害咱自家的安全。
再说了,这几年,咱为村里人做的事够多的了。韩屯的日子也算是顶天了,像大岳庄那样的村庄,全国才有几个。
常言道人心无尽,这几天俺算是看明白了。咱村里人心里都清楚,自家的日子有多好。可听到有更好的挣钱门路,明知道资金不够,还是两样都想拿下来。
要是先办一个厂,再等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轻松的办第二个。要不是姥娘给他们兜着,全村人手里有两千万的资金,一千万都兑不出来。
韩玉臣更是让人失望,话说的挺漂亮,平时有好处就往上冲,一大家子再不团结,也帮着捞好处。到了关键时候,不团结又成了借口,他当不了家。
感情,他只当给家里人捞好处的家,往外拿的时候,就不当家了。
这是有你舅姥爷压着,咱们村才平静的过了这么些年,要不也得和石庙那样,闹腾起来没完,啥也干不成。
可别说村里没二性,大伙都姓韩,伙着一个老爷爷。韩玉臣他们家,都没出五服,真的伙着一个老爷爷,还不是成天价闹家窝子。
要不是为了给你援朝舅舅挣面子,捞资本,趁着这两年形势好,让他再进一步,姥姥才懒得管他们这些破事。”
老太太可真够新潮的,连捞资本都门清。
悠悠故意的问:“姥娘,俺援朝舅舅再进一步去哪啊,得花多少钱?您说个数,我先给准备好了。”
姥姥被逗笑了:“姥娘说的捞资本可不是单纯的花钱,我也是听刘冉她四叔提过。
你援朝舅舅年轻有为,又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是他政绩突出,分管经济工作后,连着上了几个效益好的大项目,临水的收录机更是全国闻名。
姥姥是这么想的,要是方便面和火腿肠这两个厂子建成了,真的像你那智脑上写的那样红火,你援朝舅舅想不出名都难。
到时候,咱们也录个专题片,片名就按你的说法:一碗面吃出来的工厂。
不过,钱你还真得准备好,咱不能真让你建业舅舅垫资。
还有,赶紧购买纺织厂的机器,这也是你援朝舅舅的政绩。”
老太太真行,洞察力强思虑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连专题片的名字都想好了,一碗面系列新鲜出炉。
后来,对援朝舅舅的宣传,都围绕一碗面做文章。
一碗面吃出来的效益
一碗面吃出来的工厂
一碗面吃出来的灵感
韩援朝被人们戏称为一碗面吃出来的书记。
第二天一大早,县供电局和地区建设局的人都来了,村办公室前面的空地上,搭起了两座大大的帆布帐篷,两个单位一家一个。
幸好现在是春季,气温在25度左右,不热不冷正合适。
建设局的同志,放下行李就去工作,垫村台的民工队开始完工,两个村的新村台必须赶快规划出来。
韩爱国领着村民给工作组搭帐篷,韩屯村的帆布帐篷是部队支援的,支架都是钢管的,搭建起来和房子差不多。
几个村干部不好意思的对高主任说:“真是对不住,让各位领导住帐篷。”
高主任给他们提了个建议:“这次村庄建设,你们村也建个办公楼,石庙村没条件,你们不会差这俩钱吧。”
几个人齐声回答:“盖,我们也盖办公楼。”
第570章 滩区改建
韩道伟又接了一句:“高主任,我们是不差盖楼的钱,差的是买机器的钱。”
高主任疑惑的问:“什么个情况?”
几人七嘴八舌的把买机器的事情汇报了一遍,工业局的副局长听后,大发感慨:“我都羡慕你们村,这俩厂子要是能落户临水,咱们地区又得上个新台阶。
怪不得你们村发展这么快,这是有能人啊。这两套机器要是通过政府渠道,光是谈判就得一两年。
高主任,韩屯村一千万资金的缺口,找个外商就能填上,我们申请五百万的资金,银行审查了快一年了,到现在没批下来。”
高主任说他:“既然你们的项目没资金,正好帮着韩屯和石庙建厂房,建设局、物资局你们三家结合好,这一个月内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村台垫好后就开工,赶在机器来到之前,把厂房建起来。”
建设局派来的专业团队,走访调查了两个村庄的群众后,很快就把规划设计图绘制了出来,各种类型的楼房设计就有十几种,而且每种都有基本造价。
悠悠绘制的独栋别墅,是这些住宅里造价最高的,每栋四万八千元。石庙村的联排楼房也不便宜,每栋两万六。
这两种楼房造价高的原因,就在自动化的猪圈和沼气池上,这两样加一块,高达六千元。
现在机器制造技术落后,制造成本高,特别是自动化设备,价格更高。其实,离真正的自动化,差距太大了,也就是半自动化的水平。
设计图里,还有几种平房院落。三间正房的四合院,造价才8000元。三间联排的平房,四千元就能建起来。
造价一出来,韩屯村的群众心中有了谱,开始盘算自家盖几栋楼房。
石庙村群众前几天被专辑片激发起来的热情,却仿佛被泼了冷水,骤然降温。
石庙村这两年喂猪的数量才增上去,前几年一家也就喂四五头猪。大多数人家都是万元户,可要说双万元户,也就没分开的两个队。
别说建楼房了,就是八千元的四合院,大伙也舍不得。只盖一处房子的还行,家里有成年男孩子的,一次新建两处房,万元户也不够啊。
再说了,平房和楼房不一样,自己村里的人就会盖,垫村台护村林都伐了,梁檩都有,加上老房子扒下来的建材,添些砖瓦就能盖。
八千元的四合院,自己建的话,三四千就够了。
再说,那四合院并不适合农村,院子的四面都盖满了,牛棚猪圈盖哪里,农村人哪有不喂猪羊的。
石庙村的人说了,他们盖平房,也要像楼房那样,留出来前后院,牛棚猪圈都放后院养。他们不建自动化的猪圈,却想建沼气池。
石庙村分地到户的村民,家家户户都喂牛和驴,猪圈自动化,牛棚也得人工清理,干脆一块人工清理。
最关键的是,他们没电也没自来水,自动化缺了这两样,安装了也没法用。
沼气池没有水电也能用,打扫出来的粪便扔里面,干净卫生省力气,还能做饭照明。
根据他们的要求,新的设计图很快就出来了。宅基东西14米,南北24米。三间主房,前院十米,东西各两间配房。后院八米,牛棚猪圈和鸡窝和厕所都在后院。
单独的沼气池造价不高,一千元就够了,还包括照明灯和炉具。
规划设计图制作出来,工作组马上召开了滩区村庄建设动员会,会议就在韩屯村召开。
为了这次会议,新垫的村台上,搭建起一个大帐篷。帐篷的外面,摆放了二十多个宣传栏,张贴着多种村庄建设效果图。
与会人员到齐后,先在帐篷内放映专辑片,再观看效果图,最后才是各级领导讲话。
会议的主题就是这次张集公社的滩区重建,一定要在统一的规划下进行。各村根据群众的经济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村庄的规划来。
制定规划有几个基本要求,符合群众的意愿,街道和胡同统一规划,房屋和院墙高度一致,住房和配房规格一致。
这次垫村台,原来的宅基地一律作废,每户半亩,是村庄规划的有利时机。
规划制定后,各村统计所需建材上报,工作组统一调拨调配,尽快帮助滩区人们建设新家园。
工作组进驻后,对17个滩区村庄都进行了走访,各村的情况基本了解清楚。
张集公社的17个滩区村庄,韩屯和石庙算是比较好的,其他的村庄去年受灾严重,损失巨大。房倒屋塌,就剩下一堆砖瓦和梁檩。
这两年收入高了,谁家都有一两千的存款。可要是按照工作组的设计图,最差的院子,也得四千元。
工作组的造价,是按照所有建材的价格计算的。群众自己建房,已有的建材就能用,价格自然就降了下来。
滩区的村庄,周围都有大面积的护村林,这次垫村台,宅基的面积都比原来多,砍伐的护村林不仅提供了足够的梁檩,门窗的木料也有了。
所缺建材最多的是砖瓦,这两年农民富裕了,新建房屋都是一色的砖瓦房。
十七个滩区村庄集中建房,需要大量的砖瓦。要是全部依靠张集公社窑厂,三年的时间也供应不上。
这次全区的窑厂,供应张集公社滩区新建,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现在砖瓦还是原来的价格,五百元钱的砖瓦够建三间主房的。
水泥、沙子和石灰用量倒是不大,主要是喂砖缝和涂内墙。
钢筋和玻璃所需更少,只是做窗户用些,农村建房不留后窗,前窗也不大。
这些建材都是国家调控物资,计划内的价格便宜,可个人很难买到。市场上的高价建材,也经常断货。
为了支援滩区新建,这些建材都列入国家计划,足量供应。
动员后过后,各村的积极性都很高,立即组织群众代表来韩屯,观看专题片和宣传栏,参考各种规划设计图,研究制定符合自己村庄的规划。
第571章 慰问民工
专题片给群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大家从中看到的不止是住房,还有他们的生活。
特别是看到韩屯和石庙俩村的人员,出现在镜头中,更加的增强了录像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人们惊呼咱农民还能这么个活法,比城里人都好。
可除了韩屯和石庙,其余十五个滩区村庄都没能力盖楼房,不过群众对村庄统一规划都非常赞同。
他们是这么说的:“咱们现在是没能力盖楼,也得先规划好村庄,楼房以后有机会了可以再建。要是村庄规划乱了,想要推倒重来,可就难了。”
所有的村庄都看中了带前后院的平房设计图,这也是所有设计里造价最便宜的。沼气池价格高,没钱可以不建。
不止是沼气池,房屋也可以只建一部分先住着,其他的有能力了再建设。
十七个滩区村庄,商量了两天,就将建设规划确定了下来。
韩屯仿照小靳庄的规格建设,楼房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
石庙两个生产队建两间的联排楼房,其余的队和其他十五个村庄一样,都是带前后院的平房,沼气池建设随意。
经过工作组的大力宣传,在村庄建设上,滩区的群众达成了共识。
一来建材供应充足,群众都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不抓住这个时机,光是砖瓦就能难死人。二来可以聘请垫防台的民工盖房。
现在距离麦收不到俩月的时间,建平房的话,一处院落也就是十天的时间,可要是17个村庄同时开工,建筑队就是问题。
每个村庄平均二百多户,俩月的工期,就得四十个建筑队。
这也是工作组尽早召开动员会的目的,民工队都是青壮劳力,很多人都会建筑技术,是村建筑队的主力。
村台提前一个月垫完,剩下一个月的工期,正好帮助各村建房。
现在农村建房,都是友情自助,主家提供饭食和烟酒,没有工钱,也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
不过通过年后韩屯村建房,建房的价格基本上定了下来。一间主房15元,配房12元。
按照这个价格,每人一天可以挣2。50元以上,在现在这个年代,算是高收入了。
建房虽然是技术活,可也算是重体力活,不过比起垫村台,就轻松多了。
垫村台每天收入1。50元,吃喝是国家的。盖房子每天收入2。50元,吃喝得是自己的。
现在分地到户,粮食富裕,一斤小麦0。30元,大饭量的每天三斤足够了,萝卜白菜三四分钱一斤,一份素菜一毛,肉菜两毛,每天一元钱怎么也吃不了。
这样算下来,建房子比垫防台活计轻快收入高。
工作组和指挥部商议后,就开始征求民工的意见。建房子大伙都明白,这样的价格算是高收入了。
民工们会技术的干上工,不会的打下手,相互组合起来,十几个人组成一个建筑队,每个人都有活干。
除了抽调到韩屯和石庙的民工,其他的民工垫完村台接着建房子,工期没有缩短,反而延长了一个月,得干到农历的四月底,收麦前才能回去。
春天可是名副其实的农闲季节,平时很少有活计,大部分人都闲着,今年能挣三月的钱,最少也能挣一百五十元,民工心里都乐意。
韩屯新村台的规划很快就制定出来,新增的五百亩加上原来的一百亩,总共六百亩的村台。
新村台以村西的南北路为分界线,路西是工业区和公共设施,路东是村民居住区。
韩屯村村落加上护村林,接近八百亩,这次大部分护村林都得砍伐了,四周只能剩下二十米,这好和黄河大堤的护堤林一样宽。
下午就开始清理护村林,韩屯村人手不够,还是找周围村庄的建筑队帮忙,每天两顿饭外加2元工钱。
这几个建筑队,本来年前就排满了工期,去年的一场大水,滩区百分之八十的房子都冲倒了,都打算春季重建,年前就找好了建筑队。
可是垫村台打乱了滩区人们的计划,所以,今春各村的建筑队倒是不算忙。
人多力量大,一天半的时间,护村林就清理完毕。
新伐下来的树干,围绕着原来四十亩的工业区,紧挨着栽成一排,竖立起一道坚实的木头墙,将村庄和工地隔离开来。
五百亩的村台清理出来,垫村台的民工队,也到位了。新来的三千多民工,加上原来的五百民工,韩屯村光是民工,就快四千人了。
指挥部也搬到了韩屯村,就设在新垫的村台上。他们也不开伙,都在韩屯村食堂里吃。
参观回来一个星期,韩援朝就接到了去中央党校学习的通知,时间三个月。
去学习之前,他回了趟韩屯,代表临水地委慰问民工。
地委的慰问特实在,每个民工队一扇猪肉。猪肉是韩屯肉联厂新宰杀的,基本上都是八十多斤。
他来的时候,还带来一车方便面,是震宇公司专门从深南运过来的,赞助给指挥部和工作组的。
指挥部和工作组,方便面和火腿肠各二十箱,多余的十箱给了韩屯村。
悠悠总算是看到了这个年代的方便面和火腿肠,包装袋上全是英文,唯一能看懂的是阿拉伯数字和图画。
方便面袋上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面,火腿肠袋上一盘用切片火腿摆成的花朵。
袋装的方便面必须用碗泡,悠悠拦住姥姥,找了个大号的搪瓷茶缸,茶缸有盖,泡面正合适。
撕开方便面袋,才发现现在的泡面,面条可真粗,里面只有一袋调料包,密封在透明的小塑料袋里,连个说明都没有。
看着弯弯曲曲的方便面快,姥爷开了口:“小鬼子做面条也弄弯弯绕,二两面弄这么一大包,干啥都喜欢糊弄人。”
悠悠听了在心里吐槽:姥爷,您老不是认识英文吗,这可是港岛的产品,和岛国没关系。
火腿肠的肠衣外面上,印的也是英文,每根上面都有生产日期。撕开肠衣,悠悠就咬了一口,筋道爽口,唇齿留香,确实比后世的味道好。
第572章 真香
悠悠把火腿塞姥姥口里,让她咬了一口,接着又让姥爷吃。姥姥含着火腿肠,提醒道:“你姥爷胃不好,放速食面里泡热了,再让你姥爷吃。”
“就吃一口,没事,热的和冷的味道不同。”
三两口一根火腿肠下肚,悠悠接着又吃了一根。每根二两,四两火腿下肚,悠悠满足了,接着摆弄泡面。
放上两根火腿肠,调料包撕开放了一半,老外的口味重,放一半先试试,不够味再加。
暖水瓶里的开水倒进去,熟悉的香味扑鼻而来。姥爷往茶缸里看了一眼,疑惑的问:“这是面条咋做的,真香啊。”
悠悠放上盖子,随口答道:“用油炸熟的,肯定香啊。”
“油炸的,不能吧?”姥爷用手掀开茶缸盖,仔细的看了看。
“这咋会是油炸的,颜色都没变。”微黄的方便面块,用开水泡过,颜色更浅,和现在的面粉色差不多。
“这是用棕榈油炸的,颜色变化不大。”
姥爷抬起头,看着悠悠说:“你咋知道棕榈油,还是炸熟的?”
悠悠正拿着方便面袋子研究,赶紧递给姥爷:“这上面写着哪。”
姥爷接过来,找出老花镜带上,仔细的看了一会。对悠悠说:“过来给姥爷说说,姥爷看不明白。”
悠悠逐字逐句的给姥爷翻译了一遍,姥爷终于弄明白了。他抬起头,对姥娘夸道:“秀芹,咱悠悠就是聪明,这英语水平,赶上翻译官了。”
姥娘看了悠悠一眼,叹了口气:“聪明是聪明,可惜没长性。”
姥爷反驳道:“这才多大的孩子,十二三正是贪玩的时候,别不识足啦。悠悠这孩子,也就在自家人跟前淘。在外人面前,比个大人都懂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孩子没赶上好时候,从小跟着你,学会了给家里操心。都说悠悠随姑奶奶馨儿,我觉得这孩子最随你。”
姥姥接着叹气:“唉,俺娘俩一样的命,从小过苦日子。”
“姥娘您说的不对,您生在万恶的旧社会,出的是牛马力,吃的是猪狗粮,受苦受难受压迫。
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泡在蜜罐里,幸福的生活比蜜甜。”
姥娘看着姥爷说:“听到了吧,你外甥女都说,俺受苦受难受压迫,不是跟你享福了。”
姥爷笑了:“以前的事孩子哪懂,学校教啥是啥,长大了就明白了。”
悠悠接着贫:“奶奶拉着我的手,往泥塑院里走。姥爷,你是周扒皮还是刘文彩啊?”
姥爷认真的说:“姥爷是黄世仁,把你姥娘买了。姥爷家比黄世仁过的好,院子大房子太多,把你姥娘绕迷糊了,没找着大门,跑到姥爷院子里。”
姥娘指着她爷俩,笑的直不起腰来:“你们爷俩就绕吧。”
方便面泡好,悠悠找了倆碗,每人盛了一满碗。姥爷拿起包装袋,又仔细的看了一遍。
疑惑的说:“还真是二两,泡开了能盛两碗,真出数(多)。”
悠悠接着又泡了一份,顺口回答:“不光出数,还挡饱。”
姥爷疑惑的问:“悠悠,你吃过?”
“没有,姥爷您想啊,这速食面可是油炸的,油水足肯定挡饱啊。”
“嗯,有道理。姥爷尝尝这棕榈油炸的速食面,到底是啥味。”
姥爷说完就吃了一口,接着就吃开了。姥娘看着他连吃几口,笑的不行:“老小孩老小孩,慢点吃,没人给和你抢。”
姥爷这才住了口,把碗推给她:“真好吃,你吃了就知道啦。悠悠,你吃那一碗。”
悠悠指着面前的茶缸:“姥爷,我给自己泡了一包,您和姥娘先吃吧。”
姥爷拉回碗接着吃,他咬了一口火腿肠,仔细的品味着,又夹起碗里的火腿看了一会,不解的说:“吃着全是肉,这也没看见肉啊。”
悠悠拿过包装袋,指给姥爷看:“精瘦肉85%。”
“怪不得一套机器3800万,这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好,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孩子,牙口不好也能吃。”
中午吃饭的时候,食堂里飘满了方便面的香味,村民每人一包方便面两根火腿肠。放大海碗里泡上,碗口用盘子盖住,焖五分钟就能吃。
这吃法还是“老骡子”教给大家的,她也是听韩援朝说的。
热议了几天的东西,终于尝到了滋味,整个食堂里都是议论声。
“真香!”
“真好吃!”
“闻着香吃着更香!”
“这面条咋做的,可真筋道!”
“怪不得这么贵,这曲里拐歪的得多大工夫。”
“这火腿肠可真好吃,没牙也能咬得动。”
“人家可真会想,火腿肠用塑料装上,一点也不漏油,带着真方便。”
“怪不得叫速食面,还真快当,热水泡开就能吃。”
“不泡开也能吃,你们没看见吗,宝山倒上开水就吃,舌头都快烫秃噜了,都没舍得住嘴。”
泡面有先有后,宝山看到大伙喊好吃,等不及了,拉过自家刚泡上的速食面,就忘嘴里填。
烫的不住的往外呼气,可依然往嘴里扒拉。
嘴里还喊着:“嘶,真香,真好吃,嘶。”
宝山奶奶拽着衣服大襟,兜着全家人的方便面和火腿肠。听见有人笑话她孙子,高声的嚷嚷。
“你们老鸹爬到猪身上,光看见人家黑。就知道说俺宝山,也不看看自家的孩子,跟饿死鬼托生的一样,吃的那个xiacai(本地方言:贪吃,抢着吃)”
确实,孩子们看见宝山泡上就吃,不顾大人的阻拦,也跟着吃开了,吃着喊着:“好吃,真香。”
“高高三”看孩子们吃的香,也等不及了,揭开盘子就也跟着吃起来。尝了一口就把俩闺女抱到腿上,一边一个,吹着喂闺女吃。
“别急,爸爸吹凉了再吃,咱可不跟他们破小子学。”
悠悠拿了一根火腿肠,用牙咬开递给智茹:“凉着也好吃。”智茹接过来,上去就是一大口,立马眼睛就亮了。
“真香,比肉还好吃。”
第573章 塑料袋,纸箱子
有样学样,孩子们丢下烫嘴的方便面,吃起火腿肠来。
方便面吃完,喝汤的时候,大伙就嚷嚷开了:“这汤也忒咸了,再兑一碗水正好。”
也有不兑水的,直接泡馒头吃,吃的还挺香。
老外的口味重,调料包的量确实大了。
一顿方便面,更加坚定了韩屯村人办速食面和火腿肠的信心。
大批的民工到来,为了不影响村民的生活,指挥部里的大喇叭,反复播放着施工纪律,严禁民工进村打扰群众。
五百亩的大村台,近四千的民工齐开动,四面八方都是人,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情景。
迪迪的形容最贴切:人欢驴叫。
这两年,农村喂驴的比喂牛的还多。喂驴夏秋两季干农活,冬春农闲季节,可以拉脚挣钱。
现在社会发展快,特别是农作物产量大增,可交通变化不大。供销社和粮所外调棉花和粮食,主要是靠人力,拉脚成了青壮年劳力的副业。
几乎家家都有地排车,喂头毛驴拉着,运货人架着车子就行,回程还能坐车上,比人拉着都快。
拉脚的价格也高了,一天能挣三元钱。一个月干个十天半月的,能挣四十多,和工作人员差不多。
而且有了毛驴,拉脚能省不少力,不算是太辛苦。
所以,刚分地的时候,买耕牛的多,这两年买毛驴的多,特别是家里有壮劳力的,家里有牛也买头毛驴喂着。
这次垫村台,都是地派车加毛驴,手推胶轮车一辆没有。因此,工期提前了一倍。
干得好完工早的民工队,来韩屯和石庙接着干,干得慢的民工留下建房。
民工都领到了第一次的工程款,每人都在40元以上。
民工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