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宝景倒是镇静,紧着施针,倒是把血止住了,把兰英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村里人都夸宝景得到了吴医生的真传,产后大出血,在村里人的印象里,能抢救过来的很少,只有碰到了名医,才有活命的可能。
  这次的事情,宝景的医术得到了大伙的承认,可以后附近村庄谁家生孩子,都会来请他,他一个未婚的男青年,成了半个接生医生,令人哭笑不得。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宝景会开生双胞胎男孩中药的消息,传的离谱。原因就是桂莲和兰英连着生下双胞胎,而且都是儿子,她们和宝景都有关系,怀孕前都吃过宝景开的中药。
  宝景自己都不明白,这纯属巧合。可大家不相信,他们就认事实。任凭宝景磨破了嘴,大伙还是认为他这是藏私。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农村人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谁家都想多生男孩,两胎都是双胞胎,才四个孩子。
  从此以后,生孩子的都来韩屯找宝景,死赖着让宝景开药。不给开药就托熟人,拐多少弯也得弄付中药吃。宝景被她们缠的没办法,只好给她们开几付调养身体,利于怀孕的中药。
  还真别说,吃了中药的人,生双胞胎的几率确实大,不过男孩女孩都有。可宝景的名声越传越远,越传越神。


第502章 决堤
  “小老妈妈”抱着两个瘦弱的孙子,看着死里逃生的儿媳,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伤心。
  她后悔的说:“兰英啊,都怨俺,早知道你受这么大的罪,咱就不要这俩孩子了。”
  兰英看着俩小子,倒是想的开:“娘,您老别这么说,我不后悔,咱总算是有后了,我就是死了,也算是会生儿子,您老也修下了孙子,而且是双胞胎,省得他们再糟践人。”
  桂莲的孩子刚几个月,她这胎养的好,奶水足,把自己孩子的奶停了喂奶粉,奶水省给俩侄子吃。
  “高高三”一家,也跟着二爷他们家,在医院里住了下来。一来是桂莲喂奶方便,二来宝景给兰英治病也方便。
  兰英的哥哥,看到妹妹脱离的危险,带着俩儿子,赶着自家带来的两辆毛驴车,连夜赶了回去。
  公社的丁书记看到孩子生下来了,只是嘱咐了一句:“别忘了交罚款,还得一次交俩孩子的。”
  韩德库高兴啊,答应的爽快:“交,交,领导您们放心,俺保证不差一分钱。”
  村里把菜园里的蔬菜都收了回来,地里的春地瓜也刨了回来,大块的也有过斤的,主要是地瓜秧,可以喂猪羊。
  村里有拖拉机,这些东西收获起来也没费多大的功夫。
  张集公社的干部,还组织了100名民兵,帮助各家搬家。防台上的空地都搭建上大棚,让村民放置粮食和饲草。
  村里的肉食厂,面粉厂和服装厂都停工了。韩屯的几辆大货车,全部转移到张集公社农机站,光是车库就腾出来八个,临时放置各种物资。
  村里的牛毛驴和猪都转移到了防台上,几个饲养员真不是白给的,他们指挥着民兵,把养殖场里的自动化设备搬到了防台上,竟然还安装好了。
  石庙村的人看到韩屯的动静,也稳不住了,特别是挨着韩屯的那两个没分开的队,他们也组织群众往防台上搬。
  他们两个队伙着一个十亩的防台,上面就二十间房子。只好组织群众搭窝棚,建猪圈和牲口棚。他们集体有积累,购买了大量的帆布和塑料布,队里的群众倒是安置的妥妥帖帖。
  9月8日夜里10点,村后的生产堤决口,上游的洪水也泻了下来,“哇哇”的水声咆哮着,让人胆战心惊,孩子们从睡梦中惊醒,吓的大哭。
  被困在村里的,还有公社的丁书记和他带来的工作人员,以及100名民兵。他们夜里住在餐厅里,把饭桌兑在一起当床,村里有公用的被子。
  大伙连夜搬家,在这关键的时候,却断电了。不知是电线杆被冲倒了,还是人为的断电。
  大家都到悠悠家的代销点来买蜡烛,姥姥干脆把蜡烛搬到大门外,也不收钱了,谁来都给一把。
  各家的灯笼都找了出来,院里大门口都挂上灯笼,方便搬家。村里的三辆拖拉机也发动了,悠悠开着吉普车,先帮着孤寡老人搬家。
  先前,大伙主要是搬的床和桌椅,这时大家都把贵重物品放到柜子里,加上锁,连夜往防台上自家的房子里搬。
  铺盖和衣物,加上锅碗瓢盆,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各家需要搬的东西都不少。
  不到天亮,洪水就漫到了宅基的一半,平地里得有两米深的水,大伙看着还在上涨的洪水,心里都沉甸甸的。
  姥姥和舅姥爷家的搬的早,搬的也彻底。二爷家跟着搬,他们几家搬到了医院里,搬的也彻底。
  舅姥爷吩咐舅姥娘带着两家的妇女,在村里的伙房里,给大家做饭,村里的大锅饭又开始了。
  把村里3——6岁的小孩子临时集中起来,交给学校的老师看管,让大伙腾出空来搬家。
  一夜的时间,各家的东西都搬的差不多了,只留下了家畜和粮食。
  各家的牲畜也集中到一起,按斤数都被村里收购过来,统一喂养,防台上的猪圈再次利用了起来。
  学校的操场临时搭建了羊圈和养鸡场、养鸭场,孩子们的活动场所暂时放到了两排教室之间。
  幸亏当时建沼气池时,防台上也建了一个,主要是针对学校里的厕所建的,这时派上了用场。
  9月已经进入秋季,白天的气温虽然还接近30度,可夜晚气温低,加上防护措施到位,异味倒是不大。
  韩屯村各家的小麦不多,由于村里种的大部分是麦种,让种子站收走了,各家分的麦子刚够吃的。杂粮倒是不少,由于这两年粮食不好卖,各家都存了不少杂粮。
  几个村干部商量了一下,各家的粮食单独存放太麻烦了,干脆把粮食都集中起来,放到村里的粮库里。
  韩屯收粮食方便,一个上午的时间,各家的粮食都入库了。
  饲草也集中起来,都运到了防台上,也没人计较多少了,大伙都紧着往防台上搬,水位上涨的特别快,一个上午的时间,都快和宅基持平了。
  最后各家剩下的,就是家具了。这两年村里的木工组发展成了家具厂,谁家都没少添置家具。
  大伙腾出空来,就把家具往防台上倒腾,分开堆放在服装厂前面的大棚下。
  这次上水,老天也不开眼,昨天还是晴天,今天一早,天气就阴沉沉的,随时都可能下雨。
  村里的老人都犯嘀咕:“这是要下连阴雨啊,可千万别下秋傻瓜雨,那样就苦死了。”
  要说还是老人有经验,大伙尽管怕,下午一点多,雨还是下了起来。洪水漫过了宅基,大部分人家的房子都进水了。雨水加上洪峰,让人心里凉飕飕的。
  气温很快就掉到了20度,穿单衣是不行了,夜里也得盖被子了。
  村民的东西都搬了过来,翻出来原来的衣服就能穿。来帮忙的一百多人可是穿着单衣来的。
  舅姥爷来找姥姥,问以前的干部服还剩下多少,够不够这些人穿的。
  “唉,咱服装厂的东西都清空了,不然村里的妇女一个下午就能给他们做出来。人家来给咱们帮忙,可不能冻着他们。”


第503章 被困
  他老人家那里知道,有悠悠在,什么东西都不缺。姥姥见他发愁,爽快的答应:“咱代销点里可不缺干部服,我这就去找出来。”
  来帮忙的人,看着汹涌的洪水,再加上连绵的秋雨,本来心里就害怕,加上气温突降,每个人都在发愁。个别胆小的,根本不敢靠近房台的边沿。
  看着韩屯村的百姓,一个个都不当个事,大人孩子还有心说笑。他们都在议论:“都说河滩里的人胆大,人家心也大。房子都泡在水里了,咱都愁的不行,人家根本没当回事。”
  “那是,你们别看人家房子里进水了,人家那是混砖房,根本不怕水。”
  当他们穿上舅姥爷送过来的新干部服,感激的对舅姥爷说:“韩书记,您们村遭受了这么大的灾,还惦记着俺们,都是大老爷们,这不算冷,热了一夏天,正好捞捞本。”
  “可不能这么说,您们给俺村帮了这么大的忙,哪能冻着,这是凑巧了有新衣,要是不凑巧,俺们就是找旧衣服,也不能让您们受冻。”
  舅姥爷打内心里感激他们,要不是他们帮忙,村里的损失大了,哪能搬的这么干净快,这些人可是给村里人帮大忙了。
  村里从晚上六点就开始发电,村里这次不是统一吃饭,还是和原来一样,各家凭票买饭吃。饭票由村里统一发放,不够的可以随时领取,最后一块算账。
  伙房里有抢收回来的青菜,加上鸡鸭鹅下的蛋,肉食厂储存着足够的肉,面粉厂有的是面粉,妇女们有的是功夫。
  今天蒸包子,明天包水饺,后天炸丸子,伙食倒是比起平时还丰富,顿顿有肉和鸡蛋。
  前来帮忙的民兵和公社里的干部,免费吃饭,这两年大家的生活虽然比从前好了,也没这样吃过,他们都说听说韩屯生活好,可没想到好到这种程度。
  丁书记都说:“要不是这洪水,我都想到你们村落户。”
  饭厅里本来就有一台电视,吃完晚饭,三年级以上的孩子上夜自习,大家伙集中在饭厅里看电视。
  一个晚上,除了孩子,大人们基本都没睡。老人打着伞,隔一段时间,就出去看看水位。
  水位涨的非常快,流速也大,夜静了,“哇哇”的水流声显得更大。
  不时的从村里传来墙倒屋塌声,人们大体上能猜测出是谁家的房子。外来的人还替他们担心,那料到房屋的主人却说:“塌了正好,水退了俺也盖新房。”
  外来人听的咂舌,这得多大的心啊。
  晚上住宿,一家一间房确实住不开。只好让孩子采取统一居住的办法,在教室搭铺睡,男女分开,大的带着小的,把课桌拼起来,铺上铺盖就是行。
  临时在教室后面,搭了一排架子。早上起来,就把铺盖放到架子上。课桌拉开摆好,也不影响上课。
  关键是学生少了,现在学校里就剩下韩屯村自己的学生了,一个班还不到二十个学生。
  韩屯联中的老师,在这次洪灾中,表现的非常镇静,他们坚守岗位,学生少可是他们教的认真。还临时抽调出两个老师,负责看管小孩子。
  幼儿班设在医院那里,怕孩子们吵闹影响学校上课,村里安排了两名年轻的妇女,帮着老师看管孩子们。
  有了柴油机组发电,自来水照常供应,沼气池产生的沼气,足够做饭和烧热水的。韩屯的澡堂又开始了,大伙随时可以洗热水澡。
  悠悠家的代销点开门售货,有悠悠在,各种货物应有尽有。
  悠悠在夜里放出机器人,在各处喷洒消毒剂,保证了房台上的卫生,杜绝了各种病菌的滋生。
  外面下雨,姥姥把家里的洗衣机抬了过来,放到餐厅里。大家洗过的衣服,甩干后晾在餐厅里临时拉起的绳子上,打开餐厅的吊扇,几个小时就能干。
  第二天,村干部和公社里的丁书记商议后,村里的肉食厂开业了,正好村里的养猪场有一批猪该出栏了。
  宰杀了也能减轻负担,房台上的猪圈少,长期挤着也不是办法。
  再说了,石庙村的猪也挤到了房台上,他们那里没有沼气池,只好用水冲,好在洪水流速快,脏水很快就冲下去了。
  工人全部是自己村的人,每天的宰杀量也下来了,恢复到开始的数量,每天六十头。
  面粉厂暂时开不了业,仓库里储存的小麦是不少,不过加工面粉的机组用电量大,靠柴油机组带不起来。
  再说了,这时正是洪峰上涨节骨眼上,连部队的机动船都不敢过来,生产出来也运不出去。
  村里的妇女,一部分在肉食厂上班,一部分在伙房做饭。老年妇女,则开始做针线活,纳鞋垫也有收入。
  喂养牲口和家畜的活计,都被年纪大的男劳力包了,妇女倒是得了清闲,有空就做针线活。
  随着断电,电话也打不出去了。和外界的通讯全靠喊,站在防台上,和大堤上的人对着喊,不过河水的流速较快,只能听到部分简短的对话。
  丁书记喊话喊得嗓子都嘶哑了,宝景给他熬了一副中药,喝了接着喊,各级的领导来了,都点着名的喊他。
  他一遍又一遍的喊着没事,无人员伤亡,这算是最简洁的汇报了吧,也应该是最令人满意的汇报。
  黄河大堤上,自七六年以来,再一次站满了部队的战士。这次他们可是受大罪了,天气冷不说,还下着雨,虽然不大,可是从早到晚没住过点,一直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
  大堤上还聚集着各家的亲戚,他们站在大堤上,大声的喊着亲人的名字,尽管模糊不清,大致上也能听到,哭喊声不时的从大堤上传来。
  援朝舅舅和胜男舅妈,都回来了。他们隔着大堤喊话,援朝舅舅也失去了平常的稳重劲,喊声都变了,打着颤还带着哭腔。
  整个县里都知道,韩屯村的人员全部被围在洪水里,就连抗洪的公社书记都被围在了里面。


第504章 捐献
  在大堤上就能看到,韩屯村完全被淹了,房子只是露出个房顶。由于下雨隔绝了视线,只能看到村东的情况,村东离大堤近,模糊的能看到一些。
  村西的防台,倒是也能看到个模糊的影子,毕竟防台高,视线比较好,要不是下雨,应该看的比较清楚。
  韩屯和石庙东边的防台倒是能看清楚,丁书记比较担心石庙的情况,悠悠在夜里放出飞行机器人,对石庙的各个防台进行消毒,防止流行病的发生。
  连阴天一直持续着,洪水的流速不减,咆哮而过。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家具和家畜,还有被冲倒的树木。
  这些物品转瞬即过,愈发显得水流湍急,令人胆战心惊。
  两天过后,韩屯村的房子只是露出个屋顶。由于在水下,房屋的倒塌声也听不到了。只能从房顶是否还在,来判断房屋的情况。
  防台的高度和大堤基本上持平,在防台上的人倒是不用太担心,洪水要是高过大堤,就没安全的地方了。
  第三天,悠悠爸妈和刘冉桂金也开车回来了,他们隔着大堤,大声的呼喊着,听到迪迪的回答,才稳了下来。
  他们回来也是干着急,部队的船只,都不敢下水,只能求个心安。
  到了第四天傍晚,洪水离房台的的顶部,还有一米的距离,韩屯村的人也坐不住了,舅姥爷安排所有人轮流休息,连夜冒雨在房台上搭建高台。
  丁书记带来的民兵,看着这么大的洪水,心里害怕,他们也跟着值夜。悄悄的议论:“啥也不怕,就怕大水漫堤,到那时恐怕就咱们这里最安全了。”
  黄河大堤上,沙袋树枝石子,冒雨往上运,从房台上能影影绰绰的看到,黄河大堤上明显的高出了一截。
  第五天的早晨,洪水总算是缓了下来,离防台还不到一米的距离。
  又过了一天,河水停止了上涨,部队的机动船开了进来,援朝舅舅就在船上,县长和公社书记也跟了过来,船上装满了蒸好的馒头和面条。
  他们登上防台,看到韩屯村的情况,都愣住了。县长拉住丁书记的手:“小丁,你每天都汇报没问题,没想到竟然是真的。我们在外面都担心死了。”
  舅姥爷让他们把船上的食品,全部给石庙村送去,还从肉食厂装了好些午餐肉罐头,给他们捎过去。
  黄委的领导看到韩屯的防台,也深受启发,觉得滩区防洪,筑建村台比防台更适宜。
  韩屯村没人出去,先安排来村里帮忙的民兵出去了,听说今天有船只进村,他们的家人都在大堤上等着。
  舅姥爷让大伙把村里生产的午餐肉,装了满满的一船,还装了十头宰杀好的猪肉,送给大堤上的解放军。
  水势缓了,不过水位还是那么高,小雨还是连着下,天阴沉沉的,还真是“秋傻瓜雨”。
  救灾船只多的起来,韩屯村谢绝了各种救援,把有限的资源都让给了别的村庄。
  由于各级政府行动迅速,这次洪水人们的财产损失严重,不过人员伤亡极少。
  群众还是大意了,开始没转移财产,等到被水围起来,又转移不及了,就把粮食放到了房顶上。
  人也在房顶上搭个窝棚,看护着东西。天上下雨,在傍边守着,有漏雨的地方能及时的遮盖一下。
  哪里知道今年的洪水这么大,等洪峰漫上了宅基,再想往防台上转移,就来不及了,湍急的水流,人在水里根本站不住。
  房屋不结实的,倒塌的,人也跟着遭罪,幸亏都是壮年人,攀着宅基上的大树,逃过一劫,受伤也在所难免。
  老年人和孩子有提前出去的,没出去的也去了防台,倒是都安全了。
  不过,上防台前准备不足,各家各户的也没人准备吃食,只是靠临时携带的干粮,基本上都断了食物,处于挨饿受冻的状态。
  他们村的家畜和牲畜,留在家里的,都被大水冲走了,放到房顶的粮食,也被水泡了,这都好几天,已经全部泡坏了。
  家具和衣服被子泡在水里,再连阴几天,也不能穿用了。这次洪水,可以说把群众的家产洗劫一空,唯一留下的,可能就是人们随身携带的钱款了。
  政府迅速组织各种捐献活动,动员人们捐献衣服和被子,帮助灾区的群众暂度难关。
  石庙村没分地的那两个生产队,除了房屋,别的财产都没大损失。暂时集中吃住,温饱也有保障。
  不过,两个生产队300多口人,就十亩一个防台,二十间房子,加上牲畜和各家的东西,防台上到处都是窝棚。
  大家挤在一块,也没闲着,男女老少都干条编,阴雨天柳条软,编东西正合适。
  看着他们村其他队的情况,这两生产队的群众,都感到幸运,更加坚定了依靠集体的信念。
  听说了各村的情况,韩屯村的人暗自庆幸,都夸悠悠舅姥爷眼光好,办事有章程,决断英明。总之是感激的话,成堆的往韩支书耳朵里灌。
  舅姥娘知道,其实这是悠悠姥娘的功劳:“妹妹啊,这哪是你哥功劳啊,要不是你小胆,带头搬家,咱村还不是和其他村一样。”
  姥姥却自责的说:“我还是大意了,哪知道咱滩区的人胆子这么大,这往后的日子该咋过啊。”
  悠悠背地里劝姥姥:“姥姥,只要人没事就行,啥也没人重要。这次的水比七六年的还大,可是基本上没伤人,这就是您的功劳。”
  姥姥听悠悠这么一说,也想开了:“也是,东西都是人挣的,有人就有希望。”
  悠悠爸妈和刘冉桂金都跟着船过来了,桂金抱着吃奶的孩子。刘冉没见过这么大的水,看见舅姥娘就抱着大哭。
  边哭边说:“可吓死我了,你们咋不提前出去啊。”
  舅姥娘拍着她的后背,“傻孩子,你也看到了,出去还不如在这里安全。”
  “咱这就搬去京都,太危险了。”她这个办法倒是安全,不过整个滩区有几家能搬到京都。


第505章 退水
  桂金在村医院看到两个叔叔家都安稳,提了几天的心总算放了下来。二爷看到她就埋怨:“你这孩子,真不让人省心,孩子这么小就带他往外跑,这千里遥远的,路上出点事可咋办。”
  “吴医生跟着,能出啥事啊。再说了,俺爹娘在京都惦记您们,我回来一趟,也让他们宽宽心。亏得回来了,看到了俺宝贵兄弟的这俩宝贝。
  回去告诉俺爹娘,俩老人不知怎么高兴那。兰英,你这回如意了吧,好好的养着,啥也没身体重要。
  正好,吴医生来了,让他给你开几付保养的中药,缺啥药材姐在京都给你找。”
  听桂金说吴医生也来了,“小老妈妈”高兴的说:“一会俺就去请吴医生,让他给兰英开些上年头的人参补补,咱这里恐怕没有,还真得让桂金在京都买。”说着就要往外走。
  兰英赶紧说:“娘啊,我这身子好多了,不用急着找吴医生,更不用吃人参,俺年纪轻轻的,可不能糟践那金贵东西。”
  韩德库却说:“啥金贵东西也没人重要,再说了,咱现在的家底,人参还是能吃的起的。你宝景兄弟本来就打算托吴医生给你买支好参,还有啥胶,他说正对你这症,喝了补气血。”
  桂萍告诉他:“大叔,是阿胶,俺嫂子喝正合适,听说那东西也贵着那,咱这里的医院也没有。”
  “小老妈妈”拉着桂金嘱咐:“桂金,婶子这就给你拿钱,咱不怕花钱,你回去买了就寄回来,你兄弟媳妇的身子要紧。”
  桂金笑着说:“婶子,这几年俺跟着村里分了不少钱,这些东西还买得起,真不用您给钱,您在家照顾好她娘仨就行。”
  兰英激动的说:“俺的命真好,遇到您们这些亲人。都说娘家是闺女的依仗,俺咋摊了个那样的娘家,一心想要俺的命。”话没说完泪就流了下来。
  二奶奶赶紧劝:“兰英,过月子可不能掉泪。你得反过来想,要不是正月里你嫂子闹那出,你能下决心要孩子,这俩小子就是他们闹腾来的。”
  “小老妈妈”只点头:“兰英,你二大娘说的对,没她们闹腾,你还真舍不得撂下服装厂的活要孩子。上级不让生了,老天爷一次给咱送来俩。”
  这里的人,最崇拜的就是老天爷,生孩子不该归送子娘娘管吗,咋成了老天爷的功劳。
  连阴天持续了半个月,天才放晴,洪水也开始下降,而且降的还挺快,五天以后,就退出了村子。
  韩屯村的房子这次的损坏大了,土墙基本上都倒塌了,混砖的房子也裂开了大缝,没一家幸免的。悠悠家的房子,也都裂开了。
  听老人说,宅基在水里泡了时间长了,地基埑了,把房子拉得裂开了。
  看着裂开的房子,人们的心情都比较沉重。裂缝的房子基本上都是这两年新盖的,人们本来以为能住一辈子了,这才两年就裂开了。
  虽然收拾一下也能住,不过时间撑不长,得扒了重改。
  房屋倒塌的人家,反而没那么难过,他们本来就准备把房子翻盖成混砖的。
  人们把麦秸铡短,掺到大水退后留下的泥浆里,把房子的缝隙填实抹平,打扫干净,等着房子干。
  屋里的炕,里面的火道被泥浆堵塞了,也扒了重砌,现在的炕都是用砖垒的,拾掇起来也方便。
  在水里泡了半个多月,墙壁都湿透了,最少得一个多月,房子才能干透。
  韩屯平地里都是水,没地方取土,砖瓦都得靠船运过来,非常的不方便,建新房只能等路通了才能开始。
  韩屯村的房子,算是好的了。其他村损失更严重,他们村里的混砖房子很少,有砖垛的就是好房子了。
  这次的大水滩区的房子基本上都倒塌了,群众在防台上搭窝棚暂住,天气越来越冷,缺少棉被晚上越来越不好过。
  国家的救济很快就下来了,不仅发放了购粮证,还给了煤炭、炉子和钢精锅,蔬菜和食用油,棉衣棉被和帐篷油毡等物品,都是实用的生活用品。
  堤外有亲戚的,送来一些急需的生活物品,人们也能勉强度日。
  家里的房子收拾好了,搬家还得一段时间,姥姥就催着悠悠爸妈他们回京都。
  悠悠爸看到家里也没什么事了,就准备回去了。不过,他这次回去,把宝景带走了。
  韩屯村医院,现在没有住院的病人,估计年前病人都不会多,毕竟交通不方便。
  正好趁此机会,让宝景去京都的医院,跟着学习深造。村里的医院,暂时让桂萍干着。
  她这几年跟着宝景,也学了一些基本医疗常识,拿点简单的药和打个肌肉针,她完全可以。
  洪水退下去后,高压电就送过来了。原来线路没事,是供电部门怕有危险,在洪峰到来之前,把韩屯村的供电停了。
  石庙村那两个生产队,知道韩屯村的肉食厂恢复生产,就过来求救,希望把他们队里的出栏猪先宰杀了。防台上实在是挤,再说了牲畜多了味道也大。
  俩村离的近,又都有船,交通不是问题,村干部爽快的答应了。
  这几年,韩屯和石庙的猪由于喂的是苜蓿,生长快,肉嫩味美,深受各机关单位的认可。
  他们大批量要是在中秋和春节期间,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韩屯和石庙的猪每年都集中在中秋节和新年出栏。
  马上就要到中秋节,石庙村的猪和韩屯的猪都该出栏了。
  前几天,肉食厂把自己村的猪宰杀了。石庙村的猪,正好供应给各单位。
  附近十几个公社群众喂的猪,原来都是卖给韩屯肉食厂,今年韩屯村上水了,人们都跟着着急。
  中秋节市场消耗有限,卖给公社食品站价格低了接近一半。听说韩屯肉食厂重新开业,大家都来问消息。
  别的都没问题,就是交通不便,韩屯村就一个运载量大的铁皮船,是七六年抗洪,老首长让部队支援给韩屯村的,还是人力船。


第506章 商标
  韩屯村在这次抗洪救灾中,表现突出,成了典型,各级领导都过来看望。
  交通的问题很快就被解决了,还是部队发扬风格,支援了韩屯村两艘机动船,并留下一个班的战士,帮助群众运输。
  河务局在周楼搭建的临时指挥部,也给了韩屯村,村里在这里设立临时收购点,方便周围的群众卖猪,也给来韩屯买猪肉的单位,提供了方便。
  中秋节前,部队来拉食品,随车带来满满的抗灾物资,全都是实用物资,帐篷、棉被和军用鞋。
  这是老首长专门安排的,他从桂金那里知道了灾区的实况,带来的都是急需的物资。
  部队这次把韩屯肉食厂,积攒的产品都拉走了。韩屯专门宰杀了自己村里喂的猪,给部队拉回了两车鲜猪肉。
  还宰杀了一批鸡鸭鹅,加上韩屯腌制的咸鸭蛋鹅蛋,给老首长他们捎去,
  村里人都知道,老首长就是爱吃韩屯喂养的家畜,说是吃着对味。
  今年的中秋节,过的特别没劲。滩区刚受了灾,几乎所有的滩区村庄,可以说都是一贫如洗。
  堤外的村庄,忙着秋收,也没时间过节。反而是韩屯村的中秋节,过的比较热闹。
  县乡的领导,慰问灾区群众和驻军,部队都撤走了,就剩下给韩屯帮忙的一个班,当然得来韩屯。
  他们不仅带来了丰富的食品,各种水果和月饼,以及大量的蔬菜,还带来了县豫剧团的演员。
  军民同欢,在韩屯村的防台上,热热闹闹的过了个特殊的中秋节。
  节目演到夜里十一点,来人就在餐厅和教室里,临时搭铺休息。老首长给的被子,排上了用场。
  过了中秋节,战士们就回部队了。不过,他们听从部队的安排,把船只留了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